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2020届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湖北省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过程中,请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等相关规定,诚信应考,不得有作弊、泄露试题等行为。请家长做好监考工作。 2.请确保网络环境、考试环境良好,备好答题所用的白纸和笔。 3.登录好分数APP,点击“作业测试”,进入对应考试科目。“试卷”将根据考试时间准时显示。开考后,考生首先在白纸上手写答题。答题结束后,点击“填写答题卡”,进入到“在线答题卡”。将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填写至在线答题卡上(选择题、多选题及判断题,直接在“在线答题卡”上勾选答案;主观题按照要求将手写的答案竖向拍照,并分别上传),然后点击“提交答题卡”完成提交。答题卡上传提交后考试时间范围内还能继续提交覆盖,为了避免大家都在考试最后快结束的时间上传造成拥堵,建议提前上传。 备注:主观题要确保答案及照片清晰、干净、完整;为留取拍照时间,考试将延长10分钟。 4.此次全省联考是检测复课前线上备考成效的一次重要考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复课后备考策略,请考生和家长高度重视。考试结束后,考试组织方将为所有考生免费提供《考试成绩和学情分析报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书共分十四类,纪昀把医家排于第五。纪昀解释道:“余校录《四库 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纪文达公集》卷八)可见,以纪昀为首的清代学者 A. 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B. 重视实用科学的理论分析 C. 重视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 D. 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材料“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说明儒家思想对封建官僚影响很大,立足于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代学者是表封建统治阶级的,A项错误;材料是说儒家思想对清代学者的影响,未提及实用科学理论,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传承儒家思想,不是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C项错误。故选D。 2.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 “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 A. 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B. 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和颁行推恩令 C.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D. 宋太祖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霸王道杂之”是一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的统治方式,它融合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各种元素,使统治者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属于“武治” (霸道),颁行推恩令是“文治” (王道),故B项正确;秦朝主要采用法家思想治国,A 项排除;C、D两项都属于在军事上对地方进行管理的措施,不属于“德治”,故排除。故选B。 3.《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 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 使赈灾。陆贽“上奏”立足于 A. 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 B.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C. 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 D. 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德宗时的社会环境是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削弱,陆贽的“遣使赈灾”是希望中央能够有所行动,以此来重建朝廷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A、D两项主要也是为了实现C项的目的,排除;封建统治者的“以人为本”,最终也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明代商书《客商一览醒迷》载:“身世飘萍无定踪,利腥牵我走西东。风光旦暮频更眼,花 木荣枯处处同”。这表明 A. 商旅往来频繁 B.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 长途贩运兴盛 D. 商旅生活艰辛 【答案】D 【解析】 - 13 - 【详解】材料的表述虽含有“商旅往来频繁”的信息,但更透露出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为逐“利”四处漂泊,核心体现了生活的艰辛,故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B项排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应该是有地区指向的,材料未体现,C项排除。故选D。 5.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康格认为: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有些改革仍会得到保留和延续,因为,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由此可知,康格的这一判断 A. 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B. 加强了对中国改革的干预 C. 基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D. 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指对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从材料“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和改革走向(新政)”,因此,康格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D项正确;A项是康格得出判断的条件,排除;材料没涉及康格对中国改革的干预和维护美国在华利益,B、C 两项排除。故选D。 6.下表是明末清初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演变表,说明 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演变 A. 社会主义观念文化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B. 观念文化的发展始终立足于社会实际 C. 儒学受到冲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D. 观念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向近代转变 【答案】D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必然伴随观念文化的逐步转变,材料中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就是伴随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出现的,故D项正确;材料是近代前期,新思潮的主流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观念,A项错误;B项中的“始终”表述绝对化,错误;材料是说社会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揭示儒学受到冲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错误。故选D。 7.下表是国民政府土地政策表(1946-1948年) 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意图是 A. 通过土地改革与共产党竞争 B. 扭转内战战场上的不利局势 C. 实现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 D. 为进行内战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国民政府土地政策表,材料给出了三个时间: 1946、1947、 1948 年,在这些时间段中,国民党在自已发动的内战中节节败退,所以试图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措施主要是要拉拢民心,扭转战局,故A、C、D三项不是其主要意图,排除。故选B。 8.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图 它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初期 A. 工业基本建设发展成就高于农业成就 B. 优先发展工业,使农业发展滞后 C. 贯彻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D. 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13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此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高于农业,这是在贯彻一五至六五计划的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的结果,故C项正确;此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高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但没有两者成就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B、D两项是影响,从图示中的数据无法反映,排除。故选C。 9.梭伦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到,他清除了树立在肥沃田野上的“界碑”,使以前受奴役的田野获得了自由。这说明 A. 雅典个人的政治和社会权利由财富决定 B. 雅典民众要求废除债务,保障人生自由 C. 贵族阶层通过界碑控制下层农民的土地 D. 