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重庆市部分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试题卷总页数:8 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 2B 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 0.5mm 黑色签字笔。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也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 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教育的 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说,一个人通过 教育,提高了生存能力,使他能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是说,一个 人通过教育提高了他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和能力,使他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儿童的成长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帮助。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技术替代不了老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永远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当前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我认为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广大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特点和它的优势,比较迷茫。二是软件跟不上。如适合学生自学的软 件、利用大数据进行教学管理的软件、个性化学习课表设置的软件等等。三是广大教师还不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教学。因此,未来需要专家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 (摘编自顾明远《“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工智能对教育日渐深入的影响与两者的相互融合,教育将遇到挑战。 B.人工智能对教育最突出的影响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减轻老师的负担。 C.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 D.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教师观念、软件开发和技术运用等方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重要的文件和报告切入,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将改变教育的观点。 B.文章从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分析,辩证深刻。 C.文章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分析,论证了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技术只是“手段”。 D.文章结尾指出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是对观点的深化,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文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都提到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问题,可见这是当下教 育的热点。 B.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就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质量。 C.信息技术介入教育,能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能使老师有 更多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 D.要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 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 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 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 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 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 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 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 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 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 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反思。 (摘自潘清《美育为何难落实》)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 分)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偶像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偶像应该具有过人的才华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关系。 C.青少年的文化选择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我们要自觉抵制不 良文化的侵蚀。 D.经济意识对学生的审美追求影响越来越大,“走偏”的文化消费造成了审美创造的“病态”, “病态”的审美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偏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塑造 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B.昂扬雄健的气概、敢于开拓的勇气和青春勃发的精神是判断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因 此,我们决不能放任“阴柔之风”劲吹。 C.只有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才能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这才是公共传播的主流。 D.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学校美育处于边缘位置。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社会文化 生态环境,我们迫切需要品位高雅的“美育课”。 6.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扭转现阶段的病态审美,重建 健康 的审美观。 (6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5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 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 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 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 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 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 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 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 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 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 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 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 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 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8. “ 小扣子 ” 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6 分) 9. 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 36 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9 19 分)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 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 A.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B.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C.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D.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史记•太史公自序》:“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B.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指自请退职。 C.宫体诗,指产生于六朝时期,以描写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辞采浮靡轻艳的 诗歌。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和“谥”意思一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世南勤勉于学,名声大振。他专心学习,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其文风颇 似徐陵,并得到徐陵认可,由此声名鹊起。 B.虞世南建言献策,颇受器重。面对自然灾害,他为皇帝建言献策,排忧解难;受到陈文 帝、隋炀帝、唐太宗等的器重,官职屡次升迁。 C.虞世南性格刚直,意志坚强。唐太宗以作诗试探他,他刚正直言,毫不避讳;他看起来 弱不禁风,但内心坚强,议论政事公正平允。 D.虞世南博闻强识,受到称颂。他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能默写《列女传》;唐太宗称 颂他有“五绝”,其中书法为世人喜爱并收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 年〜770 年)于 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 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15. 诗人因何而 “ 愁 ”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 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 的典型特征,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李商隐《锦瑟》中,表示美好愿望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美刘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气并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 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 居世界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 率居世界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 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 世界第一。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②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21.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3分) 《红楼梦》中,“初见面互认曾相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共读西厢花纷纷”,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请选择其中一个片段简述其主要情节,10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 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给本是举国欢庆、万家欢喜的时刻笼上了阴霾。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各行各业人员所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构成了疫情面前的众生百态。翻开疫情这本深刻而又丰富的教科书,我们可以把警醒当做智慧,把教训当做财富,把经历当做成长。面对疫情面对“战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交出你的“成长答卷”。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重庆市部分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3 分)【解析】A.“教育将遇到挑战”错,原文第二段为“‘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B.“人工智能对教育最突出的影响是……减轻老师的负担”错,原文第三段为“‘人工智能+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C.“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为“‘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 2.D(3 分)【解析】“对观点的深化”不当,不是对“对观点的深化”,是对问题的另外一些看法,使作者的观点更为全面。 3.B(3 分)【解析】“如果……就……”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三段为“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 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 4.A(3 分)【解析】扩大范围,原文是“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优质的偶像才有良好的形象。 5.C(3 分)【解析】军人气质并不是扭转病态审美的唯一要素。原文是“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 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 6.(6 分)①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②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意合即可) 7.D(3 分)【解析】“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分析有误。从文章倒数第四段“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 花”中看出,作者着意引导对美的感受。 8.(6 分)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 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④从儿童的视角,表达更真实、细腻。(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照应题目,体现巧妙构思。②村民对美的感受被唤醒,强化主旨。③营造美的 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答出一点给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3 分)【解析】 B.整句译为: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 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帝”作“弑”的宾语,应在“帝”后停顿,排除 AC,“抱持号诉”是抱住哭着诉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故选 B。 11.D(3 分)【解析】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和“谥” 意思一致。错误。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谥”,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故选 D。 12.B(3 分)【解析】受到陈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的器重,官职屡次升迁。错误。根据 原文“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这句话的意思为:隋炀帝虽然 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由此得知隋炀帝不怎么重用他。 13.(10 分) ①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华,但讨厌他刚正的性格,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让他当了个七 品官而且十年也不曾升迁。 (翻译正确一句得 1分,没有错别字 1 分。关键词理解错一处扣 1分。虽:虽然。爱:喜欢。然:但。疾:讨厌。峭正:形容词用作名词,刚正的性格。弗:不。甚用:重用。徙:升迁。) ②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翻译正确一句得 1 分,没有错别字 1 分。关键词理解错一处扣 1 分。然:认为……对。遣: 派遣。使:使者。赈饥民:赈济灾民。申挺:辨明从宽处理。狱讼:案件。赦:赦免。) 14.D(3分)【解析】错在“境界小巧别致”,从“春水船如天上坐”“云白山青万余里”等诗句看,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15.(6 分)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 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意合即可) 【解析】“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写自己佳节依然漂泊在外,生活贫困;“老年花似雾中看”年老体衰,令人感伤;“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长安代指国都,诗人望国都,是传统表达希望受到重用的手法,但“愁看”,既表现壮志难酬,难得重用,又 表现诗人对国家时局不稳的担忧。 16.(10 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对一句得 1 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 17. C(3 分)【解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应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排除 AB;D.“至少 6 亿多人”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应为:超过 6 亿人。故选 C。 18.D(3 分)【解析】“‘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 B、C 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排除 A.故选 D。 19.B(3分)【解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 刻 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 B。 20.(4 分) 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2 分) ②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2分) 【解析】段意:读书的目的。 第①句由上文“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下文“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的句子。 第②由上文“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下文“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可知,横线处应填入表示通过一定途径来形成一定的问题,类似于“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21.(3 分) (示例一)初见面互认曾相识:林黛玉年幼,母亲因病去世,被外祖母派人接进贾府,初见宝玉,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此!”宝玉看罢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然后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便摔 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示例二)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钗、黛玉先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被宝玉遇着,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一场误会。(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示例三)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第三十二回)(示例四)共读西厢花纷纷: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22.作文(60 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赋分。 参考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 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在隋炀帝杨广作晋王的时候,和秦王杨俊递相征用他们。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皇上说:“我是在试你的。”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曾叫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 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