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济南市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6. 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 17.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 自 度 不 能 数 十 日 亦 当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处 耳。 18. 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19. 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20. 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16. D 17.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18. “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19. (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20. 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某 自 度 不 能 数 十 日 亦 当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处 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 译文: 21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 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 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7.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8.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 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 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9.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 “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 “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 “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11. 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7.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8. B 9. A 10. 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11. 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的意思是: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既”分别为“已经”和“已经”;B.选项中的“素”的意思分别为“平常”和“白色”;C.选项中的“遂”分别是“于是,就”和“于是,就”;D.选项中的“明”都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迁”在古代,即可以指升官,也指贬谪。“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贬谪之人”,不是升官之人。故答案为A。 21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常(经常)、冠(位于第一)、三军(全军)”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闻(听说)、悦(高兴)得无(莫非,该不是)”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具体的描写和事件分析作答。本题从“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可以看出黄忠是一位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死后被追封为刚侯。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8.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是( )(2)贤( )(3)恐( ) 10.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11. 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 8. C 9. (1). 这 (2). 品德高尚,贤能 (3). 担心,害怕 10. (1)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2)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11. 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C:“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是时殿上皆恐”翻译为“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是”意思是“这”。“ 人有言其贤者”翻译为“有人说他很有才能”,“贤”意思是“品德高尚”。“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翻译为“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恐”意思是“担心”。 【10题详解】 21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句中“面”意思是“当面”,“谀”意思是“谄谀逢迎”。(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句中“以”是“因为”,“誉”意思是“夸奖”,“毁”意思是“诋毁”。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选段一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选段二写了季布劝说文帝。两件事中“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和“上默然惭”都体现了他的正直,不畏权贵。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4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 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 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 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11. 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12. 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1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 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 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 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1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2)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答案】 10. B 11. A 12. B 13. D 14. (1)(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2)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解析】 21 【10题详解】 B. 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立木以示纳谏,称“谤木”。 【11题详解】 A项和例句“以”的用法一致,解释为“按照”。B.因为。C.拿、把。D. 连词,表修饰。 【12题详解】 例句“封事,谤木之遗也”是判断句。B句也是判断句。A. 宾语前置。C. 介宾短语后置。D.省略句。 【13题详解】 由原文内容: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可知D项错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锻:锻造。宝:把……当做宝贝。尝:曾经。 【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这样辞官呢?” 当时上书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实际,太宗厌烦,想予以驳斥,魏徵说:“古时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知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政局。”太宗高兴了,对上书言事者全都加以抚慰而后送走。 (皇帝)宴请群臣时,太宗说:“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求长久利益,仅魏徵而已。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比不过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太宗曾问群臣说:“魏徵与诸葛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徵履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5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 悉: (2)喝使归舍 舍: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15. 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3. (1)全,都 (2)房舍,住宅 14. 这木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15. 沈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舍”是多义词,“房舍,住宅”的意思。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固(本来)、何(怎么)、哉(助词,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题详解】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这正是“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狄怀之 怀:归服。 B.假贷居贿 居:储积。 C.以亡于楚 亡:死亡。 D.有馈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答案及解析】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D.正确;C.有误,亡:逃亡。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故选:D。 12.A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A.有误,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BCD.正确。 【参考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21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接受。有人问:“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眼,何贺之有? (2)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1)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2)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 (1)句中重点词:若,如果;忧,忧愁;患,担心;吊,忧虑。句意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2)句中重点词:受,接受;禄,俸禄,官职;食,吃。句意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8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 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 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11.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案】9. C 10.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 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辞:辞别/推辞;B.之:去,到/的;C.益:更加/更加;D.从:投奔,跟从/由,自。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三个主谓句,第一个“汝大才当晚成”,且“大才”和“当晚成”是两个连续谓语,中间应该断开;第二个是“良工不示人以朴”;第三个是“(你)且从所好”。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描写马援美好品质的句子分析即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写他志向坚定;“‘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写他赈施钱财。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 【参考译文】: 21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9 文言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 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 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 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15. 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16. 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14. D 15. 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16. 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死/最终;B遇到/聚集;C认为/把……当作……;D均为“曾经”的意思。故选D。 【15题详解】 考查学生写批注的能力。