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A佳教育大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秋A佳教育大联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 27 -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在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尚自然、忘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或有出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 文章引用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运用对照的方法论述,观点明确,结构严谨。 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同比拟均有,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B. - 27 -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C.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D. 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错误,选项扩大范围,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且原文说的是“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选项变成“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引用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而且是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故选B。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一直”表述有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 B项,“……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 C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理解错误,相反,应该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 27 -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 27 -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谈美》)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专注于学术,他的课堂有自己的特色。踏实勤奋做事的品性成就了他的学术也影响了他的学生。 B. 1926年到1928年朱光潜先生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随即编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 C. 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西方美学史》是他半生的研究成果,不仅自己认可,也获得了大家的赞誉。先生为写这部书,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 D. 朱光潜先生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朱光潜先生着手改革教育,开展启蒙运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但这些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B. 朱光潜先生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创办开明书店和面向中学生的《一般》杂志来方便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 C. 朱光潜先生出版多部学术著作,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因此先生得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 D. 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6. 朱先生的一生都与“美”相关,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为何这样定义朱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D 6. ①研究“美”:是一位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一生专注于美学研究,美学论著蜚声海内外学术界。②传播“美”:美学著述影响深广,且立足于大学课堂,美学课广受欢迎。③情怀美:关心国事,有崇高的爱国情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私学与杂志,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④品格美:勤勉踏实,坚毅执著。以这样高尚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解析】 - 27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这些文章随即编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随即”一说错误,选项概括不准确,文中说的是“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并非“随即”。 C项,“……先生为写这部书,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错误,选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选项忽略了“几乎”。 D项,“……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概括不当。从链接材料一可以看出,“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但这些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概括不准确,从文中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由此可知,是有教育的实践。 B项,“来方便自己”错误,材料一说“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并不是方便“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 C项,“因此”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前后内容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朱先生的一生都与‘美’相关,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为何这样定义朱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到文中找出与“美”相关的内容。从文中来看,“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 - 27 - 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结合链接中“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由此可知,先生致力于研究“美”;如“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无形中影响了学生”,这是先生传播“美”;如“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先生关心国事,这是情怀美;如链接“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这里展现先生的品格美。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 27 -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 27 -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对人物性格的突出起到了衬托作用,有利于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深化。 B. 小说没有极其复杂的情节,截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 C.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可以看出斯克沃尔佐夫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也喜欢夸耀,希望自己的善举得到肯定。 D. 文章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方式,情节富有波澜;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手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小说主题。 8. 请分析文章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 优秀的小说往往结尾体现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让读者沉醉其中。