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专题七 实验探究题 1. (2017·甘肃省卷)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 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 ,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实验I.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 实验Ⅱ.过滤; 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 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 木条复燃 【交流讨论】2H2O22H2O+O2↑. 【解析】实验Ⅰ.铵盐与碱混合会放出氨气,所以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故填: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 实验Ⅱ.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过滤,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说明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会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2017·盐城)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 (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 (3)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l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 中溶质主要有 (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 (2)欲从固体M 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 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 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 反应。 ②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 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ZnO与稀盐酸 B. 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 C. ZnCO3与NaCl溶液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 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 ___种溶质。 【答案】【实验探究一】(1)ZnCl2和NH4Cl 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2) 灼烧 【实验探究二】(1)① 有气泡产生 ; 置换 ② AB (2)ZnSO4 二 【解析】[实验探究一](1)糊状物中的二氧化锰和炭黑不易溶于水,氯化锌和氯化铵溶于水,因此溶于水后得到溶液A中含有氯化锌和氯化铵;观察表格可知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因此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离;(2)炭黑能够和氧气反应,而二氧化锰不能灼烧,因此分离出二氧化锰可以采用灼烧的方式;[实验探究二]①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②A.ZnO与稀盐酸能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水,故正确; B.Zn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锌,故正确; C.ZnCO3与NaCl溶液混合,碳酸锌不溶于水,因此不能和氯化钠反应,故错误;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不能产生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错误;(2)锌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锌和铜,当溶液E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时,说明硫酸铜被完全反应,因此溶质只有硫酸锌;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该是置换出的固体一定是铜,说明锌铁没有剩余,溶质只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也可能是铁不足,溶液中还有硫酸铜,因此溶质还有硫酸铜,因此溶液E中最少含有二种溶质; 3.(2017·自贡)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 (填试剂名称)、 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 性. 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 质量/g ① 碳酸氢钠 0.10 V1 ② 碳酸钠 0.10 V1 ③ 白色粉末 x V3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中x= ;V1 V2(填“>”、“<”或“=”)、 [分析并得出结论] (5)白色粉末是 、 【答案】(1) 氢氧化钙溶液 (2) 酸 (3) 不正确 (4) NaHCO3+HCl=NaCl+H2O+CO2↑ ; 0.1 ; >(5) 碳酸氢钠 、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氢氧化钙溶液;(2)pH小于7的溶液显酸性,所以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的溶液呈酸性;(3)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4)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氢钠、碳酸钠的质量都是0.1g,为了形成对比,所以x的质量也是0.1g,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V1>V2;(5)根据实验1.3可知,最终得到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因此,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 4.(2017·江西)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未溶于水,混合后产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于是对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猜想2.碳酸氢钠;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 ②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 小月、小妮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月 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 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 pH_ _7(填“>”、“<”或“=”) 溶液呈碱性,猜想1成立 小妮 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浑浊 猜想2成立,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的结论不准确: (1)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_ __; (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 ___。 【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核查到添加剂的成分是柠檬酸和碳酸氧钠,分析后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由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 【拓展应用】下列物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也会分解的是___ ____(填序号)。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碳酸氢铵 D.氯化钠 【答案】【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 2NaHCO3 △Na2CO3+H2O+CO2↑; 【交流反思】 (1) 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溶液的pH>7 ;(2)碳酸钠 。 【拓展应用】 C 【解析】【实验探究】小月: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的pH>7;小妮:由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交流反思】(1)由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溶液的pH>7,所以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2)由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受热也会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排除包色粉末中混有碳酸钠;拓展应用】浓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发生变化,碳酸氢铵不稳定,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生分解. 5.(2017·青岛)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I.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II.CO 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III.CO 与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 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 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 请完成下列空格: (1)装置 E 的作用是_________; 装置 F 的作用是_________。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SO2的现象是_________,含有 CO2的现象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 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答案】【事实与结论】(1)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2)A中品红溶液褪色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与评价】 CO2 和SO2 【解析】由装置图分析可知,A为验证二氧化硫,B为除去二氧化硫,C为证明二氧化硫是否除尽,D为验证二氧化碳,E为除去二氧化碳,F是证明是否将二氧化碳全部除尽,然后再将气体通入G,以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 【事实与结论】(1)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F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若A中品红溶液褪色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因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若将装置①和②互换,则无法证明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6. (2017•常州)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趣味实验】 实验1:和面。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膨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 实验2:发面。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胀大且手感比较松软. 【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假设1:M是NH4HCO3; 假设2:M是NaHCO3; 假设3:M是NH4H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1】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量M于试管,加热一段时间 无刺激性气味 试管内壁有水珠 试管内有固体剩余 假设 成立 假设 不成立 【提出新问题】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实验探究2】 实验②: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 【得出结论】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 (填化学式) (1)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受热稳定性:Na2CO3 (填“>”“=”或“<”)NaHCO3. 【答案】【实验探究1】2;1、3; 【得出结论】Na2CO3 NH4HCO3△ NH3↑+H2O+CO2↑,(2)> 【解析】【实验探究1】加热产生的气体无气味,说明不含有碳酸氢铵,故猜想1、3错误,猜想2成立;【得出结论】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说明不含有碱性物质,故只含有碳酸钠一种固体,故填:Na2CO3; 【反思提高】(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故填:NH4HCO3△ NH3↑+H2O+CO2↑; (2)将实验①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故填:>; 7. (2017•通辽)聪聪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他对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MgO 猜想二:Mg3N2 猜想三: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 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猜想 正确 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 【表达与交流】聪聪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定量的方法确定猜想三正确,请写出将固体投入水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相关结论】空气中N2和O2体积比约为 ,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答案】【提出猜想】MgO、Mg3N2. 【查阅资料】 一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表达与交流】CaO+H2O═Ca(OH)2;Mg3N2+6H2O=3Mg(OH)2+2NH3↑ 【相关结论】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解析】【提出猜想】猜想三应是MgO、Mg3N2两者的混合物;故填:MgO、Mg3N2.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没有氨气生成,猜想一正确;若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则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表达与交流】氧化钙与水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故填:.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4:1,但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8. (2017•呼和浩特)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全部是氧化钙。Ⅱ. Ⅲ.全部是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据此得出猜想Ⅲ (填“成立”或“不成立”).乙同学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其理由是 (3)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Ⅱ成立.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要求写出实验的操作和现象) 【答案】【猜想与假设】氧化钙和碳酸钙 【实验探究】(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产生白色不溶物(2)不成立;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时,即使固体中含有碳酸钙,也不产生气泡;(3)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实验现象:试管外壁发热,产生气泡。 【解析】【猜想与假设】Ⅰ.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如果碳酸钙完全反应,则固体是氧化钙,如果碳酸钙部分反应,则固体是氧化钙和碳酸钙,如果碳酸钙没有反应,则固体是碳酸钙,因此可以假设:全部是氧化钙Ⅱ.氧化钙和碳酸钙Ⅲ.全部是碳酸钙。故填:氧化钙和碳酸钙. 【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产生白色不溶物。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说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即固体中含有氧化钙,据此得出猜想Ⅲ不成立; 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其理由是: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时,即使固体中含有碳酸钙,也不产生气泡. (3)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实验现象:试管外壁发热,产生气泡;实验结论: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和碳酸钙. 9.