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完整版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分类汇编 中国古代政治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D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C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D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C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C A.西周 B.秦朝 图6 C.汉朝 D.唐朝 (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2010年广东卷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2010年广东卷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D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C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10年上海卷文综7)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古代 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这场改革是 B A.秦国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 (2010年四川卷文综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2010年四川卷文综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B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2010年四川卷文综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C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10年浙江卷文综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D A.与吐番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2010年重庆卷文综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B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湾、大月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③④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7)在我国辽阔大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曾是“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该城市是 D A.开封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15)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烽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A ①交通信号灯 ② 电子邮件 ③轮船旗语 ④手机短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年重庆卷文综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 C (2010年江苏卷历史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B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2010年江苏卷历史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C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10年江苏卷历史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010年上海卷历史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2010年上海卷历史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D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2010年上海卷历史12)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C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2010年上海卷历史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D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010年海南卷历史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D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B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2010年海南卷历史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D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39题第(5)小题)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5)汉朝——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4分) (2010年福建卷文综41题选作题A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010年山东卷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废除田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题第(1)、(2)小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出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4分) (1)主要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2010年浙江卷自选模块09号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4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有音韵的专著,他是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2010年江苏卷历史25题选作题B题)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 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 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2010年上海卷历史34)皇权与相权(第2-3分册)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34.(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34.(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2010年海南卷历史33)(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作用。(3分) 33.(8分)答案要点: (1)中央由丞相负责统一度量衡;主管官员负责督察、按期校准;限定误差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5分) (2)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资料,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3分) 中国古代经济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告的五珠钱,改为“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C A.确立了钱币“圆式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著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A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010安徽卷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C A B C D (2010安徽卷文综13)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B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010年福建卷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B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010年广东卷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C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2010年上海卷文综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D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010年四川卷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D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B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010年浙江卷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D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010年浙江卷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B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2010年浙江卷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C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010年重庆卷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镰刀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与 C A.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2010年江苏卷历史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D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2010年上海卷历史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010年上海卷历史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 D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2010年上海卷历史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C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2010年海南卷历史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C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010年海南卷历史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C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第(1)小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樾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特别所须,借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借中国所需“;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绸缎“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玲《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 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39题第(1)、(4)小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顶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是草木都尽,旱甚,霸水将竭,井多污水。”百姓嗷嗷待辅,“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槁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4 )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37题第(1)小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至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和居住人口都超过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 ,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面积大;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6分)。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40题第(1)小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1)(8分)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43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1)(8分)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4分)。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4分)。 (2)(7分) 意义:促进盐业发展(1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利商,便民(2分);有助于社会稳定(2分)。 (2010年北京卷文综37题第(1)小题)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 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010年福建卷文综37题第(1)、(2)小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8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2010年上海卷文综29)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 是 和 。 ①;④ (2010年四川卷文综39题第(3)小题) 材料四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3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 (3)(7分)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3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010年重庆卷文综37题第(1)小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恒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的海上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1)根据材料,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 (1)作用:为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2分)。成就:唐朝能够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海船普遍使用指南针(6分)。 (2010年江苏卷历史21)21.(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 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I宋l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21.答案要点:(10分) (1)增加财政收人;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010年海南卷历史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26.(10分)答案要点: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中国古代文化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伍德”。每个朝代在“伍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位的两者应为 A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3)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面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卢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D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首魏应为 D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B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5)宋人邢员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C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010安徽卷文综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A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0年北京卷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D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010年北京卷文综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开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C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2010年福建卷文综13)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D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010年广东卷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C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10年山东卷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B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D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010年浙江卷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010年浙江卷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 B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010年重庆卷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D A.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18)古人曰:“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这句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D A.革新 B.仁爱 C.齐物 D.节用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B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7)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C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37第(1)、(2)小题)(3分)多元文化的融合为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 (1)下列体现中西音乐融合的作品是 C A.古琴曲《流水》 B.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 C.钢琴协奏曲《黄河》 D.交响诗《芬兰颂》 (2)右图是古希腊雕刻《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和中国宋代宗教造像《侍女像》(山西太原晋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融合了古希腊雕刻崇高与优美的风格 ②《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塑造精细,风格轻巧甜美 ③《侍女像》表现了宗教造像的世俗化、生活化 ④《侍女像》神态略显呆板,形象柔中带刚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38)(2分)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历经沧桑,目前该画的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讲道:“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富春山居图》用笔文静细秀,线条勾勒有致,画风柔美 ②宝岛台湾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③“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和平与统一的心声 ④《富春山居图》与《清明上河图》都以我国秀美的山水风光为主题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39)(1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D A.东汉 B. 北宋 C.明朝 D.唐朝 (2010年江苏卷历史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B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2010年上海卷历史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B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2010年上海卷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B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010年上海卷历史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C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010年海南卷历史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C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010年海南卷历史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D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2010年海南卷历史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 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 (2010安徽卷文综35题第(1)小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1)突出特点:实用性、继承性等。主要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010年北京卷文综40题第(1)小题) 40.(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名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名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单竟逐荣势……唯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8分) (1)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2010年广东卷文综38题第(1)小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2分)。影响: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4分)。 (2010年上海卷文综30)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 ;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 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 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活字印刷(或指南针)。 (2010年四川卷文综37题第(1)小题)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2010年重庆卷文综39题第(1)小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分) (1)内涵: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工作: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核心思想:“仁”。目的: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010年江苏卷历史25题选作题C题) C【探索历史的奥秘】(1 O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右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2分) (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3分) C答案要点:(10分) (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条件: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 (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 (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2010年江苏卷历史25题选作题D题)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探寻,不仅可以认识历史风貌,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材料一 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圆丘,称“宝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钟山之阳,从御河桥起至宝城顶,包括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石桥、方城、明楼等,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 材料二 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o(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分) (3)从上述材料中遗产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们所属遗产的类别。结合江苏两处文化遗产,谈谈保护文化遗产有何社会价值?(4分) D答案要点:(10分) (1)前朝后寝;地面建筑严格安置于中轴线。地位:规范明清两朝的帝陵风格。 (2)价值: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原因: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际;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3)类别:明孝陵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属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文化遗产是创新文明、吸取借鉴的宝贵资源;还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0年上海卷历史33)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1)答案1:基本历史事实的回答(2分)。 •赤壁之战、屯田 其他答案:出自小说等的虚构情节。(0分)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资料。(1分) 其他答案。(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l: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0分) (3)答案1:完整回答史家“三长”(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材、史实、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2010年海南卷历史34)(8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合称“三孔”。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刘等共5000余通;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得孔庙、孔林、孔府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它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气侯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三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4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三孔”对历史研究的价值。(4分) 34.(8分)答案要点: (1)以孔子为中心,庙、墓、府合一;儒家文化的物化象征。(4分) (2)为研究儒学及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问题提供了珍贵史料。(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