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合集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案合集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 1、 草原 设计说明 本文层次井然,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先描写草原秀美的 景色; 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 由景 及人, 最后, 以简明有力、 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 脉 络清楚, 衔接紧密, 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 善于运用比喻和 拟人的写法, 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生动贴切, 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 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 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 联欢、‎ 惜别, 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 在头脑中浮现出一 幅幅生动的画面, 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 味优美的语言, 体会表达方法; 二是通过学习此文, 引起认识草原,‎ 了 解草原的兴趣。‎ 一、 教学目 标 ‎1. 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 认识 4 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和读写‚勾 勒、 骏马、 无限、 鞭子、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摔跤、 襟飘带舞‛‎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品味积累课文中 优美的语句。 背诵课文一、 二自然段, 并选择一个自然段抄写。‎ ‎3. 通过‚远迎客人、 亲切握手、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场面 描写, 感悟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 斜阳‛ 的意思。 感受草原的美丽, 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 品读第一段, 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 ‚远迎客人‛ ‚亲切握手‛‚ 盛情款待‛‚ 联欢 话别‛ 4 个场面描写体会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蒙汉情深。 抓住一二段 景物描写部分体会访问草原的愉快心情。‎ 231‎ 难点:‎ 学习 通过场面描写来表现主题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 情的方法。‎ 三、 教学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1)‎ 教师: 1. 查看预习单, 了 解学情。‎ ‎2.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时间 : 2 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感知, 整体把握 ‎(一) 音乐铺垫、 导入新课。‎ ‎1. 播放音乐《天堂》 这首歌。‎ ‎2. 师谈话导入: 刚才, 我们欣赏了 这首动听的歌曲, 歌中所唱的 ‎‚蓝蓝的天空, 奔驰的骏马, 洁白的羊群‛ 是指什么地方? (学生根 据歌曲内容回答) 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 草原的美, 下面 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 ‎(观看课件草原图片, 板书课题: 16 草原)‎ ‎3. 齐读课题。‎ ‎(二) 借助预习单,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识、 写。‎ ‎(1) 出示学生预习单, 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 规范。‎ ‎(2) 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 课件出示词语, 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与理解情况。‎ 勾勒 骏马 鞭子 无限 礼貌 举杯 摔跤 马 蹄 渲染 拘束 低吟 迂回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 ‎(1) 区别‚渲‛ 的形近字。‎ 231‎ 渲 ( )‎ 喧 ( )‎ 萱 ( )‎ ‎(2) 重点理解‚勾勒‛ 和‚迂回‛ 两个词。‎ ‎3. 默读课文, 交流汇报预习所得。‎ ‎(1)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你能否用一个字, 概括出草原给你、 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引导学生说出‚美‛。‎ ‎(3) 草原的‚美‛ 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老舍先生从哪些方面 向我们介绍了 草原?‎ 课件出示: 草原美景、 远迎客人、 亲切握手、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归纳并板书:‎ ‎┌风景美 美│‎ ‎└人情美 ‎(4) 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风景美(1 自然段), 人情美(2—5 自然段)‎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 重点突破 ‎(三) 朗读品析, 感受草原风光美。‎ 过渡: 作为著名小说家、 戏剧家,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的老舍 先生, 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 我们一起学习课 文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文字, 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 ‎1.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请学生评议。‎ ‎2. 师: 谁还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学生再读。‎ ‎3. 细读、 思考:‎ ‎(1) 作者描写了 草原哪些景物? 是怎样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 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231‎ ‎(2) 学生小组交流。‎ ‎(3) 班内学生汇报学习交流所得。‎ ‎4. 感悟重点句子:‎ A、 课件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新、 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 朗、 晴朗)。‛‎ ‎①图片展示, 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 体会‚清新‛‚明朗‛‎ 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 读出‚清新‛‚明朗‛ 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请用用‚那么……那么……‛ 造一个句子 ‎(2)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 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 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B、 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1) 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 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 苍翠欲滴……)‎ C、 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1) 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 图片展示, 感情朗读, 体会‚柔美‛ 的感觉。‎ ‎(3) 区别‚一碧千里‛ 和‚翠色欲流‛ 两个词语。(前一个绿的 范围广, 后一个表示绿的程度深)‎ ‎(4) 面对面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 ‚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 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 用上‚既……又……既……又‛ 说一句 话。‎ 231‎ ‎5.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课文思路清晰, 作者经过细心观察和巧妙表达, 按从上到下 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 把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描写得淋漓尽致。 让我 们一起仔细品味、 用心赏读吧。‎ ‎6. 熟读成诵: 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 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 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 即景抒情, 情景交融。 多么优美的景色,‎ 多么生动的语言, 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 请同学们 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 重点突破 ‎(四) 朗读品析, 感受草原人情美。‎ 过渡: 同学们, 草原的美景, 令人陶醉; 那么在草原上行车 又会有什么感觉?‎ ‎1. ‚初入草原‛, 感受‚洒脱‛ 之美 过渡: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走了 一百五十里,‎ 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 还是草原……‛‎ ‎(1) 课件出示: ‚汽车走了 一百五十里, 才到达目 的地。 一百 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 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 脱, 只要方向不错, 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除了 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 指名读, 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 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 题?‎ ‎(3) 课件重点展示: ‚洒脱‛:‎ ‎①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 无拘无束……)‎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 ‎③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 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 却有 一路翠色欲流, 尽收眼底, 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 这是令多少 人向往的呀!‎ 231‎ ‎④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2. 深读悟情, 感受草原‚人情美‛‎ 过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草原上的主人又会怎样欢迎、 怎样 招待我们这些客人呢?‎ ‎(1) 自由读课文 2-5 自然段, 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 民的特点, 你想用什么? (课件展示: 热情好客的图片)‎ ‎(2) 课件出示: 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体现在哪几方面, 有关的语 句很多, 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同桌互相说说喜 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远迎客人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联 欢话别 ‎(3) 板书‚情‛, 咱们试试看, 在‚情‛ 前面加上哪些词, 让人更 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①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②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 读完后, 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 把这 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4) 交流小结板书。(板书: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 联欢 深情话别)‎ 感悟热情迎接:‎ 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课件出示句子: 忽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的,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 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 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 欢呼着, 飞驰着, 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 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 车声, 马蹄声, 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 过小丘, 看见了 几座蒙古包。‎ ‎②出示课件视频及图片: 看, 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身着节日的 盛装, 骑着骏马, 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 那五彩缤纷 231‎ 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③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 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 情?‎ ‎④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感悟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 教师 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 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 如果你听不 懂, 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②感情朗读, 读出激动、 兴奋之情。‎ 感悟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课件出示:‎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 吃的、 喝的, 还不忘以歌助兴, 宾主无拘无束, 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 有些什么呢?‎ 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 , 是能骑善射、 能歌善 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感悟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音频: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 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 语演唱的《蒙古人》) 响起。‎ 师导: 夕阳西下, 再美好的相聚, 也终有分别的时刻, 此时的宾 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 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耳边, 悠扬的马头琴 声、 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 嘴里, 喷香的奶茶、 鲜美的羊肉,‎ 回味无穷; 脑海中, 那雄健有力、 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 那样热乎乎地握着, 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 舍, 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 你就是蒙古同胞, 你想说什么?‎ 231‎ 此时, 你就是汉族兄弟, 你想说什么?‎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这 一切是那样美好, 是那样和谐, 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 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 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 间?‎ 环节三、 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五) 总结感悟, 学习作者方法。‎ ‎1. 作者初访草原, 他的心情怎样?‎ ‎2. 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表现他快乐的心情的呢?‎ ‎3. 课件出示: 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下这片奇丽的土地和生活在 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人民, 可以说一说、 唱一唱, 吟首小诗也可以!‎ ‎(六) 自选课后作业。‎ ‎1. 练习背诵课文一、 二自然段。‎ ‎2. 从一、 二自然段中选择感兴趣的一自然段认真抄写下来, 做到 书写规范、 干净整洁。‎ 六、 板书设计:‎ 风光美 一碧千里, (大、 绿)‎ 白色大花、 中国画(绿、 美)‎ ‎1 草 原 人情美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 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蒙汉情深)‎ ‎《草原》 教学反思 生活在我们这里的孩子对草原比较陌生, 抽象的语言描写很难 唤起孩子心中对草原的向往, 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借助网络 上大量的相关视频、 音频和图片资料, 可以为帮助学生了 解草原美景。‎ 为了 帮助学生理解本课, 我采用了 课前充分预习, 课上激情 导入, 实景图片动态展示, 游戏巩固成果的方式,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应用信息手段, 在学生初步了 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再上 231‎ 一个新台阶, 同时也让学生在看、 听、 说、 玩等互动参与下, 初步品 味景物描写的手法, 掌握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收集草原的相关视频、 图片、 文字资料,‎ 并把相关资料制成课件, 打包放置于网络上与学生共享, 鼓励学生仔 细阅读课文, 并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充分自学。 并把自己的所思 所想记录下来。(网络、 网上资源的利用)‎ 课上激情导入: 教学中, 我先播放一段草原的美丽画面, 以 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相关知识的探求心理,‎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情景再现, 让视频中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入学生的 脑海中, 从而直观冲击学生的视觉, 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 讲授真实再现:‎ ‎1. 播放草原图片激起同学对草原的向往。‎ ‎2.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3、 展示草原图片, 图片中展示的美丽风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形象展示课文内容, 在语文课教 学中, 尤其是文史结合方面, 增加了 课堂的容量和趣味性。 利用实物 投影技术, 也可以适时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利用云存储技术, 实现 资源的实时共享。 这些都显示了 信息技术的强大威力。‎ 但在应用上, 本人认为, 信息技术应用要适时、 适当、 适可而止。‎ 语文课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 , 信息技术只起辅导教学的作用, 学生 的书写、 朗读、 写作等水平的提高, 还需学生大量的练习和实际应用。‎ 231‎ ‎2、 丁香结 设计说明:‎ ‎《丁香结》 是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作 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 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 在一次春 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 于是联想到‚丁香 空结雨中愁‛ 的诗句, 开始了 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 作者写到了 微雨, 写到了 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 得 到了 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显露了 作者对世 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一件 完了 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 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 题也是解不完的。 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 有丁香如雪, 幽 雅香甜; 同时, 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 愁肠挂肚, 百转千回。‎ 一、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 标:‎ ‎1. 掌握‚缀、 窥、 笨拙、 断断续续‛ 等字词。‎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 感悟中心。‎ 231‎ ‎3. 品读优美句子,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 过程与方法目 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仿写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的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 品读优美句子, 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 ‎‚结‛ 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 如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代表富贵, 菊花寓意坚贞, 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等。 今天, 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 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 介绍作者。‎ 宗璞, 1928 年出生, 女, 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 从事小说与散 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系列长篇《野 葫芦引》 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 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 231‎ 和《三生石》 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 出主题, 因此,‎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 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 这样, 既激发学生 阅读的欲望, 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 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 好铺垫。‎ 二、 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 ‎1. 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并画出生字词, 注意把 课文读通顺。‎ ‎(2) 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 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 交流学习情况, 进行重点指导。‎ ‎(1) 认读生字、 新词。‎ 出示字词: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 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 薄、 耀、 怨‛。‎ 学生练写, 个别展示, 集体评议。‎ ‎(3) 理解词语。‎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反应迟钝, 手脚不灵活的、 动作难看的。‎ 单薄: 指身体瘦弱; 不强壮。‎ 愁怨: 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 面向全体, 还学 生读书的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 流利;‎ 231‎ 第二步学习生字词,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能正确书写字词; 第三步是 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了 这三步, 基本就扫清了 文字障碍, 为学生学习文本,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评议。‎ ‎2. 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 什么?‎ ‎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 我们读了 课文, 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 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 装着古人吟 咏丁香的诗句, 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 ‎‚结‛, 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 的诗句, 开始了 作者的人生 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 的诗句开始, 作者写到了 微雨, 写到了 人 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 感悟到了 生命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 的人生认识。‎ ‎4. 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 这篇课文一共 6 个自然段, 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 了 什么?‎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 开放态势、 花的 气味、 花的形状、 花的颜色描写了 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 作者提 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 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 结, 意义深远, 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 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 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 分段并概括段意,‎ 促使学生理清了 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 从整体上把握了 文章 的主要内容, 形成了 一个清晰的脉络, 培养了 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31‎ 四、 总结感悟 师: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宗璞笔下的 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 丁香花的形象, 丰富了 丁香花 的内涵, 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 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 新雅致的散文, 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 展示读, 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 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 总结, 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 布置作业 ‎1. 正确、 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 板书设计 ‎2. 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 1——3 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 4——6 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 简洁、 明了 、‎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 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课, 导入新课 ‎1. 师: 上节课, 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 美丽的丁香花, 丁 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你喜欢哪部分, 想不想把你 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 师: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 香花的? 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 让我们继续学习第 231‎ 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 精读课文, 加深感悟 ‎(一)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指名读第 1 至 3 自然段。‎ ‎2. 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 哪里的丁香花, 各是怎样的? 找 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 学生交流。‎ ‎4. 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 城里街旁、 宅院里的丁香花; 第二自然段描写 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 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 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从 墙上窥着行人, 惹得人走过了 , 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 两 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 丁香花的体态娇小, 姿态动人。)‎ ‎(2) 月 光下, 白得潇洒, 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 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 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 气味。) 在晚间能 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能 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 每到春来, 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 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的多, 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 从外面回来 时, 最先映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然后 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 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 231‎ 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 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遮掩着我的窗, 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 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 说明了 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 却不显得单薄‛ ?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 单个的固然单薄, 可是 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 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 ‎5. 思考: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 形状: 星星般的小花,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 颜色: 紫色、 白色;‎ ‎(3) 气味: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 形状, 颜色, 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 圈划出关键词, 总结 归纳)‎ 灵动优雅、 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 ‎6. 再指名读第 1 至 3 自然段。‎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 4 至 6 自然段。 思考: 在这部分,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 花的具体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研读第 4 自然段, 感受雨中的丁香。‎ ‎(1)) 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 在细雨迷蒙中, 着了 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 两株紫色的, 如同印象派的画, 线条模糊了 , 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 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 在这几句中, 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 什么修 231‎ 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 作者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表现了 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 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 给人极美的感受。)‎ ‎(2) 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 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 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 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两句诗中把花蕾 丛生的丁香, 喻人愁心不解, 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 愁 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使意境更加优美。‎ ‎3. 研读第 5 自然段, 思考: 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 交流。‎ ‎(2) 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 久立窗前, 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 果然 是丁香结!‎ 本义: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 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231‎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 的, 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 作者多年赏花, 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 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 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 研读第 6 自然段。‎ ‎(1) 默读第 6 自然段, 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 你从哪 里能看出来?‎ 交流, 师适时点拨: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 豁达、 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一件完了 一件 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 是解不完的;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 不完的, 不然, 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 么?‎ 师: 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 是忧怨, 这从李商隐的《代 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就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 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 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 全新的艺术境界。‎ ‎(2) 出示: ‚结, 是解不完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 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 吗? ‛‎ 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 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 不完的,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 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 结, 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 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 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 荆棘, 学完了 课文, 你认为应该 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 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231‎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自 主探究, 注重培养了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中, 本环节特别注重引 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 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然 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 以期达到较为 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 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1、 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 作者的想象, 也给了 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 让我们感受到了 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 , 作者心里一直装着 丁香, 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的诗句。 然而,‎ 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 给了 作者新的感悟: 结, 是解不完的; 人生的 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 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 挑战, 充满了 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 揭示主题。‎ 师: 想一想, 这篇文章, 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 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 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 所以, 我们要以豁达的 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 有丁香如雪,‎ 幽雅香甜; 同时, 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 愁肠挂肚, 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 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 较 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五、 布置作业 ‎1、 完成同步课时练。‎ ‎2、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 写一个小片 段。‎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 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 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六、 板书设计 231‎ 丁香结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 紧紧抓住课题, 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 易于学生理 清课文思路。 精炼的语言, 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 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自由朗读课文, 面向全体, 还学生读书的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 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 流利; 第二步学习生字词, 指导学 生读准字音, 能正确书写字词; 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语的意思。有了 这三步, 基本就扫清了 文字障碍, 为学生学习文本,‎ 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 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 分段并概括段意, 促使学生理清了 课文 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 从整体上把握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 形成了 一个清晰的脉络, 培养了 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 以问题作为牵引,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自主探究, 注重培养 了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中, 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通过 朗读, 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 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 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 我认为还有不足的 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 使学 生自主学习、 自主质疑、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 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 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的能力。 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 争取恰如其分, 及时到位 地评价学生。‎ 231‎ ‎3、 诗词三首 设计说明:‎ ‎《宿建德江》 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愁‛ 是全诗的诗眼,‎ 全诗围绕‚愁‛ 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属于山水田园诗, 诗 人寄情山水, 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 这 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主要特点。《西江月 · 夜行黄 沙道中》 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 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表达了 词人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 民生活,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为宋代 大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 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 一句写黑云翻滚, 第二句写大雨倾盆, 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 化多么迅速, 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感受古诗词文 化的魅力。‎ 231‎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 理解诗意, 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 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欣赏古诗, 揭示课题 同学们, 喜欢古诗吗? 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 不少古诗, 谁背 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 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 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 一起读一读。(齐读)。 宿是住宿、 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 然留宿建德江。(板书: 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 南 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 自读古诗、 初步感知 ‎1、 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 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 由读古诗, 按自己的节奏和速 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诗, 读准生字, 强调字音。‎ ‎3 、 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 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 读出诗里的 节奏。‎ 三、 入境悟情 体验升华 231‎ ‎1、 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 老师读诗的欲望, 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 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 同学闭目 想象你看到了 什么?(夜幕降临, 江中小舟,‎ 烟雾迷蒙, 孤身夜宿, 身处异乡 , 旷野无边, 天比树低, 月 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 沧桑、 凄凉)(让学生板书)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把这 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 读着读着,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 找得真准,‎ 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 来, 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 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 之愁呢? 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 客是 指谁? (诗人)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 同学 们, 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 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 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 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 孟浩然的思乡 之情呢? (日暮)‎ ‎4、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 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 着书包回家去)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 了 什么? (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 处的建德江, 你又看到了 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 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 你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 一起多好啊) 思念亲人了 ;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 到寂寞了 ;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 多好啊。) 怀念家乡 了 。‎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 面对四野茫茫、 江水悠悠、 明月 孤舟,‎ 想到自 己(‚皇皇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那一时间, 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 谁来读一 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 读出了 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 之 愁)。‎ ‎5 、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 亮) 孤人对月 是何等的苍凉、‎ 231‎ 孤寂,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如果你是诗人, 你会向月 亮诉 说什么呢? 月 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五 全诗回读、 情感共和 学习了 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 孟浩然的知己, 朋友, 我们已然 体会到了 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 心随月 去‛ 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 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 儿, 通过我们的背诵, 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 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 小组背 比赛背)‎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 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 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 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 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说到杭州, 你最先想到的是—‎ ‎—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 是呀, 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 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 许多描写和 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 在这些文人墨客中, 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 当属北宋诗人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们知道吗? 他曾两度做杭州 的地方官, 疏通西湖, 建筑苏堤, 造福于西湖百姓, 他的诗词也赋予 了 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 这些, 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 解? 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 苏轼的了 解, 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 板书: 北 宋 苏轼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齐读。‎ 231‎ 二、 知诗人, 解诗题。‎ ‎1. 解题目 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 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 是一年中天气 最闷热、 雷雨最多的时候, 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 即九百多年前 的 1072 年的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 在西湖边, 傍湖而建, 在那时 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 喝醉酒写的? 被美景陶醉了 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 学完这首诗, 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 交流学习 ‎(一) 出示交流提示 ‎1. 互读, 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 交流、 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 交流疑问, 把仍解决不了 的疑问汇总。‎ ‎(二) 组内交流, 师巡视指导。‎ ‎(三) 集体质疑解疑。‎ ‎(四) 检查朗读 ‎1. 看准读对, 主要是正字音。‎ ‎2. 读出节奏, 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 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 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 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 自己初 步的理解。 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 感、 悟、 读, 感受古诗意境。‎ ‎(一) 体会雨来得急, 下得大。‎ ‎1. 创设情境: 1072 年六月 二十七日, 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 朋友, 一边喝酒, 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 突然, 天气有了 变化。‎ 播放《渔舟唱晚》 音乐, 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 透过诗句, 你看 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 学生说到 231‎ 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 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看到黑云翻滚, 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 是这样吗? 出示黑云翻滚图, 你读 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 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 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 乌云, 还听到了 雷声, 你能听到什么? 带着你的想 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 漫天的乌云翻卷着, 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风雨欲来风满楼 ‎2. 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图片与雷雨声音。 一场大雨真的来 了 ! 此时, 你又看到了 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 雨怎么样? ——大!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 入船 白花花的雨, 哗哗地下着, 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 雨很大, 很密!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 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 入船, 雨大了 , 才乱 231‎ 对!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落在船上, 啪啪直响, 溅起了 水珠。‎ 你是聚焦近处, 雨很猛!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 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溅起水花, 纷纷溅入船舱里。‎ 对! 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 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 溅起无数朵水 花, 很美! 震撼人心的美, 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 感受雨大、 雨密、 雨 急 、 雨猛。‎ ‎2. 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 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指名 读。‎ ‎3. 