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言志”和“兴寄”论。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 26 - “兴寄”论的“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艺术家具有了社会担当意识,就能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 B. 只要履行了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文艺家们就会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 C. 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是中国历代作家、艺术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D. 将“教”转化为“志”,扩大了“志”的范围,使“私志”成为家国之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诗言志”和“兴寄”论展开论证。 B. 文章论证“兴寄论”从历史的起源、发展到现实的作用与危害,层层递进。 C. 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话旨在证明: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号召作家、艺术家要有责任担当,新时代写真创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诗序》强调“教”的目的是“化”,教育的对象具有普遍性,不仅包括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B. 对艺术家而言,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才能使它与教化实现真正的统一,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C. 《礼记》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了《诗经》的教化作用。 - 26 - D. 当今中国社会所普遍存在的“过娱”现象,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就……”以偏概全,第一段第三行说作家、艺术家“具有了社会担当意识”不是“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的充分条件。 B项,在第一段第二行,“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此选项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具备了社会担当意识”只是“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而文中并没有关于“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是中国历代作家、艺术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表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旨在证明: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错误。内容在文章第四段第二行,引用刘勰的话只是为了说明“情贵在真,贵在自然”的观点,不能支撑“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这一论点。 故选C。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D项,“当今中国社会所普遍存在的‘过娱’现象”错误。在第七段第二、三行,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不能说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沉寂了几十亿年的月球背面,终于迎来第一位地球访客——嫦娥四号。1月3日,嫦娥四号在飞越38万公里,跋涉近1个月后,成功踏足月球背面。 月球是距离人类家园最近的天体,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万户飞天的尝试,中国人对月球的神往从未停歇。如今,随着嫦娥四号翩翩落月,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有人说,此次任务意义堪比嫦娥三号将“嫦娥栖广寒”传说变为现实,“落月”是向国际领先者追赶,而这一次,则是“嫦娥一小步,人类一大步”,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 人类已经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目前得到的有关月球背面信息,也都是通过遥感探测和所拍照片获得的。 航天专家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着陆器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软着陆区域的选择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也可称之为“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科学探测目标的实现和有利于工程的实施。 不少人选择在“北上广”等地扎根,图的是大城市的丰富资源,嫦娥四号作为“月漂一族”,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在月球上寻找安家地点。 (摘自《月球背面迎来首位地球访客》中国青年网,2019-01-07) 材料二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有着不计其数的丰富多彩的飞天故事。 中国千年飞天梦的探索历史中记载着有名有姓的第一人是明代万户,他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个利用火箭推力飞行的先驱者。 - 26 - 解放后的新中国,由于经受了几十年的战争洗礼而变得一穷二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艰难岁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励着大家的拼搏之心,仍然创造出令世界注目的伟大成就。1964年成功发射了中近程火箭和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67年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因为国际政治环境复杂,中国遭到技术封锁,于是奋发图强的中国航天人只好自己研发。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九十年代之后,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步伐越发加快,不仅向更加高精尖方向大步迈进,而且还走出国门迈向了国际航天市场。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讯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开启了国际市场之路。