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抚顺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宋代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一致的。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以文人为 主的官僚队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官僚体系。这个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 家出版团队。‎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 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科举制度确立了宋代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造就了他们基本相同的学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同一学习范式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导 下,宋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读书人世界。宋代书籍出版的繁荣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书籍出版促进了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也促进了书籍出版,从而促使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 荣。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也促成了书籍出版结构的全面性,即书籍内容、种类的通俗化、平民化,开发出版平民化书籍,按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阶段策划出版不同的书籍,从而全面 开拓了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使得书籍成为一种具有大众媒介属性的社会化的文化传播媒介,因而对书籍出版的推动与促进是社会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 25 -‎ ‎ 雕版印刷术作为人类媒介技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种在宋代得到普及并形成的一种完善而成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一种在宋代以前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发明——绝非偶然, 而是宋代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的必然结果。宋代手工业作坊种类繁多,其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均超过了前代。生产技术显著进步,手工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宋代手工业生产 技术普遍进步的基础上,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造纸、制墨等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虽然雕版印刷业大致在隋末 唐初已经产生,但是真正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手工业门类,应该还是在宋代。‎ 同时,宋代城市的繁荣不仅为书籍出版提供了域市空间,从而使书籍出版中心赖以形 成;而且也为书籍消费提供了城市人口集合意义上的需求总量。同时,城市还为宋代书籍的销售与传播提供了空间交通上的中心地位,以及文化传播上的中心地位。‎ ‎(选自田建平的《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在书籍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和书籍范式等方面为此后的出版业奠定了基础。‎ B. 宋代文人们为雕版印刷业各领域提供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国家出版团队。‎ C. 雕版印刷在宋代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与宋代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D. 宋代注重平民化教育、开拓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了科举考试、教育平民化、科学技术等对宋代书籍出版、销售等的影响。‎ B. 文章具体分析了宋代的政治制度,以此论证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繁盛的重要原因。‎ C. 作者认为宋代书籍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是相互促进的。‎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概括宋代出版业的状况,尾段概括城市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如果没有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国策,宋代就没有庞大的以文人为主的官僚队伍的出现。‎ B. 科举考试推动出版业发展,说明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C. 宋代读书人有大致相同的学习观等,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的确定。‎ D. 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是因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促成书籍出版的结构变化。‎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 - 25 -‎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原文指出奠定基础的有两个方面,不包括“雕版印刷”。‎ B项,“各领域”错误,原文第二段有“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由此判断至少在雕版、印刷等方面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文人是否参与。‎ C项,“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这不能说明宋代之前的朝代就没有用雕版印刷书籍并贩卖雕版书籍的。‎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从城市繁荣的角度论述书籍出版的发展的,不是“概括城市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错误,说法太绝对。文本第三段中的“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社会文化动力”,意思是人才选拔考试录取了大批人才,也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念,但不能就此说“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 - 25 -‎ 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因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琉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因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 25 -‎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themto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anadultyou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asafe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 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为,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5. 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 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 - 25 -‎ ‎ 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4. B 5. C ‎ ‎6.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选项B,因果不当。