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其妙处。 【答案】7. D 8. ①第一个句子写了卢什科夫穿着,显示了他生活的落魄,突出了他的乞丐身份;②第二个句子写了卢什科夫的穿着,表明他已经脱离了乞丐的生活,已经从先前的生活状态中走了出来;③两个句子形成对比,表现了卢什科夫生活状况的变化,侧面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和奥莉加帮助卢什科夫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9. ①使情节更完整。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因为他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记住她的一言一行永生难忘。③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夫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 【解析】 - 27 -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手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使用语言和对比手法,心理描写很少。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把握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到文中找到画线的句子,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把握句子描写的对象,再分析表达的作用。 第一处在第二段,即“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灰蓝色的破大衣”“浑浊的醉眼”“脸上的红斑”属于外貌描写,描写的对象是“卢什科夫”,此时的卢什科夫是一个乞丐,外貌的描写展现其生活落魄的情形。 第二处在第十一段,即“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还是外貌描写,描写的对象依然是“卢什科夫”,这些衣着展示出此时的卢什科夫的生活状态,说明他已经从一开始的落魄境地走了出来。 结合前后两处来看,卢什科夫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者形成对比,而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斯克沃尔佐夫和奥莉加的帮助,所以写卢什科夫的变化侧面表现二人帮助对卢什科夫起到的积极作用。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结尾的形式,然后结合结尾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妙处,主要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几个方面分析。小说结尾揭开卢什科夫转变的真正原因,即奥莉加的帮助,如“她替我劈柴”,这就与上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形成呼应,这是情节上的作用。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通过卢什科夫之口,我们知道真正帮助了他,促使他改变的人物是奥莉加,“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替我劈柴”“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些内容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同时要表现出卢什科夫的感恩以及真心悔过。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结尾卢什科夫的介绍,我们会认为真正改变他的是斯克沃尔佐夫,但是由结尾我们才知道是奥莉加,因为奥莉加对卢什科夫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由此表明居高临下的帮助实施不能真正挽救一个灵魂,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荣子立,形影相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诏书切峻,责臣道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动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 27 - 注①游夏: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两人都有非凡的才能。子游:言偃,吴人,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四十四岁。 10.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孔乙己一直是童生,如果孔乙己能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就能称为秀才,这与“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意思相同。 C. 武帝,是谥号。益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用以褒贬善恶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D. 古代官职升降有一定的说法,“拜”是授予官职,多用于升任高官,“除”有免去旧职任新职之意。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 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即赴洛阳,应征晋廷太子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 李密曾申请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答应他,只是让他到汉中担任太守,他认为失去了好机会,心怀怨恨。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10. B 11. D 12. (1)(李密)憎恨的那个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2)我很想遵从皇上旨意飞奔赴京就职,但(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解析】 【10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这与‘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而到了明清,“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李密曾申请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答应他……”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李密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白”,动词,禀告;“以”,因为;“清慎”,清廉谨慎;“弗之劾”,宾语前置句,即弗劾之。第二句中,“奔驰”,飞奔就职、急速上任,古今异义;“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动词本身包含被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7 -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召见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相匹敌,因此孔明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憎恨的那个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在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死于家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 27 -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1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寒食舟中作》的尾联中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 B. 《狂夫》首联中“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有形式天成之美;一联之中含四专名,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 C. 《小寒食舟中作》的颈联中“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蝴蝶穿空而过;《狂夫》颔联中“娟娟净”是指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两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均形成对比,且都运用叠词形成音韵美。 D. 杜甫的诗句写情时,常常境界阔大。如“云白山青万余里”“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特点一样。 14.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诗人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小寒食舟中作》塑造了一位身不在官、穷愁潦倒、壮志难酬、年事已高、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狂夫》塑造了一位贫贱不能移、拥有狂傲之气的诗人形象。 