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一中福建八中二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仙游一中福建八中二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福建省二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仙游一中、福建八中)‎ 一、单选题 ‎1.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快报》报道了纽约州立大学几位病毒学家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消息和简略过程。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小鼠后,小鼠患脊髓灰质炎,只是其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B.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C.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是由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构成的 D.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应该禁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A错误;‎ B、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进行复制增殖,B错误;‎ C、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它们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C正确;‎ D、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等,D错误。‎ 故选C。‎ ‎2.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A. 病毒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小系统 B. 一棵小叶榕树与一只老虎,在生命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层次 C. 一片农田中的所有动、植物个体是一个群落 D. 某个培养基上长出的一个大肠杆菌菌落是一个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动物和植物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B错误;‎ C、群落是由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组成,所有动物和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C错误;‎ D、某个培养基上长出的一个大肠杆菌菌落为同种生物,故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红蛋白、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 B. 核糖体、染色体、酶都可能含有五碳糖 C. 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对称的 D. 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有些蛋白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蛋白质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蛋白质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详解】A、有些酶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A错误;‎ B、核糖体含rRNA,染色体含DNA,有些酶是RNA,故它们都可能含有五碳糖,B正确;‎ C、细胞膜的蛋白质有些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C错误;‎ D、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形成ATP,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形成ATP,D错误。‎ 故选B。‎ ‎4.科学家在美国黄石公园发现一种嗜热好氧杆菌,长有许多触角(又叫集光绿色体),内含大量叶绿素,能在菌苔上同其他细菌争夺阳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菌细胞内无细胞器,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除去该菌的细胞壁需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 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可以不含碳源,但必须给予光照 D. 该菌细胞质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能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据题分析,该嗜热好氧杆菌是一种光能自养型细菌。‎ ‎【详解】A、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A错误;‎ B、该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除去该菌的细胞壁不能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错误;‎ C、该菌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可以不含碳源,但必须给予光照,C正确;‎ D、该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细胞质没有高度区室化和功能专一化,D错误。‎ 故选:C。‎ ‎5.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干旱环境生长的仙人掌细胞中结合水的含量多于自由水 B. 盐析会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成为白色絮状物 C. 叶肉细胞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核苷酸、蛋白质、磷脂和淀粉 D. 油料作物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不断转化成脂肪导致脂肪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苷酸和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 ‎2、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 ‎3、淀粉的组成元素是C、H、O;‎ ‎4、自由水含量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 ‎【详解】A、干旱地区的植物细胞中也是自由水的含量多于结合水,A错误;‎ B、盐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蛋白质空间结构并没有被破坏,B错误;‎ C、淀粉是多糖的一种,组成元素只有C、H、O,所以叶肉细胞吸收的氮元素不可用于合成淀粉,C错误;‎ D、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不断转化成脂肪,导致脂肪含量的增加,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7个肽键 B. DNA是双链结构有氢键,RNA是单链结构没有氢键 C. 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D. 蛋白质变性是由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 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A错误;‎ B、一般情况下RNA是单链结构,但也可能有氢键,比如tRNA,B错误;‎ C、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需要酶的参与,酶通常情况下就是蛋白质,C正确 ;‎ D、蛋白质变性即空间结构改变是由二硫键的断裂造成的,肽键并没有断裂,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的成分可以使用双缩脲试剂和苏丹Ⅲ进行鉴定 B. 科研上常用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是因为细胞膜可以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C. 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会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细胞膜外侧的糖类只可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 ‎②种类: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 ‎3、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详解】A、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不能用苏丹Ⅲ进行鉴定,A错误;‎ B、‎ 科研上常用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是因为细胞膜可以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B错误;‎ C、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如糖蛋白,会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细胞膜外侧的糖类也可与细胞膜上的脂质结合形成糖脂,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老年人和白化病患者白头发都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 B. 