师生对读, 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句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 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 ‎——震撼! 激动! 振奋! 惊叹! ……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 的画面, 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 为之惊叹的时候, 一阵 大风吹来, 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 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 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 它吹散了 ____ , 吹走了 __‎ ‎__ , 吹来了 ____ 。‎ ‎2. 望湖楼下水如天 ‎(1) 此时的水怎样? 天怎样? 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231‎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 水无边, 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 天蓝蓝, 水天一色。 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 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 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 水平如镜, 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 荷叶、 荷花……; 湖边……‎ ‎(2) 播放古筝曲, 出示水如天图数幅。 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 去看看这‚水如天‛ 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 天无边, 水无边, 水如天一样开阔, 读——‎ 雨后的西湖, 天空更加湛蓝, 水面更加明亮, 湖面和天空都像刚 洗过一样, 读——‎ 雨后的西湖, 天蓝蓝, 水蓝蓝, 天映水, 水映天, 水天一色, 读 ‎——‎ 雨后的西湖, 水平如镜, 碧空如洗, 水如天一样明净, 读——‎ 雨后的西湖, 荷叶摇得更欢, 荷花开得更艳, 柳浪阵阵, 鸟鸣声 声。 读——‎ 小结: 这样的景色, 让人——喜悦! 舒畅! 兴奋! ……‎ ‎(三) 总结, 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 短短的时间, 我们经历了 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 从下雨前 的‚黑云翻墨未遮山‛, 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到‚风吹雨散,‎ 水天一色‛ 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 播放古筝曲, 先自己准备一下, 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 的基础上添写、 补充。‎ 231‎ ‎2. 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 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 此时此刻,‎ 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 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 而是因雨而 醉, 因景而醉。 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 就站在望湖楼上, 凭栏远眺, 感 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 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 齐读——‎ ‎3. 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 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 这 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 十五年后, 50 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 来到西湖, 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 他回 首望湖楼, 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 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 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 师问: 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 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 当年, 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十五年后, 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939‎ 年之后的今天, 东坡先生早已不在, 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 大雨, 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 ——背诵。‎ 同学们, 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 她可以穿越时间, 跨越空间, 她可 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 体会诗人的情感。‎ ‎1. 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出示 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 宋神宗时, 王安石变法, 苏轼持不同政见, 受 官场挤压, 无奈乎, 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 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 这段文字, 读起来有点费劲。 通俗一点讲, 因为苏轼在 治理国家方面, 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 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 231‎ 确, 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 反正, 这个时候, 别周围的人看他不 顺眼, 就处处排挤他, 他没有办法, 就辞职不干了 , 离开京城, 来到 杭州。 这种时候, 大凡诗人失意, 总会借酒消愁, 吟诗抒怀, 而此诗 却不见愁情。 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你从暴风雨 中读到了 怎样一位诗人?(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 的情绪 )‎ ‎2. 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 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 试试。‎ 七、 回归整体, 拓展延伸 ‎1. 豁达、 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 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 中, 他还写过一首诗, 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湖上初晴后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自己读读。‎ ‎2、 指名读 ‎3、 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 总结拓展 ‎1. 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 你会受 想到——望湖楼; 站在望湖楼上, 你会想起哪一个人? ——苏轼——‎ 想起苏轼, 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 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 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 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 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 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 选取 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 山 雨景 231‎ 雨 珠 风 晴天 楼 天 ‎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的教学原则。 通 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 引导学生融入想象, 自读自悟, 勾勒画 面, 相互交流, 体会意境。 在自读、 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 自主合作,‎ 开展活动, 展示学习成果, 获得更深的体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 有了 一定的知识积累,‎ 能力习惯也得到了 初步培养, 还感悟了 一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策略。‎ 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还是放在诵读朗读上,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 , 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但是在诵读的技巧上还有待提高, 不 但要读出诗词的节奏, 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 为了 了 解学生对古诗词 的理解与应用, 也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 散文等。 这样,‎ 既复习了 古诗词, 又加强了 习作练习。 但学生表述方法还比较单一,‎ 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 技能和习惯也需不断强化训练, 教学中要关注 这些能力的培养及朗读情感的激发, 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教学目 标 ‎1. 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 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 通过语言文字, 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 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 受到祖国传统 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231‎ 难点: 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精妙。‎ 课前准备 ‎1. 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几首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资料, 感知词的特点 ‎1. 孩子们,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 你最喜欢哪一首, 能背给大 家听听吗? 抽生背诵。‎ 导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 尤其历代名篇名作, 不仅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 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2. 知道什么是词吗? 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 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 词是诗的别体, 最初是配乐唱的, 有 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 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 网 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 让学 生自主交流, 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 语言导入, 解词题 ‎1. 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来, 广为传诵。 今天,‎ 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 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 一起读题目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是什么? 夜 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 解: 西江月 是词牌, 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题(课件 1)。‎ 预设: 词的题目 和古诗的题目 有什么不一样? 读的时候词牌名和 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 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 再读一遍。‎ ‎3. 从词题中, 你知道了 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 解词的题目 与诗的题目 的特点, 并用自己 231‎ 的话说出题意。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说话能 力。 )‎ ‎(三) 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1. 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 注意听读音和节奏。(课件 2 )‎ ‎2. 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 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 好吗? 请看屏幕。(课件 3)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 方可以多读几遍,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 师相机评价。‎ 预设: 有些字音读不准, 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 强调读翘 舌音; ‚明‛‚清‛‚鸣‛ 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 重点 指导朗读: 稻花香里| 说丰年; 七八个星| 天外, 两三点雨| 山前。‎ ‎4. 要想读得更有韵味, 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 平就是第一、 二声, 读得长一点轻一点, 仄就是第三、 四 声, 读得短一点重一点, 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 读出韵味来。‎ ‎5. 抽生读, 再指导。 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指导学生 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 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 , 自然成诵。)‎ ‎(四) 抓重点词句, 解词意 ‎1. 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会读词了 还要懂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 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同桌商量商量,‎ 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 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 如: 茅店、社林、溪桥. . . . . .‎ 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 相机理解 ‎‚茅店‛‚社林‛‚溪桥‛ 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2. 通过孩子们的解读, 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 眼前, 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说说你的理由,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31‎ ‎3. 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 习情境。 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然后通过品读悟情, 把学生带入如 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与词产 生共鸣。 同桌讨论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获得更深的阅读 体验。)‎ ‎(五) 想像画面, 境中悟情 ‎1. 孩子们,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 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 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 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儿的‚说‛ 字,‎ 只是青蛙在说吗? 还会有谁在说? (课件 4)‎ 预设: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 老百姓的生活、 多捉虫子之类。 除了 青蛙在说, 还有农人、 作者自己 都可以, 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导读: 是呀, 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 感受着田野的 一派生机, 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孩子们, 你们融入了 自己丰富 的想象, 感受到了 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 夜!‎ 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 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 喜悦之中, 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他猛一抬头, 看到了 ——读‚七八 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 提出质疑: 词人疾步向前走, 想找个避雨的地方, 过去熟悉 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 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 呢?‎ ‎4.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 心急、 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 后来 怎么看见了 ? 哪个词体现了 词人的惊喜之情? 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导读: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 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 孩子们,‎ 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 体会到了 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 231‎ 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 让学生有身 临其境之感, 感受得真真切切, 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 在学生自主 感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 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 不仅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情趣, 还丰富了 文本的内容, 更加深了 对诗词 的理解和记忆。)‎ ‎(六) 联系生活, 内化情 ‎1. 你对辛弃疾了 解多少?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田园词? 能读给大 家听听吗?‎ ‎(课件 5)‎ 预设: 学生自主说出收集的辛弃疾的简介及作品, 老师及时补充。‎ ‎2. 从‚路转溪桥忽见‛, 你感受到什么? 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 吗? 说一说。 由此你想到了 哪句诗?‎ 导读: 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 面对困难、 挫折, 不退缩不畏惧, 勇往直前, 那么, 前方将充满光明 与希望。‎ ‎3. 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 大声 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导读: 在你们人生的路上, 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 你 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 光, 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 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 以读代讲, 逐层深入文本, 再一次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沟通, 使 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通过交流、 朗读、 扩展田园词、 联 系生活谈感受等方法引领学生表达内心体验, 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积 累语言、 培养语感。)‎ ‎(七) 情景展现, 延伸情(课件 6)‎ 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 231‎ 一个人的心, 就让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吧!‎ 小练笔: 夜晚, 月 儿从云缝里钻了 出来, 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惊动了 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 引起树枝摇曳; 清风吹拂, 蝉也叫得格外 欢快. 此时, 诗人正行进在黄沙道中, 一路上闻到了 ‎(设计意图: 将语言转化为文字, 可丰富学生词汇, 拓展学生想 象, 提高文字组合、 运用能力。 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小散文,‎ 这样, 既复习了 古诗词, 又加强了 习作练习, 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 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 读音韵 阕 解词意 入词境 悟词情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 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 引导学生融入想象, 自读自悟, 勾勒画面,‎ 相互交流, 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 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 加深体验。‎ 通过课后拓展诗词, 吟诵诗词的活动, 拓展了 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 主要表现在: 我主要采用诵读 感悟, 品评赏析, 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 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领 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融情, 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 创设诗意课堂 中, 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 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 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第三个环节: 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 我让学生 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 配合读, 然后指名读。‎ 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 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 第五 个环节: 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 这样的创造 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231‎ 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 感受,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 这节课, 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用自己的热情 感染、 带动学生, 不失时机地赞赏, 积极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231‎ ‎4、 花之歌 教学目 标:‎ ‎1.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 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了 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 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习课文, 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 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受花的美丽。‎ 231‎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一、 师生谈话, 导入课题。‎ ‎1. 人们都喜欢花, 那五颜六色、 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 人们的生 活。 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 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 婚礼 现场的红玫瑰, 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 义。 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 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 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 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 学生初步了 解。‎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初读, 解决字词。‎ ‎1. 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 扫除字词障碍。‎ ‎2. 出示词语。‎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 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 读懂文意 ‎1. 在文中, 作者将花比作了 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 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诸元素之女、 亲 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 ‎(板书: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 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 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 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 它向往光明, 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 同学自由朗读, 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 感性体会纪伯伦 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31‎ ‎2. 教师范读课文。‎ 将花比作‚大自 然的话语‛ 和‚诸元素之女‛, 共同暗示了 一个 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 春天发芽, 夏天生长, 秋天变黄,‎ 冬天枯萎。 等到春天来临, 鲜花又重新开放。 在自然界周而复始, 完 成一个循环, 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清早, 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傍晚, 我又与群鸟一起为 它送行。‛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 是野地里的花,‚我‛ 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 光明降 临; 傍晚时分, 群鸟归林, 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 ‎‚我‛ 是属于自然的, 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 5-7】 本文想象奇特, 综合运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 从 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 比喻、 拟人、 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 一幅 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 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我是婚礼的冠冕; 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 祭献。‛ 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 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 来时, 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 芳 草为我鼓掌。‛ 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 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 分组探讨, 体悟感情。‎ ‎1. 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表达了 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 教师巡视)‎ ‎2. 学生反馈汇报, 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 但真正是写人, 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 231‎ 自然的语言, 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不顾影自怜, 也不孤芳自赏‛。(板书: 仰望高空 对 光明心驰神往)‎ 五、 对比阅读, 学会想象。‎ ‎1. 自 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 ‎(想象奇特)‎ ‎ 2. 说一说你学到了 什么?‎ ‎( 学习 在叙述中 加上奇特的想象, 让文章更加生动, 耐人寻 味。)‎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教学反思:‎ ‎《花之歌》 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 构建了 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 图画, 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 也有现实的真实。 既写出了 花的成长与 芬芳, 又袒露出了 花的凋谢命运, 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 是 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 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 掘语言的魅力内涵。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 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 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 小组讨论阶段,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 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 一定的感悟, 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 认 识上就更深一层次, 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 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由于 231‎ 注重了 写作方法的学习, 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 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231‎ ‎5、 七律• 长征 设计说明:‎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 概述了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赞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 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 全诗共八行, 每行七个字, 每两行为一句, 共 四句, 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 豪迈的语势, 高屋建瓴, 总领全诗, 高度概 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 两字,‎ 回答响亮, 下笔千钧, 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 难万险, 全无惧色, 顶天立地。‚等闲‛ 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 加 深了 对‚不怕‛ 的表述, 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 从容不迫的自 豪感。‎ ‎‚万水千山‛ 以静写动, 以艰难险阻为主体, 展现了 一幅浓缩红军长 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 和‚磅礴‛ 的夸张手法极 231‎ 言山势雄险, 用的是‚扬‛ 的手法, 而后用‚细浪‛ 和‚泥丸‛ 的比 喻手法言其渺小, 用的是‚抑‛ 的手法, 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 大。‚腾‛ 与‚走‛ 的拟人化动态描写, 使静止的山有了 生气, 大山 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 用语新奇, 境界阔大, 气象 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 一‚寒‛, 既写出了 天气情况, 又写 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 既表达了 红军渡过金沙江 后的喜悦, 又表现了 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 一‚横‛ 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 工整, 以自 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 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 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 的岷山, 其困难程 度其实超过‚逶迤‛ 的五岭和‚磅礴‛ 的乌蒙山, 但这时由于胜利在 望, 心情舒朗, ‚喜‛ 由心生, 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 胜收了 。 最后以‚开颜‛ 收篇, 写出了 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 悦之态, 同时预示了 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 气势磅礴, 气魄宏伟, 格调高昂, 笔力雄健。 不仅大 处雄浑, 节奏强烈, 而且小处精细, 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 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 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 视之若无。 ──这种傲 视山川的夺人之气, 非百战百胜、 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 一代伟人而 不能拥有此胸怀, 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 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感受到中国 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 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 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高昂气质。 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 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 标:‎ 231‎ ‎1 、 认读3 个生字, 会写3 个生字, 读通全诗。‎ ‎2 、 抓住重点字词, 理解诗意,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 、 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 难点:‎ ‎1 、 理解诗意, 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 、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了 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 一、 了 解背景, 知诗人解诗题 ‎1 、 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指名学生说一说。‎ ‎2 、 简介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 解? 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 经历的省份、 山、 水、 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 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小结。‎ 师: 1 9 3 4 年1 0 月 , 中央主力红军为了 摆脱国民党军队 的‚围剿‛, 被迫进行长征, 其间途经福建、 江西、 广东、 湖南、 广 西、 贵州、 四川等1 1 个省, 跋山涉水, 留下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故事: 四渡赤水、 冲破乌江天险、 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 沙江、 翻越千里大雪山、 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 共翻越了 1 8‎ 座大山, 跨过了 2 4 条大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 历时一年, 于1 9 3‎ ‎5 年1 0 月 到达陕北。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 毛泽东回顾了 长征的路程,‎ 心潮澎湃, 激动地写下了 一首壮丽的诗篇。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七律· 长征》。‎ 231‎ 板书课题。‎ ‎3 、 了 解毛泽东主席:‎ 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 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 但也不会 很陌生, 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 指名交流。‎ 师: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 军事家, 而且还 是一位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 来 学学这首诗。‎ 二、 初读全诗, 感知内容 ‎1 、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通、 读顺、 读正确。 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 、 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认读生字、 新词: 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 什么特点? 七律: 就是七言律诗, 每行有7 个字, 共8‎ 行。‎ 偶句要押韵, 三四五六句要对偶, 必须一韵到底。‎ 同学们再读读, 全诗共有几句?‎ 每两行为一句, 共四句, 分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全诗, 注意读 通、读顺、 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你觉 得陈老师读得怎么样? 想超越我吗? 那好, 相信在理解完诗意之后,‎ 你们一定能超越我。‎ 三、 了 解诗意, 感知精神 ‎1 、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全诗, 借助工具书、 教材中的注释, 想一 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 可以在旁边画个‚? ‛。‎ 想好的同学, 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 、 交流:‎ 231‎ 出示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 、 读一读, 你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师: 长征难吗? 这句诗告诉我们, 难在何处? 他们要翻过一座座 高山, 涉过一条条河, 诗中的‚万水千山‛ 就表示山水很多, 这个词 还可以怎么说? (千山万水)。 红军长征除了 要征服千山万水, 还难 在何处? (时间呢? 敌人的围追堵截, 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 艰难 险阻很多, 可以用千? 万? 来形容? (千难万险 千辛万苦)‎ 你知道红军长征走过了 多少路程吗? 嘉兴到北京够远吗? 近4‎ 个来回, 8 个单趟。‎ 师: 面对这样的千山万水, 面对这样的千难万险, 毛泽东主席和 红军将士们的态度如何呢? 你能把这样的词语圈出来吗? 你感受到 了 什么? 你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 ‎(不怕 只: 极 等闲: 平平常常) 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乐 观豪迈 指导朗读。‎ ‎(理解的真好, 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 试一试吧! ──齐读)‎ 师: 让我们也随着毛主席和将士们一起去征服这千山万水吧! 请 同学们快速地找一找, 诗中写了 哪些山? 哪些水? 圈一圈划一划。‎ 交流, 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出示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 你了 解五岭和乌蒙吗? 请同学们看, 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 伏, 长达数千里的五岭, 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那 一个词语来形容?‎ 231‎ 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 (山很高, 气势很雄伟, 那么险峻)‎ 你能不能读好? 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师: 这样的高山要征服它, 一个字‚难‛ 可将士们只等闲。 你能 从这句诗句中找到理由吗? 说一说。‎ 板书:‎ 细浪 泥丸 ‎(说一说诗意)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 细浪, 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 0 0 0 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 这样 连绵起伏的群山, 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 细浪、 小泥弹?‎ ‎(英雄 乐观)‎ 说得真好, 我更想听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齐读。‎ 回读总起句: 面对这样的高山峻岭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 等闲。‎ ‎4 、 出示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过了 山, 又要涉水了 , 毛主席在诗中写到了 两条河: 金沙江和 大渡河, 齐读。‎ ‎(出示图片)这就是金沙江, 你看到了 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 金沙江水浪滔滔, 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 如果让你过这样 的江, 你会有什么感觉? 请你读一读, 你有什么疑问吗? (怎么会是 暖的呢? 板书: 暖)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那次著名的 战斗想一想? 为什么暖? 因为什么暖?‎ ‎(1 9 3 5 年5 月 , 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 我军北上。 但是红军在渡口 俘虏了 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 活捉了 守卫 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 夺取了 主要的渡口 , 使大部 队巧渡成功。 跳出了 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取得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伟 大胜利。)‎ 231‎ 除了 天气的温暖, 还写出了 心里暖, 高兴、 喜悦。 请你也带着这 样的语气读好它。‎ 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 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 壮烈场面吧!‎ ‎(出示图片) 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你看到了 什么?‎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 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 当时桥上的 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 只剩下1 3 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 这 样的桥, 让你过去, 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 你能理解寒了 吗?‎ 说说诗意。‎ 学到这里, 我不禁想起了 飞夺泸定桥的2 2 名勇士手攀铁索, 冒 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 终于夺下了 泸定桥。‎ 此时此刻, 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板书: 寒 ‎(再现了 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 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 ─‎ ‎─齐读。‎ 回读总起句: 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 只等闲。‎ ‎5 、 出示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 红军将士翻五岭, 越乌蒙, 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 之后又翻 越了5 座大雪山, 8 月 渡过了 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9 月 来到了 高4 0‎ ‎0 0米左右的岷山, 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 翻越这座雪山后, 你 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指读──齐读。‎ 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 皑皑白雪, 红军过了 岷山, 心 情豁然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231‎ 看来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同学们请看:‎ 出示录像:‎ 岷山终年积雪, 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 脚穿草鞋, 踏着冰雪勇往 直前, 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 化成了 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 你体会到了 什么?‎ 面对牺牲, 面对死亡: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诵诗文, 悟诗情 ‎1 、 1 9 3 5 年1 0 月 1 9 日,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 征, 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 有近1 0 万之众。 而到达陕北 时人数已不满8 0 0 0 人, 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 长征的洗礼, 已构成 了 一道钢铁长城, 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 通过今天的学 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 ‎2 、 自己放声赞颂吧──谁也愿意来赞颂一下, 朗诵一下这首诗 ‎──齐诵。‎ 五、拓展提升 ‎1 、 毛主席的这首诗还被作曲家谱成了 曲子, 久唱不衰, 曾让我 们的祖辈、 父辈为之热血沸腾。 让我们也来听一听, 感受一下红军战 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 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听, 并想想,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3 、 这首诗引起了 我们无尽的遐想, 红军战士跋山涉水, 风餐露 宿, 面对千山万水, 面对千辛万苦, 面对千难万险, 却始终保持着革 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终于完成了 史无前列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 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 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配乐朗诵。‎ ‎4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对毛主席的诗有了 初步的了 解,‎ 陈老师在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两首词,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读背 背。《忆秦娥· 娄山关》 这诗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 长征途上取得 231‎ 的第一个大胜利后写的词。《清平乐· 六盘山》 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 于1 9 3 5 年1 0 月 7 日 亲自 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 山主峰。‎ 附:‎ 资料链接:‎ 简说长征 ‎‚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 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 9 3 4 年1 0 月 开 始,1 9 3 6 年1 0 月 结束。 历时两年, 行程二万五千里。‎ ‎1 9 3 4 年1 0 月 , 由于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造 成了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 连同后方机 关人员8 . 6 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分别从江西的瑞金、‎ 雩都(今于都) 和福建的长汀、 宁化出发, 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 倾领导人又犯了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 动, 随军带上印刷机器、 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 使部队行动迟 缓, 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 红军英勇奋战, 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 锁线, 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 但已损失过半。 这时, 蒋介石已察觉红 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 六军团会合, 立刻调集重兵, 准备 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关头, 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 张, 放弃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 2月 1 5 日, 红军攻占了 贵州黎平, 1 8 日,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 政治局会议, 正式通过决议, 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 改向黔北挺进。‎ 黎平会议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 1 2 月 底, 红军进抵乌江南边的猴 场(今草塘)。 1 9 3 5 年1 月 1 日, 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 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 的黔北地区、 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后, 红 军强渡乌江, 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 于1 9 3‎ ‎5 年1 月 7 日占领遵义城。 1 9 3 5 年1 月 1 5 日至1 7 日, 中共中 231‎ 央在遵义召开了 政治局扩大会议, 结束了 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在中 央的统治, 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 后, 红军在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等的指挥下, 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 战术, 忽东忽西, 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 在贵州以西, 曾 四次渡过赤水河, 使敌人疲于奔命。 随后, 出敌不意, 南渡乌江, 进 逼贵阳, 直入云南, 抢渡金沙江, 摆脱了 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取 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5 月 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 区,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于6 月 1 4‎ 日在四川懋功、 达维地区与从川陕根据地转移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大主力会师后, 6 月 2 6 日中央在两河口 召开政治局会议, 确定了 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以便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 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 而主张向川康边界少数 民族地区退却。 由于张国焘的阻挠, 使红军在懋功和毛儿盖地区停留 一个半月 , 致使胡宗南得以重兵控制经松潘北去的交通要道, 红军陷 于被动地位。 8 月 4 日, 党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 政治局会 议, 重申两河口 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 对张国焘进行了 严肃的批 评教育。 鉴于松潘战役计划已被张国焘破坏, 决定红军主力出敌不意,‎ 穿过草地, 迅速夺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 并依据这个地区东进,‎ 以便取得陕甘宁广大地区。毛儿盖会议以后, 红军分为左、 右两路军。‎ 右路军由毛泽东、 周恩来、 徐向前率领, 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 到达巴西地区, 打开通向甘南的门户 ; 左路军由朱德、 刘伯承、 张国 焘率领, 向阿坝地区开进。 当左路军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 张国 焘反党野心大暴露, 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 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 地, 向南退却到天全、 芦山、 大小金川等地, 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 动。 张国焘还给右路军中的陈昌浩发密电, 妄图以武力裹胁党中央和 右路军南下。 密电幸被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发现, 并报告给毛泽东同 志。 中央在巴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采取果断措施, 率领一、 三军团 组成先遣支队(陕甘支队) 迅速北上, 渡过渭水封锁线, 到达俄界。‎ 231‎ ‎1 93 5 年9 月 1 2 日, 党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批判了 张国焘分裂红军, 违抗中央命令的严重错误。 会议后, 中共中央率陕 甘支队迅速北上, 攻占天险腊子口 , 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 在 长征途中, 中央偶然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 ‎9 月2 7 日, 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 决定放弃创造川陕甘革命根 据地的战略计划, 而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 1 9 3 5 年1 0 月 1‎ ‎9 日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 1 1 月 初, 与由徐海东、 程 子华、 刘志丹率领的陕北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 遭到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袭击, 被迫退向西 康的甘孜一带。 1 9 3 5 年1 1 月 , 贺龙、 任弼时率领的二、 六军团 从湖南桑植出发, 开始长征, 于1 9 3 6 年7 月 2 日在甘孜与红四方 面军会师。 会师后, 二、 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 其领导人任弼时、‎ 贺龙、 关向应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 他们同朱德、 刘伯承 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 斗争, 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 ‎1 93 6 年1 0 月 , 一、 二、 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 会师, 至此,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 万人, 但这 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 中国工农红军,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 用两年时间,‎ 长驱二万五千里, 纵横十一个省, 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 克服雪山 草地的自然险阻, 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 胜利地完成了 长征。 