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 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题卷 语文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 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 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 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 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 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 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 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 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 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 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 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 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 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 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 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 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 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 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 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 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 - 2 - 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 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 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 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 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1. 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 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 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 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 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 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 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 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 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 泛化。 B.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 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 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 无论是摄影文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 殊而无限的意味。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试题分析: 【1 题详解】 A 项,说法片面,“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B 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 - 3 - 学的泛化”的含义;D 项,说的 是“文学”。 试题分析: 【2 题详解】 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化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 美属性的弱化”可知,该项错。 试题分析: 【3 题详解】 原文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二、文言文阅读(14 分,选择题 10 分,每小题 2 分,翻译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 毕:全 B. 列坐其次. 次:次要 C. 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D.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或因.寄所托/因.左手把其袖 B. 所以..游目骋怀/事所以..不成者 - 4 - C. 当其欣于.所遇/得复见将军于.此 D. 俯察品类之.盛/今日之.事何如 6.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 死生亦大.矣 C. 群臣怪.之 D. 此其志不在小. 7. 下列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定语后置句)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C. 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8.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选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 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B. 选文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后一部分阐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话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并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悲观绝望心理。 D. 纵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 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4. B 5. D 6. C 7. A 8. C 9. (1)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 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 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B 项,“列坐其次”意思是“排列坐在曲水旁边”,所以“次”是旁边、水边的意思,理解成 - 5 - “次要”不符合语境。