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鲁教版:第十三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35讲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鲁教版:第十三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35讲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35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考查频率较高 ‎2.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多以选择题(常见)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一、经济发展快 ‎1.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 ‎(3)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著名侨乡,改革开放政策优惠。‎ 特别提醒 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①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②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 ‎【深度思考1】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提示 (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2.经济发展成就 ‎(1)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2)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建立起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深度思考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比重有何变化?‎ 提示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二、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前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深度思考3】 城市化水平越高,是不是工业化水平越高?‎ 提示 不是。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 三、问题与对策 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生态 环境 形势 严峻 ‎①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垃圾、噪声、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②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①工业发展和人口激增;②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人地矛 盾加剧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减少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 重复建 设突出 ‎①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②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 城镇规模要适度;搞好区域规划,加强分工与合作,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协调与发展 ‎【深度思考4】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 提示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城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下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知识拓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 模式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存在问题 珠江 三角洲 模式 对外开放、外企建立 毗邻港澳,国家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市化进程快 遍地开花,城市间功能重复,协调性差 苏南 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 经济基础好,城市密集度高,交通发达 生产要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依赖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环境污染较严重,产业升级应加快 温州 模式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区位条件较差,虽在沿海,但远离经济中心,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 不贪大求洋,小企业做大做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中心城市发展快 企业经营分散,内部竞争强 东北 模式 国有企业建立,重工业发展 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当地的钢铁、化工、建材、森林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 德宏 模式 沿边开放,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毗邻缅甸,国家政策优惠 加快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和大西南地区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贫乏,管理薄弱 ‎(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 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考法一 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1.(2015·上海地理,19~20)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解析 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A正确。第(2)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A正确。‎ 答案 (1)A (2)A 考法二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2015·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10分)‎ 解析 本题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题中所给图片依然是构成高中地理能力主干的坐标图,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含义并据此推断二者变化特征,不难解决“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文字材料虽短,但材料中所提供信息非常关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造成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和农业结构的变化;“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其隐含的意义是广东省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可推测粮食消费量增加。‎ 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措施 拓展提升 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 根据区域 资源禀赋 及区位优 势合理 布局 能源资源丰富区 区域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育发达地区 高新科技工业 劳动力密集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区 金属冶炼 天然气丰富区 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业 区际 协作 发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处于发展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业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嘉兴一直为富庶繁华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近些年来,嘉兴在一无能源、二无资源的情况下,形成了“皮革之都”——海宁、羊毛衫市场——桐乡、木业大县——嘉善、服装中心——平湖等特色产业区域。‎ ‎(1)根据材料分析嘉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嘉兴市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嘉兴市靠近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此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劳动力丰富等都是促进该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嘉兴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且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经济发展较慢。针对上述问题,该地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大技术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调整产业结构等。‎ 答案 (1)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消费市场;区域工资水平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等。‎ ‎(2)问题: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对资源消耗、交通运输要求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的附加值低等。措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能耗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考法 区域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 ‎(2016·上海地理,39~42,18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 材料二 2012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 ‎2012年崇明及全国三大产业比重(%)‎ 产值比重 从业人员比重 崇明 全国 崇明 全国 第一产业 ‎9.40‎ ‎10.08‎ ‎37.90‎ ‎33.60‎ 第二产业 ‎53.10‎ ‎45.27‎ ‎16.30‎ ‎30.30‎ 第三产业 ‎37.50‎ ‎44.65‎ ‎45.80‎ ‎36.10‎ ‎(1)概括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特点。(1分)‎ ‎(2)根据表中数据,分别归纳2012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3分)‎ ‎(3)分别说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8分)‎ ‎(4)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70%。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6分)‎ 解析 第(1)题,图2所示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为40%,低于上海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第(2)题,分析三大产业特点要从资料给出的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的对比进行分析。表中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第(3)题,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崇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即是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2012年崇明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乡镇企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第(4)题,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也可以减少种植业对环境的破坏,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答案 (1)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2)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 ‎(3)第一产业影响: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原因: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 原因:①以传统产业、乡镇企业为主;②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因此,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任答一点即可)‎ ‎(4)通常,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也可以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河北衡水模拟)“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可描述工业活动引起的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下图为世界主要国家及全球平均“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是(  )‎ A.