真核细胞的细胞膜能维持细胞的形态并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生物膜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也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衰老细胞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分布及功能。‎ ‎【详解】A、白化病患者的白头发都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造成的,A错误;‎ B、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能维持细胞的形态并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B错误;‎ C、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C错误;‎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正确。‎ 故选:D。‎ ‎9.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b、c是生理过程,①~⑦是结构名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b是脱水缩合,产生的水中氧仅来自于氨基酸的羧基,完成的场所是乙图①‎ B. 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有②和④,但膜的成分均发生更新 C. 与甲图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乙图中③②⑤,⑥中形成的蛋白质已经是成熟蛋白质 D. 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运输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表示主动运输,b表示脱水缩合,c表示加工和分泌;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内质网,④表示细胞分泌物,⑤表示线粒体,⑥表示囊泡。‎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个H,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个OH,所以产生的水中氧仅来自于氨基酸的羧基,完成的场所是乙图①核糖体,A正确;‎ B、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有②高尔基体,④细胞膜面积增大,B错误;‎ C、c表示蛋白质的分泌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⑥中形成的蛋白质是经过高尔基体的修饰加工,已经是成熟蛋白质,C正确;‎ D、主动运输的方向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说明是主动运输过程,D正确。‎ 故选:B。‎ ‎10.下列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理由合理的是 A.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椭球形叶绿体 B.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对染色剂的通透性 C. 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选择酵母菌的理由是它属于兼性厌氧菌 D. 洋葱鱗片叶的外表皮,既可以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又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A、恩格尔曼选择水绵的原因之一是其叶绿体呈带状分布便于在一个细胞中形成对照,A错误;‎ B、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分散,B错误;‎ C、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选择酵母菌的理由是它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菌,C正确;‎ D、洋葱鱗片叶的外表皮有颜色,不适合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实验中,需使用盐酸的是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 ‎ ‎④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课本中的实验方法。‎ ‎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步骤:①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并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大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②用引流法更换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所处的外界溶液的浓度(即由清水换成蔗糖溶液)并在低倍镜下观察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大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③用引流法再次更换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所处的外界溶液的浓度(即由蔗糖溶液换成清水)并在低倍镜下继续观察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大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①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②水解(此时用到8%的盐酸),③冲洗涂片,④染色,⑤观察,最后的出结论。‎ ‎3、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步骤:①低温诱导培养36小时,②卡诺氏液固定然后用95%的酒精冲洗2次,③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④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用高倍镜观察。‎ ‎【详解】①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不需要使用盐酸,盐酸会使细胞失去活性,故①错误; ②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用的盐酸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同时使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②正确;‎ ‎③项,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使用的是浓硫酸,而非盐酸,③错误; ④项,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需要使用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进行解离,故④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黑藻是观察真核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好材料 B. 用醋酸洋红液对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进行染色,可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红色 C. 用健那绿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嵴 D. 测定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时,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速率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线粒体应选无色或接近无色的材料,因有色材料会干扰染色后的观察;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可对线粒体进行染色。‎ ‎【详解】A、黑藻是观察叶绿体的好材料,但不能用于线粒体的观察,因有颜色干扰染色,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不含色素,可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又因染色体集中分布于细胞核,故可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红色,B正确;‎ C、健那绿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嵴,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此现象,C错误;‎ D、测定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时,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有CO2产生,并不说明酵母菌呼吸作用速率不断增强,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类题目解答应先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作答。‎ ‎13.某兴趣小组用图甲研究渗透作用,a和b均为蔗糖溶液,c允许单糖通过。图乙为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烧杯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 B. 若t2时刻烧杯中加入蔗糖酶,则h最终将下降 C. t2时刻半透膜两侧蔗糖溶液浓度相同 D. 若t2时刻漏斗中加入蔗糖酶,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2、分析图示甲图,漏斗内中液面高,所以起始浓度漏斗内大于烧杯,加入蔗糖酶会使蔗糖分解为单糖.c允许单糖通过,溶液浓度会发生变化。