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6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6含解析

‎2016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6)‎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 B.盐酸使指示剂变色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逐渐变为黑色 D.浓盐酸在空气里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生成 ‎2.今年春天,不同寻常的低温导致北极上空差点形成臭氧洞.臭氧(O3)属于(  )‎ A.氧气 B.空气污染物 C.有机物 D.稀有气体 ‎3.下列仪器能用于直接加热的是(  )‎ ‎①量筒 ②集气瓶 ③烧杯 ④试管 ⑤蒸发皿.‎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④‎ ‎4.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0与C02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 B.C0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C0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D.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5.下列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 A.4Fe+3O2═2Fe2O3 B.2Fe+6HCl═2FeCl3+3H2↑‎ C.Fe+H2SO4═FeSO4+H2↑ D.2Fe+3CuSO4═Fe2(SO4)3+3Cu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30mL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D.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7.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A.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水鉴别NaOH和CaCO3固体 ‎8.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如图装置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9.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单质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硫酸、氧化钠、氯化钙、金刚石 B.碳酸氢钠、氢氧化钡、氯化钠、锌 C.硝酸、苛性钾、纯碱、氧气 D.盐酸、苛性钠、纯碱、二氧化硅 ‎10.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它是(  )‎ A.CuSO4溶液 B.Na2SO4溶液 C.酚酞试液 D.Fe(NO3)3溶液 ‎11.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NaOH溶液 稀盐酸(过量)‎ B 稀硫酸 水(过量)‎ C CaCl2‎ 水(过量)‎ D Ca(OH)2‎ 水(过量)‎ A.A B.B C.C D.D ‎12.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操作1和操作2均有错误的是(  )‎ 选项 鉴别的物质 操作1‎ 操作2‎ A 软水和硬水 滴加肥皂水 加热蒸发 B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滴加盐酸 通入二氧化碳 C 氧气和二氧化碳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伸入燃着的木条 D 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滴加稀盐酸 灼烧 A.A B.B C.C D.D ‎ ‎ 二、填空 ‎13.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氮原子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正二价的镁元素______.‎ ‎14.北京奥运会游泳馆“水立方”内部材料主要由钢铁构成,钢铁属于______(填“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为确保“水立方”的水质达到国际泳联最新卫生标准,泳池的水将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其中活性炭净水是利用它的______性.‎ ‎1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填写序号,下同).‎ ‎(2)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是______.‎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______.‎ ‎16.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如图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质子数是______,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周期.‎ ‎(2)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墨中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______性.‎ ‎(3)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完成大气中的“碳循环”,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会使全球变暖,从而导致______.蔬菜、大棚用作“气肥”的二氧化碳,可用多种方法制得,例如可以用稀硫酸(H2SO4)与碳酸氢铵(NH4HCO3)反应制得,反应后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7.如图是某反应的微现示意图.图中的单质为______;该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____;生成物的质量比为______.‎ ‎ ‎ 三、简答题 ‎18.在点燃条件下,2.6gC2H2与7.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xgCO.则x=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9.复习时,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1)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 ‎(2)验证:‎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 有气泡生成 证明研究结论正确 探究2:在化学实验室里,小亮发现有一瓶敞口的标有固体NaOH的药品,已变成了白色粉末,他大胆的猜想并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一起完成:‎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可能是:①NaOH ②Na2CO3③NaOH与Na2CO3混合物 ‎【部分实验用品】:稀盐酸,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PH试纸(供选)‎ 实 验 步 骤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______溶液 有气体生成 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滴加______ 溶液 溶液变红色 表明溶液呈______性,结合实验步骤①可推知假设中______或______均可能成立.‎ ‎③另取少量白色粉末来溶于水,滴加______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取少量滤液用______来实验.‎ ‎______‎ 该白色粉末一定是Na2CO3‎ ‎ ‎ 四、综合题 ‎20.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利用该反应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 选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不能用的装置是(填序号)______.