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摸底历史试卷(8月份)
2020-2021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摸底历史试卷(8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1一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 在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广大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不同地区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随葬品,其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相似。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2.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当时出现的私有观念,儒、墨、法家诸子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又充分颂扬“公有”。这表明儒、墨、法家诸子( ) A.充分肯定夏商周三代 B.认可天下为公的社会 C.都主张重建社会秩序 D.全面否定了私有观念 3. 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4. 关于唐诗,时人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材料反映当时( ) A.语言革新与儒学复兴相互促进 B.吸收佛道文化的精髓 C.强化文道合一的政治教化功能 D.南北文化整合的趋势 5. 学者王洪军根据相关史料,统计了唐朝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分布情况(如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工程 总量(项) 工程分部 南方 北方 唐前期 113 31 82 唐中后期 77 61 16 A.北方水利技术明显领先于南方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C.政府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 D.南方政治环境更安定 6. 宋代士大夫群体普遍意识到:“士之所官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由是出现一批以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的新型士人,自觉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这说明宋代( ) A.科举制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 B.士人群体锐意推进改革的努力 C.士人群体的崛起制约了皇权 D.强化了修齐而治平的士道精神 7.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 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 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8. 明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面对奏章冗长的严重现象,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完善中枢体系 D.强化思想控制 9. 顾炎武反对盐铁专卖,指出由商人自由贩卖才是“得中正之法”;唐甄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增值是一个自然而然进行的过程。出现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主导 D.抑商政策的松弛 10.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善画人物画,他描绘了许多渔翁、樵子、纤夫、漂母,乃至盲叟、盲妇的生活形象。黄慎的画作( ) A.重视文人画写实风格 B.真实反映历史现象 C.注重画面严整与和谐 D.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11. 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谈判事宜,咸丰帝认为“来往会商,汝(奕沂)不值与该酋见面。”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咸丰帝同意奕沂与英法公使直接谈判。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这体现了咸丰帝( ) A.严格遵从传统礼仪规范 B.重视外交活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C.深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 D.思想观念在战争的冲击下得到解放 12.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如图为1898年~1901年各年度《申报》新、旧学书籍广告的变化图。据图可知( ) A.近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B.“向西方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 D.新式印刷出版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3.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介绍了卡内基、托尔斯泰、富兰克林等人,希望塑造一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人”。据此推论,早期新文化运动意在( ) A.唤醒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 B.关注旧道德与新思想的融合 C.重视民族和国家意识觉醒的影响 D.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拯救中国 14.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说:“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有大体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是在1924年到1927年的时代”“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旨在( ) A.说明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B.强调军人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重要 C.重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肯定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斗争精神 15. 甘肃玉门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油矿,由西南联大等校的毕业生边学边干开发成功的;1942年生产汽油180多万加仑,供应西北军用交通和重庆工业与民用等需要。这说明( ) A.国民党政府实现了能源自给 B.玉门油田解决了军用和民用能源需求 C.抗战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D.抗战需求促进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 16. 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专家杜润生曾指出:土地改革实质上是政治斗争,是为建立农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农村称霸一方的封建势力代表和国民党的武装匪徒扫除。如果不摧毁反动势力,就分配土地,光搞经济,不搞政治,群众就会感觉没有政治依靠。我们第一步先建立农会,第二步再分配土地。材料强调土地改革( ) A.完成了民主改革的基本任务 B.为新建乡村基层政权奠定了民意基础 C.解构了旧有的乡村统治秩序 D.是为恢复农业生产而制定的经济政策 17. 有学者认为:“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是由王室掌握,事实上西方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奥秘,他们在海洋探险中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由此可见,早期海外殖民扩张的特点是( ) A.通过航海突破对自然的认识 B.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王权扩张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海权意识服从专制皇权 18.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政局动荡,外会矛盾不断激化。这反映了( ) A.思想引领与专制制度的对抗 B.民族自立与外部干涉的冲突 C.浪漫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脱节 D.国家统一与社会松散的影响 19. 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53年法国政府实施巴黎城市规划,建成下水系统。材料说明( ) A.城市环境严重恶化 B.治理环境污染缺乏法律依据 C.城市建设杂乱无章 D.法律赋权政府进行城市治理 20. 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通过颁布法律建立许多新的独立行政机构,并把部分立法权委托给这些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据统计,1937年国会通过的所有公共立法议案2/3的创意是直接来自这些行政机构。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 A.国会与总统间权力的争夺 B.确保精英治国理念的落实 C.政治实践背离了宪法精神 D.国会不能独立行使立法权 21. 1971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黄金美元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意味着( ) A.