-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3课囚绿记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3 课 囚绿记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 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 年转入浙江 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 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 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 机械系。1930 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 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 出版过 3 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 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 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 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 年 4 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 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重点理解】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 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 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一、寻绿(1~4 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 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 4 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 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 “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二、观绿(5~7 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 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 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 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 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三、囚绿(8~12 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 段。第 8 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 象,富有质感。第 9 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 路”,跌宕生姿。第 10 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 11 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 程。第 12 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四、放绿(13 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 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绿枝条获得新生。 五、怀绿(14 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 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 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 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 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 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 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 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 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 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课文背景资料: 陆蠡散文 林非 陆蠡在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 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和踏实地前进着。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在 沦陷的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之后,默默地忍受着牢狱里的折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在 1933 年开始写的第一个集子《海星》中,几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诗似的篇章,这里有着年轻 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由于他当时远远地离开战斗的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写得很清新和纯朴的文字 中,流露出了孤独和空虚的情绪,他“长望着无垠的天空唏嘘”(《失物》)。不过其中有些篇章,也 多少接触了人世的不平与酸辛,像《水碓》写一个童养媳,在疲倦和恐怖之中,摔死在巨大的水碓里, 于是作者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哑子》写一个善良的劳动者,在打发着自己坎坷的日子,这也引起了 作者深深的同情。 他的第二个散文集《竹刀》,已经明显地趋向成熟。用来给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动人 心弦的佳构。作者从叙述家乡的风景入手,先是刻意地描摹平原上的小丘,那晨曦的色彩和晚霞的余 晖,变幻无常,引人入胜。接着就把笔锋一转,写一个来自荒野深山的农人,嘲笑这种渺小的景致, 而夸耀那缭绕在崇山峻岭上的白云和流淌在千仞峭壁下的溪水。作者还谈论着深山中美丽的少女忽然 化成了石像,她已被山灵或河伯娶去。然后才开始诉说山民出卖烧炭和木板,受尽城市商人盘剥的故 事。于是,一个青年用竹片削成了小刀,刺进老板的肚子,替伙伴们杀死了一个吸血的魔鬼,这个惊 天动地的壮举,慑伏了其余的商人。当官厅传讯他的时候,他又用那把竹刀刺入自己的臂膀,终于因 流血过多死去。这是一曲英勇的颂歌,它从山景的描绘中引出古老的神话,又引出现实生活中一段悲 怆动人的故事,层次分明,曲折有致。最可贵的是作者歌颂了走向反抗的农民。只有站出来战斗,才 有希望捣毁吃人的旧制度,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竹刀》是作者写得最美丽和最有思想意义的篇章。 《庙宿》和《嫁衣》,都是写旧社会中女子的不幸遭遇,她们是那样温柔、智慧、勤劳和善良, 如果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她们都应该过着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妇女没有丝毫权利的旧社会 中,她们都被负心的丈夫遗弃了,然后就孤苦伶仃地度过自己的残生。《庙宿》中的女主人公,后来 下落不明;《嫁衣》中的女主人公的结局更为悲惨,她在无意的失手中烧死了自己。当我们在阅读这 些篇章时,好像可以听到一颗忧伤而愤懑的灵魂,在啜泣,在呼号。 《庙宿》中对阳光的描写是十分出色的,在暮色苍茫的峡谷里,映照在峰峦上的落日的光芒,被 作者写得层次分明。山谷的底层,已被浓重的夜气所包围,山顶上却依旧透出暗淡的亮光,而在半空 中翱翔的雄鹰的背脊上,甚至还反射着夕阳的光泽。这真像是一幅精细入微的油画,清晰地呈现在读 者的面前。 在 30 年代发表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陆蠡具备着很多作家所有的长处,他像李广田那样洋溢 着乡野和泥土的气息;他像吴伯箫那样驾驭着优美、清丽的文笔;他像师陀那样善于倾诉忧郁和动人 的故事。他作品的内容是比较狭窄的,然而在思想和艺术上却都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他的不少篇 章都像涧水那样明朗和清亮,像野花那样芬芳和妩媚。学习写散文的年轻朋友们,到这里来巡礼一番, 也许可以有所收获。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长春藤,祝愿和歌唱它永 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他抒发的这种感情,真挚、细腻而又浓郁,从一棵树木引出了 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种意境是相当感人的。文学作品本来 就可以以小见大,而作者深沉和蕴藉的情致,更是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作者用这篇散文的题目作 为他第三个集子的名称,应该说是含有深意的。 然而他在抗战后写成的另外一些篇章,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能保持这样的水准。像《池影》在感 到异族的侵凌时,却还沉湎和躲藏在儿时的回忆中。《寂寞》和《门与叩者》,甚至还吟咏着寂寞和 虚无的主题,与那个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时代,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拍。作者思想的天地显得过于局促 了,这使他的作品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品格无疑是崇高的,他用生命写成的壮烈的篇章, 将永远被人们怀念。 (选自《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 1980 年版) 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刘一新 文如其人。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 年 4 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 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 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最后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 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 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 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 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 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作者于“山穷水尽”之 处,用“忽然”一词,异峰突起,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 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枯萎变色。至 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 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末了的一个问号,含蓄隽永,令人深省。其间,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 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 这样匠心地安排,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同时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转的抒情。作者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 情深沉委婉。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 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 感到“孤独”的。文章写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难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们还是能体会得到的。 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 发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生长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 它移到黑暗的室内,尚且都要变成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么,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尤其 是酷爱自由的中华民族,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那他们所遭受 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永不屈 服于黑暗”的坚强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笔触,极赞了我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气节。绿是囚不住的, 自由光明也终究要回来。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作者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 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友,怎么会和追求光明的“我” 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饱蘸着作者炽烈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纯朴清丽的语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 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 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 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 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 (选自《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 1997 年版) 【难点探究】 1.