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语文第五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制高职语文第五册

五年制高职语文第五册 多媒体课件文字脚本 编者:牟荣康 胡志彬 ‎ ‎ 王忠伦 倪秀光 86‎ 课件内容目录 第一单元 诗苑奇葩 ‎1.古体诗四首 豳风·东山 诗 经 九歌·国殇 屈 原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2.今体诗四首 送友人 李 白 江村 杜 甫 乐游原 李商隐 题乌江亭 杜 牧 ‎3.宋词四首 八声甘州 柳 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一剪梅 李清照 破阵子·为陈同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第二单元 艺海探趣 ‎6.古代建筑秩序的韵味美 《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 ‎7.北宋市民阶层的诗篇 林通雁 ‎8.李斯特与交响诗 ‎《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 第三单元 科技揽胜 ‎11.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12.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钱学森 ‎13.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里夫金 霍华德 第四单元 评议纵横 ‎16.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 ‎17.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江泽民 ‎18.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蔡元培 86‎ 第五单元 名作欣赏 ‎21.秋瑾 黄宗江 谢 晋 ‎22.城南旧事 伊 明 ‎23.简·爱 奥尔德斯·赫克斯利等 第六单元 文言文 ‎26.治安策 贾 谊 ‎27.报任安书 司马迁 ‎28.陈情表 李 密 86‎ 第一单元 诗苑奇葩(共89张)‎ ‎1.古体诗四首 ‎ 豳风·东山 (12张)‎ 九歌·国殇 (10张)‎ 归园田居 (9张)‎ 春江花月夜 (13张)‎ ‎2.今体诗四首 (27张)‎ 送友人 (7张)‎ 江村 (8张)‎ 乐游园 (6张)‎ 题乌江亭 (6张)‎ ‎3.宋词四首 (18张)‎ 八声甘州 ‎ 念奴娇 ‎ 一剪梅 ‎ 破阵子 ‎ ‎1.古体诗四首 ‎《豳风·东山》‎ 第1张 图 画:鸳鸯戏水图 画外音: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字:这是《诗经》开篇《关睢》的头四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有诗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它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其中《风》是精华部分,共有十五国风。“风”即民歌的意思。‎ 第2张 文字1 《豳风·东山》‎ ‎《诗经》‎ 文 字:2 “豳风”即豳(bīn)地民歌,古代的豳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东山》是《诗经》中一首出色的抒情诗。它描写了一个远征的士兵在归家途中思念家乡,怀想亲人的悲喜交加的心情。‎ 第3张 一、反复吟诵,疏通文字。‎ ‎(先出现词语,后由教师按排列顺序逐个点击词语,再依次出现注音)‎ cú tāo yuān zhú duì yì xiāoshāo 徂 慆慆 蜎 蜎 蠋 敦 施 蠨 蛸 tǐng tuǎn yì dié zhì lí 町 畽 熠 垤 窒 缡 第4张 译 文(一)‎ 自我远征东山东,‎ 86‎ 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山东回,‎ 满天小雨雾蒙蒙。‎ 才说要从东山归,‎ 我心忧伤早西飞。‎ 家常衣服做一件,‎ 不再行军事衔枚。‎ 野蚕蜷蜷树上爬,‎ 田野桑林是它家。‎ 露宿将身缩一团,‎ 睡在哪儿车底下。‎ 第5张 译文(二)‎ 自我远征东山东,‎ 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 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 藤蔓爬到屋檐下。‎ 屋内潮湿生地虱,‎ 蜘蛛结网当门挂。‎ 鹿迹斑斑场上留,‎ 磷火闪闪夜间流。‎ 家园荒凉不可怕,‎ 越是如此越想家。‎ 第6张 译文(三)‎ 自我远征东山东,‎ 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 满天小雨雾蒙蒙。‎ 白鹳丘上轻叫唤,‎ 我妻屋里把气叹。‎ 洒扫房舍塞鼠洞,‎ 盼我早早把家转。‎ 团团葫芦剖两半,‎ 撂上柴堆没人管。‎ 旧物闲置我不见,‎ 算来到今已三年。‎ 第7张 译文(四)‎ 86‎ 自我远征东山东,‎ 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 满天小雨雾蒙蒙。‎ 当年黄莺正飞翔,‎ 黄莺毛羽有辉光。‎ 那人过门做新娘,‎ 迎新骏马白透黄。‎ 娘为女儿结佩巾,‎ 婚仪繁缛多过场。‎ 新婚甭提有多美,‎ 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第8张 二、整体感知,含英咀华 文 字:思想内容赏析 全诗四章,每章12句,共48句。‎ 每章章首4句,文字全同,构成叠咏,是全诗的主旋律。主要写士兵在归来途中,遇到淫雨天气。为每章后面几句准备了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第9张 文 字:‎ 第一部分:(前两章),解甲归田,思念家乡,悲喜交加。‎ 第一章,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抓住着装改变这一细节,写了主人公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而桑林中的野蚕这一物象(意象),则既状其辛苦,又抒其脱羁之喜。‎ 第二章,通过主人公的想象,着意描绘了“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磷火闪烁”等意象,表现了家园颓败、民生凋敝的荒芜之状,倍增怀念之情。‎ 第10张 文 字:‎ 第二部分:(后两章)复员还家,怀想亲人,喜胜于悲。‎ 第三章,主人公推想妻子家中忧思(妇叹于室),特别提到了“葫芦”这一古代婚俗意象,言在物而意在人。‎ 第四章,主人公回忆三年前新婚的幸福情景:莺歌燕舞、车欢马叫,岳母“亲结其缡”,快乐的情景既与“妇叹于室”对比,还暗示曾有过的“新婚别”的悲痛经历,更引发主人公对重逢的强烈渴望。“其旧如之何”的结句,想象了久别重逢的情状。‎ 第11张 文 字:三、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赏析艺术特色 叠 咏:主旋律 情景交融 背景 想 象:再现、追忆 幻想、推理 心 理:悲 喜 悲喜交加 86‎ 第12张 ‎ 文 字:《东山》板书 叠 咏 想 象 餐风宿露 夜住晓行 客观形象 家园颓败 民生凋敝 怀 喜 想 胜 亲 于 人 悲 途 中 豳 风 ‎·‎ 东山 思 悲 念 喜 家 交 乡 加 解甲归田 复员还家 士 兵 盼夫早归 妇叹于室 新婚幸福 久别重逢 ‎《九歌·国殇》‎ 第1张 图 像:汨罗江边的屈原。‎ ‎ (位置在本张左边,占页面一半)‎ 文 字:《九歌·国殇》‎ 屈 原 ‎(位置在页面右边)‎ 第2张 图 像:汨罗江上舟中的屈原像。‎ 文 字(仰天长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著名诗篇《离骚》中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走近屈原,一起来领略其《九歌》中的一首《国殇》。‎ 第3张 文 字:1《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而成。主要收录了屈原、宋玉、景差及两汉贾谊、东方朔等人的作品。《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其方言声韵,风土名物等,均具有浓厚的楚地地方色彩。‎ 文 字:2《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第4张 文字:‎ 一、反复吟诵,读通诗篇 生字与注音 86‎ gǔ liè cān yì 毂 躐 骖 殪 mái zhì fú duì 霾 絷 枹 怼 第5张 译 文(一)‎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 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东轮呵拉住战马,‎ 拿起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第6张 译文(二)‎ 既已出征呵就没有想过要回返,‎ 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第7张 文 字:二、整体感知,含英咀华 思想内容赏析 ‎《国殇》分两诗节,也即两部分。描写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 第一部分:(第1诗节,共10句),描写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诗中“旌蔽日”、“敌若云”,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黑云压城、敌众我寡的情势渲染得淋漓尽致。尽管敌人来势汹汹,而且“凌余阵”、“躐余行”,但楚国将士毫无惧色,奋勇争先。诗人用点面结合之法,(“面”——楚国将士,“点”——楚军统帅),表现了楚军将士抗敌之英勇,场面之惨烈。‎ 第8张 ‎ 文 字:‎ 第二部分(第2诗节,共8句),讴歌死难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诗人笔锋一转,由战云密布、短兵相接、激烈搏杀的恶战场面,转到了静寂的战后荒野。他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描写了那些视死如归的楚国将士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尽管场面是静寂的,但诗人的感情却是沸腾奔迸的。他满怀敬爱之情,慎拾美好的事物修饰笔下的人物,“带长剑兮挟秦弓”‎ 86‎ ‎,并且以近乎呐喊的笔触,盛赞楚国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第9张 文 字:三、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赏析艺术特色 场面描写、气氛渲染:比喻、夸张 ‎ 点面结合 直赋其事、情感炽烈:节奏促迫 ‎ 抒写张扬 第10张 文 字:‎ 思 想 内 容 ‎《九歌·国殇》板书设计 歌 抒 颂 发 死 热 难 爱 将 家 士 园 高 炽 尚 烈 志 感 节 情 描 写 壮 烈 场 面 短 兵 相 接 奋 死 杀 敌 九 歌 ‎·‎ 国 殇 讴 歌 死 难 将 士 死 难 将 士 英 灵 永 存 艺 术 特 色 比 喻 夸 张 扬 面 描 写 煊 染 气 氛 点 面 结 合 86‎ 节 奏 促 迫 直 铺 其 事 感 情 炽 烈 抒 写 张 扬 ‎《归园田居》‎ 第1张 文 字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生齐诵上段文字,因在初中学过,可能引发学生的背诵乃至全篇)‎ 文 字2: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由这篇文章概括出来的成语你知道吗?你还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吗?‎ 第2张 图 像:江西九江的乡村图(此图占页面的一半,在左面)‎ 文 字:课题《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这段文字占页面的一半,在右面)‎ 第3张 文 字(题解):《归园田居》是组诗,共五首,课本所选是第一首。这是在作者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回家之后所作。诗中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的愉悦心情,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第4张 文 字:‎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因作《五柳先生传》,又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官僚家庭,至渊明已家道贫寒。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政治报负。41岁时任彭泽县令,为官80余日而“自免其职”,赋《归去来辞》,从此终生隐居不仕。其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述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感士不遇赋》等。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 第5张 文 字:一、反复吟诵 疏通文字 俗 韵:俗,世俗。韵,本性、气质。‎ 性:天性,本性。‎ 羁鸟:笼中鸟。‎ 守拙:守住愚拙,谦虚的说法。‎ 暧暧(àiài):昏暗、模糊。‎ 86‎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墟:集市。‎ 樊笼:喻指官场生活。‎ 自然:这里指田园生活,同时指自然的本性。‎ 第6张 文 字:二、整体感知,含英咀华 赏析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全诗共20句,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头4句),交待辞官归田的原因和从“求官”到“辞官”的时间。‎ 前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基调,同时又是伏笔。它是诗人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后两句写从“求官”到“辞官”的时间,一个“误”字包含了诗人无尽的辛酸和沧桑。‎ 第7张 文 字:‎ 第二部分:(中间12句),写诗人回归田园。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全诗5—8句),两种生活的过渡。两个相似的比喻和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从这里转接下文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露痕迹。‎ 第二层:(全诗9—16句),居所一带的田园风光。诗人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也像一位老道的摄影师,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摄取了一组镜头,构成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画面。近镜头,静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绿树环绕、点缀的农家小院。远镜头、动景:远村、炊烟,狗吠、鸡鸣。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在动静相间中,我们嗅到了很淡很淡又很浓很浓的诗人的社会理想。‎ 第三部分:(最后4句),写新生活的愉快。环境清幽,心境闲适,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第8张 文 字:三、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赏析艺术特色 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总体特征。本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在平淡自然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闲适安谧的农村生活,诗人如释重负的心境,通过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实率真地抒写出来,乃胸中所出,不着一点痕迹。‎ 构思精妙。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生了然明达的心境。在这种心绪下,作者在逐层推进中,精妙地安排构思。如诗中描绘田园风光的8句。诗人落笔于眼前的景物,在交掩成趣的简单几笔的勾勒中,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素淡中又有一丝绚丽。然后诗人觉得这还不够,放远眼光,为我们勾勒了动静相间的最富农村气息的画面,诗人的社会理想也隐约可见。‎ 第9张计 文 字:《归园田居》板书设计 ‎ ‎ 86‎ 清 高 孤 傲 与 世 不 合 的 性 格 厌 倦 官 场 生 活,回 归 园 田 景 情 归 隐 后 愉 悦 ‎ 的 心 情 田 园 风 光 ‎ 的 美 好 抒 情 主 人 公 ‎( 我 )‎ 如 释 重 负 自 然 恬 淡 ‎《春江花月夜》‎ 第1张 文 字:走进长江,感悟母亲河 图像:选择1—2幅长江及周围风景的画面(最好一昼一夜)。如,中华网文史1903—1935:长江及周边风景老照片图集(4)中的第10幅:镇江。长江落日。‎ 画外音:‎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2张 文 字:《春江花月夜》‎ ‎ (唐)张若虚 背景图:烟波浩淼的长江 第3张 文 字:‎ 作者,作品简介:‎ 张若虚,初唐著名诗人。《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但《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第4张 文 字:生词难句 ‎1.滟滟:水波闪耀。‎ ‎2.芳甸:花草 ‎3.霰:细小的雪粒。‎ ‎4.妆镜台:梳妆台。‎ 86‎ ‎5.逐:追随。‎ ‎6.月华:月光 ‎7.月绯徊:月照妆楼,思妇徘徊难眠。‎ ‎8.空里流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空落下的。‎ ‎9.玉户:华美的屋子。‎ ‎10.捣衣砧:洗衣用的石头。‎ ‎11.“空里”以下四句写秋夜的江畔,空气清新,人不觉得霜飞,但汀洲沙滩已经被清霜覆盖了。在一轮明月照耀之下,江天一色,皎洁澄明。‎ ‎12.“玉户”以下两句说明月光时时处处引起她的相思之情。‎ ‎13.“鸿雁”两句写月光普照之深远,引起人深远的相思。雁长飞也飞不出月光;江中潜游的鱼也在明月照耀下跳出水面。那么,鱼、雁是否可以传书呢?长空寥廓,大地辽远,音信难通。‎ 第5张 文 字:二、整体感知,含英咀华 欣赏思想内容 全诗共36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10句),勾勒春江月夜的壮丽图画,创造了幽美、恬静和神话般的美妙境界。‎ 诗人在篇首便想象浩渺黝黑的海面上,一轮圆月正在潮水涌动下,冉冉升起。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亮的清光似随潮水从东海涌入江面,春江之上无处不尽染着明月之辉。“春江潮水”两句,言景象壮观;“滟滟随波”两句,状月耀江水;“月照花林”两句,绘月光轻盈;“江天一色”句,喻指月光纯洁。诗人时而用如椽巨笔挥洒,时而用淡扫娥眉之法细描,意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动趋静,由面至点,由春江花月夜等众多景物渐聚一轮孤月之上。‎ 第6张 文 字:‎ 第二层:(11—14句),从无尽的时间,据人与月的关系,探讨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无边的空间是“宇”,无尽的时间是“宙”。第一层把月放到了无边的空间之中加以描写,这一层则把人与月的关系置于无尽的时间里讨论。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才得以与年年相似的江月共存。个人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不断的。‎ 第7张 文 字:‎ 第三层:(15—36句),写离人与思妇在千里明月之下,相望而不相闻。‎ 在承上启下的过渡诗句之后,诗人用“白云”以下四句总写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青枫浦”是古人常用的感别景物和处所,诗人用来托物寓情。“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 ‎“可怜”以下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月就像一个十分有怜悯心的朋友一样,久久地在离人的妆镜台上“徘徊”,而且固执地要与她作伴,欲为她消除一点忧愁,于是柔和的清辉洒在玉户帘上和捣衣砧上。从修辞说,这是一种拟人手法;从文化意蕴上讲,这正是中国人说的“天人感应”。思妇想撵走这牵人情思的月光,可月光依旧,卷也“卷不去”,拂亦“拂还来”。月光下,鸿雁长飞,鱼龙潜跃,但飞也徒劳,跃也无用。‎ 第8张 文 字:‎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妇之情。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多想越过从潇湘到碣石的无限路程,乘月还家。“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 86‎ 也就无限地加重了他的相思。月已落而天欲明,游子只有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余晖下的江树上。而“摇情”不写人情而写月情,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其实,它既是月情,又是人情;既是思念之情,又是诗人之情,交织一片,尽在其中。‎ 第9张 文 字:‎ 三、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第一,融情、景、理为一炉。‎ 写景,虚实相生,恢宏隽永;写情,幽怨缠绵,热烈深沉;写理,清明显白,深邃透辟。此诗月是中心意象。不借月,无以写景,无以抒情,无以议论。月是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的纯洁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第10张 文 字:‎ 第二,空阔的背景,清幽的意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大背景着墨,几何中心点便是那一轮明月。“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诗人的笔下,月在一夜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郊野、江树、花朵、飞霜、白云、扁舟、小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离人,还有那隐逸于字里行间抒发宇宙人生之慨的江边望月人,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绘就了一幅情理相生充满人生哲理的画卷。尤其在色调上,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淡妆浓抹总相宜”;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表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的意境之美。