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中考物理总复习 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
2012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 【中考透视】 一直以来,关于运动和力这一章的考点较多,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的综合性不强,所以题目难度不太大.本章主要学习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定义及公式的运用,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示意图描述力,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主要考点:一是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对机械运动的判断对参照物的选择、平衡力、惯性的正确理解.二是考查应用技能,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辨别,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三是考查作图与探究实验的能力,如力的示意图.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等为主.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约占总分的7%左右. 【知识网络图示】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描述方法:选定参照物 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经过路线为直线 定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分类 速度 公式:v= 单位:m/s,km/h 运动和力 变速运动 时间 测量工具:停表、钟等 单位:h,min,s等 单位:m,km,dm,cm,mm,μm,nm等 长度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观察 时间、长度的测量 使用时:注意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累积法、配合法等 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 与错误的区别 减小方法 力的概念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单 位:牛顿(牛),符号N 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力的概念 力的种类:重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 改变形状 改变运动状态 速度的大小 运动的方向 力的示意图 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成立条件:不受力的作用 保持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决定因素;质量 二力平衡 定义: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改变 物体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 改变 【名师解读】 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的选择 例1 小明乘船去广州,睡至半夜醒来,他能判断自己乘的船是停着还是航行着的参照物是 ( ) A.他乘的船 B.河上的其他船只 C.河水 D.航标灯塔 分析 船的停和航行是指相对于岸而言的.在海面上看不到岸,那么只能选取与岸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策略】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探究的物体本身.判断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抓住“位置改变”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改变了,所探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不发生变化,所探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例2 一个美丽的氢气球吊着重物在空中缓缓上升,如图12-97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以气球为参照物,重物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 分析 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重物与气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答案:静止 2.巧选参照物用于速度计算 例3 在一列以1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某乘客以2 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2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乘客用l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B.乘客用11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C.乘客用10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D.乘客用1.25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分析 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为车厢长20 m,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s,由v= =10s,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恰当地选择参照物,可使某些关于速度计算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专题2 用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例4 一列火车以20 m/s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1.54 km的隧道需要1 min30 s,则这列火车的全长为多少米? 分析 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指从火车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计时,到火车车尾穿出隧道计时结束,因此火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仅是隧道长,还要加上火车全长. 解:设火车全长为l车,则火车通过的路程s=l车+l隧,火车速度v=20 m/s,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1min 30s=90s,由v=得s=vt=20m/s×90s=1800 m,则l车=s-l隧=1800 m-1540 m=260 m,所以火车全长为260 m. 【解题策略】 在解题时应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情景,不能盲目地利用公式,在计算过桥问题时,路程应为车长加桥长. 例5 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 /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成以1.5 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 全程所用的时间t=t1+t2=300 s+200 s=500 s, 全程的平均速度v===1.2m/s 【解题策略】 求平均速度的要点: (1)可用公式,v=求解. (2)此公式用于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s表示整段路程,t表示通过s这段路 程所需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专题3 用刻彦尺测量长度过程中的读数与记录问题 例6 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26cm的是 ( ) A.教室黑板长 B.双人课桌长 C.物理课本长 D.铅笔芯直径 分析 对上述熟悉的物体进行估测:教室黑板长3 m多,双人课桌长1.5 m左右,物理课本长26 cm左右,铅笔芯直径2 mm左右,由此可以看出A,B,D答案中的物体长与26 cm相差较远.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时,关键是掌握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例7 如图12-98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 分析 首先观察,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再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为 l mm,左侧刻度是12.00 cm,右侧刻度是14.85 cm,因而待测物体A的长度为14.85 cm- 12.00 cm=2.85 cm. 答案:2.85 cm 【解题策略】 刻度尺的读数:要看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如不是,应用右侧刻度值减去左侧刻度值为物体长度,还要观察分度值,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专题4 力 例8 在下列几种现象中,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是 ( ) A.物体从静止变运动 B.物体从运动变静止 C.物体做圆周运动 D.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 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只是速度大小在变化(而运动方向不变);只是运动方向在变化(而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在变化.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在时刻改变,物体从静止变运动和从运动变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变化,那么A,B,C三种情况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策略】 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方面:(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9 正在运动的小车,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小车将 ( ) A.