‎ ‎(3)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只答一条),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实验室里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1.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试求:‎ ‎(1)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2)为了保证某一农作物获得3.5kg氮元素,则需要______kg硝酸铵.‎ ‎22.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求:‎ ‎(1)若用该方法制得铜32g,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 ‎(2)若同时消耗了500g硫酸铜溶液,则该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 ‎2016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6)‎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 B.盐酸使指示剂变色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逐渐变为黑色 D.浓盐酸在空气里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生成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采用淘汰法即可将正确的答案选出.‎ A、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其中HCl和Fe2O3发生化学反应;‎ B、盐酸使指示剂变色,是化学变化.原因是指示剂随溶液PH值改变而结构改变致使变色的化合物,属于化学变化.‎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逐渐变为黑色,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碳化),将木棍中的物质按水的比例脱去,属于化学变化;‎ D、浓盐酸在空气里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生成,是浓盐酸的挥发性,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 ‎2.今年春天,不同寻常的低温导致北极上空差点形成臭氧洞.臭氧(O3)属于(  )‎ A.氧气 B.空气污染物 C.有机物 D.稀有气体 ‎【考点】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分析】可根据臭氧的组成及物质分类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解答;臭氧有很强的氧化性,污染空气.‎ ‎【解答】解:A、臭氧和氧气组成不同,不是一种物质,错误.‎ B、臭氧有很强的氧化性,污染空气.‎ C、有机物的组成中最少含有碳元素,所以臭氧不是有机物.‎ D、稀有气体是指周期表中最后一列的元素的单质.‎ 故选B ‎【点评】学生应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来认识物质的类别,正确理解物质类别中的相关概念,抓住概念的要点来解答问题.‎ ‎ ‎ ‎3.下列仪器能用于直接加热的是(  )‎ ‎①量筒 ②集气瓶 ③烧杯 ④试管 ⑤蒸发皿.‎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④‎ ‎【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 ‎【分析】首先考虑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然后再从ABCD中选出即可.‎ ‎【解答】解:①量筒不能用于加热,②集气瓶不能用于加热,③烧杯可以垫石棉网加热,④试管和⑤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就几个,只要同学们能够记住就可作对此题.‎ ‎ ‎ ‎4.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0与C02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 B.C0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C0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D.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分析】根据碳单质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来解答此题.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工业上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能,故C0与C02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说法正确;‎ B、工业上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把铁从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说法正确;‎ C、C0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而导致酸雨的产生是二氧化硫的过多排放.说法错误;‎ D、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由于构成物质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其物理性质会有很大的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酸雨形成的原因方面的知识.‎ ‎ ‎ ‎5.下列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 A.4Fe+3O2═2Fe2O3 B.2Fe+6HCl═2FeCl3+3H2↑‎ C.Fe+H2SO4═FeSO4+H2↑ D.2Fe+3CuSO4═Fe2(SO4)3+3Cu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B、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Fe+CuSO4═FeSO4+Cu.‎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 ‎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30mL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D.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的现象分析解答;‎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可以根据石蕊试液与酸性溶液相互作用的变色情况进行分析和解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根据镁带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中,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A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带燃烧. 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是现象,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是实验结论,D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中要描述反应后的生成物,但在描述时不能直接说明反应生成物是什么,而是描述反应生成物的一些属性,如生成氧化镁时描述为: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 ‎ ‎7.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A.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水鉴别NaOH和CaCO3固体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分析】进行物质鉴别时,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加以鉴别,要求能够有明显的不同现象.