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含解析16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一、单选(1-6题,每题2分;7-22题,每题1分) 1.常见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瓷碗破碎 C.铁锅生锈 D.车胎爆炸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果汁 B.冰水 C.食盐水 D.豆浆 3.如图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闻气体气味 C. 过滤 D. 蒸发 4.下列对于化学式“H2O”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表示1个水分子 D.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5.下列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塑料 B.羊毛 C.棉花 D.乙醇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7.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的四组方案,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盐酸 B. 氯化铜溶液 C. 石蕊试液 D. 碳酸钠溶液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 +、Cl ﹣、H +、CO 32﹣ B.Ag +、Ca 2+、NO 3﹣、Cl﹣ C.NO 3﹣、OH ﹣、Cu 2+、Na + D.K +、Mg 2+、Cl ﹣、NO3﹣ 9.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序号 物 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CO2(CO) O2 点燃 B NaOH溶液(Na2CO3) 稀盐酸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C KNO3溶液(KOH) H2SO4溶液 加入适量的试剂 D Cu(Fe) 稀硫酸 加入适量的试剂,过滤 A.A B.B C.C D.D 10.某物质中可能含有碳酸钙、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样,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残存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气体,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肯定含有氧化铜,不含氧化铁 B.肯定含有碳酸钙,可能含炭粉 C.肯定含有氧化铁,也含炭粉 D.肯定含炭粉,也含氧化铜 二、填空与简答(每空1分,共16分) 1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原子:______, (2)碳酸根离子:______ (3)双氧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12.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用天然气替代煤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写化学式); (2)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城区没有使用天然气的家庭通常使用脱硫煤来减少污染,脱硫煤中加入了熟石灰,它可以像吸收二氧化碳一样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请写出熟石灰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2015年1月1日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开始实施.保护环境利在千秋,功在当代.为了保护环境,你认为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大量砍伐森林,作为燃料代替燃煤.②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③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④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13.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__. (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作生活用水,有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坑水用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能除去色素、气味的物质是______. 14.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______(填化学符号),②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序号).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2,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5.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1)其中曲线______(填“a”或“b”)表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2)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列举一种) 16.A、B、C、D、E、F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内容中涉及的化合物,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D是最常见的溶剂,请回答: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 (2)指出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1分,共8分) 17.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2)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______. (4)检查装置C中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______. 【讨论】你认为_____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______的猜想,理由是______.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______ ______ 小光的猜想正确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共2小题,1小题2分,2小题4分,共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H-1O-16C-12Na-23Cl-35.5Ca-40) 19.吸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与社会安宁,是世界的一大公害.“摇头丸”是国家严禁的一种毒品,化学式为C9H13N,它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20.10.3gNaCl、Na2CO3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向烧杯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恰好反应完全.实验测得加入的氯化钙溶液和烧杯中物质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10.3g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2)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016年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1-6题,每题2分;7-22题,每题1分) 1.常见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瓷碗破碎 C.铁锅生锈 D.车胎爆炸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车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果汁 B.冰水 C.食盐水 D.豆浆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解:A、果汁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A错; B、冰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B错; C、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D错. 故选C.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3.如图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闻气体气味 C. 过滤 D. 蒸发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分析】A、根据给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解答; C、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D、根据蒸发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要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药品的味道,因许多药品有毒或有强烈的刺激性,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对于化学式“H2O”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表示1个水分子 D.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解:A.化学式“H20”表示水这种物质;故A说法正确; B.化学式“H20”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说法不正确; C.化学式“H20”表示1个水分子;故C说法正确; D.化学式“H20”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化学式含义的理解与在解题应用的能力. 5.下列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塑料 B.羊毛 C.棉花 D.乙醇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分析】根据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实质进行分析,符合题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解答】解:A、塑料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 B、羊毛是天然纤维,不属于人工合成,错误. C、棉花是天然纤维素,是天然纤维,错误. D、乙醇是有机物,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概念的理解.