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考前复习学案:第一编 热点2 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 理清句段明脉络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二轮考前复习学案:第一编 热点2 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 理清句段明脉络 Word版含解析

- 1 - 热点 2: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 理清句段 明脉络 (2020·全国卷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3 分)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 关乎社会和谐。②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③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 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④从《礼记》 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 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 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 “礼”制度化。 第①②句指出家庭和谐需 要有家庭伦理。 第③④句是对前面两句的 论证,指出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种种伦理规范,在《礼 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 的记载。 整个段落为下文提出“孝” 的观念做铺垫。 ①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 中最重要的观念。②《孝经》中有孔子的一 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③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 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④为什 第 ① 句 提 出 本 文 论 点 ,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 第②③句指出“孝”的重 要意义。 - 2 - 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⑤这与中国古代 宗法制有关。⑥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 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 是生产单位。⑦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 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 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⑧这 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 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第④~⑧句指出“孝”有 重要意义的原因。其中第 ⑥句指出了宗法制社会的 特点,第⑦⑧句指出在这 样的社会下维护社会稳定 需要有一套伦理规范。 ①“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 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 据。②《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 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 之亲,分为夫妇之辨。”③理顺君臣、父子、 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④君子以“天 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 社会才能治理好。⑤所以,“人道”与“天 道”是息息相关的。 第①句指出“孝”成为家 庭伦理规范和社会伦理制 度必有其哲理根据。 第②句接着引用文献中的 话加以论证。 第③~⑤句指出理顺君 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既 是“天道”的要求,也是治 理社会的基础,所以,“人 道”与“天道”息息相关。 ①“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 就是孔子的“仁学”。②以“亲亲”(爱自己 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 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 第①句指出“孝”作为家 庭伦理的哲理根据是孔子 的“仁学”。 第②~④句进一步指出 - 3 - “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 的。③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 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 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 大的过程。④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 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⑤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 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孝”是基于“仁学”的 “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第⑤句指出“孝”的意义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显 现出来。 ①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 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②例 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 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③又如 “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 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 有家庭伦理之意义。④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 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 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 爱”精神则不会改变。⑤对长辈的爱敬,对 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 爱”。⑥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 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 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 第①~③句首先指出“孝” 的内涵会随着家庭伦理的 变化而变化,然后举例论 证。 第④⑤句指出“孝”的“仁 爱”精神不会改变。 第⑥⑦句通过鲁迅的话进 一步指出“孝”之核心理 念“仁爱”具有某种普遍 价值的意义。 - 4 - 是‘爱’。”⑦“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 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 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细读文,抓要素 论证思路 把握段意 段落特点 引出话题 家庭和谐需要有家庭伦理。 为下文写“孝”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 “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 义,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 则。 提出本文中心观点。 分析问题 “孝”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与中国 古代宗法制有关。 先写原因,再写有哲理依据, 接着写依据是“仁学”,最后 点出内涵会变,精神不变,层 层深入。 “孝”成为一种伦理规范和伦理制 度有哲理依据。 “孝”的哲理根据是孔子的“仁 学”。 “孝”的内涵会变化,但“仁爱” 精神不变。 - 5 - 析选项,明关键 回原文,细比对 选 项 信息定 位 比 对 A.文章几次引用 文 献,目 的是 论 证中国古今经典 中对“孝”的理 解 诠 释 是 一 致 的。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二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 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 规通则,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而第三段“《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 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是论证“孝”成 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 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选 项表述错误。 - 6 - B.文章基于对孔 子“仁学”思想 的 认同 与接 受, 提出了关于“孝” 的意义的论断。 第四段 第四段指出“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 是孔子的“仁学”,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 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 的,“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不断释放的过程。所以说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 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 断。选项表述正确。 C.文章在论证结 构 上,先 引出 论 题,再提出观点, 然 后纵 向深 入, 最后补充论述。 对应全 篇 文章先指出家庭和谐需要有家庭伦理,接着提出 “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然后 依次分析了“孝”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孝”成 为一种伦理规范有哲理依据,“孝”的哲理根据是 “仁学”,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孝”的内涵会 变化,但精神不变。选项表述正确。 D. 文 章 既 肯 定 “孝”的普遍意 义,又 指出 它的 内 涵变 化,显 示 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 对应全 篇 文章在第二段指出“孝”是“天道”常规,是“地 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这是普遍意义; 文章又在第五段指出“孝”的内涵会变化,但“孝” 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 度。选项表述正确。 明确设误类型,提出应对策略,实现题型突破 常见的设误类型:①论证思路或结构错误;②论点与论据关系错误。 - 7 - 命题角度 论证思路(结构) 命题设误 点 考 题 文本信息 分 析 应对策略 1. 论 证 思 路 表 述错误。 2. 论 证 结 构 混 淆,总分 和 总 分 总 的 混 淆,并列 和 层 进 的混淆。 3. 立 论 和 驳 论 区 分 不 清。 (2019 · 全 国 卷 Ⅰ,T2-A )文章采 用 提 出 问题、分 析 问 题 的 方 式 展 开 论 证,在逻 辑 上 也 是 逐 层 递进的。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 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 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 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 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 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 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 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 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 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 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 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 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 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 正确。文章 先 提 出 为 人 民 创 作 立 言 的 问 题,然后分 析原因,层 层递进。 1.掌握文本句 与句之间的并 列、因果、假设、 条件、递进、转 折、目的等关 系; 2.掌握段落层 次之间的相承 (承接、递进)、 相并(并列、对 照)、相属(总 分、分总、总分 总)等关系,然 后与选项关键 内容进行比对 判断。 - 8 - 题。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 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命题角度 论点与论据关系 命题设误 点 考 题 文本信息 分 析 应对策略 1.选项本 身论据与 原 文 不 符 , 曲 解 文 意 , 不 能证明论 点。 (2020·全 国 卷 Ⅱ,T2-C) 文 章 第 二、三两 段对《画 继》所记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 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 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 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 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 的“实物”而非“原物”。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 错 误 。 “ 是 为 了 证 明 现 藏 于 台北‘故 宫 博 物 院 ’ 的 能区分事 实论据和 理 论 论 据 , 并 在 文本中找 出论据是 哪一分论 - 9 - 2.选项论 据 正 确 , 但论证的 论 点 错 误 , 曲 解 文意。 3.论点和 论据关系 不成立。 掌故的讨 论 , 是 为 了证明现 藏于台北 “故宫博 物院”的 《 早 春 图》并非 “原物”。 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 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 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 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 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 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 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 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 早 春 图》并非 ‘ 原 物’”错 误,应该 是 为 了 证明“实 物”不能 等 同 于 “ 原 物”。 点或结论 的理论依 据 , 进 而 判断出其 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 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 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坚持文化 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 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 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 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 - 10 - 敛、不走极端。例如,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杀人等都是不 入画的。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 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以执着的宗 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 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比如主张愤怒出诗人, 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等揭示人类“原罪” 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 形象地加以比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 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 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 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100 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受到强烈 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的必要,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 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但是,我 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 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 艺术表演颇受追捧。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 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自我否定,对西方文 化一味顶礼膜拜。 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 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八大山人笔 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 - 11 - 都能看得懂。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 同的欣赏语境。