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百所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三重点中学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性的居家隔离,引发该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外层有冠状刺突蛋白的RNA病毒。下列关于该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降低了活性的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可以作为疫苗 B. 该病毒可能在血浆中自我复制,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C.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D.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得到A、C、T、G四种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蛋白质和1种核酸;病毒作为非己成分可以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详解】A、疫苗本身是抗原,一般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A错误;‎ B、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只能在细胞内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复制,B错误;‎ C、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 D、该病毒是RNA病毒,其核酸彻底水解获得A、U、C、G四种碱基,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题材,考查病毒的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病毒与免疫的知识。‎ ‎2.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癌细胞的线粒体缺少嵴,因此即使在有氧情况下,癌细胞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中的乳酸含量比正常细胞中的多 B. 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量比正常细胞的多 C. 癌细胞的线粒体缺陷主要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D. 癌细胞的线粒体功能缺陷是由原癌基因突变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4 -‎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 ‎(2)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由于癌细胞在有氧情况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所以癌细胞中乳酸含量比正常细胞中的多,A正确;‎ B、无氧呼吸提供的能量较少,所以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量比正常细胞的多,B正确;‎ C、癌细胞的线粒体缺少嵴,所以主要影响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正确;‎ D、原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如果该基因突变则使细胞周期紊乱,而不是影响线粒体的结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抓住题干中“大多数癌细胞的线粒体缺少嵴”,结合有氧呼吸的过程进行解答。‎ ‎3.离子的跨膜运输是神经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基础。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过程和离子运输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 14 -‎ B. 图中各种物质的运输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C. Ca2+通道打开可能与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电位变化有关 D. 突触间隙中Na+浓度增大时,兴奋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幅度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当兴奋传递至突触小体,引起Ca2+通道开放,Ca2+促进突触小体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Na+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 ‎【详解】A、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后,引起Na+内流,所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A错误;‎ B、神经递质的运输方式是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从图中看出当兴奋传递至突触小体后,引起Ca2+通道打开,C正确;‎ D、突触间隙中Na+浓度增大,当突触后膜兴奋时,内流的Na+增多,引起动作电位的值变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关键是分析出图中兴奋在突触间兴奋传递的过程,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解答。‎ ‎4.科学家利用拟南芥野生型个体和突变体研究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MS培养基是多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材料 野生型个体 突变体 实验处理 MS培养基 MS培养基+一定量赤霉素拮抗剂 MS培养基+一定量脱落酸 MS培养基 MS培养基+一定量赤霉素 MS培养基+一定量脱落酸 种子萌发与否 - 14 -‎ A. 突变体体内的赤霉素合成可能异常 B. 赤霉素与脱落酸在实验过程中作用相反 C. 实验证明赤霉素有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作用 D. 加入脱落酸后拟南芥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外源脱落酸的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能在MS培养基上萌发,而不能在MS培养基+一定量GA拮抗剂的培养基上萌发,说明一定量GA拮抗剂抑制种子萌发;拟南芥突变体1不能在MS培养基上萌发,但可以在MS培养基+一定量GA培养基上萌发,说明GA可以促进突变体1种子的萌发。‎ 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不能在MS培养基+一定量ABA培养基上萌发,说明一定量ABA抑制种子萌发,并且GA拮抗剂与ABA 具有相同作用。‎ ‎【详解】A、突变体在缺少赤霉素的培养基上种子不能萌发,而添加赤霉素后可以萌发,说明突变体体内的赤霉素合成可能异常,A正确;‎ B、从突变体在分别添加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培养基上的萌发情况看出,赤霉素与脱落酸在实验过程中作用相反,B正确;‎ C、从图中看出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C错误;‎ D、加入脱落酸后拟南芥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外源脱落酸的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物激素作用的相关因素,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和表格数据的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植物激素的作用进行解答。‎ ‎5.果蝇的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卵细胞,而该基因型的雄果蝇只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下列相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 雄果蝇体细胞中的基因A、a和B、b所处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 B. 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能产生4种卵细胞可能是因为发生了交叉互换 C. 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果蝇分别进行测交,后代的性状类型相同 - 14 -‎ D. 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果蝇交配,其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中“AaBb的雌果蝇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卵细胞,而该基因型的雄果蝇只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说明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分析雄果蝇体细胞中的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如果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四种配子,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 C、由于雄性只能产生两种配子,所以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而雌性可以产生四种配子,所以测交后代能产生四种表现型,C错误;‎ D、由于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后代的比例不会出现9∶3∶3∶1,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析出在卵细胞产生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而在精子产生过程中没有交叉互换。