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本文写了杜行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16题详解】 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杜行是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参考译文】: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21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10 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 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 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1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14.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11. B 12.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 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14. “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解析】 【11题详解】 A项的“引”解释为:拉/延长;B项的“绝”解释为:断,断绝;C项的“善”解释为:善事,好事/擅长;D项的“白”解释为:下对上告诉,陈述/白色。故选B。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故可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3题详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14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乎”“耳”两个语气词分析人物的形象。“乎”,如何。表示疑问,反问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结合“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分析,在“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中“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结合“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分析,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从两人对事件的处理分析得出:二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译文】: 21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侮辱大臣呢?!”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11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固自杀( )(2)遂为文章( )(3)孰非我为( )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2)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11. 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案】 9. (1). 固然 (2). (接着)就 (3). 哪一个 10. (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11. 蛛:指利己不利世的人; 蚕:指利世不利己的人。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理解常规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1)结合上文“蛛语蚕曰”的内容分析,“固”是固然的意思;(2)根据对话情景和所积累实词含义分析“遂”是“就”的意思;(3)前文所罗列之物,“衮龙”、“绂绣”均为丝织物可知,该句为反问句,故“孰”的意思是哪一个。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正确解释。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翻译时,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句子流畅;(1)然:既然如此;以:用来。(2)为:替;谋:打算。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中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含义,最好能正确的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便于理解文章。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句或词语进行分析作答。本文由蛛与蚕的对话中可知,蛛不顾他人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由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蜘蛛跟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丝吐成经纬(织成茧),颜色黄白灿烂,于是将自己裹缚。养蚕的妇人将你们放进沸腾的水中,(你们)就丧失了性命。但是,你们的巧只适合用来自寻死路,不是太蠢了点吗?"蚕回答蜘蛛说:"我的确是自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就成了花纹和彩绣,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百官祭祀礼服所绣的服饰,哪样不是我做成的呢?你是空着肚子营造(网),口吐经纬(的丝)、织成罗网,在那上面等待着。看见蚊虫蜂蝶经过,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是巧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就做我。啊,世界上像蚕一样不像蜘蛛一样的人太少了! 12. 文言文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1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24.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2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固不可彻______(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3)鲁公治国_____(4)公犹夷不能决______ 2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 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28. 【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用原文回答) 29.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24.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5. (1). (1)改变 (2). (2)穷尽 (3). (3)修建 (4). (4)决断或决定 26. D 27. (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28. (1).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9. 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及翻译进行做答。这句话翻译为“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据此可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难度不大,彻:改变;匮:穷尽;治:修理。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代词,他/表疑问语气,难道;B.用于主谓间,无实义/代词,这件事;C.凭借/把;D项中的“而”都表示转折,但是。故选D。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1)句难度不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译文: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句中的下房翻译为下人住的房子,译文: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而鲁公修理菜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修园失败。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启示。 【译文】 【乙】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21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庐基侧,庐:______ (2)会虎为暴。会:______ 12. 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14. 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1. (1)搭建庐舍 (2)适逢,正赶上 12. B 13. (1)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2)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14. 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庐”是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是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的意思。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才,这才/副词,竟,竟然);B.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据此,答案为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兄(哥哥)、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若(你)、过(过分,指失礼),而(却)、至(极点)”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叙写的具体事件分析作答。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传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食,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21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有牵累,我当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资助给了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小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家里只有枕头、鞋子、舀水的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真情之至啊。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童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盛的食物。我哀悼他,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呀!”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 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3. 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1. A 12. C 13. B 14. C 【解析】 【11题详解】 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其它几项改为: 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题详解】 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从”之意。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B引出处所,译为“在”。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 【13题详解】 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A与D“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C“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 【14题详解】 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15.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21 2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面数之。____________ (2)祯击杀其魁,余尽。 ________________ (3)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______ (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_______ 21.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22. 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 20. (1)责备(数落) (2)首领 (3)逃跑 (4)价值 21. (1)(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22.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 【20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走”:逃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为首的,首领”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陷”:陷落。“方”:正。“骤”:突然。“前”:上前。“项”:脖子。“捣”:撞击。“翌日”:第二天。还有“贼方聚(于)山中”省略句的翻译。 【22题详解】 一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等句,可归纳出王祯是一个有着忠义和牺牲精神的人。再如分析“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等句,即可归纳出他具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性格。二问,考查文章第二段写马的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首先理解全文特别是第二段,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榇既行,马夜半哀鸣”是写马的知恩义通人气的特点。而“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是说马为王祯报了仇。用王祯的马的忠义来衬托王祯的义薄云天。 