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为21世纪载人飞船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中国千年飞天梦,古今亮点有哪些?》) 材料三 最近西方有人质疑中国最近一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的登月计划是“造假”,美国航天局NASA第一时间出面澄清了很多事实,公布了数据为中国站台,因为NASA的航天成就也曾多次被质疑。 “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这次也没能躲过被诋毁的命运。也许是多年来同样饱受各种登月阴谋论的骚扰、不胜其烦,NASA第一时间替中国嫦娥四号“站台”,NASA科学家公布了嫦娥四号降落点的卫星照片,证明嫦娥四号降落在冯·卡门撞击坑的平原。 美国宇航局第一时间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NASA这次为中国站台,其实上也是为自己辩解,因为在航空航天这种大型工程虽然难度非常的高,但不代表没人做到,曾经美国和如今的中国都是如此! 中国官方确认,与美国太空总署NASA分享了嫦娥四号登月时的数据。这是2011年以来,公开报道的双方首次合作。 在探月和探索太空等相关领域合作是各国科学家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航天大国的共同责任。 (摘自《美航天局NASA为嫦娥四号站台,中国登月实打实》米尔军事网,2019-02-02) 材料四 德国《世界报》网站1月30日 - 26 - 刊登了题为《我们正在经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的文章。文章称,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领先的世界强国。最近,中国小型航天器成功抵达月球背面,让世界见识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 文章称,该项目是否像50年前美国登月那样是“人类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目前可以暂不讨论。但这始终是一个信号:中国人现在处于宇宙的最前沿,而不仅仅是地球上。 文章称,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直到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人发明印刷术比古登堡早了800年,炼钢更是比欧洲早了1300年。他们发明了造纸术、瓷器、火药与指南针。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领先的世界强国。人们现在经历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 (改编自参考消息网2019-02-03)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球是人类地球家园的近邻,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神往从未停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的奔月故事。 B. 嫦娥四号选择在月球背面着陆,是因为在人类月球探测史上,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上着陆。 C.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尽管遭受技术封锁,但奋发图强的中国航天人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 德国媒体用嫦娥四号成功抵达月球背面及其他系列事实证明,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让世界见识到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记载了中国千年飞天梦的历程表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但有探索太空的勇气和智慧,还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B.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在火箭发射、导弹核武器试射、卫星及返回式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技术等多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C. 当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遭到西方部分人的质疑造假时,美航天局NASA第一时间出面澄清事实,为中国站台,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 D. 德媒认为嫦娥四号登陆月背,不仅让世人见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也同50年前美国登月那样是“人类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4. B 5. D 6. - 26 - ⑴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⑵有利于科学探测目标的实现,月球背面探测,还将有助于推动月球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⑶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⑷彰显了大国力量,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探月和探索太空等相关领域的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是因为……”因果关系不成立,不是因为“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上着陆”才选择在背面着陆,而是有“科学探测”的实际意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不仅让世人见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也同50年前美国登月那样是‘人类向前迈出的一大步’”错误。文章说“该项目是否像50年前美国登月那样是‘人类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目前可以暂不讨论”,将未定结论当作了既定结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分析,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 结合“为了完成着陆器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软着陆区域的选择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有利于科学探测目标的实现和有利于工程的实施”“图的是大城市的丰富资源,嫦娥四号作为‘月漂一族’,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在月球上寻找安家地点”分析,有利于科学探测目标的实现,月球背面探测,还将有助于推动月球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 26 - 结合“解放后的新中国,由于经受了几十年的战争洗礼而变得一穷二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艰难岁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励着大家的拼搏之心,仍然创造出令世界注目的伟大成就”“因为国际政治环境复杂,中国遭到技术封锁,于是奋发图强的中国航天人只好自己研发。