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 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 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A 项,因:介词,依、随着/连词,于是; B 项,所以:用来/……的原因; C 项,于:介词,对/介词,在; D 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 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 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词类活用的考查。 C 项,形容词作动词的意动,以……为怪。 其余三项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A 项,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 B 项,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D 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考生要熟知各种句式的特点,注意平 时课内的积累。 A 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 6 - 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C 项,“并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悲观绝望心理”分析错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 思是: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表 达了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 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 题的看重,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 暂。第二句得分点:固:本来、当然;一:数量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作 动词,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妄作:妄造、胡说。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 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 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 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 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 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 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 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 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 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 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 7 -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 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 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 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 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 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 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 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 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 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 分) 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 (1)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答案】 (1). 指点江山 (2). 激扬文字 (3).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 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 士皆瞋目 (6). 发尽上指冠 (7). 女也不爽 (8). 士 贰其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淋漓”“瞋”。 1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秦州杂诗(其七)①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③。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 8 - [注释]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 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属国:汉武 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属国即典属国,指唐朝使节。③汉 昭帝时,楼兰国反复无常。傅子介自请出使楼兰,并用计杀死了楼兰国王,以威示西域诸国。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从格律的角度划分),诗歌五、六句采取__________(艺术 手法的种类)的方法,表达了对今衰昔盛的深沉感慨和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答案】 (1). 律诗(五言律诗) (2). 用典(运用典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第一问是对诗歌体裁的考查, 诗歌从格律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格律严整的诗以格律的不同,又可分为律诗和律绝。 这首诗歌格律严整,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属于五言律诗。第二问是对诗歌手法的考查,诗 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从 诗下注释可知是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借典故自问自答, 以“何晚”“未还”,写出了作者对 唐朝使节迟迟不归的关切之情,也表达了诗人愿做挽救国家颓势的使者的心情。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 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 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 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 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 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 9 - 12. 