【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死。 16.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3分)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1 (1)为蒲亭长( ) (2)枳棘非鸾凤所集( ) 11.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12. 翻译句子。 (1)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13. 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 10. (1)担任 (2)栖息,停留 11.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12. (1). (1)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3). (3)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13. (1)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2)亲民(3)不慕名利(4)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为”翻译成:担当,“集”翻译成:栖息,停留。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句意进行做答。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翻译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据此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1)句难度不大,奉:俸禄;以:用,译文: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2)句中的鄙翻译为边,边界,需要注意它的反问语气,译文: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3)句是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等句子可以归纳出仇香的“至行”,即品德高尚、不慕名利、善于说服别人、讲究礼仪。 【译文】:有一个叫仇香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1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2)或败奔______(3)同敞危坐不去_____(4)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 10.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1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 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13.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9. (1)通“汝”,你,你的 (2)有时 (3)离开 (4)恰逢 10.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 D 12.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 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女:同“汝”,你的;适:恰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来进行翻译。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日 赋 诗 倡 和翻译为: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根据翻译,可以断句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于是/竟然;D.两个“诚”都翻译为真的。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1)中的“以”翻译为因此,译文: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句难度不大,阅:经过;颜色:脸色;译文: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题详解】 文中的同敝,“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面对敌人,他将国家大义凌驾于生命之上,宁死不屈,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8.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 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 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 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 “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16. D 17.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8. 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 【16题详解】 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改为:①盖竹柏影也。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一同。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18题详解】 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19.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B. 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 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D. 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19. A 20.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译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刘表对庞公说:“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20题详解】 21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留下。“独”:只有。“未为”:不是,并非。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21题详解】 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点睛】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刘表对庞公说:“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庞公说完,于是停止耕种,但他的妻子依然在前面耕作。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听后,只能叹息离开,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再也没有返回。 20 文言文阅读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纵:越过) 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过:经过) D. 辞不受令 (辞:言辞)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B.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15. 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2. B 13. A 14.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15.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 【12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纵);B项正确;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犯过错);D.辞不受令(辞:推辞)。 【13题详解】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因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为:拿、向,用。故选A。 【14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罚”,刑罚;“过”,过失。 21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得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结合“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得出: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得出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21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 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1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16.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17. 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___。 【答案】 13. (1). 肩负、扛(挑) (2). 覆灭 (3). 放弃,放下不管 (4). 称职 14. D 15.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6.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2)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此句可意译,翻译出大意即可) 17. (1). 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答出一点即可) (2).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答出一点即可) 21 【解析】 【13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荷:hè,肩负。称:chèn,称职。 【14题详解】 A哪里/表示陈述的语气词。B到,介词/对,向。C把/因。D都是代词,代人。 【15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故停顿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汝:你。固:顽固。彻:通。为:做。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赵奢之妻对丈夫和儿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对儿子。可知她观察细致入微;对于赵母的劝说,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说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答应不会连累你的。说明赵母有预见性,想的长远。 【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乙】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 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 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 ”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22 7.文言文阅读(14分) (一)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来尝乘马与肩③舆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半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期公疾愈,税域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奥:轿子。 (二)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昊,日俱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鸟巾,昊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汝归遗父。”数日,公问恢幞头③安在。昊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急之。因呼一仆同昊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21 (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乞:给。 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去蒋山亦七里 ②公适见之 ③且戒苟以转售 ④乃复遗吴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线句的意思。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4)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①距离 ②恰好 ③告诫 ④给予,赠送 (2)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3)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4)语段(一)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语段(二)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距离蒋山也有七里。去:距离 ②句意为:荆公恰好看到他。适:恰好 ③句意为:并告诫他如果已经出售他人。戒:通“诫”,告诫 ④句意为:又重新送给吴某。遗:给予,赠送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荆公让拿下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一块金黄的黄金,是暗中送给吴某的。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宅,住宅;蔽,遮蔽;设,设置;垣墙,围墙;逆旅,旅店;句子翻译为: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语段(一),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写罢政后的王荆公所住的房舍,房屋破旧,出行都是骑驴坐船,可见他为人的节俭;语段(二)写一次王荆公赠送一块旧乌巾给一位农家子吴某,吴某嫌旧,卖与别人,王安石得知派人重新购回,取出内藏的金子,又重新赠于吴某,可以看出他善良、有同情心、大方。 2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