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把原因只归咎于老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一摘编于《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也说明校园欺凌事件与多方面有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自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 - 25 -‎ 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 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 根据材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 根据材料二“母难辞其各”,可归纳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材料三,还可归纳出要“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母亲的手 庄因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 25 -‎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人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晶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拙笔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挚,文笔朴素自然,全文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B.‎ - 25 -‎ ‎ 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一一展现开来,凸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C. 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D. 文章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8. 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9. 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7. C 8. 关爱孩子、教育严厉。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碗饭,被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宽容和蔼,理智善良。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鼓励我继续用功。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 ‎ ‎9. 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自然引出下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从形象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从主题上来说,借助梦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主题定下了基调。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写意般的景物描绘的梦境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文章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错误,选项对重要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不准确,联系上文内容可知,母亲“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更多的是对生活艰难而又不能改变的无奈和为剩饭一事揪拧孩子后的自责。故选C。‎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对孩子的态度上,文章第二段说“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这说明母亲既疼爱孩子,又对孩子要求严格,接着举出事例,家中来了远客,“我”面对好一点的菜多盛了饭却又无法吃完,并且拒绝了母亲要求“我”吃完的要求,事后母亲用手揪拧“我”,揪拧之后自己又哭了,这里既表现了“严”,又表现了“爱”;文章第四段面对“我”的成绩单,母亲“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这里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宽容,以及对子女教育上的理智。从对生活的态度上,第三段写母亲在寒冻日子洗衣,第四段写曾经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母亲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她的手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这些表现出母亲的吃苦耐劳,坚毅顽强;第五段写苦难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这说明母亲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审题,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概括梦境的内容,分析这一内容在表现情感、烘托形象、引出下文以及凸显主旨方面的作用。首先看第一段所写的梦境的内容,梦境主要写了母亲和她的双手,除此之外,还写到原野、碧海青空、风筝、大风、炊烟、落日、古道、江声,这些景物对母亲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衬托出母亲形象的高大,这是形象上的作用;梦境中重点突出母亲的那双手,指出那双手对“我”意义,“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引出下文对记忆中母亲手的叙写,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作者在梦境中对母亲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可以说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是主旨上的作用;最后从对读者的效果来看,开头对梦境的描写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5 -‎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章惇:时任宰相。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B.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C.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D.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对于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使其子孙荫袭官爵,让子孙取得入仕权利,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B. 居丧,或称丁忧、守丧、值丧。是指尊亲死后,在家服丧。居丧的礼节很多,比如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 C. 工部,户部,均为古代六部之一。工部掌管土木兴建、官员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 25 -‎ D. 学士,在古代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指专门负责文学撰述之类的官职名。唐代的翰林学士即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 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 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 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2)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2)钱勰当即分析到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诚不要再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这句话的含义是: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残原来已经告诫练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 句中“呼诘”指呼喊责问,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 ‎ “无有”是“其人绐曰”说的话,所以“曰”应跟在“其人绐”的后面。