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3课时角边角角角边教案3 人教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条件。 2.能初步应用ASA和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数学思考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解决问题 会用ASA和AAS”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情感态度 1.通过探索和实际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方法 探究式、讨论式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天, 小明的妈妈叫他去玻璃店画一块三角形玻璃,小明不小心把画的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他为了省事,他从打碎的三块玻璃中选一块去,小明想法能办得到吗?若能,你认为小明应该拿哪块玻璃去呢?为什么? 【师生行为】 教师通过(Flash课件)展示视频内容,提出情境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创设性的设计问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①使学生快速集中精力,调整听课状态.②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有用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5 ,从而引入本课课题,明确本节课的探究方向,激发学习欲望。 Ⅱ、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问题1、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B1=AB,∠A1=∠A,∠B1=∠B把画得△A1B1C1剪下来放在△ABC进行比较,它们是否重合? 问题2、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C1=AC, ∠A1=∠A,∠B1=∠B,请你猜测 △A1B1C1与△ABC是否全等?若它们全等,你能用 "ASA"来证明你猜测结论成立吗? 【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有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和启发引导下及时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通过动画演示作图过程。得出结论: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在△ABC与△A1B1C1中 ∠A=∠A1 AB=A1B1 ∠B=∠B1 ∴△ABC≌△A1B1C1 (ASA) 【设计意图】对于问题1,因为学生已经在学习“SSS”条件有了一定的作图和探究图形的基础。所以这里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时引导。对于问题2,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想可以得出结论。(即:可以通过"角边角"(ASA)来证明 在△ABC和△A1B1C1中 因为∠A1=∠A,∠B1=∠B 所以∠C1=∠C 在△ABC与△A1B1C1中 ∠A=∠A1 AC=A1C1 ∠C=∠C1 5 ∴△ABC≌△A1B1C1(ASA))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Ⅲ、例题讲解、应用新知 例1、如图,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BE=CD 例2、例2、如图,海岸上有A、B两个观测点,点B在点A的正东方,海岛C在观测点A的正北方,海岛D在观测点B的正北方,从观测点A看C,D的视角∠CAD与从观测点B看海岛C,D的视角∠CBD相等,那么点A到海岛C的距离与点B到海岛D的距离相等,为什么? 【师生行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设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 证明:(1)在△ADC和△AEB中, ∠A=∠A (公共角) AC=AB ∠C=∠B ∴△ACD≌△ABE (ASA) ∴AD=A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 AB=AC ∴BE=CD 证明:(2)∵∠CAD=∠CBD,∠1=∠2 ∴∠C=∠D。 在△ABC与△BAD ∠CAB=∠ABD(已知) ∠C=∠D (已证) AB=BA 5 (公共边) ∴△ABC≌△BAD(AAS) ∴AC=BD 即点A到海岛C的距离与点B到海岛D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会用“ASA或AAS“判断三角形全等,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 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地书写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Ⅳ、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1,小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 ) A、选①去,B、选② C、选③去 2、如图2,O是AB的中点, 要使通过角边角(ASA)来判定△OAC≌△OBD,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下列条件正确的是( ) A、∠A=∠B B、AC=BD C、∠C=∠D 3、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再定出BF 的 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为什么? 4、如图,AB⊥BC,AD⊥DC,∠BAC=∠CAD,求证:AB=AD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ASA/AAS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练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形成共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定理的情况。 Ⅴ、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1、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何收获? 2、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呢? 【师生行为】 5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教师检查、批改.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我结合情景问题自然地引入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画图”——“观察“——“操作”——“交流”发现“ASA/AAS”定理.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教育者的深刻变化.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整个探索过程,不仅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及全面、充分准备好自己的心理提升。 不足之处:本节课安排学生的活动较多,教师必须准备到位,操作有序、收放自如。教学中出现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时、语言不够准确简练,描述不够完整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纠正。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