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必修2)
必修2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知识概览· 【作品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25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弃官离京南归,开始投身教育。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任职期间革新北大,提倡科学与民主,提倡学术自由,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他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主要作品:《蔡元培全集》《蔡元培教育文选》等。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理;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其特点如下: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重点理解】 1.如何理解文中“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这句话是针对黑暗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丧失,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很少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这也是作者寄希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能自己洁身自好,还要能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2.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3.作者是怎样来谈敬爱师友的? 【答案】 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尊师如父”,这是对长者的礼敬,是对学问的尊敬, 也是对自己的尊敬。一个对师长都不尊敬的人,何以坦诚对待别人。同学更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患难与共的良伴,是切磋技艺的益友,因此与同学“尤应互相亲爱”。蔡元培校长的一席话对学子们产生警诫作用,更能引人深思。 4.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难点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示 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2.本文语言,极富感染力,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示例 1: “然弭谤莫如自修……于我何损?”这个句子表达的是作者不怕流言蜚语,清者自清的品质,应读得一字一顿,语重心长。“然”表转折,应重读,“然”字后面应该有短暂的停顿,“然弭谤莫如自修”这一小句应读得慢一点;“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是一气呵成的,节奏要紧,读得略快一点,“不”字应该重读;“问心无愧”这一句应下意识地放慢速度,读出作者内心的坦荡;最后一句,语调上扬,读出反问语气。 示例 2: “方今风俗日偷……鲜不为流俗所染”整个句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痛心,应该读得一字一顿,读出悲愤之情。具体来看,“方今”二字应有短暂的停顿,因为它总领后面几个短句;“风俗日偷”,“日”字读的时候应适当延长,读出社会风气一天天变坏的过程;“道德沦丧”读降调;“北京社会,尤为恶劣”应该读升调;“触目皆是”这一句,作者的情感达到最高点,应读得一字一顿,读出作者沉重的忧伤;最后一句,注意“非”和“鲜”的重读。 3.从这篇演讲辞中可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具有改良精神的爱国教育家。 4.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他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请谈谈你的感想。 (示例)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做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毕业后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肄业(yìnɡ) 干禄(lù) 冶游(yě) 造诣(yì) B.切磋(cuō) 商榷(què) 敷衍(fū yǎn) 弭谤(mí) C.訾詈(lì) 相勖(xūn) 砥砺(dǐ lì) 贻误(yí) D.塞责(sè) 颓俗(tuí) 提携(xié) 筹集(chóu)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容有底制 束之高搁 放荡冶游 B.旁稽博采 开诚布公 责无旁待 C.道义相勖 触目皆是 终南捷径 D.孜孜求学 潦草塞责 精旨奥意 3.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________,容有底止。 ②不惟________,更宜________,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③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________,无虞缺乏矣。 A.学问 坦诚相待 相互鼓励 旁征博引 B.造诣 开诚布公 道义相勖 旁稽博采 C.学术 开诚布公 道义相勖 旁稽博采 D.学识 道义相勖 开诚布公 旁征博引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辞,他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针砭当时风俗日偷的社会现实。 B.从这篇演讲辞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重视良好的学风,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推重人人以礼相待的教育观念。 C.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力求改变不良世风,力求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忧国思想。 D.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劝诫中,我们可知,当时的青年学子也受到了当时颓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它致力于全面教育,因而容许学生有限度的自由,避免德国所特有的那种专门化教育法的巨大危险。 B.早自童年时代起,罗兰就一直倾心于全人类的艺术家,倾心于英雄人物,倾心于最宝贵的东西。 C.他对一切(哲学、生物学等)都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 D.这个信条至今尚未公开发表,但据他的一个朋友说,这个信条已经具有他那自由世界观的一些主要特征。 6.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二年(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鲁迅于当年8月7日将设计好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即被采用。后又曾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京大学校徽系在此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右图即北京大学校徽,请简要说说其含意。 5.解析: A项缺谓语,应在“学生”后补出“享有”;B项语序不当,应为“最宝贵的东西……英雄人物……全人类的艺术家”;C项搭配不当,“呼吸”“清泉”不当,应改为“吞饮”。 答案: D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7.作者认为学生来北大学习应抱的宗旨是什么? 8.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学到真本领、真知识?如果在校期间不能严谨治学,会有什么后果? 9.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的含意。 10.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北京大学多年弊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7.答案: 非为做官、非为致富,为求学而来。 8.答案: ①抱定宗旨,爱惜光阴、孜孜求学。②误己: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误人:担任讲席,贻误学生。误国:置身政界,贻误国家。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辞 蔡元培 今日是北京教育界四团体公祝杜威博士六十岁生日晚餐会。我以代表北京大学的资格,得与此会,深为庆幸。我所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这种时间的偶合,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正值博士留滞我国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相同的一点,我们心理上不能不有特别的感想。 博士不是在我们大学说,现今大学的责任就在给东西文明做媒人吗?又不是说博士也很愿分负此媒人的责任吗?博士的生日,刚是第六十次;孔子的生日,已经过二千四百七十次,就是四十一个六十次又加十次。新旧的距离很远了。博士的哲学,用十九世纪的科学做根据。 