排除D项。‎ 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 - 25 -‎ 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工部掌管官员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说法有误。以上掌管的职权是吏部。‎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职”职守;“唯”只是;“竟”最终。(2)“随即”当即;“剖”分析;“简”选择“中”合乎;“识之”给它做标识。‎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 25 -‎ 钱勰,字穆父。五岁时,每天背诵一千字。因恩荫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耸主簿。判耸陈裹曾经登记进用次第的簿册,神宗称赞陈襄。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想做的。”第二天召入我遇应对,将要委任钱想清贵重要的官职。王安石让他的弟弟王安礼来见钱鳃,答应任用钱想做御史。钱部辞谢说:“家里贫穷,母亲年老,不能远行万里。”制定官制,钱想正居家守孝。皇帝在左司郎中之格祭自写下钱曝的娃名,等到服丧结束时授给他。奉命出使高丽进行慰问。钱想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丽喜好文学,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就要求按照吕端旧例出行,凡是馈赠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回来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追送金银器四千两。钱勰说:“在客馆时已经推辞了,现在来干什么?”官支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钱想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凭着龙图阁待制担任开封府知府。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引来人们上诉文书至七百件。钱怨当即分析到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诚不要再来。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残原来已经告诫练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钱想说:“你以前上诉如此如此,我标记以某字。”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府中上下都很惊诧。宗室、贵成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召入朝廷担任工部、户部侍郎。苏轼趁钱想伏案时送给他诗,线狠提笔立刻写成作为回报。苏轼说:“如电一扫公庭诉讼,如回声对答诗筒,是近来没有见过的。”输林缺学士,章惇三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命了钱怨。钱舰因曾经拟写章惇的贬谪文词,害怕而要求离去。皇帝说:“朕原已知道,不用回避。”曾经在经幄讲学,皇帝留下他,对他说:“台臣论述徐府的事,言辞涉及郑雍。如果都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想答诏道:“朕察觉此事纯属诞告力求明辨。”皇帝见了,认为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章惇因此极力排挤低毁钱鳃,暗币指使全台攻击钱疆。罢免原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③。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③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 25 -‎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并非实景,借长安金掌露水成霜来写汴京已是深秋时节。次句实写秋空,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B. “人情似故乡”一句,词人在重阳佳节感受到友人的温暖,这让词人想起了故乡,但友人不是故乡亲人,这让他既欣慰又心酸。‎ C. “兰佩紫,菊簪黄”一句,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D. “欲将”二字与“莫”字呼应,既将全词收束,更觉余韵悠然,在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中,表达了词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15. 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为重阳之作,请分析这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4. C 15. 相同点:两首作品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不同点:①王诗除思乡外还有怀亲之情;晏词是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主要表达思乡心切的情怀,②晏词想借酒消愁却又担心清歌一曲引出断肠之悲,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③晏词中词人配饰,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不愿趋炎附势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分析错误。身佩紫兰,头簪菊黄写出了人物之盛和服饰之美,不是特指美人;“兰”“菊”喻词人高洁品质,不是“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在情感上的异同,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 - 25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身在异乡生活孤独凄凉,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就会更加思念。接着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想象他们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表达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阮郎归·天边》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上片写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之情。下片“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写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重温旧日的颠狂,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表达出不愿趋炎附势之情;“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 可见本词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王诗还表达了思人之情,本词还表现了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表达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和不愿趋炎附势之情等。‎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而还是不料,也不信竟有如此下劣凶残的事情发生,并进一步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沉痛之情。‎ ‎【答案】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2).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温故而知新 (4). 可以为师矣 (5). 况且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 (6).‎ - 25 -‎ ‎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理解、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厦”“庇”“俱”“温”“蔼”“喋”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_______,却以其华丽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_______。‎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的烟火,已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 烟火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艺术与审美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 25 -‎ D.