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考地理《600分考点700分考法》一轮复习课件_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22张PPT)
专题 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 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 2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1 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 综合考法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非选择题分析 考点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法 1 某地理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整体性概述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应试基础必备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1 )解答该类问题的思路是要根据六要素的相互联系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水系、土壤、生物等几个要素的角度分别进行全面的、联系的分析。 例如,伴随着跨流域调水,对于调入区水资源不断增加,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将会对该地区的气候、植被等均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变化。 ②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③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 2 )地理环境整体性应用的分析思路: ①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考法 1 某地理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标全国Ⅱ2014·8]下图为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题。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考例剖析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图示科隆群岛远离大陆,环境封闭,缺少天敌,特有动物种属比例大,B对。该群岛地处赤道附近、构造运动强烈和地形复杂都不是特有种属比例大的条件。 B 考点 2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法 3 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的判读 考法 2 自然带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角度 1 自然带的判读 角度 2 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的判读 地域分异成因 3.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应试基础必备 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地域分异的基本原因。 2. 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4.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5.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角度 1 自然带的判读 1. 根据气候类型判读自然带 首先需要判断出该地的气候类型,然后根据应试基础必备内容 2 的表格即可判断出该地所对应的自然带的类型。 2.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判读自然带 自然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判断出某地所在的自然带(见应试基础必备内容 3 ) 01 角度 3 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的判读 1. 自然带的成因分析 自然带的形成主要是受当地的气候(热量及水分条件)影响。 2. 自然带的宽窄、长短分析 ( 1 )自然带的宽窄的成因分析,主要根据自然带的成因考虑地形,与风源地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 2 )自然带的长短的分析。同一自然带较其他区域范围广,主要考虑洋流的增强作用。 02 考法 2 自然带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 2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 ( 3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影响因素: ( 1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可用于判读山地所处的位置) 考法 3 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的判读 非地带性现象 [课标全国Ⅰ2016·10~11]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右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考例剖析 【解析】 (1)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分、气温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中磷高累积区在海拔4000米以上,说明该海拔地段的水分多,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水分保持得好;该地段磷元素累积量大,说明该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微弱,故植被覆盖率高;而在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气温低,热量不足,植被不可能是森林,应以高山草甸植被为主,故A正确,B、C、D错误。(2)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分、气温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迅速降低。与海拔3500~4500米的磷高累积区相比,该段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故A错误;气温较高,生物获得热量相对较多,但并不能确定生物生产量的变化,故B错误;另外,流水侵蚀和土壤水分减少也会使磷累积量降低,故C正确,D错误。 【答案】(1)A (2)C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1.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 如下图所示,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热量充足,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2.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水热状况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 例如,阿尔卑斯山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充足,但是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因此,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3.水分短缺时,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热量短缺时,热量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综合考法 1 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用六个字概括“关联性”“制约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①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②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③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④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⑤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⑥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综合考法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非选择题分析 角度 1 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01 角度 2 分析某地理现象反映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理由 02 [上海单科2016·22](10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1971—2000年)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分) 综合考练 1 【解析】(1)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是冬半年,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分)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分)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2分)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4分) [河南新乡、平顶山等三市2016三调]植被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在我国,大致以100°E为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西部。读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造成10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土壤 B.降水 C.冰川 D.海拔 (2)在我国30°N附近地区,100°E以西叶面积指数较小,发展农业遇到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3)与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 A.从新疆向东依次出现的沙漠、草原和枫叶 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出现的自然植被 C.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点点绿洲 综合考练 2 【解析】 (1)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反映了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影响植被覆盖率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分和热量。从图中可看出,我国100°E向东,植物叶面积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沿海地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降水差异是造成植被覆盖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土壤的类型与覆盖率无关,A错;100°E以东无冰川分布,C错;东部二、三级阶梯海拔基本在2000米以下,会对植被类型有影响,但不影响植被覆盖率,D错。 (2)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较易。我国30°N附近100°E以西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强烈,是农业生产的优势,A错;降水东南部较多,且农业区分布于河谷,有水源可用,B错;河谷地带土壤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D错。 (3)本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难度中等。我国30°N附近10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反映了自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新疆向东,离海洋渐近,降水逐渐增多,植被类型变化为荒漠-草原-森林,故A正确;由刚果盆地到地中海沿岸依次出现的自然植被受水分热量共同制约,主要在南北方向上存在差异,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错;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属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C错;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点点绿洲是在有水源的地方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现象,D错。 【答案】 (1)B (2)C (3)A 敬请期待下一专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