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文科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2分) (一)课内语段赏析: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进贾府》中用后人两首《西江月》揭示宝玉的思想性格,分析这两首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 选出对“膏粱”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膏药和高粱 B. 肥肉和精米 C. 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D. 肥肉和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2. 选出对“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没有希望。 B. 对不起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存在什么希望。 C. 可惜对不起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无指望。 D. 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都无希望。(没有大用处) 3. 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西江月》二词和对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是课文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B. 《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一个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D. 所谓“似傻如狂”,“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诗中某个重要词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住这个词语的含义。不能脱离诗歌而毫无依托地片面理解,也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猜测。“膏粱”指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食物,借指富贵子弟(指吃肥美食物的富家子弟),也代指富贵生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可怜”的意思是“可惜”,由此排除AB;“辜负”是指浪费,由此排除C。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C项,“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似贬实褒、正话反说”的手法,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 故选C。 (二)课外语段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 23 - 2010年1月9日上午11点15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 徐乾清1925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中位于汉中盆地。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部专家工作室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到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 60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但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对此深有感触。 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能将其精华传授给后人,而这精华,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 - 23 - 对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做修改后再签”“能否请其他专家推荐”等意见;三是凡他签过字的材料,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 “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同事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 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直到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及亲朋好友的事。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徐乾清走了,而他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留史册。 (节选自2010年《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2010年1月4日,据农业部研究,近10年来,吨粮耗水1191m3,平均粮食水分生产力约为0.84kg/m3 ,北方地区平均约为1.07 kg/m3 …… (徐乾清日记) ②近两年来,去徐老家讨教甚多。在我主持《中国水图》编制工作期间,徐老多次叫我到他家中,一幅图、一幅图地讨论,对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逐一提出具体建议,每次都花费整整半天的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徐乾清的家乡位于汉中盆地,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灌区,这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并充满浓厚的兴趣。 B. 徐乾清献身水利60余年,跑遍祖国江河湖泊,多次向国家建言献策,甚至在去世前五天,依然在关注有关水利方面的动态。 C. 徐乾清不重名利,甚至一个荣誉证书,也加以拒绝。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荣誉。 D. - 23 - 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每次开会发言话都很少,但句句铿锵有力,且言之有物,而且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表现出十分严谨的科学作风。 E. 本文详略得当,有传主语言的引用,也有传主朋友语言的引用,也有作者议论性的语句,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 5. 徐乾清为我国江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 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7. 结合材料,谈一谈徐乾清对自己人生作出的总结给你的启示。 【答案】4. BD 5. ①领导方面:担任过多项职务,为许多重大水利项目的实施指明方向并提供指导。②实践方面:他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参与过多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等。③建言献策方面:多次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提出了明确的对策,还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④技术方面:“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6. ①爱国、责任感强。一生献身祖国水利事业,为祖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大量心血。②科学作风严谨。说话数据从不含糊,遇事及下结论都要事先充分论证。③求真务实勤奋。治水遵循规律,说话从不浮夸。一直奋战在水利一线,考查、实践、记录,为国家水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④讲原则。对年轻学者的请教不吝啬,有原则性,立下三个“门规”。⑤淡泊名利。“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⑥平和谦逊。