‎ 第11张 文 字:‎ ‎《春江花月夜》板书设计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勾勒壮丽画卷 创造美妙境界(空间)‎ 融情、景、理为一炉 春 江 花 月 夜 探讨人生哲理 与宇宙的奥秘 (时间)‎ 离人与思妇的 相思之情 (两地)‎ ‎(两地)‎ 空阔的背景 清幽的意境 第12张 文 字:历史上其余5首《春江花月夜》。‎ 86‎ 比较阅读,拓宽眼界(一)‎ ‎1.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 ——隋炀帝杨广 ‎2.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 ——隋炀帝杨广 ‎3.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 ‎ 月夜含江树,花影覆船楼。‎ ‎ ——隋诸葛颖 第13张 文 字:比较阅读 拓宽眼界(二)‎ ‎4.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 ——隋张子容 ‎5.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 ‎ 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 ——隋张子容 ‎2 今体诗四首 送友人 第1张 文 字:走近李白,感悟浪漫 画外音:《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同时在页面上出现以上文字)‎ 这是友人送他时他写的留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送友人时的道别诗。‎ 第2张 文 字:《送 友 人》‎ 李 白 ‎ 第3张 文 字:‎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生于唐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境内),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年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不到三年,因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 86‎ ‎。后死于族叔李阳冰家。他的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伟,形象鲜明、瑰丽,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第4张 文 字:‎ 一、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赏析思想内容 ‎《送友人》是一首典范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诗分首、颔、颈、尾四联。‎ ㈠首联从修辞上讲用了一种什么手法,勾画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怎样情感?(先出示问题,经赏析后,由教师点击再出示答案,下同。)‎ 答:对偶。寥阔秀丽的画面。远景:青山叠翠、横亘城北、朦胧绵延;近景:波光粼粼、水绕东城、潺潺而去。“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绕”相生,动静共在。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第5张 文 字:‎ ‎(二)颔联和颈联写了什么内容?从对仗角度讲,哪一联更工整?诗人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这两联写离别的深情。两联之中,颈联更工整。而颔联则不拘泥于对仗,却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在山明水秀、红日夕照中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令人难舍难分。既有情,又有景,情景交融。‎ ‎(三)尾联写诗人更为深切的情谊。诗人运用什么手法表达内心感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诗人化用《诗经·车攻》“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没有直接写内心感受,而是借马情写人情。尤其着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第6张 文 字:二、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㈠语言清新明快,新颖别致。‎ ㈡形象新鲜活泼,不落窠臼。‎ ㈢不袭缠哀绵衰伤旧习,尽显真挚热忱、豁达乐观。‎ 第7张:‎ 文 字:学点格律常识㈠ 一、韵脚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五绝、五律平仄的常见定式 ㈠仄起式 ㈡平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以上两式为五绝,双用为五律)‎ ‎《江 村》‎ 86‎ 第1张 图 像: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文 字:走近杜甫,感悟现实。‎ 画外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在画外音的同时,页面上出现以上文字)‎ 第2张 文 字:听到这首诗,我们感受了诗人的痛苦,“天下寒士”的痛苦,乃至社会 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愫、沉郁顿挫之风涌上心头,扑面而来。那么,杜甫有没有些许的快乐呢?同在浣花溪畔的草堂,比这首诗稍早,杜甫写就了《江村》一诗,可以让我们领略那短暂的喜悦。‎ ‎(同时,页面出现杜甫《江村》一诗)‎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第3张 文 字:(课题)江 村 杜 甫 第4张 文 字:‎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世称“诗史”、“诗圣”。早年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方面的代表。35岁到44岁期间困守长安,对社会现实有较深认识,产生了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同情人民疾苦的《兵车行》、《丽人行》等。安史乱起,直面现实、接近人民,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光彩照人,具有深厚人民性的著名诗篇。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5张 文 字:‎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赏析思想内容 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诗眼”铺展的?尾联除了表明作者的喜幸之外,“供”字表明了怎样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讨论,得出较为一致意见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首联中的“事事幽”是诗眼;梁上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水中白鸥,忽远忽近,相伴相随。物象如此幽静,人事又该如何呢?老妻画纸作棋局,憨态可掬;稚子敲针作钓钩,天真无邪。在可亲可爱的人物形象中,我们领略了诗人阵阵的欣喜和事事的满足。着一“供”字,境界全出。流淌出依靠别人施舍而过活的悲酸与无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 第6张 文 字:二、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㈠围绕诗眼,转合自然 ㈡属对工丽,照应紧凑 86‎ 第6张 文 字:‎ 板书设计:‎ 诗 眼 事 事 幽 人物 景象 老妻画纸 稚子敲针 梁上燕子 水中白鸥 抒情主人公 喜 悦 之 情 ‎“但”辛 酸 无 奈 ‎ ‎ 第8张 文 字:学点格律常识㈡ ㈠粘对 ㈡拗救 七言绝句、律诗平仄的常见定式 ㈠仄起式(在五言平起式前加“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双用为七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㈡平起式(在五言仄起式前加“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双用为七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乐游原》‎ 第1张 图 片:古乐游原遗址 文 字:走进乐游原,吟诵诗人词客名篇佳什 画外音: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万树鸣蝉隔断红,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李商隐)‎ ‎(同时,页面上出现上述文字)‎ 86‎ ‎ ‎ 第2张 文 字:(课题)乐游原 ‎ 李商隐 ‎ (内容)向晚意不适,‎ ‎ 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第3张 文 字: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25岁进士及第,仕途多舛,46岁闲居郑州时病逝。其诗感慨讽谕,有一定深度。如《有感》、《重有感》等诗,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宦官擅权暴虐,表现出一定的见识和胆量。咏史诗如《隋宫》、《北齐》多托古讽今,讽刺时政。《无题》诗,深于寄托,意境朦胧。爱情诗对唐宋婉约词人及元明清爱情题材的戏剧有重要影响。写景小诗《乐游原》更是千锤百炼的杰作。‎ 第4张 文 字:一、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在本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对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千古绝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惋惜夕阳虽好,只是临近黄昏;一是盛赞这夕阳的美景正是在黄昏时刻。你赞同哪种理解?‎ ‎(在教师引导、同学们赏析之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1.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同时用了抒情和议论;2.白描手法;3.(应该说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都可)第一种理解,结合诗人的身世和此时的心绪,那种惋惜与无奈便很自然了。第二种,虽然作者心绪“不适”,但大自然美景还是感染了他,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关键点在对“只是”一词的理解。‎ 第5张 文 字:二、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诗人在这首写景小诗中,体现了其怎样的哲理思考?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教师引导其赏析,经讨论后,由教师点击给出参考答案)‎ 答: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含蓄地阐释了美好与夕阳、黄昏同在的哲理思考。在艺术手法上,寓情于事、融情入景、议随景生。‎ 第6张 文 字:《乐游原》板书设计 86‎ 抒情主人公 ‎(诗人)‎ 心情:不适 思考:近黄昏 绘景:黄昏 地点:古原 时间:向晚 题乌江亭 第1张 图 像:“霸王别姬”或“乌江自刎”。‎ 文 字:走进乌江亭,感悟楚汉争 画外音: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垓下歌·项羽 ‎(同时渐出字幕)‎ 第2张 文 字:(课题)《题乌江亭》‎ 杜 牧 ‎ ‎ 胜败兵家事不期,‎ 86‎ ‎ 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弟子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第3张 文 字:‎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时进士,曾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有远大志向和胸怀,关心国家安危治乱,曾注释《孙子兵法》。其古体诗豪健跌宕,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轻利,具有独特风格。尤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赤壁》、《江南村》、《山行》、《泊秦淮》等诗,画面优美,语言精炼,情思含蓄,使人玩味无穷。散文也写得精炼而流畅,辞采新隽,豪迈挺拔。著名的如《阿房宫赋》,骄散并用,别开生面,脍炙人口。‎ 第4张 文 字:一、反复吟诵,整体感悟。‎ ㈠这是一首咏史诗,整首诗针对什么而言?批评了项羽的什么缺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针对项羽兵败自刎身亡这一事实而言;批评了他不能总结失败教训、力图东山再起的缺点;表达了诗人惋惜其“英雄末路”的感情。‎ ㈡从“江东弟子多才俊”句中,你知道诗人化用了怎样的历史典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当年,项羽兵败来到乌江亭。亭长曾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但项羽却没有采纳亭长建议,觉得自己无面见江东父老。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江东弟子,人才辈出,东山再起,多可倚重。‎ 第5张 文 字:‎ ㈢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落脚的句子,也是最得力的句子。这句话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阐明了“败不可馁”的道理 二、总结全诗,品味特色 文 字:赏析艺术特色 ㈠求异思维,反说其事,不落窠臼。‎ ㈡用“翻案法”,借题发挥 第6张 文 字:‎ ‎《题乌江亭》板书设计 86‎ 咏 史 诗 ‎ 项 羽 自 刎 诗 人 不总结教训 事 不 期 乌 江 亭 不采纳忠言 包 羞 忍 耻 无面见江东父老 多 才 俊 自 刎 败 不 可 馁 卷 土 重 来 宋词四首 第1张 图:以“滚滚东去的长江”为背景。‎ 文 字:宋词——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词,由诗歌演变而出的一种韵文文体。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由乐定词”,二者不可分离。至宋代,词自行单称,而减掉了曲、曲子、歌等。词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渐渐地脱离了音乐;但它仍然是可以配乐的,所以又称为乐府、近体乐府,如《东坡乐府》等。根据词在形式方面的句子长短不齐的特点,又称为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等。后又有别名为诗余,认为词是诗的余剩、诗的下降,含有贬义。词的格式因音乐的要求而有一、二千种,总归其乐有两种分法:最初分为“令、引、近、慢”等四类,后来有人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三类。‎ 第2张 文 字:词,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陈亮等。这个划分是就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不是绝对的。同一作家往往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之品。像李清照,是以婉约为主,但不乏豪放之作;而辛弃疾以豪放为主,婉约之作也不鲜见。‎ 第3张 文 字:《八声甘州》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86‎ ‎,宋崇安(今福建)人。宋仁宗景祐年进士,做到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早年热衷功名,但频遭坎坷,于是失意无聊,放荡不羁,潦倒一生。其词多用生动俚语反映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因此曾风靡一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创作长调很多,使慢词成为成熟的文学样式。铺叙刻划,情景交融,评议通俗,音律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4张 文 字:《八声甘州》课文内容 描写羁旅之愁的名作。上片描绘了秋雨后——江天的黄昏景色。下片抒发了对故乡和闺妇的思念之情。“望渺邈,归思难收”,点出全篇主旨。‎ 第5张 文 字:《八声甘州》名句赏析 ‎(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引句曾被苏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当此清秋时节,又经雨水洗涤,“渐”字统领时光景物。秋已更深,雨洗暮空,着一“紧”字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加倍峻肃。举目关河,寥阔迤逦,气势磅礴,再加一“冷”字,层层紧逼,秋来肃杀凋零之气渐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景象。词人登临送目,残照系于“当楼”,仿佛江天、暮雨、清秋、霜风、关河统统汇聚一点,一齐向词人袭来,将不可为怀的羁愁暮景,写到至矣尽矣的地步。三句词的艺术效果、感染力量,达到了高度统一。‎ 第6张 文 字:名句赏析 ‎(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两句词用拟人手法,写尽了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特别是“无语”二字,竟让这思考来得深沉,有百端交集于一处,竟又无从言起之感。‎ 第7张 文 字:《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般讲的“唐宋八大家”即有其父子三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外放地方官和贬谪。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入京,曾官至礼部尚书,也曾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后改革派再起,其再连遭贬谪,终至琼州(今海南省),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在历任地方官时,能关心民众生计,注意变革弊政,兴修水利,卓有政绩。在文学上,散文、诗、词均有极高成就,书法、绘画也大有造诣。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创始人。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诗文表现出来的极为丰富、绚丽多彩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8张 文 字:《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内容 课文追怀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往事,表现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借咏史抒发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以写景为主,由地及人、由景及人,展现了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下片着力歌咏周瑜,称颂了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同凡响的功绩。通篇雄奇壮伟的江山胜景与彪炳史册的人物相映成辉。‎ 第9张 86‎ 文 字:《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句赏析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念奴娇》的开篇,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用“浪淘尽”将浩瀚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战争故事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表现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第10张 文 字:名句赏析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三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观: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端,汹涌的浪涛狂怒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万千堆雪样的骇浪。词句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人们不同感觉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一扫古人的平庸之气,把读者带进了如万马奔腾、似惊雷阵阵、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一振!‎ 第11张 文 字:名句赏析 ‎(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橹灰飞烟灭。”前两句是从仪态肖像上描写周瑜动人姿貌、出众才华、束装儒雅、风流倜傥。既表明了周瑜是能担大任的英霸之器,也表明这两句只是铺垫,下两句才是词人要着力表现的。他抓住了水战火攻的特点,精准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惧色,而是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击横江而来的强大的曹军,并把敌军战船烧成了灰烬。词人如此盛赞周瑜,其思想契机就在于渴望也像周瑜一样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第12张 ‎ 文 字:《一剪梅》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息均很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平静的生活。南渡后不久,丈夫死去,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时期有名的女作家,也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诗词散文均有成就。她的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感,通过个人际遇的描述,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动乱,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但在婉约的风格中,还带有豪放的一面。她作诗留传不多,但表现出的爱国热忱极为强烈,风格豪放遒劲。‎ 第13张 文 字:《一剪梅》思想内容。‎ ‎《一剪梅》是写闺中之情的词篇。