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5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习题课件
作家作品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中国当代作家。其小说主要以农村、 军营生活为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是农民的质 朴形象。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等。 “台阶”是文章的线索,作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简洁而含蓄。 “台阶”富有象征意味,象征着父亲的不懈追求,也象征着中国农民乃 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与崛起的精神。 中心意旨 本文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农民 艰难的生活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 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结构思路 吃苦耐劳 坚忍不拔 追求理想 热爱生活 台阶 表达技巧 1.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线索清晰 “台阶”是课文的线索。作者围绕“台阶”立意,组织材料。父亲觉得 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 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 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工作。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 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也登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台 阶,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老了,身体也 垮了。文章围绕“台阶”表现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表现了父亲希 望受人尊重的愿望。 2.细节描写,出神入化 文章运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从而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的 辛苦劳作,说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 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 一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再如建造新台阶放鞭炮 时,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一细 节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3.工于用词,语言质朴 拟声词、叠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如“唿嗒唿嗒” “沙啦沙啦”“青幽幽”“黄几几”等,似乎让读者走进了充满浓郁乡 土气息的农村,直面那个勤劳、执着、倔强的老人。 4.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本文紧扣“台阶”这一线索,把老屋的台阶与别人家的台阶进行横向对 比,把父亲坐老屋三级台阶与坐新屋九级台阶的神情、心态进行纵向对 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 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 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父亲辛苦一生,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在父亲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意味着 创造,意味着收获,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旦不能劳动,就感到失去 了一切。 父亲的形象代表了觉醒的农民。他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温饱,而且在精 神上,要求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父亲代表着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创业,支撑中 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草根阶层。 父亲缺少与这个世界的交流。虽然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获得更多的 认同,但他又一直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他自己觉得台阶低,发誓要造 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大半生的劳作中,他不断自我鞭策,却从不诉苦; 在新屋台阶落成之际,他感到骄傲却又羞于张扬。当九级台阶落成后, 他失落地发现台阶并没有成为他与别 人分享快乐的通道。 2.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局?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小说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的结局,引发读者 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的错位现象以及人生使命的各种思考。物质生 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追求物质理想是人类生存动力的一部分,物 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等同于 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怎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更高 层次的精神追求?在生命的交接中,我们最应当继承什么,又应当为后代 创造什么?这些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在时代演进和生命交替之中,人类一 直在求索。 叹词·拟声词 同:都属于虚词,具有相似的语法特征。 异: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如:唉、哎、嗨、喂、啊、哎哟、 咦、嗯、哦、哎呀。叹词有时还可以活用为谓语、状语、定语、补语 等句子成分。如:①唉,有什么办法呢?②他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砰、哗啦、噼啪、叮 当、咚咚、唧唧、沙沙、嘎叽、汪汪、吱吱、嗡嗡。拟声词除了可单 独使用之外,还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如“呼的一声”“咚咚咚的脚步 声”“叮叮当当地响着”“心里怦怦直跳”。 ·· · ·· ··· · ··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叮嘱(zhǔ) 模样(mó) 撬开(qiào) 尴尬(ɡà) B.门槛(kǎn) 舀米(yǎo) 凹凼(dànɡ) 晌午(xiǎnɡ) C.涎水(yán) 嵌着(qiàn) 筹划(chóu) 瞬间(shùn) D.烟瘾(yǐn) 憋住(biē) 黏性(nián) 痴笑(chī) 答案 D A.模mú。B.晌shǎng。C.涎xián。 · ···· ···· ··· · · ·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铺成 摔跤 烦躁 头颅 风吹雨淋 B.缘故 宽敞 泥桨 庄稼 自言自语 C.匆忙 瓦罐 砌缝 偶尔 言外之意 D.膝盖 铜盏 厚道 糟糕 若有所失 答案 B 桨→浆。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B.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方言,能干活的意思) C.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神色、态度不自然)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大 的庭院里人很多) 答案 D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 ···· ···· ·· 4.填空。 本文作者 ,生于1956年,浙江 人,中国 代作 家。其小说主要以 、 生活为题材,塑造出一系列 生动的普通人的形象,尤 其是 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 》《 》等。 