(2017·临沂)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仪器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显像,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只有CaCl2; 猜想Ⅱ:有 ; 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 猜想Ⅳ: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 .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 【答案】【演示实验】 Ca(OH)2+2HCl=CaCl2+2H2O . 【猜想与假设】 CaCl2和HCl ; 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溶液变为蓝色 产生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1) 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 . (2)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 【解析】:【演示实验】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猜想与假设】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氢氧化钙; 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猜想Ⅰ:只有CaCl2;猜想Ⅱ:有CaCl2和HCl;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猜想Ⅳ:有CaCl2、HCl和Ca(OH)2 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含有Ca(OH)2;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2;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2; 【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0. (2017•兰州)某校化学 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做了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将废液倒入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探宄Ⅱ: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CaCl2 猜想二:CaCl2、HCl 猜想三:CaCl2、HC1、Ca(OH)2 你的猜想: 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设计】 设计者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丁同学 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正确 戊同学 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 猜想二正确 【评价与反思】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两个方案中, 同学的方案合理,请分析另一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 . 【表达与交流】若实验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你认为该废液来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填一点). 【答案】探究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 【做出猜想】CaCl2、Ca(OH)2 2HCl+Ca(OH)2=CaCl2+2H2O 【实验设计】 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评价与反思】戊 猜想中都有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表达与交流】腐蚀下水道或污染水质 【解析】探究Ⅰ: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探究Ⅱ :我的猜想,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CaCl2、Ca(OH)2;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实验设计】戊同学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猜想二正确;【评价与反思】设计的两个方案中,戊同学的方案合理,丁同学的方案不合理,原因是猜想中都有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表达与交流】该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下水道或污染水质; 11. (2017·天水)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废液.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我们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甲同学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化学式). 【査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①甲同学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与应用】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全后过滤.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答案】【做出猜想】CaCl2和HCl 【实验与结论】② 不能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是无色的 ③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 【拓展与应用】①碳酸钙 ②腐蚀下水道 【解析】【作出猜想】若是反应后盐酸剩余,则溶质除了氯化钙还有氯化氢;【实验与结论】②由于酚酞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故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③要证明含有盐酸,则可以选择碳酸钙,因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拓展与应用】①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可以应废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反应完全后过滤;②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下水道的腐蚀。 12. (2017•甘南州)某学习兴趣小组研究发现铜锈 [Cu2(OH)2CO3]在加热后,除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外,在试管底部还有黑色粉末生成,他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黑色粉末的成分和所产生的气体。请填空。 (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 。 (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写出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设计实验方案: 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 (5)现象与结论: 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 若现象是 ,则猜想b正确; 假如现象为 ,则猜想c成立. 【答案】(2)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3)CuO + H2SO4 ==CuSO4 + H2O (4)H2SO4(HCl)(5)黑色固体不溶解,溶液呈无色;黑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黑色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 【解析】(2)铜绿Cu2(OH)2CO3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受热分解后的固体粉末应为炭粉或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猜想一、二分解猜测了炭粉和氧化铜的可能,因此猜想法只能猜测黑色固体为炭粉与氧化铜墙铁壁的混合粉末;(4)炭粉不能与酸发生反应而氧化铜可与酸反应,取黑色固体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稀硝酸),根据反应时的现象,可推断固体的组成;(5)炭粉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会观察到黑色固体不消失;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硫酸铜溶液,会观察到黑色固体消失且溶液变成蓝色;因此,当观察到黑色固体不消失且溶液无明显变化,可判断固体全部为炭粉;固体部分消失且溶液变成蓝色,可判断固体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变成蓝色时固体全部为氧化铜; 13.(2017毕节)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 _(①②③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 ___和_ __。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设计并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人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_ _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人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 __ (填化学式)沉淀。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_ ____。 【答案】分析三: NaOH Ca(OH)2 Na2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拓展延伸]: Cu(OH)2 防水、防潮 。 【解析】[分析与推理]电石的主要成分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气体,所以将电石加入碳酸钠溶液中,电石先与水反应,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如果投入的电石适量,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如果投入的电石过量,则所得溶液中除氢氧化钠外,还有氢氧化钙;如果加入的电石较少,则碳酸钠过量,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此外还可能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设计并实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均可与盐酸反应,但三个反应中只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所以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即猜想一不正确;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如果猜想三成立,则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后,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拓展延伸]如果将电石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电石的主要成分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可与硫酸铜反应,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电石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电石时应该防水、防潮。 14.(2017∙江西)为了解甲酸的分解产物,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 【提出猜想】 实验小组对甲酸的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想: 猜想1. H2和CO2;猜想2. CO和H2O。 【设计实验】20℃时,甲酸的状态为______;从图一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_____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为了加快分解速率,实验小组加入了催化剂,反应后将分解产物通入图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预测】若猜想l成立,则D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_。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F处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甲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交流拓展】资料表明,不同条件下,甲酸的分解产物不同,猜想1和猜想2均能成立。据此小新对甲酸的分解产物又提出新猜想:猜想3. H2O和CO2;猜想4.CO和H2O。经讨论认为无需进行实验就能确定猜想3和猜想4都错误,理由是______。 【答案】 液态 A 紫色溶液变红色 红色粉末变黑色 HCOOHCO↑+H2O↑ 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等(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 【解析】【设计实验】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在20℃时,甲酸的状态为液态;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应斜向上,故选A装置;【实验预测】猜想1是H2和CO2,若猜想l成立,则有CO2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能使D中的紫色石蕊溶液液变成红色;【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说明甲酸受热分解后有水生成,则猜想2成立;CO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而F 处玻璃管中的现象为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猜想二成立,甲酸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生成水和一氧化碳;【交流拓展】任何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因此甲酸分解不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15.(2017·鄂州)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当他们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NaCl和NaOH;猜想二:可能只有NaCl; 猜想三: 可能是 .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猜想一不成立 ②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成立 【答案】(1) NaOH+HCl═NaCl+H2O .(2)猜想三: NaCl和HCl . 溶液不变色 产生气泡 【进行实验】 【解析】(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2)【猜想】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如果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是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进行实验】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猜想一不成立;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猜想三成立; 16.(2017· 西宁)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后,对反应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以下探究: (l)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2)【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I:废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猜想Ⅱ:废液中的溶质有_ 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只有_ 猜想I 正确 先 后 _ 猜想Ⅱ正确 【反思拓展】如果猜想Ⅱ正确,要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氯化钙,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加入过量的 _________。 【答案】(1)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猜想与假设】猜想Ⅱ:氯化钙和氯化氢或CaCl2和HCl 【进行实验】①沉淀产生 ②产生气泡 ③产生沉淀 【反思拓展】碳酸钙(或CaCO3) 【解析】(1)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2)【猜想与假设】当盐酸过量时,废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钙外还有盐酸。【进行实验】猜想Ⅰ正确,溶质为氯化钙,则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猜想Ⅱ成立,则溶质中即有氯化钙也有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气泡,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沉淀,碳酸钠要先与盐酸反应完,才会产生沉淀。