‎ ‎【详解】A、漏斗液面高于烧杯说明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蔗糖溶液浓度,A错误; ‎ B、若t2时刻漏斗中加入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c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 C、t2时刻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度相等,但是由于漏斗与装置的液面不一样高,所以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可能相等,C错误; ‎ D、若t2时刻漏斗中加入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c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 故选:D。‎ ‎14.图表示在20℃、不同pH条件下,向等量的反应物中加入等量的某种酶后,生成物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此实验中,不同pH为自变量,生成物的生成速率为因变量,20℃为无关变量 B. 随pH从5升高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C. 该酶的最适pH为5‎ D. 若将温度改为15℃,酶的最适pH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pH和时间,因变量为生成物的量,则酶量、反应物的量以及温度等均属于无关变量。‎ ‎【详解】A、分析曲线可知,此实验中,不同pH为自变量,生成物的量为因变量,20℃为无关变量,A正确;‎ B、相同时间内,生成物的量越大,酶活性越强,因此随pH从5升高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B正确;‎ C、该实验只做了3种pH值条件,没有做低于pH=5的实验组,因此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pH,C错误;‎ D、若将温度改为15℃,酶的最适pH不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15.甲、乙两同学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画滤液细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可以连续画二、三次 B. 色素Ⅲ、Ⅳ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于Ⅰ、Ⅱ C. 乙同学结果异常,原因可能是用的叶片是老叶 D. 色素Ⅲ、Ⅳ主要吸收蓝紫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最宽)、Ⅳ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乙同学的实验结果中叶绿素a和b的两条色素带变窄,可能是提取色素时使用的是发黄的叶片或研磨时未加碳酸钙。‎ ‎【详解】A、画滤液细线时,需等上一次画的滤液细线干了在画,不能连续画,A错误;‎ B、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层析时扩散的距离越远,所以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即色素Ⅲ、Ⅳ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小于Ⅰ、Ⅱ,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乙同学结果异常,原因可能是用的叶片是老叶,C正确;‎ D、色素Ⅲ、Ⅳ分别表示​叶绿素a、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C。‎ ‎16. 下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b点右移 C. 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D. 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具有大液泡,可以发生明显的失水现象,A项正确;‎ B.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细胞失水较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曲线中b点右移,B项正确;‎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溶质不同导致,B溶液中的溶质可被吸收,导致质壁分离复原,C项错误;‎ D.6min时两个细胞均处于失水状态,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D项正确。‎ 故选C。‎ ‎17.现在园艺师们往往将李子、杏等果树修整成主干突出,侧枝层次分明、呈螺旋状均匀着生在主干上的树形。“有空就有枝,有枝就有果”,是对该树形的最佳描述。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该树形丰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提高了对光的利用效率 B. 提高了对CO2的利用效率 C. 增强了果树的抗病能力 D. 增强了果树的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主干突出,侧枝层次分明、呈螺旋状均匀着生在主干上的树形,“有空就有枝,有枝就有果”,说明园艺师修整树形后导致果树的光合作用增强,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详解】A、若将果树修整成主干突出,侧枝层次分明、呈螺旋状均匀着生在主干上的树形时,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面积,进而提高果树对光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丰产效果,A正确;‎ B、果树修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了对CO2的利用效率,但不是丰产的主要原因,B错误;‎ C、果树修剪不能改变果树的抗病能力,C错误;‎ D、如果增强果树的呼吸作用,果树反而可能会减产,D错误。‎ ‎18.下列关于乳酸菌、酵母菌和青霉菌这三种微生物的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三种微生物的活细胞内均时刻发生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B. 在三种微生物的细胞中mRNA都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发挥作用 C. 都能在核糖体上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并合成多肽链 D. 三种微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并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除此之外,还有下表中的区别: ‎ ‎【详解】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与青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在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细胞内都会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正确;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无核孔,其合成的mRNA直接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B错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其肽链的合成都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C正确;三种微生物都含有DNA和RNA,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并且三者共有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种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注意要将细菌和真核生物中的真菌进行区分。‎ ‎19.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与作为神经递质比,下列哪项是其作为动物激素所特有的 A. 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 B. 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 C. 随血液运输到全身 D. 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答案】C ‎【解析】‎ 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均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而动物激素不行,B错误。动物激素需要依靠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动物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而神经递质需要依靠组织液,才能作用与靶细胞,C正确。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D错误。‎ ‎20.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 C.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C错误;‎ D.制作的生态缸是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需要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D错误。‎ 故选B。‎ ‎【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点睛】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21.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课本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量:无关变量是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变量 B. 模型构建: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 C. 