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C.美国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金本位制利于经济发展 22. 1953年赫鲁晓夫指出:“1940年粮食收购量为22.25亿普特,而1953年仅为19.5亿普特,同时,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实际工资的提高,谷物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多。”这表明赫鲁晓夫( ) A.下放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B.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C.将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D.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3. 戴高乐执政期间将大多数的能源工业、主要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转由政府控制,从1947年起,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0个经济发展计划,不仅实现了高增长率,还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改造,众多小企业被合并为大的工业集团这表明法国( ) A.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废除私有制实行国有化 C.大力推行“混合经济”模式 D.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4. 全球化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现象。图1和图2反映了美国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态度变化,这说明( ) A.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 B.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观点 C.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D.美国霸权主义是阻碍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共3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经过明朝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到清初“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增丁不加赋,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000万增至1838年的4亿多人,同时期耕地面积只增加了50%.为了保障粮食稳产、高产,人们把豆、米等植物渣滓做成饼肥,通过施肥以补充大量消耗的地力。为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徙,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大变革需要有稳定的秩序,力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睦的周边环境;坚持独立自主、排除任何外来干预,以便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 材料: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变化一览表(部分) 时间 外交方针、政策 主要内容 1949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5年 “求同存异”方针 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70年代 一条线、大片 为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是反霸的主力;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美国成为一支可以利用乃至联合的力量。 1982年 对外开放、不结盟 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 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管,如果多做,则按该大题的第-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88﹣1928年英国议会执政,改革概况简表 时间 议会权力分配概况 政治进程 1688年﹣工业革命前夕 议会主权,大土地所有者控制议会,掌握国家政权 美国的民主政治尚未发展 1832年议会改革 下议院通过改革法策,国会和上议院被迫通过法案,让中等阶级参与执掌政权。 开始践行民主政治 1866年﹣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都提出并在下议院通过扩大选举权的改革议案,经英国国王批准,成为法律;英国工人阶级的多数获得选举权。 民主政治迈出一大步 1884年﹣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两党竞相主动改革。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按人口比例重新划分选区;取消竞选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实行议员薪俸制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1918年议会改革 年满30岁的妇女得到选举权 英国民主制度终于确立 1928年议会改革 全体成年妇女都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832年前后英国议会政治的变化。并指出英国逐步推进议会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2年以后议会改革对英国的影响。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期,如何处理德国是盟国面临的“胜利的难题”: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发表《关于共同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将德国及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进行占领,全面接管德国权力,在波茨坦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对处置战败德国达成重要协定:放弃分割德国,使德国人民“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重建他们的生活”。 1946年,西方盟国认为要对付苏联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将西部德国彻底“西方化”,将其经济、军事、政治重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西方安全同盟下进行。 到1947平底,西方(英、美、法)与苏联就解决德国问题进行的五轮艰苦谈判以失败告终。东占区和西占区的合并已不可能,苏联与西方在各自占领区开始独立行使各自的占领政策。 1949年5月,西方主导下的联邦德国宣告成立;10月苏联影响下的民主德国政府宣告成立,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至此形成。 战后初期,盟国强制德国社会全面改造,迫使德国的知识精英和普通公民开始对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罪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排外的、忽视或毁灭他人生存权利的发展不是德国真正的发展道路。只有加快工业化,融入欧洲一体化,尊重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等才能推动德国正常发展,这为后来德国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摘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论战后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1﹣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前后盟国对德政策的变化,并指出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盟国对德政策的影响。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卢作孚(1893年﹣1952年),重庆合川人。他一生从事多项事业,主要创办了北碚图书馆、成都通俗教育馆等文教机构,以民生公司为代表的70多家企业,嘉陵江三峡现代乡村建设等现代集团生活实验。抗战爆发初期,他“梦寐毋忘国家难”,策划民生公司负责战时运输,将拥挤在宜昌的3万多人员包括大量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社会贤达以及10多万吨兵工器材运送到西部后方,史称“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卢作孚的强国富民理想是树立民众的现代化“公共信仰”。他创办的公共文教机构把文化教育与改良社会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北碚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卢作孚以“为了事业,(个人应)忍受自己的困苦。如果整个(民生)公司的人都有这种精神,可以建设强固的事业;如果整个民族都有这种精神,更可以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的“民生精神”,从事产业、交通、文化、国防领域的现代化运动。后人评价:“在旧中国,明确提出‘现代化’口号,并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的,卢作孚还是第一个。” ﹣﹣摘编自卢晓蓉《卢作孚与图书馆的一生情缘》、《卢作孚与“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为建设中国现代化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内涵和意义。