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分析,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结合“中国官方确认,与美国太空总署NASA分享了嫦娥四号登月时的数据。这是2011年以来,公开报道的双方首次合作”“在探月和探索太空等相关领域合作是各国科学家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航天大国的共同责任”分析,彰显了大国力量,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探月和探索太空等相关领域的合作。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老夫子 鲁 迅 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高干亭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 首先就想到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他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可以勉强遮住了,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万一给女学生发见,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镜子,怨愤地吁一口气。 - 26 - 其次,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他的书和《了凡纲鉴》大段很不相同,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但待到他瞥着那“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亡》起”的纸条,却又怨起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来了。 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①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等。到唐朝,则有秦琼卖马之类,便又较为擅长了,谁料偏偏是东晋。他又怨愤地吁一口气。 一只手从他背后弯过来,一拨他的下巴。但他并不动,因为他知道是暗暗躄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所以他板着脸正正经经地道: “我正在豫备功课……。” “老杆,你不是亲口对老钵说的么:你要谋一个教员做,去看看女学生?” “你不要相信老钵的狗屁!” 黄三向桌面上一瞥,立刻发见了一个翻开着的大红纸的帖子: 今敦请 尔础高老夫子为本校历史教员每周授课四小时每小时敬送修金大洋三角正按时间计算 此约 贤良女学校校长何万淑贞敛衽谨订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 立 “‘尔础高老夫子’?谁呢?你么?你改了名字了么?”黄三一看完,就性急地问。 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然而黄三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 黄三是乖觉的,即刻转帆,说,“我们说正经事罢:毛资甫的大儿子手头现带着二百番。我们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地方还是在我的家里。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老杆——高老夫子——沉吟了,“晚上再商量罢。我要上课去了。” - 26 - 贤良女学校迎接他的是教务长,但高老夫子却不很能向他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 铃声响了。高老师跨上讲台去,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他猜想这是自己的疑心,其实谁也没有笑;于是又慢慢地讲下去。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 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可是讲了一会,就到“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嘻嘻嘻!”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仿佛欠缺了半个魂灵,但他当即省悟,戴上红结子的秋帽,径向黄三的家里去了。 (有删改) 注:①豫备:预备。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聚焦在“历史教员”之“名”与“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对高老夫子这类“伪士”的言行和精神状态的描摹刻画,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B. 高干亭没有因为改叫“尔础”而使自己变得高大起来,高尔础与高干亭除了名字形式上有所改变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发生丝毫实质上的变化。 C. 这篇小说,鲁迅虽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但是更突出地运用了心理描写;鲁迅把最难运用的、容易让人感到沉闷的心理描写,变成了一幅幅图画。 D. - 26 - 小说结尾处写高老夫子“当即省悟,戴上红结子的秋帽,径向黄三的家里去了。”既照应前文黄三相约打牌,又突出了高老夫子形象,耐人寻味。 8. 请指出小说中黄三在塑造高老夫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有人评价本文具有“辛辣的讽刺性”,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达成了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黄三对高老夫子起陪衬(或衬托)作用,从侧面突出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①文中黄三说高老夫子“亲口对老钵说要谋一个教员做,去看看女学生”,突出了高老夫子道貌岸然、污秽丑陋的可鄙形象。②文中描写黄三与高老夫子的关系亲近,说明高老夫子和黄三是一样的人: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不学无术的可厌的无赖形象。③黄三找高老夫子干的正经事,就是合伙扫光别人的钱,体现了高老夫子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形象。④黄三是高老夫子的老朋友,可是高老夫子在发名文、得聘书之后看他是一无所长的下等相,突出了高老夫子虚伪下作、可鄙可厌的丑陋形象。 9. ①如“不平之意”“脍炙人口”“崇论宏议”等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讽刺意味。②如对待老朋友黄三的态度变化:先是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在报上发表了名文,觉得这黄三有些下等相了,板起了脸。