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0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0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农垦·森工) 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非官方)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5题,共2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诀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锐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唤起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请将下面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 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略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叱咤 zhà 憧憬 chōnɡ (3)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诀 改为 决 ; 锐 改为 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莫怀戚《散步》) B.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沸沸扬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杨振宁《邓稼先》) D.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C ) (2分) A.电商的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B.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成长的力量。 D.哈尔滨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4.古诗文默写。(10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1)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5)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端庄自重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6)很多人的名字来源于古诗文名句,请从下面人名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古诗文。 程千帆 马致远 王若飞 冰心 例如:“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屠呦呦)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冰心) “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程千帆) 5.走近名著。(4分)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散发着那个带传奇色彩的时代急风暴雨的气息。作者是苏联的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 朱赫来 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为理想而献身 的精神、 钢铁般 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第6~9题,共10分) 某校初三(3)班开展向“援鄂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 2020年3月10日下午,位于武汉市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至此, 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0余天的时间里,方舱医院共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1.2万多人,“生命之舱”创造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的奇迹。 材料二: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青年的表现可圈可点。援鄂“90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一线的“90后”干警不惧风雨、日夜操劳,“90后志愿者在城乡社区防控中不辞辛苦、发光发热…… 6.根据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2分) 武汉16家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 7.根据材料二: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援鄂青年的赞美之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2分) 示例:你们是白衣天使,为病患祛除了病魔;你们是钢铁的战士,为战疫守护了平安;你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为社区防控默默坚守…… 8.请为本次主题班会设计三个环节。(3 分) 示例: ⑴致敬医护唱赞歌 ⑵宣传医护办专栏 ⑶慰问医护寄礼物 9.假如你是班长邀请一位援鄂归来的医务人员,于周五下午两点来参加此次主题班会并作报告,你将如何说? (3分) 示例:×××叔叔、阿姨,您好!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向“援鄂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我代表全班同学,想请您周五下午两点来参加此次主题班会并给我们作报告。请您百忙中抽点时间,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到来。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0~25题,共36分)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0~13题。(共10分) [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2 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借给,资助) 1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 (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 13.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2 分) 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 (二)阅读《病毒克星干扰素》一文,回答第14~17题。 (共8分) 病毒克星干扰素 ①干扰素是一种新药。刚开始还只是治治流感、肝炎、水痘之类的小毛病,现在对付许多肿瘤、癌症还有白血病都用上了干扰素,不但如此,由于它的越来越现代的生产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也已上市了。 ②说起干扰素的发现,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1935 年,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猴子竟然没有反应。1937年,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证实给经裂谷热病毒感染的猴子注射黄热病毒,猴子也没事。反复的实验证据让科学家们想到,生物界的病毒也存在着奇妙的互相干扰现象。 ③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 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启示。因为人类的许多的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就好了,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不就有了迎刃而解的治疗方法了吗? ④但是,要使干扰素成为药品,进入实际应用当中,必须有足够的量。那么,如何获得大量的干扰素呢?人们首先想到,用病毒刺激老鼠,让它们产生干扰素,再提取出来供人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失败了。原因是干扰素的活动场所很专一,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用人自身产生的干扰素。 ⑤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被微生物包围着的,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到许多微生物,其中病毒的侵染刺激也不少。科学家猜测,人的血液细胞里本身就存在干扰素。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通过精密的血液分析,在人和许多动物的细胞中都找到了干扰素。 ⑥人们最初想到的是,通过血液制取干扰素。可是,干扰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太少了,用大量的血液才能制得微量的干扰素,产量低,自然价格也就十分昂贵。治疗一个病人的费用高达几万美元,一般百姓只能望“药”兴叹,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药”,干扰素无法得到普及、推广。 ⑦既然蛋白质是干扰素的本质,那么把制造这种蛋白质的遗传基因找出来,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让它们代劳进行大量生产,也许能行。经过科学家的试验,1980年,终于实现了干扰素的批量生产,这是美国科学家的杰作,他们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生产干扰素的基因工程。 ⑧如今,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以及中国等。通过DNA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等方法,大量获取各种干扰素。经过实验证明,这样制得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发炎、脑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疗效,还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摘自《科学百科大讲堂》有删改) 14.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2分) 运用比喻简洁形象的表达出了干扰素对病毒的巨大作用和疗效,给读者一目了然、深入骨髓的印象。 15.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分) 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能起到事实胜于雄辩,让人更易理解接受的效果。 16.文中第③段加点词语“许多”能否删除?为什么? (2分) “许多”不能删除。因为“许多”在这里只是强调“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多,但并不是只有病毒,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科学;删除后,语言就绝对化了,不符合事实。 17.你还知道我国在哪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请举例说明。(2分) ①5G技术及运用 ②高铁制造及运行③ 深海探测 ④航空航天 ⑤水稻杂交 (三)阅读《要善于“折叠”自己》一文,回答第18~21题。(共9分) 要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 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做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 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铸就,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的过程。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19.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2分)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20.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21.你如何把握好“折叠”的学问,让人生更加精彩? (3分) “折叠”是人生必然的过程。我会以豁达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折叠”;用睿智的大脑适时用好“折叠”,让“折叠”成为自己成长的积累,成长的基石,成功的助推器。 (四)阅读《明月出天山》一文,回答第22~25题。(共9分) 明月出天山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的,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一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道“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 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 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圓、最纯、最明亮。 (选自梁衡作品有删改) 22.结合文章,分别概括李白和“我”对月亮的印象。(2分) 李白:苍茫、雄浑、伤感的;我: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娇情。 23.写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含义。(2分) 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 2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语句。(2 分)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这个句子运用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25.结合全文写一段话,描写出你心中的月亮,并借月抒情。(不少于30字) (3分) 自古以来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们,那些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与生活条件,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与豪迈,他们守卫并开拓疆土,他们像天空的月亮一样辽远、孤寂,但毫不吝惜地为后人播撒光明和希望。 四、写作(第26题,共50分) 26.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题作文。 “超燃”“燃爆了”“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 文题一:请以“找到自己的燃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有梦想、有期盼、有关爱,有欢笑、有痛苦:前行需要目标和坚持,需要勇气与力量,需要激励和引导……一路前行中,你有过怎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以“前行”为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 (1) 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 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字数在600字以上。 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