模拟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D. 同位素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3、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详解】A.无关变量是除去自变量和因变量外可以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A错误; B.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不属于模型构建,B错误; C.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运用了模拟实验,用不同体积大小的琼脂块表示细胞,C正确; D.研究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而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运用了荧光标记法,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史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课本中相关实验结果利用的研究方法,能够识记差速离心法所利用的原理。‎ ‎22.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蓝藻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 图乙中,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图乙中,限制a、b、c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从图甲可知,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为6个单位,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产生总量相等,此时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B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详解】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O2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先供叶绿体利用剩余部分释放到外界的量,O2产生总量表示总光合强度。由图甲可知,b点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为3,氧气的产生总量为3,所以二氧化碳的产生总量为6,所以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由图甲可知,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呼吸强度为6,d点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的总光合强度为8,呼吸强度为6,所以净光合强度即从周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8-6=2,B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c点为光饱和点,光照强度不是该点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该点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温度等,D错误。‎ ‎【点睛】易错项分析:本题的易错项为C项。认真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该项的关键,题干中讲图甲表示水稻、图乙表示蓝藻。蓝藻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3.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能够说明 ‎①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②32P标志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③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④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ATP水解形成ADP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需要,同时ADP与磷酸可以吸收能量形成ATP。‎ ‎【详解】磷酸分子是合成ATP的原料,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④正确;同时也说明:ATP中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导致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脱离,同时又容易形成,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①②正确;题中现象不能说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③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24.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A~D表示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③和④‎ B. ①②⑤过程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 A和B分别表示丙酮酸和[H]‎ D. 有氧呼吸包括图中的①②③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④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⑤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A是丙酮酸,B是NADH(或[H]),C是ADP、Pi和NADP+,D是ATP和NADPH(或[H])。‎ ‎【详解】A、③发生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④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正确; ‎ B、①即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②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进行,⑤即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B错误;‎ C、据分析可知,A是丙酮酸,B表示[H],C正确;‎ D、有氧呼吸包括图中的①②③过程,D正确。‎ ‎25.下列关于物质或生物“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肺炎双球菌的培养过程中,S型细菌与R型细菌可以相互转化 B.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C3与C5可以相互转化 C.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可以相互转化 D. 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命过程中物质或生物“转化”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本题同时还考查考生的对题干的理解能力。‎ ‎【详解】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将S型菌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R型肺炎双球菌能转化成S型菌,但是S菌不能转化为R菌,A错误;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中,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可以相互转化,瞬时增强光照,会使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增加,促进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使三碳化合物减少,B正确; C.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C正确; D.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以保证细胞的能量供应,D正确。 ​故选A。‎ ‎26.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 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量饮水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在炎热环境中,温觉感受器兴奋,会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 在饥饿条件下,血糖偏低时,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C错误; 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供氧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体液中的缓冲物质发挥作用,使PH保持稳定,D正确。‎ ‎27.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实例(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理清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功能、血糖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各选项的关键。‎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点睛】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8.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29.