用鲜明的对比,取得讽刺效果。(或:高老夫子,教书先生,却说“狗屁”这样的脏话等)③如“板着脸正正经经”“高傲地一笑”“脸上登时一热”“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等,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讽刺高老夫子。④如因为高尔基是俄国大文豪就改名字叫高尔础,通过这一个典型事件的描写,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⑤如描写学生的眼睛、鼻孔,“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半屋子都是眼睛”等描写,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写出了高老夫子上课的窘态,充满讽刺意味。⑥如“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等,充满嘲讽意味的语句,取得讽刺的效果。⑦如“怨愤地吁一口气”“高傲地一笑”“似乎听到许多人笑”等,就是运用反复手法,突出对高老夫子的讽刺。(答出任意三点,并分析恰当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鲁迅虽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错误。本文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对“瘢痕”等的描写。 故选C。 - 26 -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指出小说中黄三在塑造高老夫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结合“老杆,你不是亲口对老钵说的么:你要谋一个教员做,去看看女学生?”“你不要相信老钵的狗屁!”等分析,突出了高老夫子道貌岸然、污秽丑陋的可鄙形象。 结合“但他并不动,因为他知道是暗暗躄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分析,文中描写黄三与高老夫子的关系亲近,说明高老夫子和黄三是一样的人。 结合“我们说正经事罢:毛资甫的大儿子手头现带着二百番。我们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地方还是在我的家里。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分析,黄三找高老夫子干的正经事,就是合伙扫光别人的钱,体现了高老夫子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形象。 结合“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可是讲了一会,就到‘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等分析,黄三是高老夫子的老朋友,可是高老夫子在发名文、得聘书之后看他是一无所长的下等相,突出了高老夫子虚伪下作、可鄙可厌的丑陋形象。 黄三对高老夫子起陪衬(或衬托)作用,从侧面突出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本文具有‘辛辣的讽刺性’,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达成了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但高老夫子却不很能向他发表什么崇论宏议”等分析,如“不平之意”“脍炙人口”“崇论宏议”等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 26 - 结合“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所以他板着脸正正经经地道”等分析,用鲜明的对比,取得讽刺效果。 结合“所以他板着脸正正经经地道”“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等分析,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讽刺高老夫子。还有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充满嘲讽意味的语句,运用反复手法等,突出对高老夫子的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英东,瓜尔佳氏,苏完部人。父索尔果,为部长。太祖起兵之六年,岁戊子,索尔果率所部五百户来归。费英东时年二十有五,善射,引强弓十馀石。忠直敢言,太祖使佐理政事,授一等大臣,以皇长子台吉褚英女妻焉。兑沁巴颜者,费英东女兄之夫也,有逆谋,费英东擒而诛之。旋授扎尔固齐,扎尔固齐职听讼治民。 岁己亥秋九月,哈达、叶赫二部构兵,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乞援于太祖,太祖命费英东及噶盖将兵二千戍哈达;既而贰于明,费英东等以其谋闻,哈达以是亡。岁丁未春正月,瓦尔喀部蜚悠城长策穆特黑请徙所部属太祖,太祖命费英东从贝勒舒尔哈齐等将兵三千以往,收环城居民五百户,分兵三百授扈尔汉,使护之先行。乌喇贝勒布占泰发兵万人要诸途,费英东从诸贝勒督后军至,大败乌喇兵。 岁丙辰,太祖遂建国,改元天命。四年,秋八月,太祖伐叶赫,费英东从,薄其城,城人飞石投火。太祖命且退,费英东曰:“我兵已薄城,安可退也?”又命之,费英东曰:“城垂克,必毋退!”遂拔其城。太宗谕金台石降,费英东在侧,相与诘责,卒获金台石,叶赫以是破。 五年春三月费英东卒年五十有七方疾革日向西云起有声铿鍧①雷电雨雹交至不移时而霁。太祖将临丧,诸贝勒以日晏谏,太祖曰:“吾股肱大臣,与同休戚,今先彫丧②,吾能无悲乎?”遂往,哭之恸,至夜分始还。 顺治十六年,世祖诏曰:“费英东事太祖,参赞庙谟,恢扩疆土,为开创佐命第一功臣。延世之赏,勿称其勋,命进爵为三等公。”康熙九年,圣祖亲为文勒碑墓道,称其功冠诸臣,为一代元勋。 注:①铿鍧(kēnɡ hōnɡ):形容声音洪亮。②彫丧(diāo sànɡ):死亡 - 26 -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年春三月/费英东卒/年五十有七/方疾革/日向西/云起有声/铿鍧雷电/雨雹交至/不移时而霁/ B. 五年春三月/费英东卒/年五十有七/方疾革/日向西/云起有声铿鍧/雷电雨雹交至/不移时而霁/ C. 五年春三月/费英东卒/年五十有七/方疾/革日向/西云起/有声铿鍧/雷电雨雹交至/不移时而霁/ D 五年春三月/费英东卒/年五十有七/方疾革/日向西/云起/有声铿鍧/雷电雨雹交至/不移时而霁/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亥,干支之一,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循环中的一个年份,又称“己亥年”。 B. 贰,此义指背叛,怀有二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贰于楚”的“贰”字意不同。 C.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也称为建元。 D. 夜分,也叫夜半,是我国古代昼夜计时的一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至一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英东随太祖一生戎马,屡建战功。从二十五岁随父亲归顺太祖,费英东在朝则辅政理事、处理诉讼;治军则开疆拓土、攻无不克。 B. 费英东一心为国,铁面无私。兑沁巴颜是费英东的姐夫,有背叛朝廷的野心,费英东杀他后,被授予扎尔固齐一职,负责审理案件。 C. 费英东英勇顽强,善于把握战机。攻打叶赫时,城上的人向下投飞石火把,太祖下令暂时退兵,费英东没有听从,一举拿下叶赫城。 