如何理解“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13. 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14.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在颜色选择上,作者有怎 样的审美取向?为什么? 15. 题目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答案】12. 这是一种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状态,表达作者对南方之秋的不满。 13. 对比。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 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14. 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突出了季节和地域 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15. “故都的秋”能凸显北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同时又可以表达作者的向往和眷念之 情。以“北平的秋”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有:重点词语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回归文本法、句子 特色赏析法。“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这句话的重点有“那一种”“半开、半醉”; 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些词语的意思,“那一种”是指示代词, 所指代的内容常在上文,由此可以找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 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根据这句话即可回答出句子的含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既然问的是“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那就首先了解两段的内容, 再看两段内容上的关联。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不远万里赶往北平,“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中透露出对 “故都的秋”的喜爱;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 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我”的感受是“在领略秋的过 程上,是不合适的”。分析完这些内容,手法自然就出来了。注意答题的模式:用了对比的 手法,将……和……对比,突出表现……。尤其要注意对比的角度,这两段对比的角度,一 是两地的秋味,一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10 -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安排。“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 最下”,从色彩选择的角度看,“蓝色或白色”都是冷色调,“淡红色”是暖色调,从句中 可以看出作者偏向于冷色调,这自有其原委。文本第一节就说“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冷色调与其更和谐,这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要紧扣文本。 角度有:标题自身的妙处(新颖、含蓄、直白等等),标题的含义,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凸显、 揭示),标题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表现……)。围绕这些方面组织答案即可。两个标题的区别 主要在修饰词上,一是北平,一是故都。“故都”体现了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有一种厚 重感和文化的韵味。一个“故”字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眷恋。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5 分。选择题 8 分,每小题 2 分;20 题 4 分;21 题 3 分) 1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颓圮.(pǐ) 猗.(yī)郁 訾詈.(lì) 蓊.蓊(wěng)郁郁 B. 敛裾.(jū) 肄.(yì)业 相勖.(xù) 长歌当.(dàng)哭 C. 喋.(dié)血 游说.(shuì) 一椽.(chuán) 挥斥方遒.(chóu) D. 浸渍.(zì) 覃.(xùn)菌 彳.(chì)亍 殒.(yǔn)身不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 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 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项,挥斥方遒(chóu)——(qiú)。 故选 C。 1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廖廓 袅那 倩影 风致 妖童媛女 B. 惩创 冶游 丰姿 宛然 终南捷径 - 11 - C. 菲薄 干禄 斑驳 苍茫 风华正茂 D. 黯然 落寞 弥望 峥嵘 鹢首徐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行。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 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 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项,廖廓——寥廓。袅那——袅娜,形容女子、草或枝条细长柔软。 故选 A。 18.下列各句横线上填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的表演出神入化,这得益于他多年来深度的艺术 。 ②不少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开始________、心悸心慌,吃不下饭。 ③伟大的艺术家不但 历代的优秀文化的教养,实际上也还受着同时代广大群众的培 育。 ④记者在现场看到,汕头大学讲台上的于丹教授传统而现代,端庄而干练,是一位充满知性 美、 的“国学超女”。 A. 沉淀 忸怩不安 接收 见多识广 B. 积淀 坐立不安 接受 博闻强记 C. 沉淀 坐立不安 接受 见多识广 D. 积淀 忸怩不安 接收 博闻强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 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要求选出 “下列各句横线上填词正确的一项”。 “沉淀”多用于实际物体的析出状态,“积淀”则多表述一些非物质化提取。语境修饰的是 “艺术”,所以选“积淀”。 “忸怩不安”忸怩:指走路时身体故意摇摆,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谓拘束而不好 意思,无所措手足,心中不安宁。“坐立不安”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多形容忧虑烦躁,心情 - 12 - 紧张。语义较重。根据后文“心悸心慌,吃不下饭”,选“坐立不安”合适。 “接收”有收受的意思,常用于信号、信息等。此外,“接收”还有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 等拿过来以及接纳的意思。