由孔德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詹美士的实用主义递演而成的,我们敢认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孔子的哲学,虽不能包括中国文明的全部,却可以代表一大部分。我们现在暂认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孔子说尊王,博士说平民主义;孔子说女子难养,博士说男女平权;孔子说述而不作,博士说创造。这都是根本不同的。 因为孔子所处的地位时期,与博士所处的地位时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怪他。 但我们既然认为旧的亦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 即以教育而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他有三千个弟子,有狂的,有狷的,有愚的,有鲁的,有辟的,有谚的,有富的如子贡,有贫的如原宪,所以东郭子思说他太杂。这是他破除阶级的教育主义。他的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作普通学;用德行、政治、言语、文学的四科作专门学。照《论语》所记的,问仁的有若干,他的答语不一样;问政的有若干,他的答语也不是一样。这叫做是“因材施教”。可见他的教育,定重在发展个性,适应社会,绝不是拘泥形式,专讲划一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经验与思想并重的意义。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这就是试验的意义。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之点。这就是东西文明要媒合的证据了。 但媒合的方法,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人生哲学与教育学的,也决不能十分透彻,可以适用于今日的中国。所以我们觉得返忆旧文明的兴会,不及欢迎新文明的浓至。 因而对于杜威博士的生日,觉得比较那尚友古人尤为亲切。 自今以后,孔子生日的纪念,再加了几次或几十次,孔子已经没有自身活动的表示;一般治孔学的人,是否于社会上有点贡献,是一个问题。博士的生日,加了几次以至几十次,博士不绝的创造,对于社会上必更有多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用博士以往的历史可以推想而知的。并且我们作孔子生日的纪念,与孔子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作博士生日的庆祝,还可以直接请博士赐教。所以对于博士的生日,我们觉得尤为亲切一点。 我敬敢代表北京大学全体举一觞,祝杜威博士万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先生这一篇庆祝杜威博士六十岁生日的演说,从“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说起,以此为演说的引子。 B.文章的末尾说给博士作庆祝比给孔子作纪念尤为觉得亲切,其原因在于“返忆旧文明的兴会,不及欢迎新文明的浓至”。 C.杜威先生之所以与孔子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因就在于两人认识角度不同、思想水平不同、道德观念不同。 D.在这篇演说中,作者将杜威博士与孔子比较,认为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学,并不过时,完全适用于今日的中国。 E.杜威博士是当代哲学界的权威,对于教育,他有着他的主义,把他和哲学家、教育家的孔子相提并论是恰当的。 2.蔡元培先生把杜威博士与孔子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什么? 3.蔡元培先生认为,杜威博士与孔子的学说相同之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回答。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媒合东西文明的方法是什么? 5.下面是谢冕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写出本段的结论句。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人的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D 2.答案: 因为博士与孔子同一天生日,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之点。 3.答案: ①破除阶级的教育主义;②教育重在发展个性,适应社会;③经验与思想并重;④重视试验的意义。 4答案: 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 5.答案: 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典型例题· 【好题展示】 北大之魂蔡元培 陆艳 蔡元培在北大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能够外抗权势,内谋革新,办学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终使北大为之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高瞻远瞩和胆气魄力,也在于蔡元培的个人魅力。 对于蔡元培的崇高人格,世人历来称誉。有人说他春风化雨(冯友兰),有人说他不言而众服(顾孟余),也有人说他是周公型人物(吴稚晖)。现在也有人把他的人格魅力概括为外和内介、守正不阿,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几个方面。 所谓外和内介、守正不阿,是说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处世论事,恬淡从容,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蔡元培的宽厚仁慈,有长着之风,是众口皆碑的。他对待北大的教师们,不仅关怀备至,而且温和亲切。师生们写了书向他索序,他没有不答应的。对学生和校内有志气的青年,都乐于提供帮助,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给半工半读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他对达官贵人与对校工贫生态度如一。据顾劼刚回忆: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们排队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习以为常、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了个躬,这使得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其人其品,可窥一斑。傅斯年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个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不过,蔡元培又不是不讲原则的人。傅斯年又说: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有数。至于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只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蔡元培于大是大非上绝不退让,在与守旧文人的论战中,在解聘不合格教员的决断中,在屡次抗议北洋政府的行为中,在对待学生的无理取闹等方面,都表现得很充分。 所谓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说蔡元培对待自己十分严格,克己节俭,安贫乐道,不以自己的私利和生活享受为意。他本着奉献的精神,一生致力于救国,从革命救国到教育救国,想的都是国家、民众,从不为个人和家庭打算,从不把职务作为谋私利的工具。他的生活非常简朴,身为北大的校长,粗茶淡饭,布衣简从。1917年,他去拜访孙宝琦,孙见他徒步而来,对他说,大学校长是有身份的人,不能再徒步走了,应该要有个代步的工具。第二次,蔡元培再去拜访,孙见其还是徒步,便亲自买了一辆新马车送给他。第三次,蔡元培因事再次前来拜访,孙见他仍未用车,才知道他是有车没马,蔡元培走后,孙马上派人把自己的马送了过去,这样蔡元培才坐上马车当时,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很多都坐着汽车上下班了,而以清贫为乐的蔡大校长却连马车也坐不起。 冯友兰说蔡先生是中国最大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与实践者。观其一生,此言非虚也。 (选自《传记文学》2011年第2期,有删节) 1.傅斯年认为蔡元培一切待人接物与众不同,其不同在哪里? 2.本文提及的蔡元培个人崇高人格和迷人魅力主要有哪些? 3.从全文来看,为什么说蔡元培是北大之魂? 答: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大多数中国人,在待人接物及法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而蔡元培先生是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蔡先生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 2.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1)春风化雨(冯友兰),不言而众服(顾孟余),周公型人物(吴稚晖)。(2)外和内介、守正不阿。(3)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第1点是过去人们对蔡的评价,第2点和第3点是现代人对蔡的评价,并且是本文的中心内容)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模拟试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他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身为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行为和措施改造或影响了北大,“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请问以下不在其列的两项是( ) A.