同时要明确知道三大合成材料分别是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分析】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能放出热量,其它反应如中和反应等也属于放热反应;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都是重要的燃料;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解:A、燃烧能放出热量,其它反应如中和反应等也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B、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是燃烧,故选项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都是重要的燃料,故选项正确; D、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本题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考查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体会了实验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学化学.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的四组方案,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盐酸 B. 氯化铜溶液 C. 石蕊试液 D. 碳酸钠溶液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发生中和反应; B、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能够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C、显碱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不反应,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解答】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反应时,都无明显现象,所以不能用盐酸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能够和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所以不能用氯化铜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与石蕊试液混合时,溶液都为蓝色,所以不能用石蕊试液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D、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是石灰水,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用碳酸钠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故选:D. 【点评】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 +、Cl ﹣、H +、CO 32﹣ B.Ag +、Ca 2+、NO 3﹣、Cl﹣ C.NO 3﹣、OH ﹣、Cu 2+、Na + D.K +、Mg 2+、Cl ﹣、NO3﹣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H +、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Ag +、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OH ﹣、Cu 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9.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序号 物 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CO2(CO) O2 点燃 B NaOH溶液(Na2CO3) 稀盐酸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C KNO3溶液(KOH) H2SO4溶液 加入适量的试剂 D Cu(Fe) 稀硫酸 加入适量的试剂,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OH溶液和Na2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KOH能与H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Fe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Cu不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某物质中可能含有碳酸钙、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样,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残存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气体,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肯定含有氧化铜,不含氧化铁 B.肯定含有碳酸钙,可能含炭粉 C.肯定含有氧化铁,也含炭粉 D.肯定含炭粉,也含氧化铜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固体残渣和盐酸反应会生成可燃性的气体,可知残渣中一定有铁,物质中一定存在氧化铁和碳,加盐酸固体残渣全部溶解,一定不含铜,物质中一定没有氧化铜,根据碳酸钙有没有,对实验现象都没有影响,所以可能存在碳酸钙,根据碳酸盐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固体残渣和盐酸反应会生成可燃性的气体,可知残渣中一定有铁,物质中一定存在氧化铁和碳,加盐酸固体残渣全部溶解,一定不含铜,物质中一定没有氧化铜, (2)碳酸钙有没有,混合物加热都会生成二氧化碳,对实验现象都没有影响,所以可能存在碳酸钙;观察选项只有C符合题意; 故选项为:C. 【点评】在做物质的推断题时,首先根据题中的现象推断出一定存在的物质和不存在的物质,根据现象没法判断的,是可能存在. 二、填空与简答(每空1分,共16分) 1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原子: 2H , (2)碳酸根离子: CO32﹣ (3)双氧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H2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O3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双氧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H22; 故答案为:(1)2H;(2)CO32﹣;(3)H2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用天然气替代煤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CH4 (写化学式); (2)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城区没有使用天然气的家庭通常使用脱硫煤来减少污染,脱硫煤中加入了熟石灰,它可以像吸收二氧化碳一样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请写出熟石灰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Ca(OH)2=CaCO3↓+H2O . (3)2015年1月1日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开始实施.保护环境利在千秋,功在当代.为了保护环境,你认为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②③④⑤ (填序号) ①大量砍伐森林,作为燃料代替燃煤.②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③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④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解答即可. 【解答】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CH4; (2)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故填:SO2+Ca(OH)2=CaSO3↓+H2O; (3)①大量砍伐森林,作为燃料代替燃煤,不利于环境保护,错误. ②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利于环境保护. ③使用风力、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有利于环境保护. ④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故填:②③④⑤ 答案:(1)CH4;(2)SO2+Ca(OH)2=CaCO3↓+H2O;(3)②③④⑤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肥皂水 . (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作生活用水,有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坑水用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能除去色素、气味的物质是 活性炭 . 【考点】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 (2)在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能阻止不溶性固体颗粒通过,起到了过滤的作用,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解答】解:(1)硬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较多的泡沫,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在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能阻止不溶性固体颗粒通过,起到了过滤的作用,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气味,故填:活性炭; 【点评】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叙述进行. 14.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 3O2 (填化学符号),②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CD (填序号).