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www.ks5u.com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此中真意,细加涵咏韵味长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突破一 炼字(品味关键词)‎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必备知识】‎ 类型 作用 典例 动词 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以动态感。‎ 如2011·天津卷《骤雨》颔联“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两句中的“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如2013·湖南卷《钓船归》首句“绿净春深好染衣”中的“净”字,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名词 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富有情韵的意境。‎ 如2012·广东卷《余杭四月》颔联“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上句将“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排列;下句将“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排列,营造出一种富有情韵的画面。‎ 活用词 临时改变词性,往往为诗眼,具有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的功效。以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居多。‎ 如2015·广东卷《早过大通驿》颈联“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中的“软”“轻”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软:使……柔软;轻:使……轻。江水本窈深而显冷涩,但在习习晨风吹拂之下竟显得柔软,“软”字很形象地写出晨风轻轻吹送、江水微微波褶的情状,从中亦可见出诗人早过大通驿的轻快心情。‎ 数量词 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周邦彦的词《风入松》上阕:“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其中“一丝柳、一寸柔情”,形成贴切的暗喻,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叠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描摹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颔联“萧萧”“滚滚”两个叠词形象地写出了秋天落叶纷纷、茫无边际的情态,(句意解)/“滚滚”写出了长江汹涌奔腾的气势,使人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使诗歌意境更显得沉郁雄浑、壮阔博大,(从形、声、气势和造成的“神”去评析)/也为后面写“悲秋”蓄足势(从结构上谈作用)。‎ 虚词 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2014·四川卷《秋暮吟望》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两句中的“常”“偏”两字,“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迁移拓展】‎ ‎1.动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三字生动形象,请加以品味。‎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形容词 请简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副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方”“始”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 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4.数量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中的“三千丈”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 “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5.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哪些叠词?其表达效果如何?请加以赏析。‎ 答案 “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7·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3.(2015·山东卷)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5.(2014·湖北卷)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方法指导】‎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说明: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典例示范】‎ 典例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析本义。对所要鉴赏的关键字进行解释。“斗”意为“相斗”。“攒”意为“攒聚,聚集”。‎ 第二步: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第三步:说效果。本题主要从“描物”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答案 ①“斗”,相斗。(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描物”角度说效果)②“攒”,攒聚,聚集。(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描物”角度说效果)‎ ‎【即练即悟】‎ ‎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望”是指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湿”,是“打湿”的意思。“迷”,迷失。风露水汽浓重,似乎打湿了行云,使其凝滞不前;沙溪上,迷蒙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这两句描写的环境是阴冷潮湿的,营造的氛围是朦胧迷茫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作者的心情也是凄凉、沉重、迷惘的。‎ 答案 (1)“湿”,“打湿”。(析本义)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描情景)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描物”角度说效果)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抒情”角度说效果)‎ ‎(2)“迷”,迷失。(析本义)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描情景)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造境”角度说效果)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抒情”角度说效果)‎ 突破二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类题型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突破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解题方法与“突破一”有区别,故单列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迁移拓展】‎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的诗眼是什么?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愁”为诗眼,表达了诗人的乡愁。‎ ‎2.修辞上,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的诗眼是哪个字?词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诗眼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 “闹”为诗眼。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的诗眼是什么?该字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其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 “绿”为诗眼。“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用“绿”描写春风,化不十分容易表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的诗眼是什么?你作此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好”为诗眼。一是暗扣诗的题目“喜雨”的“喜”,二是统领全诗。全诗围绕“好”字展开:一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来了;二好,它悄悄而来,滋润万物细细无声;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彻;四好,天晓时花朵带湿而怒放,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统领各句的诗眼:知、生、潜、润、俱、独、湿、重。‎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方法指导】‎ 确定诗眼“5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赏析诗眼“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第一步:确定诗眼。结合全诗可知,“惊”字是贯穿全诗的诗眼。‎ 第二步:整体点明地位。根据题干“诗歌开篇”‎ 几个字,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三步: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 答案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步骤一、二)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时心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边防地带的形势和气氛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步骤三)‎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 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两个字是“独”“空”。“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突破三 炼句(赏析关键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迁移拓展】‎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常的语序是什么?作者如此处理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对英雄的景仰之情。‎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它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如此表达有何效果?‎ 答案 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蕴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从表达技巧出发,鉴赏特别之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鸟的惊心表现出来。运用了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明确句子的作用 请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表达效果。