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摸底历史试卷(8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1一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 【答案】 B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解答】 A.宗法制侧重于的是血缘观念,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B.材料中涉及的地域范围大而且主要涉及的是贵族墓葬,这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故正确;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排除。 2. 【答案】 C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材料“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充分颂扬‘公有’”可以看出儒、墨、法家诸子主张建立公有和私利相结合的社会秩序,进而分析得出他们都主张重建社会秩序。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讨论激烈。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家诸子面对私有观念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又充分颂扬“公有”。这说明儒、墨、法家诸子主张建立公有和私利相结合的社会秩序,即都主张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儒、墨、法家诸子肯定“私利”的合理性,体现了儒、墨、法家诸子不是充分肯定夏商周三代,故A项错误。 B项与材料“肯定‘私利’的合理性”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充分颂扬‘公有’”不符,排除。 3. 【答案】 A 【考点】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于考查的是汉代政府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解答】 A.根据“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注重对基层的管理,故正确; B.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族势力,故排除; C.材料中没有涉及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选官制的变化,故排除。 4. 【答案】 D 【考点】 唐诗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解答】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以“江左”“河朔”为代表的南北方文化风格各有特色,时人主张“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南北文化整合的趋势,故D正确。 A、B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 5.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唐朝前期和中后期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南北方的数量变化,从唐朝中后期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远远多于北方可以分析得出政府重视水利的兴修,有利于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进而分析得出政府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 【解答】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与唐朝前期相比,唐朝中后期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远远多于北方。这说明政府重视南方农业的发展,这有利于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因此表格信息反映了政府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故C项正确。 表格只是体现唐朝前期和中后期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南北方的数量变化,不能分析得出南北方水利技术的优劣,故A项错误。 经济重心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表格只是体现唐朝前期和中后期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南北方的数量变化,不能说明南方政治环境更安定,故D项错误。 6. 【答案】 D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出现一批以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的新型士人,自觉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的主旨即可。 【解答】 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说明因科举出现新的社会阶层。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改革。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士人为统治阶级服务,没有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士大夫普遍意识到为官之道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认为儒家学术的精髓在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才是读书人应该努力学习的方向,因此出现一批既擅长文章、经术,又自觉参与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的文人,从而达到强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精神。 7. 【答案】 B 【考点】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解答】 从唐代的“公共卫生”意识到宋代的“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表明唐宋时期公共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医学观念不断发展,故B正确。 A项中的“医药制度”、C项中的“养生之道”、D项中的“医学理论”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8. 【答案】 A 【考点】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面对奏章冗长的严重现象,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故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9. 【答案】 B 【考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唐甄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增值是一个自然而然进行的过程。 【解答】 材料中顾炎武与唐甄的相关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B正确,排除C。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是传统的经济政策,排除D。 10.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渔翁、樵子、纤夫、漂母,乃至盲叟、盲妇的生活形象”。 【解答】 材料中的“渔翁、樵子、纤夫、漂母,乃至盲叟、盲妇”均是市井平民,这体现了黄慎的画作具有世俗化的特征,故D正确。 文人画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A错误。 绘画属于艺术作品,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现象,故排除B。 C项属于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故排除。 11. 【答案】 C 【考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 A.从材料中“此次夷务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可以看出并没有严格遵守传统的礼仪规范; B.材料中的会面是不得已,并没有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咸丰皇帝认为西方人是夷酋,不配会见清朝的亲王,这明显是中国古代传统华夷观念的表现; D.皇帝看不出咸丰皇帝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12. 【答案】 C 【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信息,分析得出新学书籍广告持续下降,旧学书籍广告总体上在增长。然后抓住题干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状况分析。 【解答】 依据图示可知,1898年~1901年新学书籍广告持续下降,旧学书籍广告总体上在增长。抓住题干时间可知,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和革命思想兴起。结图示中新学书籍广告持续下降,旧学书籍广告总体上在增长体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艰难,故C项正确。 A项中的市场经济不符合近代经济史实,排除。 