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2,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6H2O+2N2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图示的分子模型即可确定分子的原子构成;单质就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解答. (2)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空气的成分,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解: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中有三个氧分子,符号表示为3O2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C和D中分别有两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A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单质,B是一种分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是化合物. 故答案为:①3O2; ②CD; (2)由题意可知,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应为氮气,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氮气,方程式为:4NH3+3O2 6H2O+2N2.. 答案:4NH3+3O2 6H2O+2N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5.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1)其中曲线 a (填“a”或“b”)表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2)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可采取的方法有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列举一种)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降低温度,硝酸钾饱和溶液会大量结晶析出,氯化钠不会大量结晶析出,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曲线a表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2)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1)a;(2)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A、B、C、D、E、F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内容中涉及的化合物,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D是最常见的溶剂,请回答: (1)写出A的化学式: CaCO3 ; (2)指出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2NaOH+CaCO3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D是最常见的溶剂,则D为水,而C能够和NaOH反应生成水和F,则F为钠盐;而E和F(钠盐)反应生成A和NaOH,则E应该是碱,而A必须为不溶性物质才能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而A可以分解为BC,而B和水能够反应生成可溶性碱,结合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C为二氧化碳,E为氢氧化钙,F为碳酸钠;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题目中的信息:D是最常见的溶剂,则D为水,而C能够和NaOH反应生成水和F,则F为钠盐;而E和F(钠盐)反应生成A和NaOH,则E应该是碱,而A必须为不溶性物质才能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而A可以分解为BC,而B和水能够反应生成可溶性碱,由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C为二氧化碳,E为氢氧化钙,F为碳酸钠.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A的化学为:CaCO3. (2)反应③,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3)反应④,即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2NaOH+CaCO3↓. 故答案为: (1)CaCO3;(2)化合反应;(3)Na2CO3+Ca(OH)2=2NaOH+CaC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1分,共8分) 17.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 (2)如装置F所示,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时,看到F中的实验现象是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 (3)某同学选用G装置进行实验,看到与上一步实验F中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他由此得出与上一步实验完全相同的结论.此结论(答“合理”或“不合理”) 不合理 . (4)检查装置C中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瓶口产生气泡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气体的制取发生装置的选择方法、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气体集满方法进行分解答即可. 【解答】解:(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应该选择B装置,故填:B;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故将二氧化碳沿烧杯壁倒下,会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故填: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3)由于是将二氧化碳直接通到烧杯底部,故不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结论,故填:不合理; (4)C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气体,判断收集满的标志是瓶口产生大气泡,故填:瓶口产生气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Na2SO4 . 【讨论】你认为 小英 的猜想一定不合理.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 小明 的猜想,理由是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小光的猜想正确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硫酸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Na2SO4. 故填:Na2SO4. 【讨论】因为烧杯中有氢氧化铜沉淀,因此烧杯中的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稀硫酸,这是因为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小英的猜想一定不合理; 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小明的猜想,理由是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故填:小英;小明;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预期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小光的猜想正确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共2小题,1小题2分,2小题4分,共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H-1O-16C-12Na-23Cl-35.5Ca-40) 19.吸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与社会安宁,是世界的一大公害.“摇头丸”是国家严禁的一种毒品,化学式为C9H13N,它由 三 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35 .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分析】根据C9H13N化学式的含义、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C9H13N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13+14=135. 故答案为:三;13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3gNaCl、Na2CO3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向烧杯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恰好反应完全.实验测得加入的氯化钙溶液和烧杯中物质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10.3g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2)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图中所示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沉淀的质量,即碳酸钙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算出碳酸钠的质量以及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加上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即为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即可解答.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10.3g+50g+50g﹣105.3g=5g 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117 x 5g y 解得:x=5.3g y=5.85g (2)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10.3g﹣5.3g=5g 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3%; 答:(1)10.3g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5.3g; (2)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3%. 【点评】在对反应图象中曲线进行分析时,曲线的折点的意味着曲线所表示的反应在此时恰好完全反应,解答时要理清反应指所发生的反应,并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