‎ 答案 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3.(2015·四川卷)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4.(2014·广东卷)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方法指导】‎ 赏析关键句(炼句)“2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 第一步:理解意蕴。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点出修辞,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次,具体分析,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②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 ‎【即练即悟】‎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个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 ‎,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突破四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必备知识】‎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婉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璨: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舒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迁移拓展】‎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并解释其特点。‎ 诗句 语言风格及特点 ‎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 ①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 ②平淡质朴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意 ③华美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④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 ⑤婉约缠绵 “曲、细、柔”,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⑥明快简洁 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⑦悲壮慷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⑧雄奇豪放 骨力挺健,气势雄伟 ⑨沉郁顿挫 深沉蕴藉,音韵铿锵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3·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2.(201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2011·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方法指导】‎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 第一步:明特色。根据“打起”“莫教”“黄莺儿”“不得”等词,可概括出本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第二步:列例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这些语言所蕴含的女主人公的情感。‎ 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效果)‎ ‎【即练即悟】‎ ‎1.(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解析 分析诗歌的豪放风格,可从意象、境界和主人公形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意象上说,大鹏和丹凤表现出豪放的风格;从境界上说,选择北海、太阳、路茫茫等景象,意境开阔;从主人公形象上说,携书佩剑,充满阳刚之气。分点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即可。‎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解析 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 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鉴赏诗歌的语言 ‎(45分钟 72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减字木兰花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 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B.词的下阕,开头两句既是对上阕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解析 B项,“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 答案 B ‎★(2)本词上阕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案 ①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 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 答案 B ‎★(2)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而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 榆河①晓发 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 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而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解析 B项“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 答案 B ‎★(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解析 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答案 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诗人对边患的隐忧。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挚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挚的回味。‎ 解析 B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答案 B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答案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2分)“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2分)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咏怀二首(其一)‎ 李 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注】 长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公元118年,被免官,闲居茂陵。一简书:指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书》,后被汉武帝封禅泰山所用。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首句直接入题,交代了司马相如闲居茂陵这一历史史实,为下面写景、叙事张本。‎ B.第二句写绿草茂盛,挂满井边石栏,勾勒出一幅荒芜、萧条的画面,意在表现司马相如居住环境之恶劣。‎ C.第三句采用白描手法,普普通通一个“看”字,蕴含无限深情,描绘出司马相如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D.第四句承接上句“看”字而来,描绘了一幅春风轻拂、佳人鬓发飘飘的唯美画面,不禁令人陶然心醉。‎ 解析 B项重在表现一种清幽雅洁的环境氛围。‎ 答案 B ‎ ‎(2)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6分)‎ 答案 颈联采用比喻手法,写司马相如像残断的草梗被梁王和武帝弃置不用,寄寓了诗人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尾联采用对比手法,仅留的“一简书”‎ 与其泰山顶封禅被奉为至宝对比鲜明,表现了司马相如的过人之才,隐含了作者对他未尽其才的遗憾。颈、尾两联再行对比,彰显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与死后的表面繁荣,诗人的怨愤之情,油然而生。‎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9分)‎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蝶愁来明日黄花:苏轼曾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句。‎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C.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D.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解析 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A ‎★(2)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了眼前的凄清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③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④‎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7.阅读下面这首金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 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列,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 答案 B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 答案 (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8.(2020·保定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西河·天下事 王 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③归来未?‎ ‎【注】 ①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②陵图:宋理宗端平元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③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 B.“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的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 C.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 D.中片追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 解析 “心灰意冷”错,应是壮心不已。‎ 答案 A ‎★(2)这首词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6分)‎ 答案 ①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②慷慨、激烈。开头责问苍天,结尾呼唤英雄,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③凝练、含蓄。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言已尽,意无穷。(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