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限时作业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跟踪测评1
第一单元 单元跟踪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知识点 题号 基本目标 发展目标 发达的古代农业 1、2 3、4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5 6 古代商业的发展 7、8、9 10 古代的经济政策 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而弱之”“弱土而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 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的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再犁 过,使土里不见硬土块为止。当时粮食单产据古书记载“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 说明当时(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B 解析 材料中三遍犁地的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故 B 项正 确。 2.“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 《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风力水车 B 解析 “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 B 项正确;耧 车是播种工具,故 A 项错误;筒车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风车是利用 风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故 D 项错误。 3.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 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条桑。”此诗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D 解析 “耕耨有粮蚕有种”实际上反映了耕织结合,“丁男戽水妇条桑”反映了男女 分工明确,故 D 项符合题意。 4.“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 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 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D 解析 材料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说明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从根本上说明了其滞后性,故 D 项符合题意。 5.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 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 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 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 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A 解析 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与材料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 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 作舟以行水”不能体现行业间的协作,故 B 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由官府垄 断,工匠地位低,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生产工具的改进,故 D 项错误。 6.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 “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C 解析 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 A 项错误;“桑植满田 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 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 C 项正确;材 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7.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 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 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王朝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D 解析 材料描绘的是唐朝夜市繁荣的景象,故 A、B 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坊是居住区,故 C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 现,符合题意。故选 D 项。 8.《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 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C 解析 材料介绍了早市的情形,经商没有时间的限制始于宋代,故 C 项正确。 9.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 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据此可知,明清 时期( )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C 解析 明清时期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长途贩运贸易 繁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经济作物生产集中于某一区域,体现了农业生产地域性、专 业化的特征,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10.《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 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 解析 注意时间“南宋时期”。南宋政权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①错误;宋代虽然商 业环境宽松,但是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③错误。故 B 项正确。 11.雍正帝曾令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耕织图册》,图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等都 被画成他本人及其家眷的容貌。这一做法体现出的经济思想形成于( ) A.西周 B.战国 C.秦代 D.清代 B 解析 《耕织图册》的绘画内容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男耕女织的自然 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中国经济的 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耕织图册》中的农夫、蚕妇被画成 雍正帝本人及其家眷的容貌,反映了雍正帝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 B 项正确;秦代之前的 秦国商鞅变法已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故 C 项错误;清代已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末 期,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错误。 12.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到:“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 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C 解析 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 A 项错误;由“蔽大洋而下……闽人与 ‘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 象,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 C 项正确,B、 D 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3.(26 分)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 一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 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 频发水旱灾害……在公元前 221 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为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 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了另外一个难题,即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一问题的方 案,也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在赵宋王 朝期间,中国展开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初由少数日本学者 发起,渐有西方及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 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 中国是大陆型的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 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 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原因。(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展开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0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10 分) 答案 (1)原因: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需要中央集权国家治理;长期混战使人民渴望 统一;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文明的侵扰。 (2)主要表现: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繁华的商业街;夜市繁华,交易时间打破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丰厚,成为 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长期 占据主导地位;封建专制严重束缚社会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海外市场的联系 受阻;传统儒家思想观念(重义轻利)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4.(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推广,铁铧犁也取 代了商代的青铜犁,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到了汉代,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 主要标志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操作灵活轻便、适合山间谷地使用的蔚犁,这种 犁的出现为唐代的曲辕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度,控制犁地的 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了耕作效率,又提高了耕地质量。宋 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犁身结构更加轻巧,耕地效率更高。我 国耕犁至此完全成熟。 ——据陈文华《农业考古》 综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耕犁与农业耕作技术”自行拟定一个 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6 分) 解析 围绕“耕犁与农业耕作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耕犁的不断完善,有利于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入手拟题;史实依据可据耕犁技术的进步,给农业带来的变化回答;最 后总结: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案 示例 论题:耕犁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阐述:商周时期,耒 耜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效率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犁 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使用二牛抬杠的犁耕法,可以用 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法,逐渐普及全国。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至此,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并为后世沿用。综上,耕犁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 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