【反思拓展】要使反应后的溶质只有氯化钙,则要除去其中的盐酸,可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可通过过滤除去。 17.(2017·宿迁)某兴趣小组在准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考试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I.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方案l: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色变成无色。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 _____(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请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II.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丙问学对探究I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提出猜想】(l)Na2SO4;(2)Na2SO4和_ ______ 。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I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锌粒逐渐减少,有_ _产生 猜想(2)成立 方案II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 。 【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 ____(填字母序号) A.BaCl2溶液 B.Cu C.Fe2O3 【答案】I.红;小于或等于;2NaOH+H2SO4=Na2SO4+2H2O;II.硫酸;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实验反思]C 【解析】I.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pH减小,但仍大于7,所以要证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了反应,必须测得溶液的pH小于或等于7。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硫酸钠和水。 II.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有三种情况:硫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硫酸钠和硫酸。因反应过程中使用酚酞作指示剂,所以溶液呈无色说明其中一定不存在NaOH;所以猜想(2)是硫酸钠和硫酸。证明猜想(2)成立即证明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硫酸,方案1向试管中加入锌,锌与硫酸产生气泡;方案2向试管中加入实验后的无色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溶液呈红色。 [实验反思]为验证猜想(2)成立,还可选择氧化铁,因氧化铁与硫酸生成硫酸铁和水,溶液呈黄色;不能选择氯化钡溶液,因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选择铜,因铜与硫酸不反应。 18.(2017·陕西)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己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 _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夏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_ _____溶液,测得溶滚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 _色。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_ __。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晌反应是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 ___。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溶液的pH为Y,若______Y(填“>”“=”“<”),则她的猜想成立。 【答案】【实验探究一】(1)酸 (2)氯化钙 红 【实验探究二】CaCO3+2HCl=CaCl2+H2O+CO2↑ 【得出结论】所加盐酸是否足量 【反思交流】< 【解析】【实验探究一】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酸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小慧的实验: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氯化钙溶液,测得溶液pH=7;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探究二】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所加盐酸是否足量;【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小于Y,则她的猜想成立; 19.(2017∙广安)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10.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显 . 【探究实验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3)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或Na2CO3,并完成如表. 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序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Ⅰ 取少量加热后的固体产物放入试管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加入足量 ,振荡,静止 产生白色沉淀 产物含Na2CO3 Ⅱ 取Ⅰ操作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B中,滴加酚酞溶液 产物不含NaOH 【答案】【探究实验一】 碱性 . 【探究实验二】(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① 质量守恒定律 . ② 氯化钙溶液 溶液不变色 【解析】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大于7,溶液显碱性;碳酸氢钠受热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也符合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取适量固体物质溶解后放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再取上述操作后的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如果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产物中含有氢氧化钠。先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碳酸钠,避免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对氢氧化钠存在的检验造成影响。 20.(2017·泰安))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_____,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下表实验现象中的①②③。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产生白色沉淀 ②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卡,pH 7 ③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_ _________;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 【答案】2NaHCO3+ H2SO4== Na2SO4 +2H2O+ 2CO2↑ 【实验探究】①无现象(或无气泡产生) ②< ③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 【评价反思】(1)方案C中pH试纸浸入溶液中 (2)溶液中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硫酸存在 【总结提高】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 【解析】小苏打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放程式为: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生成的Na2SO4,可能含有剩余的NaHCO3或H2SO4。【实验探究】①若猜想二不成立,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没有NaHCO3,向其中滴加稀硫酸不会产生气泡;②若猜想三成立,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H2SO4,用pH试纸测反应后的溶液,其pH<7;③若猜想三成立,则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H2SO4,向其中加入Zn片,会有气泡产生,且锌片不断溶解。【评价反思】(1)方案C中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是不正确的,需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干燥的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pH,不能直接伸到溶液中,会污染试剂。(2)方案B中,溶液中生成的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硫酸存在。【总结提高】为探究猜想三成立,可选择能证明H2SO4存在的方法来证明,根据所提供的物质,还可已选择金属氧化物氧化铜进行检验。实验方案为: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 21.(2017·六盘水)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做了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实验,反应后都进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他们对自己得到的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他们各自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 A.NaOH B.Na2CO3、Ba(OH)2、NaOH C. ;_ D. Na2CO3和NaOH 【讨论交流】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_ ____(填猜想序号),其理由是_ ____。 【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各自所得滤液的成分,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的 溶液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想C对应 乙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 无明显实验现象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想A 对应 【反思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请你帮乙同学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乙同学得到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想_ 对应 【答案】【提出猜想】C.Ba(OH)2、NaOH; 【讨论交流】B;Na2CO3和Ba(OH)2能发生反应/Na2CO3和Ba(OH)2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 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评价】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 【解析】【提出猜想】: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可能恰好完全反应,形成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碳酸钠溶液过量,形成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或者氢氧化钡溶液过量,形成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钡的混合溶液;故猜想为: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 【讨论交流】:Ba(OH)2与Na2CO3能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不可能同时存在,故B猜想不成立;【实验探究】:取过滤后的滤液,分别继续滴加足量碳酸钠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氢氧化钡存在,故猜想C成立;【反思与评价】: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钠,所以需要继续做的实验是: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想D对应,如果没有现象,说明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想A对应. 22.(2017∙河北)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 (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和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 ;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 ,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 ,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 。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答案】【实验1】 BC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的更旺,证明是氧气; 【实验2】 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 【实验3】 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CO2↑+H2O。 【实验4】 无色酚酞试液, 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溶液中否含有氢氧化钠。 【解析】【实验1】碳酸钠与水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B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的更旺,证明是氧气;【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实验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溶液中否含有氢氧化钠. 23.(2017∙郴州)草酸(H2C2O4)又名乙二酸,是一种有机酸,易溶于水,广泛存在于植物源食品中。草酸不稳定,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草酸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 (填化学式); 猜想3:含有CO和CO2。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根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请写出A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②E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1)B装置的作用是 ; (2) C装置的作用是 ; (3)该实验装置的设计还有一处明显不足(实验前已排尽装置内的空气),请提出改进措施 (任写一条)。 【答案】【实验猜想】CO2;【实验探究】(1)Ca(OH)2+CO2=CaCO3+H2O; (2)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黑色粉末变红色; 【实验结论】H2C2O4CO↑+CO2↑+H2O 【问题讨论】(1)除去二氧化碳气体;(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3)在F装置后设置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实验猜想】由于猜想1:只有CO和猜想3:含有CO和CO2;所以猜想2:只有 CO2; 【实验探究】(1)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装置中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当有一氧化碳时,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对应的现象为C装置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出现 变浑浊的现象;②当有一氧化碳时,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铜转化为铜,所以对应的现象为E装置中出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的现象.【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草酸分解生成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 △H2O+CO↑+CO2↑【问题讨论】(1)氢氧化钙溶解度小,但是与二氧化碳反应有明显的现象就是生成白色沉淀,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2)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利于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C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3)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所以该试验装置的设计还有一处明显不足(实验前已排尽装置内的空气),请提出改进措施 点燃尾气或者收集尾气(任写一条). 