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探究】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 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 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 映。 2.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探究】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 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 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 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 “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 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 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 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 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 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 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 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同学之间探讨一下这篇文 章的深刻内涵。 【探究】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 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 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 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 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 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 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5.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 喻猗郁的年华。(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探究】(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 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 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2)这两句话 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3)绿枝条与作者一 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 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6.这篇散文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状物?你受到什么启发? 【探究】第一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第 二问: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瞥.见(piē) 涸.辙(gù) 移徙.(xǐ) 公寓.(yù) B. 纤细(qiān) 淅沥..(xī lì) 婆娑.(suō) 蕈.菌(xùn) C. 幽囚.(qiú) 急不暇.择(xiá) 折.(zhé)叠 猗.郁(yī) D. 嵌.玻璃(qiàn) 触.动(zhù) 茎.(jīng)叶 揠.苗助长(yà)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润 淅沥 简陋 魔念 B.葱笼 装饰 抑郁 爱抚 C.繁茂 苍绿 恼怒 柔软 D.涸辙 脉珞 幽囚 爽直 2.C【解析】A 项“园润”应写作“圆润”;B 项“葱笼”应写作“葱茏”;D 项“脉珞”应写作“脉 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占据”的本意是“用强力取得或 保持”,在文中的意思就是“居住”,之所以用“占据”,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小房间的喜爱之情。) B.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至宝”即“最珍贵的宝物”,表达了作者对 绿的渴望与深情。)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这句中两个“装饰”的意思是一 样的,都是装扮、打扮的意思。)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囚人”指的是那两枝被作者牵进房间里 来的常春藤的枝条。) 3.C【解析】两个“装饰”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是“装扮、打扮”的意思,后一个是“安慰”的意 思。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采莲是江南的 ____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2)我拿绿色来____我这简陋的房间。 (3)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____、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习俗 妆饰 深厚 B.习俗 装饰 深沉 C.旧俗 装饰 深沉 D.旧俗 妆饰 深厚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腐败分子总是推己及人....,认为旁人也与他一样,一心只想捞取名利。 B.尽管陆蠡比不上著作等身....的大家巨匠,但他创造的艺术价值是永存的。 C.朱自清作品集中有条鲜明的轨迹,那就是对家乡人和物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D.在珠宝商城,部分摊主采取鱼目混珠....的手段将染色的石英冒充翡翠出售。 5.A【解析】A 项,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 别人着想。此处褒贬失当。B 项,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 身高相等。C 项,刻骨铭心: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 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D 项,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 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山变得更青,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绿,空气变得更爽了;不知不觉 间,一道彩虹又挂在了西天,此时的山村可说是如在仙境中了。 B.常春藤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常绿藤本植物,有着许多美好的象征;它可以象征忠诚,可以象征 欢乐与活力,可以象征永恒的青春;因此,它深得人们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C.人类永远的爱与痛都无一不被亲情散文接纳,在生活的压力逐渐加大,社会竞争使人与人关 系不断疏离,唯有亲情散文能唤起人们依然美丽而忧伤的情绪。 D.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 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6.D【解析】A.不合事理,“傍晚”“彩虹”不可能“挂在西天”,因为彩虹的位置与太阳的位置应该 是相对的;B.句式杂糅,去掉“是毋庸置疑的”;C.成分残缺,在“疏离”后加“的时代”。 7.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 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 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 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②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 枝; 。 A.①窗是圆的 ②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B.①圆形的窗 ②它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C.①窗是圆的 ②它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D.①圆形的窗 ②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8.D【解析】①后句是“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与横线上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强调的是“六 角形”,因此,横线句应突出窗的形状;②前面是“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 或一茎枯枝”,两句之间用分号,所以,句子结构应保持一致,“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 渐渐变老”比较恰当。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字。 朋友,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 ① ?”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 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 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 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 ②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 生的意义;你若发奋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 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 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 ③ 。 答:① ② ③ 9.①人生有什么意义 ②而在于怎样生活 ③试着做点有意义的事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①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 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 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 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 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 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 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 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 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 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 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④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 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 绿是自然的颜色。 1.文章第①段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这朝东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的房间,“那是 有一个小小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自然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绿”的喜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请结 合文章的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由是“窗外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 “欢喜这片绿影”。 写房间简陋、狭小、炎热、潮湿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都可以忍受。由此 衬托了“我”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 2.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手法 。作者只瞥见绿“影”,便有喜悦之感,毫不犹豫地决定下来, 这是正面描写 ;小伙计都感到惊奇是侧面衬托,用以表现作者对绿的特别喜爱之情 。 3.直接写“我”对绿的赞美和热爱。首先是一个直接抒情的层次:“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热爱。接下去又通过“移 徙”“望着这小圆洞”等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感受的叙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绿的热爱。 4.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他对那种没有生机的生活的极端厌弃,运用比喻说明绿色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 4.结合文章的内容,探究句子的内涵和表达艺术,实质就是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表达效果。据此分析即可。