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 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30.在25 ℃的实验条件下可顺利完成的是(  )‎ A. 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 B. 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 C. 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 D. 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固体培养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在正常室温下就可以完成;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固体培养基,需要加热使琼脂熔化。‎ ‎【详解】A、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常温下进行,即在25 ℃的条件可顺利完成,A正确; B、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实验中需要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神经细胞的培养的适宜环境温度是35~37℃,C错误; D、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固体培养基,需要加热使琼脂熔化,D错误。 故选A。 ‎ ‎31.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 ‎ A. 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 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 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从低级到高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题意知,该群落演替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因此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③是灌木。‎ ‎【详解】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水分等条件及其他生物的影响,A错误;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群落将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b→c阶段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均为植物,二者之间只有竞争关系,不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物种,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32. 某生物兴趣小组就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表明,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都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B. 当光照强度大于7时,该植物在15℃和25℃的环境中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相同 C. 该植物可在较低温度、较弱光照的环境中快速生长 D. 随着温度的升高,该植物的呼吸速率逐渐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只显示了两个自变量,即温度、光照强度,而没有体现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影响,A错误;‎ B、当光照强度大于7时,该植物在15°C和25℃的环境中积累的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相同,但由于呼吸速率不等,所以光合速率也不等,合成的有机物的速率也不相同,B错误;‎ C、该植物在5℃、光照强度较弱的环境中,CO2的吸收速率上升较快,C正确;‎ D、该植物在5℃和15℃时呼吸速率相等,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没有限制,当达到一定程度后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反而会逐渐减弱,D错误。‎ 故选C。‎ ‎3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 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 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 B.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 C.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 D.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明确二次免疫应答过程中记忆细胞的重要作用。‎ ‎34. 下列关于实验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 B. 经图②所示操作后,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 C. 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 D. 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图示可知本题是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制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A.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因此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小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溶解度最大的是Ⅰ——橙黄色的胡萝卜素,A错误;‎ B.经图②所示操作后,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所以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B正确;‎ C.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位于视野的左方,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移动,C错误;‎ D.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倍数增大,所以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D错误。‎ 故选:B。‎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观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35.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 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 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 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结构有: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和经染色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观察指标: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和细胞大小。‎ ‎【详解】据分析可知,基因突变不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由生物膜构成,不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要使红叶杨和绿叶杨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红叶杨需要更强的光照,原因是红叶杨比绿叶杨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少,光合速率小,因此,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正确;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若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量需要进一步实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可遗传变异类型,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二、非选择题 ‎36.图甲为酵母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无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能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填序号)。‎ ‎(3)在无氧环境中,酵母菌也会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为此过程提供载体蛋白和能量的细胞结构分别是[ ]________和[ ]________。写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4)⑧彻底水解可得到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丙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代表某种物质,它是______________,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叶绿体 (2). ④ ⑥ (3). ⑥ ⑦ (4). ④核糖体 (5). ⑦细胞质基质 (6). C6H12 O62C2H5 O H+2CO2+少量能量 (7). 