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 100 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 很幼稚,很不成熟。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 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 众和读者。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 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诗经》、《楚辞》、唐诗、 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 大民族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 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 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 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 想。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 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刘斯奋《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其个性是由不同的生 存环境决定的。 B.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庸之道,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是中 华文化的制高点。 C.中国绘画传统排斥社会与自然中的非正常现象,西方绘画则以此为 - 12 - 创作的重点题材。 D.追捧不乏糟粕的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文艺作品,正是我们丧失了自 身文化自信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即确定文化的内涵,并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为谈论坚持文 化自信和审美自信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分别论述了中西方 审美理想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 C.文章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有力论证了中国才是抽象 艺术的鼻祖,凸显了写作意图。 D.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文章先阐述内涵,再论述应如何对待,然后 指出它对创作的重要性,逻辑上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若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弘扬中华传 统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 B.孔子认为《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评论体现了中 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征。 C.西方的“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不过 100 多年,作品很不成熟,很难获 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 D.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 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 1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1 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 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 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 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 计算机建模研究报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 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 2022 年。这是因为,假 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 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 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 之内,可能会使近 6 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 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 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 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 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 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 2.35 降到了接近于 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 1 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 14 -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 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 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烦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 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 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 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 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 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 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 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 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述“七累”,已是于我 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 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 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 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 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 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 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 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 15 -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 月 4 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 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 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 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 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 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 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 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 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 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 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 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 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 《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 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 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 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 - 16 - 高铁进食引发的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 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 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 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 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 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 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 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 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 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 - 17 - 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 关。 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 样的目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 过年。” 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 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 入内。”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 年 3 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 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 分) 拱手礼(节选) 曲 波 - 18 -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 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 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祝贺庆典礼, 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还是惜别离, 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 2: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 厘清句段明脉络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A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 19 - 1.D A 项,原文是“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 选项漏掉了“历程”。B 项,原文“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 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是表并列的关联词,表明“重视现世生 存的情结”与“‘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为并列关系,加上第二段前两 句表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 极端”,可知“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不是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点。 此外,文中明确所说“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是中国文化,中华传统 审美理想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文化所具备的 特点中华传统审美理想也一定具备,所以“中华传统审美理想”具有“重 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说法并不明确,故 B 项错误。C 项,“以此为创作 的重点题材”表述不当,原文是说西方绘画不回避表现这些内容。 2.C 文章第四段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表明中国 的抽象艺术优于西方,并不是论证“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 3.C “很难获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不当,应为西方艺术家创作出 来的抽象作品,观众看不懂,难以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 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 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原文只是说“保持社交 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而“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 - 20 - 行性措施的一部分。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 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 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 项,原文只说“很难”,并不代表“不能”。 3.C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 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 材料三的观点是“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 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 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也就是说在 疫情状态下,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的做法。 C 项,“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这是公交车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 证明材料三观点。 4.【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概括出各个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证 的结构特点。 材料二共分三段。第一段论述的是“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 有三”;第二段论述的是“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且是“中 - 21 - 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提倡“重行拱手礼”;第三段论述的是“拱手礼 的好处至少有五条”。从整体来看,第一段是否定“握手礼”,二、三段 是肯定“拱手礼”,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再看段落内部结构, 第一段先分析“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然后说“有 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这是先分后总。第 二、三段,先提出提倡“重行拱手礼”,再分析“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 五条”,这是先亮观点再分析,属于先总后分。 答案: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 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 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 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然后 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引证即可。 材料一指出“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已经有证 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 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而这首歌曲提倡的“拱手礼”为疫情期间 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材料二分析了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 五条”,其中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 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拱手 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等,可见“拱 手礼”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材料三说“应该 - 22 - 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 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 合与合力应对”,而这首《拱手礼》正是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 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这就是这首歌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 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 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 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