图示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学书籍广告持续下降,旧学书籍广告总体上在增长,说明近代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不能体现“向西方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 图示只是反映新学书籍广告持续下降,旧学书籍广告总体上在增长,不能说明新式印刷出版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故D项错误。 13. 【答案】 A 【考点】 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A.从材料中“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人”明显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是要唤醒人们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 B.材料看不出新思想和旧道德的融合; 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家意识的觉醒; D.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4. 【答案】 B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中共的抗战政策特点来分析。 【解答】 A.材料没有反映出关于黄埔军校的信息; B.从材料中“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明显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强调中国的革命军人应该有爱国思想和革命思想; C.材料没有强调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肯定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斗争精神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 15. 【答案】 D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的时间是抗战时期,当时中国的石油并不能完全自给; B.玉门油田在当时开采的石油并不能完全解决军用和民用的能源需求; C.一个油矿的开采没有改变工业布局; D.材料的时间是抗战时期,当时在玉门开采的油田能够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16. 【答案】 B 【考点】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土地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完成了民主改革的基本任务; B.材料反应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土地改革,从材料“土地改革实质上是政治斗争,是为建立农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可以看出土地改革为新建基层农民政权奠定了基础; C.独立改革并没有解构传统的乡村统治秩序; D.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改革对经济恢复的影响。 17. 【答案】 C 【考点】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是由王室掌握,事实上西方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依据材料“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是由王室掌握,事实上西方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奥秘”可以看出早期西方海外殖民扩张具有王权扩张与商业利益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早期西方海外殖民扩张具有王权扩张与商业利益结合的特点,不是通过航海突破对自然的认识,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早期西方海外殖民扩张具有王权扩张与商业利益结合的特点,说明政治和经济目的相结合,而不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海权意识服从专制皇权,故D项错误。 18. 【答案】 A 【考点】 启蒙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政局动荡,外会矛盾不断激化”,并正确掌握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当时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根深蒂固,因此,法国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政局动荡,反映了思想引领与专制制度的对抗。 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外部干涉问题。 C.“浪漫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脱节”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法国革命与复辟、帝制与共和在法国反复登场,无法体现社会松散的影响。 19. 【答案】 D 【考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 A.材料不是强调环境的恶化,而是强调政府颁布了法律来治理城市环境; B.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家制定了法律来治理城市环境; C.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建设杂乱无章; D.材料明显反映的是英国和法国在近代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规范城市管理,法律赋权政府进行城市的治理。 20.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答案】 A 【考点】 罗斯福新政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通过颁布法律建立许多新的独立行政机构,并把部分立法权委托给这些机构”的主旨,结合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大分析。 【解答】 依据材料“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通过颁布法律建立许多新的独立行政机构,并把部分立法权委托给这些机构”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得到加强,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国会的立法权与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之间权力的争夺,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 材料现象并没有违背美国宪法精神,故C项错误。 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故D项错误。 21. 【答案】 B 【考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71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 【解答】 1971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表明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当时经济滞涨带来的变化,再次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实力下降,无力支撑美元与黄金兑换的能力,故C正确; A与题意相悖,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22. 【答案】 C 【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粮食收购量为22.25亿普特,而1953年仅为19.5亿普特,同时,由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实际工资的提高,谷物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多”。 【解答】 由材料可知,赫鲁晓夫特别强调粮食产量,说明赫鲁晓夫将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故C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此时新经济政策早已废除,排除D。 23. 【答案】 D 【考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题关键是“表明”。 【解答】 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故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废除私有制,故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混合经济”,故C排除;依据材料“转由政府控制,从1947年起,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0个经济发展计划,不仅实现了高增长率,还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改造,众多小企业被合并为大的工业集团”可知,D选项正确。 24. 【答案】 A 【考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侧重于考查的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 【解答】 A.根据观察图片可以看出美国把大量的资本引进本国,这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最终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正确; B.材料中没有涉及各个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故排除; 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根本原因应该要找经济和生产力,故排除。 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共37分.) 