‎ ‎6.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相关生理过程,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V类群生物都属于异养型生物 B. 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均为捕食关系 C. ②过程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①过程进入生态系统 D. ①和②过程中交换的物质种类和能量形式均相同 ‎【答案】A ‎【解析】‎ - 14 -‎ ‎【分析】‎ 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详解】A、V类群生物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A正确;‎ B、由消费者至分解者的过程不是捕食,B错误;‎ C、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不能被利用,C错误;‎ D、①和②过程中交换的物质种类相同,都是CO2,但能量不同,①是太阳能或光能,②是热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点,可在识记碳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含义。‎ ‎7.某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磷酸丙糖(TP), TP的去向主要有三个,植物叶肉细胞中的该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CO2与RuBP结合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____,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TP合成需要光反应阶段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如果所填物质的提供量突然减少,短时间内RuBP的量会_____________。‎ ‎(3)如果用14C标记CO2,图示过程相关物质中,能检测出放射性的有机物有_____________。‎ ‎(4)叶绿体膜上没有淀粉运输载体,据图推测,叶绿体中淀粉的运出过程可能为___________。‎ ‎【答案】 (1). CO2的固定 (2). 叶绿体基质 (3). [H]、ATP (4). 减少 (5). RuBP、TP、蔗糖和淀粉 (6). 淀粉形成囊泡与叶绿体膜融合后分泌出去(或淀粉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再通过叶绿体膜上的相应载体运出)‎ - 14 -‎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生成淀粉,运出叶绿体后形成蔗糖。‎ ‎【详解】(1)CO2与RuBP结合的过程叫作CO2的固定,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2)TP合成需要光反应阶段提供[H]和ATP;如果[H]和ATP减少,导致TP还原生成RuBP的量减少,而RuBP的消耗量基本不变,所以RuBP的量减少。‎ ‎(3)根据图示14C标记CO2,CO2和RuBP反应生成TP再生成淀粉和蔗糖,同时TP被还原成RuBP,所以有14C的物质有RuBP、TP、淀粉和蔗糖。‎ ‎(4)叶绿体膜上没有淀粉运输载体,所以淀粉运出叶绿体的方式可能是胞吐作用(淀粉形成囊泡与叶绿体膜融合后分泌出去)或淀粉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再通过叶绿体膜上的相应载体运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难点是解答(4)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8.研究表明,胰岛素之所以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主要是因为能促进控制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并刺激胞内含有GLUT4分子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上。GLUT4分子转移过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时,葡萄糖可通过细胞膜上的GLUT4蛋白转运进人细胞,该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如果细胞内线粒体受损,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会减慢,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推测,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___________ (填是或不是)随机的,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 ‎(3)血糖浓度升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还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除了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还能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降低,此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控制GLUT4合成的基因的表达过程(或GUT4的加工过程、囊泡与细胞融合过程)由于缺少能量而受阻 (3). 不是 (4). 含GIUT4的囊泡上的V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ts蛋白特异性识别后融合 (5). 胰岛B (6). 促进组织细胞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因为囊泡膜上vs蛋白与细胞膜上ts蛋白的(特异性)结合(识别),囊泡能精准地将GLUT4运送至细胞膜上特定位点。‎ 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 ‎【详解】(1)葡萄糖由高浓度至低浓度,并通过载体蛋白的运输,这种方式是协助扩散。如果细胞内线粒体受损,导致呼吸作用降低,提供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控制GLUT4合成的基因的表达过程或GLUT4的加工过程、囊泡与细胞融合过程,所以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会减慢。‎ ‎(2)从图中看出含GLUT4囊泡上的V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ts蛋白特异性识别后融合,所以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不是随机的。‎ ‎(3)血糖浓度升高,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并促进组织细胞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此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能够分析图中囊泡转运GLUT4的机制是该题的难点。‎ ‎9.下图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图示过程无变异发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Ⅲ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图谱中一定为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Ⅰ1的致病基因的传递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遗传特点。‎ - 14 -‎ ‎(2)如果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第Ⅲ代中__________的一个致病基因一定来源于Ⅰ1,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三代全部个体中的_______与正常人婚配,最容易验证基因A、a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若A、a位于X染色体上,则其后代表现型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XAXA或XAXa (2). Ⅰ2、Ⅱ2和Ⅱ4 (3). 交叉遗传 (4). Ⅲ1 (5). Ⅲ1患病,则其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基因a遗传自母亲,其外祖父I1患病,基因型为aa,而其母亲正常,故其母亲的基因a必然遗传自其外祖父(或Ⅲ1的外祖父患病,为隐性纯合子,母亲正常,基因型为Aa,所以Ⅲ1母亲的基因a遗传自其外祖父。Ⅲ1患病,则其基因型为aa,故其母亲的基因a遗传给了Ⅲ1) (6). Ⅲ3 (7). 女孩均正常,男孩均患病 ‎【解析】‎ ‎【分析】‎ ‎1、判断患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2、Ⅱ1和Ⅱ2正常,出生患病Ⅲ1,故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详解】(1)若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表现正常,Ⅲ1基因型是XaY,Ⅱ1和Ⅱ2的基因型是XAY和XAXa,所以Ⅲ2的基因型是XAXA、XAXa;由于Ⅲ3、Ⅱ3、Ⅰ1是该病的患者,所以Ⅰ2、Ⅱ2和Ⅱ4是杂合子;Ⅰ1将其患病基因传递至Ⅱ2,Ⅱ2将致病基因传递至Ⅲ1,体现了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交叉遗传的特点。