24.(2017∙雅安)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他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小明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后,将家里制作馒头用的白色粉末带到实验室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测得溶液的 pH>7,说明溶液呈 性.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可用于制作发面食品. (2)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碳酸钠很稳定.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碳酸钠 猜想Ⅱ:碳酸氢钠 【实验探究】甲乙兴趣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甲组方案:如图1,取适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加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Ⅱ正确.写出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乙组方案:用如图2所示装置作为反应容器,准确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以判断白色粉末的成分. 分别向盛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白色粉末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来源 最终得到 CO2 体积/mL 名称 质量/g ① 碳酸钠 a V1 ② 碳酸氢钠 a V2 ③ 白色粉末 m V3 实验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表中 m= g;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猜想Ⅱ正确,判断的依据是 . 【反思应用】家中制作馒头、面包时,将面粉发酵(产生有机酸),再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使馒头、面包松软.原因是 . 【答案】【初步探究】 碱 甲组方案: CO2+Ca(OH)2══CaCO3↓+H2O . 乙组方案: Na2CO3+2HCl══2NaCl+CO2↑+H2O ; a V3=V2 . 【反思应用】 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 . 【解析】【初步探究】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测得溶液的 pH>7,说明溶液呈碱性。【实验探究】装置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实验①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为了进行对比,表中m=ag;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如果猜想Ⅱ正确,则 V3=V2;【反思应用】家中制作馒头、面包时,将面粉发酵(产生有机酸),再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使馒头、面包松软.原因是: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 25.(2017∙乌鲁木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用锌粒与右图硫酸溶液(试剂瓶标签部分腐蚀)反应时。 发现有气泡产生,并闻列有刺激性气味。他们对此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该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浓硫酸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能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②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气体可能是H2; 乙同学认为:气体可能是SO2; 丙同学认为:气体还可能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进行完全)进行探究: (1)图I中a仪器的名称是 ,图II中D处气体发生装置可选图I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E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_ 。 (3)H装置的作用是_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F装置的作用是_ 。 (5)G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 ,证明气体中含有H2。 【实验结论】 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反思与交流】 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呢?用文字简述原因: 。 ②锌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都可以产生硫酸锌,如果需要制取硫酸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优点是_ _(任填一种合理的答案)。 【答案】【猜想与假设】H2、SO2 【实验探究】](1)① 长颈漏斗 ② BC; (2)SO2(3)吸收水蒸气;(4)①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② 黑色固体变红 (5)① 吸收SO2 ②SO2+2NaOH=Na2SO3+H2O 【实验结论】 丙 【反思与交流】 ①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 ② 只产生氢气或无污染 【解析】【猜想与假设】生成的气体可能是H2和SO2,还可能是这两种气体的混合物。【实验探究】(1)根据仪器的形状与用途可知为长颈漏斗。锌与硫酸反应选固液不加热发生装置,所以B、C都可以选。(2)品红褪色,说明生成了SO2。(3)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随气流进入H装置,与氢氧化钠反应,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气体中的水分。(5)H2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加热前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排出装置内的空气;H2能将CuO还原成Cu,因此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知反应生成了SO2 和H2,丙同学的猜想正确。【反思与交流】锌与浓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被消耗掉,浓硫酸变为稀硫酸,与锌反应可生成氢气;浓硫酸与锌反应会生成SO2,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而且SO2有毒,会污染空气。 26. (2017安顺)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CO2 H2O ;乙CO H2O;丙NH3 CO2 H2O;丁CO2 CO H2O。 你认为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l)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__________。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A中,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_____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猜想与假设】丙 【实验探究】(1)若颠倒,无法确定水是燃烧产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 (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干扰对燃烧产物的检验 (3)无水CuSO4遇水变蓝,丁 (4) CO2+Ca(OH)2=CaCO3↓+H2O(2分) 【反思与交流】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解析】【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甲烷和氧气都不含氮元素,所以两者反应不可能生成氨气,故丙同学的猜想错误。【实验探究】(1)A用于检验甲烷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如果将图中A、B颠倒,气体从澄清石灰水出来时,会带出水蒸气,无法判断甲烷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2)实验中要检验甲烷燃烧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所以实验时用纯净的氧气,而不能用空气,否则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3)实验中可观察到A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说明有水蒸气,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C中红色固体变成黑色,说明有一氧化碳,所以甲烷燃烧的产物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即丁同学的猜想正确。(4)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和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反思与交流】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燃气热水器必需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 27. (2017∙铜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小王和小张两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敞口放置在实验室的NaOH溶液产生了兴趣。分别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这瓶NaOH溶液肯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怎样呢? 【猜想与假设】: 小王:NaOH溶液部分变质; 小张:NaOH溶液全部变质; 小王、小张认为NaOH溶液一定变质的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 【进行实验】 (1)小王设计好方案后,进行了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你协助小王完成实验现象的填写: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一定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有 _产生 NaOH溶液样品部分变质 ②取经过①反应后的滤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成 _色 (2)小张取用小王第①步反应后的滤液,滴加CuCl2溶液,有 _色沉淀产生,证明自己猜想错误。 【反思与评价】 (1)如果NaOH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杂质,常加入适量 (填物质的化学式)。 (2)小王、小张通过以上探究分析推出,实验室保存Ba(OH)2溶液的方法应该是 。 【答案】【猜想与假设】:CO2+2NaOH=Na2CO3+H2O _。 【进行实验】 白色沉淀_ 蓝 (2)蓝_ 【反思与评价】(1)Ca(OH)2(2)密封(或密闭)保存。 【解析】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要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只需证明溶液中存在碳酸钠,如果要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只需检验该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碳酸钠的存在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实验时,应该先检验碳酸钠,如果有碳酸钠存在,则应将碳酸钠全部转化为难溶性的物质,然后用上层清液检验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说明溶液中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钡,所以小王方案中,取样品加入氯化钡溶液,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会变蓝色;小张检验溶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钠时,利用氢氧化钠可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如果滴入氯化铜溶液后,出现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即该溶液部分变质,小张的猜想不正确。 【反思与评价】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从离子角度是除去碳酸根离子,但不能除去氢氧根离子,也不能引入除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外的其他离子,所以可采取的措施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质,所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密封保存。 28.(2017∙南充)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为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 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Ⅰ:只含KOH;假设Ⅱ:含KOH和K2CO3;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__ ___不正确 ② 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 假设Ⅲ正确 ③ 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问题讨论】步骤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 _。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这瓶变质的试剂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_。 【答案】【查阅资料】: 2KOH + CO2=K2CO3 + H2O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气泡产生 假设 Ⅰ 不正确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不变色 【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除尽K2CO3,排除对KOH检验的干扰 【拓展应用】作钾肥 【解析】氢氧化钾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在检验是否变质时,只需检验是否有碳酸钾存在即可,所以加入盐酸检验是否有气体产生,若产生气泡则说明含有碳酸钾,说明假设II或假设III成立,假设I不正确;K2CO3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的碳酸钡沉淀;K2CO3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BaCl2 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钾,然后加入无色酚酞试液,通过是否变红色确定溶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钾存在;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在农业上可作钾肥。 29.(2017∙十堰)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新制的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提出问题】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猜想】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CO3、Na2CO3和 等五种物质;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过程和现象 结论 Ⅰ.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 试管壁发热 样品中CaO、NaOH至少含一种 Ⅱ.向上述试管中继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静置并过滤 得到溶液A和固体B 样品中一定含有 CaCO3 Ⅲ.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振荡,静置并过滤 得到溶液C和固体D A溶液中含有 CO32- Ⅳ.向溶液C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C溶液显碱性 【思考分析】1.有同学认为步骤Ⅱ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 ; 2.判断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方法是 ; 3.写出步骤Ⅲ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4.溶液C中所含阳离子的符号 ;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该碱石灰样品中能确定肯定含有的成分是 ; 【答案】【问题猜想】Ca(OH) 3 【思考分析】1.因为样品中含有Ca(OH)2和Na2CO3,二者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CO3; 2.取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 Na2CO3+BaCl2═2NaCl+BaCO3↓ 4. Na+、Ba2+; 【实验结论】Na2CO3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碱石灰的成分有氧化钙,氧化钙可以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碱石灰中还可能含有Ca(OH) 3。 【思考分析】1.