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常春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 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 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 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 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 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 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 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 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 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 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丝毫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 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 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 怕不肯让人剪栽。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 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 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 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 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 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地 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 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 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地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 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1.作者觉得老人的常春藤“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从文中来看,这株常春藤“美”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文中画线句“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的表达效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老人的话作结,请分析其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卖牛肉面的老人种的“常春藤”很像老人自己,“常春藤”就象征着卖牛肉面的老人。你 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土地阴凉潮湿,枝条被夹壁压着,却毫无忌惮地怒放着;②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子都 是完整饱满的,完美、干净;③它生长的不同姿势都美到了极点;④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向上 向四周延伸。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常春藤的不同生长情形,又构成了上下句的对比,相互衬托,形象鲜明。 3.①说明我的常春藤长不大的原因:作者的常春藤种在阳台的花盆里,脱离了滋养它的泥土,找不到 扎根的地方,所以长不大;②深化主旨:人也是一样,要把根深深地植入滋养他的生活的土地里,热 爱生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4.同意。作者这样写是通过常春藤和卖牛肉面的老人的互相映衬,借物喻人;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 的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覆的木屋里,常春藤长在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都处在不被注视的一角; 常春藤顽强执著地向上生长着,老人靠面摊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台风后,老人又搭建起了自 己的木屋,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 4.本题开放性很强,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依据文本作分析。答题程式是先 亮出观点,再依据文章的内容形成论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与原文内涵紧密关联,揭 示出常春藤与卖牛肉面的老人的相似之处。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5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5 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 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 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 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 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 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 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 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 plum, 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 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 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 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 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 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 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 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 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 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 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 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 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 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 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 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 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 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 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 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 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 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 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 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 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 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0.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 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23.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 文加以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 “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C 21.D 22.B 23.①作者用自己的中文名“梅”作为三次与外国人谈论梅花的线索,以向外国人解说“梅”的形式, 层层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梅花所代表的精神,由浅入深,构思精巧。②全篇紧紧围绕着 “梅”这个主题,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隔膜,进而表达了作为中国人 对梅花的热爱以及对梅花所代表的中国民族精神的热爱。由生活中的小故事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远立 意,匠心独运。 24.文章倒数第三段分别描写了①萧瑟冬日赏梅 ②一夜风雪后赏老梅 ③为情所困时赏梅 ④闲适隐 逸时赏梅的情景。借此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生命力强、超凡脱俗的品质与格调。 25.示例:梅花是中国诗歌与文人画中常见的意象,通常来说所代表的都是一种不畏严寒、不惧风雪 的风骨和超凡脱俗的格调,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几 千年来文人们和诗人们已经将这种风骨和格调融入了文化的骨髓当中,代表了中国人内心最本质最深 沉的精神。 21.A 选项说法不对,原文并没有提到“‘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而是说“虽知道这名字极美, 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 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B 选项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 的说法不对。C 选项说法有误,实际上文章明线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表现中西方文 化差异,而在明线之外暗含了对梅的热爱。 这是一道典型的原文信息筛选概括题,只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信息即可。 25.要从较深层面正确理解和探究“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 美丽”这句话“书香”与“诗心”的内涵,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来思考和提炼。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3 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 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 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 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 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 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 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 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 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 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 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 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 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 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 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 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 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 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 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 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 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 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 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 度。 B.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 与深沉。 C.“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这句话意在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正义必 胜,人们会公正对待历史和生活。 D.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2. 从全文看, 梧桐的外形特征、内在精神特征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 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 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从容淡泊之大度。 3.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 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契合”的意思就是投合、切合、符合、意气相投。然后根据文本内容筛选 外祖父和梧桐树在外表和精神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