‎ ‎【解答】解:A、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为无色,无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盐酸,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无法鉴别,故B错误;‎ C、硫酸和盐酸都呈酸性,都能使石蕊变红,无法鉴别,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不溶于水,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有明显的不同现象.‎ ‎ ‎ ‎8.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如图装置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 故选:A.‎ ‎【点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常考的实验题,也是一个难点,掌握检验装置气密性时可以通过改变体系内的压强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9.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单质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硫酸、氧化钠、氯化钙、金刚石 B.碳酸氢钠、氢氧化钡、氯化钠、锌 C.硝酸、苛性钾、纯碱、氧气 D.盐酸、苛性钠、纯碱、二氧化硅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根据概念进行判断:酸是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氧化钠属于氧化物,不是碱,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属于盐,不是酸,故B错误;‎ C、硝酸属于酸,苛性钾属于碱,纯碱属于盐,氧气属于单质,故C正确;‎ D、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不属于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单质、酸、碱、盐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相关概念.‎ ‎ ‎ ‎10.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它是(  )‎ A.CuSO4溶液 B.Na2SO4溶液 C.酚酞试液 D.Fe(NO3)3溶液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一种试剂应能与三种待鉴别溶液混合时出现明显不同的三种现象,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分析选项中的物质与待鉴别物质所发生反应的情况,做出判断.‎ ‎【解答】解:A、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可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与氯化钠不反应而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钡可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因此使用硫酸铜溶液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A可选;‎ B、虽然硫酸钠能与氯化钡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但因不能与氢氧化钠、氯化钠反应而无明显现象,所以使用硫酸钠溶液不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B不可选;‎ C、虽然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能变红色,但与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混合时无明显现象,所以使用酚酞试液不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也不选C;‎ D、硝酸铁溶液只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出现红色氢氧化铁沉淀,而与另两种溶液不反应而无明显现象,所以使用硝酸铁溶液不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D也不选.‎ 故选A.‎ ‎【点评】熟练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且能常见沉淀的颜色的记忆,是解答此题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 ‎ ‎ ‎11.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NaOH溶液 稀盐酸(过量)‎ B 稀硫酸 水(过量)‎ C CaCl2‎ 水(过量)‎ D Ca(OH)2‎ 水(过量)‎ A.A B.B C.C D.D ‎【考点】酸碱溶液的稀释;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根据图象,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最后溶液的pH接近7,然后根据个选项给出的物质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A错误;‎ B、稀硫酸显酸性,pH小于7,所以x不是稀硫酸.故B错误;‎ C、氯化钙溶液显中性,pH等于7,加水pH不变,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当加水稀释时,碱性减弱,pH接近7.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象及pH的变化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有关反应,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常见物质间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 ‎ ‎12.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操作1和操作2均有错误的是(  )‎ 选项 鉴别的物质 操作1‎ 操作2‎ A 软水和硬水 滴加肥皂水 加热蒸发 B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滴加盐酸 通入二氧化碳 C 氧气和二氧化碳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伸入燃着的木条 D 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滴加稀盐酸 灼烧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肥皂水在软水和硬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D、根据锌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铜和氧气加热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加热蒸发,硬水得到的固体较多,软水得到的固体较少或没有固体,现象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符合题意,故B正确;‎ C、取样品,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不变色的是氧气,可以鉴别,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取样品,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没有明显现象的是黄金,可以鉴别,加热,颜色变黑的是黄铜,没有明显现象的是黄金,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 ‎ 二、填空 ‎13.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氮原子 2N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H2O ;正二价的镁元素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其分子符号为:H2O.‎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正二价的镁元素可表示为:.‎ 故答案为:2N;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4.北京奥运会游泳馆“水立方”内部材料主要由钢铁构成,钢铁属于 金属材料 (填“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为确保“水立方”的水质达到国际泳联最新卫生标准,泳池的水将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其中活性炭净水是利用它的 吸附 性.