“接受”表示收取及对事物容纳而不加以拒绝,侧重于某种被动 的状况。语境跟的是“历代的优秀文化的教样”,所以选“接受”合适。 “见多识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根据前文的“充 满知性”,可知选“博闻强记”。 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乘坐高铁是现代人出行方式之一,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旅客如果乘坐高铁,从合肥到 深圳,大约仅需要 8 小时左右。 B. 《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南方的小橘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漂流到西欧落根安 家,挽救了 17 世纪上万名欧洲海员的生命。 C. 新婚姻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子 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D. 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城正是开钻, 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 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去一个。 B 项,成分残缺,“讲述”没有宾语,结尾处应改为“……海员生命的生动故事”。 - 13 - D 项,词序不当,“建造、设计、开发”三个词有先后顺序,应为“设计、开发、建造”。 故选 C。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 空气中相对溫度大于 95%,含水量一般为 0.1 ~1 克/立方来,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 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 1 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 1 千米到 10 千米之间,給人朦胧飘渺的 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 出现霾 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 80%, 水平能见 距离明显縮短,一般在 10 千米以下,給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 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 字以内。 (2) 概括雾和雾的相同点,要求:16 字以内。 【答案】(1)不同点:雾是微小水滴(或冰晶),霾是烟尘颗粒。 (2)相同点:悬浮空中,形成视觉障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 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 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1)题干要求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应从文段具体句子方面着手,提炼出不同点。 具体分析,可从“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 浮体”、“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空中” 两句中分析出,雾和霾的组成物质不同;从“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 95%,含水量一 般为 0.1~1 克/立方米”、“空气相对湿度小于 80%”两句中分析出,二者的相对湿度不同; 从“水平能见距离低于 1 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 1 千米到 10 千米之间,水平能见距离明显 缩短,一般在 10 千米以下”、“一般在 10 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两句中分析出 二者出现的高度,以及给人的感觉不同。整理上述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题干要求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应从文段具体句子方面着手,提炼出相同点。 具体分析,可从“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 浮体”、“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空中” - 14 - 两句中分析出,二者均为悬浮物体;从“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 低于 1 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 1 千米到 10 千米之间”、“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 10 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两句中分析出,二者的最大能见距不超过 10 千米,都给 人造成视觉障碍。整理上述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连我这外行的眼也能看出,这条破船就要裂开了。我看见它在中间裂开,桅上唯一的那 个人生命如系于一发之上。…… 他受伤了。我从我站的地方看到他脸上有血,可是他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似乎急切切 地在教他们把他放松一些——也许我只是从他胳膊的动作上这么推测——然后像先前那样出 发了。 这时,他奋力朝破船靠去。他时而随高山升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沉入起伏的泡沫, 时而朝岸的方向漂浮,时而又向船的方向漂浮。他艰难勇敢的挣扎。那段距离并不算长,但 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了。终于,他挨近了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靠一 步,他就抓住它了。可就在这时,一股高山一样的深绿色海水从船的那边朝岸的方向涌来, 他似乎一下就跃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他被抬进最近的房子里,这时再没人阻拦我,我留在他身边,忙着用尽了一切急救 方法;可他已被那巨浪打死了,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静下来不动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作家 创作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文中的“他”是大卫的朋友 。 文中通过“他” 这一情节,表现出“他” 的性格特点。 【答案】(4 分)狄更斯 海姆 奋不顾身下海救人而牺牲 勇敢善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上面的文字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片段,该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 告诉了我们这段文字的出处。而文字又提示了我们“他”的身份,因此该题难度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点评:文学常识虽然最近几年考得不多,但是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读,该记 忆的也要背过。 六、写作(40 分) 22.