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在她孤独寂寞之中找到了排遣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下片转为抒发情怀、直吐胸臆。人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 第14张 文 字:《一剪梅》名句赏析 ㈠:“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词的过片。它既是写景,又兼比兴。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中,将两个乐段紧密相连。它所展示的落花流水之景,与上片“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照应,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等象征、比喻意绪,贯注于下片的“相思”、“闲愁之中”。‎ 86‎ 第15张 文 字:名句赏析 ‎(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多么平常的字眼,又是多么新奇的意境。别人看得见的是感情外露的地方——“眉头”,而看不见的可以藏起来的感情却在心头。李词这是在点化范仲淹《御街行》中“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子,但却不给人模拟之感。化得出奇,化出了新貌:把“愁”说成了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和新鲜的是把愁这种原本由内向外说成是由外向内的运动。又用“才……,却……”句式表现了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真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一“下”一“上”之中,让我们领略了词人的万千愁绪,令人顿生无穷无尽的遐思。‎ 第16张 文 字:《破阵子》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3岁即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失败后南归。曾官至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史。43岁落职闲居信州(江西上饶)近20年。晚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史、知镇江府等职。他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有600多首。其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了坚持抗敌的决心,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权者的苟安误国表示了强烈的愤慨。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作词不为格律所限,显示出自由奔放的精神。‎ 第17张 文 字:《破阵子》思想内容 ‎《破阵子》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的宏伟抱负,并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从词的强烈对照中透露出南宋小朝廷的腐朽、人民的苦难,揭示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第18张 ‎《破阵子》名句赏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八百里”、“五十弦”点明了军营之壮观,场面之热烈。在这塞外廓大的背景下,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士兵们分吃着将军发给的烤牛肉,聆听着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接受着将军的检阅。这是一场大战的前奏:高昂的士气,加之“秋高马壮”,此时点兵出征,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 86‎ 第二单元 艺海探趣(共57张)‎ ‎6 故宫建筑秩序的韵味美 (20张)‎ ‎7 北宋市民的杰出诗篇 (18张)‎ ‎8 李斯特与交响诗 (19张)‎ ‎6 故宫建筑秩序的韵味美 第1张 图:北京故宫俯瞰图 文 字:感悟建筑艺术——走进北京故宫 第2张 文 字:‎ 课题:《故宫建筑秩序的韵味美》‎ 背景图:北京故宫的中轴线 第3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感悟古典建筑的艺术美。‎ 二、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品评欣赏对象的方法。‎ 三、掌握抓住事物根本特征,用比较法鉴赏古代建筑艺术的技巧。‎ 四、感受作者对古代建筑师和劳动者聪明智慧的赞佩之情。‎ 第4张 文 字:故宫 故宫,明清两代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因中国古代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故名紫禁城,今称故宫。‎ 明永乐4年(公元406年)始建,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迄今500年,历经24位皇帝,虽然多次重建,仍无改初建时的规模布局。‎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座北朝南,以高10余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围绕。城设四门:正门是午门,后门是神武门,两侧偏南设东华门和西华门。城内有古建筑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建筑按南北中轴线布局,以乾清门为界分成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两翼建武英殿、文华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乾清门以北为内庭,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为中心,两翼佐以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居住、奉神、娱乐的地方。‎ 如今,故宫已成为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外游人游览的名胜。‎ 第5张 图 片:故宫风景、建筑。(选择4—5幅有代表性的图片)‎ 第6张 86‎ 文字与注音 读准下列加点词语。‎ ‎(先出现词语,后由教师按排列顺序逐个点击词语,再依次出现注音答案。)‎ fēn yuán suǐ wǔ wēi é tuì shè lǐn 蜚 声中外 城 垣 精 髓 庑殿顶 巍 峨 褪去 威慑 凛然 第7张 文 字:‎ 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请使用下列关键词语复述全文内容:‎ 秩序美——中轴线对称、布局秩序、平衡对称、传统文化、王权的威严、辐射状的对称、本质的不同、威严震慑 目前——过去——目前(时间)‎ 全局——局部——全局(逻辑)‎ 第8张 文 字:‎ 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⑴概括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并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中国古典建筑秩序的韵味美。‎ 第二部分:(2—7)围绕根本特征,分别介绍和评价北京城的布局秩序、宫内建筑平衡对称、文化底蕴,并与外国同类建筑加以比较。‎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回应开篇。‎ 第9张 图 片:中国古代的宫殿、民居、陵墓、亭台楼阁(选择4幅有代表性的图片,叠放在页面的左侧一半的位置)‎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如何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开篇擒题,抓住特征有何作用?(先出示问题,经讨论后,由教师点击再出示答案)‎ 答: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以游记的笔法。“节假日”、“举家出游”、“游历”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觉,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拉近了读者与欣赏对象的距离。‎ 入题迅速,不拖泥带水,总括特征,提挈全篇,让欣赏者迅速抓住要领。‎ 第10张 文 字: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里,作者安排了几个层次赏析故宫的建筑秩序?概述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先出示问题,经学生讨论后,由教师点击出示答案。)‎ 答:两个层次。‎ 第一层:(2—5)自然段,具体介绍古代皇宫建筑的规划思想、韵味之美和文化底蕴。‎ 第二层:(6—7)自然段,与西方建筑秩序美的表现形式比较,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秩序美的本质。‎ 第11张 86‎ 图 片:北京城的布局图,法国巴黎的中轴线、美国华盛顿的中轴线、紫禁城的布局图(通过几幅图的叠化、比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觉中思考)‎ 文 字:从此上几幅图片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思考?你能概括出来吗?(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之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二、任何强调权力、强调威严的建筑设计都有中轴线。‎ 三、中国北京的中轴线堪称世界之最。‎ 第12张 图 片:紫禁城布局图 文 字:课文第3自然段在介紫禁城的布局时,写到了哪些景物和建筑物?突出了怎样的建筑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景物:御花园、景山 ‎ 建筑物:天安门、六大殿、太和殿 ‎ 建筑特点:平衡对称——中轴线 ‎ 比喻:它在整条中轴线将近末尾之时,又形成了一个高潮。‎ 传说:紫禁城名字的由来。‎ 用比喻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用传说,使行文更活泼,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和人文色彩。‎ 第13张 文 字: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是什么?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这一点?‎ ‎(先由教师点拨,再由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建筑必须集中体现等级关系。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礼”,强调等级观念。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即以军机处为例说明等级观念是中国建筑的精髓。‎ 第14张 图 片:各种宫殿的屋顶 文 字:作者为了说明“故宫从结构到装饰,都在展示着王权的威严”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一段和上一段有着怎样的关系?‎ ‎(先出示问题,由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其中举例子中既有法规文件,又有具体事例;既有典型举例,又有列举举例。‎ 继续从结构到装饰“说明中国建筑都与等级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第15张 图 片:法国凡尔赛宫布局图 文 字:西方建筑秩序美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作者写作这一段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 ‎(先出示问题,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辐射状对称;用对比法表现东西方建筑理念的差异,从而突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秩序美;比较法、举例子;在举例子中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86‎ 第16张 文 字: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的中轴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表现这一区别?‎ ‎(先出示问题,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中国:强调的主要是一种意象,是人的体验,就是人在运过程中不同空间的体验。‎ 西方:视觉上通透,能够一眼看到几十里外。‎ 比较法。‎ 第17张 文 字:第三部分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何特点?起着怎样的作用?‎ ‎(先出示问题,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再次强调了故宫中轴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再次强调了对“威严”的体验。‎ 总结全文,回应开篇。‎ 第18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 品味特色 ㈠抓住特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赏析 ㈡游记的笔法,运动的感觉。‎ ㈢清晰的思路,优美的语言。‎ 第19张 文 字:《故宫……韵味美》板书设计 中 轴 线 对 称 ‎ 中 外 辐射状对称 故宫建筑秩序的韵味美 平 衡 对 称 通 透 意 象 强调权力 强调威严 第20张 文 字:‎ 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你觉得本文在赏析方法上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 ‎7 北宋市民阶层的诗篇 86‎ 第1张 图:《清明上河图》‎ 文 字:(课题)《北宋市民阶层的诗篇》 ‎ 林通雁 第2张 图:《清明上河图》局部(占页面的左侧)‎ 文 字:《清明上河图》作者简介 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生平不详。据该图后张普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数家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他原是民间画工,后征入画院。他还有表现宫庭贵族游乐生活的作品“龙舟争标图”,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第3张 文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古代风俗画的常识。‎ 二、掌握欣赏绘画艺术的方法与技巧。‎ 三、体味《清明上河图》的美。‎ 四、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4张 图:依次出现《清明上河图》的首段、中段、后段 文 字:《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汴河上的,建筑与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者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第5张 注音与释词 ‎(先出现文字和词语,后由教师按排列顺序逐个点击词语,再依次出现注音与释义的答案。)‎ zhēn cáo zhòu chuò zhuì 帧 漕 胄 啜 缀 ‎ ‎ 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 瓦肆——这里指商店和手工作场。‎ 贵胄——贵族的后代。‎ 闺人——闺房中的女子。‎ 啜茗——喝茶。茗,茶。‎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86‎ 栉比——像梳子齿那样密密地排着。‎ 第6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请使用下列词语概述全文内容。‎ 杰作、景象、突破、主旋律、技巧、诗篇 第7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⑴,通过“论世”,概述思想和艺术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评价其思想内容及成就。‎ 第一层:(2),介绍思想内容。‎ 第二层:(3),评价思想成就。‎ 第三部分:(4—5),介绍和评价其构图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一层:(4),介绍构图内容。‎ 第二层:(5),评价艺术成就。‎ 第三部分:(6),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 第8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写赏析文章,一般都要“知人”、“论世”。本文开头是怎样“论世”的?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先出示问题,经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再由老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以“论世”开篇。“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古代都市的盛况和文明”,使风俗画有了历史材料,并留存在《清明上河图》中。‎ 这样写,为《清明上河图》取得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全文的总起。‎ 第9张 文 字:(二)作者在写汴京东角楼部分街区的景象时,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了哪些内容?在介绍郊外汴河南岸一角的景象时,语言上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分类别、列数字,人物、牲畜、车轿、舟船、建筑、航运等。“的字短语”、名词短语,既交待了人物身份,也讲了人们的行为。而“推车拉舟”虽也在交待身份行为,但语言则富于变化。‎ 第10张 文 字:“贵胄喝叱……轿中闺人情意悠悠……”是从哪个角度评价其思想成就的?本层次哪个语句表明了其思想成就?‎ ‎(要求同前)‎ 答:从人的动态、人的神情、人的思想和人的位置等角度。‎ ‎“比起前者,后者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第11张 文 字:(三)作者讲《清明上河图》由“‎ 86‎ 三个不同的场景组成了一个有起有伏,富有韵味的主旋律”。请用简洁语言概括三个场景。作者在介绍三个场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要求同前)‎ 答:第一场景:汴京郊野的春光;第二场景: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场景,热闹的市区街道。‎ 运用三个比喻句(特殊的比喻——通感)。形象贴切将画面中二维的静止的人、事、物、景逼真地表现出来,仿佛就在身边、耳际、眼前,呼之欲出,招之即来。特别是将视觉形象转移至听觉感受,静止的画面便成了动感十足的音乐萦绕耳际,印在心田。‎ 第12张 文 字:欣赏者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其艺术成就?请用简洁语言评议概括。‎ ‎(要求同前)‎ 答:三个方面。第一,精心安排小结构和小片断;第二,利用散点透视的灵活多变,充分展示广阔、丰富的生活画面;第一,塑造具体形象,表现物质对象,画家用笔一丝不苟、认真仔细、毫不马虎和草率。‎ 第13张 文 字:全文结尾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肯定其思想和艺术成就?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作北宋市民阶层的诗篇。‎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一贯。‎ 第14张 文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㈠清晰的层次,完整的结构 作者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安排了怎样的层次?结构上又有何特点?(要求同前)‎ 答: ‎ ‎ 总 ‎(2—3)‎ ‎ ‎ 总(1) (6)总 ‎ ‎ ‎(4—5)‎ ‎“总—分—总”结构层次安排,使全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严谨。‎ 第15张 文 字:㈡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贴切的修辞 本文在词语的选择和锤炼上体现着怎样的功力?比喻、通感、对偶等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要求同前)‎ 答:单音词、双音词、三音短语、四音短语等交替使用,既表明了人、事、物、景的种类繁多,也体现着行文结构的张弛变化。动词如“抽”、“吐”,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的景色,形容词如“清新、悠扬、深远”,“激烈、惊险、壮阔”,准确地形容出了画面上呼之欲出的鲜活情状。而比喻、通感、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更加生动、亮丽。‎ 86‎ 第16张 文 字:㈢鲜明的对比,恰切的比较 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比较的赏析方法评价《清明上河图》的?‎ ‎(要求同前)‎ 答:课文第三段,既用到了对比,也用到比较。正是有了“贵胄”与“牵夫”、“权势者”与“负担者”、“酒楼高朋”与“门边饿汉”的强烈对比,才会突出其鲜明的思想意义。拿唐代绘画与张择端绘画比较,才使人们对张氏绘画的“重大突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认识。‎ 第17张 文 字:《北宋市民阶层的诗篇》板书设计 知 人(6)总 评 总 ‎⑸艺术成就 ‎⑷艺术内容 ‎⑶思想成就 ‎⑵思想内容 分 ‎(4—5)‎ 艺术内容及成就 ‎(2—3)‎ 思想内容及成就 总 论 世 总 评 第18张 文 字:‎ 五、品味借鉴、消化吸收 借鉴本文,选择一幅古代风俗画,写一篇赏析文章。(1000字左右)‎ ‎7 李斯特与交响诗 ‎ ‎ ‎ 第1张 图: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 文 字: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 第2张 图:李斯特头像(占页面左侧,整个页面一半)‎ 文字:(课题)李斯特与交响诗 ‎《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 第3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李斯特身世及交响诗音乐形式。