立即停止运动 B.速度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分析 一些同学会误认为,平时推车,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或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所以选A或B,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力都消失,包括原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也消失了,实际上指的是小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由于小车原来是运动的,所以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具体应用为:对于原来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当所有的力全部消失时,它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10 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 A.倒车 B.车速太慢 C.突然启动 D.紧急刹车 分析 无论车速太快、大慢还是倒车时,人总和车的速度相同,不会造成危害,而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不会有危险,只有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容易撞到车前面的方向盘或车窗而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能起到缓冲作用,可减轻对人的伤害.故正确答案为D. 例11 起重机将一重物匀速吊起,重物的重力为l05N,则起重机的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为 ( ) A.大于105N B.小于105N C.等于105N D.无法确定 分析 重物在被吊起的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钢丝绳对它的拉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由于重力是105N,则拉力也是105N.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明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知道这两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就可知道另外那一个力的情况. 例12 如图12-99所示,一条自重不计的细绳,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列举的两个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天花板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 C.绳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绳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分析 A中的两个力是天花板与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中的两个力是绳与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中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只有C中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二、规律方法专题 专题5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专题解读】有些长度不能直接测量,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测量出结果.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累积法(重叠法,测多知少) 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有限,直接对微小量进行测量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减小误差,把一定个数的相同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将结果除以个数,得出被测微小量的值.例如:要知道一张纸的厚度,用尺测出100张这样纸的总厚度,除以100,就可知一张纸的厚度;把细铜丝密线在圆棒上,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也属于这一类方法. (2)利用工具平移法 在测量长度时,有些长度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辅助工具配合找出其长度并测量.这种方法是长度测量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方法,一般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化暗为明,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12-100所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测量锥体的高等等. (3)替代法 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代替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通过一定的算法算出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例如测游泳池水深,可以用一根直杆竖直插入水底,在水面处的杆上做一个标记,然后用刻度尺测出杆的下端点到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深度.又如:“化曲为直法” 测地图上北京到广州铁路线的长,可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与地图上北京至广州的铁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北京和广州的位置,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个标记点间的距离即可. (4)取样法 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方法是: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例:测量一卷粗细均匀的铁丝长度,可先取一小段铁丝,测出它的长度l0和质量m0,然后称出整卷铁丝的质量m总,则可算出整卷铁丝的长度为l总=. 例13 欲测量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周长,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案? 分析 测量碗口边缘的周长,可以用替代法中的化曲为直法和滚轮法,也可以利用工具平移法,先测出直径再计算出周长. 答案:滚轮法: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的终点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化曲为直法: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 利用工具平移法:把碗口倒扣在桌面上,采用如图12-101所示的方法测出碗口的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计算出碗口的周长. 专题6 控制变量法 【专题解读】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本章中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否与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呢?为了能够比较速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控制路程相等,则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或者我们控制时间相等,则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例14 如图12-102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的情景,“裁判员”羚羊是怎样判断乌龟和兔子的运动快慢的?“观众”是如何判断谁的运动快慢的? 分析 由v=可知,t一定时,v与s成正比,即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长的速 度大,而s一定时,v与t成反比,即运动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大. 答案:“裁判员”是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是通过“相同时间,所跑路程长的运动速度大”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 专题7 分析说理法 【专题解读】 分析说理法即用物理知识、原理、规律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例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如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用到这种方法. 例15 烧锅炉的工人师傅在用铲子添煤时,总是把带着煤的铲子送到炉膛口,铲子停下来,煤却能沿着原来的方向进入炉膛,这是为什么? 分析 利用惯性及力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答案:用铲子送煤时,原来煤和铲子一起运动,当铲子受力停在炉前时,铲子上的煤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顺着铲子和煤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运动而进入炉内. 