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一直坚信“教育救国”的理念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阅读答案。 B.为了引进陈独秀,蔡元培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促使北大“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 C.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实行教授治校的好处。 D.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2.聘任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的体现。同是写蔡元培引进杰出人才,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学术界公认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本,予以简要论述。 3.答案:①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②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③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④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⑤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规划各的工作。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 ,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材料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两项是(4分)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5.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3分) 6.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4)答:(关键点) ①心系国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 ②坚守原则,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 ③热心提携后辈,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 ④淡泊名利,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的房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蔡元培为三位发起人之一,并一度接任经理一职,这可以说是他直接从事女子教育的实践之始。男女同校一直是晚清以来许多新知识分子努力争取的一项运动以,也是社会上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不仅有反对派、造成派,还有缓进派。小学男女同校的制度化,就是在蔡元培手中实现的。民国初年,蔡元掊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长,主持通达了《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其中就有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八年后,蔡元培又把男女同校的改革推进到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又使北大开放女禁具有全国范围的示范意义。 1919年3月,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说,根据“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之惯例,主张通过试验,再加以推广。这一演说刊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甘肃女生邓春兰因为其弟邓春膏为北大预科学生,得以读到此文。5月19日,她给蔡元培写信,代女界上书,希望按照“男女平等之义”,能够有机会“负笈来京”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 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重理校务,再次表现出“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和魄力。1920年2月,王兰、奚淡、查晓园作为第一批女生,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北大哲学系和英文系学习。邓春兰、杨寿璧、程勤若等六名女生也随后入学。当年暑假,北大正式通过招考,录取本科女生。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 在这样一件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中,蔡元培显然使用了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以造成即成事实的有效策略,以至于引起社会上的非难,还有许多像“男女混杂,伤风败俗”一类的谩骂。所以,当时还是北大在读学生的顾颉刚,就用“蔡先生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来描述王兰等人的入学“风波”。 蔡元培一生中,有过三次影响较大的辞职,这就是戊戌变法之后的挂冠出都、五四运动中间的辞职、1923年因为罗文干案而引发的辞职。 罗文干当时是政府的财政总长,1922年冬,因为金佛郎案被捕。在11月25日答记者问时,蔡元培就国罗辩护,认为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目的在借此倒王(宠惠)阁;而蔡元培对批捕不依法律程序处理,表示愤慨。地检厅宣告不予起诉后,罗被释放。但到1923年1月,教育总长彭允彝为了取悦献媚于军阀,又提议重新收捕罗。罗不仅和蔡是北大同事,而且,二人曾于1920年欧美考察时同行,其人品和操守为蔡所深信不疑。所以当《京报》的邵飘萍向蔡元培和胡乱、蒋梦麟披露罗案内幕以后,蔡大抱不平,毅然辞职。 吴稚晖曾品评过蔡元培,曰“律已不苟而对人则绝对放任”,蔡颇认同此说。胡元的八字点评“有所不为,无所不容”,着眼点也正相似。黄炎培评价:“有所不为,其正也;无所不容,其大也。” (节选自《传记文学》)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1920年在北大招生女生,有人问他:“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摘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②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聘请的教授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还有提倡“情人制止”、“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摘自《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被质疑,他巧妙地用“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答复,表现了蔡元培的机智与非凡魄力。 B.甘肃女生邓春兰女界上书事件表明了当时要求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而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顾颉刚说,蔡先生当校长期间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这足见男女同校改革的非难之多,非难之严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D.本文的传记特色明显,以记叙为主,兼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 5.结合文意,请概括蔡元培为实现国立大学的校门第一次向女生打开,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4分) 6.蔡元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 ,简要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5分) 4.B 错在 “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文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及顾颉刚惊駭的反应可知,“男女同校学习的观念不未深入人心”) 5.(1)实践准备。发起并开办上海爱国女子学校,为女子教育实践之始。(2)制度准备。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通过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郑勇 1902年冬,上海爱国女子学校开办。(3)舆论准备。蔡元培在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讲。(4分,每点2点,概括1分。签到两点即给满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