红军的 长征, 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她的胜利, 标志着中国革命新 局面的开始。‎ ‎《七律· 长征》 教学反思 ‎——‎ 期待· 失望· 感动· 回味 上完了《长征》 一课, 不甚理想, 感慨万千, 希望反思一下, 于 失意中总结一点有用的收获。‎ 期待 231‎ 在这次公开课讲课中, 我选择了《七律· 长征》 这一课, 因为我 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 , 我很喜欢。 但全诗仅有五 十六个字, 这么短短的一首诗, 怎么才能教好来? 我有些许担忧。 为 此, 我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 了 解了 长征的背景, 设计出了 详细教案,‎ 还精心制作了 课件, 做好了 充分的准备。 我是第一次教高年级, 而且 这次活动是同课异构, 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压力。 我期待着通过我的 努力, 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失望 上完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很失望, 并不是对我的学生失望, 而是对 我自己很失望。 尤其是我讲完之后, 紧接着听了 苏晓丽老师讲的《七 律长征》, 我更发现了 自己的不足。 我从对比中得知: 自己对教案还 不熟悉, 尤其是自己对长征了 解的还不够彻底, 所以讲解的时候不能 讲出感情, 更没讲出气势, 没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自己讲得还 是较多。 但是我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 今后我一定要仔细钻研教 学,多读, 多学, 多思, 自己的教学会上一个台阶的。‎ 感动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今天上课时, 我看到了 令我激动不 已的一幕幕: 课堂上, 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 他们朗读是 那么充满感情, 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 情到深处, 看到他们全体配 着音乐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 壮志凌云的样子; 听到有的孩子稚气地 说: 长大了 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 的心灵, 《长征》 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我百感交集, 思 绪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 回想这节课, 我觉得我主要做了 :‎ ‎1. 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 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 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 我播放了 一段电视剧《长征》 的片头给他们看, 片中雄 231‎ 浑的歌声, 悲壮的画面, 立刻把大家带到了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 在 理解‚铁索寒‛ 那句时, 我请他们观看了 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 的 片段, 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 不已, 有的孩子还流下了 眼泪, 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 说不出 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 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 图片: 金沙江、 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 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 朗读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 使学生由读生情。‎ 指导他们读诗时, 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 就一句一句 地带他们读;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句时,‎ 我进行了 引读、 分男女读、 齐读等, 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 还请他们 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 不绝于耳, 学生在读中 感受诗人的情怀, 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感情不断升华。‎ ‎3. 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 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 七律的特点、‎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 拓展学生的知 识面,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 带领学生走进 那个年代, 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 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 教学中放手仍然不够大 胆, 自己的指导过多, 时间的把握也不够科学。 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 再上这课, 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 努力压缩, 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 钟里, 仅用一课时, 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 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 态!‎ 231‎ ‎6、 狼牙山五壮士 一、板书课题, 理解题意 ‎1、 从《狼牙山五壮士》 这个课题中, 我们知道了 什么?‎ ‎2、 为什么不用‚战士‛, 而用‚壮士‛ ? 五壮士‚壮‛ 在哪 里?(这个问题的论要充分一些, 如壮的含义、 什么样的人叫做壮士? )‎ ‎3、 知道什么样的人称为‚壮士‛ 吗?‎ ‎‚壮士‛ 一词最早出现在‚荆轲刺秦‛ 的故事中, 师简述故事。‎ ‎(出示: 风萧萧兮易水 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 悲壮的歌声在狼 牙山久久萦绕· · · 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令人震撼。‎ 课件出示图片一: 初步感知五壮士的高大形象。‎ ‎4、 同学们, 拿起书来, 用心阅读这个悲壮的故事吧!‎ ‎!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顺句子,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检查自读情况。‎ 三、 精读课文, 感悟人物形象 ‎ 在五壮士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 一定有很多的场面深深打动了 你,‎ 请你默读课文, 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 勾画出来, 用心读。‎ ‎(一 ) 痛击敌人 ‎1、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 , 才下命令狠狠 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象细小的枪口 喷不完他的 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好使出浑身的 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瞄 准敌人射击。‎ ‎1 读句子, 谈体会。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 出示句子, 这几句话是对五壮士哪几个方面的描写? (动作和 神态描写) 请找出五壮士痛击敌人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 从他们的各 自 的动作和神态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 读这 些句子要把描述五壮士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语要重读, 突出五壮士对 231‎ 敌人的仇恨。 体现出五壮士英勇善战、 勇敢无畏的精神。‎ 师: 还有哪些语句另你感动?‎ ‎(二) 诱敌上山 ‎1、 出示图片狼牙山险峻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狼牙山的陡峭。‎ ‎2 、 为了 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 说了 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 后面。‛‎ ‎1 、 读句子, 谈体会。 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 谈体会的过程中问: 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比喻说话或办事坚定 果断、 毫不犹豫不拖拖拉拉的。)‎ 师: 你能把班长办事坚定果断、 毫不犹豫情形读出来吗?‎ 生读: 为了 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 地说了 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师: 班长面对什么毫不犹豫呀? 体现了 班长什么精神?‎ ‎3 几位战士怎么样? 、 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紧跟‛ 的‚紧‛ 去掉行吗? (‘紧跟‛ 写出四个战士和班长 心理想的一样, 把敌人引上绝路, 自己准备献身)‎ ‎4 这段话中语言描写只有一个字 ‚走‛, 写五壮士的动词只有一 个‚紧跟‛, 这一个字一个词把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写出了 来了 。 谁能 用四字词语概括出他们的崇高精神? (勇于献身、 不怕牺牲、 舍己为 人、坚定不移、 视死如归)‎ ‎5 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体会一下五壮士的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师: 在生和死面前, 五壮士没有选择生路, 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 换来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 他们真不愧为——壮士!‎ 师: 还有哪部分令你感动?‎ ‎(三) 顶峰歼敌 这时候班长负伤了 , 子弹打完了 , 只剩下胡福才手里的一颗手榴 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 马宝玉抢前一步, 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 他猛 231‎ 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 人头上砸去。‎ ‎1 读语段, 谈体会. , 一个‚砸‛ 字, 体现出壮士们的英勇和顽 强。. 把‚石头‛ 比作‚雹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你能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他们的精神呢? (英勇顽强、 坚强不 屈)‎ ‎3、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 坚强不屈的伟大 精神。‎ 师: 那么我们就带着对敌人强烈的仇恨, 带着痛歼敌人的快感,‎ 带着对英勇顽强的五壮士的深深敬意, 读一读这几句话。‎ 师: 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 又一次完成了 掩护任务, 文中几次 写到完成掩护任务? 哪次作为重点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 任务, 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 去追赶部队, 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 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 境地。 为了 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 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 并做 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 五位壮士不畏牺 牲的英雄气概。)‎ ‎(四) 英勇跳崖 ‎1、 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 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1 )‚屹立‛ 是什么意思? (2 ) 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3)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 ‚同志们, 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 说 罢,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 , 然后走到悬崖边上, 像每 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 相继从 悬崖往下跳。‎ 读句子,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师: 他们是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是吧? 谁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231‎ 他们的精神呢? (板书: 视死如归、 坚贞不屈, 勇于献身)‎ 师: 英勇顽强、 壮烈豪迈、 视死如归这就是壮士, 这就是狼牙山 五壮士。 同学们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话, 再次体会一下五壮士视死如归 的伟大精神吧。‎ 师: 狼牙山上响起了 他们壮烈豪迈的口 号声:‎ 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师: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生: 惊天 动地, 气壮山河!‎ 师: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但五壮士却 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 祖国和人民, 真不愧壮士啊! 让我门一起再重 温这段悲壮的历史吧!(多媒体播放狼与山五壮士影片中的跳崖片断)‎ 师: 同学们, 让我们记住这五位壮士的名字吧。 他们是(课件出 示:马、 葛、 宋、 胡得林、 胡福才)‎ 师: 他们的名字传遍了 大江南北, 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 斗志, 他们的名字与日月 同辉, 与山河同在。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 记住这悲壮的场面, 做一个坚强不屈、 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四 总结表达方法。‎ 师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诱 敌上山、 痛歼敌人, 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赞扬了 五壮士坚强不屈、 视 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按照这样五部 分安排材料的(略) 哪几部分写的比较详细? (二、 四、 五) 哪几部 分写的比较简略? (一、 三) 为什么二、 四、 五段写的详细呢?‎ 师: 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部分要详写, 其余相关的内容要略写。‎ 我们平时写作文时在材料安排上要注意详略得当。‎ 师: 文章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 (作者抓住人物动作、 语言、‎ 神态把内容写得很具体, 通过对人物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来突出人 物特点, 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五 作业:‎ 231‎ ‎1 写《狼牙山五壮士》 读后感 ‎2、 课下阅读有关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故事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五壮士 诱敌上山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 记叙了 抗日 战争时期, 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五个战士, 为了 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最后把 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崖的故事。 表现了 五壮士热爱祖国、 热 爱人民、 仇恨敌人、 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 课文题目 是文章的眼睛。 因此, 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 字,‎ 由课题入手, 引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壮‛ 是什么意思? ‚五壮 士‛ 指谁? 为什么不用‚战士‛, 而用‚壮士‛ ? 这样, 从学习一开 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 既让学生探明了 学习的方向, 又激 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 从而调动了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 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 英勇跳崖的动作 和神态的语句上,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全文写 出了五壮士志壮、 胆壮、 言壮、 行壮和气壮, 通过五壮士英勇壮举的 描写, , 体现了 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精神,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 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 五壮士的爱国情感,‎ 通过感情朗读, 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我就指导学生抓住五 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 学生们能朗读出味道, 感受到壮士 的精神。 特别是对跳崖部分的朗读和背诵, 更激发了 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效果很好。‎ 231‎ 231‎ ‎7、 开国大典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以‚走 近毛泽东,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为人文主题, 以‚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为语言 训练目 标, 安排了 《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 这 四篇课文。 其中, 《开国大典》 记叙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 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揭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 文共 15 个自然段, 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 群众进场、 举行典 礼、 阅兵式、 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 令人激动 万分, 突出了 开国大典的喜庆、 庄严、 隆重、 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 条理清楚、 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 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 景知识了 解甚少, 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 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 根据 以上分析, 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 突出重点, 以读为主, 扎实训 练‛ 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 231‎ ‎1、 认识本课 5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 协 商、 诞生、 瞻仰、 飘拂、 汇集、 宣告‛ 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 兴奋的表现和主 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 舞的感情。‎ ‎3、 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4、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运用抓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 创设情境、 边读边想象场面情景、‎ 搜集补充资料等方法, 体会开国大典隆重而盛大的场面和群众激动、‎ 兴奋的心情, 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 的感情。‎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 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 伟人风采。‎ ‎3、 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 自豪的场面,‎ 教学重点:‎ ‎1、 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 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 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教学难点:‎ ‎1. 体会人民群众激动、 兴奋、 自豪的心情和对主席无比爱戴的 感情。‎ ‎2. 庄严宣告的重大意义。‎ ‎3.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该怎样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 伟人毛泽东资料、 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奋斗的 英雄图片、 开国大典原声资料、 五星红旗图片、 中国人民屈辱史资料。‎ 231‎ ‎2、 学生准备: 自主预习课文, 收集‚伟人毛泽东资料、 中国人民屈 辱史‛ 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谈话,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你们知道 1949 年的 10 月 1 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 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 过渡: (出示图片: 中国贫穷落后、 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导语: 在旧中国, 人民吃不饱、 穿不暖, 过着暗无天日、 牛马不 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 不懈的奋斗 努力, 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 , 从此人民当家做了 主人, 过上了 幸福的 生活。 1949 年 10 月 1 日, 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 世界 的目 光都集中到了 天安门广场, 因为在这里, 新中国举行了 她那隆重 的开国大典。‎ ‎3. 板书‚开国大典‛。 谁能说说‚典‛ 在这儿的意思? ‚典‛ 前 面加上了 一个‚大‛, 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 你读懂了 什么? 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 , 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 这隆 重、 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带着这样的 理解, 齐读课题。‎ ‎4. 这节课, 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 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 们的无限欢欣, 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 了 解课文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内容。‎ ‎2.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 的问题。‎ ‎3.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 解释词语, 练习造句, 找出近义词:‎ 231‎ 擎 檐 瞻 qí nɡ zhā n yá n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 的近义词。‎ ‎4. 初步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 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随着 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 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并给课 文分段)‎ ‎6.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进行了 哪些场面描写?‎ 板书: 会场布置 典礼仪式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典礼仪式重点描写了 : 毛主席宣告; 升国旗; 读公告。‎ 四、 资料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引出新课。‎ 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开国大典》 这篇课文, 了 解了 大会开始前 会场上的情况。 谁还记得‚典‛ 指什么? ‚大典‛ 呢? ‚开国大典‛‎ 又是为什么而举行的典礼?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开国大典, 通过一个个 盛大隆重的场面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感受开国大典的意义吧!‎ 二. 整体感知, 初识典礼。‎ ‎1. 出示词语组 排山倒海的掌声 雷鸣般的掌声 一齐欢呼 一齐欢悦 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 ‎2. 读一读, 有什么感觉, 用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3. 读了 之后, 你觉得这些词都是描写典礼会场的什么的?‎ ‎4. 课文 5——10 段中还有很多描写会场热烈、 激动、 庄严气氛 231‎ 的句子, 边读边把它们画出来。‎ ‎5. 指名读, 这些句子分别描写了 典礼仪式的哪个场景?‎ ‎(板: 宣告 升旗 公告)‎ 三. 品词析句, 深入探究。‎ 刚才我们了 解到典礼仪式主要写了 宣告、 升旗、 公告三个内容,‎ 但课文又是怎么写出这种热烈、 激动、 庄严的场面, 怎么表现毛主席 的伟人风采的,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3. 研读第五自然段。‎ ‎(1) 我们先来看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谁来读读?‎ ‎(出示) 下午三点整,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跟群众见面了 。 三 十万人的目 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 ‚排山倒海‛ 什么意思? (力量强, 声势大) 排山倒海的掌声 如 似 b. 体会‚一齐‛。 三十万人有多少, 你能想象得到吗? 三十 万人的目 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有人指挥吗? 没有人指挥, 但却做了 相同的动作, 这说明什么? 一齐投向主席台, 看谁? 终于见到毛主席 了 , 心情怎样。 从这‚一齐‛ 中, 你读出了 人们的什么心情(激动、‎ 喜悦、 热爱领袖) ? 文中还有没有描写人们热爱领袖的句子?‎ ‎(出示)他读到‚选举了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 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 起一阵掌声。‎ 你知道这掌声想要表达什么呢? 是啊, 尽管民族不同、 年龄不同、‎ 职业不同, 但热爱领袖的心却是相同的。‎ ‎(2) 人们为什么这么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 ‎(学生交流资料)‎ 其实老师觉得有一首歌最能表达主席的丰功伟绩。‎ ‎(出示: 毛主席像)‎ 雄伟的井冈山, 八一军旗红,‎ 231‎ 开天辟地第一回, 人民有了 子弟兵.‎ 从无到有靠谁人?‎ 伟大的共产党, 伟大的毛主席!‎ 红日照遵义, 长征百万难,‎ 突破重围去抗日, 高举红旗上延安.‎ 转危为安靠谁人?‎ 伟大的共产党, 伟大的毛主席!‎ 坚持持久战, 打败侵略者,‎ 南征北战求解放, 建立人民新中国,‎ 成长壮大靠谁人?‎ 伟大的共产党. 伟大的毛主席!‎ 再读刚才的句子, 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吧!(再读两句话)‎ 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 你一定会——( 开国大典亲历者, 75‎ 岁的冯明。 这位当年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现在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 他说当时他 就在天安门东侧, 当时他的表现是激动得眼泪流个不停, 高兴得跳啊跳啊, 所有的人, 伙伴 们都跳。‛ )‎ 再读两句话, 表达出对主席的爱戴。‎ ‎(3) 是啊, 在古老的中国, 1949 年是震撼人心的—年。 正如歌中所 唱, 五千年的日月 星辰, 黄河曾多少次荡涤沧桑大地, 可没有哪一次 改朝换代可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次壮举媲美。 让我们再回到开国 大典, 看,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你们听, 他 向全中国, 全世界庄严宣告: (播放课件: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 , 当人们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这 雄伟的声音时, 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4. 研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231‎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指的是什么?‎ ‎(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正是这宣告, 激动着人们的心。‎ ‎(2) 你知道这一宣告为什么能让三十万人如此激动, 为什么能 让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吗? (今天我们终于建立了 自己的国家, 终 于在世界上有了 我们的一席之地。 成立了 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容易吗?‎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先来唱一唱我们的《国歌》, 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 什么情景? )‎ ‎(3) 播放课件。 激情讲解: 是啊,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 血奋斗换来的, 多少革命志士为了 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 这是倒在 长征途中的小红军; 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 这是顶天 立地、 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 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 道路的董存瑞, 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为了 新中国, 前进!‛‎ 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 我们新的长城, 才迎来了 新中国在 今天的成立。 国歌无数次地想起才鼓舞了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才拯 救了 生死关头的中华民族。 这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 带着这份理 解, 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男、 女、 齐读。)‎ 师: 这庄严的宣告——生接读。‎ 这声音传到学校课堂 (同学们激动得把书本抛上了 天)‎ 传到工厂车间 (人们都欢呼雀跃, 有的抛帽子, 有的高兴得一蹦三 尺高)‎ 传到田间地头(高呼‚祖国万岁!‛ ‚毛主席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传到边防哨所(人民拿着鲜花, 挥着彩带, 载歌载舞)‎ 再读读, 有什么感觉(语句排比整齐, 气势连贯, 琅琅上口 ,‎ 表现了 欢欣鼓舞的场面)‎ ‎(4) 指导背诵: 把这欢呼, 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吧!‎ ‎5. 研读第八自然段。‎ 231‎ ‎(1) 是呀, 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 四万万人民的心都跳动着同 样的 让我们再把目 光聚焦到会场, 一起感受升国旗的场面: 毛主 席亲自按动电钮, 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齐读 ‎(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a.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你们理解这 句话吗? 在这以前是怎样的, 你们知道吗?‎ b. 生汇报, 出资料。‎ 同学们, 让我们翻开这段屈辱的历史看看, 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无 地位, 无尊严, 备受欺凌, 1100 多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中国人民喘不 过气来; 多少年过去了 , 东亚病夫,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仍像一 把钢刀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今天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代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齐说)‎ 这个站是多么得来之不易, 此时, 你再读这个站一定有了 新的理解吧!‎ ‎(2) 从那时起的 60 年里, 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大江南北, 国际场合 一次次冉冉升起(放 CAI)‎ ‎(3) 五星红旗每一次升起的时候, 我们都会感觉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 。‎ ‎(出课件) 60 年大庆图片。‎ 这时, 我们还仅仅是站起来了 吗? 是富强了 , 强大了 !‎ 四、 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 这节课, 我们走进开国大典, 目 睹了 典礼仪式的盛大场面, 此时,‎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热爱共产党, 热爱毛主席, 热爱新中 国)‎ 典礼仪式中的三个场景既写出了 群众活动的盛大场面, 又抓住言 行突出了 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 阅兵式和群众游 行的场面又怎样写得盛大而隆重的呢? 下节课请同学们自 己品读欣 231‎ 赏。‎ 板书设计:‎ 开 国 大 典 宣 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典礼仪式 升国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读公告 231‎ ‎8、 灯光 设计说明 ‎《灯光》 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 该文通过 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 歌颂了 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 说明了 今 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 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 学生知之 甚少, 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 因此, 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 231‎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多感悟。‎ 教学目 标 ‎1、 通读全文, 读中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 千钧一发、 点 燃‛ 等词语, 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 抓住文中三个‚多好啊! ‛ 让学生懂得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 身的美好品质。‎ ‎3、 读写结合, 提升学生对‚灯光‛ 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抓住三个‚多好啊‛ , 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 憧憬。‎ ‎2、 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 理解先烈 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一、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 快乐的去上学时; 当我们面 对丰盛的餐桌, 尽情的享用佳肴时; 当华灯初上, 我们欣赏着缤纷绚 丽的美景时, 你可曾知道, 这幸福的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 的? 时值清明, 让我们跟随作家王愿坚同志一起, 穿越时空隧道, 去 经受那血与火的洗礼, 去感受英雄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 二、 引导自读, 感悟‚多好啊‛‎ ‎1. 通过课前预习,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认真读读课文, 想一想: 如果你来教这一课, 你会让学生弄 懂哪些问题?‎ ‎3. 边读边悟, 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 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 什么, 想到了 什 么?‎ b 为了 ‚多好啊‛ 的幸福生活, 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 231‎ 标出相关语句, 写写自己的感受, 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习第二次‚多好啊! ‛‎ ‎1、 指名读 ‎2、 师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郝副营长自言自语地说出了 ‘多 好啊! ’ ? ‛‎ 生: 书上有一幅插图, 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 一个孩子正在灯 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 默默地沉思着。‎ ‎1、 指名说、 读。‎ ‎2、 是啊, 郝副营长注视着这幅插图, 看到一盏吊着的电灯, 一 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而他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书呢?‎ ‎(微弱的灯光下) 读读句子 ‎3、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是啊!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灯光, 注视着那幅图, 自言自语 地说, 多好啊! 此时, 郝副营长想到了 什么? ‛‎ ‎(也许看到了 一按电钮就亮的电灯, 也许看到一个个孩子在电灯 下认真学习, 也许看到了 人们在电灯下谈笑风生, 过着美好的生活。)‎ 过渡: 正是插图上的电灯点燃了 郝副营长心中的希望之灯, 此 时, 在他的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愿望。 读 学习第三次‚多好啊! ‛‎ 生: ‚赶明儿胜利了 , 咱们也能用上电灯, 让孩子们都在那样 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该多好啊! ‛‎ ‎1、 师‚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 他心中美好愿望, 读读这句话, ‘多 好啊’ 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 ‎( 对, 郝副营长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 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 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 ‎2、 边讲边读。‎ ‎(1) 指名 A 师评: 我听出了 郝副营长一颗迫切胜利的心。 读 ‎(2) 指名 B 师评: 郝副营长不仅想到自己, 更为了 下一代美 231‎ 好的生活。 读 ‎(3) 指名 C 师评: 这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战士。 读 ‎3、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 读出郝副营长一颗憧憬未来的心。‎ 舍身取义 师: ‚半个小时后, 战斗打响了 , 郝副营长为了 心中美好而神圣 的憧憬, 投入了 这场激烈的战斗中, 请你认真地读读课文的 9-10,‎ 想想什么样的举动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板书: 战场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回答 师小结: 就是这战场上的一星火光, 决定了 战斗的胜利。 板书:‎ 战场 火光 师 ‚那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 (读第 8 自然段)‎ 师‚在黑暗里, 后续部队与突击连失去联系, 意味着什么?‎ 师‚情况十分紧急, 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 出示: 守敌的 围墙……失去联系。 )‎ 这真是‚千钧一发‛ 啊! 突然(引读) 出示: 突然, 黑暗……‎ 已经够亮了 。‎ ‎3、 出示图片, 看, 在这漆黑的夜晚, 那一星火光一闪, 又一闪。‎ 望着微弱的火光,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1) 战士们靠着……(出示齐读)‎ 师‚这火光分明是一盏指明胜利方向的明灯阿! ‛‎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火光, 这分明是郝副营长心中的希望之光,‎ 更是他的生命之光啊! ‛ 让我们再来读读那一刻英雄的壮举吧!‎ ‎4、 出示第十自然段(配乐读)‎ ‎(1) 、 指名读, 你心中充满了 敬佩之情 ‎(2) 、 再指名读, 看来, 郝副营长高大的形象已经印在了 你的 心中。‎ ‎(3) 、 让我们再来读读, 你能否从他点燃那本书的举动中看到 231‎ 他的内心呢?‎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他心中美好的愿望。 ‛‎ 师‚郝副营长为了 战斗的胜利, 为了 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为了 让 更多的人用上电灯, 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燃了 他的生命之光。 ‛ 让我 们再来读读, 让那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4) 、 齐读第十自然段(配乐读)‎ 师‚郝副营牺牲了 , 他壮举是那样的义无返顾。 这种舍生忘死的 革命精神值得敬佩‛ 读 ‎5、 齐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 为了 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 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 ‎6、 再让我们来看看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 此时, 你不由得想到 了 些什么呢? ……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 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体会郝副营长为了 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 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读写结合, 深化‚多好啊‛‎ ‎1. 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 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 用不同的方式, 换来 了 这盏照亮黑夜的灯, 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 (实际上是照亮 我们新中国的灯)‎ ‎3. 此时此刻, 你最想说些什么? 可以是一首小诗, 可以是一段 随想, 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灯光》 教学反思 ‎《灯光》 是一篇阅读课文。 教学本课, 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 丰富的想象‛ 的运用训练。 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 追忆战争年代 的一桩往事, 是全文重点, 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 231‎ ‎1、 在战斗间隙, 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 在注视着书 上的插图? 他沉思什么, 憧憬什么?‎ ‎2、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 哪些地方是联想? 通过对以 上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 但由于本 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因此, 在课堂上, 我用了 很多时间 去讲解当时的环境, 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 我应该在课前引 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 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 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在这节课中,‎ 我努力的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主 动的去探索课文中蕴含的内容、 意境、 思想。 传统教学中, 教学的备 课、 上课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 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 生的想法和情感。 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 上课时总是把自己的教 案像背台词一样, 全然不顾学生接受与不接受。‎ 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 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自 主能动性, 发挥小组的合作性, 以及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文本之间 的交互作用, 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保证了 学生在课堂上 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有足够的时间读书、 思考、 说话。 这张‚优 秀小组评选单‛ 是我在洋思中学的‚讲学稿‛ 中得到的启示, 我觉得 这样能帮助学生集中理解课文。 从课堂效果看, 学生真正领会到了 革 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激发出了 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231‎ ‎9、 竹节人 231‎ ‎【教材分析】《竹节人》 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内容记 叙了童年时代的‚我‛ 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 并不顾时间沉迷于 斗竹节人, 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 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 们一般, 喜爱竹节人。 表现了 童年游戏的乐趣, 表达了 儿童的喜悦与 满足, 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这是一篇回忆 类文章, 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 同时贴合学生生活, 能够激发学生自 身情感的体悟, 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 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 活和幸福的体悟。‎ ‎【教学目 标】‎ ‎1. 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故事情节, 厘清行文思路, 感受竹节 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 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功能 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文中运用了 大量说明性的语言,‎ 理解这些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对‚我们全迷上了 斗竹节人‛ 的描写,‎ 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 导入 ‎1. 文章标题是‚竹节人‛, 你们见过竹节人吗? 竹节人是什么?‎ ‎(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 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 的玩具)‎ ‎ 2. 你们小时候流行玩什么样的玩具? 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 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各类电子产品、 各类或精致或高级的成品玩具)‎ ‎(因为时代不同, 物质条件不同, 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但 231‎ 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相似的。)‎ ‎(补充材料: 70 年代(1970 年), 彩色电视兴起, 2000 年, 手 机才逐渐普遍。 而作者是 1950 年出生的, 此处可顺势简单介绍作者。)‎ ‎3. 让我们通过课文, 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 感受作者童 年时代的乐趣。‎ 二、 检查预习, 梳理生字词 风靡锯截豁嵌威风凛凛金箍棒俨然叱咤风云弄巧成拙观摩虎视 眈眈破绽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沮丧悻悻然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三、 厘清文章结构(结合预习单, 梳理文章结构)‎ ‎1. 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 斗竹节人‛ 展开了 描写, 仔细阅读全 文,标注段落, 并完成下表。‎ ‎‚迷‛‎ 谁事件表现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字、 词、 句)‎ 学生①制作竹节人 ‎②斗竹节人认真、 喜爱 痴迷、 投入 老师没收竹节人, 却偷偷地玩竹节人 ‎ 怨恨、 沮丧 心满意足 ‎2. 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①第一部分(1-2 小节): 概述当时‚我们‛ 全都迷上了 玩竹节 人。‎ ‎②第二部分(3-19 小节): 描写了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的过程 和乐趣, 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制竹节人的自豪、 对斗竹节人的痴迷。‎ ‎③第三部分(20-29 小节): 叙述了 老师没收竹节人, 却也偷偷玩竹 节人, 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 全文围绕一个‚迷‛ 字, 向我们介绍了 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 231‎ 具——竹节人。 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 从学生迷到老师迷,‎ 充分展示了 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沛的时代, 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 活中寻找乐趣的。‎ 四、 文章内容分析 ‎(一) 重点解析 ‎1. 第一部分:‎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 都是自己做的, 也只能自己做。 只要有一 个人做了 一件新鲜玩意儿, 大家看了 有趣, 很快就能风靡全班, 以至 全校。‚‎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 玩具要自己做,‎ 而不像现在, 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 ‛ 只能‚有点儿心酸, 也 带点儿调侃意味, 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 只要‚‛ 很快‚‛ 以至 ‎‚也说明了 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发达, 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 供选择, 所以一旦有有趣的玩具出现, 很快就会吸引 一大片人来玩。‎ ‎2. 第二部分:‎ ‎①第 4 自然段。 第 6 自然段。‎ ‎(我们的毛笔斗用来做竹节人了 , 因为做得多, 所以毛笔就‚丢 ‎‚得多, 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 。 两相对比, 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 意。)‎ ‎(第一个‚而‚表转折, 写出我的窃喜和得意, 表现了 儿童的顽 皮与可爱; 第二个‛ 而‚是对前文的转折, 虽然课桌破旧, 但却正好 可以用来玩竹节人, 体现了 我的窃喜、 满意与满足。)‎ ‎②第 5 自然段, 裂缝像‚长江黄河‚‎ ‎(比喻+夸张, 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 很大, 其实 也是通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 有幽默的效果。)‎ ‎③第 7 自然段。‎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 充满了 童趣, 表达了 孩子们对在课桌裂 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231‎ ‎④第 17、 18 自然段。‎ ‎(作者连用了 五个简洁的短句, 五个连续的感叹号, 营造出一种 紧张、 热烈的氛围, 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 仿佛古战场 中英雄征战的序曲, 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 表现了 孩子们对于斗 竹节人的投入、 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⑤第 19 自然段。‎ ‎ (作者没有证明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 而是通过侧面烘托,‎ 一是‚攒着‛ 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 的细节, 一是听 不见上课铃声, 要等老师来, 才知道上课的事实, 既表现出‚我们‚对 斗竹节人入迷, 又给人丰富的联想。)‎ ‎3. 第三部分:‎ ‎①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 ‎(老师‚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似乎表现出的 是老师不苟言笑、 威严无比的形象。 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 烈对比, 更加突出了 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②第 29 自然段 ‎(原来老师也喜欢, 甚至很爱玩竹节人! 这让我们感到志趣相近,‎ 心灵的契合, 距离的拉近, 所以怨恨和沮丧斗消失了 。)‎ ‎(二) 问题探究:‎ ‎1. 文章主体部分——都竹节人(9-19 段) 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 的?‎ 一般来讲, 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 但从‚有时‛‚还有‛‚其实‛ 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作者是按照游戏欢 乐的程度而逐渐递进描写的。‎ 斗竹节人最常出现的是‚没头没脑地对打‛(第 9 段),‚有时‚会 遇到‚线卡住‚的情况(第 10 段), 有的对手会亮出‛ 神气‚的武器 和名号(第 11-14 段), 更有意思的是‛ 别出心裁‚却‛ 弄巧成拙‚(第 ‎15 段), 最让人着迷的是下课后教室里大规模的/热闹的搏斗(第 231‎ ‎17-19 段)。‎ ‎2. 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 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抓住‚两个对比‚: ①老师形象的前后对比; ②‛ 我‚和同桌心 情的前后对比 关键词: ①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拂、 念念有词、 全 神贯注、 忘乎所以; ②颓然、 不消说、 眼巴巴、 沮丧、 溜、 转悠、 咦、‎ 相视一笑、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这部分内容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对这个材料简易的玩具喜爱至入 迷, 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 其次, 竹节人收到老师的青睐,‎ 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 表达了 ‛ 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 豪; 最后, 它使得‛ 我‚在对这个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 可爱可亲的老 师, 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 ‛ 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深化了 文章 的主旨。‎ ‎3. 一篇记叙文, 为什么又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说明如何制作、‎ 如何玩)‎ 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 另一方面, 在说明过程中蕴含了 真切的情感。 如‚把毛笔杆锯成 寸把长的一截, 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联通身躯了‚‛ 系上一根冰棒棍 儿, 就成了 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 就成了 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从‛ 把……这就是……‚‛ , , , , , , 就成 了 ……‚可以看出, 作者想要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极其简单, 所需材料 极其简便, 暗示出‛ 我们‚的竹节人虽然简易, 但好玩和有趣的程度 一点也没有减少, 更突出了 这个游戏的有点吸引力和乐趣。 这既能表 现出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也能体现出他们对可以用简 单的材料制作出这一成果的自得与满意。‎ ‎4. 其他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 五、 板书设计 231‎ 六、 作业 七、 教学反思 导入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走, 正好班里有孩子做过竹节人, 所以顺 势导入了 , 反而更自然。 本课是在一个阴天上午的第一节进行的, 所 以同学们的状态有些低迷, 在参与度上就低了 很多。 所以教学进行中,‎ 临时增加了 朗读的环节, 让同学们从‚斗竹节人‛ 的几个段落中选取 自己喜欢的, 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第一位同学读时, 选了 17 段, 只 有三个词, 三个感叹号, 同学们都笑。 