‎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钢铁属于金属材料;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据此解答.‎ ‎【解答】解:钢铁属于金属材料;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用于净水,故填:金属材料;吸附.‎ ‎【点评】掌握常见的物质的类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C>A (填写序号,下同).‎ ‎(2)t1℃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是 23.1%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 B>C>A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是×100%=23.1%;‎ ‎(3)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次之,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会析出晶体,C物质的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进行计算,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C>A.‎ 故答案为:(1)B>C>A;‎ ‎(2)23.1%;‎ ‎(3)B>C>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6.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如图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质子数是 6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二 周期.‎ ‎(2)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墨中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具有 稳定 性.‎ ‎(3)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完成大气中的“碳循环”,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会使全球变暖,从而导致 温室效应 .蔬菜、大棚用作“气肥”的二氧化碳,可用多种方法制得,例如可以用稀硫酸(H2SO4)与碳酸氢铵(NH4HCO3)反应制得,反应后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HCO3+H2SO4═(NH4)2SO4+2H2O+2CO2↑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1)由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碳原子中质子数;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答第二空;‎ ‎(2)可以根据碳的化学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气体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大形成了温室效应;碳酸盐遇酸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碳酸氢铵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解:由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碳原子中质子数为6;根据元素周期律: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所以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2)碳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现了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故古代字画年久仍不褪色;‎ ‎(3)二氧化碳气体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造成气温上升称之为温室效应;碳酸氢铵与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通过交换成分而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温室效应;2NH4HCO3+H2SO4═(NH4)2SO4+2H2O+2CO2↑;‎ 故答案为:(1)6 二;‎ ‎(2)稳定;‎ ‎(3)温室效应;2NH4HCO3+H2SO4═(NH4)2SO4+2H2O+2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和碳的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要理解碳的性质特别是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的内容.‎ ‎ ‎ ‎17.如图是某反应的微现示意图.图中的单质为 N2 ;该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为 氧 ;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22:7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方程式,分析元素的化合价,找出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NO+2CO2CO2+N2.由方程式可知单质为氮气;生成物的质量比为:2×(12+16×2):14×2=22:7;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碳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故答为:N2;氧;22:7.‎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用微观模型示意图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回答即可.‎ ‎ ‎ 三、简答题 ‎18.在点燃条件下,2.6gC2H2与7.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xgCO.则x= 1.4 ;‎ 化学方程式为 4C2H2+9O26CO2+4H2O+2CO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2.6+7.2﹣6.6﹣1.8=1.4;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cCO2+dH2O+eCO.‎ ‎ a:b:c:d:e=::::(分母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是该物质的质量)=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2CO.‎ 故填:1.4;4C2H2+9O26CO2+4H2O+2CO.‎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 ‎19.复习时,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1)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 ‎(2)验证:‎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锌粒 ‎ 有气泡生成 证明研究结论正确 探究2:在化学实验室里,小亮发现有一瓶敞口的标有固体NaOH的药品,已变成了白色粉末,他大胆的猜想并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一起完成:‎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可能是:①NaOH ②Na2CO3③NaOH与Na2CO3混合物 ‎【部分实验用品】:稀盐酸,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PH试纸(供选)‎ 实 验 步 骤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 稀盐酸 溶液 有气体生成 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碳酸钠 ‎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滴加 酚酞  溶液 溶液变红色 表明溶液呈 碱性 性,结合实验步骤①可推知假设中 ② 或 ③ 均可能成立.