‎ 二、品味“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86‎ 三、体会感情热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辞优美等特点。‎ 第4张 文 字:交响诗 ‎“交响诗”,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名字,它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先德命名。它表明了作曲家在探索音乐与姐妹艺术,如诗歌、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上,揭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交响诗是以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单乐章结构的交响音乐形式。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更适合浪漫主义理想,形式更为自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评价道:“这是一次新的艺术形式的发明。”‎ 第5张 文 字: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 背景音乐:交响诗之二《塔索》‎ 文 字:交响诗《塔索》是1849年歌德诞生100周年时,为当时要上演的歌德的戏剧《塔索》所写的序曲。交响诗的音乐主题取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船歌,全曲以变奏的原则写成。‎ 第6张 背景音乐:交响诗之六《玛捷帕》。‎ 文 字: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玛捷帕》,曾使李斯特深为感动,并据此改写为交响诗。这部标题交响诗,采用了造型性的音乐手法,对玛捷帕经受磨难的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第7张 文 字:李斯特简介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6岁始学钢琴,8岁即登台演出。1823年全家迁居巴黎,翌年即在巴黎公演并获成功。其间,结识了肖邦、帕格尼尼、雨果、乔治桑等名家,对其以后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是浪漫主义乐派代表音乐家之一。创作上,在继承古典音乐的传统上,大胆革新,首创了交响诗体裁。其代表作有交响诗《前奏曲》、《玛捷帕》、《塔索》,钢琴曲《爱之梦》、《帕格尼尼练习曲》,交响曲《浮士德》等。‎ 第8张 文 字:教科文行动的《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一书,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始创,并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的产物。本文是其中一篇解说词的节选。‎ 第9张 文 字:‎ 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根据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交响诗、震惊、才华横溢 ‎1823年、1827年、1850年 创作、修订、引子、主题、展开部、再现部 辉煌、独树一帜、光辉的一页 第10张 文 字:‎ 86‎ 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⑴,正文总起,概括介绍其音乐艺术成就。‎ 第二部分:(2—5),以编年方式,简述音乐之路的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层:(2—4),创作“交响诗”之前的音乐之路,介绍其音乐天赋和艺术主张。‎ 第二层:(5),创作了“交响诗”这一单乐章音乐形式。‎ 第三部分:(6—8),以交响诗《前奏曲》为例,具体赏析其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第一层:(6),介绍了《前奏曲》的创作基础和与原诗的区别。‎ 第二层:(7—8),全文核心段落,赏析交响诗《前奏曲》。‎ 第四部分:(9—10),总括李斯人生成就,强调其在交响音乐史上的地位。‎ 第11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课文正文前的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出示问题,经教师提示后,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介绍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和李斯特其人。‎ 题记、内容提要。‎ 第12张 文 字:作者在正文开头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写作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求同前)‎ 答: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双重身份。重点写作曲家的他。因为本文主要是赏析其创作的“交响诗”。‎ 第13张 文 字:作者在第二部分里用编年的方式,介绍了李斯特哪些成就和人生经历,重点写哪方面成就?‎ ‎(要求同前)‎ 答:天才的钢琴家、简略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交响诗的发明。重点写“交响诗”的发明。‎ 第14张 文 字:交响诗《前奏曲》。‎ 背景音乐:《前奏曲》片断 文 字:这部作品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著名最常演奏的。作于1848年,1850年修订。作品主题取材于李斯特1845年写的一首合唱的前奏曲,李斯特根据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的诗意将其改写为交响诗。“前奏曲”在这里并非指体裁,而是作品内容的含义。‎ 第15张 文 字:《前奏曲》和拉马丁原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要求同前)‎ 答:《前奏曲》是根据诗人拉马丁的原诗创作的。但拉氏原诗非常消极,李氏的交响乐是向上的、积极的、乐观的。‎ 第16张 文 字:学生阅读正文第8自然段。‎ 背景音乐:《前奏曲》‎ 86‎ 第17张 文字:李斯特在音乐艺术领域有哪些成就?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要求同前)‎ 答: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 总结上文、回应开头。‎ 第18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㈠知人论世,典型举例。‎ ㈡感情炽烈,文辞优美。‎ 第19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你觉得这篇赏析文字有哪些地方可资借鉴?‎ 86‎ 第三单元 科技揽胜(共54张)‎ ‎11.西湖生成的原因(20)‎ ‎12.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18张)‎ ‎13.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6)‎ ‎11 西湖生成的原因 第1张 图:西湖鸟瞰图 文 字:感悟自然——走进西湖 第2张 图:苏堤春晓 画外音:《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页面渐次出现这首诗)‎ 第3张 文 字:西湖十景 图 片: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 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 ‎(渐次出现、叠化)‎ 第4张 文字:人文精神——神话传说 ‎《白娘子传奇》‎ 背景:雷峰塔 第5张 文字:(课题)西湖生成的原因 ‎ 竺可桢 第6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西湖形成的原因。‎ 二、掌握科技论文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培养热爱科学、严谨求证的态度。‎ 第7张 86‎ 文 字: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现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他曾任东南大学等校教授,后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科院副院长。创办过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主编过第一部高校地学教材——《地学通论》,筹建过第一个地学系,培养过第一批现代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大规模考察作出过重大贡献。‎ 他一生用中英文撰写过270余篇论著(文),主要有《竺可桢文集》、《中国自然地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等。‎ 第8张 文 字:‎ 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请使用下列词语,概述全文内容。‎ 原因、泻湖、地形、地质、人定胜天、淤积、生成、粗面岩、砂岩、沉淀、生成速率 第9张 文 字:‎ 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西湖生成的原因……是泻湖”的科学论断。(1)‎ 第二部分:从地形、地质等角度论述所提论断。(2—4)‎ 第三部分:从历史、地质等方面推断西湖形成的年代。(5—10)‎ 全文形成了“总——分”的演绎式论证结构。‎ 第10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了一个科学论断。作者是依据什么提出这一论断的?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从行文看,第一部分有什么特点?‎ ‎(先出示问题,经教师点拨、同学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作者去岁夏间的观察、东西书籍的参考。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开篇点题,简明扼要地提出中心论点,规范了科学论据两个来源。‎ 第11张 文 字:(二)作者在第二部分考察推断西湖的成因,首先从地形角度开始。资料来源有两条渠道,请分别概况出来?‎ ‎(要求同前)‎ 答:第一手资料:观察。“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 第二手资料:书籍。“埃及尼罗河,印度的恒河”。‎ 第12张 文 字:‎ ‎ (三)作者再从地质方面推断西湖的成因,也用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不过作者在使用这些资料时,使用了两个假言推理的形式。请找出来,并体会其好处。‎ ‎(要求同前)‎ 答:“假使我们能追想……”,“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 86‎ 作者思维严密、思路开阔,行文富于变化,使推断很有分寸感和科学严谨。两个假言推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推断西湖的地质成因。‎ 第13张 文 字:‎ ‎(四)作者在由论述西湖生成的原因后转而论述西湖生成的年代,本文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作者为什么说从历史上的眼光看起来,西湖生成的年代是很久远的?而从地质学上眼光看起来则相反?‎ ‎(要求同前)‎ 答:过渡句,承上启下。‎ 从历史上眼光看,“唐代以前”1千多年对人们来说是很长很长的。而在地质学上,千万年都是很短很短的。‎ 第14张 文 字:‎ ‎(五)作者在推断西湖的生成年代时,是从岩石入手的,并引述了两则第二手资料。说说为什么一则用“据……考察”,一则用“据……推测”?‎ ‎(要求同前)‎ 答:因为这是由引述资料的性质决定的。岩石是具体可见的,因而用考察;而“喷出时期”已成为历史,所以只能用“推测”。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严密、科学。‎ 第15张 文 字:‎ ‎(六)作者在写西湖南部同西部的地质特点时,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请分别指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要求同前)‎ 答:用了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方面,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描写方面则用白描手法和比喻修辞手法。手法多样,形式多变,严谨中不乏活泼,质朴中又见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第16张 文 字:‎ ‎(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推断出“西湖的生成,至少在12000年以前”这一结论的?(要求同前)‎ 答:1.从岩石很老到泥土很新的层层推进中,用比较法推断结论;2.从河身的长短、河域的大小同欧洲隆河与坡河比较,用数字法推出结论。‎ 第17张 文 字:‎ ‎(八)作者在推断西湖的生成年代时,是科学严谨的?从文中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品质。(要求同前)‎ 答:在第三部分开头,作者从历史和地质学角度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西湖的生成,当然在世界有了人类以后。”在层层推进的论证后,结尾处却得出了生成的具体时间:“西湖的生成,至少在12000年以前了。”表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家求实、求是的品质。‎ 86‎ 第18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本文是要论述西湖的成因的,为什么还要论述西湖生成的年代?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要求同前)‎ 答:虽然本文着重论述的是西湖生成的原因,但成因(地形、地质等)和生成年代密切相关。生成的原因源于生成年代的地形、地质,而地形、地质又决定着生成的年代,两者相辅相成。‎ 第19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请体味科技论文和社科论文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别。‎ 第20张 文 字:《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 生成原因 书籍的参考 ‎ ‎ 夏间的观察 泻 湖 地形、地质 地形、地质 中西 环山、冲积土 生成年代 ‎12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第1张 图:“神舟五号”发射图、氢弹爆炸图 文 字:感悟科学——走进自然科学 ‎(图占页面一半,文字占另一半)‎ 第2张 图:钱学森头像 文 字: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图占页面左侧三分之一,余下为文字)‎ 第3张 背景图:数学方程式与物理现象迭化 文 字:(课题)‎ ‎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86‎ ‎ 钱学森 第4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课文涉及到的有关科学理论知识。‎ 二、掌握 “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方式。‎ 三、体味语言准确、周密而又通俗的特点。‎ 第5张 文 字: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 第6张 文 字:作者简介 钱学森(1911—— ),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在研究航天技术、导航理论等许多方面成就卓著,并直接参加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攻关和试验工作。主要著作有《星际航行概论》、《论导航工程》、《关于思维科学》等。‎ 第7张 文 字:‎ 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根据提供的词语,概述全文内容。‎ 重要特点、六门基础学科、先说化学、天文学也是物理、地学也是靠物理、生物学的发展、归结、体系构成。‎ 第8张 文 字:‎ 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总:(1—2),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础学科间的关系。‎ 分:(3—6),说明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及与物理学的密切关系。‎ 总:(7),归结全文,简括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总(1—2)——分(3—6)——总(7)‎ 第9张 文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文题有何特点?从题目分析,本文要说明的是抽象事理,还是实体事物?‎ ‎(教师先出示问题,经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偏正短语,提示说明的基本内容。两个限制性词语正是课文要分别说明的。这是一篇抽象事理说明文。‎ 第10张 文字:‎ ‎(二)第一部分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86‎ 答:介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础学科中诸多学科的基本关系。诠释法、定义法、分类法。总起。‎ 第11张 文字:(三)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解说量子化学、计算化学同物理的密切关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解说的?请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找出来。‎ ‎(要求同前)‎ 答:按时间顺序。“三十年代”、“近来”、“现在”、“有朝一日”。‎ 第12张 文字:(四)第二部分第二层次详尽而生动地解说了天文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这和其他层次明显不同,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本层次结构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本层次开头用“天文学也是物理”这样一个直接的判断句式,特别突出地强调了这种密切关系。‎ ‎“总——分——总”结构方式。‎ 第13张 文字:(五)第二部分第三层次,解说了地学和物理的关系。这一层次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要求同前)‎ 答:分类法、定义法、比喻法。‎ 第14张 文字:(六)第二部分最后一个层次,在解说生物学与物理的关系时,与前面几个层次均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个关键词上?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语言上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发展”。举例法。通俗化。‎ 第15张 文字:(七)课文第三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强调根本的基础学科是物理和数学,并简要地介绍了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归结,再一次强调,突出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第16张 文字:四、总结全文 品味特色 ‎(一)语言通俗简明,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词语或句子。‎ ‎(二)“总分总”结构方式的套用。‎ ‎(三)领起句的设计,“也”字的运用,使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第17张 文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你认为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对写作科技说明文有何作用?‎ 86‎ 第18张 文字:‎ ‎《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板书设计 工程技术学科(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 基础学科(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各种分支学科)‎ 根本的基础学科(物理、数学)‎ ‎1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第1张 图:风力发电厂的风车(页面左侧)‎ 文 字:能源 问 号:紧跟在文字之后,不停地转动。(页面右侧)‎ 第2张 图: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风力发电厂……(图片叠化、页面左侧,占页面处)‎ 文 字:新型能源不停地被发现、不断地被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 第3张 图:资源枯竭煤城、石油城……‎ 堆集如山的工业垃圾……‎ 污染的河流、天空……‎ 文 字:能源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污染,一些能源也正面临危机 第4张 文 字:考察能源——解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背景图:九寨沟如画的风景 86‎ 第5张 文 字:(课题)‎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里夫金 霍华德 画外音:“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麦克斯·格拉克曼)‎ 第6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述的观点。‎ 二、掌握运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三、提高对节约能源、加强环保意义的认识。‎ 第7张 文 字:作者及该书简介 里夫金和霍华德,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81年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部书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一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论述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诸多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课文只是节选了该书的第二章第一节。