我紧接着说, 别看这段非常短,‎ 但实际内容很有趣味, 读起来也不容易的, 然后称这位同学未‚张斗 士‛。 他一下来了 劲, 很是激情地朗读了 这段内容。 听他读完, 其他 同学也积极了 起来, 纷纷参与进来, 成了 ‚李斗士‛、‚孙斗士‛。 之 前萎靡的状态一扫而空。 紧接着后面内容的进行就顺利多了 , 但因为 多增加了 这样一个调动气氛的环节, 整课也超出了 预计课时, 用了 将 近两节半。 时间上没有把握好。‎ 231‎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 标 ‎1. 认识‚嫦、 娥、 尚、 揭‛ 等 12 个生字, 理解新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 解课文主要讲了 什么, 是按怎 样的顺序 讲的, 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 通过阅读, 感悟出阅读方法。‎ ‎4.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 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学 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了 解课文中讲的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 理清作者的讲述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 感悟出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 很多时候, 我们遥望茫茫的星空, 看着圆圆的月 亮, 会产生无 穷的遐想: 月 亮上真的有嫦娥吗? 天宫在哪里呢? 外星人是什么样子 的?你们一定还有更多的问题吧? 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好吗?‎ ‎2. 【课件 2】 茫茫宇宙除了 地球之外, 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 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 解的知识。‎ 二、 揭示课题, 目 标阅读 231‎ ‎1. 【课件 1】(板书课题: 宇宙生命之谜)‎ ‎‚谜‛ 是什么意思呀? (没弄懂的问题) 刚才同学们就提出了 关于宇 宙的许多未解之谜。 从课题上看, 本课讲的是关于宇宙空间中有没有 生命的问题。 读了 课文你就会明白很多问题的。‎ ‎2. 出示:‎ ‎【课件 3】 阅读提示 ‎(1) 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讲了 些什么?‎ ‎(2)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 结论是什么?‎ ‎(4) 提出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三、 了 解内容, 理清顺序。‎ ‎1. 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讲了 哪些内容?‎ 生述后, 出示【课件 4】‎ ‎(1) 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 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 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 近距离的观测, 揭开了 火 星神秘的面纱;‎ ‎(5) 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 但科学家 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生命。‎ ‎2.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部分是讨论‚宇宙有没有 生命‛ 这个问题的?(2—9 自然段。)‎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 我们什么?(学生自由 发言, 相互补充。)‎ 教师指导点拨:‎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 引人的问题。‎ 231‎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 但是 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 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4. 现在你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了 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四、 识记字词, 正确书写。‎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 同位交流。‎ ‎2.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指导:‎ ‎(1) 生字部分 揭: 读音 jiē , 右边部分与‚渴、 喝‛ 的右半部相同, 组词:‎ 揭示、 揭开 倾: 读音 qī nɡ, 右边是‚顷‛, 组词: 倾斜、 倾倒 燥: 读音 zà o, 注意与‚躁‛ 区分, 组词: 干燥、 燥热 御: 读音 yù , 左边是‚彳 ‛, 右边是‚卸‛, 组词: 抵御、 防御 ‎(2) 词语部分 出示: 【课件 5】‎ 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粒谷。 形容非常渺小。‎ 厌氧菌: 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 而 不能在空气(18%氧气) 和(或) 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 面生长的细菌。‎ 陨石: 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抵御: 抵抗, 防御外敌。‎ 干燥: 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五、 汇报收获, 布置练习 ‎1. 请同学们说一说,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 什么?‎ ‎2. 课下把课文再仔细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提问, 衔接新课 ‎1. 谁来说一说,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23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2. 请同学们想想课文哪些部分是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 这个问 题的?‎ ‎(2—10 自然段。)‎ 二、 分组学习, 点拨指导 ‎1. 学生分组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各小组来分析自己小组分配到的 段落。‎ 第一组: 分析第二、 三自然段。‎ 第二组: 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三组: 分析第五——八自然段。‎ 第四组: 分析第九自然段。‎ 第五组: 分析第十自然段。‎ ‎2. 围绕问题学习、 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 什么内容, 是怎样讲道 理的? 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间进行汇报。 教师指导:‎ ‎(一) 第一组:‎ 出示: 【课件 7、 8】 分析第二、 三自然段。‎ ‎1.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 ‚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 第一, 宇宙无限, 第二, 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 ‎‚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 由这两点证明了 ‚地球绝不是有生 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一定还会有其他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 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 四点的星球: 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 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 三是有 适当的大气成分。 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 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 在的必须条件, 而宇宙之大, 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 所以一定会有 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板书: 生命存在的条件 ‎1. 适合的温度 ‎2. 必要的水分、 生命物质 231‎ ‎3. 适当的大气 ‎4. 足够的光热)‎ 第二组:‎ 出示: 【课件 9】 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根据生命存活的四个条件, 科学家先用了 排除法, 把不符合条件 的星球——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排除了 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 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 列举, 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 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 但却一直 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 出示: 【课件 10-13】 分析第五至八自然段。‎ 为了 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 作者先用了 比较法证明。‎ 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 找到了 两个相似点:‎ ‎1. 自转时间相似;‎ ‎2. 有昼夜, 有四季, 两极也都寒冷。 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 又引出了 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1) 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 (2)‎ 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 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 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 揭秘, 并且过程很真实, 一 是拍照, 二是近距离观测。 这两种结果证实了 火星上有生命物质、 火 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 阐述了 宇宙飞船的发现。 采 用摆实事、 列数字的方法, 证明了 火星上水分少、 大气稀薄、 温度低、‎ 无磁场, 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 服, 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 列举了 两个结果: 1. 土壤无有机分子, 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2.‎ 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 这样又 否定了 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231‎ ‎(板书: 人类探索的发现 火星的探秘)‎ 第四组:‎ 出示: 【课件 14】 分析第十、 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 但在太阳系之外, 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 星系。人们确信: 在不断的探索中, 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第五组: : 分析第 10 自然段。‎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三、 交流反馈, 课堂小结。‎ ‎1. 现在, 我们把各组要分析的段落分析了 一遍, 同学们一定 对作者要讲的道理和讲道理的方法都更加明确了 。 现在, 大家交流一 下,课文的结论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 教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 人类从有时候就 有思考, 发展到近代, 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 探索与分 析, 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 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 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 命存在的可能性, 他们在哪里呢? 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 步探索。‎ 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探索的发现 ‎1. 适合的温度 ‎2. 必要的水分、 生命物质 火星的探秘 ‎3. 适当的大气 ‎4. 足够的光热 231‎ ‎11、 故宫博物院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你都到过了 哪些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 明清时期皇帝住的地方---北京的故宫去过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标题 二、 出示学习目 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了 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 三、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初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生字词。‎ 231‎ 自学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鳌 ‎.‎ 头 湛 ‎.‎ 蓝 琉璃 鎏 ‎.‎ 金 蟠 ‎.‎ 龙 中轴 ‎.‎ 线 金銮 ‎.‎ 殿 额枋 ‎.‎ 玉玺 ‎.‎ 妃嫔 ‎.‎ 修缮 ‎.‎ 迥 ‎.‎ 然不同 故宫概况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也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231‎ 年), 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距今约有 600 多年的历史。 今 天人们称它为故宫, 意为过去的皇宫。 这里曾居住过 24 个皇帝, 是 明清两代的皇宫, 现称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 庄严绚丽, 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 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 白金汉宫、 美国白宫、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阅读课文, 思考:‎ ‎1、 故宫有什么特点? 试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a、 宏大壮丽: ‚占地 72 万平方米, 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 房 屋九千多间。‛‎ b、 建筑精美: ‚城墙四角上, 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白玉石桥‛。‎ c、 布局统一: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d、 风格独特: ‚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2、 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 做介绍的?‎ 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1-2) 总: 位置: 历史、 建筑地位、 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 建 筑总特点。‎ 二(3----15) 分写 第一层, 前朝(三大殿) (3—10) , (11) —— 承上启下 第二层 内廷 (12-15) 后三宫 御花园 三(16) 总写 回望故宫, 强调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231‎ 规模庞大的故宫要介绍的东西太多了 , 作者有条不紊的介绍 的非常清晰,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一学作者的写作妙招。‎ 二、 学习目 标:‎ 学习本文突出重点、 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三、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研读 5---8 段 思考: 1、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 作者介绍了 太和殿哪些方面 的情况? 采用了 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 在众多的宫殿中,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3 、 在介绍建筑群中, 重点介绍主要建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明确:‎ ‎1、 太和殿外观: 色彩壮丽、 雄伟壮丽 内部装饰: 庄严富丽 位置: 中轴线上 功用: 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 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结构顺序。‎ ‎2、(1) 是三大殿的中心, 皇帝的宝座在此, 是显示皇威的地方。‎ ‎(2) 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 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 故宫的本质 特征 。‎ ‎3、 在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 要抓住重点, 详略分明, 这样才能突 出说明事物的特征。‎ 请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大殿____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 ____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 ‎____是雕龙屏。 方台____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 每根大柱上盘绕着 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 ____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 里 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 ____环绕着六颗小珠, 龙头、 宝珠正对着____‎ 231‎ 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 有双龙戏珠、 单龙翔舞, 有行龙、 升龙、‎ 降龙, 多态多姿, 龙身____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思考:‎ ‎4. 上面这段文字有两个‚立足点‛, 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 两个‚立足点‛ 分别是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 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 依次向上、 向后、 向左右两旁写。‎ 以雕金蟠龙为立足点, 依次向下、 向周围写。‎ 整体顺序是先下后上 自学指导二:‎ 在‚内廷‛ 中作者重点介绍了 哪个宫, 为什么?‎ 明确: 乾清宫 因为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批阅奏章的地方。‎ 自学指导三:‎ 再读课文, 思考: 本文运用了 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说运 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分类别: 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 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 如‚御花园面积不大, 有大小建筑二十座‛。 说 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 如‚这里的建筑布局, 环境气氛, 和前几部分迥然 不同。‛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 如‛ 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 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知识归纳:‎ ‎1.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故宫——宏大壮丽、 布局统一、 建筑精 美、 风格独特。‎ 231‎ ‎2.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参观建筑物——空间方位顺序为主, 选定 立足点, 交代清楚方位词。‎ ‎3. 突出重点: 一组建筑物要突出重点, 体现特点。 如文中重点介 绍太和殿来体现特点。‎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 回答文后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高 28 米, 面积 2380 多平方米, 是故宫最 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 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 额枋、 梁柱, 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 12 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 彩鲜明, 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 上面安放着金 漆雕龙宝座, 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 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 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 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 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 周围环绕着六颗 小珠, 龙头、 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 有双龙 戏珠、 单龙翔舞, 有行龙、 升龙、 降龙, 多姿多彩, 龙身周围还 衬托着流云火焰。‎ ‎1. 第一段中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字列数。‎ ‎2. ‚金琐窗‛ 的‚琐‛ 的意思是_连环形花纹。‎ ‎3. 两段文字分别先从_内 部说明了 _内 部装饰_______; 再从__外 ‎______部说明了 太和殿的外观。‎ ‎4. 太和殿的特征是__最大______, 殿内 装饰以龙为主题的含义是 ‎_______皇帝是龙的化身。‎ ‎5. 第二段中运用了 哪些方位词语? 立足点是什么?‎ 方位词: 正中、 上面、 背后、 两旁、 中央、 周围、 下面;‎ 立足点: 朱漆方台 和雕金蟠龙 ‎6.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描写_______。‎ 231‎ ‎7. 选文对太和殿的说明体现了 故宫的什么特点?‎ 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 ‎《故宫博物院》 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设计首先回顾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 文的‚预习提示‛,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 明顺序, 并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这样既可检查学生的 预习情况, 同时, 又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识, 了 解作者的说 明顺序。‎ 因为本篇课文只用一课时讲解全文, 因此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 的有关段落, 其他说明可—读而过。 在讨论中, 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 平均使用笔墨, 要详略得当, 详略 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 定。 在讲解过程时, 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 特别从课文第 5 自然 段: 写外观特征, 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 如: 金黄色、 青蓝点 金、‎ 贴金彩画、 金锁窗。 第 6 自然段: 写内部装饰, 抓住龙的姿态特点。‎ 如: 蟠龙、 金龙、 双龙戏珠、 单龙飞舞、 行龙、 坐龙、 升龙、 降龙。‎ 第 7 自然段: 写建筑位 置, 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让学生了 解作者 在介绍建筑群时, 分清主次, 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 这样才能突出重 点, 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让同学们在今 后的写作实践中, 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 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 本课在教学中, 运用了 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件比较简洁, 结 合 课文内容讲解, 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 效果较 好。 在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 这样的 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 习课文内容, 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 内容(如: 后三宫等), 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231‎ 231‎ ‎12、 桥 教学目 标 ‎1. 认识 6 个生字, 会写 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 狂奔、‎ 狞笑、 拥戴、 清瘦、 沙哑、 放肆、 豹子、 呻吟、 搀扶、 祭奠、 乱哄哄、‎ 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 力。‎ ‎4.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 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 所蕴含的深意,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 图片或音像资料, 了 解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准备多媒体课件。‎ 231‎ 一、 激趣导入 老师知道咱们班同学都特别喜欢读书。 说说最近你都读过哪些小 说?(生交流)‎ 看来, 同学们都喜欢读小说。 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了 一篇很 特别的小说, 谁来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①小小说《敲门声》)‎ 看大家满脸惊讶, 为什么? (你的心中充满了 疑问。)‎ 短短的文章, 让大家的有了 这么多的遐想。 你们知道吗? 篇幅这 么短的小说它有个名称, 叫——小小说。 通常, 根据篇幅的长短, 我 们把小说分为谁来读? (课件出示②: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 说和小小说。)‎ 二、 认识‚老汉‛, 品味人物品质 那么小小说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色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谈歌的 小小说《桥》, 一起来了 解。(板书课题齐读)‎ 我们已经预习了 课文。 桥的主人公是谁? (板书: 老汉) 他给大 家留下了 怎样的印象? 看来, 对老汉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 那么,‎ 到底是怎样的描写让你们有了 这样多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 本去体会。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7----23 自然段,‎ ‎(幻灯片出示 3:‎ ‎1、 边读边画出描写老汉神态、 动作、 语言的句子 ‎2、 用一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写写你的感受。)‎ 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2、 画出了 句子, 我们一起品品。‎ 我们先来看这组句子, 谁来读: (幻灯片 4):‎ ‎(1)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组句子, 让你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老汉? (临危不惧)‎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汉的沉着冷静? ‚一座山‛ ——镇定 如山是冷静。‎ 231‎ 还有那个词? 老汉不说话(盯),‎ 老汉盯着人群, 他想用这样的眼神告诉人们什么?‎ 一个‚盯‛字, 让我们走进了 老汉的内心。 这是老汉的什么描写?‎ 谁能读出老汉的冷静?(指 2 生读)‎ ‎(2) 交流继续, 谁来读?‎ ‎(幻灯片 5)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幻灯片 5): 出示句子: 老汉吼道: ‚少废话, 快走。‛ 他用力 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两组句子中, 你关注到了 老汉的哪几个动作? (揪、 推) 你们 找的很准。 我们来聚焦老汉的这两个动作, 这个‚揪‛ 字, 思考: 老 汉为什么先揪出了 小伙子, 又把他推上了 木桥呢? (生畅所欲言)‎ 这一揪一推让你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 ‎(3) 我们再来看老汉的语言。 谁来读读?‎ ‎(幻灯片 6): 出示: 老汉沙哑的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 不要 挤!党员排在后面!。‎ 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 ‚少废话, 快走。‎ 我们合作着再来读读, 老师读提示语, 你们读语言。‎ 读着读着, 你们发现老汉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很多地方以词成 句, ‚桥窄! 快走, 不要挤!)‎ 老师把老汉说的话改一改,‎ ‎(幻灯片 7 乡 亲们, 这座木桥很窄, 也不够牢固! 大家千万不要 拥挤, 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 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 让普通 老百姓先过去。)‎ 你觉得哪种写法好? 为什么? (情况危急, 不容啰嗦。)‎ 是的。 正是这简洁的语言写出了 情况的危急, 老汉的果断。(板 231‎ 书:语言简洁)‎ 其实, 不只是老汉的语言, 整篇课文的句子都非常简洁。 老师认 真数过, 课文只有 511 个字, 却有 27 个自然段。 课文中像这样简短 的语句还有很多很多。 快速浏览一下课文。 找一处证明一下。 看来语 言简洁是整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板书: 语言简短)‎ 三、 感受洪水的可怕, 学习环境衬托的作用。‎ ‎1、 刚才抓住了 老汉的神态、 动作、 语言, 我们就走进了 老汉。‎ 想一想文章还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 什么? ------洪水,‎ ‎2、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读 找)‎ ‎3、 汇报交流 ‎(1) 谁来读一下你画出的句子(指名读一人读一句)‎ ‎(2)(幻灯片 9): 出示有关的句子: (1)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 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2)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 ‎(3)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 水, 爬上了 老汉的胸膛。)(开火车读)‎ 刚才, 同学们说到的句子大体有这些, 谁愿意连起来给大家读读?‎ 这样的描写让你看到了 怎样的洪水?‎ ‎3、 幻灯片 10 出示轻声读读这些句子, 是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 了 洪水的可怕? (咆哮、 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跳舞、 狞笑、 舔、 爬,‎ 变红)同学们都很会抓关键词, 关注这些词语, 你的朗读就有了 语感,‎ 赶紧练一练吧。‎ 谁愿意展示? (可以读一句。 可以读两句。)‎ 洪水越逼越近, 越来越猛! 我们一起看(播放洪水视频) 如果是 你面对着这样的洪水, 你会怎么样? 我们再来看洪水前的老汉。(幻 灯片 11 出示:‎ 231‎ ‎(女)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男)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女)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男)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 ‚你 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女) 水, 爬上了 老汉的腰。‎ ‎(男) 老汉吼道: ‚少废话, 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我们合作着读读, 女生来读洪水, 男生来读老汉的表现。‎ 此时此刻, 我们再来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么可怕的洪水?‎ ‎(指生说)‎ 你们真厉害。 已经总结出了 这篇小说的又一大特点-----环境衬 托。(板书: 环境衬托)‎ 四、 关注结尾 至此一个真实的老汉已经呈现在了 我们面前。 走近了 人物, 我们 再来关注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 小说的哪个情节最 让你意想不到? (幻灯片 12 出示结尾四段文字指生读)‎ 小说为什么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正像同学们所说, 这样安排情节, 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故事更 感人, 小说的这种写法有个名字就叫------设置悬念)‎ 就像刚上课时我们读《敲门声》, 同学们也读出了 很多的意想不 到,这样的写法就叫-----设置悬念。(板书: 设置悬念)‎ 五、 总结写法 这篇小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总结一下, 可以结 合板书说。‎ 六、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法国著名作雨果的经典小说《船长》,‎ 看看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 谁来读读自读提示。(幻灯片出示 231‎ 助学提示:‎ ‎1、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 和《桥》 相比, 两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请同学们拿出自读课本, 翻到 98 页, 开始阅读。‎ 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了 课文。 我们一起交流收获。‎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生畅所欲言)‎ 和《桥》 相比, 两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语言简短)‎ 我们一起品品这简洁的语言。‎ 幻灯片 14 出示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 ‎‚船长叫我吗? ‛‎ ‎‚炉子怎么样了 ? ‛‎ ‎‚海水淹了 。‛‎ ‎‚火呢? ‛‎ ‎‚灭了 。‛‎ ‎‚机器怎样? ‛‎ ‎‚停了 。‛‎ 船长喊了 一声: ‚奥克勒大副? ‛‎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 ‎‚二十分钟。‛‎ ‎‚够了 , ‛ 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大副, 你 的手枪在吗? ‛‎ ‎‚在, 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轻声读读这段对话,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简短有力的语言 来描述他们的对话? (情况危急、 更能表现出船长的临危不惧、 尽职 尽责、 舍己救人、 果断睿智)‎ 231‎ 怎样才能读好这么有特点的语言呢? 先请同学们小组内自 由练 读, 过一会我们分角色朗读。 师: 老师先来当一次船长, 所有同学都 有可能是洛克和奥克勒。 请大家做好准备。‎ 给你们次机会, 谁愿意当船长? 大副呢? 机械师呢? (指生分角 色朗读, )‎ ‎(20 分钟很快过去了 , 所有的人都得救了 , 人们却看到了 这样 的一幕 幻灯片 15 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 深渊。 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 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这是多么悲壮的与船同沉。 在这段特写镜头般的描写中, 作者为 什么特别写到了 阴森可怖的薄雾?(衬托了 哈尔威船长牺牲时的悲壮,‎ 烘托出了 哈尔威船长高大的形象) 虽然笔墨不多这里也同样运用了 什 么写法? (环境衬托)‎ 五、 推荐阅读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 两篇小小说, 他们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语言精炼, 却为我们带来了 满满的感动。 充分展示了 小小 说的魅力。 老师也想给大家推荐几篇小小说(课件出示小小说)‎ 六、 总结 有人说, 小小说是惊鸿一瞥、 是尺幅微澜、 是九曲回声、 是绕梁 三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走进小小说, 领略它的非凡魅力。‎ ‎《桥》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桥》 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 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 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 高风亮节、‎ 果决的指挥, 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 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 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深入解读文本后, 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 标定位于: (一) 认识6‎ 231‎ 个生字, 会写1 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 狂奔、 狞笑‛ 等词语。‎ ‎(二)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 舍己为人的高 尚品质;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三)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二. 教学成功之处 ‎1.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 要想文本感动学生, 教师必须先被 文本感动。 所以, 在这节课中, 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 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使文本、 学生、 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2. 以‚读‛‎ 为主线,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 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 层层深入地读。‎ 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 老汉的每个举动‛, 感受他 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 格。 所以本节课激起了 学生情感共鸣, 真正有所感悟。‎ 三. 教学不足 ‎1、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 但是在课堂上 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 一些, 让学生体会读少了 一些; 教师的点拨多 了 一些, 学生的自悟少了 一些。‎ ‎2、 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 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 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 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 章所起的作用, 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 , 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 没有点透, 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 必须深入 解读文本, 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 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 对 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231‎ ‎13、 穷人 学习目 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生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 段落和再现课文情境 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 淳朴和善良, 学习他们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体会穷人的善良。‎ ‎3.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 心理的描写, 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法。‎ ‎4、 体会问号、 叹号、 省略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语言、 行动, 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 心理的描写, 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 教学过程:‎ 一、 尝试自学 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记录卡上写下预习的收获:‎ 生字:‎ 要求会写的字做到掌握字音和字形, 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听写。‎ 词语:‎ 扫除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推想的方 231‎ 法理解, 预习的收获可以记在脑子里, 把记不住的写到自主学习卡上。‎ 读课文两遍,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在文中标画让你感动, 感触深的语段; 标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完成作业的时间要签字。‎ 二、 学习导语 ‎1、 师: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组的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组的单 元导语 ‎(出示导语) 请大家自己读读单元导语, 看看导语为我们学习本 组课文提出了 哪些要求?‎ 生: 说要求 ‎2、 师: 在这两个要求中有一个要求最重要是哪个?‎ 生: 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 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 抒发美好情感的。‎ ‎3、 师: 对, 这就是我们本组学习的重点。‎ 三、 组织交流。‎ ‎1、 导入: (课前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 9 课。 大家齐读课题。‎ ‎2、 听写 ‎1) 师过渡: 课前同学们都自学了 生字词, 自学的效果怎么 样呢? 我们通过听写来检测检测, 请大家拿出一支笔, 将听写的词语 写在自主学习卡的右栏内 ‎2) 听写: 魁梧 撕破 裹住 抱 怨 教师边听写边巡视学生情况, 选定一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生 听写。‎ ‎3) 集体评价指导 师: 写完的同学坐好,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看看这位同学听写 的词语对不对。‎ 231‎ 教师拿红笔在投影下全班批阅 师: 刚才我巡视的时候, 发现大家 ‚魁‛(也许是‚撕‛‚怨‛ )‎ 这个字出错较多, ‚裹‛ 这个字大部分同学写的不够漂亮, 现在我们 一起来看这两个字。‎ 板书: 魁 魁是由‚鬼‛ ‚斗‛ 两部分组成, 大家在写鬼的时 候,千万注意这里有个‚撇折点‛ (红粉笔标出) 。 板书: 裹 裹 这个字特别长, 要写好这个字关键是中间的‚果‛ 要写好, 我们一起 来写, 这个字是衣字偏旁, 中间的果的‚竖‛写的要短些(红笔写果),‎ 衣字偏旁写完整。‎ 刚才听写, 全对的同学有哪些呀? 师鼓励: 这么多全对的, 真棒!‎ 请这些同学在自主学习本上为自己的成功积一颗星。 没对的同学也不 要气馁, 现在就把你出错的字在听写的下面改正一个。‎ 总结: 写完的同学请坐端正, 看来我们在自学生字词的时候, 既 要关注字形, 把字写正确, 又要注意把字写规范、 漂亮。‎ ‎3、 交流主要内容 师: 课前大家对课文作了 充分的预习, 谁来说说, 课文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 生: 说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 第一步说清楚人物、 事件。 同学们听清楚了 吗, 她说 清楚了 小说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事件。 你还有其他的补充吗?‎ 生: 补充时间和环境 师: 这位同学又补充了 小说发生的时间和环境, 这样小说的主要 内容就完整了 。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生: 说完整。‎ 师: 大家都会概括主要内容了 吗? 好, 把你课前概括得你认为不 够完美的地方修改一下。‎ 修改完后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展示。‎ 师: 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我们说清了 课文的主要内容。 没有修改完 231‎ 的同学下课补充完整。‎ ‎4、 交流标出的令你感动和触动你的内容。‎ 师: 我们接着交流, 课前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大家已经标出了 感动 你,触动你的语段,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画出的语段。‎ 学生交流。‎ 师: 刚才感动大家, 触动大家的这些语段是什么描写? 大家 知道吗?‎ 学生交流。‎ 师总结: 这些语段, 有环境描写, 有心理描写, 还有人物对话 描写。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 不仅要关注小说给我们的整体感受, 还 要关注小说里的环境, 心理, 人物对话等描写, 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 研讨重点 ‎(一) 环境描写(第一自然段)‎ ‎1. 师: 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大家找出的这个描写环境的片段, 课 前,已经有同学` 自学了 这段, 现在我们就都来看这一段, (课件出 示第一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请大家自读这段环境描写, 看你从中读 出了什么?‎ ‎2、 学生交流:‎ 生: 读出了 环境很恶劣。‎ 师出示: 描写室外环境的句子, 谁还有补充?‎ 生: 抓住重点词语谈环境恶劣。‎ 师: 刚才大家读出了 环境的恶劣, 谁来读读, 把你的感受, 体会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 朗读。‎ 师评价: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 当时环境的恶劣, 读得很好。‎ B 师: 再来看这一段从这一段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 读出了 小屋内很简陋并且很温暖。‎ 231‎ 师: 是啊, 小屋很简陋, 但却温暖而舒适, 你可以从中看出什么?‎ ‎(桑娜勤劳)‎ 总结: 通过大家的交流, 我们读出了 这段环境(板书: 环境) 描 写, 不仅写出了 当天天气的恶劣, 也写出了 桑娜的勤劳(板书: 勤劳)‎ ‎3、 师: 同学们课文中除了 这一处环境描写, 还有其他的地方也 描写了 环境, 你能找到吗?‎ 生: 自己找环境描写的相关语段。‎ 师: 出示其他的环境描写, 课文中的这些地方也进行了 环境的描 写, 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 恶劣的环境呢?‎ 生 1: 写恶劣的环境突出了 桑娜家的贫穷, 这么恶劣的天气还要 出海打渔, 实在是因为家里太穷了 。‎ 生 2: 这么恶劣的天气都要出海打鱼, 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说明 他们家里非常穷。‎ 总结: 同学们体会得很好, 环境描写在这里衬托出了 他家的穷,‎ 正是有了 前文对环境的描写, 读到后文当知道他们竟然又收养了 两个 孩子的时候才让人感到出乎意料。‎ 看来环境描写既写出了 当时环境的恶劣, 让我们感受到了 桑娜的 勤劳, 衬托出了 她家庭的贫穷, 还为后文起到了 铺垫的作用, 读来让 我们感觉印象深刻。‎ ‎(二) 心理描写 师: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展开, 此时海上正起着 风暴, 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 溅起一阵阵浪花, 外面又黑又冷。‎ 桑娜走出小屋想看看丈夫是不是回来了 , 却没有发现丈夫的小船。 他 走进了 生病的女邻居西蒙的家里, 却发现西蒙已经惨死在了 家中, 身 边还熟睡着两个孩子。 她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了 回来, 然而抱回后内 心却很复杂, 我们一起来看刚才大家交流的这处心理描写。 (出示 9‎ 自然段)‎ 231‎ 问号句, 叹号句 师: 这一处心理描写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快看, 你发现了 吗?‎ 师评价: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 这个段落的特点就在标点符号上。‎ 师过渡: 这一段多处运用了 表达强烈感情的问号和感叹号, 现 在请同学先自己读读带问号的句子, 再读读带叹号的句子, 看你从中 分别读出了 什么?‎ 师: 同学们, 你从带问号的句子中读出了 什么?‎ 生 1: 忐忑不安 生 2: 犹豫。‎ 师: (谁听到了 ? 生: 犹豫) 她为什么会犹豫?‎ 师评价: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 她联系前文说出了 此时桑娜犹豫的 原因。 谁还有补充?‎ 生 3: 不安, 害怕! 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贫困, 收养了 孩子 日子会更苦。‎ 师: 是啊, 这样一来不就雪上加霜了 吗?‎ 师: 读带问号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 桑娜的犹豫, 那从带感叹号 的句子中, 你又读出了 什么呢?‎ 生 1: (坚定)‎ 师: 她为什么坚定?‎ 师: 所以, 桑娜下定决心, 宁愿挨一顿打, 也要收养者两个孤儿。‎ 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感受到了 桑娜从犹豫到坚定的矛盾 心理。 (板书: 矛盾心理) 让我们体会着此时桑娜矛盾的心理合作着 读读这一部分。 女生读红色部分, 男生读蓝色部分。‎ ‎3) 此时, 桑娜的心理活动很复杂。 (板书: 心理活动) 此时的 桑娜想到了 生死未卜的丈夫, 想到了 凄惨的孩子, 想到了 自己将要面 对更加艰辛的生活, 但单单没有想到的是把孩子送回去, 现在你的眼 前出现了 一位怎样的桑娜啊?‎ 生: 善良 231‎ 师: 你的眼前出现了 一个善良, 有爱心的桑娜是吗? 有人这样说:‎ 富人帮助穷人那是善良, 现在是穷人, ——穷得把命都豁出去才能换 回维持生命食物的穷人在帮助别人啊, 你的眼前又出现了 怎样的桑 娜?‎ 生: 伟大, 高尚的桑娜。 (板书: 高尚)‎ 师: 大家太棒了 ! 通过对带叹号和问号的句子的交流我们读就懂 了 桑娜那颗善良, 高尚的心灵。‎ ‎4) 刚才还有的同学观察到了 这一段中省略号用的比较多, 现在 就请大家看看省略号在这里省略的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省略号写出了 桑娜当时内心活动的时断时续, 最生动 准确地表现了 她当时复杂的心理, 所以省略号的运用独具匠心, 为文 章增色不少。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多次巧妙地用到了 省略号, 大家看,‎ 老师找到了 几句, 请一位同学读, 其他同学看看这些句子中省略号分 别表示什么意思?‎ ‎5) 出示省略号的句子, 全班一起说作用。‎ 教师总结: 看样子, 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可真实展现人物的心理 活动, 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标点符号。‎ ‎(三) 人物对话 师: 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认识了 善良、 高尚的桑娜, 她的丈夫 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看, 大家画出的这部分对话描写。‎ ‎1、 出示对话。 自读自学 师: 先请同学们自读看看有什么体会和理解, 然后把你的体会和 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一会请同学朗读。‎ 学生自读, 练习。‎ ‎2、 指读, 角色读。‎ ‎3、 评价: 桑娜的话应该怎样读? 为什么?‎ 渔夫的话应该怎样读?‎ 231‎ 生: 渔夫坚定的语气。‎ 师: 哪里能够体现出渔夫的坚定呢?‎ 生: 得、 怎么行、 快去。‎ 师: 此时的渔夫内心十分坚定, 即使是吃再多的苦, 受再多的累 也心甘情愿, 绝不后悔。因此带叹号的句子应该怎么读? 指读, 齐读。‎ 师: 还有哪里能够体现出他的坚定?‎ 生: 总能、 熬 师: 即使付出更多劳动, 甚至自己的生命, 也要决定收养两个孩 子,把他们养大。 这句话里充满了 坚定(熬) 。 范读、 齐读。‎ 总结: 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和施舍, 那是一件艰难而 漫长的工作! 这期间, 要消耗他无数的精力、 体力、 乃至生命。 但为 了 帮助别人, 他宁愿牺牲一切, 从中你看到了 怎样的渔夫? (善良、‎ 高尚) 而他的善良与高尚正是通过这坚定的语气表现出来的, 因此我 们要读出他的这份坚定和决心, 指名学生读桑娜和渔夫, 其他同学读 旁白。‎ 总结: 这段对话(板书: 对话) , 桑娜和渔夫没有一句豪言壮语,‎ 然而他们那善良高尚的心灵却深深打动了 我们, 在这里对话描写起到 了 巨大的作用。‎ 五、 总结交流 ‎1. 同学们, 这节课, 我们合作学习了 环境、 人物对话、 心理等 三个片段, 我们认识了 善良高尚的桑娜与渔夫。 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 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师: 是的, 我们不仅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还学到了 一些写 作的好方法。 课下大家可以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在自主学习本上写一写。‎ ‎2. 课文学到这里, 我们再来看看课题, 为什么课题不用《桑娜与 渔夫》 呢?‎ 师: 作者写这篇小说正是要赞扬像桑娜和渔夫这样虽然贫穷但却 231‎ 行为高尚, 心地善良的穷苦人。 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所在。‎ 六、 拓展延伸 师: 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列夫托尔斯泰) 你对 他有哪些了 解?‎ 学生交流 师: 他的确非常伟大, 他到底有多了 不起呢? 听我给大家讲一个 小故事: 在一所大学的礼堂里, 一位教授正在向他的学生讲述世界文 学。 教授熄灭了 礼堂内所有的灯, 然后他静静地打开一盏灯, 告诉他 的学生: 这就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接着, 教授打 开了礼堂内整整一排的灯, 说: 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对于世界 文学的影响。最后, 教授把礼堂内所有的灯都打开了 , 礼堂内亮极了 ,‎ 学生们也安静极了 , 教授有些激动, 微微抬高声音说: 这就是俄国著 名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这位就是伟大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出示: 图片) 课下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深入了 解他,‎ 也可以找找他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 ‎9 穷人 勤劳 善良 高尚 环境 心理 对话 ‎《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 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 体会情感。 同时要 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 人物言行、 心理描写的句子,‎ 去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 抓住环境描写、 人物语言、‎ 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 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 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 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 的‚物质贫穷‛ 以 231‎ 及‚精神富足‛ 这两大部分。 由于文章比较长,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 度, 为此, 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 来划分三 部分进行理解。 这几部分内容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去感知全 文。 在品味‚物质穷苦‛ 的部分上, 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 在 1~2 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 从学生的回答上 看, 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 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 并由环 境描写中确实地体会到了 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 为了 达到更透 彻了解穷人的境况, 营造悲凉的气氛, 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 句子延伸开去, 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 惨。‎ 对‚物质贫穷‛ 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达到表现‚精神富足‛ 的目 的。 其实, 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 劣, 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种美好的品质。 对穷人的善 良、 勤劳的品质有了 初步的了 解。 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 重头戏在于 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 在此环节上, 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 心理, 原意是用朗读、 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 理中的坚定。 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一定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 顾地帮助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 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 以及复杂心 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 因此, 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 够透彻。 而后来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 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 出文本的味道。 因此在末段的对话中, 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 但对渔夫那种善良、 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 。‎ 细想开来, 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 的部分, 学生会较有感触,‎ 而对‚精神富足‛ 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 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 生进入情境的朗读, 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 进而 朗读不到位, 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 这就导致了 一 知半解的局面。