D. 费英东侍奉太祖,参与处理国家大事,收复扩张疆土,成为开创基业的第一功臣。太祖亲自为其墓碑写文,称他功冠群臣,是一代元勋。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命之,费英东曰:“城垂克,必毋退! (2)吾股肱大臣,与同休戚,今先彫丧,吾能无悲乎?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太祖)又命令他(退兵),费英东说:“城池将要被攻克,一定不能退兵!” (2)(费英东)是辅佐我的重臣,就像我的左膀右臂,与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现在先去世了,吾能不悲痛吗? - 26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疾革”,指病情危急,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铿鍧”,形容声音洪亮,修饰“声”;“雷电雨雹”为“交至”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句意:(天命)五年三月,费英东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在费英东病危时,太阳向西坠落,风起云涌,霹雳震天,炸雷、闪电、暴雨、冰雹骤降,不一会雨过天晴。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字意不同”错误。《烛之武退秦师》中“贰于楚”的“贰”字意也指背叛和怀有二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太祖亲自为其墓碑写文,称他功冠群臣,是一代元勋”错误。结合“康熙九年,圣祖亲为文勒碑墓道,称其功冠诸臣,为一代元勋”分析,“亲自为墓碑写文,称他功冠群臣,是一代元勋”的是圣祖,而非太祖。 故选D。 【13题详解】 - 26 -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补充主语“太祖”;“命”,命令;“之”,代词,他;“垂”,将要,接近;“克”,被攻克;“必”,一定。(2)“股肱大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休戚”,意思是指喜乐和忧虑,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彫丧”,死亡;“吾能无悲乎”(反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费英东是瓜尔佳氏的苏完部人。父亲索尔果是部长。太祖起兵的第六年,也就是戊子年,索尔果率领所管辖的五百户来归顺。费英东当年二十五岁,善长射箭,能拉开十馀石的强弓。他忠诚正直,敢于直言,太祖让他辅佐处理政事,被授予一等大臣,把皇长子台吉褚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兑沁巴颜是费英东的姐夫,有叛逆的图谋,费英东把他抓住并杀了他。随后他就被授予扎尔固齐的职务,扎尔固齐的职责就是审理案件治理百姓。 己亥年秋天九月,哈达、叶赫二个部落打仗,哈达的贝勒孟格布禄向太祖乞援,太祖命令费英东和噶盖率领二千兵马戍守哈达;不久哈达对明有贰心,费英东等人把他的阴谋汇报给太祖,哈达因此灭亡。丁未年春天正月,瓦尔喀部蜚悠城长策穆特黑请求迁徙他的部落归属太祖,太祖命令费英东跟从贝勒舒尔哈齐等领兵三千前往,接收环城居民五百户,分拨士兵三百授予扈尔汉,让他守护他们先走。乌喇的贝勒布占泰发兵万人在中途截击,费英东随从诸贝勒率领后军赶到,大败乌喇兵。 丙辰年,太祖于是建国,改年号为天命。天命四年秋天八月,太祖讨伐叶赫部,费英东随从,迫近叶赫城,城上的人飞石投火。太祖命令暂且退兵,费英东说:“我们的军队已经靠近城池,怎么能退兵呢?”又命令他,费英东说:“城池眼看就要被攻克,一定不能后退!”于是攻破叶赫城。太宗诏谕金台石部投降,费英东在旁,一起诘问责难对方,最终破获金台石,叶赫部因此被攻破。 - 26 - (天命)五年三月,费英东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在费英东病危时,太阳向西坠落,风起云涌,霹雳震天,炸雷、闪电、暴雨、冰雹骤降,不一会雨过天晴。太祖将要去吊丧,诸贝勒以时间已晚进谏,太祖说:“(费英东)是辅佐我的重臣,就像我的左膀右臂,与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现在先去世了,吾能不悲痛吗?”于是前往,悲恸哭泣,到半夜才回来。 顺治十六年,世祖下诏说:“费英东侍奉太祖,参与军国大事,恢复扩展疆土,是开创基业辅佐天命的第一功臣。历代的封赏,都与他的功劳不相称,命令加封三等公爵位。”康熙九年,圣祖亲自撰文并在墓道刻碑,称赞他功冠诸位大臣,是一代元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主要写书斋所处的地理环境,以秋巷高树蝉声的“动”反衬书斋的静。 B. 本诗颈联两句所写人物看似都与将军无关,但都是在从侧面衬托将军形象。 C. 将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只能借赏画读书来抒发心中郁闷。 D. 这首诗写诗人探访龙武李将军书斋,主要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5. 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将军的形象特点。 【答案】14. C 15. 李将军是一位志向高远,品行高洁,气度高雅,胸怀高阔,文武兼备的儒将形象。蝉声鸣高树,朱门似闲居,表现出将军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行;读书赏画表现了将军的气度高雅;侍儿知礼和野客狂疏衬托出将军的恢宏气度和深厚涵养;爱读英雄传又恐不如英雄表现出将军建功立业的高远志向和谦卑胸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 - 26 - 项,“将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是曲解文意,“抒发心中郁闷”更是无中生有。因为主人公毕竟是武将,所以在对诗文的爱好中,最爱读的依然是与自己气息相通的英雄传略。这类作品,使他兴奋和自豪,但却未自傲,相反,自以为功勋未必比得上别人。——仍然具有文人应有的谦虚。尾联这两句通过几番转折顿挫,更深一层刻画出了主人公一身兼有武将的本色和文人的情趣、气质,是一个儒将型的人物。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本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将军的形象特点”,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诗歌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空想不如学习的观点。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善用“比”的手法来描写音乐。比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旋律的轻快而流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情调的急切而愉悦。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陟罚臧否 (4). 