‎ 第8张 文 字:背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不过仅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它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创造了现代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科学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成为现代人的新宗教。然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对技术进步的追求,对物质增长的贪求,使人类陷入了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癖好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 第9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论题,引出“熵”这一概念。‎ 第二部分:(3—9),论述能量的耗散。‎ 第一层:(3—6),通俗地阐述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第二层:(7—9),进一步阐述“熵”的涵义。‎ 第三部分:(10—15),探讨“能源危机”。‎ 第10张 文 字:二、研究课文,加深理解 86‎ ‎(一)课文第一部分有两种引用,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是引用论证(理论论证、引证法),请分别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教师先出示问题,待同学们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格拉克曼的话;三句民间谚语。‎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以增强说服力。引用民间谚语,增强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第11张:‎ 文 字:‎ ‎(二)概括论证是科技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试以第一部分结尾处作者概括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定义为例,体会如此用法的好处。‎ ‎(要求同前)‎ 答: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特点。‎ 第12张 文 字:‎ ‎(三)以第二部分第一层次为例,说说作者运用分析论证方法和以日常生活常见事例说明事理的特点。‎ ‎(要求同前)‎ 答:作者在论述“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这一观点时,将其分解为“我们不能创造能量”和“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即“不能消灭能量”两个层次,然后逐一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如:高楼拔地而起而又夷为平地,青草生成而又不复生长,烧掉一块煤等,使文章显得通俗易懂。‎ 第13张 文 字:‎ ‎(四)第二部分第二层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在论述能量的耗散的结果时,有一句重要的结论,请在文中标示出来。‎ ‎(要求同前)‎ 答:注释。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第14张 文 字:‎ ‎(五)作者在论述能源危机时,主要运用了几种论证方法,试作简要分析。作者论述这一问题的分寸感体现在什么地方。(要求同前)‎ 答:引用论证、分析论证、举例论证。如引用“赫尔曼·戴利”的话:日常生活事例,如“点燃一支香烟”、“冶炼成一件餐具”等。‎ 引用科学家的争辩,肯定在统计数字上也许是可能的。‎ 第15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多种引用,增强了说服力和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二)日常生活事例,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分析论证,条分缕析,层层推进。‎ 第16张:‎ 86‎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试结合本地的环境问题或能源问题,谈谈你对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问题的认识。‎ 第四单元 评议纵横(共26张)‎ ‎16.改造我们的学习(22张)‎ ‎17.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20张)‎ ‎18.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20张)‎ ‎16 《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1张 图:毛泽东学习读书照片 文字:学习的思考(图片占页面左侧,文字占右侧,各。)‎ 第2张 文 字:(古)学然后知不足。‎ ‎(现)活到老、学到老。‎ ‎(当)建立学习型社会。‎ 背景图:一本打开的书籍 第3张 文 字:(课题)改造我们的学习 ‎ (‎1941年5月19日)‎ ‎ 毛泽东 背景图:延安大礼堂旧址 第4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理解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论证中的作用。‎ 三、掌握圈点批划的阅读方法。‎ 四、培养学生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作风。‎ 第5张 文 字:背景简介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目的,是对全体共产党员进行一次马列主义教育。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并把这三篇文章,作为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 背景图:延安宝塔山。‎ 第6张 文 字:题解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又点明了文章论述的范围。“改造”‎ 86‎ 是要求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则主要指我们党内、革命队伍内的学习风气。题目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队伍内旧的学风,建立新的学风。‎ 第7张 文 字: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 ‎(先出示词语和加点的词,后由教师按排列顺序逐个点击词语,再依次出现答案)‎ 前仆后继:倒下。为之一新:都。有的放矢:靶。哗众取宠:浮夸的言辞。故纸堆:旧。夸夸其谈:浮夸,不切实际。华而不实:开花。 谬种流传:错误。滥调文章:不切实际的。‎ 第8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通读全文,经学生讨论后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伪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倾向,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提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途径,强调了改造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9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一)请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先出示问题,经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作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提出问题)。“其理由如次”,“其”承接上文;如次,开启下文;理由指下面的一、二、三部分,即本论部分(分析问题)。本论部分论述了为什么要改造主观主义的学风。最后是结论部分(解决问题),提出了改造学风的具体途径。‎ 第10张 文 字:本文的结构图 ‎ ⑵ (4) (7)‎ ‎ (3—12) (3) (5) (7) (8)(12) (20)‎ ‎⑴‎ ‎ (6) (9) (19—23) (19) (21) (23)‎ ‎ (14—16)‎ ‎(13—18) (13) (22)‎ ‎ (17—18) ‎ 总(引论) 分(本论) 总(结论)‎ ‎(1) (2—18) (19—23)‎ 第11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全文的主体是本论,分三个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是从何处入手展开论述的?论述了什么问题?从全文看,这部分为什么要略写?在论据使用上又有何特点?‎ 86‎ ‎(要求同前)‎ 答:从对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入手。从正面论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论述改造的重要性是必需的,但却不是改造的重要原因,因为必要性才是彻底改造的重要原因。使用了概括性的论据,“幼年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以后”、“抗日战争以来”。‎ 第12张 文 字:‎ ‎(二)主体的第二部分又是从什么地方入手的?论述了什么问题?哪一句是分论点?‎ ‎(要求同前)‎ 答:从分析2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存在的缺点入手。从反面论述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首句即是分论点。‎ 第13张 文 字:‎ ‎(三)主体的第二部分结构上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结构上是“总—分—总—分—总”的关系。(这部分9个自然段)图示如下:‎ ‎ ⑵ ⑹‎ ‎⑴ ⑶ ⑸ ⑺ ⑼‎ ‎ ⑷ ⑻‎ 第14张 文 字:‎ ‎(四)主体第二部分语言上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俗语、成语、口语、古语、比喻的使用上。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是俗语,“言必称希腊”、“想当然”是口语,这样的俗语、口语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等成语,形象、深刻、简练。“故纸堆”、“等闲视之”等古语,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瞎子摸鱼”比喻主观主义者不切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 第15张 文 字:‎ ‎(五)主体第三部分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求同前)‎ 答:论述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论证了改造不正确学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主要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16张 文 字:‎ ‎(六)主体第三部分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86‎ ‎(要求同前)‎ 答:(这部分共6个自然段)结构图如下:‎ ‎ ‎ ‎(2—4)‎ ‎ ‎ ‎⑴ (总分关系)‎ ‎ (5—6)‎ 第17张 文 字:‎ ‎(七)作者在剖析主观主义的态度时,论述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要求同前)‎ 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首先用三个排比句列举了主观主义的三种表现(不了解现状、割断历史、无目的的研究理论);其次,用两个“不是……而是……”的句式说明主观主义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然后作者用革命导师的教导与主观主义的态度对照,指出了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归纳其共同特点(只凭主观、忽视客观、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剖析其危害(害已、害人、害革命)和实质(大敌,党性不纯的表现),进而提出对其应持的立场(打倒它)。对联画像,生动鲜明。‎ 第18张 文 字:‎ ‎(八)作者在论述主观主义态度时,从修辞角度分析,体现了怎样的特色?‎ ‎(要求同前)‎ 答:从消极修辞方面,利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行文富于变化。从积极修辞方面,则使用了排比、对照、对偶、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第19张 文 字:‎ ‎(九)课文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具体做法,即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具体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具体办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从未来的角度再次表明改造学风的重要意义。‎ 第20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1.例证法 ‎2.引证法 ‎3.对比法 ‎(二)语言的丰富多彩 ‎1.准确性 ‎2.鲜明性 86‎ ‎3.生动性 第21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仿照本文的布局结构,运用例证、引证、对偶等修辞手法,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写一篇千字评论。‎ 第22张 文 字:‎ ‎《改造我们的学习》 板书设计 分 论 点 重 要 性 结 论 途 径 ‎“改造”‎ 总 论 点 必 要 性 分 论 点 迫 切 性 分 论 点 ‎17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第1张 图 片:司母戊大方鼎、四大发明……(位置在本页面左侧,占)‎ 文 字:文化(位置在页面右上方,红色,醒目)‎ 感叹号:紧跟在文字“文化”之后,并不断转动。‎ 第2张 图 片:打开的《现代汉语词典》(位置在本页面左侧,占页面一半)‎ 文 字: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位置在本页面右侧,占页面一半)‎ 第3张 86‎ 文字:感悟文化——解读《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背景图:北大未名湖 第4张 图 片:江泽民在十六大上作报告图像(占页面左侧,占页面的)‎ 文 字:(课题)‎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江泽民 第5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品味本文论述的逻辑力量。‎ 二、掌握紧紧围绕论题,从一般到具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论证安排。‎ 三、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6张 文 字: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六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第7张 文 字:十六大报告 会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报告。‎ 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第8张 文 字:‎ 报告主体共分十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六部分。虽然是节选,但却可以独立成篇。节选部分,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准确、论述具有逻辑力量。‎ 第9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复述内容 根据下列词复述全文内容。‎ 发展……文化、建设……文明、牢牢把握、坚持弘扬和培育、切实加强、大力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深化、创造先进文化 第10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试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理清思路。‎ 86‎ ‎(先出示问题,待老师点拨、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 ‎ ‎ 分 ‎ (2)分论点1‎ ‎ (3)分论点2‎ 提出 (4)分论点3 归结 总⑴中心 (5)分论点4 总(8)全文 ‎ 论点 (6)分论点5‎ ‎ (7)分论点6‎ 第11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文章开宗明义,用一个句子旗帜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要求同前)‎ 答: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的发展,党在文化发展繁荣上的作用等方面对中心论点作了进一步诠释。‎ 第12张 文 字:‎ ‎(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的分论点,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这一论点?就全文而言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 答:使用了引证法对论点加以论证。一是引用了毛泽东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双百方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二为方向”的论述,江泽民的“四个以”等,按照一般性的前提到具体要求的逻辑思维加以论述。从全文讲,该分论点是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又是统帅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13张 文 字:‎ ‎(三)“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句中,对民族精神进行了形象科学的概括,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精神的?联系实际,你知道这种精神有哪些具体表现?‎ ‎(要求同前)‎ 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表明了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爱国主义”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四个“四字短语”是民族精神的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等。 ‎ 第14张 文 字:‎ ‎(四)本文语言准确和丰富。请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部分为例加以分析。‎ ‎(要求同前)‎ 答:“要建立……相适应、……相协调……相承接……。”一句中,“相适应、相协调、相承接”‎ 86‎ 三个词语,既与陈述性的对象密切配合,使表述恰当准确,又显得用语丰富而多变化。‎ 第15张 文 字:‎ ‎(五)主体的第四个层次,论证结构有何特点?本层次在动词的使用上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要求同前)‎ 答:总分式(演绎式)的论证结构。⑴句为总,⑵—⑼句分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0)—(13)句分论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在第(4)句中,动词的使用最有特色,一连七个不同动词,生动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教育事业的行动策略和决心。‎ 第16张 文 字:‎ ‎(六)在主体的第五个层次,其中一个“坚持和完善”,四个“扶持”,在思维上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由一般到具体,由大到小。‎ 第17张 文 字:‎ ‎(八)在主体的六个层次中,体现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 ‎(要求同前)‎ 答:并列的层次安排。但前三个层次是逻辑上的“一般”,而后三个层次是在“一般”的前提下的“具体”。逻辑上既条分缕析,又丝丝入扣。‎ 第18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思路开阔、清晰,结构完整、严谨 ‎(二)语言准确、严密,用语富于变化 ‎(三)由一般到特殊,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思维形式,使文章充满逻辑力量。‎ 第19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一)结合其他政论文章,例如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谈谈学习此文后的启发。‎ ‎(二)读完此文后,你觉得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可资借鉴?‎ 第20张 文 字:《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板书设计 ‎ ‎ 86‎ ‎ ‎ ‎ ‎ ‎ 一般 中心论点 阐释内涵 肯定过去 放眼未来 总提:‎ 牢牢把握 (理论基础)‎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 总结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具体 ‎18 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第1张 图 片: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文 字:从屈原到文天祥,从于谦到孙中山,人们对“爱国”进行了不断诠释……‎ 第2张 图 片:北京大学校门,凸显校牌 文 字:曾经是“五·四”爱国运动发祥地之一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对“爱国”有着他特有的阐释……‎ 第3张 文 字:感悟爱国——解读《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背景图:北京香山红叶 第4张 文 字:(课题)‎ 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蔡元培 背景图:北京大学校徽 第5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进步的教育观。