氨基酸、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 (8). 同位素标记法 (9). ATP (10).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 ‎ 图甲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细胞质基质。  图乙中:⑧是染色质,⑨是核仁,10是核膜。  图丙中:11是内质网,12是高尔基体,13是囊泡。‎ ‎【详解】(1)酵母菌和菠菜均为真核生物,酵母菌细胞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叶绿体。 (2)酵母菌细胞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核糖体(④)和线粒体(⑥),能产生CO2的场所是⑦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产生)和⑥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 (3)酵母菌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提供载体蛋白的细胞结构是④核糖体,无氧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无氧呼吸场所是⑦细胞质基质。 (4)⑧代表染色质,是由蛋白质和DNA等组成的,这两种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分别是氨基酸和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5)图丙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⑭代表某种物质,为ATP。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识记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产物、场所等;识记染色体的组成等。‎ ‎37.为获取高性能碱性淀粉酶,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科研人员提供的三种微生物淀粉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浓度相同)等。‎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字母位置上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mL),并按实验步骤要求完成操作。‎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 ℃的水浴锅中,保温1 h。‎ ‎(4)待上述四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 ‎1‎ ‎2‎ ‎3‎ ‎4‎ 颜色深浅程度 ‎++‎ ‎-‎ ‎+‎ C 注:“+”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表示不变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表中的数值: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的颜色深浅程度为______(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3)除了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剩余量来判断实验结果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试剂来检测生成物。若用该试剂检验,颜色变化最大的试管是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不同来源的淀粉酶,虽然酶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你认为造成实验中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3 (2). 3.8 (3). +++(或多于++) (4). 不同来源的淀粉酶 (5). 各组间pH、温度、加入提取液的量和浓度、淀粉溶液的量和浓度等 (6). 斐林 (7). 试管2 (8). 决定这3种酶的DNA(基因)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因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淀粉酶,其他如pH、温度、提取液的量和浓度都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三种酶的活性大小的关系为乙>丙>甲,即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试管3、试管1,试管4的颜色最深应为+++(或多于+++)。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基因决定的。实验结果是用碘液检测分解后的淀粉量,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 ‎【详解】(1)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四支试管中溶液的总体积为3.8,B为3.8,所以A的数值为3.8-0.5-1=2.3,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三种酶的活性大小的关系为乙>丙>甲,即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试管3、试管1,试管4的颜色最深应为+++(或多于+++)。 (2)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因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淀粉酶,其他如pH、温度、提取液的量和浓度都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3)实验结果是用碘液检测分解后的淀粉量,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分解的产物。四组实验中试管4为对照,从结果可推测试管2中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4)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三种酶活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决定这三种酶的DNA(基因)不同。‎ ‎【点睛】本题以淀粉酶为素材,考查实验设计及分析,意要考查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38.某研究小组选择健壮的、处于生长期的某种绿色植物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分别选择该绿色植物不同比例的叶片进行完全遮光处理,在适宜光照下检测未遮光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淀粉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本实验检测的是____________(填“净光合速率”或“总光合速率”)。‎ ‎②该实验结果说明未遮光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其淀粉含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随着遮光叶片比例上升,未遮光叶片淀粉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此推测,摘除花、果实等非光合作用器官,叶片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研究小组又利用该绿色植物进行了如右图实验,图甲表示实验装置,图乙表示实验结果。‎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适当增加图甲中灯与广口瓶之间的距离,则叶绿体中ADP的含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当光照强度为80 W时,叶绿体内产生的氧气的扩散方向是__________。‎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NaHCO3溶液改成清水并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后,观察到红色液滴向左移动,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有无氧呼吸存在 B.呼吸底物中有脂肪 C.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 D.植物呼吸使玻璃罩内温度升高 ‎【答案】 (1). 净光合速率 (2). 呈负相关 (3). 未遮光叶片中的淀粉输出量增加 (4). 降低 (5). 光照强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6). 增加 (7). 扩散到线粒体和释放到空气中 (8). 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表明随着遮光叶片百分率的增加植物未遮光叶片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逐渐增加,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 ‎)①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遮光叶片的百分率,因变量是未遮光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淀粉含量,本实验检测的是净光合速率。 ②据图分析,随着遮光叶片比例上升,未遮光叶片光合速率上升、淀粉含量下降,说明未遮光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其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原因是遮光也叶片变为需要有机物输入的器官,使遮光叶片中的淀粉输出量增加,光合速率上升。‎ ‎③据此推测,摘除花、果实等非光合作用器官,叶片的光合速率降低。 (2)①图甲装置中,灯泡作为光源,可通过改变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改变光照强度,其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强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如果适当增加图甲中灯与广口瓶之间的距离,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变慢,则叶绿体中ADP的含量增加。据图乙可知,当光照强度为80W时,红色液滴右移,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叶绿体内产生的氧气部分扩散到线粒体,部分释放到空气中。 ②在测量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将装置中的NaHCO3溶液改为清水,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能释放气体:  A.当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时,有无氧呼吸存在时,有氧呼吸吸收的气体量和释放的气体量相等,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应该导致液滴右移,A错误; B.如果呼吸底物中有脂肪,由于脂肪的碳氢比例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液滴左移,B正确;  C.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应该导致液滴右移,C错误;                  D.植株呼吸使玻璃罩内温度升高,应该导致液滴右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的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及实验分析能力。‎ ‎39.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O2传感器能监测密闭锥形瓶内的O2浓度,实验小组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甲、乙两个锥形瓶,锥形瓶中的同种绿色植物的生理状况和初始质量完全一样,保持适宜的温度,两个锥形瓶中的0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叶肉细胞产生02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 ‎(2)C点后,锥形瓶中的02浓度不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min时,甲、乙锥形瓶中植物干重较大的是____。‎ ‎(3)实验小组在16 min后给予白光照射,发现甲瓶中的02浓度不变,乙瓶中的02浓度上升。由此可知,16 min时限制甲、乙锥形瓶中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载有水绵和好氧型细菌的临时装片、红光源和绿光源,请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对红光的利用率大于对绿光的利用率,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2). 此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 (3). 甲 (4). CO2浓度、光照强度 (5). 将临时装片置于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分别用同等强度的红光束和绿光束照射水绵 (6). 好氧型细菌更多聚集在红光束照射的部位,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对红光的利用率大于对绿光的利用率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光合作用的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C→2C3 b.CO2的还原:2C3→(CH2O)+C5+H2O ‎【详解】(1)植物叶肉细胞产生O2的具体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C点后,锥形瓶中的O2浓度不再变化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16 min时,甲、乙锥形瓶中植物干重较大的是甲。‎ ‎(3)实验小组在16 min后给予白光照射,发现甲瓶中的O2浓度不变,乙瓶中的O2浓度上升。由此可知,16 min时限制甲、乙锥形瓶中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甲瓶是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 ‎(4)现有载有水绵和好氧型细菌的临时装片、红光源和绿光源,请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对红光的利用率大于对绿光的利用率,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方案:将临时装片置于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分别用同等强度的红光束和绿光束照射水绵。‎ 预期实验结果结论:好氧型细菌更多聚集在红光束照射的部位,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对红光的利用率大于对绿光的利用率。‎ ‎【点睛】绿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弱,氧气释放量少,如乙曲线,较早时间达到光补偿点。‎ ‎40.L-肉碱具有参与脂肪氧化、抗疲劳、延迟患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等功能。据报道大肠杆菌能将巴豆甜菜碱转化成L-肉碱,但效率较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将BCD基因、F基因以及T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以提高L-肉碱的转化率。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Kan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CAT 氯霉素抗性基因 ‎(1)实验过程中用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PCR反应体系需要加入的有机物有DNA模板、dNTP、耐高温DNA聚合酶和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不能将BCD基因、F基因以及T基因直接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而是构建重组质粒后再导入大肠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并能遗传给下一代.图中两个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的首端都含有启动子T7,T7是_________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 ‎(2)将重组所粒1和重组质粒2导入大肠杆菌时,应用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态。‎ ‎(3)为了筛选出同时含有BCD基因、F基因以及T基因的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巴豆甜菜碱转化成L-肉碱是一个可逆反应过程,得到的工程菌在含有巴豆甜菜碱培养基中培养2小时后,L-肉碱的含量基本稳定,此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反应向生成L-肉碱的方向进行,以提高产量。‎ ‎【答案】 (1). (两种)引物 (2).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能够得以表达(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完成转化) (3). RNA聚合酶 (4). Ca2+ (5). 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6). 在同时含有卡那霉素和氯霉素培养基上挑选能生长的大肠杆菌菌落 (7). 及时移除产物(更换培养液)‎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它能以极少量的DNA为模板,在几小时内复制出上百万份的DNA拷贝。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 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PCR反应体系需要加入的有机物有DNA模板、dNTP、耐高温DNA聚合酶和(两种)引物。由于目的基因无法直接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因此为了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能够表达,实验过程中不能将BCD基因、F基因以及T基因直接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而是构建重组质粒后再导入大肠杆菌。并能遗传给下一代。图中两个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的首端都含有启动子T7,T7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 (2)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用Ca2+处理,使细胞处于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容易进入受体细胞。 (3)重组质粒1上含有BCD基因、T基因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重组质粒2上含有F基因、T基因及氯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在同时含有卡那霉素和氯霉素培养基上挑选单克隆大肠杆菌,就是同时含有BCD基因、F基因以及T基因的大肠杆菌。 (4)研究发现巴豆甜菜碱转化成L-肉碱是一个可逆反应过程,在可逆反应中,减少生成物浓度,可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因此得到的工程菌在含有巴豆甜菜碱培养基中培养2小时后,L-肉碱的含量基本稳定,此时可以及时移除产物(更换培养液),使反应向生成L-肉碱的方向进行,以提高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有一定难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