【解题策略】 生活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2)确定运动过程中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外力后改变了运动状态;(3)确定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专题8 理想实验法 【专题解读】 理想实验法,或叫推理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本章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还有前面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也是应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 例16 (实验探究题)如图12-103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填写序号). (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 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分析 伽利略的这个斜面理想实验是让小球由静止从一个斜面滚下,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而且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释放时的同等高度,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但小球每次都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④①③.在这些步骤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答案:(1)②④①③ (2)B 专题9 极限法 【专题解读】 有些问题用常规解法会非常复杂,而用极限法求解就会使问题变得容易. 例17 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时间为t1,若轮船动力不变,则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2,则t2与tl的关系是( ) A.t1>t2 B. t1=t2 C.t1<t2 D.不能确定 分析 若水流速度v0>船在静水中的航速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t1变得无限长,即t1>t2.故正确答案为A. 专题10 图像法 【专题解读】本章中涉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 例18 如图12-104所示,甲图为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 本题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图甲可知,物体的速度等于每一点对应的路程(纵坐标)与对应的时间(横坐标)的比值.如当t=3 s时,s=6m,则v==2m/s,在速度一时间图像上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答案:如图12-105所示. 【解题策略】 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为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在v-t图像中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沙场点兵】 一、选择题 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 B.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 C.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地球,则地球在转动 D.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太阳,则太阳是静止的 2.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 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4.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 图12-106 A.AB段和EF段 B.AB段和DE段 C.BC段和EF段 D.BC段和DE段 5.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 ) 6.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 A.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 B.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 C.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 D.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无关 8.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 ) A.禁止载重车辆上路 B.及时给电线除冰 C.将水表包起来 D.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 二、填空题 9.“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以 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 10.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 ,还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 11.如图12-108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12.如图12-109所示,两只小船静止在湖面上,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两船都运动起来.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 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13.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 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 . 14.在2009年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 m跑”的成绩是8 s,则他跑50 m的平均速度是 m/s,由于 ,他到达终点后无法立即停下来. 15.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 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 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合力为 N. 16.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4.3 13.8 13.7 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方法是在 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所用的时间. 17.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 (1)这是一次 m的赛跑. (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 . (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s. 18.如图12-112所示的漫画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位汽车驾驶员在开车 时使用安全带的情况.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9.如图12-113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0.如图12-114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21.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2-115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的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图中所示的位置. (1)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开始运动时有相同的 . (2)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是因为小车受到阻力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受阻力越 (填“大”或“小”),走得越 (填“远”或“近”),车的运动越接近 运动. (3)从这个实验可推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它将 . 2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有一组同学在实验桌面上安装了如图12-116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猜想一个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的条件是: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定值.经过实验,获得下表中的实验记录: 序号 左边砝码质量ml/g 右边砝码质量m2/g 木块状态 1 5 6 静止 2 10 11 静止 3 11 10 静止 由此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觉得他们的探究过程正确吗? 四、计算题 23.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2-117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 km/h,计算出此隧道长度. 24.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 s,接着沿BC以6m/s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B 7.B 8.A 9.河岸 水面 10.形变 运动状态 11.形变 运动状态 12.相互 运动状态 13.不会 具有惯性 14.6.25 惯性 15.5 15 16.丙 路程 17.(1)100 (2)甲 (3)8 18.在刹车时,驾驶员下半身随坐椅紧急制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19.2.00 cm l mm 20.如图12-119所示. 21.(1)速度 (2)小 远 匀速直线 (3)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2.不正确.没有考虑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或没有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等). 23.解:图甲时间为t1=1点20分,图乙时间为t2=1点25分,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t=t2-t1=5min=h,隧道长为s=vt=30km/h×h=2.5km.24.解:t1= =4s,t2=1s,t3===5s,t总=t1+t2+t3=10s,sAC=50m,v小明==5m/s.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