‎ 二、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三、学习运用辩证思维确立中心的方法。‎ 第6张 文 字:作者简介 86‎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投身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持班总教习等职。1902年,同章炳麟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办爱国学会、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翌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教育改革方针,主张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专制统治,退出内阁。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研究与学术民主,主张对旧思想兼容并包,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并提出许多措施整顿校风,使经过改造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后被迫停辞职,赴欧美考察教育。“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年病逝于香港。‎ 第7张 文 字:读准下列加点词。‎ ‎(先出示加点词,然后由教师点击依次出现注音。)‎ cù lí wěi nuò měng suì zhóulǐ rèn 日蹙 罹重病 萎缩 懦弱 脑 艋 诟 谇 妯 娌 熟饪 第8张 文字: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请速读这篇文章,从文中找出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语句,相互交流。‎ 第9张 文 字: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从女校历史入手,讲述了造就完全人格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2—4),从体育、智育、德育三方面展开论述和如何造就完全的人格。‎ 第三部分:(5),重点讲述女子学校的教育目的,归结全篇。‎ 总(1)—分(2—4)—总(5)‎ 第10张 文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这篇演讲词的题目,从语法、逻辑、作用等方面分析,有何特点?‎ ‎ (教师先出示问题,待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从语法角度讲,这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本身即能表明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从逻辑角度讲,它表明了若要爱国,就要培养完全的人格;只有培养了完全的人格,才能更好的爱国这一辩证思维的过程。从作用上讲,点明中心、旗帜鲜明。‎ 第11张 文 字:‎ ‎(二)第一部分,作者从学校的历史入手,逐步扣紧主题。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目的?‎ ‎(要求同前)‎ 答:以编年的方式和比喻的手法。 “满清季年”,革命性质的学校由革命者创办;“辛亥革命时”,本校学生多参加革命;“至民国成立”‎ 86‎ ‎,改革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应转而养成完全人格。作者将满清季年的中国比作“人之罹重病”,革命是“治病的良方”;在辛亥革命时,“此犹家人一面为病者求医,一面于日常家事”;“至民国成立,改革之目的已达,如病之医愈,不再有死亡之忧”。层层设喻、步步推进,自然引出了论述的中心。‎ 第12张 文 字 ‎(三)作者经过推导,讲述养成完全人格的重要性。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兹特就女子方面讲述之”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为全面展开论述作铺垫。“兹……”句是过渡句,主要是开启下文。‎ 第13张 文 字:‎ ‎(四)作者说:“至民国成立,改革之目的已达,如病已医愈,不再有死亡之忧,则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人格。”你对此有何理解?‎ ‎(要求同前)‎ 答:作者说民国成立,改革目的已达,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是明显带有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的提法,有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观点也是进步的,亦即爱国的。‎ 第14张 文 字:‎ ‎(五)作者在论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时,并没有只是就事论事,而是和什么联系了起来?有何意义?‎ ‎(要求同前)‎ 答:把体育与摆脱对男子的依赖,增强女子的自卫能力相联系。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第15张 文字:‎ ‎(六)作者论述“练习此心思之细密,则有赖科学”这一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认为用什么方法处事习知?‎ ‎(要求同前)‎ 答:例证法。用比较法。‎ 第16张 文 字:‎ ‎(七)作者在论述“体育、智育、德育”时,将“德育”放在最后,但从详略安排上,却又是最详细的。为什么?‎ ‎(要求同前)‎ 答:因为作者认为“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正是由于德育对于培养完全人格的重要所以才详细论述。‎ 第17张 文 字:‎ ‎(八)在“更言德育”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86‎ ‎(要求同前)‎ 答:正反对比法。如女子之缺点和优点的对比。例证法。如“譬如裁缝”、“烹饪”等。‎ 第18张 文 字:‎ ‎(九)第三部分论述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讲述女子学校的教育目的。归纳全篇。‎ 第19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逻辑性强、结构简洁。‎ ‎(二)分析透彻、主题明确。‎ ‎(三)进步爱国、思想显豁。‎ 第20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本文在论述中,观点上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请找出来用质疑思辩之法加以分析。‎ 86‎ 第五单元 名作欣赏(共61张)‎ ‎21.秋瑾(23张)‎ ‎22.城南旧事(20张)‎ ‎23.简·爱(18张)‎ ‎21 秋 瑾(节选)‎ 第1张 图 片:西湖全景:西子迷蒙,湖上斜风细雨,岸柳款摆如诉。‎ 文 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第2张 图片:绍兴古轩亭口 文字: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3张 图像:秋瑾头像(占页面,左侧)‎ 文字:走近秋瑾,感悟《秋瑾》。(占页面,右侧)‎ 第4张 文 字:背景知识(一)‎ 秋瑾,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清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目睹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领受革命家的感召,毅然离开优裕的家庭生活,抛夫别子,东渡日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回国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在浙江绍兴英勇就义。‎ 第5张 文 字:背景知识(二)‎ 晚清统治,风雨飘摇。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残酷盘剥百姓。许多仁人志士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祭起了反清的大纛。秋瑾、徐锡麟等革命青年响应号召,从日本返国后积极领导了江浙一带的反清革命活动。后因泄密,起义事败,徐锡麟、秋瑾等英勇就义。《秋瑾》便是以此为背景的一部电影剧本。‎ 第6张 文 字:(课题)‎ ‎21 秋瑾(节选)‎ 原著:夏 衍 柯 灵 改编:黄宗江 谢 晋 第7张 86‎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二、把握展开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独特之处。‎ 三、体味秋瑾卓而不群的品质,慷慨赴义的精神。‎ 第8张 文 字:作者简介(一)‎ 原 著:夏衍、柯灵。夏衍,现代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36年创作了《秋瑾传》话剧剧本。代表作还有《上海屋檐下》和改编的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等。柯灵(1909— )原名高季琳,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第9张 文 字:作者简介(二)‎ 改编:黄宗江,剧作家、演员、影剧评论家,自谓“杂家”。9岁时创作剧本《人之心》,保留着“中国文坛年龄最小剧作者”记录。作为剧作家,他创作了《大团圆》、《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秋瑾》等电影文学剧本。谢晋(1923— )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导演。成名作《女蓝五号》(1957,兼编剧)。后来相继创作了《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均获“百花奖”。‎ 第10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概述情节 请用两字词语将剧本中的主要情节分别概述出来。‎ ‎(教师先出示问题,待学生速读课文,分别回答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受审、密谋、说情、劝降、定斩、诱供、就义。‎ 第11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结构基本完整。试据情节结构分析本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个镜头),故事的开端。写清廷爪牙对秋瑾的审讯。‎ 第二部分:(第2至第4个镜头),故事的发展。写清廷采取一切措施——密谋、说情、劝降等,企图使秋瑾屈服。‎ 第三部分:(第5至第8个镜头),故事的高潮。写清廷已决定杀害秋瑾,并阴险诱供。‎ 第四部分:(第9至第10个镜头),故事结局。秋瑾英勇就义。‎ 第12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 加深理解 ‎(一)在第一部分里,“罗列堂前的“肃静”、“回避”虎头牌和站笼等各种刑具,构成一种地狱般的阴森气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社会环境描写。从这句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时代、社会和历史背景,同时渲染了“地狱般的阴森气氛。”‎ 86‎ 第13张 文 字 ‎(二)“秋瑾头发散乱,带着脚镣手铐”,“秋瑾的眼光象剑一般的寒冷和锋利”,这两处用了什么刻画人物的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秋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同前)‎ 答:人物描写中的肖像描写。表明秋瑾是一个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疾恶如仇的斗士。‎ 第14张 文 字:‎ ‎(三)这一次审讯只有三个回合。作者用了对话描写的手法。在一来一往的交锋中,很快贵福便败下阵来。贵福和秋瑾各自表现了怎样特征?秋瑾的三句回答的潜台词是什么?‎ ‎(要求同前)‎ 答:贵福装腔作势、色厉内荏。秋瑾无所畏惧、机智勇敢。秋瑾第一句的潜台词是:我们是老相识了,你还要明知故问。第二句是:我是无罪的,革命同志的秘密我都知道,但决不会告诉你们!第三句是:如果我是罪人,那么你贵福也是其中一个。‎ 第15张 文 字:‎ ‎(四)如何处理秋瑾,在统治阶级内部意见也并不一致,在第2个镜头密谋对策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后文中还可以找到什么佐证?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李钟岳的回答。后文第9个镜头:小院中李钟岳一家的跪祭。前后照应。‎ 第16张:‎ 文 字:‎ ‎(五)王子芳曾是秋瑾的丈夫,在第3个镜头中,他曾替秋瑾“说情”。从这个情节看,王子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要求同前)‎ 答:他是京官,和曾府(曾国藩)过从甚密,很显然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来说情主要是替统治阶级谋划,是为了保全他自己:“这样,可以安抚人心,以示朝廷恩典,老公祖不担风险,对寒舍也体面些。”这是主要方面。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有夫妻情份的因素“晚生我,人非草木啊!”这样的刻画才更真实、全面、客观。‎ 第17张 文 字:‎ ‎(六)在第4个镜头劝降中,秋瑾的表情有三次重要的变化:悚然、凄然、木然。从这表情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秋瑾有着怎样的内心活动。‎ ‎(要求同前)‎ 答:秋瑾一开始的“悚然”,反映了她内心很是吃惊:一惊昔日的丫环如今成了阔太太;二惊刽子手真是阴险,企图利用亲情劝其投降。接下来,当听到“小姐,两个孩子都盼您,盼您哪!”秋瑾“凄然”。母子、母女亲情,她不能不动容,内心的一丝凄凉当是再自然不过的。面对跟随自己多年,情同姐妹的秀蓉的哭劝,秋瑾再现“木然”,内心的矛盾斗争不可谓不激烈。由吃惊到凄凉再到毫无表情,内心的矛盾冲突起伏激荡,急剧的变化着、发展着。但对于已决心慷慨赴死的秋瑾来说,这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后来她“缓缓摇头”说了一番深明大义的话。‎ 86‎ 第18张 文 字 ‎(七)在严刑逼供、诱供面前,刽子手希望得到的供词是“秋瑾罪该万死”,而得到的回答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从这两句截然不同的供词中,表现了统治者怎样的丑态和秋瑾怎样的情怀?‎ ‎(要求同前)‎ 答:反动统治者的阴险、残暴。秋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和愤慨。‎ 第19张 文 字:‎ ‎(八)在故事的结局中,作者刻画了两张不同的脸,秋瑾的脸又是在不断变化中。从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要求同前)‎ 答:秋瑾寂寞的脸、庄严的脸、凛然的脸。‎ 章瑞年狰狞而又怯弱的脸。‎ 两张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革命者秋瑾的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慷慨赴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也逼真地刻画了反动刽子手的残暴邪恶而又心虚胆怯的丑态。‎ 第20张 文 字:‎ ‎(九)课文结尾处,作者运用典型的蒙太奇手法,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一组镜头组合在一起,说说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要求同前)‎ 答:一连八个画面,几乎反映了秋瑾从贵夫人到革命家再到英勇就义的人生历程和革命生涯。这是回顾也是总结。这是电影语言和其他艺术语言的显著区别,互不连贯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21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巧妙运用镜头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 ‎(二)刻画人物的逼真、细腻。‎ 第22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请观看电影《秋瑾》,结合你对辛亥革命前后历史的了解,简谈学完本课后的体会或受到的启发。‎ 第23张 文 字:《秋瑾》板书设计 刽 审讯 密谋 定斩 诱供 杀戮 ‎ 王、秀 说情 劝降……‎ 秋 受审 拒降 不屈 就义 86‎ 揭露了刽子手阴险狡诈、凶恶残暴面目 歌颂了革命者视死如归、慷慨赴义精神 ‎22 城南旧事 第1张 图 片:北京胡同(或会馆)老照片。‎ 文 字:回忆往事 第2张 图 片:电影《城南旧事》“秀贞”居住房子的镜头。‎ 文 字:感悟京味儿 第3张 图 片:英子倾听秀贞讲述故事的画面。‎ 第4张 文 字:(课题)‎ 城 南 旧 事(节选)‎ 原 作:林海音 改 编:伊 明 第5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感悟作品的“回忆感”、“往事感”。‎ 二、掌握似无技巧的白描手法和“大巧若拙,大拙若巧”的写作技巧。‎ 三、体味作品中“淡淡的衰愁,沉沉的相思”的情感。‎ 第6张 文字: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9— ),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后举家定居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又迁回台湾。《城南旧事》就是林海音以北京为背景写的一部小说。伊明,中国当代剧作家、导演,他将林海音的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的电影文学剧本,最后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 第7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概述情节 请用两字词语概述本文的情节。‎ ‎(先出示问题,经学生概述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思儿、思夫、染指、相识、相恋、相托 第8张 文 字: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86‎ 第一部分:(第1个至第2个镜头),思念女儿,引出丈夫。‎ 第二部分:(第3个至第8个镜头),回忆往事,相识相恋。‎ 第三部分:(第9个镜头),惊回现实,要事相托。‎ 第9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在第一部分里,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都是如何出现的?其中谁是主要人物?‎ ‎(要求同前)‎ 答:秀贞、英子、小桂子、你三叔、我妈、我爸爸等六个人物。其中秀贞、英子是直接出场的人物;而小桂子、你三叔、我妈、我爸爸则是通过秀贞的回忆转述出来的人物。秀贞、英子是主要人物。‎ 第10张 文 字:‎ ‎(二)主人公秀贞是个疯姑娘,从第一部分里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她是因为什么疯的?‎ ‎(要求同前)‎ 答:“秀贞把一双小鞋放到藤箱里,里面都是给小桂子做的衣服和鞋子”、“(吸吸鼻子,闻着)”、“到底是怎么档子事儿”、“眼睛望着墙上发愣……原来她又在看那张骑着金鱼的胖娃娃的画”、“是阎王爷一生气,用手指头给戳出来的,懂吗”……‎ 一是小桂子被遗弃,二是“你三叔”被捕。‎ 第11张 文字:‎ ‎(三)在第一部分里,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染红指甲儿。结合全文,看看共出现了几次?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出现了四次。第1个镜头中,“咱们染红指甲去”,第2个镜头中染红指甲,第4个镜头中“(秀贞抬起英子的手看染的指甲干了没有,轻轻地吹了吹)”,第9个镜头中“她把英子的手拿起来看看,把指甲上的干烂花剔开,英子的指甲都是红的了”。‎ 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第12张 文 字:‎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主体,在这部分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求同前)‎ 答:秀贞幸福地回忆了她与思康相识相恋的动人情景。抒发了作者淡淡的衷愁。‎ 第13张 文 字:‎ ‎(五)在秀贞回忆与思康相识相爱的情景时,作者选择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这个地点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要求同前)‎ 答:门槛。文中三次出现“门槛”。“门槛”象征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一边是历史,她回忆过去的幸福的情景;一边是现实,她和英子在交谈。作者正是以此为交集,将历史和现实联系了起来。‎ 86‎ 第14张 文 字:‎ ‎(六)从秀贞的口中,我们知道了思康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知道了他们相识相爱的经过以及后来的被捕。从这些断继续并不连贯回忆中,你知道思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要求同前)‎ 答:是一个敢爱敢恨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的进步的知识青年。‎ 第15张 文 字:‎ ‎(七)从行文看,小英子和秀贞都是主要人物。虽然就整个电影而言,小英子是主角,但她却不是惠安馆传奇这个悲剧的悲剧人物。为什么?‎ ‎(要求同前)‎ 答:因为主要情节,秀贞和思康的相识相恋,英子只是一个旁听者,只是秀贞倾诉的对象,只是由秀贞向英子将这个悲剧叙述出来。英子只是在结构上起串联的作用。‎ 第16张 文 字:‎ ‎(八)文中的对话非常成功,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特征。以第三部分为例说说这些对话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英子说:妈妈说从胳肢窝生我的。秀贞说:思康被带走一个多月了,有六年多了,不,还有一个月就回来了,不,还有一个月就生小桂子了。本文的叙述十分符合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姑娘与一个疯子间交往的特点:断断续续、颠三倒四,似懂非懂。‎ 第17张 文 字:‎ ‎(九)本文选择了一种缓缓流动的节奏,以对话描写的表现形式,表现着作品的“回忆感”、“往事感”。