因为样品中含有Ca(OH)2和Na2CO3,二者可以发生化学反应Ca(OH)2+Na2CO3= Ca CO3↓+2NaOH,所以结论不准确; 1. 向溶液A中加入BaCl2溶液后,证明B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取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 写出步骤Ⅲ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BaCl2═2NaCl+BaCO3↓ 3. 溶液C是溶液A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得到的,所以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Na+、 Ba2+; 【实验结论】样品溶于水后,烧杯内壁发热,说明有氧化钙或者是氢氧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较多热量,氢氧化钠是溶解放热;过滤得到固体B,说明B是碳酸钙,这个碳酸钙可能是氧化钙与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结果,也包含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结果;溶液A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由于加入了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所以在溶液C中无碳酸钠剩余,当酚酞呈现红色时说明有碱性物质存在,由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所以A中无氢氧化钙溶液,所以C处只能是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可能是原有的,也可能是样品中含有Ca(OH)2或CaO与样品中的Na2CO3 生成的,所以样品中的NaOH不是一定含有的,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30. (2017∙菏泽)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下图),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寻问老师后只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进行猜想】 猜想I:原溶液的溶质是NaCl; 猜想II:原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III:原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IV:原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 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_ _。 (2)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①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②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获得结论】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原瓶中的溶质是 ,且已变质。 【答案】【查阅资料】_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在该温度下达不到10%。 【进行实验】 (1)NaCl。(2)①Na2CO3+CaCl2= CaCO3↓+2 NaCl ②Na2CO3和NaOH 【获得结论】NaOH,。 【解析】【查阅资料】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6g,故常温时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6g/(100g+9.6g)×100%=8.8%,该溶液一定不是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实验】(1)根据表格信息,氯化钠溶液的pH=7,测得溶液的pH>7,可知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氯化钠。(2)①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为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的一种,且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后,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可知白色沉淀A为碳酸钙,反应为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 = CaCO3↓ + 2 NaCl。②向无色溶液B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说明无色溶液B显碱性,其中除了含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外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因此确定样品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获得结论】氢氧化钠溶液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变质,据此可知原瓶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31.(2017∙齐齐哈尔)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 _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_ (写化学式) 【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一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 _。 【设计实验】请你验证猜想二成立,并完成实验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二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_ 保存。 【答案】(1) 白色沉淀_ 2NaOH+CO2====Na2CO3+H2O(2) 猜想二: Na2CO3和NaOH 【进行讨论】猜想二中也含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盐酸也能产生气泡 【设计实验】 过量的氯化钙 产生白色沉淀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评价】 密封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变质。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2)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则溶质成分为和。猜想二中也含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盐酸也能产生气泡,不可根据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确定猜想一成立。【设计实验】要验证猜想二成立,需要证明溶质中含有氢氧化钠,需先彻底除去碳酸钠,以防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因此需取一定量的待测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或足量的氯化钙,过量或足量的氯化钡,过量或足量的硝酸钙等可溶性钙盐或钡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上层清液显碱性,其中含有氢氧化钠。【反思评价】氢氧化钠易变质,需密封保存。 32.(2017∙衡阳)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腐蚀的溶液A(如图),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与样品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探究一: A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①CaCl2,② .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①正确 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二: 过滤后的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小明的猜想:NaCl、CaCl2;小红的猜想:NaCl;你的猜想: 【设计实验】请设计对“你的猜想”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你的猜想正确 【思维拓展】为防止标签被腐蚀,倾倒液体时应注意: 【答案】 探究一:【提出猜想】Ca(OH) 2 【设计实验】 溶液不变色 Na2CO3+CaCl2═CaCO3↓+2NaCl 探究二:【提出猜想】NaCl和Na2CO3 取少量过滤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盐酸 有气泡产生 【思维拓展】标签向着手心 【解析】探究一:【提出猜想】由标签可知,溶液为钙的化合物溶液,能与碳酸钠的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钙或氯化钙,故填:Ca(OH) 2; 【设计实验】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二:【提出猜想】由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反应的量不同,所以,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的溶质可能是NaCl和Na2CO3或NaCl或NaCl和CaCl2; 【设计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证明碳酸钠的存在; 【思维拓展】为防止标签被腐蚀,倾倒液体时应注意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液体下流时腐蚀标签. 33.(2017∙绵阳)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是一瓶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海天同学的猜想是Na2SO3溶液;刘浩同学的猜想是Na2SO4溶液;你的猜想是 (写一种)。 【查阅资料】 Ⅰ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水,但要溶于稀盐酸. Ⅱ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BaSO3氧化成BaSO4. ⅢNa2S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SO2,S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进行实验】 Ⅰ海天同学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而刘浩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 。 Ⅱ刘浩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现象 ,刘浩同学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 Ⅲ卓玛同学对刘浩同学的猜想又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加BaCl2和稀硝酸,Na2SO3也会产生沉淀,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无 步骤2 向步骤1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此溶液不是Na2SO4 步骤3 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写出卓玛同学实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猜想与假设】Na2CO3 【进行实验】Ⅰ: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的并非只有Na2SO3 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 此溶液是Na2SO3 BaCl2+Na2SO3═BaSO3↓+2NaCl BaSO3+2HCl═BaCl2+SO2↑+H2O 【解析】【猜想与假设】标签中钠元素符号的角标是2,故还有可能是碳酸钠溶液,故填:Na2CO3; Ⅰ、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还有可能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的并非只有Na2SO3; Ⅱ:刘浩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则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故填:先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Ⅲ:根据本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故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沉淀等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故填: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此溶液是Na2SO3; 氯化钡与亚硫酸钠反应产生亚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亚硫酸钡沉淀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硫,故填:BaCl2+Na2SO3═BaSO3↓+2NaCl BaSO3+2HCl═BaCl2+SO2↑+H2O. 34. (2017∙昆明)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2.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Cl2;猜想三:该气体为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小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 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B 猜想 成立 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 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2 小岚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D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C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D中 C中带火星木条复燃,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 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评价】 1.小涛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用 。 2.还可用更简便的方法检验Cl2的存在,该方法是 。 【拓展应用】 1.若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的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成紫红色,该现象说明反应还生成了 (填化学式)。 2.MnO2不仅能作催化剂还可以作反应物,实验室通常用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取Cl2.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 MnCl2+2 +Cl2↑. 【答案】【猜想与假设】O2和Cl2; 【实验探究】 1. 一 2.变蓝 【反思与评价】1.氯气溶于水了;2.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钙气体,如果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是氯气; 【拓展应用】1、KMnO4;2、2H2O 【解析】【猜想与假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Cl2;猜想三:该气体为O2和Cl2; 【实验探究】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用氧气产生,B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说明无氯气,故猜想一成立;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D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C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D中,C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用氧气产生,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有氯气产生,故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评价】 1.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小涛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用排水法收集时,氯气溶于水了; 2.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检验Cl2的存在的方法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钙气体,如果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是氯气; 【拓展应用】 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若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的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成紫红色,该现象说明反应还生成了KMnO4;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2X+Cl2↑,反应物中锰、氧、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2、4、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锰、氧、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0、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方框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 35.