梭伦改革确立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梭伦通过清除控制农民土地的“界碑”,剥夺了贵族阶层对下层农民土地的控制权,土地回到原先占有者手中,梭伦的这项改革,适应了下层民众的需要,因为雅典公民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越大”,所以,A项正确;要求废除债务的只是雅典得下层民众,B项排除;材料是剥夺贵族阶层对下层农民土地的控制权,不是贵族阶层通过界碑控制下层农民的土地,排除C项;关于财产权的确立是在近代西方民主革命时期,D项排除。故选A。 10.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81年每千人的10左 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源自于 A. 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 B.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 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 【答案】A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的医学知识得以普及并深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同人口的增减关系不大,B项排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同材料人口增减关系不大,C项排除;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不会导致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D项排除。故选A。 11.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如普鲁士出版了《民族历史评论》。影响欧洲“历史学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B. 18世纪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 C. 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D. 德意志统一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故C项符合题意,D项排除;A、B两项是人类走向科学的大事件,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2.1948年3月,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凯南在日本向麦克阿瑟传达了对日政策方针:“目前的占领政策是建立在波茨坦公告基础之上的,它只适用于日本投降后的初期”。凯南回国后,在给国务卿的报告中说:“整肃军国主义分子会阻碍日本经济的复兴,应予修改。”这反映出 A. 中国国民政府岌岌可危 B.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C. 东亚局势紧张 D. 美国扶植日本恢复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48年,美国的全球战略以东亚为主,而面对蒋介石政府的即将垮台,美国侵略亚洲的政策即将失败,所以美国千方百计扶植日本,这反映出东亚的局势的紧张,故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排除。1948年到1949年,两极格局还没形成,B项排除;从材料看,美国扶植日本经济是表象,以日本取代蒋介石政府成为反共基地才是实质,D项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3 - 材料一 太平天国起义前,清朝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道光时期田赋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关税、盐税及杂税所占比例不高。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许多税关被迫停征,但沿海洋税征收大涨。咸丰三年(1853年),帮办扬州军务的刑部右侍郎雷以ÆC为筹措军费,创办厘金制度,厘金归属地方财政征收使用,咸、同时期厘金突起改变了清前期中央财政一家独大的格局。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建立税务司制度,洋税的征收归海关税务司专管,英国人赫德任职总税务司时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的4000万两,几乎增加1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过厘金制度,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款项,难以数计,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 ———摘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但由于中央政治权力虚弱,地方军阀截留和侵蚀国税严重,中央财政收不抵支,不得不靠借外债度日,地方割据势力藉此壮大军力,与中央分庭抗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划分国、地财政税收,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作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的关税、盐税和统税大幅减少。国民政府为集中全国财力进行抗战,于1941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原属省(市)级财政收入的田赋、营业税等均纳入国家税。“省之一级,遂无财源……有一举一动,办一事一物,均须仰赖国库支拨款项”。地方政府唯有摊派苛捐杂税以作抵补,因而加重了广大民众的负担,激化了国家与社会的矛盾。 ———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同治时期清朝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厘金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晚清、民国税收制度发展变化认识。 【答案】(1)变化:形成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立局面;税务征收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税收总量增长;农业型税收转向商业型税收(此题回答晚清税收近代化可酌情给分)。影响:提供了军费,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统治;为洋务运动提供了财政支撑;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为近代军阀兴起准备了条件;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3 - (2)影响:北洋政府时期,分税制助长了军阀割据并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集中财力应对抗日战争,但造成了地方财政的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 (3)既要维护中央财政权威,又要照顾地方财政需要;要制定合理的工商业税,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独立是税收制度正常发展的基础。 【解析】 【详解】(1)变化一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厘金归属地方财政征收使用,厘金改变了清前期中央财政一家独大的格局”、“英国人赫德任职总税务司时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几乎增加1倍”、“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变化;影响一问,根据材料一中相关信息提示“筹措军费”、“太平天国”、“同治中兴”、“厘金改..一家独大的格局”、“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可以从对镇压太平天国和维护封建统治 、对洋务运动、对中央集权削弱、对近代军阀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的阻碍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中信息 “地方割据势..与中央分庭抗礼”、“国民政府为集中全国财力进行抗战”、“地方政府唯有摊派苛捐杂税以作抵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两个时期来思考,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大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3)认识,要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有针对性地提炼出认识。比如:税收制度要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税收制度要合理,要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税收制度不可能正常发展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判断,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提取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观点)并结合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一个沉思着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 13 - (举例要体现沉思的表现、结局:兴奋的表现、结局。表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 (必须有对比) 例1,用明清时期的东西方史实比较。 明清时期,中国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而同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这些沉思后的觉醒,使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例2,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的体制僵化对比。 中国:1976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进-一步辉煌;完善民主和法制,形成了以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走科教兴国之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到来。 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乏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终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政治体制日趋僵化,政党政治,金钱政治阻碍社会发展;对外实行大国霸权主义。