这样的手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要求同前)‎ 答:在平淡中见功力,以一种似无技巧的白描手法,藏而不露地启发、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创造出一种统一、和谐、完整的艺术氛围。‎ 第18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的对话描写。‎ ‎(二)大巧若拙、大拙若巧的白描手法。‎ 第19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贯穿全文的“淡淡的相思、淡淡的衷愁”的情愫的理解。‎ 第20张 文字:《城南旧事》板书设计 86‎ 城 南 旧 事 一、、地 一、‎ 对 话 淡淡相思,淡淡衰愁 ‎ 一、思念女儿,引出丈夫。 ‎ ‎ ‎ 二、回忆往事,相识相恋。‎ ‎ ‎ 白 描 ‎ 三、惊回现实,要事相托。‎ ‎23 简·爱 第1张 图片:电影《简·爱》结局中“简·爱与罗切斯特在芬丁重逢”的镜头。(在页面左侧,占页面)‎ 文 字:感悟爱情(在右侧)‎ ‎ 第2张 ‎ 图 片:简·爱在桑费尔德庄园的镜头。(在页面左侧,占页面)‎ ‎ 文 字:对待爱情,简·爱是这样说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 ‎ ‎ 第3张 文 字:坚持正确爱情观,欣赏电影文学剧本《简·爱》。‎ 背景图:盛开的玫瑰。‎ 第4张 文 字:(课题)‎ ‎《简·爱》‎ 原 著:(英)夏·勃朗特 改 编:(美)奥尔德斯·赫克利斯 罗伯特·斯蒂文森 约翰·豪斯曼 第5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品味充满个性而富有诗意的对白。‎ 二、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把握简·爱具有积极意义的爱情观。‎ 第6张 文 字:作者简介 86‎ 原著作者,夏·勃朗特(1816——1855),英国著名女作家。生于穷牧师家庭。生活十分凄苦,当过家庭教师。写有长篇小说《舍利》、《教授》、《维列特》等。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简·爱》,其妹艾米莉·勃朗特有代表作《呼啸山庄》闻名于世,文学史上称为“勃朗特姊妹”。‎ 第7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概述情节 请用简洁语言概述情节 ‎(教师先出示问题,经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第1镜头:求婚(表白爱意)‎ ‎ 第2镜头:拒绝(拒做情妇)‎ 第8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节选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个镜头),通过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对白,表达了双方的爱慕之意。初步表明了简·爱的进步爱情观。‎ 第二部分:(第2个镜头),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简·爱终于做出了决定:拒绝了罗切斯特的求婚,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 第9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细读《简·爱》(节选)的解说词部分,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要求同前)‎ 答:解说词采用主人公倾诉的方式,在文中有三项作用:一是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二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10张 文 字:‎ ‎(二)从本文开头《简·爱》的两句对白里,你能读出她怎样的情感?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没见你平安回来怎么能睡?”、“昨儿晚上你说要受到的危险,过去了?”表明了简·爱对罗切斯特的一切都非常关心、惦记,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为后文情感的发展和波澜起了铺垫的作用。‎ 第11张 文 字:‎ ‎(三)在第一部分里,罗切斯特坦露心迹的过程,富有诗的意蕴。试结合对白加以分析,并说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要求同前)‎ 答:先是步步试探。首先讲了一个年青人的故事,试探简·爱的感觉。当被简·爱道破后,他又提到自己将要结婚,征求简·爱的意见,当简·爱讲“我想她对你不合适”时,他又直截了当地说:“……你有没有什么人可以推荐?”紧接着又一句紧似一句:“你在这已经住惯了?”、“你舍得离开这吗?”最后是直接表白:“我爱你。我爱你。”“……嫁给我,简,说你嫁我。”‎ 86‎ 一来一往的对白,再配以短促的句子,便使诗意盎然了。‎ 从这一部分的对白里,我们可以看到罗切斯特已摘下了冷漠高傲的贵族面具,变得友好、坦率、和蔼了。‎ 第12张 文 字:‎ ‎(四)从第一部分的对白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简·爱已爱上了罗切斯特,但她内心的迟疑、矛盾也是隐约可见的。请结合对白分析其原因。‎ ‎(要求同前)‎ 答:一是罗切斯特贵族的身份与自己的“贫穷、不好看”的身份差距;二是自己追求独立、平等的性格。“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 第13张 文 字:‎ ‎(五)在第二部分里,经过半宿一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思考,简·爱终于作出了决定:“我得离开你。”简·爱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要求同前)‎ 答:一、不做情妇。“……做你情妇我会成什么了?靠人施舍,成了一个没地位的寄生者。……”二、要做同等的人。“我要再来找你的话,我是做为同等的人,我不能少于这一点,即使被我爱的人。”‎ 第14张 文 字:‎ ‎(六)结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人物对白,试分析一下简·爱的性格特征。‎ ‎(要求同前)‎ 答:“……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靠人施舍,成了一个没地位的寄生者。……”、“我要再来找你的话,我是做为同等的人……”。从以上的对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简·爱是一个敢于追求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追求独立、平等的新型女性。‎ 第15张 文 字:‎ ‎(七)“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在这句对白中“含辛茹苦”的含义是什么?简·爱把人的命运归结为含辛茹苦,对吗?你是怎样看的?‎ ‎(要求同前)‎ 答:“含辛茹苦”也作“茹苦含辛”,茹,吃。意思是经受艰辛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认识人的命运有合理的内核,这和我国古代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相近似。但在本文中简单地把人们的命运归结于此,则带有宿命论的色彩。这和简·爱长期在修道院生活不无关系。‎ 第16张 文 字:‎ ‎(八)课文结尾处,“‎ 86‎ ‎〔解说〕我当然也不忍心就这样离开他。我走回来,坐在他身边,顺从地偎依着他。我们一起望着通红的炉火。罗切斯特:别急于决定,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你觉得简·爱是否会离开?谈谈理由。‎ ‎(要求同前)‎ 答:肯定会离开。虽然他们相爱,但简·爱要求的是独立、平等有尊严的爱情,而罗切斯特现在却不能给她。所以离开是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逻辑的。‎ 第17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人物对白充满诗意 ‎1.内容上有诗的意蕴。‎ ‎2.形式上有诗的韵律。‎ ‎(二)人物形象刻划得鲜明、生动 ‎(三)〔解说〕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体,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18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请你为本剧本设计一个结局。‎ 86‎ 第六单元 文言文(共79张)‎ ‎26.治安策 (29张)‎ ‎27.报任安书(30张)‎ ‎28.陈情表 (20张)‎ ‎26 治安策 (节选)‎ 第1张 图 片:汉“文景之治”繁荣景象《汉武大帝》开始的某个镜头(占页面左侧,页面处)‎ 文 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占页面右侧,页面处)‎ 第2张 图 片:贾谊画像。(占页面左侧,整个页面的处)‎ 文 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第3张 文 字:国势苍茫,诡谲多变 背景图:大红与大黑色各半。‎ 第4张 文 字:(课题)‎ 治 安 策(节选)‎ 贾 谊 第5张 文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策”的文体特点。‎ 二、理解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三、掌握本文布局谋篇的不凡功力、潜词造句上的特殊之处。‎ 四、体味贾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 第6张 文 字:(题解)‎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新书》58篇中的重要一篇。“策”又名“奏策”,是献计进策的奏疏。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棰也,筹策也,谋也。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本文实质上是就“治安(天下太平,长治久安)”问题向汉文帝陈事。现在一般称为政论文。‎ 86‎ 第7张 文 字: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文帝时被召为博士、太中大夫,并拟提拔为公卿,后来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文章气势豪迈,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形象生动并吸收了汉赋的特点,以各种表现手法及刚健的风格构成了他的政论文的艺术特色,是西汉最优秀的政论文。另有赋七篇,今存四篇,其中以《鵩鸟赋》、《吊屈原赋》较有名,作品以抒情的笔触,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衰伤,情意委婉,真切感人。‎ 第8张 文字:背景知识 ‎《治安策》论及当时潜在或明显的多种社会危机,用贾谊自己的话说,包括“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诸多严重问题。这足以令人痛哭、悲泣和长叹的社会弊端和政治危机,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汉廷与北方异族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针对这令人忧心的一切,贾谊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 第9张 文 字:一、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本文作为《治安策》的第一部分,首先论述最为紧迫的、“可为痛哭”的政治危机,即诸侯不听节制,渐萌异心。‎ 第10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文章起首开门见山,在痛斥那些粉饰太平、阿谀奉承的小人的同时,极言当前的危险。接下来建议文帝施行法制。在切入正题后,即说明王侯问题的危险性,指出解决王侯问题的紧迫性。之后,证明“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道理,并借用居牛坦宰牛的故事,说明治国的道理。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开头遥相呼应。‎ 第11张 文 字:‎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题意,极言当前存在的危险。‎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建议施行法制,论述王侯问题的危险性和紧迫性,证明治国安邦的道理。‎ 第三部分:(7—8)自然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12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 注音释词 ‎(教师先出示字、词,然后由教师点击,依次出现注音与释义。)‎ yú cuò chuǎn chéng 谀 厝 舛 抢 86‎ 谀——言语奉承。‎ 厝——安排、安置。‎ 舛——相违背,错乱。‎ 抢攘——纷乱的样子。‎ 衡决——横断脱节。‎ 得孰——能仔细地。得,能。孰通“熟”,此处为仔细义。‎ 第13张 文 字:‎ ‎(二)初读课文,便能知贾谊政论风格一二。试就第一部分简单概括。文中有一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教师先出示问题,经教师点拨、同学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直斥小人,开门见山;胆识惊人,笔力劲练。“皆曰”与“独…未”态度鲜明,直奔文题,足见其敢于坚持已见,不在乎对方有多少人。“非愚则谀”,一言以蔽之,痛斥小人。一个形象的比喻:言今之势,犹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极言当前危险,用得巧妙。‎ 第14张 文 字:‎ ‎(三)阅读第二部分第一段,释词。‎ ‎(要求同前)‎ 轨道:指遵守法制。‎ 首领:此处指脑袋。‎ 乡——通“向”。‎ 数——道理。‎ 没——通“殁”,此处指皇帝驾崩。‎ 顾城之庙——汉文帝所建之庙,在长安城南。‎ 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稽——考证,考核。‎ 第15张 文 字:‎ ‎(四)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可分为几个层次?修辞上有何特点?‎ ‎(要求同前)‎ 答:建议文帝施行法制,并陈述法制必将带来的好处。层次安排为总——分——总。即首句为总,二至八句为分,九、十句为总。积极修辞方面用了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消极修辞方面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这一段为后文议论、说理,提出中心论点奠定了基础。‎ 第16张 文 字:‎ ‎(五)阅读第二部分二、三段,释词。‎ ‎(要求同前)‎ 树—立。 疑—通“拟”,比拟、抗衡。爽——伤。乡——通“向”。见告——被告发。见,被。冠——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加冠,以示成年。‎ 86‎ 第17张 文 字:‎ ‎(六)第二部分二、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要求同前)‎ 答:论述了王侯问题的危险性和解决王侯问题的紧迫性。‎ 在论述王侯问题的危险性时,作者以不久前文帝亲身经历的干戈之争为例,力求令文帝触目惊心,促其猛醒。在论述解决王侯问题的紧迫性时,文中紧扣“强者作乱”这一症结,强调危险正日益逼近。所以必须趁王侯的羽翼未丰,及时下手,否则待形成气候,即使尧舜再生,也无能为力。‎ 第18张 文 字 ‎(七)阅读第二部分第四段,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wèi jǐng dàn nǎng jǐn wò wěi yuǎng 熭 刭 惮 曩 廑 渥 诿 圜 堕——同“隳”,毁坏。‎ 熭——曝晒。‎ 抗刭——斩首。‎ 仄室——即侧室,指卿大夫的庶子。‎ 中涓——皇帝近侍官。‎ 角材——较量才干的高下。‎ 诿——推托。虑——大概。‎ 圜视——瞪眼而看,表示吃惊或愤怒。‎ 领——治理。‎ 效——效验。‎ 征——证明,征验。‎ 第19张 文 字:‎ ‎(八)在第二部分第四段里,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议政能力?‎ ‎(要求同前)‎ 答:1.引证法。引述黄帝之言。2.例证法。用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3.对比法。以文帝与高祖刘邦比较。证明了“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道理。从中可见作者直言不讳、颇为大胆的议政能力。‎ 第20张 文 字:‎ ‎(九)阅读第二部分第五段,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kuān bì 髋 髀 86‎ 屠牛坦——春秋时精于宰牛者,名坦。‎ 顿——通“钝”。‎ 排——剖开。‎ 斤——刀刃较长的斧子。‎ 婴——通“撄”,接触。‎ 第21张 文 字:‎ ‎(十)在这一段里,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要求同前)‎ 答:用了喻证法,讲述了“屠牛坦宰牛”的故事。说明了治理国家应切中症结,该狠则狠,快刀利斧,往往奉效的道理。‎ 第22张 文 字:‎ ‎(十一)阅读第三部分第一段,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zū hǎi jǐ qiú 菹 醢 幾 裘 菹醢一古代酷刑,杀人碎其骨肉,剁成肉酱。‎ 辐凑——车轮上的辐条聚集于轴心,喻人聚往一处。‎ 细民——小民,普通百姓。‎ 倍畔——通“背叛”。‎ 赤子——初生儿。初生儿色红,故名。此指年幼的皇帝。‎ 植——树立,扶持。‎ 第23张 文 字:‎ ‎(十二)这一段是在层层铺垫之后,出谋划策,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的部分。试分析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要求同前)‎ 答:运用大量事实,即例证法,告诉文帝 “强者先反,弱者乃安”的道理。如百川归海,水到渠成,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解决问题的办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第24张 文 字:‎ ‎(十三)阅读第三部分第二段,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zhǒng chù zhí lì gù fèn ‎ 瘇 搐 蹠 盭 锢 分 要——通“腰”。‎ 信——通“伸”。‎ 搐——牵动、抽缩而痛。‎ 86‎ 亡聊——无聊,无所依赖,此指难以忍受。‎ 盭——同“戾”,反扭。‎ 分地——按名分应得之地。‎ 逼——威胁。‎ 瘇——足肿,比喻下属势盛。‎ 第25张 文 字:‎ ‎(十四)课文结尾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问题?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喻证法。用“病大瘇”、“苦蹠盭”作比,证明当今局势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在结构上,则与开头相呼应,前后均用比喻喻指当今局势的危险性。‎ 第26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多变的风格,流畅的气势。‎ 作者仿佛是在与文帝当面对话,随时根据需要,改变着语气和节奏:时而如挚友谈心,娓娓道来,犹如细雨润物般的温柔;时而又痛快酣畅,无所顾忌,仿佛诤友瞠目而视,对面辩诘。‎ 第27张 文 字:‎ ‎(二)妙用比喻,想象丰富。‎ 如说到“危险性”,或拟为“厝火积薪”,或喻作“病大瘇”、“苦蹠盭”;论及中央与地方的正常关系,形象地比作“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然而一旦出现反常,则又是“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等。‎ 本文的想象力表现在“夸大其辞”。这种明显带有战国纵横家文风的笔调,虽难免会有危言耸听之嫌,但运用恰当,却令平实的说理增添许多魅力。如本文极言“众建诸侯”的功效时说:“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 第28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试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第29张 文 字:《治安策》板书设计 例 证 紧扣症结 指出紧迫 讲述事实 阐明道理 例 证 治 安 策 借用故事 治国之理 例 证 例 证 亲身经历 说明危险 众建诸侯 而少其力 例 证 例 证 层层铺垫 出谋划策 议及施法 陈述好处 86‎ 例 证 呼应开头 再言危险 例 证 开门见山 极言危险 ‎ ‎ ‎ ‎27 报任安书 第1张 图 片: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司马迁为李陵事下狱的镜头。(页面左侧,占页面)‎ 文 字:走近司马迁 第2张 图 片:司马迁头像、《史记》一书。‎ 文 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第3张 文 字:(课题)‎ ‎27 报任安书 司马迁 背景图:太极图 第4张 文 字:学习目标 一、了解古代长篇书信的写法。‎ 二、感悟作者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和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文势。‎ 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和文学观。‎ 第5张 文 字:关于任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给司马迁写信,直到临刑前司马迁才回了这封信。‎ 第6张 文 字:关于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武帝时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武帝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所著《史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代近3000年间的历史。《史记》共52万余字,分本纪(12)、世家(30)、列传(70)、表(10)、书(8),共130篇。《史记》文史并茂,以记载古今人物及其集团的列传尤为精彩,对后世影响很大,故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第7张 文 字:一、感悟全文,概述内容 86‎ 通读全文,请用简洁语言概述全文内容。‎ ‎(先出示问题,待学生读完并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本文首先写了任安来信的主要内容,作者延迟回信的原因。接下来述及自己不配推贤进士的缘由,以及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而遭下狱的经过。然后申述自己遭受奇耻大辱而不自杀的原因,进一步阐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写作《史记》,表明了生死观、文学观。