‎ ‎③另取少量白色粉末来溶于水,滴加 氯化钡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取少量滤液用 酚酞试液 来实验.‎ ‎ 酚酞试液没有变色 ‎ 该白色粉末一定是Na2CO3‎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探究1: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我们在做题时主要考虑盐酸的化学性质,来证明盐酸的存在;‎ 探究2: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生成碳酸钠,所以通常可以通过加入稀盐酸或是稀硫酸的方式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但是在检验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时,应先将碳酸钠检验并除去,然后再检验剩余溶液是否显碱性,若显碱性则证明部分变质,否则全部变质,可以据此来解答该题.‎ ‎【解答】解:探究1:由题中pH<7,盐酸过量,要验证盐酸过,考虑到盐酸的化学性质能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现象明显,所以向其中加入锌粒来验证盐酸的存在.‎ 故答案为:锌粒;‎ 探究2: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能够和酸反应产生气泡的是碳酸钠,再滴加稀HCl,有气泡产生;‎ ‎②根据现象试液变成红色,可知是酚酞试液遇到了碱性溶液,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液都显碱性;‎ ‎③要验证氢氧化钠是部分本质还是完全变质,应该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排除碳酸钠碱性的干扰,再滴加酚酞试液,若变成红色,说明是部分变质;若没有变色,则是完全变质;根据结论是碳酸钠,因此是完全变质;故答案为:‎ 实 验 步 骤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 ①稀盐酸 ‎ 碳酸钠 ‎②酚酞 ‎ ‎ 碱性; ②或 ③.‎ ‎③氯化钡;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没有变色 ‎【点评】在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是部分变质与检验是否变质是有区别的,检验变质只需用盐酸就可以了,而检验部分变质,还要检验是否有氢氧化钠,常用氯化钙溶液或是氯化钡溶液来进行检验.‎ ‎ ‎ 四、综合题 ‎20.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利用该反应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 选 B (填序号,下同).‎ ‎(2)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不能用的装置是(填序号) C、D .‎ ‎(3)按图F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有 剧烈燃烧 (只答一条),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Fe3O4 .‎ ‎(4)实验室里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种方法①2H2O22H2O+O2↑;②2KMnO4K2MnO4+MnO2+O2↑,③KClO32KCl+3O2↑,填空即可.‎ ‎(2)从题中获得有关一氧化氮气体性质的信息,再判断其适合用什么方法收集,不适合用什么方法收集,从而找出不能用的装置.‎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原理是3Fe+2O2Fe3O4,根据它的实验现象填空即可.‎ ‎(4)盐酸易挥发,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形成盐酸,而盐酸可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未出现浑浊现象可从这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3种,①2H2O22H2O+O2↑;②2KMnO4K2MnO4+MnO2+O2↑,③KClO32KCl+3O2↑,任选一个填空即可,注意①是“固液不加热型”.②③是“固固加热型”.‎ ‎(2)由于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下列反应2NO+O2═2NO2,故不能用排空气法,应该选择排水法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即选择装置E,不能用的装置是 C、D.‎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原理是3Fe+2O2Fe3O4,观察到的现象有剧烈燃烧(或火星四射或生成黑色固体或放出热量).‎ ‎(4)实验室里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或盐酸浓度较高,挥发出了氯化氢气体或石灰水变质或二氧化碳的量很少)‎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B;‎ ‎(2)C、D;‎ ‎(3)剧烈燃烧;3Fe+2O2Fe3O4‎ ‎(4)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点评】主要考查了常见实验的现象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要掌握,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实验,具有代表性.要掌握常见实验的实验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等.‎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来确定.一般分为两种:①固体与固体反应生成气体,反应需要加热,简称“固固加热型”.选择实验室制取O2的发生装置;②固体与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简称“固液不加热型”.选择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根据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大小,是否溶于水来判断其收集方式以及收集装置.一般情况下,不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 ‎ ‎ ‎21.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试求:‎ ‎(1)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7:1:12 ;‎ ‎(2)为了保证某一农作物获得3.5kg氮元素,则需要 10 kg硝酸铵.‎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利用元素的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与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的乘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4×2):(1×4):(16×3)=7:1:12.故填:7:1:12;‎ ‎(2)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35%‎ 设需要硝酸铵的质量是x.则x×35%=3.5kg.‎ x=10kg 故填:10.‎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22.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求:‎ ‎(1)若用该方法制得铜32g,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 ‎(2)若同时消耗了500g硫酸铜溶液,则该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由铜的质量计算反应的铁的质量,硫酸铜的质量,即可计算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制得的32g铜,需要铁的质量为x,消耗硫酸铜的质量为y.‎ CuSO4+Fe═Cu+FeSO4‎ ‎160 56 64‎ ‎ y x 32g 解得:x=28g,y=80g 该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00%=16%‎ 答:(1)反应的铁的质量为28g;(2)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熟练掌握有关的步骤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