【答案】 主要表现:耕地大量拓展;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深化;劳动投入增加;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形成系统的农学总结和指导。 主要因素: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流动;农业生产大规模扩张;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赋税制度改革;农业生产区域拓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农业新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阻碍因素。 【解答】 根据材料“人们把豆、米等植物渣滓做成饼肥,通过施肥以补充大量消耗的地力”可得: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深化、劳动投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徙,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可得:耕地大量拓展;根据材料“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可得: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根据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可得: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农业著作可得:形成系统的农学总结和指导。 由材料“全国人口从明初的6000万增至1838年的4亿多人”概括为:人口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流动;由材料“人们向岭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大规模迁徙,使这些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概括为:农业生产大规模扩张、农业生产区域拓展;由材料“经过明朝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到清初“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概括为:赋税制度改革;由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概括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等,可得: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答案】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根据材料“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1955年…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年代…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1982年…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可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建国初、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及外交政策的体现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 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论述:1949年以来,新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冲突愈演愈烈,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按平等原则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孤立新中国的企图,抵制帝国宝义侵略,为恢复经济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 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朝鲜停战,远东和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为了争取时间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关系,努力拓展处交空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明确了国际争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争取解决的外交指导原则,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和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不结盟运动兴起;我国推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团结亚非拉人民进行反殖反箱的斗争,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70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明显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有8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60年代后期严峻的外交局势,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80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强调不结盟和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进行调整;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 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应对复杂、多元的世界局势变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备注:若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色”“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等角度立论、论证亦可。 【考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成就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结合题干“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1955年…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年代…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1982年…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可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分析论证。 【解答】 根据材料“1949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1955年…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年代…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1982年…中国将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可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建国初、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及外交政策的体现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 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论述:1949年以来,新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冲突愈演愈烈,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按平等原则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孤立新中国的企图,抵制帝国宝义侵略,为恢复经济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 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朝鲜停战,远东和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为了争取时间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关系,努力拓展处交空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明确了国际争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争取解决的外交指导原则,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和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不结盟运动兴起;我国推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团结亚非拉人民进行反殖反箱的斗争,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70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明显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有8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60年代后期严峻的外交局势,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80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强调不结盟和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进行调整;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 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应对复杂、多元的世界局势变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备注:若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色”“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等角度立论、论证亦可。 