‎ ‎(2)如果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1患病,则其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基因a遗传自母亲,其外祖父I1患病,基因型为aa,而其母亲正常,故其母亲的基因a必然遗传自其外祖父(或Ⅲ1的外祖父患病,为隐性纯合子aa,母亲正常,基因型为Aa,所以Ⅲ1母亲的基因a遗传自其外祖父I1),所以第Ⅲ代中Ⅲ1的一个致病基因一定来源于Ⅰ1。‎ ‎(3)基因A、a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则选择患病女孩Ⅲ3(XaXa)和正常人XAY婚配,所生孩子女孩(XAXa)均正常,男孩(XaY)均患病。‎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及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利用口诀,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 ‎10.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之后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一种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K0是没释放大型肉食性鱼前的理想环境容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 14 -‎ ‎(1)水库中的所有罗非鱼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其特征包括数量特征、____________等,调查罗非鱼的数量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判断,罗非鱼在a~c段大致呈___________型增长,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时间点放入水库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捕食等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更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空间特征 (3). 标志重捕法 (4). “J” (5). c (6). c时间点之后罗非鱼种群的环境阻力增大,增长速率变慢使种群数量的最高点没有达到K0 (7). K2‎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此时食物、空间充足,无天敌,生物无限增长;c-d种群数量增加缓慢;e以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1)所有罗非鱼形成一个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罗非鱼在a~c段大致呈“J”型增长,c时间点之后罗非鱼种群的环境阻力增大,增长速率变慢,使种群数量的最高点没有达到K0,所以推测在c点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 ‎(3)罗非鱼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所以推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更接近K2。‎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难点是(2)题需要考生分析曲线的斜率,从而得出增长速率降低的结论。‎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同学们利用葡萄汁进行发酵实验时,发现有一瓶葡萄醋的风味非常独特,猜测里面可能有一种特殊的醋酸菌,为分离出该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葡萄压榨成葡萄汁密封后会产生酒味,起关键作用微生物是____________,该发酵过程要注意进行排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向发酵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会观察到灰绿色。‎ - 14 -‎ ‎(2)同学们为了将这种特殊的醋酸菌分离出来,使用________________法将发酵液接种在培养基上,得到比较纯净的菌落。接种过程中,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根据培养出来的菌落的发酵效果选出合适的菌种。为了反复使用这些菌种进行发酵,同学们使用______________法对细胞进行固定化,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等。‎ ‎【答案】 (1). 酵母菌 (2). 酵母菌进行发酵(无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CO2,会使发酵罐的气压过大 (3). 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 (4). 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5). 酒精灯火焰附近能形成无菌区,防止接种过程中有杂菌污染 (6). 包埋 (7). 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详解】(1)酒精的产生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2,使发酵罐的气压过大,所以要注意排气;酒精和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灰绿色。‎ ‎(2)分离菌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酒精灯火焰附近能形成无菌区,防止接种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所以接种过程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3)对细胞固定化采用包埋法,包埋法的材料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 ‎【点睛】本题以果酒和果醋制作为材料,考查其原理,同时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固定化细胞,需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 - 14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λ噬菌体有极强侵染能力,能在细菌中快速进行DNA复制,产生子代噬菌体。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λ噬菌体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使其在受体细菌中大量扩增外源DNA,以备研究使用,相关操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λ噬菌体DNA上通常没有合适的标记基因,因此人工改造时需加装合适的标记基因,如上图λgt10载体中的imm434基因。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外源DNA的插入位置应位于imm434基因____________(填“之中”或“之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过程中的λ噬菌体也可以用同位素标记侵染细菌法来证明其遗传物质是DNA,推测体外包装用的蛋白质含有的化学元素至少有_______________种。合成噬菌体所需的小分子原料是____________。‎ ‎(3)利用体外包装好的噬菌体进行侵染培养时,常常选用大肠杆菌这类原核生物,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侵染前应对大肠杆菌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即大肠杆菌转化为感受态细胞。‎ ‎【答案】 (1).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 之外 (3). 保证标记基因的完整性,便于标记基因的表达 (4). 5 (5). 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6). 原核生物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等 (7). 用Ca2+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短暂保温后进行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搅拌离心→放射性检测。‎ - 14 -‎ ‎【详解】(1)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imm434基因是质粒的标记基因,为了保证标记基因的完整性,便于标记基因的表达,所以外源DNA的插入位置应位于imm434基因之外。‎ ‎(2)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至少有C、H、O、N四种,根据题意“λ噬菌体也可以用同位素标记侵染细菌法来证明其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蛋白质中还有一种元素是DNA中不具有的,比如S元素,所以λ噬菌体外包装用的蛋白质含有的化学元素至少有5种;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所以合成噬菌体的小分子原料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3)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等,所以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如果受体细胞是原核生物常用Ca2+处理,以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 ‎【点睛】本题综合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操作步骤及应用;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 14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