最后再表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再述生死观。‎ 第8张 文 字:二、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全文共分6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延迟复信理由。‎ 第二部分:(2),讲不配推贤进士缘故。‎ 第三部分:(3),述为李陵事下狱经过。‎ 第四部分:(4—5),述忍辱受刑原因。‎ 第五部分:(6),述终成史记,表明文学观。‎ 第六部分:(7),表愤懑心情,陈余生看法。‎ 第9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阅读第一部分,注音释义。‎ huì yì mèn quē 秽 悒 懑 阙 牛马走——指如牛马一样供人驱使。本文是作者自谦。‎ 勤勤恳恳——形容勤劳塌实。这里指情意十分诚恳。‎ 望——抱怨。‎ 罢——同“疲”。‎ 郁悒——苦闷。‎ 大质——身体。‎ 自点——自污。点,玷污,污辱。‎ 阙然——(时间)隔了很久。‎ 第10张 文 字:‎ ‎(二)本部分是书信的开头,试就本部分谈谈古代书信开头的特点。本来任安是求司马迁代为“说情”的,但司马迁却说任安提出的是“推贤进士”的要求,请说说这是怎样的写法。‎ ‎(要求同前)‎ 答:“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是本文开头的称呼语,这里既包含了写信人的官职姓名,作者的谦称以及对对方的尊敬。宋王安石在《答马谏议书》用的是“某启”,称呼语往往交待写信人的身份、地位,这是和现代书信开头的一个区别。‎ 本文使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也就是曲笔。“推贤进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概述来书之意。‎ 第11张 文 字:‎ 86‎ ‎(三)阅读第二部分,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cǎn niǎn gǔ qiān tà 憯 辇 毂 搴 阘 符——符信,凭据。‎ 憯——同“惨”,悲惨。‎ 宫刑——又称“腐刑”,古代一种残酷的肉刑。‎ 比数——相提并论。‎ 耻之——以之为耻。古意动用法。‎ 绪业——遗业。‎ 惟——思。‎ 搴——拔。‎ 阘茸——卑贱的人。‎ 第12张 文 字:‎ ‎(四)通读本段,说说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性格?‎ ‎(要求同前)‎ 答:司马迁在本书中称赞“慷慨之士”,他自己正是地地道道的这种人。正因这样,他对受“腐刑”的耻辱,极为在意,认为“在阘茸之中”,至于“无可比数”;如再“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但无地自容,而且“轻朝廷,羞当世之士”,绝不能再做什么“推贤进士”之事。越是强调自己受刑后的卑贱,越显出作者的倔强与对屈辱的不能容忍。这充分表现了他性格的刚烈。‎ 第13张 文 字:‎ ‎(五)阅读第三部分,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ěr zhān quān shāng dá yá zì tuí èr líng yù ‎ 饵 旃 弮 觞 怛 睚 眦 隤 佴 囹 圄 乡曲——指乡僻的地方。‎ 乃——竟。‎ 趣——同“趋”。‎ 下人——甘居人下。‎ 循——依从。‎ 媒孽——这里喻指因诬陷而酿成罪过。‎ 过半当——超过一半。‎ 弮——驽弓。‎ 怛——痛苦忧伤。‎ 当——相当,这里指功罪相抵。‎ 睚眦——怒目而视。此处指怨忿。‎ 理——古代司法机关。‎ 愬——同“诉”。‎ 86‎ 第14张 文 字:‎ ‎(六)第三部分写司马迁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这一部分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性格?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怎样的行径?‎ ‎(要求同前)‎ 答:当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事件发生后,在朝廷“大臣忧惧,不知所出”、“全躯保妻子之臣”及平时对李陵有“睚眦”之怨的人一片“媒孽其短”之声中,司马迁挺身而出,说了一些公道话。这反映了他正直敢言和对朝廷忠诚的光辉性格。从前面官僚自保和恶语中伤到武帝袒护李广利,以为“沮贰师”,并将司马迁下狱,施以酷刑,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威福无常,以及朝官权贵的势利和无能。‎ 第15张 文 字:‎ ‎(七)从全文看,第二、三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因为从全文看,这封长信的主题是“幽而发愤”、“自陈己志”,主体在四、五部分,所以二、三部分是为下文做铺垫。没有不能“推贤进士”的缘故和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也便没了“幽而发愤”和“自陈己志”了。‎ 第16张 文 字:‎ ‎(八)阅读第四部分,注音释词 ‎(要求同前)‎ qū chuí jǐng xiān yǒu jiàng léi ‎ 诎 箠 阱 鲜 羑 绛 缧 zhuàn qiāng qiǎng jī xiè ‎ 传 曰 枪 地 强 颜 魏其 绁 与蝼蚁何以异——以何,有什么。‎ 或重于太山——有的(人)。‎ 何者——为什么呢?‎ 及以至是——已经到了。‎ 曷足贵乎——哪里。‎ 拘于羑里——被,表被动。‎ 安在其不辱也——怎能。‎ 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表原因,……缘故、原因。‎ 且夫臧获婢妾——况且那些,有“再说”义。‎ 第17张 文 字:‎ ‎(九)这一部分共有两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指出层次起讫?每个层次写了什么内容?‎ 答:(要求同前)‎ 86‎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为人所轻,再说伏法受诛并不能显示气节。‎ 第二层:从“国固有一死”到“殆为此也”。写辱与不辱的区别,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第三层: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文采表于后世”。‎ 第18张 文 字:‎ ‎(十)结合第一层,请你谈谈封建帝王是如何对待史官的?‎ ‎(要求同前)‎ 答:史官是“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的职务,揭露了封建皇帝并不重视史官,只是当成了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由此可见,当时史官地位之低下。‎ 第19张 文 字:‎ ‎(十一)第二层开头几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从修辞的角度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行文角度讲,起什么作用?‎ ‎(要求同前)‎ 答: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两种人不同的死的价值进行比较,由此可见作者的取舍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从行文上看,这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死得没有价值)启下(谈辱与不辱的区别)。‎ 第20张 文 字:‎ ‎(十二)作者写不辱和受辱的不同等次时,写了四“不辱”,五“受辱”,是否给人以重复之感?为什么?‎ ‎(要求同前)‎ 答:没有重复之感。因为用“太上”、“最下”两词首尾呼应,将层级两端交待清楚,非常圆合。接下来一连七个“其次”,给人每况愈下,循而至底之感。还有四“不辱”和五“受辱”事归一致而词判正反,变化而避呆板。‎ 第21张 文 字:‎ ‎(十三)在这层接下来的部分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要说明和证明什么问题?‎ ‎(要求同前)‎ 答: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如“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等说明方法,说明古代刑狱制度的黑暗和残酷。‎ 第22张 文 字:‎ ‎(十四)作者受辱不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86‎ ‎(要求同前)‎ 答:使“文采表于后世”。作者采用以退为进的手法,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抉择。从“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这一人之常情起笔,承认“仆虽怯懦欲苟活”但“颇识去就之分”、“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担心“文采不表于后世”。自己轻轻一死,也就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他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来衡量的宏阔眼光,表明了他的生死观。‎ 第23张 文 字:‎ ‎(十五)阅读第五部分,注音释词。‎ tì tǎng yùn bìn ‎ 倜 傥 愠 膑 周易——也称《易》、《易经》,儒家经典,相传由文王所作,也有传孔子所作。‎ 国语——先秦分国记事的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春秋——春秋时的编年史,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整理修订。‎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共373句,2049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兵法——中国古代军事专著。又称《孙子》、《孙子兵法》。春秋末期军事学家孙武作。‎ 吕览——战国末秦吕不韦组织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亦称《吕氏春秋》。‎ 说难、孤愤——《韩非子》一书中的两篇代表作品。由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所作。‎ 诗——儒家经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经》、《诗三百》。‎ 第24张 文 字:‎ ‎(十六)第五部分里,作者提出了什么文学理论?他是用什么论证方法加以证明的?‎ ‎(要求同前)‎ 答:提出了“发愤著书”的文学理论。他以自己的痛苦实践,并总结了周文王、孔丘、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在患难中或残废泼中著书,以及“《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大量事例,即例证法,提出了发愤著书、患难著书的理论。‎ 第25张 文 字:‎ ‎(十七)阅读第六部分,释词。‎ 负下——指处在屈辱的地位。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 谤议——讥评议论。‎ 口语——指为李陵辩护事。‎ 乡党——邻里,同乡。‎ 累——积累,经历。‎ 是以——以是,因此。‎ 亡——失。‎ 闺閤之臣——宫禁中的臣仆,指宦官。‎ 狂惑——指内心悲愤。‎ 剌谬——违背。‎ 曼辞——好听的话。曼,美妙。‎ 要之——总之。‎ 86‎ 第26张 文 字:‎ ‎(十八)本文的结尾段写了哪些内容,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要求同前)‎ 答:写了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示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法推贤进士的苦衷。‎ 第27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作者是如何运用非凡的文学才能,表达思想内容的?‎ ‎(要求同前)‎ 答:作者把思想内容写得震撼人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文章的激情和气势。司马迁既具有过人的激烈、慷慨和正义感的性格,又有对于封建制度、封建统治的黑暗面的深切感受,对自己受刑以后的愤懑的长期郁积,对人生态度和历史责任感的反复思考,自然在心中熔成一股火山下面的洪流、烈焰般的激情,成为带着血泪、充满悲愤的控诉,成为抒情诗化的最强音,通过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第28张 文 字:‎ ‎(二)本文的艺术成就有许多,请就主要之处加以概括。‎ ‎(要求同前)‎ 答:1.见解独道、深远。‎ ‎2.辞气奔放、顿挫。‎ ‎3.情怀沉郁、慷慨。‎ ‎4.言论急极、剀切。‎ 第29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司马迁在本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和文学观,你对此有何理解?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86‎ 第30张 文 字:《报任安书》板书设计 遭受极辱 却不自杀 为李陵事 下狱遭刑 主题 铺垫 推贤进士 自己不配 再说原因 完成史记 ‎ 报任安书 幽而发愤 自陈己志 ‎ ‎ 迟复理由 引出己志 表述愤懑 回应开头 收尾 起笔 ‎28 陈情表 第1张 图 片:岳母刺字 精忠报国 文 字:情——忠 ‎(图与文字分左右各占页面一半)‎ 第2张 图 片:斜阳下的一片春草 文 字:情——孝 ‎(图与文字分左右各占页面一半)‎ 第3张 文 字:感悟孝道,民族美德。‎ 画外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页面渐次出现如上文字)‎ 第4张 文 字:(课题)‎ 陈 情 表 李密 第5张 文 字:学习目标 86‎ 一、积累极富特色的历来传诵的名句。‎ 二、掌握融情于事寓情于理的写作手法。‎ 三、理解“孝”道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影响。‎ 第6张 文 字:(题解)‎ 本文选自《昭明文选》三十七。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李密所作,是我国古代散文名篇。表,是古代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蜀亡后,晋武帝一再征召,他托辞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上表婉辞。本文辞情恳切,深为感人。‎ 第7张 文 字:作者简介 李密(公元224—287)字令伯,一名虔。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幼丧父,母何氏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少时拜谯周为师,刻苦学习,博览五经,尤精通《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蜀亡,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日夜侍疾祖母,未尝解带,以孝闻。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因赋诗得罪皇帝,被免官,卒于家中。‎ 第8张 文 字:一、感知全文,概述内容 请围绕“情”、“孝”二字,概述本文内容。‎ ‎(教师先出示问题,经同学阅读课文、充分思考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仅供参考。)‎ 答:全文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慈父早逝,母亲改嫁。叙说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躬亲抚养,臣侍汤药。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鸟鸟私情、愿乞终养。‎ 第9张 文 字: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自己是蒙皇恩还是孝祖母的两难处境。‎ 第三部分:(第三段),摆出“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部分:(第四段),提出陈情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第10张 文 字: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阅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教师先出示生字,再依次点击给出答案)‎ xìn sù mǐn mǐn zuò qiǒng jié rù wèi yǔn bū zhuó wò 衅 夙 闵 愍 祚 茕 孑 蓐 猥 陨 逋 擢 渥 第11张 86‎ 文 字:‎ ‎(二)阅读全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要求同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闵凶:忧患不幸。‎ ‎2.生儿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薄:福分浅薄。息:子。‎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想法。‎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馀年。‎ 听:准许。庶:庶几、或许。‎ 卒:寿终。‎ 第12张 文 字:‎ ‎(三)细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的?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先出示问题,待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再由教师点击给出答案)‎ 答:先从幼年坎坷不幸说起,将对方带入悲怆凄楚的氛围之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总起,先写“孤弱”:出生仅六个月,慈父就离我而去;刚满四岁,母亲就被迫改嫁他乡,自然点出全赖祖母抚养;自己呢,九岁还不能走路,点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次写“无人侍亲”: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其情其境,令人动容,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这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为后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预作铺垫。‎ 第13张 文 字:‎ ‎(四)第二部分,作者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等词语,体会一下这样用法的好处。‎ ‎(要求同前)‎ 答:这样写,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的逐步紧迫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的矛盾的心理层次。‎ 第14张 文 字:‎ ‎(五)在第三部分里,作者一开始便提到“以孝治天下”,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求同前)‎ 答:“以孝治天下”是晋武帝提出的治国纲领,作者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李密严肃恭敬地摆出其施政纲领来为自己“辞不赴命”‎ 86‎ 辩护,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二是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循私情,却合情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了理论依据。‎ 第15张 文  字:‎ ‎(六)第三部分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说说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要求同前)‎ 答:作者首摆“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后,便岩开一笔,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又提到“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特殊情况,可谓有理有节。随后说自己仕蜀是图宦达,并不想自命清高,以打消武帝疑虑,在此作者用了曲笔。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如此厚遇,真乃受宠若惊,这就满足了晋武帝的虚荣心理。接下来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水到渠成地提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真可谓融情于理,情深理透。‎ 第16张 文 字:‎ ‎(七)第四部分里,作者提出了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先尽孝后尽忠。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办法而说服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其请求的?‎ ‎(要求同前)‎ 答:先以两个年龄数字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孝不碍忠;接下来以乌鸦长大后寻食反哺老鸦的生动比喻,说明养老送终人之天性;再举“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皇天后土”证明自己的愚诚苦衷,表明此心天日可鉴,人神共察,对皇帝所奏绝对忠诚,决无半句虚言。最后恳求恩准,将来“生当陨首,死当尽孝”信誓旦旦,情辞恳切,如金石掷地有声,纵铁石心肠,亦会动容。‎ 第17张 文 字:四、总结全文,品味特色 ‎(一)、融情于事,寓情于理,情、事、理交融。‎ ‎(二)语言形象生动、自然浑朴,整散结合、流畅婉转。‎ 第18张 文 字:五、品评借鉴、消化吸收 ‎(一)李密要“尽节”皇帝,是出于什么心情?这和屈原、文天祥、陆游的报效国家有何区别?根据你的理解和所掌握到的知识谈谈你的体会。‎ 第19张 文 字:‎ ‎(二)本文中有些词句,已经成了成语,请一一找出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要求同前)‎ 答: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第20张 文 字:‎ ‎(三)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86‎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孝经·士章第五》)‎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者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8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