不宜异同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 【详解】 - 26 -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臾”“陟”“滑”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 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每出现 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历史悠久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 ,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很难找到“接班人”……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二者定能 ,携手向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层见叠出 交相辉映 B. 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举不胜举 交相辉映 C. 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层见叠出 相映成趣 D. 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举不胜举 相映成趣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 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C. 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 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甚至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 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 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 26 -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寂寂无闻:无声无息,不为人知,常指没有名气;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语境说的是故宫深处很少有人知道,应选“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 根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语境,应选“推陈出新”; 举不胜举:举也举不完,形容极多; 层见叠出:屡次出现; 语境强调的是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多,没有“屡次出现”的意思,故应选“举不胜举”; 相映成趣:指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有趣味,有意思;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语境中没有“有趣味,有意思”的意思,故应选“交相辉映”;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A项,根据上下文,应该将“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主力人群”与“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互换位置; B项,语序不当,且“观看传统文化”搭配不当; D项,“甚至”表示强调突出的事例,用在语境中不恰当; 故选C。 【1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补写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本题: A项,“破坏”一词不符合下文意思; B项,下文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告急,重点不在于“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 D项,“缺少创新”的说法与下文在语意上不连贯;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给下面一组对话拟个题目并补写最后一句话,要形成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初一的侄子痴迷游戏,期中考试有好几门功课亮了红灯。班主任让他叫家长。 侄子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斟酌了一番后对他爸说:“爸,我考试有些题不会做,老师叫你去一趟。” 大哥听后一惊,瞪大了眼睛,惶恐不安地喊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白叫 (2). “叫我去干啥?我也不会啊!”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给下面一组对话拟个题目并补写最后一句话,要形成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结合“读初一的侄子痴迷游戏,期中考试有好几门功课亮了红灯”“爸,我考试有些题不会做,老师叫你去一趟”“惶恐不安地喊道”等分析,此处应该是爸爸听说小孩有题不会,自己惶恐不安地说,自己也不会啊。所以,标题可以用“白叫”“无用”等。 21. - 26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周忠和等人发现侏罗纪具有膜质翅膀的恐龙——长臂浑元龙化石。长臂浑元龙标本是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带领团队在辽宁晚侏罗世地层考察时获得的一件新化石,发现于燕辽生物群晚侏罗世早期(距今约163亿年)的海房沟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团队复原了浑元龙,它体长约32厘米,体重约306克,为杂食性。研究人员认为其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浑元龙的正型标本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善攀鸟龙类化石,为了解这类恐龙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答案】关键信息:①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②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③为了解善攀鸟龙类恐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就本题所给语段而言;从开头到“为杂食性”这部分内容,可提炼出的关键信息为“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从“研究人员认为”到末尾,这部分内容可提炼出两个关键信息,分别是“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和“为了解善攀鸟龙类恐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点睛】做压缩题要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①要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②概括层意,抓住要点。 ③注意设题角度,有时是概括要点,有时是拟定题目,有时的缩减内容。