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 7. 徐乾清对自己的总结是:“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该总结给我的启示是:①我们要勤奋努力。徐乾清无论是考查、实践、记录,都勤奋努力,对中国水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②我们要有不知足的精神。徐老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水利事业,希望能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不满足于已有成绩,才会觉得遗憾。③我们要有谦逊朴实的品质。徐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从不居功自傲,80高龄依然为祖国的水利事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 23 - A项,“这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并充满浓厚的兴趣”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明确地谈到“水利工程和灌区”对徐乾清的影响。 C项,“甚至一个荣誉证书,也加以拒绝”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并不是“拒绝”。“这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荣誉”说法也不正确,原文中说的是“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E项,“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说法错误,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语言平实自然,以叙述为主。 故选B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几则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分别将几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题目要求总结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就不能单纯地照搬原文中的叙述性语言作为答题要点。通读全文,从文本中找到答题区域,然后将徐乾清的一些表现筛选出来。可以看出,文章第2、3自然段概括了徐乾清一生的主线经历;第4自然段记叙了徐乾清倡导建立的“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第5、6、7、8自然段记叙了徐乾清科学作风十分严谨,做人求真务实,很有原则性;第9段记叙徐乾清淡泊名利。综合起来看,关于“为我国江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的问题,答题区域要圈定在集中记叙徐乾清一生主要成就的2、3、4自然段。根据文本记叙的内容,可知徐乾清一生担任过多种职务、跑遍了祖国各大江河湖泊,参与过许多项目,多次提出了明确的对策,提倡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还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总结起来,可以根据领导、实践、建言献策、技术四个方面来作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概括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大致掌握传主一生的主要经历,再寻找出文章中记叙的有关传主的事件,根据每一个事件来分别概括传主的形象特点,再将能体现传主相同特点的事件合并,根据答题范围并参考赋分值准确分点。如果文后有“相关链接”的内容,还要参考“相关链接”进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徐乾清的人物形象,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第2、3、4自然段概括了徐乾清一生在工作上的成就,第5、6、7、8、9 - 23 - 自然段概括了徐乾清的为人,综合起来,可以根据徐乾清的工作成就,概括出他爱国、有责任感的特点;根据他开会、说话不含糊,概括出他的科学作风严谨;根据他奋战在一线,考查、记录,概括出他的求真务实;根据他对年轻学者的态度和立下“门规”,概括出他讲原则的特征;最后根据他不乐意接受荣誉,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可以概括出他淡泊名利、谦逊、平易近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分析传主的先天察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本题要求回答“徐乾清对自己人生作出的总结的启示”,首先要找到“徐乾清对自己人生作出的总结”对应的文字,即第9自然段“‘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这段话体现了徐乾清勤奋一生、谦逊平和、平易近人、光明磊落、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相应地,获得的启示即是要勤奋努力、在知识方面要永不知足、要谦逊质朴。 【点睛】传记类文本的答题方法:(1)认真审题,领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2)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3)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主要途径是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等。 二、必修1~5文言文基础知识:(共38分) (一)完成下列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 28 分) 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云销雨霁 B. 景翳翳以将入 C 而御六气之辩 D. 晚有儿息 【答案】D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A项,“销”通“消”,可译为“消散”。 B项,“景”通“影”,可译为“日光”。 C项,“辩”通“变”,可译为“变化”。 故选D。 9.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 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激、感谢) D.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遗留、留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A项,“厌”,动词,应译为“满足”。 C项,“谢”,动词,应译为“道歉、谢罪”。 D项,“遗”,动词,应译为“赠送”。 故选B。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答案】A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A项,“信”是名词,,应译为“凭信之物、信物”。 故选A。 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爽,差错。) B. 长息以掩涕兮。 ( 涕,眼泪。) C. 始适还家门。 ( 适,女子出嫁。) D.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厌,讨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D项,“厌”是动词,应译为“满足”。 故选D。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跟从) 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涂:通“途”道路) D. 作《师说》以贻之 ( 贻:赠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A项,“或”是代词,应译为“有的人”。 故选A。 - 23 - 13.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句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沛公居山东时 C.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 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A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今义:山东省。 