‎ 231‎ 231‎ ‎14、 柏林 教学目 标:‎ ‎1. 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 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 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 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一、 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中国还是外国, 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 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 文章或影视作品, 都 表现了 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 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 文章或影视新 闻作品。‎ 二、 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 处于战 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柏林》 这个标题看上去 很宽泛, 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 在柏林)【出示课件 1:‎ 出示课题】‎ 其实, 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31‎ ‎2. 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 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 请大家自由发言, 所涉及的内 容方方面面均可。‎ ‎3. 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 而后 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 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 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 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 和‚再次傻笑起来‛ 说明了 什 么?‎ ‎2. 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他们的母亲‛ 如果改为‚她‛ 好不好?‎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 她们一眼, 随即车厢 里平静了 ‛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这两个‚静‛‎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 学生汇报以后, 师生评价, 教师点拨指导。‎ ‎1. 说明了 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 幼稚粗浅。(板书:‎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 ‚他们的母亲‛ 揭示了 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 用‚他 们的母亲‛ 的称法更直指人心, 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 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 第一处‚静‛ 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 是外在的。 全文结 尾处的‚静‛ 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 是内心的流血。‎ 四、 再探文题, 品味主旨 ‎1. 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 而课文的题目 取为 ‎《在柏林》 有何深意呢?‎ ‎2. 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 ‎3. 教师指导:‎ 231‎ 首先,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 柏林开出的列车上, 可以想见, 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 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 后备 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 家庭的毁灭, 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 着眼结尾, 感受技法 ‎1. 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正是有了 前面的蓄势和铺垫,‎ 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 呢?‎ ‎2. 提问, 评点。‎ ‎3. 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 二、 三‛, 一直到 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 而‚一、‎ 二、 三‛ 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 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 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 写一篇 小小的读(观) 后感。‎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 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 篇幅很短, 但是涵义很深。 它是一篇关 于战争题材的小说, 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 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 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 让学生说一 231‎ 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 这样做的目 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 一种氛围, 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 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 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 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危害。‎ 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 可能是学生年龄小, 对战争方面的 内容了 解较少导致的。 今后教学中, 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 充分, 以免出现‚冷场‛ 现象。‎ ‎15、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 标:‎ ‎1. 学习并掌握‚苞、 蕾、 苔、 藓‛ 等生字, 理解词语。‎ ‎2. 朗读课文, 了 解每段话的主要意思。‎ ‎3. 了 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重点:‎ 了 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 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揭示文题。‎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 我们的课题是‚夏天里的成长‛, 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 呢?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1: 课题】‎ ‎3.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夏天, 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一) 初读课文 231‎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听, 看看你听懂了 什么?‎ ‎2. 谁听懂了 ?(只要求举手, 不要求回答) 没听懂没关系, 老师给 你们时间自己读懂, 但是遇到了 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 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 问同学、 问老师……)‎ ‎3. 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 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不懂的字、 词或句子做上记号, 多读几遍。 读完后汇报: 你读懂了 什么?‎ ‎4.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 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 以学生 的发言为主。 学生的发言和读书, 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是 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 对出现的错误, 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 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5. 同桌的同学互相听读全文, 检查字音并正音。‎ ‎6. 出示生字卡片, 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组织学生在学习小 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 并展开竞赛, 看哪个小组自主学 会的生字最多。‎ ‎7. 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 及时引导学生扩词、‎ 造句, 并理解字词的意思。【出示课件 2: 词语解释】‎ 威力: 使人敬畏的气魄和力量。‎ 菜畦: 指菜地, 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 活生生: 有生命力, 充满生机。‎ ‎8. 重点指导写好‚苞‛‚藓‛‚蔗‛‚谚‛‚瀑‛ 五个字, 掌握‚蔗‛‎ 字的笔顺。【出示课件 3: ‚蔗‛ 字田字格课件】‎ 三、 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 再读课文, 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 文章的中心句。‎ ‎2. 细读课文, 围绕这一中心句,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 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植物、 动物、 山水、 铁轨、 马路、 人)‎ 231‎ ‎3. 一边读一边画, 在细读的过程中, 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 出来, 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 品读课文, 设计作业。‎ ‎1. 品读课文, 了 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 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 书写生字、 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欣赏图片, 激趣导入 ‎1. 出示【课件 4】 秋天庄稼成熟, 果园里硕果累累的图片。‎ ‎2.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 的生长得来的, 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 今天我们共同 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 通读全文, 找中心句 ‎1. 老师找 4 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 用心感受。‎ ‎2. 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 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 认真。 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大屏幕出示: 【课件 5】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大家齐读 这句话。(板书: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 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全文都 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那么, 围绕这个中心句,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 讲述的呢? 谁愿意说说。‎ 三、 抓住中心, 深入学习。‎ ‎(一)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1)‎ 这段主要写了 哪几样生物? (2) 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 (3) 它们都 有什么变化?‎ 用笔在文中画一画, 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哪句话能说明 231‎ 这个特点?‎ ‎2. 大屏幕出示: 【课件 6】‎ ‎‚生物从小到大, 本来是天天长的, 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 跳跃的长,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 说明生物生长的速 度怎么样呢? (快 很快 迅速)‎ ‎3. 因此, 在朗读 ‚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 这 几个词语的时候, 要读出节奏感, 稍快。 谁愿意来试试。‎ ‎4. 绿蔓, 竹子, 高粱, 鲜花, 苔藓, 草坪, 菜畦, 小猫, 小狗,‎ 小鸡, 小鸭都在长大, 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 (板书: 绿蔓 竹 林 高粱 苞蕾 苔藓 有生命)‎ ‎(二) 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山 地 河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2. 大屏幕出示: 你能用‚因为……所以……‛ 这样的句式把 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 因为草长树木长, 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因为秧苗长甘蔗长, 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因为水长瀑 布长, 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 因为铁轨长, 所以缝隙是一天 天地变小; 因为柏油路长, 所以路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解释: 物 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 路面高起来。)‎ ‎3. 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 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三) 同学们看(指板书), 有生命的植物、 动物(相机板书:‎ 有生命) 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 铁轨 甚至马路(相机板书: 无生命)‎ 在夏天里都在长大, (指板书) 说明了 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那么人也是一样的, 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 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 特点呢? 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四)(指读第四自然段) 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231‎ ‎1. (指生答) 身体的成长、 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 中学 ‎——大学 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 理解谚语 大屏幕出示【课件 7、 8】 谚语:‎ 六月 六, 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 割谷喂老牛。‎ 指生读, 解释:‎ ‎‚六月 六, 看谷秀‛ : 农历六月 初六, 就到处可见齐腰深, 秀出 穗的谷子了 , 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 割谷喂老牛‛: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 二十三或二 十四日, 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 就 没收成的希望了 , 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 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 ‎1. 师小结: 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 的最佳时机, 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 在这一段中, 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 (指生答。)‎ ‎3. 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 【课件 9】‎ 农作物到了 该长的时候不长, 或是长得太慢, 就没有了 在收成的 希望。 人也是一样, 要赶时候, 赶热天, 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 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 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 道理: 人也是一样, 要赶时候, 赶热天, 尽量地用力量地 长。(板书: 人赶时候 赶热天 尽量)‎ ‎(3) 读了 这句话, 你感受到了 什么? 明白了 什么?‎ ‎(4) 热天: 不是指季节, 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 利于成长的时 间、 环境等, 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 长: 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 年龄的增长, 体重的增加, 还 要看知识的积累, 认识的提高, 对时间的珍惜, 对机遇的把握, 努力 学习。‎ 231‎ ‎(6) 人生的夏天指的是?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 积极争 取知识、 能力、 经验的增长, 不能错过时机, 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 的人。(板书: 珍惜时间 抓住机会)‎ ‎(8) 齐读第四自然段, 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四、 回顾课文, 拓展延伸。‎ ‎1. 指板书,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 抓 住特点, 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 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 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 才会吸引读者。)‎ ‎2.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 言, 浅显易懂, 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 却用得恰到好处, 可以 举例子说说, 这样让人感到亲切、 自然、 朴实。)‎ a) 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 就细 细地、 美美地读一读, 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分别指生读一句)‎ b) 拓展写一段话。 观察夏天的事物, 以第一句话为中心, 写一 段包含具体事物的话。‎ 五、 教师小结, 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 希望同学们能够 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 等到了 秋天才会有好的 收成! 这让我想起了 一首诗: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夏天里的成长 绿蔓 竹林 高粱 苞蕾 苔藓 有生命 山 地 河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教学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 一文写出了 许多生物和非生物都在夏天里成长 231‎ 的具体实例, 最后点明主题: 人要抓住成长的机会, 尽力尽快成长。‎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 织教学, 基本上完成了 教学目 标。 但是也发现了 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 很多不足:‎ 一、 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学情境这一点不很到位。 本文的语言浅 显, 通俗易懂。 例如课文中讲到了 竹子高粱, 讲到了 小猫小狗, 讲到 了 小学生和中学生, 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 而且学生比较 夏 天 是 万 物 迅 速生长的季节 珍惜时间 抓住机会 人赶时候 赶热天 尽 感兴趣的事物, 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 可是教学时, 我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二、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 如果在 教学过程中, 我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 那么, 就无从谈 到关注了 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出现的冷场现象意味着教育者自己所存 在的问题。 今后我要在教学方式、 方法上更好地改进。‎ ‎16、 盼 教学目 标:‎ ‎1. 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3. 了 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 了 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 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写了 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231‎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 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学习从不同方面或 选取不同事例, 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简介作者 ‎1. 老师出个谜语, 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 2: 谜语】 ‚一 件小花衣, 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 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 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 我们课文的题目 是什么, 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 过某些事情? 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 关, 学习了 课文, 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 盼什么, 愿望实现了 吗? (板 书: 16. 盼)‎ ‎3. 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 是一位著名女作家, 1957‎ 年 9 月 出生于河北省赵县, 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1975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 ‎《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等 100 余篇、 部, 作品曾 6 次获包括‚鲁迅 文学奖‛ 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 香雪》 获第 ‎41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 分作品已译成英、 俄、 德、 法、 日、 韩、 西班牙、 丹麦、 挪威、 越南 等多国文字。‎ 二、 检查预习, 纠正指导 ‎1. 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 与‚桶‛ 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 与‚蓬‛‎ 字形区别, 意义不同; (3) 指导书写‚嚷、 酱、 唇‛ 等生字。‎ ‎2. 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 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原则, 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 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 理由正当充分, 胆子壮, 说话十分有气势。‎ 231‎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 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丝毫不敢疏忽。‎ 三、 理清段落, 概括大意 ‎1. 在理解生字、 新词的基础上,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 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盼‛ 为题, 围绕题目 写 了 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 所以以‚盼‛ 为题目 。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 ‎‚终于穿上了 雨衣‛ 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 来写的。)‎ 围绕‚盼‛ 写了 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总结不全, 教师指导学生读 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 给课文划分段落, 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 1、 2 自然段): 写妈妈送‚我‛ 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 3 自然段): 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 4—17 自然段): 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 18—21 自然段): 写‚我‛ 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 学生会产生分 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 朗读课文, 体会心理 ‎1. 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读完后想一想, 这段文字是围绕 什么意思写的。‎ ‎2. 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 体会这两 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 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 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 的蕾蕾盼什么? 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 引导学习课文。‎ 231‎ 二、 学习课文, 理解内容。‎ ‎(一) 第一部分 ‎1. 各自轻声读第一段, 思考: 这一段先写了 什么? 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 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 雨衣。)‎ ‎(板书: 妈妈送我新雨衣)‎ ‎2. 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 为了 穿新雨衣我做 了 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 抖抖袖子, 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 响 穿上雨衣热了 一身汗)‎ ‎3. ‚你疯啦? ‛ 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 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 了 。)‎ ‎(二)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 也容易理解, 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 而过。‎ 每天都在想, 盼着下雨。‎ ‎(板书: 天天盼下雨, 想穿新雨衣)‎ ‎(三) 第三部分 ‎1. 默读第三段, 思考: 从全段来看, 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 的?‎ ‎(板书: 虽然下雨了 , 但是没如愿)‎ ‎2. 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讨论回答问题。‎ ‎(1) 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 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 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 楼门。‛ 我 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 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 231‎ ‎(3) 填空后, 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 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 妈妈让我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 妈妈让我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 妈妈说 ‎(她已经买了 )‎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 妈妈说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 妈妈 ‎ (不相信)‎ ‎(4)‚我‛ 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 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 的吸引力非常大, 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 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 因为今天‚我‛ 没机会出去了 。)‎ ‎(四) 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 , ‚我‛ 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 这真是意 外的惊喜。)‎ ‎2. ‚我‛ 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 穿雨衣了 。)‎ ‎3. ‚小心翼翼‛ 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 新雨衣)‎ ‎4.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 满足、 高兴)‎ ‎(板书: 雨天帮助我, 穿上新雨衣)‎ 三、 整体回顾, 体会写法 231‎ ‎(一) 出示问题 ‎1. 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 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 ‚盼‛ 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 为最生动的两处,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 学生汇报, 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 师生评价, 教师指导: 课文通过以 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 晴天穿雨衣, 热了 一身汗。‎ ‎(2)‚我‛ 每天盼着变天。‎ ‎(3) 看外面下雨, ‚我‛ 想找借口 出去, 穿穿新雨衣。‎ ‎(4)‚我‛ 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 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 了 。‎ ‎(5) 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 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 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 师生评价, 教师指导: 课文具体描 写‚盼‛ 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 , 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 留到明天吧。‎ ‎(2)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 那一定比珍珠玛瑙 还好看。‎ 四、 畅谈收获, 课下练笔 ‎1. 请同学们说一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懂得了 什么?‎ ‎2. 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看到了 一个急切盼望下 雨, 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课文围绕‚盼‛ 这个中心意思, 选 取了 好几个事例来写。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 不同事例, 表达中心意思。‎ ‎3. 课下,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 并以此为中心写一 段话。‎ 231‎ ‎(板书: 围绕中心意思,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16. 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 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 , 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 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 我在讲解课文时, 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读、 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 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 语言、 心理 活动来分析, 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 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 默读 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 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 体描写了‚盼‛ 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 说说这样 写的好处。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 然后汇报, 最后教师指导, 向学生讲 清楚本课的重点, 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写文章要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 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 互相 提出建议, 做好修改。‎ ‎17、 古诗三首 231‎ 浪淘沙/(唐) 刘禹锡 ‎【教学目 标】‎ ‎1, 认识 1 个字.‎ ‎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 结合图画, 展开想象, 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黄河磅礴 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感受诗句的优美, 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想象诗中意境, 感受黄河气势磅礴,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 情感, 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出标:‎ ‎1、 导入: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化, 它 博大精深, 语言凝练, 韵味悠长。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 《凉州词》‎ 一诗, 知道了 学习古诗的方法是: (出示学习目 标)‎ 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 ‎2、 释题:‎ ‎3、 介绍作者: 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 他创作的《浪淘沙》 共九 首。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4、 通过预习, 我们知道: 这首诗写得是关于母亲河———黄河 的古诗, 关于黄河, 你了 解多少呢? (介绍黄河及有关描写黄河的诗 句)‎ 二、 检查其他方面的预习情况:‎ ‎(1) 字音: 曲 : 读 qū 不读 qǔ 簸: bo ‎ (2) 哪些字形需要提醒大家: 簸 涯 淘 231‎ ‎(3) 这首诗的重点词语有哪些? 怎样解释?‎ ‎(4) 整首诗的意思, 你知道吗?‎ ‎(5) 哪位同学愿意读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读 出重音)‎ 三、 出示自学指导(一)‎ ‎1、 这首诗描写了 黄河什么特点? 你眼前仿佛看到了 什么画面? 你是 通过诗中哪些字词想象到的?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精神?‎ ‎2、 后两句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 有什么作用? 寄托了 作者怎样的憧 憬? 你的根据是什么? (5 分钟)‎ ‎1 课件师范读 听了 范读, 你眼前仿佛看到了 什么? 想象到了 什么画面? 你是从哪 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 弯—— 蜿蜒曲折 弯曲悠长 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 长 ——河流漫长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黄河入海流 师: 你想象得真丰富呀! 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 。 我们仿佛来到了 黄河边 了 !‎ 师: 再读读这一行, 你重读了 哪些词? 就是说在这个画面中你特写了 哪一笔?‎ 九曲 师: 想读得更好吗? 想象一下, "九曲": 黄河蜿蜒曲折, 怎么读?‎ 评: 好一个"九曲", 读出了 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 万里沙 师: 想象一下, 你站在黄河边, 向西望得到头吗? 向东呢? 再远一点 呢? 是呀,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怎么读?‎ 评: 真好! 一个"万里", 你读出了 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 。‎ 把这一句连起来读, 重读‚九曲 万里沙‛‎ 231‎ 师: 你想象得真好, 把这种想象读进诗中去, 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读出了 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了 还有谁想读?‎ 想象一下, 黄河入海流, 一眼望不到头,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师: 来, 我们一起读, 读出你自己的想象。‎ 师: 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 (课件) 解说 这就是九曲黄河, 从高空俯瞰,‎ 如巨龙蜿蜒盘旋. 它是中国第二长河, 是世界第五大河流, 流经九个省 和自治区。‎ 黄河多么源远流长啊! (范读) 九曲黄河万里沙, 来, 齐读。‎ 过渡: 同学们, 欣赏了 黄河的远景图,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面。‎ 浪淘风簸自天涯 ‎1、 簸: 浪大浪高——‎ 我们仿佛看到了 :‎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一泻千里 再读这一句, 想象画面:‎ 师: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生: 浪大.‎ 师: 能读出这种画面吗?‎ 师: 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 这一次, 你读出了 黄河的波涛汹涌。‎ 我们仿佛听到了 :‎ 奔腾咆哮 震耳欲聋 排山倒海 再读读"浪淘风簸", 你仿佛还听到了 什么?‎ 想象得很生动很形象, 能把想象的画面(情景) 读出来吗?‎ 预设一 评: 你的朗读把巨浪滔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了 , 真棒!‎ 我们仿佛感受到了 :‎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师: 谁再来读一读, 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 231‎ 预设二 师: 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 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 师: 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 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 谁能把这种气势读 出来。‎ 师: 好, 读出了 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 势。‎ ‎2、 自天涯 (涯: 边) ——长 我们仿佛联想到了 :‎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气势。‎ 黄河是不是通到天上(古代就有黄河和银河相通的传说。)‎ 黄河是不是通向牛朗织女的家。‎ 师: 有谁对这个画面还有补充?‎ 师: 谁再来读一读, 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 预设二 师: 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 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 师: 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 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 谁能把这种气势读 出来。‎ 师: 好, 读出了 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 势。‎ 再读读这一行"浪淘风簸自天涯"你还想象到什么?‎ 师: 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天上来又流向天际。‎ 预设一 评: 你读出了 黄河巨浪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 预设二 师: 你"浪淘风簸"一词, 读出了 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 你再想象巨浪滚 滚, 一泻千里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你再读。‎ 231‎ 师: 读得真不错! 让我们感到黄河的磅礴气势。 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 齐读。‎ 同学们,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去亲临其境吧! (课件)‎ 解说: 这是黄河源头, 发源于青藏高原, 经过一段平缓的河流, 穿越峡 谷 , 劈开万仞山, 波涛滚滚向东流去,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如千万 匹骏马奔腾而来, 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 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 来, 我们一起读, 九曲——‎ 完成自学指导:‎ 总结: 前两句描写了 黄河(弯弯曲曲、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的特点。‎ 表达了 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过渡) : 我们欣赏了 黄河远景和咆哮图, 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 你还想 象到什么画面:‎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要求读出: 直上——浪大, 浪高 牵牛织女家——静谧美好 师: 想象得真丰富, 如同黄河远上白云间 jià n 的感觉。 能读出来吗?‎ 评: 朗读得真有感情。 你读出了 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 想象一下巨浪滚滚直上银河的感觉, 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评: 你读出了 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 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 同学们, 我们不妨 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 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述)‎ 师: 男耕女织, 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 别让我们打扰他们, 谁想读?‎ 师: 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 想想怎么读 谁来试试。 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评: 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 还有谁想读?‎ 评: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读得好,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 评: 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 231‎ 师: 听你读"牵牛织女家" 读得很温和, 很轻柔, 我好像也感觉到牵牛 织女家是那么安宁美好!‎ 师: 来, 我们一起读。‎ 完成板书 :‎ ‎(过渡) 师: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 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 静谧的银河相融, 寄托了 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憧憬。 这是多么奇 伟的想象。‎ 总结写法:‎ 夸张 想象 师: 还想读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吟诵全诗, 体会古诗的韵味。 (练读)‎ 师: 同学们, 谁想吟诵 (指名读)‎ 师: 好, 试着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 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评: 同学们, 他吟诵得怎样?‎ 预设 师: 谁能评一评, 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呢?‎ 师: 说得好。 谁还想评或者有好的建议。‎ 师: 你评得很好, 你能给他不足的地方做个示范吗?‎ 评: 你读得抑扬顿挫, 颇有古人吟诗的风范, 还有谁想读?‎ 评: 你读得荡气回肠, 令人回味。‎ 师: 谁来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 还可以加上动作。‎ 师: 古人云: 好诗不厌百回读. 谁还想吟诵?‎ 师: 我们男女生合作读怎样? 请男生读一二行, 女生读三四行。‎ 师: 我们一起来读。‎ 五、 课外拓展 六、 总结全课 这节课, 我们欣赏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 . 古人用他们的 双脚踏遍了 祖国山川河流,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 231‎ 篇。 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刘禹锡的古诗读一读, 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 的古诗古韵, 总结他的诗歌特点:‎ ‎1、 取境优美。‎ ‎2、 精炼含蓄。‎ ‎3、 韵律自然。‎ ‎4、 豪迈的气概, 奋发有为的精神。‎ 七、 当堂检测:‎ ‎1、 背诵这首诗。‎ ‎2、 默写这首诗。‎ ‎3、 积累刘禹锡的诗。‎ 八、 布置作业:‎ ‎1、 积累刘禹锡的诗。‎ ‎2、 积累有关黄河的诗词。‎ ‎3、 总结刘禹锡的诗歌特点。‎ 九、 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描写 黄河 弯弯曲曲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寄托 憧憬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想象 江南春 一、 情景引入 ‎1、 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 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 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 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 在同学们的 记忆中又有哪些呢?‎ ‎2、 出示《春江晓景》 图, 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简单介绍 :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 著名的画家, 善于画鹅、 鸭等 小动物。‎ ‎3、 引出诗题‚江南春‛: 顾名思义, 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 231‎ 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4、 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 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 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 世称‚小李杜‛。‎ 二、 初读古诗, 整体理解 ‎1、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2) 熟读诗句, 勾画不理解的字、 词, 借助工具书自学。‎ ‎2、 检查学习效果 ‎(1) 指名朗读, 集体正音。‎ ‎(2) 分组读。 然后齐读全诗, 注意停顿。‎ ‎(3)、 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 我们可以怎么停呢? 介 绍最简单的读古诗方法 2、 2、 2、 1(板书) 这样来停。‎ ‎3、 再读古诗, 结合旁边的注释, 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 4、 理解一些词语 ‎(1) 认识蒌蒿、 芦芽、 河豚, 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 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 每年春 天逆江而上, 在淡水中产卵。‎ ‎5、 教师朗诵古诗, 边听边想象诗的意境。‎ ‎6、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 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 精读诗句,‎ ‎(一) 前两行——晴景、 写今 ‎1、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 郭‛、‚酒旗‛ 的意思。‎ ‎2、 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集体订正。‎ ‎3、 你从这首诗里, 看到哪些景物了 ?‎ 231‎ ‎(黄莺、 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靠山而建的城、 好多亭台楼阁在风 雨中、、 佛教寺院、 雨、 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4、‚千里‛ 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 ‚千里‛ 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 ‎(千里是虚指, 它其实是一个虚数, 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 在这 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而‚十里‛ 呢, 就非常确切, 就觉得这个诗,‎ 没有多少意思。‎ ‎5、 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 莺宛转啼鸣, 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 , 迎风招展 的酒旗。)‎ 小结: 在古诗里, 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 不是真的指一千里,‎ 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 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 叫, 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 在整个江南, 处处都有 这样美的春景。 在古诗中, 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 诗人 边走边看, 地点在变化, 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 这是一番怎样的生 机勃勃的景象。 所以诗中写出了 听觉, 还有什么?‎ ‎(视觉、 幻觉、 感觉。)‎ ‎3、 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 读出地方的辽阔, 读出那景色的明丽,‎ 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 齐读, 教师伴读。)‎ ‎(二) 后两行——雨景、 怀古 ‎1、 提问, 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过度: 诗人边走边看, 游兴十足。 这个时候, 忽然下起了 蒙蒙细雨,‎ 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 极目 远眺, 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 的青纱之中。 在远处, 他看到了 很多寺庙, 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同学们, 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 和他一 起来想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你看到什么了 ?‎ ‎(很多很多的寺, 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 231‎ 细雨的沙沙声, 还有黄莺的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 下雨时空气的 清新、 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 体会一下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 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 广建佛寺, 企图依靠神灵 的庇护, 永保江山稳固。)‎ ‎3、 集体讨论(抒发了 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 带着自己的感觉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 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 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这是一个虚数,‎ 告诉我们在江南, 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 ‎6、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读出佛寺的多, 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学 生读诗句)‎ 教师小结: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 广建佛寺, 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 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时移世易, 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 有多少楼台 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 呢?‎ ‎7、 带着理解,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 合作交流、 品味意境。‎ 交流: 这首诗抓住了 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 描绘了 春天怎样 的画面?‎ ‎1、 小组交流探讨。‎ ‎2、 汇报交流成果。‎ ‎3、 师生共评 五、 作业 依据《江南春》 这首诗歌的内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为这 首诗配一幅画。‎ 六、 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231‎ 烟雨楼台 ‎《书湖阴先生壁》‎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 物的描写, 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 一个清静脱俗、 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 的形象, 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 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 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课时目 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并能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 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感悟诗人 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人退居 田园后愉悦、 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诗中的感情。‎ ‎2、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释题导入。‎ ‎1、 今天, 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读题。‎ ‎2、 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 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 晚年闲居在 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 常跟附近居民来往, 相处得很友好, 湖阴先 生杨德逢, 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 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 做客, 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 随口 吟成这首绝句, 应主人请求,‎ 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二、 诵读, 明诗意。