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 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C.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 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见微知著 D. 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管中窥豹 ‎【答案】17. D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A项,偷换主语,前面句子的主语是“现代科技”,而后面句子的主语显然是“烟火”,前后不一致;‎ B项,“烟火,……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结构混乱,“使之”的“之”也是指“烟火”,最后一句中的“使之”删除;‎ C项,中途易辙,第一句主语为“烟火”,这一句还没有表达清楚意思,第二句主语换为“它的艺术与审美”,中途易辙。‎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括号后一句“它是燃烧柴火……”,句子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所以排除A和C。‎ B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衔接不当。‎ - 25 -‎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转瞬即逝:转眼就会失去或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第一处的主语为“烟火”,故排除“稍纵即逝”。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第二处指竹子爆破的声音,故选“响彻云霄”。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都指没有事先商量,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但“不谋而合”可做谓语,“不约而同”多做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故第三处用“不谋而合”更好。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文意,文中是说通过“烟火”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第四处选择“见微知著”。‎ 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词语)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非遗就像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人,再内秀,要想传承下去,也得会“表达”。①_______,第一个层次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向外界宣传自己的非遗项目。只有会“说话”,②_______。“表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难的层次,则是在作品中更好地体现非遗项目的核心精神。传承人必须兼具悟性和经验,方有才华寻找到继承与创新之间 的平衡,创作出受欢迎、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可以说,③_______。‎ ‎【答案】 (1). 这里的“表达”分两个层次 (2). 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自己 (3). 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就在于“表达”‎ ‎【解析】‎ - 25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一处,根据后文“第一个层次”和“表达的第二个层次”,可以推断出“表达”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处,根据前文“只有会说话”的关联词“只有”,可判断后文应填“才能”,又根据上文所讲“向外界宣传自己的非遗项目”,“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人了解和认可;第三处,是全文的最后一句,同时通过“可以说”三字,可判断其为全文的总结句,本文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表达,以及第一句所提供的内容,首先定位主语应是“非遗传承”,宾语应是“表达”。‎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21.下面是2015-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及增速统计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总体规模及增速两个方面概括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答案】从总体规模看2015-2020年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以较高速度稳步增长,2015年为28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0100亿元。从增速看,同比增速均保持较高增长,在2018年达到最高点31.9%,之后将缓慢下降。‎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该题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体和曲线呈现出来,用坐标表示两个或多个关系项来向阅读者介绍或展示某个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细致观察图表,找出发展趋势;再分析题干要求,定向归纳概括。最后依据字数要求,准确拟写答案。题干要求考生从“总体规模”和“增速”两个方面概括这幅图的主要内容,从柱形图的代表的数据来看,总体规模呈现以较高速度稳步增长趋势,2015年为28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0100亿元。根据柱形图上面表示同比增长率的曲线图可以分析出同比增长率较高,到2018年达到最高点31.9%,之后将缓慢下降。‎ ‎【点睛】对柱形图的观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柱形代表的数据,一是柱形与坐标联系后体现的意义。解答曲线图类图文转化抓住三点,一是理解坐标内容,看清坐标的横轴、纵轴的具体内容,把握坐标代表的意义。二是找出曲线图的走向,曲线中间无论在区间中如何高低起伏,但总有一份总体趋向。三是分析“S”型曲线,曲线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体现其特点,所以在理解曲线特点时,要把握曲线的“S”型问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说新语·品鉴》中记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你跟我相比,怎么样)?殷云:我与我周旋(和自己打交道)久,宁作我!”桓公,桓温;殷候即殷浩。桓温与殷浩是东晋士人中的一时瑜亮,二人既是从小的朋友,又是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甚为得意,所以有此一问。‎ 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根据以上故事,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答案】例文 竞争使人成功 狮子的追逐使羚羊拥有矫健的步伐,礁石的阻遏,使大海激起壮美的浪花。酒逢知己千杯少,棋逢对手趣亦多。有了对手的竞争,我们才有了更大的动力,有了不断的进步,有了更大的成功。‎ ‎  康熙执政六十一载,建立了无数伟业,创造康熙盛世的大一统局面。可他晚年却说,其最重要感谢的是鳌拜,是吴三桂,是郑经,是戈尔丹。正因有了对手的竞争,才使康熙迅速成长,换句话说,没有竞争便没有如今的康熙圣祖。是竞争成就了康熙的一代帝王之业。‎ ‎  个人如此,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当今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蒙牛伊利,他们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死对头”,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死死咬住对方的步伐,不断的追求更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两者在竞争中蓬勃发展,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企业。‎ - 25 -‎ ‎  所有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是竞争,教与我们拼搏;是竞争,促进我们发展;更是竞争,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睁眼看看世界,一个民族的复兴,也无不印证出这个道理。