C项,“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D项,“放浪”,古义和今义都是“放荡、放纵”之意。 故选D。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 野马也,尘埃也。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A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屁。 B项,“野马”,古义: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或运动的物体);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C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窘迫;今义:贫穷,没有钱。 D项,“六月”,古今义都是“六个月”。 故选D。 - 23 - 1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A. 进兵北略地 B. 明年复攻赵 C. 弃甲曳兵而走 D. 公车特征拜郎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A项,“地”,古今义都是“土地”。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下一年。 C项,“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D项,“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故选A。 【点睛】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 - 23 - 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1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 彼且恶乎待哉 C. 目吴会于云间 D. 不吾知其亦已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A项,宾语前置句,“何之”是“之何”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B项,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恶”作“待”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作“彼且待恶乎哉”。 C项,状语后置句,状语“云间”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云间目吴会”。 D项,宾语前置句,“吾”是“知”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故选C。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 23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7.下列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A项,定语后置句,是“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句式,句中两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B项,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之”(代词),前置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应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C项,宾语前置句。“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前置到动词“知”“解”前面。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宾语前置句。“何厌”为“有”的宾语,“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夫晋有何厌”。 故选A。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 - 23 -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 故令人持壁,间至赵矣 B. 单于壮其节 C. 引赵使者蔺相如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A项,“间”,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抄小路”。 B项,“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壮”。 C项,“引”,动词,可译为“引见,延请”。 D项,“活”,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 故选C。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它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顺流而东也 - 23 - C. 吾得兄事之 D. 一觞一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A项,“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打渔砍柴”。 B项,“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向东前进”。 C项,“兄”,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兄长一样”。 D项,“觞”,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饮酒”。 故选C。 20.下列与“项伯杀人,臣活之”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使使以闻大王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例句中,“活”,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 A项,“侣”,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侣”。 B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灭亡”。 C项,“闻”,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闻”。 D项,“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错”。 - 23 - 故选A 21.下列文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它文句不同的一项( ) A. 晋军函陵 B. 进兵北略地 C. 皆白衣冠送之 D. 雨雪霏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A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驻扎”“驻军”。 B项,“北”,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北”。 C项,“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穿衣服”。 D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下”。 故选B。 22.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1)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2)明天犒劳士兵,替我去打败沛公的军队! (3)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到以下这些词:(1)“及”,和;“知”,知道;“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送行;(2)“旦日”,明天;“飨”,犒劳;“为”,替;“破”,打败;(3)“况”,何况;“渔樵”,打鱼砍柴;“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三、理解性默写(每空0.5分,共20分) 23.