‎ ‎1、 自由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再读, 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 说说你读懂了 什么? (了 解全 诗大意、 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231‎ ‎3、 师述古诗大意, 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 常打扫, 檐洁壁净, 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 成垄成行的花木, 把小小 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 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 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 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 两座多情的山峰, 不 待邀请就推门而入, 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 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 精读, 悟诗情。‎ ‎1. 默读, 抓词感悟, 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 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1) 湖阴先生人品高洁、 富于生活情趣; 清静脱俗, 朴实勤劳。‎ ‎(2) 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 赞美主人品格,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 抒发诗人自 己 的思想感情。 你感受到了 吗? 说说吧!(表达了 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 心境和从田园山水、 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 诗人是运用了 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 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四、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王安石访问朋友湖阴先生, 即兴写下了 这首千古传唱 的诗歌。 全文景与人处处照应, 融化无痕。‎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 默写古诗。‎ ‎2. 依据诗意,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 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231‎ 借景: 庭院内: 净 庭院外: 护、 绕 抒情: 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 ‎18、 只有一个地球 一、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 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 号, 本文以此为题, 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 性说明文) 的形式,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 地球的有关知识, 阐明 了 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 的事实, 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 保 护地球。‎ 二、 教学目 标 ‎1. 理解本课10个生字, 能读写下列词语: 裹着、 渺小、 范围、‎ 恩赐、 慷慨、 滥用、 枯竭、 贡献、 威胁、 目 睹、 和蔼可亲、 晶莹剔透、‎ 相互交错、 生态灾难、 生态环境。‎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 231‎ 增强爱护环境、 保护地球的意识。‎ ‎4. 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 严谨, 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 增强珍惜资源、 保护地 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学生: 分组搜集地球相关资料 第一组: 收集地球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为理解地球是生命的 摇篮做贮备。)‎ 第二组: 收集什么是自然资源? 用具体事例说一说地球资源被破 坏的实例与危害。‎ 第三组: 收集我们不能移居其他星球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 ‎1、(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 孩子们,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 莹的球体, 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今 天, 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生起读课题。‎ ‎2、 生初读课文, 读准生字字音, 了 解字意, 交流沟通。‎ 注意多音字‚扁‛ 的读音。‎ ‚辨字组词。‎ 莹( ) 竭( ) 资( ) 矿( ) 缈( ) 胁( )‎ 睹( ) 慨( )‎ 萤( ) 揭( ) 姿( ) 扩( ) 渺( ) 协( )‎ 堵( ) 概( )‎ ƒ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慷慨( ) 伟大( ) 平行( ) 稠密( ) 破 231‎ 碎( ) 破坏( )‎ ‎④理解词语:‎ 晶莹: 光亮而透明。 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资源: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 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 具有相对固定 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大部分是固态的(如, 铁矿石), 有的是液态的 ‎(如, 自然汞) 或气态的(如, 氦)。‎ 恩赐: 原指帝王给予赏赐, 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 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 用威力逼迫、 恫吓, 使人屈服。 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 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 甚至最终使人 类无法生存下去。‎ ‎3、 把课文读正确、 通顺、 流利。‎ ‎(二) 熟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 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很美丽、 地球的渺小、 自然资源有限、 目 前人类无法移居)‎ ‎2. 这篇课文的文体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3. 学习科学小品文, 学习方法是什么? (抓方面、 悟特点、 学 习说明方法)‎ ‎(三) 利用学法, 品读感悟 ‎1、 利用表格导学 地球 特点 说明方法(举例 说明)‎ 用收集的资料拓展说明 外观(从宇宙看 地球)‎ 美丽 体积(与宇宙相 231‎ 比)‎ 渺小 自然资源 有限 适合人类生存 唯一 性 ‎①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的填写 ‎② 组内交流汇报。‎ ‎2、 学习说明方法——课文运用了 哪些说明方法。‎ ‎(1) 列数字 句子是: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米的星球。‎ ‎(2) 作比较 句子: 但是, 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是渺小的。‎ ‎(3) 分类别 句子: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大气资源, 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贡献的。‎ ‎(4) 举例子 句子: 拿矿物资源来说, 它不是上帝的恩赐, 而是经过几 百万年, 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5) 打比方 句子: 地球, 这位人类的母亲, 这个生命的摇篮, 是 那样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但是, 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是渺小的。‎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 就 像一叶扁舟。‎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出示地球的图片, 引出课题。‎ ‎2、 出示句子学生补白: 地球是( )‎ 二、 感悟地球的特点。‎ ‎(一) 感悟外观的美丽、 和蔼可亲 ‎1、 看视频, 说一说宇航员眼中的地球有什么特点? (A: 外观。 B:‎ 孕育了 生命, 养育了 人类)‎ ‎2、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说一说‚地球美丽体现在哪里? 和蔼可亲 又体现在哪里? ‛(抓第一自 然段最后一句话体会。 引导学生用资料 231‎ 说明。)‎ 教师小结: 地球不仅孕育了 生命基本要素, 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养育了 人类。 所以说地球的美丽的和蔼可亲的。‎ ‎(二) 感悟地球的‚小。‛‎ ‎(1)、 地球外观美丽, 与宇宙相比, 他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怎样理解它的小?‎ 小——与宇宙比体积渺小。(出示图片)‎ ‎——人类活动的范围小。(出示资料陆地面积 1. 49亿平方 千米(为地球表面积的29%) 海洋面积 3. 62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 面积的71%))‎ ‎——不会随着人类人数的增长而长大。(出示图片)‎ 教学方法 ‎① 图片比较: 课件出示图片比较。‎ ‎②、 资料感悟: 出示资料陆地面积 1. 49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 面积的29%) 海洋面积 3. 62亿平方千米(为地球表面积的71%)‎ 三、 感悟地球对人类的贡献。‎ ‎(1) 地球母亲慷慨无私地想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分享视频, 说一说 地球母亲给人类提供了 什么?‎ ‎(2) 读课文第3、 4自然段。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 a. 理解什么是有限? 课文中的‚有限‛ 指什么? (形成的时间 长; 不能再生; 贮存量有限)‎ 四、 了 解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几副作用 ‎1、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 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 可惜等语气, 理解‚人 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 这句话, 明白‚本来‛ 的意思, 如果去掉 它, 行吗? 为什么? )‎ ‎3、 学生说一说, 人类滥用资源的实例, 以及造成生态灾害。‎ ‎4、 地球环境保护的公益片。 谈体会。‎ 231‎ 五、 深刻理会‚只有一个地球‛ 含义。‎ ‎1、 看! 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 严重的威胁,‎ 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 严重的警告。‎ 课件出示: 公益广告——地球易碎的蛋图片, 学生联想到了 什 么?‎ ‚结合课本学过的知识, 说一说公益广告的意思。(当地球母亲把 好似蛋黄的自然资源所剩无几奉献给人类时, 地球会想蛋壳一样破裂,‎ 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3、 读懂了 这侧广告、 说一说课题的含义: 只有一个地球, 实际 上说人类只有一个( ) ?‎ ‎4、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消极——移居其他星球; 积极——积 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 讨论: 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 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 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 再理解重点 段落)‎ 六、 升华主题 ‎1、 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讨论, 为了 保护地球, 保护 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相互启 迪,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 同桌讨论, 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 然后全班交流。‎ 手下留情, 足下留青, 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 植树造林, 功在千秋。‎ 保持地球生态平衡, 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那里有绿色, 哪里就有生命。‎ 尊崇自然, 敬畏生命。‎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七、 教师小结:‎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231‎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 5日, 联合国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了 著名的《人 类环境宣言》 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 提出"只有一个地球"‎ 的口 号。‎ 八、 布置作业:‎ ‎1、 同桌讨论, 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 然后全班交流。‎ ‎2、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 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 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 课文通过 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 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 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 那就 是精心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 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 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 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 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 料等, 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 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 去感受。‎ ‎《只有一个地球》 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 人 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 和‚当地球资源枯竭 时, 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 这几个方面介绍的, 教学时, 我 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自主探究, 自由谈体会和感受, 使学生在读 中感悟, 在思中质疑, 在议中交流, 这样既培养了 学生自主探究的能 力, 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 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这使学生心灵上受 231‎ 到了 震撼, 加深了 对文章的感悟, 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 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 这更让学生 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 同时又太容易破 碎了 !‛ 的感叹的意义了 。 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 感情 的抒发水到渠成, 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 身边环保、 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这一环节给予了 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 精心保护它吧! "终于成了 所有学生的呼声。‎ 最后的拓展延伸, 我让学生写了 一篇读后感. 使学生进一步懂得 了 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231‎ ‎19、 三黑和和土地 教学目 标:‎ ‎1.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 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 了 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 通过课文的学习, 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 悦。‎ ‎2. 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 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 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一、 师生谈话, 导入课题。‎ ‎1. 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 民三黑, 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板书课题: 三黑和土地)‎ ‎2. 苏金伞介, 学生初步了 解。‎ 苏金伞(1906-1997) , 原名苏鹤田, 河南睢县人, 是中国五四以 231‎ 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32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 年,《大公报》 介 绍苏金伞时说, "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 当世无第二人"。‎ ‎194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 著有 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 等。‎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初读, 解决字词。‎ ‎1. 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 扫除字词障碍。‎ ‎2. 出示词语。‎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痒抓 抓 蹚坏 闺女 ‎3. 指名读词语, 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 读懂文意 ‎1. 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 读给同桌听, 两人互相评价。‎ ‎2. 理清思路,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 课文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 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 爱不释手, 认真侍弄土地,‎ 种上荞麦, 等到丰收。)‎ ‎(2)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 (1-6 小节) 农民三黑有了 土地, 视若珍宝, 把整个 生命投入到土地上, 翻地、 耙地。 标题: 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 (7-12 小节) 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 听到蝈蝈叫, 想 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 (13-15 小节) 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 展望未来 ‎(板书: 翻地、 耙地 播种, 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三、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 诗歌塑造了 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 (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 231‎ 象。) 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多读几遍, 读出自己的感受。‎ ‎2. 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 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想一 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 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 地翻好, 又耙了 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 女刚梳的头。‎ ‎ 以上两个句子, 都用到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农民见到土地比 作‚旱天的鹅见到了 水‛; 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 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这里的‚床‛ 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 很松散、 很柔和。‎ 预设: 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 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 一张 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 读了 这篇课文, 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 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 感情, 非常热爱它。)‎ 四、 分组探讨, 体悟感情。‎ ‎1. 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表达了 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 教师巡视)‎ ‎2. 学生反馈汇报, 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 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 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 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五、 总结全文。‎ ‎1. 自读课文后, 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 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 说一说你学到了 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 拟人的写法。)‎ 翻地、 耙地 三黑和土地 播种, 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23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 描写了 三黑得到土地后, 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 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 掘语言的魅力内涵。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 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 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 小组讨论阶段,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 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 一定的感悟, 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 认 识上就更深一层次, 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 写作方法的学习, 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 在以后的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20、 青山不老 设计说明:‎ ‎《青山不老》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 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 了 一位山野老农,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 义无反顾 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 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 一片绿洲, 实现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 造福于后代。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 独立阅读能力, 能在读中思考, 感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要充分发 挥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其主动性, 让他们自主阅读, 理解。 最后读写 结合, 进行能力迁移, 情感升华。‎ ‎【教学目 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读读记记‚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1‎ ‎3. 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老农改造山林、 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引发思考, 感悟课文内容。‎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不屈精神和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老农改造山林、 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法、 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补充资料, 导入新课 ‎1. 今天, 我们所要讲的故事发生在晋西北。 学习这个故事之前,‎ 我们先来了 解这片土地。‎ 资料补充: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属于沙尘暴高发区, 素 有‚一年一场风, 从春刮到冬, 无风三尺土, 风起土满天‛ 的说法。‎ 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 朔州、 忻州三市的 16 个县(区) 的风沙带,‎ 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右玉县老城 12 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 黄沙埋没, 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许多村庄, 由于风沙侵 害, 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由于气候恶劣, 植被稀少, 从西伯 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 经大同、 朔州地区时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 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 京津地区。(出示相关图片)‎ ‎2. 在这片土地上, 有一个人创造了 一个奇迹, 是谁创造了 这个奇 231‎ 迹呢? 他又创造了 怎样的奇迹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 去感受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 20. 青山不老) 学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标注好自然段, 大体了 解课文内容。‎ ‎3. 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 交流汇报:‎ ‎1. 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呢?(师注意鼓励学生敢 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 总结整理: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 和生活条件的艰辛, 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 一块绿 洲, 实现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 造福了 后代。‎ ‎3. 字词正音:‎ 治理 zhì 归宿 sù 荡漾 yà ng 领悟 wù 风雨同舟 zhō u ‎4. 词语理解:‎ ‎(1) 生自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感觉比较重要的词语。‎ ‎(2) 词语理解。 生结合工具书或原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 ‎(3) 师归纳总结重点词语:‎ 风雨同舟: 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归宿: 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荡漾: (水波) 一起一伏地动。‎ 领悟: 领会; 理解。‎ 肆虐: 任意残杀或迫害。‎ 盘踞: 非法占据。‎ 劲挺: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过渡: 生字词我们掌握了 , 课文大体写了 一件什么事我们也弄明 231‎ 白了 , 下面, 我们走进课文去具体看看老人都做了 些什么。‎ 三、 精读领悟 ‎(一) 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段) : 展示山林景观, 喻示老人为改造山林做出 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 2-5 段): 老人为改造山林、 绿化环境所面临的环 境和改造的成绩。‎ 第三部分(第 6、 7 段): 点明主题, 写出作者感悟——青山是 不会老的。‎ ‎ (二) 学习第一部分。‎ ‎1. 指名读第 1 段。 师生评价。‎ ‎2. 思考:‚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 就像坐在船上, 四周全是绿色的 波浪, 风一吹, 树梢卷过涛声,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个句子运 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说明了 什么?(这个句子把满山的杨柳在风的吹 拂下起伏的绿阴比作海上的波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儿有一种最突 出的颜色——绿, 说明了 这里环境好。)‎ ‎3. 学习多音字: 卷(juǎ n) 卷起来; 卷(juà n) 试卷 ‎4. 你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这座青山呢? (生自由说) 师总结:‎ 绿意荡漾的青山 过渡: 可是, 曾经的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让我们走进课文的 第二部分。‎ ‎(三) 学习第二部分。‎ ‎1. 整体了 解: 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 原来——(狂风肆虐)(干旱、 霜冻、 沙尘暴) 盘踞 的山沟 ‎2. 一个‚绿意荡漾‛无法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大山发生的全部变化,‎ 你能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老人取得的成绩吗?‎ ‎(1) 交流句子: 15 年啊, 绿化了 8 条沟, 造了 7 条防风林带,‎ 231‎ ‎3700 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 不起的奇迹。‎ 杨树、 柳树, 如臂如股, 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 山 洪涌下的泥埋住了 树的下半截, 树却勇敢地顶住了 它的凶猛。 这山已 失去了 原来的坡形, 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过渡: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 这样的奇迹的?‎ ‎3. 学习老人创造奇迹环境, 感受老人的伟大。‎ ‎(1) 默读 2-5 段。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老 人在种树造林的过程中遇到了 哪些困难?‎ ‎(2) 生交流答案, 相互补充。‎ ‎(3) 师总结要点: 1、 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大风肆虐、 干 旱、 霜冻、 沙尘暴等。‎ ‎2、 老人年老、 瘦小。‎ ‎3、 生活条件艰苦。‎ ‎4、 同伴、 老伴相继逝世。‎ ‎(4) 拓展: 如此恶劣不利的条件下, 老人却创造了 如此的奇迹。‎ 读到这里, 你有哪些感受呢? 你觉得老人的哪些方面感动了 你呢?‎ ‎(如: 老人的这种高尚情怀让我感动; 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 永远印在了 我的脑海里……)‎ ‎(5) 师小结: 老人说了 , 他还有自己的宏伟设想: 还要栽树,‎ 直到爬不起来为止。 这样的老人, 怎能不让人敬佩, 怎能不让人感动 呢?‎ 过渡: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 也发出了 自己的感慨, 让我们一起去 读一读。‎ ‎(四) 学习第三部分 ‎ 1. 指名读第 6、 7 段。 师生评价。‎ ‎2.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 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在这里,‚另一种东西‛ 是指什么?‎ 231‎ ‎(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 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 绿化家 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是啊, 精神不死, 精神将永存。‎ ‎3.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 同辉了 。‛这句话如何理解?(老 人用自己的勤劳、 善良创造了 这片绿洲, 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 无限的 价值, 生命的意义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变老。 这 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4. 现在, 你可以说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句话的含义了 吗? (老 人不仅留下了 这片青山, 还留下了 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 的不屈精神, 绿化家园, 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 青 山也必将长青。)‎ ‎5. 拓展:‎ ‎(1) 你们知道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什么吗? (森林)。‎ 我们一起观看视频《森林的作用》。‎ 观看完视频, 你是不是明白了 森林的重要作用了 。 正因为森林 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咱们国家支持多植树造林。‎ ‎(2) 老人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 榜样。 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 做起, 植一棵树, 传递一条环保广告, 继承发扬老人的这种精神 吧。‎ 环保公益广告: 1. 树木拥有绿色, 地球才有脉搏。 2. 生命和绿色 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3. 与绿色重建和谐, 与健康重修旧好。‎ ‎(五) 课堂小结:‎ 这位山野老人, 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 这块绿 洲, 实现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人植树造林、 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 后代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赞扬, 同时, 我们要继承老人的这种精神,‎ 它将和青山一样不会老去。‎ 四、 课堂总结 同学们, 学完了 本课, 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31‎ ‎(1) 感悟了 老人不屈精神和高尚情怀, 增强了 环保意识。‎ ‎(2) 学习了 作者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 课堂练习 ‎1. 选词填空。‎ 融化 溶化 ‎(1) 原野上、 森林里的雪都(融化) 了 。‎ ‎(2) 糖放进水里后, 很快就(溶化) 了 。‎ ‎2. 把词语补充完整。‎ ‎(风)(雨) 同舟 三(番) 五(次)‎ 与(山)(川) 共存 与(日)(月 ) 同辉 六、 作业布置 ‎1.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写一写自己从这篇课文收获了 什么?‎ ‎【板书设计】‎ ‎ 青山不老 山林景观 背景介绍 绿化家园、 造福人 类 作者感悟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 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 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 一块绿洲,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 赞扬了 老人 植树造林、 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的结构较清晰, 重点突出。 教学本课,‎ 抓住三个问题即可, 即: 老人创造了 怎样的奇迹?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 下创造的这一奇迹? 如何理解‚青山不老‛ 的含义。 这三个问题一环 231‎ 扣一环, 教学中, 我先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然后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生自由说, 相互补充,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感悟到老人的精神后, 随之结合作者的感概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把理解融入到具体的故事里, 比单纯拿出这句话理解要强的多, 效果 很好。‎ 231‎ ‎21、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行文简洁, 流畅, 讲述了 千古 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正是这个故事, 确立了 中华民族高尚 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 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 这也正是它千百年 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书戴嵩画牛》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 的一篇散文, 文章叙述了 一位杜处士, 喜爱书画, 他最珍爱的一幅是 戴嵩画的牛, 经常随身带着。 一天, 他摊开了 书画晒太阳, 一个牧童 看见了 戴嵩画的牛, 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 , 听牧童说完,‎ 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讽刺 了 凭空想像的外行人。 简单的故事, 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这是一篇 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第一课时《伯牙鼓琴》‎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 标:‎ ‎1. 读准‚弦‛‚若‛‚哉‛ 等易混难读的字, 把握朗读的停顿, 注 231‎ 意‚善‛‚巍巍‛‚汤汤‛‚曰‛ 等逻辑重音, 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 感的巨大变化。‎ ‎2. 借助注释、 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 读懂句子的意思, 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初步了 解古文特点, 学会诵读古文, 了 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 通过诵读了 解伯牙、 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感受艺 术魅力, 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 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 读懂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诵 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 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把握朗读的停顿, 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 了 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通过注释、 已有文言基础, 读懂文 意。‎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 悲痛欲绝。‎ ‎2. 通过诵读了 解伯牙、 子期共同的爱好, 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理解课题 师: 今天这节课, 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 21 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 全班齐读。) 上课前, 老师要考考大家: 课文讲的是 231‎ 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 (生回答, 师板书: 伯牙 锺子期) 你对题 目 是怎样理解的? (指名回答。)‎ 二、 初读课文, 层层训练 ‎1. 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读课文,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 ‎(2) 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 下面几个 词语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鼓琴 哉 若 巍巍 汤汤 绝弦 终身 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 下面的句子, 能读好吗? 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 ‚乎‛ 字是语气词, 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 长后再停顿, 一咏三叹, 颇有音乐美。 )‎ 学生试读, 集体评议。‎ ‎(3) 师范读, 齐读, 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在读 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 自读练习,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4. 师生合作读。‎ 师: 我们来合作读课文, 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 同学读后半部 分, 一遍读完后, 交换朗读内容。‎ ‎5. 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 自由 读、 师生合作读等形式, 层层推进, 扎实训练, 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 231‎ 读文言文, 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 也 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 小组合作, 理解文意 ‎1. 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鼓‛ 是‚弹‛ 的意思, ——现代文中的‚鼓‛ 已经没有‚弹‛‎ 的意义了 , 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 ‎‚琴‛ 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 你看, 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 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这句话的理 解为例, 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 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 到每一个字的意思,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 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指导。‎ 预设 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中‚方‛ 的意思。‎ 师: ‚方‛ 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 2: ‚善‛, 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善‛ 字是‚好、 妙‛ 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 悟出理 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 3: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中的‚足‛ 在文中的意思是 什么?‎ 师: ‚足‛ 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 4: 文中的‚巍巍‛、‚汤汤‛ 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 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 节奏感, 又使作 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 形象感,‎ 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 更深切的感受。‎ ‎3. 师: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 小组内合作, 试着翻译全文。‎ 231‎ 小组成员汇报, 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 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 山的情怀, 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 ‚弹得太好了 , 高昂激越, 如 登巍巍高山! ‛ 过了 一会儿, 伯牙又表达了 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 锺 子期又禁不住说: ‚弹得太好了 , 回旋跌宕, 如临滔滔江河。‛ 后来,‎ 锺子期不幸死去, 伯牙把琴摔破, 把弦扯断, 终生不再弹琴, 认为失 去知音, 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有一定的知识及 方法的积累,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便于学生释放已知, 解决疑难,‎ 获得更多的新知。 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 通过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 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 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 四、 练讲故事, 言语实践 ‎1.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 教师随时补充。‎ ‎2. 小组内练讲故事。 不看书, 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 每 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 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 提出要求, 尽量变成自己的话 说出来, 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 是语言文字 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粗知文言文大意‛ 的目 标 落到实处。‎ 五、 补充拓展, 领悟绝弦之情 ‎1. 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 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 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 因音乐而相知, 他们彻夜长谈, 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 十六日 再相见。 春去秋来,‎ 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 万万没有想到, 面对的不是子 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一起读:‎ 231‎ 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 ‎2. 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 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 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既是弹琴高手, 又是作曲家, 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 的行为, 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 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 不感到遗憾吗?‎ 师: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 挥泪两 行, 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 闻琴韵铿锵, 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 此景, 仰天长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起读。‎ ‎3. 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 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 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 同一个主题: 知音难觅。‎ ‎4. 回顾全文,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篇文言文, 讲述了 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 朋友间相 互理解、 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以及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 教师渲染等手段, 让学生走进伯牙 内心, 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 让学 生了 解故事的影响力, 体会知音难觅。 在此基础上, 领悟课文的主题 231‎ 思想就很容易了 。‎ 六、 再读课文, 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 一个听之, 他们相遇相知, 文中哪里写到 伯牙善鼓琴了 呢? (学生读文, 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 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锺子期 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 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 课文仅仅 83 个字, 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 的故事, 侧面描写的方法, 凸显了 文字之简练。 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 现。 教师的点拨引领, 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 更体会到 了 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 对比质疑, 关注编者意图 ‎1. 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 集古琴家、 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 笠、 披蓑衣、 背扁担、 拿扁担的樵夫。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 同, 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 一起? 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 然的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 是音乐的魅力,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 艺 术的魅力)‎ ‎2. 齐读全文, 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教材编者、‎ 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 就是从‚伯牙、 子期‛ 超越了 地位、‎ 国籍而成知音, 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 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 从学生质疑中, 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 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 很好的达成了 阅读文言文的一个 231‎ 基本目 标,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九、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俞伯牙 艺术的魅力 锺子期 ‎《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 标:‎ ‎1. 读准‚曝‛‚囊‛‚搐‛ 等易混难读的字, 把握朗读的停顿, 读 通课文。‎ ‎2. 借助注释、 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 读懂句子的意思, 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了 解古文特点, 学会诵读古文, 了 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 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 读懂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诵 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 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 也 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 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通过注释、 已有文言基础, 读懂文 意。‎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 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3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简介作者 ‎1. 师: 今天这节课, 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 22 课《书戴嵩画 牛》。(师板书课题, 全班齐读。) 上课前, 老师要考考大家: 题目 中 的‚书‛ 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 师板书: 书写、 记录。)‚戴嵩‛‎ 是谁? (学生介绍。) 你对题目 是怎样理解的? (指名回答。)‎ ‎2. 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词 人、 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 词, 赋, 散文,‎ 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 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 苏轼不仅能诗善文, 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 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 的。 猜一猜, 他会说 什么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 先理解课题的意思, 再接着 介绍作者苏轼, 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 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 生的探究欲望,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 准备。‎ 二、 多样读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读课文,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 ‎(2) 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 下面几个 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231‎ 指名读, 全班齐读。‎ ‎3. 师范读全文。‎ ‎4. 指导课文朗读。‎ 师: 这篇课文在朗读时, 应该怎样停顿呢?‎ 师出示课件展示:‎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 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 一轴,‎ 尤所爱, 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一日 /曝书画, 有一牧童/见之, 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 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 谬/矣!‛ 处士/笑/‎ 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学生试读, 集体评议。‎ ‎5. 齐读, 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 读流畅。‎ ‎6. 自读练习,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7. 师生合作读。‎ 师: 我们来合作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 同学读牧童所 说的话, 一遍读完后, 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 自由读、 师生合作读等形式, 层层推进, 扎实训练, 不仅让学生能流 畅地读文言文, 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 也为下面理解 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 小组合作, 理解文意。‎ ‎1.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 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 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 每一句话的 意思。‎ ‎(2) 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 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 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231‎ ‎3. 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指导。‎ 预设 1: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 中‚好‛ 的意思。‎ 师: ‚好‛ 这里读 hà o, 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 2: ‚有戴嵩《牛》 一轴, 尤所爱‛ 中的‚尤所爱‛ 在文中 的意思是什么?