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27:“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主干梳理】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 4、文化:各国纷纷网络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 (2)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3.孟子的思想 (1)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仁政”的学说及“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天人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其他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庄子 天道、自然无为、“齐物” 法家 李悝 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政治: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政治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开拓大一统事业; ③文化: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适应了积极有为的时代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 ②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三纲五常学说; 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大批儒者参政;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③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重要标准。 4、历史影响: ①对国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同时“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②对儒学:儒学完成官方化、制度化转变,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文化上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③消极影响:独尊儒术禁锢思想,扼杀才智;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儒学的神学化合宗教化导致迷信与唯心主义思想泛滥。 【重难点睛】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体现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即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D项错误。 2.(2017·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3.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答案】D 4.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答案】A 【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可知孟子主张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论及的是君民关系,故B、D两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故C项错误。 5.(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答案】D 6.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答案】B 【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 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答案】B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8.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答案】C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 9.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 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答案】A 10.《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答案】C 【解析】在西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 A项叙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故B项错误;“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11.(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董仲舒把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不是吸收,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并没有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且材料中未体现“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D项正确。 12.(2017·怀化模拟)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有中国学者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 ) 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2017·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的史实依据,略。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赞成董仲舒思想从其新儒学体系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作答;反对从其思想的消极作用方面作答;一分为二的观点则从上述两方面综合分析。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A 2.(2017·洛阳高三期末)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社会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都注重大量养士。这主要反映了( ) 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B.士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世卿世禄受到极大冲击 D.重视人才成为社会需求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因此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以图富国强兵,因此出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故D项正确。 3.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 《墨子》 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 一匡天下 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 ) A.周王朝统治区域 B.秦朝时期的中国 C.约今整个中国区域 D.东西方世界 【答案】A 【解析】诸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秦朝是在此后,故A项正确,B项错误;清朝前期基本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故C项错误;14、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形成整体,故D项错误。 4.《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注重人类社会本身,D正确。 5.(2017·唐山模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 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 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 【答案】A 6.(2017·开封高三模拟)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的主张和孟子的主张实际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就是其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连绵战火存在冲突,即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 7.(2017·泉州模拟)《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意思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污浊则河流污浊,所以如果拥有社稷而不能爱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却要求人民把君主当作亲人一样敬爱,是不可能的。可见荀子主张君主对人民施行仁政,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民共治”,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8.(2017·怀化模拟)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孔子 B.韩非 C.老子 D.墨子 【答案】C 9.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 ) A.韩非 董仲舒 B.韩非 孟子 C.老子 董仲舒 D.荀子 庄子 【答案】A 【解析】墨子认为有共同的“义”社会才会安定,它的作用是统一人们的思想。韩非、董仲舒主张实行大一统,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 10.(2017·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 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 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 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老聃”“孔子”“墨翟”“孙膑”,故不能称“全面”,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孔膑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 1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答案】A 12.(2017·三明质检)《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庄子·天地》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 B.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 C.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 D.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 【答案】D 【解析】按照材料意思,知识分子在是否入世的问题上,不必受制于外在的压力,可以自主选择,体现了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故D项正确。 13.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答案】A 【解析】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 1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与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 1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答案】C 16.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答案】C 【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17.“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孔子“民贵君轻”思想 B.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 C.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新儒学 【答案】D 【解析】由“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大一统国家”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发生于西汉时期,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要求。 18.下列符合书影作者主张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D.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答案】D 【解析】《春秋繁露》的作者是董仲舒,而A项为老子的思想,B项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思想,故A、B、C三项错误;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19.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答案】A 20.(2017·常德高三模拟)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材料未体现儒者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作者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 21.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 ) 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 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 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答案】D 22.《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共有15位丞相,属于齐鲁籍的多达8位,占53%。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答案】D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23.汉初的统治者曾为改变秦代的思想文化专制而“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武帝时也命令“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这表明当时( ) A.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B.“百家争鸣”局面重现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民间积极向学之风兴盛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核心语句是“改变秦代的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是秦代思想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对其进行改变则意味着汉代实行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而“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因此选A项。 24.(2017·德州高三模拟)《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 ) 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 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 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5.(2017·永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13分)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朝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朝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2)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26.(2017·济南模拟)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 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27.(2017·镇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 材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9分)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6分) 【答案】(1)不足:脱离现实。 (2)继承:民本、仁政。 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 (3)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被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4)说明: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28.(2017·宜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 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已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