(2017∙重庆A))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 (1)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起促进作用的是硫酸根离子 猜想二:起促进作用的是铜离子 猜想三:生成物质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①小明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小明得出猜想_____不正确。 ②小明提出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小刘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加入硫酸铜固体后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刘得出猜想_____正确。 (3)小王觉得用稀硫酸比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更纯净,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Zn+2HCl=ZnCl2+H2↑;(2)①一;②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Zn+2HCl=ZnCl2+H2↑;(3)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H2中含有杂质HCl而不纯,硫酸没有挥发性,可以得到纯净的氢气。 【解析】(1)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2)①硫酸钠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加入硫酸钠后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可知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猜想一不正确。②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锌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根据题干信息“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可知起促进作用的不是铜离子,猜想三正确。(3)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不纯净。 36.(2017∙贵港)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碱的性质后,到实验室做实验。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无明显现象,然后向得到的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小杰做的实验和小明一样,但没有出现白色沉淀。他们为了查明原因,查阅资料:① CO2与NaOH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少量CO2得到Na2CO3,过量CO2得到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 = Na2CO3+H2O, Na2CO3+CO2+H2O=2NaHCO3;② Ca(HCO3)2溶于水,溶液呈碱性;③ CaCl2溶液呈中性:④ Na2CO3、NaHCO3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与酸反应;⑤ 铝、锌、铁、铜的盐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会产生沉淀。 他们对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Na2CO3;猜想②NaHCO3;猜想③Na2CO3、NaOH;猜想④ 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再加入 无明显现象;有气泡产生。 猜想②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2)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 产生白色沉淀; _。 猜想③成立 【答案】【猜想与假设】Na2CO3、NaHCO3_ 【实验探究】 稀盐酸 NaHCO3+HCl=NaCl+H2O+CO2↑。 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猜想与假设】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溶质的种类与两物质质量的多少有关:若CO2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只含有Na2CO3一种溶质,即猜想①;若CO2不足,NaOH过量,则反应后含有Na2CO3、NaOH两种溶质,即猜想③:若CO2过量,与NaOH反应后又与反应生成的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只含有NaHCO3一种溶质,即猜想②;若CO2不足,不足以将反应生成的Na2CO3完全反应,则反应后含Na2CO3、NaHCO3两种溶质,即猜想④。【实验探究】(1)依据“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的实验现象,可推出所取溶液中一定不含“Na2CO3”,据此可排除猜想①、猜想③和猜想④;再依据“有气泡产生”的实验现象,可以逆向推出,(1)中第二步所加入的试剂是一种酸,如稀盐酸或稀硫酸等,则稀盐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2)依据“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的实验现象可推出所取溶液中含有“Na2CO3”据此可排除猜想②;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会将溶液中的Na2CO3全部反应掉,其目的是为下一步确定溶质是否含NaOH或NaHCO3鉴定排除Na2CO3的干扰;若猜想③成立,则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出现的现象是:滤液会变红,若此时再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会出现的现象是:红色又会消失,以上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是相互印证的,据此还可排除猜想①和猜想④,理由是,若猜想①成立,则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不会出现的“滤液会变红” 的现象;若猜想④成立,则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因为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滴加酚酞溶液后会出现的“滤液会变红” 的现象,但当滴加足量稀盐酸后,又因为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会出现气泡,而不是“红色又消失”的现象。 37.(2017∙来宾) 某兴趣小组做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后,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与锌粒进行实验,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为了验证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浓硫酸有强氧化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被酸性KMnO4吸收.并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事实与结论: ①反应进行不久,观察到B处_ _,D处无明显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SO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②反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后,D处气体能燃烧,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产生的气体是H2,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 _。 (2)反思与评价: 小明认为,工业上可用锌粒和浓硫酸反应大量制取硫酸锌溶液。小红认为不适宜,她的理由是 _。 【答案】(1)①品红溶液褪色;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浓硫酸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氢气 (2)锌粒会与浓硫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 【解析】(1)①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二氧化硫会使品红溶液褪色,因为锌粒与浓硫酸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硫气体,因此当A装置中的气体进入B装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②因为反应一段时间后,浓硫酸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因此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氢气。(2)工业上不能用锌粒和浓硫酸反应大量制取硫酸锌溶液,因为反应过程中锌粒会与浓硫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会造成大气污染。 38.(2017∙泰安)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时,将浓硫酸滴加到氯化钠固体中并小心的加热,发现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同时发现有白雾,经査资料了解到浓硫酸与氯化钠在加热时会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兴趣小组对产生的氯化氢(HC1)气体是否显酸性进行了相关探究。 【进行实验】同学们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1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査阅资料】图2是同学们査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交流反思】 (1) 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是 ;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3)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_ _色; (4)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 _(填字母序号)。 A.测试盐酸的导电性,盐酸能导电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人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盐酸中,能反应 【拓展应用】同学们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人蘸有试剂的棉花,做了如图3所示实验,发现在玻璃管内形成了白色烟环(成分为氯化铵)且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 ① 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的原因是 ; ②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2H2SO4(浓)+2NaClNa2SO4 +2HCl↑(或H2SO4(浓)+NaClNaHSO4 +HCl↑) 【交流反思】(1)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NaOH+HCl==NaCl+H2O (3)红 (4)B 【拓展应用】①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所以生成的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②NH3+HCl==NH4Cl 【解析】在加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反应,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同时发现出现了白雾,说明该气体是氯化氢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SO4(浓)+2NaClNa2SO4 +2HCl↑。【交流反思】(1)根据对照试验可知,不是氯化氢气体显酸性,而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显酸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为: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没有解离出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2)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3)由图1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4)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主要是没有解离出只有移动的离子。碳酸钠粉末遇到酸性物质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故填B。【拓展应用】(1)①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的原因是: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所以生成的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故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所以生成的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②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3+HCl=NH4Cl。 39.(2017∙湖州)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赡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请说明理由使 _。 (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 ______AgCl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问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答案】(1)若硝酸银过量,AgI 沉淀可能是硝酸银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的,无法说明该反应一定发生(2)AgCl+KI=AgI↓+KCl (3)小于 【解析】(1)加入过量的氯化钠与硝酸银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即溶液中没有银离子与碘化钾反应,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是由于氯化银与碘化钾反应的产物;(2)氯化银与碘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Cl+KI=AgI↓+KCl;(3)根据题干: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因此可以认为碘化银在水中的溶解量比氯化银小。 40.(2017随州)课本第二单元课后作业中有“寻找新的催化剂” 的探究内容,实验中学探究小组据此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Ⅰ. A中无明显现象, 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① 产生的气体是 ② 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Ⅱ. 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① 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② 滤渣质量等于ag 红砖粉末的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Ⅲ.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 且 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没有二氧化锰粉末好 【拓展应用】 己知CuSO4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101.2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2g CuSO4粉末,充分反应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溶液,则生成氧 气 g。 【答案】氧气 质量和化学性质 加入红砖粉末的 试管中气泡冒出的时间长 【拓展应用】3.2g 【解析】实验探究一: A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①产生的气体是氧气,②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①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②滤渣质量等于ag,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加入红砖粉末的快,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没有二氧化锰粉末好,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Ⅰ. A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①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Ⅱ.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①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②滤渣质量等于ag 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Ⅲ.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加入红砖粉末的快 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没有二氧化锰粉末好 【拓展应用】 设生成氧气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100%=2%, x=3.2g,故填:3.2. 