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去压缩。 要点概括:主要涉及观点、态度,侧重在思想认识的概要上。 拟定题目:主要侧重于中心内容,主题把握程度。 缩减内容:主要侧重内容的概要,应多注意对象、时间、事项、程度等。 ④根据字数要求去概括。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6 - 据报道,某知名大学对己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在所学的大学中文课程中,你觉得哪一门在目前工作和生活中最有用?结果:“古代文学”排名第一。毕业生大都认为,较之于其他中文课程,古代文学更有益于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传统古诗文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请你就中学生学习传统古诗文的重要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问题明确,字数不少于800字。请勿套作或抄袭。 【答案】例文: 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旨在“赏中华诗词,承文化基本,品生活之美”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人们纷纷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共同的记忆,正式这种共同的记忆,唤起了千百万人对古典文化的重视,让它把文化传承下来。 古诗词赛场上的众人各显其才。选手们的气定神闲,百人团的博闻强记,主持人的妙语连珠,专家点评的字字珠玑满怀赞赏,敬仰人心,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时间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珠。至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选手们个个身怀绝技,让我们看到古典文化并没有被岁月所淹没,让文化继续发展传承下去。 在古典诗词海洋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联想。古诗词中,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古诗词中,我见识到了“出师一表真名世”中的孔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正是这传承下来的古诗词,让我们见识到了诗词天地的色彩斑斓。 古诗词让人们享受人情之美。有友谊之深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出了友情之深。离别之情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思念家乡的诗,“断肠人在天涯”,亲情关怀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漫步充满人文关怀的古诗词中,体味着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人间温暖、关爱、人间真情。如果没有古诗词文化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只能说出“山真高啊”“天真蓝”的乏味表达,就没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趣。如果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画意,只好说“春天来了!啊!”如果没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生活情趣,就只好感慨道“浣洗的人和采莲的人回家了啊!”更不用说“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这一言有尽,意无穷的诗境。 - 26 - 由此可见,古诗词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是理趣、情趣无限,真感叹中国文化诗词传承文化的独特魅力。 生活的忙碌,红尘的追逐让我们忘却了诗词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的向往。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些荡涤我们心灵净化我们灵魂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远离我们,而是就藏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当我们将传统文化从我们内心深处发掘出来,它就能被传承下来。 阅读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我们会懂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会用“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这样的高境界去评价美景。只要阅读古诗词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续,得到传承。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较之于其他中文课程,古代文学更有益于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就中学生学习传统古诗文的重要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古诗文千古流传,兴盛不衰不无其道理。古诗文是历史洪流中千淘万漉而来的一颗颗明珠,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瑰宝。作为中学生,学习古诗文,诵读经典古诗文,用经典的智慧浇灌心灵的花朵,用先贤的哲思开启青年的懵懂。强调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作用、影响、等。 参考立意:返璞归真,皈依诗文;传承与追寻;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珍视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利用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开头可以写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及影响等,如“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们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等。 【素材】 - 26 -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将古诗文诵读与折纸艺术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如何将古诗文诵读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开展了古诗文诵读与折纸艺术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诵读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点睛】 - 26 -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