‎ 师: ‚尤所爱‛ 是‚尤其珍爱‛ 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 悟 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 3: ‚一日曝书画‛ 中的‚曝‛ 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曝‛ 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 师: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 小组内合作, 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 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 喜爱书画, 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 一幅是戴嵩画的牛, (杜处士) 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 画轴, 用锦囊装 起来, 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 他摊开了 书画晒太阳, 有个牧童看见了 戴嵩画的牛, 拍 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 尾巴紧 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 错了 !‛‎ 杜处士笑笑, 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 去问农民, 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有一定的知识及 方法的积累,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 题, 获得更多的新知。 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 通过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 解释全文的意思, 就变得容易多了 。‎ 四、 练讲故事, 言语实践。‎ ‎1.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 教师随时补充。‎ ‎2. 小组内练讲故事。‎ ‎3. 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 提出要求, 尽量变成自己的话 231‎ 说出来, 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 是语言文字 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了 解文言文大意‛ 的目 标 就落到了 实处。‎ 五、 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1. 默读课文, 思考: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 他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 图, 并适时呈现:‎ 观点: 谬矣!‎ 理由: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 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 谬矣!‎ 精神: 牧童善于观察、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 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 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 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 带着感情朗读, 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 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 而斗, 谬矣!‎ ‎【设计意图】 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 着重对短文中的两 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 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 感受牧童善于观 察、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 做好了 铺垫。‎ 六、 再读课文, 领悟主题。‎ ‎1. 自由读文, 边读边思考: 哪句话揭示了 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31‎ ‎2. 生回答, 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3. 结合这句话的意思, 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 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 要认真、 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 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要因事求人, 大家都有自 己的特长。‎ ‎4. 师: 课文学到这里, 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 画得有错 误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认真、 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 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 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 课文简短精悍, 但却为我们描绘了 这样一个回味无 穷的故事, 在这一环节, 教师以问题做牵引, 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 的内涵, 教师的点拨引领, 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 更体会到了 短文蕴 含的深刻道理, 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七.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重点考查学生的记 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 很好的达成了 阅读文言文的一个 基本目 标,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八、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也(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 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 231‎ 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 水平, 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 在词语、 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 小学生对 文言文接触的又少, 能做到正确的断句, 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 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 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 意思, 只有每句意思都懂, 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 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 不少功夫。 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 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 范 读文言文更是重要, 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 流畅自如, 起到感染学 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做到准确。 要注重指 导文言文的读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 二要停顿得当, 三要读出 不同句式的语气。‎ 231‎ ‎22、 月 光曲 ‎《月 光曲》 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22 课, 课 文主要讲述了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 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 光 曲》 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表现了 大音 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展现了 他丰富的艺术 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 美好乐曲的产 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不仅语言美, 而且意境美、 情感美, 极富感染力。‎ 教学目 标 ‎1. 了 解贝多芬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 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31‎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幽静‛ 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难点 ‎1.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 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 光曲》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 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 ‎(二) 初读课文, 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 了 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 也许你们听说过《月 光曲》 这一钢琴曲的名字, 你们想 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 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 吗? 那么, 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 光曲》, 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吧!(教师放《月 光曲》 请学生欣赏。)‎ ‎(二)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 请学生默读课文, 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 读准字音 qù n 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 不是‚j‛,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 记住字形。‎ 生字中, 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 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 下半部分是‚刀‛, 我们可以这样记:‎ 231‎ ‎‚盲‛, 上半部是死亡的‚亡‛ 字,‚亡‛ 是丢失的意思, 眼睛丢 失了 , 不就瞎了 , 成了 盲人了 吗? 所以‚亡‛ 不要写成‚云‛。‎ ‎(3) 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 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 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 西欧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 流经奥、 德、‎ 法、 荷等国, 全长 1320 公里, 流域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 恬静、 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 但是, ‚幽静‛ 比‚安静‛ 更静, 多 用于形容环境、 夜色等。 如: 清晨, 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 安静、 宁静。‎ 安静: 没有声音, 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 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 抓住‚券‛,‚券‛ 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 那么‚入 场券‛, 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 先解释‚相接‛, 即‚连接起来‛。 水天, 就是水和天。‎ 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 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 粼粼, 水清澈的样子。 微波, 微小的波浪。 合起来解 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 请学生再读课文, 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 没有。‎ ‎4. 出一个小小的练习, 给学生做。‎ 231‎ ‎(1) 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 旅(‎ ‎)‎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231‎ ‎)‎ 粉(‎ ‎)‎ 育(‎ ‎)‎ 吨(‎ ‎)‎ 汹(‎ ‎)‎ 涌(‎ ‎)‎ 陶(‎ ‎)‎ 凶(‎ ‎)‎ 通(‎ ‎)‎ 淘(‎ ‎)‎ ‎(三) 初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学生自由读文, 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 但是,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 ,‎ 扩展内容说清: 课文主要记叙了 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 的传说。)‎ ‎2. 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 关于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 的传说, 那 么请同学默读课文, 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 光曲》 的谱写 经过呢? 画下来。‎ 231‎ 那么, 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 第 1 自然段。‎ 第二段: 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3. 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 读熟。‎ ‎(四) 布置作业。‎ ‎1. 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 ‎3. 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学习课文, 了 解贝多芬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体会他所 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 教学过程 ‎(一) 学习第一段(即第 1 自然段)。‎ ‎1. 自由读第 1 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 你了 解到了 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 谱写了 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 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 光曲》 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 练习朗读。‎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1. 这一段, 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 231‎ 习中。‎ ‎(1) 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 (我们引导学生看 书, 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 2、 3 自然段, 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 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 怎么理解的, 就怎样读 出来;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 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 他能在演出 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 正是有这样的行动, 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 兄妹俩的对话, 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 为兄 妹俩弹琴。‎ A.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 住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 这 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 这位姑娘也弹不好。 上文已交待了‚茅 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 高兴、 很满足的事情; 同时, 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 理解: 在姑娘说话以后, 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 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 不能满足妹 妹的要求。 他很愧疚,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他内心很矛盾。‎ C. 姑娘的话, 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 请学生选择。)‎ ‎‚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意思是:‎ a. 哥哥, 我和你说着玩的。(‎ ‎)‎ b. 哥哥, 你不要伤心, 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 可不听, 你别 在意。(‎ ‎)‎ 231‎ c. 姑娘在安慰哥哥, 不想让哥哥着急, 其实, 她很想听音乐会。‎ ‎(‎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 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 为了 哥哥的矛盾 心情, 为了 了 却姑娘的心愿, 为了 这位懂事的姑娘, 他决定进去为姑 娘弹曲子。‎ ‎(2) 为什么贝多芬弹了 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 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①这段话, 标点很重要, 先连用了 两个叹号, 说明姑娘说话时的 语气很坚定, 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可看出, 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 马上做出了 判断, 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 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 多芬的曲子, 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 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 漓尽致, 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 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 这对于一个 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 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 知音。‎ 他很激动, 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 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 几次对环境进行了 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 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 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 ‚幽静‛ 的小路。‚幽静‛ 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 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 断续续的钢琴声, 如果是喧闹的小镇, 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 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 是为下文做了 一个铺垫。 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 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 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231‎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 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 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 脸很清秀, 可是眼睛 瞎了 。‛‎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 哥哥在做鞋, 姑娘在弹一架旧钢 琴。 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 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 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 月 光照进窗子来,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披上了 银纱, 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 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 又为找到了 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 兴奋。 这又是一个和谐、 幽静的夜晚, 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 月 光是那样的轻柔, 这一切的一切, 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 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即兴创作了 《月 光曲》。‎ ‎(4)《月 光曲》 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 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 哪 些是他想到的。 请用‚——‛ 和‚ ‛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 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 银光。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 卷起了 巨浪。‎ 被月 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 妹妹, 月 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 也看到了 , 看到了 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在月 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 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和‚皮鞋匠看着妹妹, 月 光 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 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 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231‎ 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 仿佛看到了 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 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 而且这 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 是带着感情创作的, 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 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 而且 是在那样一个月 光柔和、 清幽的夜晚。 他看着月 光, 听着乐曲展开了 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 那么投入, 他知道妹妹也仿佛 看到大海那美妙的、 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 懂音乐。 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 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 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 哥哥非常了 解自己的妹妹, 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 就知道了 妹妹已 听懂了 音乐的内容, 已被这音乐所感染, 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 去感 受。‎ ‎2. 练习朗读。‎ ‎(三) 老师小结:‎ 同学们, 我们已对课文有了 一定的理解, 你们通过自己提问, 自 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 全文,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 我们就带着感情,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 一个男的说: ‚是啊,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 咱 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 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 因 为妹妹那么爱音乐, 而自己却满足不了 她, 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 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 慢些。‎ 妹妹的话, 虽然说得不在意, 很轻松, 但是, 要把妹妹那种乖巧、‎ 懂事的意思读出来。 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 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 引来了 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 但为了 安慰哥哥, 她说只不过随便说 231‎ 说。 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 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 贝多芬说: ‚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 是在贝多芬听了 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 贝多 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 他很诚恳地, 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 琴, 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 语调坚定、 肯定, 降下来。‎ 第三处: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 是贝多芬吧? ‛‎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 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 更没有 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 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 就是贝多 芬吧? ‛‎ 第四处: 她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 银光。 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缕 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 卷起了 巨浪。 被月 光照得 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 记叙《月 光曲》 的内容, 我们在朗读时,‎ 要读出曲子的变化。 海面平静时, 我们要读得舒缓些; 海面上刮起大 风, 巨浪涌来时, 要读得快些, 声调高些。‎ ‎(四)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总结全文,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 复习生字词, 练习用‚幽静‛ 造句。‎ ‎(三) 练习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总结全文,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231‎ 三、 教学过程 ‎(一) 巩固复习。‎ ‎1. 请学生读文, 思考以下问题。‎ ‎(1) 通过学习文章, 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 ‎(2) 自由读文, 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的中心是什 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 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复习字词, 练习用‚幽静‛ 造句。‎ ‎1. 听写字词。‎ ‎2. 指导用‚幽静‛ 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 就必须做到:‎ ‎(1) 理解词义。‎ 幽静: 幽深寂静。‎ ‎(2) 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 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 是形容 词, 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 例如: 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 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 学生造句。‎ ‎(三) 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 深刻的了 解, 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 填空的形 式帮助学生背诵。 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 然后再背其它句子。‎ 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 布置作业。‎ 231‎ 做课后作业题第 4、 5 题。‎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一、 导入 师: 关于描写月 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 1: 月 光融融 生 2: 月 光皎洁 生 3: 月 光如水 生 4:《静夜思》 这首诗中也写到了 月 光,‚窗前明月 光, 疑是地 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 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 光有关。 请 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 贝多芬曾经这样说: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 我做到了 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 之间的故事, 描述了 他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 们学习这篇文章, 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 1: 文章写了 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 2: 是什么激发了 他的创作灵感?‎ 生 3: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 4: 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共同的开发者, 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 学生是充满好奇的, 教师为了 满足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 题, 自己创设问题情境, 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教师角色的改变,‎ 激发了 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定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 二、 整体感知, 畅谈所得 231‎ 师: 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 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 用心体会, 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 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 读了 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谈一谈?‎ 生 1: 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很崇拜他。‎ 生 2: 盲姑娘家很穷, 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 3: 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 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 4: 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 , 兄妺俩都陶醉了 。‎ 生 5: 我有个问题: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 贝多芬先生吧? ‛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 而却要再为她弹一 曲呀?‎ 师: 问得好, 真会动脑筋!‎ 生 6: 我也有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 就飞奔回客 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 这体 现了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 人的赏识。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 多角度的, 具有 个性化的, 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 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 7: 老师, 我知道为什么?‎ 师: 请讲。‎ 生 7: 这首曲子是他刚才想出来的,‎ 师: 这叫即兴创作。‎ 生 7: 对, 他即兴创作, 害怕忘了 , 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 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 8: 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 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 他的创作灵感呢? 问得太好了 , 抓住 了 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 文本、 学生的对话。 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情 231‎ 感与情感的沟通, 知识与知识的互补, 凸现了 现代课程的新理念--‎ 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问题是教学的生命, 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反思问题, 才构成了 有生命的教学。 ]‎ 三、 分节细读, 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 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 心情。‎ 生读。‎ 师: 从‚幽静‛ 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 光线不明亮, 只有淡淡的月 光, 周围很安静。‎ 师: 对, 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 1: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 2: 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他肯定很惊讶, 很好奇, 这么一个 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 他是谁呀?‎ 生 3: 弹得断断续续的, 肯定不熟悉, 有没有人教他?‎ 师: 体会得好, 所以他就——‎ 生: 走近茅屋。‎ 师: 接下去读第三小节, 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 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 1: 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 2: 兄妺俩相互体贴。 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 因为 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 妺妺感觉到了 , 就连忙安慰他, 说自己不过 是随便说说罢罢了 , 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 3: 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师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 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 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 把握, 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 "画龙点睛"式的一问, 促进了 学生对文 本的深入探究。 ]‎ 231‎ 师: 假如你是贝多芬, 听了 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会为 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 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 很激动, 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 这 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 让贝多芬 为之激动, 正你们所想, 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 满足 她的心愿。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 五、 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 1: 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 2: 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 了 。‎ 师: 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 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 而是凭感情。 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 他赋予乐曲的感情。 在这么一个 小镇上, 在一所茅屋里, 贝多芬遇到了 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 情交流的人, 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 很激动 师: 此时对贝多芬来说, 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 他只想—‎ ‎—‎ 生: 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 是的, 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就 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 发生了 什么情况呢? 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 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 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 验来设计教学进程, 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 容与价值, 教师也不必紧张。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 231‎ 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 再策略的迂回, 这 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 四、 体会月 光曲的内容 师: 借着这清幽的月 光, 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 , 他 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 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 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体会怎样读 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 指名读, 师范读, 生再读。‎ 师: 同学们读这几句话, 语气由轻而重, 由缓而急, 你能想像到 乐曲的旋律吗?‎ 生: 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 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 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 要体会出情感, 带着情感 读。 读要有指导, 要读出问题, 读出语感。 ]‎ 师: 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 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 开始动作优雅舒展, 面带微笑, 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 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 演得好。 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 老师, 我明白了 , 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 感情。‎ 师: 真聪明! 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 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 巧设情境, 说写训练 师: 月 光曲多美啊!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 是什么意思。‎ 231‎ 生: 从‚苏醒‛ 一词我觉得‚陶醉‛ 是说兄妹俩被月 光曲迷住了 ,‎ 忘记了 周围的一切, 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 真会动脑筋。 等他们醒来之后, 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 前后 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 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通过情 态、 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 达到了 心智的升华。 如果这种体验 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 ]‎ 六: 作业:‎ ‎1、 搜集《月 光曲》, 认真地欣赏欣赏。‎ ‎2、 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 延伸到课外, 注重了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 性。 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 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 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 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 ——轻 柔、 舒展 ‎(感动)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 下海啸图——急 促、 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教后反思:‎ ‎《月 光曲》 一文, 叙述了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 到穷兄妹俩后, 感情由同情到激动, 再到兴奋, 即而创作出了《月 光 曲》。 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 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 我在 教学这一课时就抓住这一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 231‎ 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一、 以创设情境来显情 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 更贴切,‎ 更能激发人的感情。 因此, 上课之前, 我便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 光曲》。 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 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 , 激动 其心灵, 开发其智力, 感受其情趣的境界, 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 陶之中。 接下来, 我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 学生异口 同声答到:‎ ‎‚好听!‛ 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曲子? ‛ 学生告诉我是贝多 芬创作的《月 光曲》。 我故作神秘地说:‚关于《月 光曲》 的创作还有 一段传说呢, 你们想了 解吗? ‛ 生动激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从静 态的课堂拉向了 课文中的情境。‎ 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 这是《月 光曲》 的内容, 也体 现了 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 把握感情。 我再次把 ‎《月 光曲》 音乐的高潮放给学生听, 让他们闭目 欣赏, 用心感受。 学 生们很快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由轻柔到加速再到高昂, 他们也体会出 了 贝多芬感情的逐步加深。 在这个基础上, 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 亮 从海面上升起的画面, 大海忽然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的情景。‎ 二、 以指导朗读来导情 当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后, 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 读起书来也一定是饱含感情。《月 光曲》 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兄 妹俩的谈话, 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 素材, 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 然后再指名 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 他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不失时机地问道: ‚你 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 这是为什么呢? ‛ 学生告诉我兄妹俩 家太穷了 , 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 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哥 哥满足不了 妹妹的愿望, 心里非常难过。 通过老师语气、 语速上的指 导, 学生们以自己的感情朗读, 体会出了 兄妹俩的感情, 也了 解了 贝 多芬此刻的心情, 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231‎ 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 这也是一段能 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 填词朗读。 我将每 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 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 生人, 站起来(惊讶地) 问, 贝多芬(诚恳、 热情地) 说, 盲姑娘听 了 贝多芬的曲子, (惊喜、 赞美地) 说。 读的时候, 我读前面的旁白 部分, 学生读说话的内容。 这样, 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也 更好地体会了 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 欣赏朗读的方法。 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 在音乐的熏陶中再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读, 从景物的描写中,‎ 他们明白了《月 光曲》 的丰富内容。 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 贝多芬感 情的变化, 接着我配上大海、 月 光、 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 学生 们在画面的感染下, 再加上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 读起来情绪激昂,‎ 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三、 以求异畅想来抒情 课文学完后, 为了 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好的归宿, 也为了 使整堂课 在美好的祝愿中结束, 我启发道: ‚穷兄妹听了 贝多芬的曲子, 他们 很幸福。 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 自信, 今后他们会怎样去面对生 活呢? ‛ 此语一生,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 , 学生们抒发了 自己美好的 心愿, 有的说盲姑娘的眼睛好了 , 她和她哥哥过上了 幸福的生活; 有 的说盲姑娘对生活充满了 信心, 她经过努力练琴, 成了 一位盲人音乐 家。 至此, 学生们迸发出了 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为这堂课画上了 圆满 的句号。这样的结尾增添了 浓郁的色彩, 使学生感到课已尽, 意无穷,‎ 留下难忘的印象。‎ 231‎ ‎23、 京剧趣谈 231‎ 教学目 标:‎ ‎1. 学习并积累‚驰骋、 尴尬、 虚拟、 约定俗成、 凸显‛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 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 术特色。‎ ‎3.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 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 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一、 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 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 京剧积淀了 中华民 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 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 同时, 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 力, 征服了 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 这节课, 我们就走近京剧,‎ 了 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 1: 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 齐读课题。‎ 二、 读通读准课文 ‎1. 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 京剧表演的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 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 什么,‎ 有什么疑问, 在书上标记一下。‎ ‎2. 【课件 2】 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 了 解京剧特点 ‎1. 【课件 3】 出示第一部分《马鞭》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回答下列问题:‎ ‎(1) 京剧表演骑马时, 为什么不用真马?‎ ‎(2) 京剧表演中, 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231‎ ‎(3) 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 作者为了 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 哪两 个例子?‎ ‎2. 小组交流, 明确问题答案。‎ ‎3. 指名汇报, 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 马无法驰骋, 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 马鞭 是比较合适的。(板书: 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 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演 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 随心所欲, 不受限制。(板书: 马鞭)‎ 作者为了 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 两个例子,‎ 一个是《拾玉镯》 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 一个是宴席上举杯 喝酒是虚的。‎ ‎(板书: 绱鞋底 举杯饮酒)‎ ‎3. 全班交流, 了 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 感知表达特点 ‎1. 自由读《马鞭》 部分, 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 为的是说明京 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 读第二、 三自然段,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 意思。‎ ‎(二、 演员表演绱鞋底, 针线都是虚的, 但感觉可以使用。 三、‎ 演员表演举杯喝酒, 实际上并不真喝。)‎ ‎3. 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 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 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 一是绱鞋底, 二是举杯喝酒。)‎ ‎4. 京剧欣赏, 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 多媒体播放: 【课件 4】 京剧中骑马、 绱鞋底、 举杯饮酒的 图片。‎ ‎(2) 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 体会表演特点 231‎ ‎1.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 部分, 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 把重点讲给别人听。‎ 注意讲清楚:‎ ‎(1) 这一部分讲了 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 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 创设情境, 运用方法, 讲给别人听。‎ ‎3. 师生评议。(板书: 亮相 静止 杂技)‎ ‎4. 片段欣赏, 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 5】 相关的京剧片段, 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 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 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 【课件 6、 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唱、 念、 做、 打, 也是京剧表演四项 基本功。‎ 唱指歌唱,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歌舞化 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 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二者相互结合, 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 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 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 功(唱功老生), 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 为主, 有的以武打为主(武 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 念、 做、 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 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 有舞, 有对白, 有武打, 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 是一 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设计 京剧趣谈 虚拟: 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231‎ 亮相: 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体现了 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 蕴。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 标究竟又是什么? 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 特点呢? 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 一、 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 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 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 读 懂文章的大意。 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加强课 内外联系, 沟通课内外阅读, 适度拓展和延伸。