41.(2017龙东)小维与家人聚餐时,对火锅燃料“固体酒精” 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与同学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⑴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 ⑵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⑴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⑵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洒精中含有碳元素。 猜想二: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己变质。 【实验探究】⑴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澄清石灰水 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 ⑵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杯底有白色沉淀。取沉淀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则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⑴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⑵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己经变质。 【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固体酒精中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小维与同学继续探究。 ⑴他另取少量固体酒精,加水溶解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_ _,于是得出固体酒精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⑵小维的同学认为他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酒精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剩余,理由是 。 ⑶他们另取上层清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他们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有剩余。 【反思交流】⑴实验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_。 ⑵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 保存。 【答案】【实验探究】(1)变浑浊 (2)CaCO3+2HCl = CaCl2+H2O+CO2↑【拓展延伸】(1)变红(2)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反思交流】(1)彻底除去碳酸钠(2)密封 【解析】【实验探究】(1)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根据固体酒精成分中含有氯化钙、氢氧化钠分析,氢氧化钠变质成为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结合题中信息“取杯底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可知产生气泡的反应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拓展延伸】(1 )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酚酞溶液都会变红。(2)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无法根据酚酞变红证明固体酒精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剩余。【反思交流】(1)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是为了彻底除去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2)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需密封保存。 42.(2017随州) 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淅河中学化学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封的氢氧化钾固体,对其是否变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1.未变质 2.部分变质 3.完全变质 【查阅资料】KOH与NaOH性质类似,也能与CO2反应而变质。写出K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设计实验】 (l)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猜想_____不成立。 (2)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放在右图所示装置中进行实验,根据CO2的体积和密度计算变质产物的质量,从而确定变质情况,你认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 (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方案,进一步探究变质情况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2成立 【答案】【查阅资料】2KOH+CO2═K2CO3+H2O 1 不可行,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会导致测定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小 实验步骤:取少量的样品配成溶液,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在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红色 【解析】【查阅资料】KOH与NaOH性质类似,也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K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 故填:2KOH+CO2═K2CO3+H2O. 【设计实验】 (l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氢氧化钾已经变质,则猜想1不成立 故填:1. (2)这个方案不可行,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会导致测定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测定的碳酸钾质量分数偏小. 故填:不可行,因为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3)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后滴加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红色 猜想2成立 43.(2017南京)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它们溶液的酸碱性及与酸反应时溶液的pH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1】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紫甘蓝汁液,同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 液体名称 蒸馏水 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蓝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查阅资料: pH 7.5~9 10~11.9 12~14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得出结论1】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实验探究2】甲同学在烧杯溶液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由_ _色变为 _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乙同学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得出结论2】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实验探究3】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图3所示。 【交流与反思】b点的溶质为_ (写化学式),将图2和图3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c点的溶质 (写化学式) 【得出结论3】通过上述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过程,可以依次用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 【结论与反思】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及反应pH值的变化,可以认识反应的原理及进行的过程。 【答案】【得出结论1】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实验探究2】无 红 NaOH+HCl=NaCl+H2O pH=7,恰好完全反应 【得出结论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交流反思】NaCl、HCl NaCl、NaHCO3 【得出结论3】Na2CO3+HCl= NaHCO3+NaCl NaHCO3+HCl= NaCl + H2O+ CO2↑ 【解析】【得出结论1】中,依据紫甘蓝汁液与三种液体所显现的颜色,并联系“查阅资料”中紫甘蓝汁液的变色与之相对应的pH的数据,可确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在12-14之间、碳酸钠溶液的pH在10-11.9之间、碳酸氢钠溶液的pH在7.5-9之间,因此,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实验探究2】中,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可以看到溶液由无色变化为红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后,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pH 曲线上,a点所对应的溶液的pH=7,说明此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得出结论2】中,从微观角度,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交流反思】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图2中b点所对应的溶液pH<7,说明此时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已经完全反应,且所加的盐酸有剩余,据此可推出b点对应的溶液的溶质为NaCl、HCl;依据图2与图3中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种基本重合的题目信息,可将图3中阴影部分对应的pH曲线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曲线,依据曲线可知,c的位置对应的溶液pH在大于7.5,此时溶质中有未被盐酸反应掉的NaHCO3,以及生成的NaCl,而此点对应的溶液中HCl不会有剩余。【得出结论3】中,依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中,出现了碳酸氢钠这种新物质,说明该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生成物经历了反应经过了Na2CO3→NaHCO3→NaCl 的一个渐变过程,据此,可通过:Na2CO3+HCl= NaHCO3+NaCl、NaHCO3+HCl= NaCl + H2O+ CO2↑来表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过程。故填:Na2CO3+HCl= NaHCO3+NaCl、NaHCO3+HCl= NaCl + H2O+ CO2↑。 44.(2017聊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金属R 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进行猜想】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R>Fe>Cu; 猜想二: ; 猜想三:Fe>Cu>R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展开实验探究。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甲 将打磨好的R丝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 猜想一正确 乙 将粗细相同打磨好的R丝、铁丝,分别插入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稀盐酸中 R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比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 (填“快”或“慢”) 丙 将粗细相同打磨好的R丝、铁丝,分别在空气中点燃 R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铁丝在空 气中 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交流反思】三位同学交流讨论后认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多种。 【归纳总结】他们总结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见方法有: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溶液是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 _是否反应。 【答案】猜想二:Fe>R>Cu 【收集证据】甲:R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乙:快 丙:不能燃烧 3Fe+2O2Fe3O4 【归纳总结】盐溶液 【解析】【猜想】由于铁的活动性较铜强,所以R活动性可能较铁强,或较铜弱,或介于铁与铜之间,故猜想二是R的活动性介于铁与铜之间;【收集证据】若猜想一正确,即R的活动性较铁强,故R可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将R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R上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一般情况下,在相同条件下,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较快,所以R丝、铁丝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雷酸反应时,R丝上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快;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归纳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用方法是通过金属能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金属能否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45.(2017眉山)50.(7分)合金中除含金属外,也可以含有非金属。已知某铝合金粉末除含铝、铜外,还含镁和硅中的一种或两种。小冬设计实验对该铝合金粉末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硅不能与盐酸反应。 . (2)铜、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铝、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且得到相同的气体。硅有氢氧化钠的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Si+2NaOH+H2O=Na2SiO3+2H2↑,足量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NaAlO2,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镁。 猜想二: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硅。 猜想三: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镁和硅。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过量 的 ,充分反应后过滤 粉末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放出 粉末中还含有硅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加过量 的 ,充分反应 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放出 实验二 ① 略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答案】【查阅资料】2Al+2NaOH+2H2O=2NaAlO2+3H2↑ [提出猜想] 猜想三:镁和硅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盐酸或硫酸 NaOH 实验二 ② 取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粉末中还含有镁 ① 取滤渣,加盐酸或硫酸 【解析】【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 =2NaAlO2+3H2↑。【提出猜想】 合金中除铝、铜外还含有镁和硅中的一种或两种,所以猜想三是:该粉末中除铝、铜外还含有镁和硅。【实验设计】实验一: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硅,则向合金粉末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合金的中的铝会与酸反应而溶解且产生氢气、硅和铜不溶解;由资料可知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生成氢气,则应该是向滤渣中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硅溶解产生氢气,而铜不溶解。