(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篇》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助比喻修辞,慨叹人生短促,个体生命非常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以“桑叶”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6)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离骚》中直抒胸臆,表达追求一心向往的理想而至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险要、壮阔形势(具体表现“江山如画”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逍遥游》中用来比较聪明智慧多少和寿命长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赤壁赋》中描绘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逍遥游》中强调水不深不能负载大船,风不大不能承载翅膀力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是故无贵无贱 (4). 无长无少 (5). 道之所存 (6). 师之所存也 (7). 青 (8). 取之于蓝 (9). 而青于蓝 (10). 舳舻千里 (11). 旌旗蔽空 (12). 寄蜉蝣于天地 (13). 渺沧海之一粟 (14). 桑之未落 (15). 其叶沃若 (16). 桑之落矣 (17). 其黄而陨 (18). 长太息以掩涕兮 (19). 哀民生之多艰 (20). 亦余心之所善兮 (21). 虽九死其犹未悔 (2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3). 猿猱欲度愁攀援 (24). 地崩山摧壮士死 (25).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6). 千呼万唤始出来 (27). 犹抱琵琶半遮面 (28). 乱石穿空 (29). 惊涛拍岸 (30). 卷起千堆雪 (31). 小知不及大知 (32). 小年不及大年 (33). 如怨如慕 (34). 如泣如诉 (35). 余音袅袅 (36). 不绝如缕 (3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8).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9). 风之积也不厚 (40).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默写时需要注意的字词有:“受”“惑”“贵”“贱”“蓝”“舳舻”“旌”“蔽”“蜉蝣”“渺”“粟”“沃若”“陨”“太息”“犹”“猿猱”“渡”“援”“崩”“摧”“钩连”“始”“知”“怨”“慕”“袅”“负”“翼”。 四、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意思为,听到人指出我的过失我高兴,听到人说我的好话我拜谢。 生活中,我们也总会听到师长对我们的规劝,请以“闻过则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段落清晰,字迹工整,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闻过则喜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孔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 23 -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多少无谓的牺牲?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 1.审题:首先细读题目,可以明确写作的题目是“闻过则喜”,不能再另外拟题。其次,题目给出的材料中引用了孟子的话,说子路听到别人告诉自己所犯下的过错,就感到非常高兴;大禹听到对自己怀有善意的言辞,就会拜谢别人。这就是说,在面对外界对自己的不认可甚至批评、指责时,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要乐于接受他人指出我们的过失,对待他人的批评,要虚心、愉悦地接受。所谓“闻过则喜”,就是一种谦虚宽容、努力进取的品质,是一种尽善尽美、追求不止的认知,作文要重点谈论的,就是这种态度。 2.参考立意:①面对他人的批评,应该虚心接受;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③宽容的心态,谦虚的品质;④尽善尽美,努力进取;⑤他人的意见是完善自我的途径。 - 23 - 3.行文结构:开头点明写作的中心“闻过则喜”并对之进行简单解释,然后分三个层面来分别谈论“闻过则喜”:1.“闻过则喜”是一种完善自我的人生态度。2.“闻过则喜”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宽容品质。3.“闻过则喜”是一种接纳质疑的高尚心境。再次,可以联系实际,谈一谈在现代社会中,“闻过则喜”能具体地给我们带来哪些益处。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注意要回扣题目。 4.写作素材: (1)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在其手下做事。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孙亮登基后,任命为大司马。吕岱有个好朋友叫徐原,性情忠直,每当吕岱有了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他,并在公开场合议论他。有人对徐原的这种直说人家过失的做法看不惯,便在吕岱面前议论。吕岱不仅不怪罪,反而说:“我看中徐原,正是因为他有这个长处!”在徐原的批评下,吕岱改掉了缺点,从而让自己能够一路亨通。在吕岱的推荐提拔下,徐原的官职一直升到侍御史。徐原去世,吕岱极为痛苦悲哀,说:“德渊,是我吕岱的益友,如今不幸归西,我再从何处听到责备我过失的言语呢?” (2)我们现在缺乏一种“闻过则喜”的气度。我们对他人的批评唯恐避之不及。我们为什么会对批评如此恐惧?是什么又让人们不敢批评指证?我想,功利心所造成的“精致利己主义”是包裹人心的那层壳。演员景甜一听到“金扫帚”三个字就挂断了电话,因为她知道这代表她在演艺事业上的失败,但估计更令她担忧的是这样一个奖会让其名利尽失。音乐人高晓松酒醉后十分诚恳的认错,连说“永不酒驾!对不起!”并且写下悔过书并公示与人。正因为他的这种态度,出狱后又坐在了中国达人秀的评委席上。郭德纲在受批评后的不谦逊的抵赖令许多支持他的人渐渐反感。因此,收到差评的电影人是否也能明白,金扫帚奖并非是否定,而是对你高质量回报影坛的希冀。希望各行各业都出现像“金扫帚”这种奖,用批判的扫帚,扫除那些深藏的丑恶与落后。 (3)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4)正确对待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别人的批评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修养。应当说,群众向我们提意见是好事,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有利于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一些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究其原因,除了心虚以外,恐怕就是怕负责任,怕丢乌纱,说到底,“官本位”思想作祟。 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现实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闻过,就要敢于正视。闻过,就要虚怀雅量。闻过,就要知错就改。听其言,纳其说,方能集他人智慧。常自警,方能使自己日臻成熟。 - 23 - (5)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写诗,要先念给老婆婆听,只有老婆婆能听懂,他才定稿,这可以算不耻下问、虚怀若谷了吧?担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去拜访著名的鸟窠道林禅师,请教“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道林禅师回答他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时候可没有“虚怀若谷”地表示“承教”,而是不以为然,颇为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鸟窠道林禅师再次点悟他:“三岁孩儿说得出,八十老翁做不到哇!”白居易恍然大悟。 (6)闻过则喜对立面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这都是不可取的。文过饰非较之讳疾忌医程度还略轻,危害程度较小,其后果无非是止步不前,甚者或许是消极沉沦,还不许人见,不许人说。反而会恼怒于人,这样肯定会病入膏肓,终究无药可救,自食苦果。周厉王不听召公之谏,不容国人之言反而派人监视国人,最终致使国人把自己流放;晋灵公厚敛劳民,不听季公、赵盾之谏,反而听信谗言,诛杀大臣,终至被杀于桃园。可见不肯听闻已过之后果的严重啊,终究会祸及自身。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