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遥望星空 (2)面向大海 - 15 - (3)问苍茫大地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700 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一 遥望星空 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望着这广袤无垠的天地,真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 由地感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心象水一样的透明。星光从银河一泻而下,撒满大地。遥望苍穹,黛色的夜幕上,镶嵌 着点点繁星,那里面该藏着多少美丽的故事呢?而此时的牛郎织女,莫非还在不改初衷地俩 相遥望。星星默默地看人间,从混沌初开就亘古不变。人生的涉足,于无穷宇宙之间似乎过 于渺小,如何进退?如何实现?也成了长久不息的话题。 上古时代,盘古氏开天辟地,将混沌的地球分为天地。地球存在到今已有四十多亿年的 历史,那点点繁星更何止几十亿年。而人类出现至今只不过几十万年而已,人生的几十年比 起苍茫辽阔的星空真是毫无比拟可言。可以说人生的有限同宇宙的无穷真是强烈之强烈的对 比。 遥望星空,想想人生在世只不过区区几十年,然而在这区区几十年中如果不做出点什么 成就,我们不禁要自问:是否枉来这世间一遭呢?是啊,因为人生短暂,我们要舍生而取义; 因为人生短暂,我们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遥望星空,我猛然醒悟了,为什么巴金说“我们不单靠吃米活着”,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茫茫宇宙啊,你虽然无穷, 你虽然拥有海王、冥王、天王星甚至银河系,还有银河系以外的众多的繁星,但我已经找到 了比你更无穷的东西。 所以,星空下有坚守边防的战士,有努力工作的工人,有畅谈理想的学生。我们谈过去、 现在,更谈将来,如何将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时代的大熔炉里。既然我们降生在这块土地上, 既然我们是属于这一代的青年人,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将时代担负在肩上,让宇宙看看,我们 是无畏的一代。 收回思想的缰绳,畅想的骏马回到身边,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时,它还是那么美,却不 再那么遥远了。 例文二 面向大海 好想去海边,想要赤足在银白的沙滩上留下一串足迹,想要追逐着浪潮纵情欢笑,看看 - 16 - 那些风景那些韵致是否和梦里一样。我还想亲手托起一捧浪花,还想在夜晚披着月光,坐在 海岸听海潮讲美人鱼的故事…… 爱上大海是因为小时候读的那篇童话《海的女儿》。 那时候小,不知道这说的便就是爱情。犹记得第一次读完,我沉默了,因为不懂。不明 白这篇童话到底想讲些什么,只是觉得人鱼公主很美丽,很善良。年幼的自己读惯了灰姑娘, 白雪公主的故事,总以为童话的结局总应该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读到了美人鱼 为了王子甘愿化为泡沫。以为这是一个凄美的童话。 大概女孩子有着爱美的天性。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时期并没有过多的去想人鱼公主的抉 择和结局。只是痴迷在蓝色的大海,美丽的女孩,英俊的王子,恢弘的宫殿里了。于是我读 了一遍又一遍,尽管我不喜欢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海的女儿》满足了一个女孩美好的梦。 月色朦胧的夜晚,一个美丽的人鱼公主栖息在礁石上,披着银辉,她栗色的长发一泻而 下,澄净的双眸定定的望着远方那个叫做皇宫的地方。她的周围是湛蓝如矢车菊,清明如水 晶的大海。海涛呢喃,小公主流转哀伤。 多美的情境,多痴情的女子。长大了,再读这个童话。我读懂了灵魂。大海的女儿没有 永恒的灵魂,天空的女儿也没有永恒的灵魂。但是永恒却可以用善良塑造。小人鱼公主成全 了王子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当她化为大海的泡沫,她的善良感染了天使,于是她升 上了蓝天,在云端对每个小孩子微笑,一个好孩子的发现便减少了她三百年修渡的一年,而 一个小孩子的落泪便让她多一年的努力。所以,你,正读童话的孩子,努力幸福,为了公主 做个好孩子。 三百年或许很漫长,但是我会相信小人鱼公主会做到的。也许她不会很幸运的遇见三百 个很乖的孩童,但是她的善良会感染每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或许有那么一天,小公主修到 了一个永恒的灵魂。当她再回到大海的时候,在海滩上,临风而立。风吹起她长长的鬓发, 她扬起美丽的面孔惬意的闭上眼睛。或许她还会想起王子,不过她也释然了。因为她曾经爱 过。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小人鱼公主有了更大的心愿,为每一个路人送去微笑…… 例文三 问苍茫大地 秋, 像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奔跑着,跳跃着;秋,似一位健壮憨厚的农夫,忙碌着, 收获着;秋,宛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静坐着,思索着。 ——题记 问苍茫大地,何处无秋? - 17 - 在那小姑娘的眼里,秋便是画板上与朋友玩闹时,被微风拂起的那一缕青丝;也宛若夜 间听完母亲精心准备的小故事后,窗外飘荡进来的秋虫的低鸣。一声声鸣叫,在女孩的选择 中,慢慢地融成一曲优美的乐诗,牵动着少女纯净欢快的梦。渐渐地,随着少女呼吸变得平 缓,秋便悄悄地再为她搭上一床暖被,关爱着她的心灵。 问苍茫大地,何处无秋? 在勤劳的农夫眼里,秋便是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穗,映着和煦的阳光,一闪一闪地,似乎 在向农夫招手道:“快来,我们长得很好!”农夫也似听到了它们的呼唤,不顾脚上正穿着 妻子刚做好的新鞋,便向着麦田奔去,在金色海洋中,轻拂着那些笑吟吟的米粒。伴随着农 夫的喜悦,阳光映射下的麦田,色彩也逐渐更深了。也告诉农夫,一年的辛苦得到了回报, 新一年的挑战正到来。 问苍茫大地,何处无秋? 老人眼中的秋,不免有了一些岁月的皱痕,正如老人眼中那幅秋叶飘落图,枯黄的叶被 风卷起来,翻一个跟斗,再做几个转体运动,便成为了那扫帚下压抑的亡魂。老人似在叹息, 那飘落的黄叶,不正是在流逝的时光吗?想要抓住,却发现手上布满的皱纹,没有了抓住它 的气力。 问苍茫大地,何处无秋? 即使没有夜晚秋虫的低鸣,没有金黄灿烂的麦田,没有黄叶的飘落;即使是在密林葱葱 的深春、在烈日当空的酷夏,在白雪皑皑的冬至。秋,都映在人们的心里,那火红惹人的枫 叶,也无形地提升着追求的狂热。 是啊!何处无秋?何处无秋思?何处无秋情呢? 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怀,在秋的眼里,或许也只是那一片飘落的黄叶,渺 小而伟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要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 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 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遥望星空》《面向大海》《问苍茫大地》三个作文题目都是动宾式的短语,且三个题目更宜 于写抒情散文。无论写哪个题目,都要突出一个中心,要体现抒情性,要言之有物,注意意 象的描绘。无论是遥望星空,还是面向大海,抑或是问苍茫大地,都是主人公与大自然的交 - 18 - 流或是倾诉,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故而所选材料,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非现实的,应 视倾诉交流对象而定。可参考普希金的《致大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郭沫若 的《天上的街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等。 作文一:《遥望星空》: 这是一则标题式的话题作文。写作关键是要确立“引发点”即“触发点”。要读懂题目,准 确地把握“情景”,注意“情”、“景”、“理”三者的关系。因此,作文中要紧紧抓住“触 景生情”四个字。“景”是指宇宙无穷,五彩斑斓的夜空,可用描写的方式想象;而“情”是 文章的主调,假若一味写景是不行的。