答案 李森祥 衢州 当 农村 军营 农民 小学老师 抒情年代 解析 注意积累文学常识。不要写错别字,如将“衢”写为“瞿”。 1.选词填空。 (1)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 (站 浮 飘)在雾 里。 (2)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 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 (踩 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答案 (1)浮 (2)踏 解析 (1)发挥想象:人在雾中朦朦胧胧,像是无所依傍地“浮”着。 (2)“踩”含有无意识踩踏的意思,“踏”则表示有一定的目的性。由 “一起一伏”可见父亲踩踏黄泥是有意识的行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作者好像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平常的邻家的故 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都在辛勤劳作,是一个淳朴、厚道、吃苦耐劳的 人。 C.父亲一生劳作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 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希望受 到尊重的思想性格。 答案 C 父亲想抬高自家台阶,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爱慕虚 荣”不是父亲的性格特点。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C.(父亲)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 花上似的。 D.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答案 B 句中没有本体和喻体,更没有相似点。“……似的”表示状 态,而非比喻。 2.下列对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这句话 刻画出父亲的胆小。 B.“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里的专 注,指父亲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心里羡慕,看得出神。同时也在暗下 决心,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 C.“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 是会吃苦头的!”父亲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人生的哲理:人生要一步一步 地走,不能急于求成。 D.“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 他坚持要抬。”父亲明知闪了腰,却“坚持要抬”,可见他性情倔强。 答案 A “刻画出父亲的胆小”理解有误。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父亲执意要走,他说他惦念屋边的塘, ,惦念那条跟他一起串东 家串西家的大黑狗。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富康 车开到父亲身边,但一生都没有坐过小车的父亲却不知怎么打开车门。 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 。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 门,服侍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 ,他在 为儿子的举止而激动啊。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 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 。我顿时百感交集。 A.一脸尴尬 憨憨地笑着 惦念塘边的田 他一脸的幸福 B.憨憨地笑着 惦念塘边的田 一脸尴尬 他一脸的幸福 C.惦念塘边的田 一脸尴尬 他一脸的幸福 憨憨地笑着 D.他一脸的幸福 憨憨地笑着 惦念塘边的田 一脸尴尬 答案 C 通读语段,抓住提示性词语,从语言的连贯、内容的衔接等角 度恰当判定。如第一处横线前“他说他惦念屋边的塘”,那紧接着就应 该阐述跟“塘”有关的事物,据此可选定答案C。 4.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 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 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 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 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 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 他都进行了哪些准 备? 答: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答: 答案 (1)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积攒钱和造屋需要的砖、瓦、卵石等 建筑材料。 (2)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 着应该怎样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 解析 (1)父亲的准备工作是年复一年的,直到人老了,大半辈子过去了, 才做好。 (2)抓住父亲目光的“专注”,体会其羡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每个国家的 父亲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 家族聚餐等活动有关。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每年6月的第三 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我国台湾地区的父亲节是每年的8月8日。大陆 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我国内地习惯把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作父亲 节。 (1)请你说一说设立父亲节的缘由。 答: (2)假如父亲节马上就要到了,请你续写两句话,一起送给你的父亲。 父爱如灯,总是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父爱如 , ;父爱如 , 。 答案 (1)(示例)设立“父亲节”,既能让我们不忘父爱,又能让我们有 机会向父亲表达感恩之情。 (2)(示例)伞 总是为你遮风挡雨 雨 总是为你濯洗心灵 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及现实生活中对父亲的感知,言之有理地阐述 缘由。 (2)根据题中已给出的句子的特点及续写的基本要求作答,语句通顺即 可。 1.(2018湖南张家界永定期中,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 合规范的一项是 ( ) A.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说和做》) B.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 了。(《回忆鲁迅先生》) C.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D.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台阶》) 答案 D 句中的感叹号应为问号。 ··· ·· 2.(2018辽宁葫芦岛建昌期中,5,★★☆)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 一句是 (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在灾难面前,我们能对受灾的同胞置之不理吗?绝对不能! C.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D.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她一言不发,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答案 D A.拟人。B.设问。C.比喻。D.“好像”表示猜测,而非比喻。 3.(2018山东菏泽郓城期中,4)语文知识填空。(8分)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语出《 》,是 赞颂老师孔子的话。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即经典,指《易》 《书》《诗》《礼》《 》等书。 (3)(★★☆)古代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孙权劝 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大兄”、《陈太丘与友期行》“尊君 在不”中“尊君”,都是 ,表示对别人的 。 (4)(★★☆)“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 踏好。”这个句子中一个副词是 ,一个介词是 ,一个 连词是 。 答案 (1)论语·子罕 颜回 (2)春秋 (3)敬称(尊称、敬辞等) 尊敬 (尊重等) (4)已经 把 和 解析 (1)巧记妙背积累名句,注意其出处和作者。 (2)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 (3)掌握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4)依据副词、介词、连词的特点和作用在语句中寻找答案。 4.(2018贵州铜仁期末,6,★★☆)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 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 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 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③②⑥⑤ C.④①③②⑧⑤ D.④③②①⑥⑤ 答案 D 此文段描写了父亲早起踏黄泥的情景。结合各选项的特点, 能确定④为首句。比较①③两句,①句中“父亲浮在雾里”说明“我” 已经起床,这是自己眼前之景,故③句应该在①句的前面。这样便能确 定应该选择D项。 1.(2018山东临沂兰陵期中,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 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B.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 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 C.那段日子为什么那么短呢, 那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预见自己的命 运?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 D.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眼泪 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 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答案 C 句中的第一个逗号应用问号。 · ·· 2.(2018江西吉安吉州期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B.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父母都搁 在了一边。 C.王刚同学今天早读又迟到了,班主任老师用言外之意对他说:“青春 可贵,一定要珍惜时光读书。” D.这本侦探小说,案情离奇曲折,扑朔迷离,但读者兴味无穷。 答案 C “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 ···· ···· ···· ···· 3.(2018河北邢台宁晋期中,5,★★☆)正确地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3分) ①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②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③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 钱。 ④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 惜。 ⑤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答案 ⑤①③②④ 解析 通读所有的句子,按照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句序。⑤句总领 全段,①③②④句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叙述内容。 (2018四川巴中中考,20—2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8分)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 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 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 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 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 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 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 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 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 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 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 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 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 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 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 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 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每小 题2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 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答: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答: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 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3分) 答: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3分) 答: 1.答案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 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每点2分) 解析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事件”模式进行 概括。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2.答案 (1)(自然)环境描写。(1分)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 害怕的心理。(1分) (2)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1 分)(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解析 (1)这句话是对当时父子二人所处环境的描写,“微弱的月光” “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漆黑”都表现了森林的黑暗,以此来 渲染恐怖的气氛,表现儿子内心的恐惧。 (2)“长舒了一口气”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在带儿 子走出森林后的轻松无比。“脸上满是汗珠”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 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答案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1分)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 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 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 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写出两点即可,每 点1分) 解析 根据文中的“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儿子顺 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 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还有父亲在走进森林管理员的 家后“长舒了一口气”,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看到灯光,他之所以说谎, 是想给儿子以安慰,平复他慌乱、恐惧的心。 