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 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尝试运用精读 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 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同时, 要 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 适当向课外拓展、 延伸。‎ 二、 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它的任务比较单一, 只是为了 获取相 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 它承担了 更为广泛的任务,‎ 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 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 学会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 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 深钻进去,‎ 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 形式的研究上。 相信有了 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231‎ ‎24、 少年闰土 设计说明:‎ ‎《少年闰土》 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 课文通过‚我‛‎ 的回忆描述了 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 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 反映了‚我‛ 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表达了 热爱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 全文以‚忆——盼——见——佩——思‛ 为线索分为五 段, 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1) 采用倒叙的手法: (2) 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 较好 231‎ 地表达了 作者的感情; (3) 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教学目 标】‎ ‎1.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 个生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理解‚碧绿、 郑重、 允许、 先前、 稀奇、‎ 无穷无尽‛ 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 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 聪明能干、 活泼 可爱、 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研究少年闰土的童年生活。‎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但由于课 文时代较远, 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 解, 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 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 并采用 联想法、 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 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 标】‎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 能够正确理解‚碧绿、 郑重、 允许、 先前、 稀奇、 无穷无尽‛‎ 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231‎ 师: 有这样一位少年, 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 不仅健康、 天真、‎ 活泼, 而且勇敢、 聪明、 有本领、 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 (板 书课题: 少年闰土)‎ 二、 课前预习, 了 解背景。‎ ‎(引导学生梳理课外书及网络获得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了 解时 代背景, 课上交流。)‎ ‎1. 鲁迅个人简介。‎ ‎2. 《少年闰土》 节选自鲁迅 1921 年写的短片小说《故乡 》。 小说 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里面‚我‛ 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 鲁迅的思想 感情, 但这是文学作品, 经过虚构、 想象, 所以不能说‚我‛ 就是鲁 迅。‎ 三、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师:‚闰土‛ 是谁, 他和‚我‛ 是什么关系? (快速默读课文,‎ 找出依据。 ——‚我‛ 是少爷, 闰土是给‚我‛ 家做工的忙月 的儿子。‎ 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2. 想想‚我‛ 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他们之间发生了 哪些事情?‎ 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3. 检查阅读情况。‎ 开火车式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四、 了 解外貌描写手法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 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 画出有关句子。)‎ ‎(1) 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 ‎(2) 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 ‎2. 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随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 项圈 ‎3. 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 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231‎ ‎(1) 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 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 拿铅笔 将‚圆脸‛ 的‚圆‛,‚小毡帽‛ 的‚小‛ 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 项圈‛ 一句话轻轻划掉, 进行对比阅读。‎ ‎(2)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 再做一个练习: 用铅笔将‚紫色的‛‎ 划掉, 换上‚苍白的‛‚蜡黄的‛ 一类词语, 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 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3) 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 体会闰土具有年 少、 健康、 天真、 活泼的特点。‎ ‎4. 随文练笔, 进行仿写 先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 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 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再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最后 一位学生读, 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教师相机点评)‎ 五、 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师: 闰土和‚我‚在一起, 给‚我‛ 讲了 哪些事?‎ ‎1. 四人小组学习,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3. 师生评论, 调整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沙地观鱼 第二课时 ‎【课时目 标】‎ 了 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 聪明能干、 活泼可爱、 见多识广的农家 少年。‎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衔接过度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了 解了 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 农村少年。‎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少年闰土, 进一步来了 解 鲁迅对少年闰土那一份特殊的感情。‎ 231‎ 二、 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 同学们都认为闰土是个可爱的农村少年, 课文中的‚我‛ 也 很喜欢他, 是因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 找找原因。‎ 学生读课文, 指名答: 文中的‚我‛ 喜欢闰土是因为‚闰土的心 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 ‚我‛ 往常的朋友是哪些人啊?‎ 生: 是和我一样的少爷。‎ 师: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课文中闰土向 ‎‚我‛ 讲的这几件希奇事中, 你对哪件最感兴趣? 为什么? 请有声有 色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读出你的感悟。(小组内读, 相互评价; 推 荐读)‎ 三、 重点探究, 读中悟情。‎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 围绕课文中所写的四件事展开阅读, 把自己 印象最深的、 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 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 人物的对话(语言)、 外貌、 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小组汇报、 师生交流:‎ ‎1.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1) 从捕鸟场景描写的动词, 扫、 支、 撒、 拉等, 体会少年闰土 的聪明能干。‎ ‎(2) 从‚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 中, 体会少年闰土的知 识丰富。‎ ‎2. 海边拾贝——见多识广 由闰土能描绘出那许多贝壳的样子, 感受他的见多识广。‎ ‎3. 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1) 作者写得生动,‚月 亮地下, 啦啦地响了 , 猹在咬瓜了 ‛ 给 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突出了 闰土勇敢、 聪明、 能干的特点.‎ ‎(2) 结合课文第一段, 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就跃然纸上了 。 引 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 亮地里勇敢刺猹 231‎ 的画面。(突出感受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4. 沙地观鱼——见多识广 ‎5. 感悟两个少年生活的不同。‎ 师: 是啊, 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是说也不完, 做 也不完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的农村少 年。 因此, 少年鲁迅才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 试着填一填:‎ 闰土在(海边) 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 的天空, 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 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 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 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 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 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 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 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 经历)。‎ 闰土在( ) 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 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 )。‎ ‎……‎ 正因为这样, 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 虽然他 才相聚了 一个月 , 却建立了 深厚、 真挚的友谊。 分别时是多么地难舍 难分啊!‎ 四、 教师总结, 拓展延伸 师: 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 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 你们想知道 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 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 小说《故乡 》。‎ ‎【板书设计】‎ 记忆——瓜地少年——怀念 相识——结识原因——盼望 231‎ 紫色圆脸 相见 头戴毡帽 欢喜 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 颈套项圈 聪明勇敢 雪地捕鸟 活泼可爱 相处 海边拾贝 钦佩 看瓜刺猹 ‎ 沙地观鱼 相别 不肯出门 难过 托带礼物 ‎【课后反思】‎ ‎《少年闰土》 是写人的文章。 人物的外貌、 语言、 动作是表现人 物的基本方法, 作品抓住了 这些特点, 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 课文 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 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 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 聪明、 能干、 活泼可爱的特点, 同时体 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 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少年闰土》 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 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 描写的示范点, 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教学中, 我注重放手于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领会人物特 点。 如讲解四件趣事环节, 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如何‚捕鸟‛ ,‎ 如何‚看瓜刺猹‛ , 如何‚拾贝壳‛‚看跳鱼儿‛ 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 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 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 。‎ 此外, 为了 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 只看见院 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 我采用了 对比的方法, 让学生进 行完形填空, 放飞孩子们的思维。‚当闰土看瓜刺猹、 雪地捕鸟、 海 边拾贝、 看跳鱼儿时, ‚我‛ 在干什么? 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有 的说‚我‛ 可能在烤火、 有的说‚我‛ 可能在读四书五经, 还有的说 ‎‚我‛ 可能在背古诗……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 的生活, 学生就自 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 了 。‎ 231‎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学生自由读, 结合体会读比较多, 但感情朗读 指导被忽略了 。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教师没有及时 抓住。‎ 231‎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 标:‎ ‎1. 了 解作者, 掌握课文中‚综、 锦、 萍‛ 等 12 个生字和新出现 的词语。‎ ‎2. 理解课文, 找出体现故事‚美丽、 幽雅、 有趣‛ 的句子读读。‎ ‎3. 朗读课文, 对于难懂的词语, 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 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 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 话题导入 231‎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 有很多处写梦境, 而梦里大多写到的 是故乡 情景, 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 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 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 有关的故事, 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 今天,‎ 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 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走近他心 中那好的故事……【课件 1: 课题】(板书: 好的故事)‎ 二、 写作背景 ‎【课件 2】‎ ‎《好的故事》 是《野草》 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 1925‎ 年, 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 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鲁迅蔑视黑暗, 憧憬光明。 十月 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 他, 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 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 故事》 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四、 初步感知 ‎1. 读课文, 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课件 3】‎ 膝髁: 骨头上的突起, 多长在骨头的两端, 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 佛寺。‎ 皱蹙: 蹙: 收缩。 皱着眉头, 眯眼睛。 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 ):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 虹的一种。‎ ‎2. 再读课文, 小组合作, 简析本文结构。‎ ‎【课件 4】‎ ‎(1—3) 在昏暗的夜, 朦胧中, ‚我‛ 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 具体描述了 这故事的美丽、 优雅、 有趣。‎ ‎(12)‚我‛ 从梦中回到现实, ‘我’ 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3. 读梦境一部分, 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 梦境 乌桕、 新禾、 野花…… 农夫、 村妇、 村女……‎ 天、 云、 竹……)‎ 231‎ 五、 研习探究(小组交流, 师生合作)‎ ‎1.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 这故事很美丽、 幽雅, 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错 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同时又展开去, 以至 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是什么? 简要概括一下。‎ ‎【课件 5】‎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 表现了 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 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 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2. ‚我抛了 书, 欠身伸手去取笔, ——何尝有一丝碎影, 只 见昏暗的灯光, 我不在小船里了 。‛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在好的故事里‚我‛ 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处的对美 好事物执着的追求。 但‚我‛ 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回到现实中, 淡淡 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 不难看出鲁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从文章的开始到结 束完成了 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 , 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 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 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 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 的昏暗背 景中, 然后渐渐明亮起来, 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 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 最后又回 到那‚昏沉的夜‛ 里的凝视与沉醉, 完成了 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 现实——昏沉的夜)‎ 第二课时 一、 整体回顾, 谈话导入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 了 解了 故事的大概, 这节课,‎ 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二、 重点赏析 231‎ ‎1.【课件 7】 这故事很美丽, 幽雅, 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同时又展开去, 以 至于无穷。‎ 赏析: 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同时又展开去, 以 至于无穷。 这句话表现出了 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自 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2. 【课件 8】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 一 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 织成一篇, 永是生动, 永是展开, 我看不见这 一篇的结束。‎ 赏析: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的画卷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也 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 再接着,‚在 朦胧中, 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然后, 感受着‚永是生动, 永是展开,‎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都在表达‚我‛ 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 渐升华和清晰。‎ ‎3.【课件 9】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 , 美丽, 幽雅, 有趣,‎ 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 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我一一看见, 一一知 道。‎ 赏析: 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 清晰的故事, 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 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 的人生追求。 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 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 已达到了 一个高峰, 进入了 一个新的境界。 (板书: 美丽、 幽雅、 有 趣)‎ 三、 写法探究 ‎1. ‚圆形结构‛ 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文章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 在这情结中, 以渐渐缩小 了 的灯火, 燃起了 一种美好的希望, 展开了 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板 书: 现实——梦境——现实)‎ 231‎ ‎2. 结尾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 趁碎影还在, 我要追回他, 完成他,‎ 留下他。‛ 但‚我‛ 只见昏暗的灯光, 只见昏沉的夜。 希望和虚无,‎ 孤独和寂寞, 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四、 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 再从梦中又 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 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 对故乡 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 的憎恶。‎ ‎ 现实 好 的 梦境:美丽、幽雅、‎ 事 有趣 情 现实 教学反思 :‎ ‎《好的故事》 这篇文章, 比较难懂。 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 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 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 的精神, 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 1. 了 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 的创作情况; 2. 初品课文, 交流第一印象; 3. 细品课文, 初步探究‚好 的故事‛; 4. 深入文本, 共析‚倒影‛; 5. 体味‚昏沉的夜‛, 由品读 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 6. 深入探讨‚深暗的夜‛, 探究背景, 体味 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践了 教师‚指导者‛ 和‚促进者‛‎ 的身份, 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 解了 中心,‎ 学习了 解了 写法, 弄清了 重点句子的含义, 总结出了 鲁迅先生的复杂 情感。‎ 乌桕 新禾 野花……‎ 231‎ 农夫 村妇 村女……‎ 天 云 竹……‎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 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 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无比怀念、 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 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 ‚我‛ 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 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 分别叙述了 四件事: 伯父借谈《水 浒传》 启发教育‚我‛ 认真读书; 伯父在笑谈‚碰壁‛ 中抨击旧社会;‎ 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 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 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呼应开头, 点明主题。‎ 教学目 标:‎ ‎1、 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 挽联、 致敬、 爱抚、 团聚、‎ 情节、 记性、 保存、 阴暗、 低微、 寒意、 深奥、 详细、 枯瘦、 逝世、‎ 文章、 咳嗽、 失声痛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马马虎虎、 恍然大悟、‎ 北风怒号、 匆匆忙忙、 饱经风霜‛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 抓住语言、 动作、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 高品质。‎ 231‎ 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 动作、 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当时的社会背景, 别人写的有关 鲁迅的文章, 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介绍人物 ‎1、 提起鲁迅先生, 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 他是我国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 这是为 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文题中的‚我‛ 是作者周晔, 是鲁迅的侄女。 本文是周晔在鲁 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下的回忆 文章。‎ 二、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1 、 自由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3、 说说文章中写了 哪几件事? 可分为几段? 你怎么知道的?‎ ‎4、 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 共分六 段)‎ 第一段: 写伯父去世后, ‚我‛ 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第二段: 伯父借谈《水浒传》 启发教育‚我‛ 认真读书。‎ 第三段: 伯父在笑谈‚碰壁‛ 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 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 第五段: 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231‎ 第六段: 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呼应开头, 点明主题。‎ ‎5、 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 方法: 一、 根据每 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 二、 也可以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 主要内容的句子或词语。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 能不能 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试试看。‎ ‎6、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 深受爱戴; 谈《水浒传》 ; 笑谈‚碰壁‛ ; 救助车夫; 关心女 佣 三、 再读课文, 领悟中心 ‎1、 自由轻声朗读全文。‎ ‎2、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的确,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四、 学习第一段 ‎1、 过渡: 1 9 3 6 年1 0 月 2 0 日, 那是一个让小周晔永生难忘 的日子, 因为在那一天, 她参加了 她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下面,‎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上海万国殡仪馆, 去感受那令人悲痛的场景。‎ ‎2、 指名朗读课文。‎ ‎3、 你从第一段中体会到了 什么?‎ ‎4、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爱戴?‎ ‎(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花圈、 挽联多; 来吊唁的人悲痛等)‎ ‎5、 你能读出人们对鲁迅先生爱戴的心情吗?‎ ‎6、 老师有一个疑问, 也是作者的疑问: ‚父伯死后, 为什么有 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 ‛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 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 ‚他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 鲁迅先生就 是这样一个人。‎ ‎7、 出示句子: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 . . . . 泪珠就一滴 一滴地掉下来。‎ ‎(明确: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 也是文章的情感主 231‎ 线, 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 回顾了 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 五、 布置作业 此时此刻, 伯父的音容笑貌依然那样清晰, 和伯父在一起的点 点滴滴依然那样清晰, 课文的第二到第五段就是作者对伯父生前的点 滴回忆, 请大家课后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写了 那几件事, 哪一件 事使你最受感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导入新课 ‎1、 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是哪一个?‎ 出示中心句, 齐读两遍。‎ ‎2、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 得多‛ ?‎ ‎3、 作者写了 那几件事, 哪一件事使你最受感动?‎ 二、 细读品析, 哪一件事使你最受感动? 说说感受鲁迅先生受人爱戴 的原因 ‎1 、 学习‚救助车夫‛ 这一部分:‎ ‎⑴ 仔细读一读课文些救助车夫的部分, 把最能拨动你心弦的 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并且读一读, 说一说: 为什么这些句子能打动 你?‎ ‎⑵ 指名读句子, 谈体会: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 蹲着, 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出镊子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硼酸水给他 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 扎好绷带。‎ 仔细读一读这几句话, 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 那个动作最能打 动你, 谈一谈你的体会。‎ 引导学生看图, 理解‚半跪‛ , 指一名学生上来做一做这个动 作, 说一说感觉。‎ 想象一下: 鲁迅先生一点一点地洗着、 轻轻地敷着、 一圈一 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 鲁迅先生就这样 231‎ 半跪了 很久、 很久……睁开双眼, 你感觉到了 吗? 你看到了 吗? 快速 找一找, 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 很长一段时 间。‎ 指名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 ‛ 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 ‛ 体 会出了 什么?‎ 在那个凄风冷雨的夜晚, 难道没有其他人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 么? 他们都──学生接答(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 ‎‚半跪‛ 着为一个素不相识的车夫疗伤, 折射出了 先生的一棵怎样的 心呢?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一 读这句话。‎ ‎⑶ 在这一部分中, 还有哪些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呢?‎ 句子二: 这时候,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 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 记得,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 , 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 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 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地 叹了 一口 气。‎ 读一读这几句话, 你有什么体会?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清清楚 楚‛ , 当时作者‚清清楚楚‛ 的是什么? 鲁迅先生此时此刻可能在想 些什么呢?‎ 她清清楚楚的仅仅是伯父的脸庞吗? 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⑷ 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先生走了 , 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 出现了 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 他或许是那位鲁迅先生就住 过的车夫, 或许与鲁迅素不相识, 只见一位……‎ 出示句子: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 抬起他那 饱经风霜得脸茫然的望了 望前面, 又低下头, 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 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三、 总结学法 在学习救助车夫这一部分中, 我们运用抓住稳中令人感受很深的 231‎ 句子, 通过谈体会, 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认识到了 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在另外几个故事的学习 中, 我们将继 续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 四、 用此方法, 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1、 交流‚谈《水浒传》 ‛ :‎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一重点句, 联系上下 文‚我‛ 的表现及伯父送书, 再结合伯父的身份, 体会到这是伯父对 ‎‚我‛ 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 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 讲求方 式, 避免直接批评让‚我‛ 难堪。 从‚我‛ 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 伯 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 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 认真读书这件事, 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 书态度认真、 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 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 ‚灵堂 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 一齐抬起头……‘救 救孩子! ’ 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 帮助学生深入体 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 、 交流‚笑谈‘碰壁’ ‛ :‎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一重点句。‎ 这个句子比较难懂, 先让学生知道鼻子扁是天生的, 不可能被墙壁碰 扁; 然后, 教师讲解社会背景, 启发学生自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 指旧社会的黑暗; ‚把鼻子碰扁了 ‛ , 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 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反动派很害怕, 查抄他的信件,‎ 不许他发表文章, 还要逮捕他。 鲁迅先生先后用了 一百多个笔名, 巧 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 ‚碰了 几次壁, 把鼻子碰扁了 ‛ 这句话, 要 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 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 观主义精神。‎ ‎3、 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 , 鲁迅‚病 231‎ 得那么厉害, 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 运用对比的方法, 体会鲁迅先 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的高尚品质。‎ 五、 总结全文, 探究写法 ‎1、 通过大家的学习、 交流, 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 ‎2、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 学生划出有关 句子, 自读感悟。‎ 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的描写表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3、 第一段与后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段提出一个问题: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后面几段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 一段和后面几段是因果关系, 第一段是果, 后面几段是因。‎ 六、 拓展延伸 ‎1、 学了 这篇课文, 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2、 ‚横眉冷对千夫子, 俯首甘为孺子牛。 ‛ 是啊, 鲁迅先生就 正如自己说的那样, 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 ‎3、 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 七、 作业布置 ‎1、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课外阅读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时, 为了 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 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 在上课之前,‎ 我对教材进行了 深入和独到的解读。 以‚悼念‛ 这条明线贯穿全课,‎ 辅以‚关爱‛ 这条暗线统领全文, 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 种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 具体体现在, 用‚悼念‛ 把文本内和文 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 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以反映鲁迅先生 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 231‎ 大众‛‚关心他人‛ 为小标题, 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 了 ,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 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 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 也是文章的情感主 线, 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 回顾了 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 学时, 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 在‚预习检测‛ 这一环节 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 在‚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 的诵读上, 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用这样的设计, 把文本的主旨提 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 相互照应, 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 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 助车夫‛ 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 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 入手, 通过对‚半跪‛ 的分析, 让学生说出了 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 的印象。 再让学生想象, 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让学生去寻找鲁迅 跪了 多长时间, 让学生有了 一种震撼。 然后通过设计情境, 自然体会 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 的句 子, 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 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 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 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 而是根据教学目 的和教学内容, 以疑问‚为什 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入手, 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 最后 再讲第一段。 这样由‚因‛ 推出‚果‛, 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 地衔接起来,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安排紧凑, 气氛活跃, 效果显 著。 这样, 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 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 到众人的爱戴? ‛ 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 答案会越来越丰满, 越来越 完整, 最终得出: 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所以伯父 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 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 231‎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堂课, 教学时加大了 朗读训练的力 度。 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 默读, 小声读, 师生角色朗读,‎ 引读, 重点句子反复读, 形式多样。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 满堂课串讲 串问的弊端, 做到了 ‚以读为本‛, 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 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 这两环 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 抓住词句, 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 挖掘, 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 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 解, 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231‎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设计说明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 篇课文, 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这首诗用 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中提炼了 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 颂扬鲁 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 反动统治者的 丑恶行径, 同时向我们提出了 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诗歌的朗读及对 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 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在学习 时, 要通过反复的诵读、 揣摩、 品味, 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 加深对 231‎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目 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懂得为人民的 人将得到永生, 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 了 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领会作者对鲁迅 先生崇敬、 怀念的思想感情。 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 了 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鲁迅》 生平的记录片, 引导学生更 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 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193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 5 时 25 分, 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鲁迅, 在上海不幸病逝。 全 国人民无比悲痛。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 许多的特务、 军阀、 走狗 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 他们阻止得了 吗? 我们一起来 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看看当 时的情景吧。‎ ‎2、 鲁迅逝世 13 周年,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 纪念鲁迅先生。 诗人臧克家参加了 纪念活动, 百感交集, 心中充满了 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 这首短诗。 出示 课题——《有的人》。‎ 二、 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诗,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 学生的朗读情况, 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 指七名学生分节读, 教师随机点拨: ‚当牛马、 石头、 不朽、‎ 231‎ 摔垮、 抬举‛ 等字音。‎ ‎3、 默读并思考: 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 有什么特别之 处吗? (内容上的对比, 2-5, 3-6, 4-7; ‚有的人‛ 反复出现。) 引 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 自主感悟, 诵读悟情 ‎1、 同学们, 自由读第一节, 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 自由读第一节。‎ ‎②、 质疑: 预设: 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 , 有的人死了 却还活 着?‎ 相机理解‚死‛ 与‚活‛‎ ‎③、 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 哪种人虽死犹生? 请同学们读 2、 5 节。‎ ‎2、 学习 2、 5 节, 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 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 评议: 他读出了 什么感觉? 或你听到他读出了 什么味 道? (对敌人的恨, 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 为什么‚恨‛ ? 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 ? 骑 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 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 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231‎ 师: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 我多伟大!‛‎ 生: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师: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3、 自主学习 3、 6 节, 4、 7 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 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 带读。‎ 学生汇报读。 评议, 生评, 师评。‎ ‎4、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 却不用‚鲁迅赞‛ 或‚纪念鲁迅‛‎ 为题, 而是以‚有的人‛ 进行反复咏叹。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 八 个‚有的人‛, 请把‚有的人‛ 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总结出 231‎ ‎‚流芳千古‛ 和‚遗臭万年‛ 并板书 预设: 被人民憎恶的人, 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 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 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 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 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 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 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 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 ‎1、 这诗表达了 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 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 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 (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 (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生)‎ 探讨: ‚活着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 的人, 你知道都有谁呢? 指 名说(岳飞、 雷锋、 周恩来, 王二小、 ……‎ ‎2、 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 你想歌颂谁, 就把他的名字套进 去读一读。 自由练, 指名读。‎ 231‎ ‎3、 教师引读: 面对自私自利, 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 愤怒的说————生读: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 因为他活着别人 就不能活, 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 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 尊敬他、 歌颂他————生读: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因为他活着 为了 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 诗歌的魅力。 有人说, 走进诗歌 就是走进了 一个灵动的世界, 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 都应该亲近诗歌。 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 布置作业: (自选一种)‎ ‎1、 诵读这首诗。‎ ‎2、 搜集鲁迅的名言。‎ ‎3、 阅读鲁迅的作品如: 《故乡 》《一件小事》《药》 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 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 ‎‚有的人‛ 的对比, 批判了 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热 情歌颂了 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 价值的人。 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 每一 节都是先反后正, 这样, 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 主题更突出。‎ 因此, 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 如: 每一小节前 后两句话对比读; 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 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 231‎ 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 的对比读。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 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 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 法。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 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 让学 生在读中品味, 读中感悟。‎ 最后,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辐射鲁迅精神, 让学生学习鲁迅,‎ 像他一样关爱他人, 热爱人民, 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并呼吁 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 点, 学生的 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还有要评价学生的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歌,‎ 我认为这点也做得不到位。‎ 23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