具体写作内容可以有:①遥望星空,由举目望见满天 的星星,联想到老人经常讲起的每一个凡人在天上都有一个对应的星座,从而勾起曾经在星 空下发生的平凡人与事的回忆。适宜写成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②遥望星空,由星空的遥 不可测,追溯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畅想人类探索宇宙的美妙蓝图。可以写成一篇虚构的想 象作文。③遥望星空,看到夏夜转瞬即逝的流星,由此想到了自然界尽情绽放的昙花及人类 历史长河中如过往云烟般的凡人与伟人,进而体悟到人生的哲理:短暂与永恒。可以写成议 论性的散文。④夏夜遥望星空,联想到与星星有关的故事与传说(如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 人类现在的爱情。通篇可夹叙夹议。 结构示例: 可以合理展开联想,由遥望星空,从流星中打开写作的思路:流星绽放了它所有的美丽,即 使等待它的是香消玉殒,但它留下的震撼力却使所有的星星都为之黯然失色。自然现象中, 不乏此例,如昙花一现,如礼花绽放;人类历史长河中,更是不胜枚举,如李贺、杨贵妃、 徐志摩、聂耳、瞿秋白、刑天、嵇康、李贽、谭嗣同、鲁迅……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注意排 例整齐匀称要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短暂亦是一种美丽”的观点。 素材积累: 1、夜空就象墨蓝的天鹅绒,大大小小的星星点缀在上面,不停的闪耀钻石般的光辉。看, 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天空上面。看,远处的北斗七星, 多么的可爱,一根巨大的勺子出现在北上空,指着那一颗明亮的星星,那就是北极星.看,那牛 郎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闪烁着异彩,刺眼的光芒.还有天上那些不知名的小星星充满了感情, 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2、秋高气爽的时节,夜晚的星空湛蓝湛蓝的,那缀满天幕的星星,仿佛玉盘中的珍珠, 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顽皮的孩子,或远或近地坐在那儿,向对方眨着眼睛。猛然间,一 颗流星划过夜空,拖着长长的尾巴,转眼间消逝于遥远的天空。 - 19 - 3、那富有诗意的圆月悬于星空,好似一块放在水中的冰块,泻了一地的幽凉, 那皎洁的月 光投影在我的眼上,脸上,身上.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 露出娇容,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 作文二:《面向大海》 这是一则标题式的话题作文。写作关键是要确立“引发点”即“触发点”。要读懂题目,准 确地把握“情景”,注意“情”、“景”、“理”三者的关系。因此,作文中要紧紧抓住“触 景生情”四个字。“景”是指大海的无边无际,浩渺无穷,可用描写的方式想象;而“情”是 文章的主调,假若一味写景是不行的。具体写作内容可以有:(1)海洋总是给人百一种蔚蓝 的清新,放松身心的感觉,由它可以联想到我们的绿色度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资源的节约。 (2)可以感悟到生命真谛,人生其实如同海洋一样,蔚蓝且辽阔。(3)也可以具体描写下你对 于未来的憧憬还有理想之类的,它也有时汹涌,文中可以借以海洋的“不进则退”答来写点明 人生哲理。 结构示例: 可以合理展开联想,由面对大海的浩渺打开写作的思路:可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 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 “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素材积累: 1、到了在海边,站在沙滩上,只见大海连着天,天连着大海,真所谓水天相连,大海是 一望无际的,好像没有头似的。突然,一束束海浪从海平线上滚滚而来。它们打在礁石上, 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浪花如同碎玉般的乱溅,远远望去像一朵朵银花。下雨似的纷纷落在水 里。它们朝沙滩冲去,冲刷着金色的沙子。海浪一浪接一浪,一浪比一浪猛。它们好像在赛 跑,一个浪头冲过礁石奔向终点――沙滩。紧接着又一个浪向终点冲去,可是在它后面的一 个海浪又以泰山压顶之势把前面的海浪给压住了。过了一会儿,一束束浪花消失了,海面变 的非常平静。一阵海风吹来,只见海浪又出现了,从海平面向沙滩冲去,等浪潮一退,只见 沙滩上有无数的贝壳,看着都能让人眼花缭乱。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虽遭官场与文场 的浑水,却能独濯,“侣鱼虾而友糜鹿”其胸襟之广无不让人倾叹。有了这份豁达,苏子意 气昂扬,屡败屡战;有了这份豁达,苏子更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壮志凌云。看吧,“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站在海的面前,感知的不仅仅是沧海一粟的渺小,更是浩浩荡荡的雄浑,以海的心 - 20 - 境去包容一切,以海的豁达去审视人生,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绘成灵魂的千回百转,当心情飞 溅若花,红尘一笑,我们领悟的何尝不是一种超然与快乐? 作文三:《问苍茫大地》 《问苍茫大地》这个作文题目,在写作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加上主语,比如在“问苍茫大地” 前加上“谁”,文章可以写以下几个方面:谁问苍茫大地?问些知什么?问来干吗?还可以 在后面加上问的内容,可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想到毛泽东的诗句,可以写毛泽东, 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他这么问就展现了他的宏道伟抱负。所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可以写强烈的自信心、责任感、担当意识,敢为天下先,强者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天 下英雄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这种人常常会成为时代的精英。可以与、结合起来写忧患意 识,进取精神,不让自己留遗憾,不负青春年华。 结构示例: 可以由毛泽东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开联想:一脸愁苦的他,面对着这曾经上 演精彩的大地,对着那无边智昔倾诉着他无限的疑惑。正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组织内容,分 别以问报国,问兴衰,问公正三个方面展开,每个分论点后可加上具体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积累: 1、青山的收容用铸着岳飞精忠,当途的笑脸永怀着礼拜的浪漫,汨罗江的灿烂镌刻屈原 的忧国忧民。为何精忠之士,苦于无处施展?为何浪漫之才,难于报国无门?为何忧国忧民 之人,终于屡遭诽谤?高耸入云的青山呀!平坦肥沃的当途呀!激流不息的汨罗江呀!请你 们去转告那广阔无垠的智者。 2、锦城万里的长安,记载着开元盛世的辉煌和安史之乱的破败。气势磅礴的蒙古包点缀 着蒙古名族的崛起与落漠。装饰华丽的紫荆城,照耀着明清的盛世和絮败。为何名垂青史的 开元盛世非得起伏跌当?为何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必须遭此转折?为何通知严明的明清王朝 就此倾覆?辉煌一时的长安城啊!游牧草原的蒙古包啊!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啊!你们能否去 告诉充满生机的智者。 3、铮铮铁骨发出的铬响,嘲笑着瓦砾的抖擞;千万人齐声的震喊,融化饱尽期盼的纹眼; 仓夷的土地终究抵不过一腔碧血的浸染,那是一片浮动的绿色丝带,在一双双钢骨的手掌上摇 曳着,泱泱子民,啸问长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21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