【答案】 趋势:科技成果在全球扩散;全球科技一体化的趋势:区域间技术的合作: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原因: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差距: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努力追赶。 【考点】 现代科学技术 【解析】 (1)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题干“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世界各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进行概括分析。 (2)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当今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及国家间的实力差异进行分析。 【解答】 根据材料“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世界各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进行概括即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各国综合国力对比、发达国家优势及发展中国家的态度进行阐述。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管,如果多做,则按该大题的第-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 变化:1832年以前,由大土地所有者(贵族、寡头)把持议会主权:1832年以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议会权力,实行政党政治。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等阶级和工人力量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下降);两党政治的推动。 影响:英国的各种政治力量在斗争中学会妥协,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得到社会认同;政党作用突出,为两党向现代政党政治转变奠定基础;推动英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英国的议会改革并不彻底,确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曲折又漫长。 【考点】 英国议会改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第一小问,要结合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措施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大土地所有者控制议会,掌握国家政权,而在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议会权利,并且实行了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轮流执政。这主要的原因首先是英国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贵族和地主阶级实力下降,其次是因为英国传统的两党政治的推动。 英国1832年又会改革,对英国的影响要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说,从消极的角度来讲,改革并不彻底,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打击了传统的贵族势力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长,同时也形成了各种政治力量妥协渐进的发展道路,为后来的英国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 变化:从主张分区占领并逐步实现德国统一变为分裂德国。 原因:二战结束前夕,盟国吸取一战后严惩德国、导致德国复仇的历史教训;盟国对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保证世界和平,让德国在民主、和平基础上得到发展初步达成共识。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各异,以美、苏为首的盟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日渐尖锐;冷战开始,美、苏及其盟国对各自管控的德国区域施与不同的政策,将其作为相互对抗的前哨与工具。(任答3点) 影响:盟国对德政策,造成德国分裂;东、西德长期处在北约、华约的对抗威胁下,社会发展极不稳定、不平衡,影响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严重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等。(任答2点) 德国人对历史、对国家分裂的反思,选择了和平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腾飞;加入欧洲一体化,与欧洲国家和睦相处,赢得了市场和原料;塑造德国人的现代价值观取向,为德国重新统类定基础。(任答1点)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第一小问要结合二战结束后对德的处置措施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二战后对德国的政策产生的影响和战后世界格局来分析。 【解答】 在二战结束之前,盟国是主张分区占领德国并逐步实现德国统一,但是在二战后,盟国分区占领德国,导致了德国的分裂。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政策,当时二战的进程以及战后美苏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特点密切相关,当然也和吸取一战的教训有关系。 二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最后导致德国的分裂,严重的影响到了德国的历史发展,伤害了德意志的民族情感,但同时德国在战后被分裂,也使得德国人民不断的反思,努力发展经济,并且谋求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为重新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案】 贡献:创办民生公司等企业,倡导实业救国;发展以图书馆为主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国民信仰和现代化意识;尝试现代乡村建设;保护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为抗战胜利和大后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抢运大批战略物资,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 内涵: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以实业救国、服务社会为宗旨,树立国民的现代化“公共信仰”,强调公而忘私、艰苦创业的精神。 意义:在各个领域的事业中推广“民生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不惜牺牲家业保护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工业命脉,体现了公而忘私、为而不有的家国情怀;将树立国民的现代化“公共信仰”付诸实践,普及公共文化教育、改良社会的影响深远;以追求建设国家现代化为己任,成为一代爱国实业家的典范。 【考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需结合卢作孚为建设中国现代化所作的贡献、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内涵和意义来解答。 【解答】 根据“主要创办了北碚图书馆、成都通俗教育馆等文教机构,以民生公司为代表的70多家企业”“将拥挤在宜昌的3万多人员包括大量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社会贤达以及10多万吨兵工器材运送到西部后方”及所学知识可知,创办民生公司等企业,倡导实业救国;发展以图书馆为主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国民信仰和现代化意识;尝试现代乡村建设;保护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为抗战胜利和大后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抢运大批战略物资,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 第一小问,根据“公共信仰”“民生精神”及所学知识可知,卢作孚倡导的“民生精神”以实业救国、服务社会为宗旨,树立国民的现代化“公共信仰”,强调公而忘私、艰苦创业的精神。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在各个领域的事业中推广“民生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不惜牺牲家业保护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工业命脉,体现了公而忘私、为而不有的家国情怀;将树立国民的现代化“公共信仰”付诸实践,普及公共文化教育、改良社会的影响深远;以追求建设国家现代化为己任,成为一代爱国实业家的典范。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