实验二:根据结论猜想三正确,可知该粉末中除含铝、铜外,还含有硅和镁,判断是否有镁可以取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先除去合金的中的硅和铝,然后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滤渣部分溶解且有气体产生,说明粉末中还含有镁。 46.(2017孝感) 小明同学欲回收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题: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两瓶白色固体,用剩的药品。他对其中的一瓶药品是否纯净产生质疑,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钠; 猜想二: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猜想二: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设计与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药品,装入试管,加蒸馏水溶解,然后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最后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若只有 产生 则猜想一正确 若只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二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若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三正确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结论领悟到:老师强调加入稀硝酸并且至过量的目的是 。他认为,若只将实验步骤中的过量稀硝酸换成过量稀盐酸,重复以上实验操作,虽然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不能确认猜想二是否正确,理由是 _。 【归纳总结】1.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干扰物质,又要防止 新的干扰物质。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以避免药品被 _。 【答案】气泡;AgNO3+NaCl=AgCl↓+NaNO3 检验并除去CO32-;引入Cl-对实验造成干扰; 【归纳总结】1.引入;2.污染。 【解析】【设计与实验】碳酸钠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不与稀硝酸反应,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所以如果固体只是碳酸钠,可观察的现象为只有气泡产生,如果固体只是氯化钠,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若固体中既有氯化钠,又有碳酸钠,则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既有气泡产生,又有白色沉淀生成。【反思评价】实验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将碳酸钠完全除去,由于稀盐酸也能与提供氯离子,氯离子可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用稀盐酸代替稀硝酸实验时,不能判断氯化钠是否存在。【归纳总结】进行物质成分检验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扰物质,又要防止引入新的干扰物质,实验操作中应该遵守操作规则,以兔污染试剂或混入其它物质。 47. (2017安徽)某兴趣小组用图1 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 。(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 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 2: 。 【设计实验】为除去 CO2中的 HCl,小华在图 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 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 → →乙(填字母序号);其中存放的试剂合理是 (填选项序号)。 A. 浓硫酸 B.NaOH 溶液 C. 饱和Na2CO3溶液 D. 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 CO2 ,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以上探究可得出结论是 。 【答案】(1) 2HCl + CaCO3 = CaCl2 + CO2 ↑+ H2O; CaCO3; (2)【提出假设】 生成的 CO2 使混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 b , a ; D 【得出结论】 假设 2 成立: 通入 CO2, CaCO3 会进一步与 CO2 和 H2O 发生反应, 生成 Ca(HCO3)2(不是沉淀) 【解析】【解答】解:(1)甲装置中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碳酸钙; (2)【提出假设】由文献资料,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或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则可提出假设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澄清. 【设计实验】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b→a;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能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得出结论】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使饱和石灰水产生的浑浊最终变澄清;二氧化碳只能使饱和石灰水生成的沉淀部分溶解,不能最终使其变澄清。 (3)①刚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故AB段pH几乎不变。 D点溶液的pH小于5,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除H2O外,还有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的盐酸,氯化氢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生成的氯化钙。 ②BC段,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氯化氢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48.(2017广州)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俗名固体双氧水。溶于水可看作是Na2CO3溶液和H2O2溶液混合。为了方便保存,过碳酸钠样品可能添加少量的MgSO4和硅酸镁中的一种或二种作为稳定剂。已知①双氧水可用于供氧、消毒和漂白;②硅酸镁不溶于水。 (1)过碳酸钠的用途不合理的是 。 A.鱼池供氧剂 B.消毒剂 C.干燥剂 D.漂白剂 (2)取少量过碳酸钠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生。判断样品中 有硅酸镁。(填写“可能”或“一定”) (3)利用实验室限选试剂,设计实验确定该样品中是否添加少量的MgSO4。 限选试剂: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蒸馏水、AgNO3溶液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必要结论 步骤: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缓慢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 步骤2:取少量步骤1所得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振荡后静置。 。 步骤3:取少量步骤2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 。 ,说明样品中有MgSO4。 ,说明样品中没有MgSO4。 【答案】(1)C;(2)一定; (3)步骤2 过量稀盐酸;现象:有气泡产生; 步骤3 加入少量BaCl2溶液,振荡后静置。 ①生成白色沉淀;②无明显现象 【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过碳酸钠溶于水可以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溶液的溶液混合,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可以制取氧气,因此可作为鱼池供氧剂,A正确;双氧水可用于消毒和漂白,B、D正确;根据过碳酸钠的化学式,其组成部分都不具有干燥功能,C不正确。(2)过碳酸钠常常加硫酸镁和硅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稳定剂,过碳酸钠样品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生,说明一定含有不溶于水的硅酸镁,因为如果只含硫酸镁,则硫酸镁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镁微溶。(3)步骤1过滤后除去硅酸镁;步骤2,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排除对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干扰,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现象是有气泡生成。步骤3取少量步骤2所得溶液(溶液中含NaCl、HCl及可能存在的MgSO4),滴入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①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含有硫酸镁,因为硫酸镁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②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硫酸镁。因为要检验硫酸镁的存在,所以除去碳酸钠时不能加入稀硫酸;又因为步骤2所得溶液中含NaCl和HCl,所以不能滴加硝酸银溶液。 48.(2017绥化). 一次用餐中,小丽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买回一袋,和同学一起对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氢氧化钠等物质。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做出猜想】 小丽猜想:没有变质,只含有氢氧化钠 小明猜想:全部变质,只含有碳酸纳, 你的猜想:部分交变质,含有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探究】 小丽取少量固体酒精在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取上述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丽说氢氧化钠没变质,小明认为她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 请你补全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的①②③,证明固体酒精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所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有气泡产生 小丽猜想不成立 ② ③ 你的猜想成立 【拓展提升】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镁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提出问题】 【做出猜想】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或Na2CO3和NaOH 2NaOH+CO2= Na2CO3+H2O 【实验探究】滴加盐酸的量少,和氢氧化钠反应了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②再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想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③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扩展提升】Na2CO3+Ca(OH)2=CaCO3↓+2NaOH 【解析】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据此确定出部分变质时,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实验探究中,先加入滴加稀盐酸,没有产生气泡,不能得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的结论,因为滴加盐酸的量太少,按照酸碱优先反应的原理可知,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了,没有和碳酸钠反应,因此改进后实验时,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于是得出结论:小丽猜想错误;为了证明“部分变质”的猜想,可继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还是,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即部分变质。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即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可选择加入氢氧化钙,利用复分解反应达到目的。 49. (2017益阳).某实验小组的甲、乙两同学围绕Na2CO3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丙同学把A、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 (1)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一定有剩余的物质是 . (2)乙同学的实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组同学将C中液体过滤后,对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滤液的成分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 猜想二: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 猜想三: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HCl 猜想四: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 【讨论与交流】通过认真讨论,小组同学排除了其中一种不合理的猜想. (3)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 ,理由是 . 【进行实验】丁同学取少量滤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种物质,发现有无色气泡生成. (4)你认为丁同学向滤液中滴加的物质是 .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小组同学得出了猜想一是正确的结论. 【答案】(1)碳酸钠.(2)Na2CO3+CaCl2═CaCO3↓+2NaCl. 小组同学将C中液体过滤后,对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3)猜想三;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中的盐酸完全反应. (4)稀盐酸或稀硫酸. 【解析】(1)把A、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说明甲中碳酸钠过量,因此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一定有剩余的物质是碳酸钠 (2)乙同学的实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Cl2═CaCO3↓+2NaCl. 小组同学将C中液体过滤后,对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3)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三,理由是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中的盐酸完全反应. (4)取少量滤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种物质时,发现有无色气泡生成,生成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滴加的物质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这是因为碳酸钠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50. (2017赤峰)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也可能呈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无色酚酞溶液______ 溶液呈碱性,使其呈碱性的微粒是_____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______ 【继续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呈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___________ 溶液呈______ 【答案】【猜想与假设】中性(或酸性) 酸性或(中性) 【实验验证】变红;OH-;中性(或酸性) 【继续验证】酸性;Fe2O3+6HCl=2FeCl3+3H2O; 无明显现象;中性 【解析】【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有剩余,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有剩余,故可假设可能呈酸性后中性. 【实验验证】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实验结论是显碱性,则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使其呈碱性的微粒是氢氧根离子.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 【继续验证】加入氧化铁后现象为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是因为盐酸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说明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显中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