德意志民族更加注重竞争,懂得竞争对手存在的重要性。当它羡慕法国古典音乐并将其视为竞争对手的同时,德意志民族为人类孕育出了海顿、贝多芬、巴赫、舒曼这样的音乐大师;在敬仰英国文学将其视为对手的同时,德意志民族为世界出了叔本华、黑格尔、尼采、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大师;在钦佩美国汽车制造全球第一的同时,德意志民族为全球制造了宝马、奔驰、大众、保时捷这样知名的汽车名牌。面对竞争,他们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使自己一直屹立世界之林的尖端。‎ 生活中都充满了竞争。当我们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想要成为全班甚至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我们想要获得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赞美。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和同事竞争还要和其它公司的人进行竞争来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竞争的对手是无处不在的,竞争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竞争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发奋图强;竞争锻炼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开拓创新。感谢竞争,是它使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目。写材料作文必须要准确细致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写作的关键。材料中“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你跟我相比,怎么样)?殷云:我与我周旋(和自己打交道)久,宁作我!” 的意思是桓公年轻时与殷侯声名相当,但常有与之比高下的心意。桓公曾问殷侯:“你跟我相比,哪一个更强一些?”殷侯回答说:“我与我打交道的时间长,宁可还是当我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桓温常常有竞争之心,而殷浩更乐于做自己,活出自我。审题时从以上两个人的各自角度的得出立意即可。‎ 立意:1.人要少一些竞争心,活出自我。‎ ‎2.人有竞争心又何妨。人有竞争之心,才能推动各项事业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素材: 1、世间人,如桓温者众,常负“竞心”,不惜与人当面短长的大有人在。世间人,如殷浩者少,能够从容对待挑衅、机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化解矛盾的人毕竟寥寥。所以,世间本已经纷杂的事务之外,又多了一份困扰。因区区“竞心”而生是生非者,比比皆是,大大小小,世间事、世上人,不胜其扰。‎ - 25 -‎ ‎2、退一步,天高海阔。如果世间人都能够象殷浩那样“宁作我”,岂不是少了许多烦恼?人必须接受自己的境遇,然后立足现实,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境遇,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既然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做,又何必时时不放“竞心”,自寻烦恼?需知善处世者,与“竞心”不相关。‎ ‎3、在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比如马云、刘强东等人,他们就是在竞争不断进步,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竞争对手帮助自己不断发现软肋,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向事业的高峰迈进。‎ ‎4、有了竞争,才能有动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初期,如果不是有弦定理的存在,他也不可能去否认、假设、研究,提出相对论。没错,双方在竞争当中,总会层层深入,否定对方的同时,深入研究、创造,最终,在动力的驱使下,才会越积越大。不能否认,无竞争也有大成就,可是,竞争之中的成就远比无竞争之成就更经得起时间之磨练。在生活当中,竞争愈激烈,往往愈精彩。‎ ‎5、有了竞争,才能有乐趣。梁启超说过:“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所谓的“骈进”就是竞争。双方在竞争当中,每当一方有较大突破之时,乐趣自然而生,这种乐趣,正是竞争当中的那种成就感,有了成就感,竞争便成了一种体验、一种乐趣。当一方在竞争中取胜时,“快感”便会因“竞胜”而获得。竞争自然变得乐趣横生,这种乐趣可不一般,它不像自娱自乐,也不像无稽之谈,它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生活当中,乐趣是普遍的,竞争也会因乐趣而完美,从而使生活愈发精彩。‎ ‎6、有了竞争,才能有反思。虽然,竞争失败的感觉是悲伤的,但失败便会给人带来反思:“我为什么会输?我怎样才会赢?”只有反思过后,才会重整旗鼓,回头再来。就像下棋,必须多次反思,思考失败之因,才能有下次竞争,甚至下下次,生活当中亦是如此,必须经常反思,才能使竞争有价值,进而愈发精彩。 “有价值的价值才是精彩的竞争。”没错,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在竞争中获取动力,并经常反思,竞争才会因我而不同,生活才会愈发精彩。‎ ‎7、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我们记得不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伤痛的人,我们却记得刻骨铭心。一个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每当我看《康熙大帝》时,看到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我都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这第三碗酒,他这么说的:“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哪,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有了竞争对手,时时怀有竞争之心,留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才能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才能够获得今日的辉煌。‎ - 25 -‎ ‎8、在高手如云的NBA赛场,姚明在他们中间便显得难以鹤立鸡群,姚明不单单要和顶级球星竞争,还要和中国文化陌生的美国文化,美国的社会竞争,姚明的努力,不单单是为了他自己,为了火箭队,更是为了全中国13亿人们而竞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NBA这块地属于美国人的领土上开创了一块属于中国人的一片天。他变成了中国篮球树立在NBA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姚明的竞争精神和在竞争中生存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9、李嘉诚也是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最后成功跻身于世界富豪之列。在竞争中生存,他的事业刚起步时,除了个人赤手空拳,没有比其他对手更优越的条件,一点也没有,这里面还包括资金,市场等等。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他们公司快速扩展是和垄断市场有关,其实他们公司跟一般小公司一样,都要在竞争中生存和成长。当他整理公司的文件时,最明显的是他们参与不同的行业的时候,市场内已有很强和具实力和的竞争,第二如何变成第一,第三如何变成第一。四、五如何变成第一,第二呢?在竞争中生存,就要付出努力和精心的准备,才能赢得胜利,取得成功,要和这些名人一样都适应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要赶得上环境变化的脚步,要在竞争中生存。‎ ‎10、始皇一扫天下,我相信他所得到不是万人唯我独尊的喜悦,而是无人能敌,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没有了竞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有了竞争对手,却使他常怀竞争之心,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我相信刘邦将死之年,最怀念的不会是别人,而必定是他一生的对手--项羽。正因为在与对手的不断竞争中成就了他的帝王之业!‎ 结构:开头由物及人引出观点“有了对手的竞争,我们才有了更大的动力,有了不断的进步,有了更大的成功”;然后再从个人(康熙)、企业(蒙牛伊利)、民族(德意志民族)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成功举例分析,层层递进;最后联系自己也要不断竞争,结尾回扣观点“感谢竞争,是它使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 ‎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