服务业发达导致的 B.制造业水平下降导致的 C.城市建设范围更大的结果 D.社会保障福利更好的结果 ‎2.高城镇化率会使(  )‎ A.城市病更为严重 B.农业发展水平下降 C.居民购买力增强,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D.农业产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提升 解析 第1‎ 题,城镇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说明其他要素对人口向城市集聚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而能够起到该种作用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发达。第2题,高城镇化率说明人口向城市集中度高,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强。高城镇化率不一定会带来城市病。高城镇化率说明农业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但对农业产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影响不大。‎ 答案 1.A 2.C ‎(2018·山西八校联考)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同阶段示意图,回答3~4题。‎ ‎3.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B.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C.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D.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4.在阶段Ⅲ中,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部门是(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第三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上升再下降(阶段Ⅲ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上升,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但不呈同步增长趋势;该国城市化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阶段Ⅲ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属于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第4题,该国属于发达国家,阶段Ⅲ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③④正确。‎ 答案 3.C 4.B ‎(2018·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下图示意我国某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曲线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曲线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曲线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6.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其为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从而可确定为江苏省。第6题,分析其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可知,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答案 5.A 6.D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珠三角的城镇化三十年来,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读下图回答7~8题。‎ ‎7.关于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少 B.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 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 ‎8.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是(  )‎ ‎①第一产业 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7题,随着该区域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农业应朝着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会出现,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会减少,因此光合作用会减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地表对降水的滞留作用会降低,因此地表径流变化幅度会加大。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环境容量应该减小。第8题,目前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 7.B 8.C ‎(2018·石家庄二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9~11题。‎ 时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劳动 密集型 资源 密集型 资金技术 密集型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1~2013‎ ‎1.51‎ ‎0.66‎ ‎-0.08‎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9.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10.2001~2013年,“粤东西北”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A.技术密集型行业 B.资源密集型行业 C.资金密集型行业 D.劳动密集型行业 ‎11.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2001~2013年,“粤东西北”,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越来越接近1,说明滞后发展趋势减缓,A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后来又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B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C错误;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D错误。第10题,从表中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可看出,“粤东西北”只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大于1,说明其制造业主要发展方向是劳动密集型行业,D正确。第11题,由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表中可看出,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B正确。‎ 答案 9.A 10.D 11.B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7年6月5日,《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发布。读中原城市群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8分)‎ ‎(2)中原城市群东部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6分)‎ ‎(3)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只是初步形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原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应注意处理好哪些问题?(8分)‎ 解析 第(1)题,郑州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城市职能、城市等级和交通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题,目前我国沿海向内陆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因而中原城市群东部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主要从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和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产业分工与合作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 答案 (1)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中心;为河南省省会;是中原城市群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铁路线交会处,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过。‎ ‎(2)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产业向中部转移的最佳区域之一;②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丰富;③劳动力丰富,成本相对较低;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⑤市场广阔(内需拉动);⑥交通便利;⑦政策优惠等。(答对6点即可)‎ ‎(3)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重点发展郑州大都市区,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合作;保护环境等。(答对4点即可)‎ ‎13.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2016年北京市加大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缓解“大城市病”,从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伴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将被疏解,北京城市布局将迎来大变革,部分央企总部可能外迁。‎ 材料二 2014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公布,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如下图所示)。保定市定位: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1)简述央企外迁对北京发展的有利影响。(6分)‎ ‎(2)据图说明,与廊坊相比,保定功能定位的优势。(6分)‎ ‎(3)试分析廊坊市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区位条件。(6分)‎ ‎(4)城乡一体化是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试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河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央企外迁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缓解交通、住房压力,减轻污染,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入手。第(2)题,结合保定城市的定位,即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故主要考虑环境、地理位置等优势。第(3)题,区位条件主要从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地价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从城市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缓解交通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2)靠近西部山区,环境优美;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比较大;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 ‎(3)‎ 位于京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利于接受京津产业转移;交通便利;靠近京津,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与京津相比,地价低廉。‎ ‎(4)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就地转移;减少城乡差异,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