这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 总之,一个民族要从沉思中觉醒,从兴奋中创新,才能不断走向辉煌。 示例二: 观点:一个民族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说明: 例1,清朝前期强化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激发先进的中国人走近代化的道路。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从物质、制度、思想层次递进深入,中国人最终认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民族富强,不断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例2,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举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逐渐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例3,1976 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进一一步辉煌。 例4,俄国1861年改革前的危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13 - 例5.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民族富强道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例6,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成效. 总之,要以史为鉴,不断创新,民族才能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 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提炼出材料的主要信息,如: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一个民族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等信息或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从同一时期的中外对比等思维来进行论述和阐释,如:明清时期的中外对比、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的体制僵化对比等结合相关史实论述;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请考生在第15.16.17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材料 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之初,遵照努尔哈赤“共议国政”的规定,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共同当政,“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管”,形成四大贝勒(包括皇太极)轮流执政局面。天启六年(1626年)十月,皇太极在每旗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名,规定他们“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接着每旗又设佐管大臣两名,“佐理本旗事务,审断狱讼”,每旗还设调遣大臣两名,其职责是“出兵驻防,以时调遣”。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免去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事的大权。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至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把“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制度改为只有自己“南面独坐”,并以种种罪名直接消除三大贝勒的权势,皇太极直接控制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 ———摘编自汤纲、南炳文著《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皇太极改革蕴涵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皇太极改革的作用。 【答案】(1)核心思想:中央集权思想、大一统思想。 (2)作用:削弱了八旗贝勒的权力,形成汗位独尊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过程。 - 13 -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皇太极免去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事的大权”、“只有自己‘南面独坐’”、“种种罪名直接消除三大贝勒的权势,皇太极直接控制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等信息,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大一统两个角度来回答。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八旗权力的削弱、对自己皇位的独尊、对中央集权的加强、对政权的封建化的推动等方面回答。 16.材料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即: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交,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经济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从60年代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出任政府外长和政府总理,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统一。1969年勃兰特出任政府总理,继续推行缓和政策,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意义。 【答案】(1)原因: 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60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70年代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在两极格局中展示独立的灵活的外交政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吸取历史上德国统一的经验与教训,谋求以和平手段推动德国走向统一。 (2)意义:新的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推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分裂的德国走向统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等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并结合所学可以从与苏联的关系、自身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欧洲的联合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7.材料 - 13 - 恽代英于1895年8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民国初年,恽代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认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最好的选择。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占领山东,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使恽代英认识到:“欧洲和会所谓主持公理,诚为欺人的门面话。”恽代英在《义务论》中指出,帝国主义口口声声保卫自身的权利,实际上却是借着“自卫”之名,行侵略他国之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恽代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视角观察中国的困境。1919年恽代英领导、组织了武汉三镇的“三罢”斗争。恽代英曾说:“孙中山先生奋斗了数十年,国民革命却还是失败了,他在最后才总结出革命的经验,那就是要唤醒民众,所以革命的胜利不是少数英雄或精英,一定要组织民众,团结国内的力量”。恽代英的这一转变是当时中国社会思潮转变的缩影,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终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流传开来了。 ———摘编自中国知网袁婧《五四前后恽代英民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恽代英民主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恽代英民主思想(五四运动后)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 一次大战的侵略性和巴黎和会的分赃性暴露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工农群众伟大力量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民主革命的教训。 (2)历史意义:在孙中山旧民主主义思想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转变过程中起到了过渡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在黑暗中寻求前进方向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体现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的心路历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欧洲和会所谓主持公理,诚为欺人的门面话”、“行侵略他国之实”、“一定要组织民众,团结国内的力量”、“他在最后才总结出革命的经验”等信息,可以从一战及其影响、十月革命、工农群众伟大力量、五四之前的教训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孙中山旧民主主义思想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促进、对中国的革命前进的方向、对学习西方的深入等角度回答。 - 13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