【解析】 【13题详解】 - 27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两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均形成对比”错误,第二首颔联“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没有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对比,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应是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但诗人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诗人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现出“狂态”,不能与颔联的景形成对比。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赏析的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如本题“分别概括两首诗中诗人的形象,并简要分析”,这是针对人物形象设题,然后浏览两首诗歌,根据诗歌中人物的行为以及景物的特点来概括诗人形象。 先看第一首,《小寒食舟中作》的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这是说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展现出诗人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的特点;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流露出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诗人展现出身不在官、穷愁潦倒、壮志难酬、年事已高、忧国忧民的形象特点。 再看第二首,《狂夫》在题中就用“狂”展现出人物的狂傲之气,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歌中的诗人的贫贱不移、狂傲不羁的特点。 - 27 - 【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着拐杖有时候走走有时候停停,不时抬头远眺,欣赏着自然风光。 (2)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人,予以轻的嘲笑。 【答案】 (1). 策扶老以流憩 (2). 时矫首而遐观 (3). 雁阵惊寒 (4). 声断衡阳之浦 (5). 知效一官 (6). 行比一乡 (7). 德合一君 (8). 而征一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策、憩、矫、遐、雁、知、浦。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搠倒(shuò) 怂恿(sóng) 岑寂(cén) 锱铢必较(zī zhū) B. 下乘(chéng) 付梓(zǐ) 寒砧(zhēn) 得鱼忘荃(quán) C. 门栓(shuān) 赝品(yàn) 毗邻(pí) 欢渡春节 D. 窠臼(kē jiù) 阈值(yù) 接榫(sǔn) 食不果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词语意思来辨析字音字形正误。 A项,,“怂恿”的“怂”应读sǒng - 27 - ,“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 B项,“得鱼忘荃”应为“得鱼忘筌”,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筌”指捕鱼的竹器。 C项,“欢渡春节”应为“欢度春节”,过时间用“度”,过空间用“渡”。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莫言_______,他将作品中描绘的乡土风情与灵动的想象力相结合,( ):“站在高密的土地上,我能敏锐地捕捉时代进步的足印,听见时间前进的声音。” 没有踌躇满志的神情,没有_______的排场,莫言的脸上始终带着_______的淡然。这平静甚至让人一瞬间忘记了他的光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在“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后,使得他如同草养英雄现世,表现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最终成为第一位_______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笔耕不辍 前呼后拥 宠辱不惊 问鼎 B. 挥毫泼墨 前呼后拥 泰然自若 问鼎 C. 笔耕不辍 蜂拥而至 宠辱不惊 蝉联 D. 挥毫泼墨 蜂拥而至 泰然自若 蝉联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被开启,将中国故事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B. 开启了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将中国故事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C. 开启了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中国故事被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D. 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被开启,中国故事被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后,使得他如同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B. 莫言高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草莽英雄现世,表现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C. “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如同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D. 莫言高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 27 -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笔耕不辍”,长期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不指写作文章,而语境是说莫言写作,应使用“笔耕不辍”。 第二处,“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不能形容有排场,而语境说的是“排场”,应使用“前呼后拥”。 第三处,“宠辱不惊”,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文中没有紧急情况,而是形容莫言获奖后的淡然,应使用“宠辱不惊”。 第四处,“问鼎”,借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蝉联”,连续(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语境是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应使用“问鼎”。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根据前后主语一致的原则来看,前面说“他将作品中描绘的乡土风情与灵动的想象力相结合”,主语是“他”,故填写句子的主语应承接上一句“他”,而AD两项都是从“当代小说”的角度来说的,与前面主语不一致,故排场AD。 C项,后一句“中国故事被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是从“中国故事”的角度来说的,与前面“他”这一陈述角度不一致。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 27 - A项,“在‘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后,使得……”成分残缺,介词掩盖主语,去掉“使得”。 B项,“表现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搭配不当,应是“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不能“表现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C项,搭配不当,“大旗创建自己的文学王国”不对,应改为“莫言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花的颜色有什么秘密?为什么生在高山雪原的花一般颜色清淡,而热带花朵浓烈鲜艳?因为花朵含有花青素、花黄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花青素能根据________而呈现各种颜色。而每一种植物体内的酸碱性都不一样,呈现出来的花色自然不同。另外,________,因此早上温度低,花的颜色淡;下午气温高,颜色就变深了。高原和热带的花色差异,________。 【答案】 (1). ①叶片酸碱度和环境温度高低 (2). ②温度也会影响花青素变色 (3). ③便是温度所致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借以确定补写句子的内容和句式。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解说花颜色不同的原因。第一处,前面说“为什么生在高山雪原的花一般颜色清淡,而热带花朵浓烈鲜艳?