4.答案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 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2分)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 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2分)(或:乐观 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答出两点,结合内容,言之 成理即可) 解析 根据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概括人物形象。按照“观 点+简述”的格式表述答案。 5.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 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1分)也表达了儿 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1分) 解析 “父亲是一盏灯”,显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明 灯,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引领作用,从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儿 子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1.(2018贵州黔东南中考,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奋 勇抗战的地方。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 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答案 A 句中的顿号应为逗号。 ··· 2.(2018四川南充中考,13)综合性学习。(5分) 初三某班开展“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拟写主题。请围绕“微笑面对生活”,结合语境,补 全下面主题标语。(1分) ,学习有乐总需放歌。 (2)(★★☆)活动二:设计形式。请参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2分) ①办专题板报 ②写话题作文 ③ ④ (3)(★★☆)活动三:畅谈感悟。面对挫折,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 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 (2分) 答: 答案 (1)(示例)生活很美记得微笑 (2)(示例)讲励志故事 开展辩论赛 谈生活感悟 (3)(示例)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遇到挫折打击,我们应把失败看作成功的 垫脚石。微笑面对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解析 (1)拟写主题标语,要根据活动的主题进行,语言要简洁。最好使 用对偶句的形式。 (2)设计活动形式,要围绕活动主题,仿照示例进行。答案不唯一,符合要 求即可。 (3)要从“笑对生活”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杜牧诗句的看法,言之成理 即可。 3.(2014四川成都中考A卷,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 模样。 B.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竟天择的法 则。 C.在环境急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至知 的真正意义。 D.怒吼着,回漩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 和地一泄千里。 答案 A B.竟→竞。C.急→激,至→致。D.漩→旋,泄→泻。 班级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 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 的古诗。 答: (2)[读图]观察下面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答: 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答: (3)[实践]通过参与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 呢? 答: 答案 (1)(示例1)儿行千里母担忧。 (示例2)养儿方知父母恩。 (示例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②画面上是祖孙三代人,祖父坐在藤椅上,一只脚放在洗脚盆里,一只脚 在盆外;父亲光着脊背蹲在地上,双手扶着祖父的腿,要给祖父洗脚;孙子 站在父亲身后,手拿一条毛巾,在给父亲擦背。 (3)(示例1)不顶撞父母。 (示例2)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解析 (1)从自己积累的名言、俗语及古诗中挑选关于“父爱”或“母 爱”的作答即可。 (2)①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赞扬或讽刺的对象,挖掘隐 性信息,提炼概括该图的主题。 ②描述画面内容就是用平实的语言,把画面上有什么人、什么物、做什 么描述出来即可,注意顺序。 (3)扣住“具体行动”“回报父母”这两点来回答即可。 为激励同学们树立志向、践行梦想,某校正在开展以“青春·梦 想”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材料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 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球。(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苦读诗书;少年周恩来面对 国难,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为人民的独立幸福鞠躬 尽瘁;“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摆脱中国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年 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将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 业。 材料三 刘伟10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他的梦想就是要“精彩地活”。为 此,他练游泳,练习用脚打字、弹琴,还编曲填词。十余年来,他从未懈怠, 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在 《中国达人秀》中展现了绚丽的风采,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既实 现了他的梦想,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精彩。他曾说:“每个人都要 对自己的梦想负责。”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个人志向与国家梦想的关系。 答: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答: (3)如果你被邀担任“青春·梦想”主题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50 字左右的结束语。 答: 答案 (1)少年立志要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国家梦想)紧密结合,个人梦 想的实现要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美好。 (2)要将梦想付诸行动,不惧困难,坚持不懈。 (3)(示例)同学们,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因拼搏而精彩。愿同学们扬起梦 想的风帆,与“中国梦”同行,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而努 力! 解析 (1)材料一点出了少年强大则国家强大,材料二所列事例中的人 物都是为了国家、民族而立下远大志向,围绕这些要点探究即可。 (2)扣住“行动”和“毅力”作答即可。 (3)首先,要有称谓;其次,内容要与“青春·梦想”的主题相契合;最后,语 言要有文采和感染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