因为花朵含有花青素、花黄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后面说“而每一种植物体内的酸碱性都不一样”,由此可知,此处应解说花青素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即与“叶片酸碱度和环境温度高低”有关;第二处,“另外”说明后面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花青素变化的原因,根据后面“因此早上温度低,花的颜色淡;下午气温高,颜色就变深了”可知,这是说温度会影响花青素变色;第二处,前面说“高原和热带的花色差异”,后面应该是解说这差异的原因,即“温度所致”。 21.欣赏下列两幅漫画,请按要求作答 漫画(一) 漫画(二) (1)请给第一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8字。 (2)请结合两幅漫画的内容,找出共同话题,据此发表你的观点看法,80字以内。 【答案】(1)示例:“围猎”(2)共同话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观点:对老年人的关爱不仅需物质层面,也需精神层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是漫画,然后分析题目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给第一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8字”,这就需要考生抓住第一幅漫画的主体或主题进行拟题,从图上来看,漫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老人,另一个是各种推销”对老人形成的包围网,漫画上夸张突出的部分是“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高息理财”等构成的网,所以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拟题;第二个问题“结合两幅漫画的内容,找出共同话题,据此发表你的观点看法,80字以内”,这就需要观察两幅漫画,找到二者的共同之处,第一幅漫画是社会对老人物质方面的“围猎”,关注的是物质,而第二幅漫画中反映的是老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图上代表文化生活的两个花瓶,代表年轻人文化生活的花瓶中鲜花灿烂,代表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丰富,而代表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花瓶中只剩下枯枝和枯叶,这展现出老人文化生活的不足,由此可以看出两幅漫画的共同话题都是老年人的现状,说明在生活中关爱老人,不但要关爱老人的物质,还要关注老人的精神。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7 - 92岁高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陈俊武说过这样一段话:“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陈俊武先生的这段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是否会滋润一寸土地?假如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会照亮一分黑暗? 没错,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有些人认为奉献是愚蠢的,骨子里只想不断地索取,要“人人为我”,认为只有“多捞多得”才是生命的价值。这种说法实质上是把生命的价值与金钱画上等号。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是卑微的、平庸的、可耻的、落后的! 现代诗人艾青曾经说过:“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人民的好榜样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裴多菲也曾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人的生命有限,何不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奉献?况且为祖国、为事业、为他人奉献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快乐的人生。 人们赞美春蚕,是因为它吃的是桑叶,吐出的是蚕丝,闪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人们赞美蜡烛,是因为它燃烧自己,为人们带来光明,闪耀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人们赞美老牛,是因为它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索取甚少,奉献甚多,终生劳作不辍,死而后已;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世间万物。人们常以雷锋、焦裕禄、王继光、邱少云为榜样,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就是因为他们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奉献的同时,也享受着奉献创造的充实和快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没有落叶纷纷,怎有新萌芽。做一个敢于奉献的人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虽然我们所做的,对祖国对社会来说是那么的渺小,但是我们愿意成为一滴水,滋润一寸土地;愿意成为一缕阳光,照亮一分黑暗。 我们如果想不浪费自己的生命,让生命有价值,那就应该乐于奉献。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针对奉献和索取来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非常明确,就是要求考生对陈俊武关于奉献与索取的看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抓住奉献与索取的三种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关系来谈,也可以就三个关系综合来谈,即“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考生值得注意的是,陈俊武并不否定索取,只是否定索取大于奉献,如果一味肯定奉献,否定索取,只能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谈“无私奉献”等;如果肯定“奉献大于索取”“奉献等于索取”视为符合题意。从文体来看,材料虽然没有限定文体,但从指定的任务来看,适合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奉献大于索取;奉献等于索取;闪光的生命在于奉献。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然后开篇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引出话题。正文引用诗句、列举事例进行论证,阐述奉献之于生命的价值。最后收束全篇,强化观点,并呼应开头。 素材: 1.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2.肥皂一经使用,便会逐渐溶化,甚至消失殆尽,但在这之间,却能使被洗物尽涤肮脏。如果有在水中不溶化的肥皂,才是无用处的东西。不知自我牺牲,以裨益社会,而只知吝惜一己之力的人,则宛如不会溶化的肥皂。——华纳梅格 3.花朵奉献芬芳,使春天变得更加美丽;小草奉献活力,使田野更加充满生机。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奉献,既为他人提供一片灿烂天地,也提高了自己生命的质量。 生命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懂得如何索取,而在于学会如何付出。岁月流走,时光会冲淡一切,会带走所有,而奉献的精神与价值将会流传百世、流芳千古。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生命献给阿里。他们以无私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以自己为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永留世间。奉献只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折射出的却是伟大人格。 - 27 - 马克思说过:“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达到自身的完善。”奉献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也不取决于地位的高低。以博大的情怀甘于奉献、乐于奉献,才可能在平凡中铸就生命的伟大,在普通中打造生命的非凡。 有人说,当今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私,为别人奉献是吃亏。这样的人囿于个人狭隘的圈子,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自私自利的人得到了个人暂时的点滴利益,却遭到众人唾弃,这样的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便是为他人奉献的真谛。态度决定着生命的质量,行为改变着人生的命运。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多些价值,那就经常反思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谁需要我的帮助? 活着就要多讲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能使生命闪光,铸就人生的伟大和非凡。 每一次奉献都会给生命注入一份新鲜的活力,每一次奉献都会给人生添上一道美丽的花环,每一次奉献都会带给心灵透彻的洗礼。用平凡的心、有限的生命,去铸就伟大的、辉煌的人生价值,生命的本色本该如此。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7 -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