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开发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关于所划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 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 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 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2. 下列区域中,属于禁止开发区的是 A. 黄淮海平原    B.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C. 长江三角洲    D. 云贵高原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区域内部具有统一性;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间界线不一定是明确的,如生活区、文化区等,只有行政区界线是明确的,据此选A。‎ ‎【2题详解】‎ 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都可以开发,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不能开发,属于禁止开发区,据此选B。‎ 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广东人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植被    B. 土壤    C. 气候    D. 地形 ‎4. 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有较大的影响,广东气候炎热,四川的气候湿热,故广东人爱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这主要与其气候有关,选C。‎ ‎【4题详解】‎ 由于广东省气候炎热,所以人们喜欢喝凉茶;四川气候湿热,人们喜欢吃麻辣,体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同时,不同地域的习俗不同,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故选A。‎ ‎【点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习俗有很大的影响,如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等,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即是对环境整体性的放映,也是区域环境差异性的体现。‎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右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 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图8可知,地坑院落建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根据图9,丁地四周高,中间低,且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故D项正确。甲地东北侧为沟谷,位于沟谷的顶部,水土流水容易导致地坑院落坍塌,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A项错误;乙、丙两地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B、C项错误。‎ ‎【6题详解】‎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能够筹集资金,促进对地坑院的保护,故A项正确;部分地坑院还有居民居住,不适合进行完整保护,B项错误;地坑院数量多,废弃的地坑院没有修复价值,C项错误;地坑院占地面积广,会占用大量耕地,并不适合推广建造,D项错误。‎ ‎【点睛】此题组第1问很容易错选甲地,因为甲地整体上也地势较为平坦,要注意结合甲地临近东北侧的一个山谷这一特点,判断其对地坑院建设的不利影响。‎ 点餐类APP的出现,为足不出户的人提供了便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 与到店就餐相比,商家利用手机销售平台外卖可以(  )‎ A. 减轻对交通条件的依赖    B. 减少对市场位置的依赖 C. 完全不受恶劣天气影响    D. 不必了解市场需求状况 ‎8. 通过APP,可以查询到送餐员的即时位置的技术是(  )‎ A. GIS和GPS    B. GPS和RS C. RS和GIS    D. 数字地球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与到店就餐相比,商家利用手机销售平台外卖可以减少对市场位置的依赖,B对。快速送货上门,对交通条件的依赖增加,A错。易受恶劣天气影响 ,B错。必须了解市场需求状况,D错。‎ ‎【8题详解】‎ 通过APP,可以查询到送餐员的即时位置的技术是GIS和GPS ,A对。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RS没有定位分析数据功能,主要是遥感。GIS主要是分析、处理信息功能,数字地球是将各种信息转变成数字,实现网络上共享,B、C、D错。‎ 点睛:销售APP出现,产品不再依赖市场。对交通、天气要求仍较多。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RS主要是遥感。GIS主要是分析、处理信息功能。‎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小题。‎ ‎ ‎ ‎9.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可能会导致 A. 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 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10.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 推广蔗基鱼塘    B. 推广水稻种植 C.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 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9. A    10. C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则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 ‎【10题详解】‎ 该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适宜发展节水农业,故C正确。‎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我国区域发展。‎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 ‎ ‎11. 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A. 内蒙古东部地区    B.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 柴达木盆地    D. 新疆 ‎12. 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A. 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 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 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 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荒漠草原是干旱地区的一种景观类型。我国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温带草原景观,故A项符合题意要求。‎ ‎【12题详解】‎ 分析图中信息可知,重牧区小丛所占比例较高,大丛所占比例较低,而封育区则是大丛所占比例较高,小丛所占比例较低,故C项正确。‎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西北,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 ‎13. 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上游修建拦水坝导致入湖径流减少   ‎ ‎②过度开采地下水 ‎③湖区周边森林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值上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4. 保护红碱淖有利于 ‎①调节气候  ‎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③调节河流径流量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 ‎⑤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④‎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早,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值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因此①②项正确,③④项错误,故A正确。‎ ‎【14题详解】‎ 红碱淖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调节河流径流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①④项正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排除②⑤项,;由湖水pH值变化可知,应是河水流入湖泊,因此红碱淖对调节河流径流量无调节作用,③项错误。故D正确。‎ 读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矿质养分循环模式图,回答下列小题。‎ ‎ ‎ ‎15. 与乙森林系统相比,甲森林系统的(   )‎ A. 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 B. 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大 C. 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少 D. 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 ‎16. 全球的乙森林系统主要分布在(   )‎ A. 亚欧大陆 B. 大洋洲 C. 非洲大陆 D. 南美洲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生物量m的大小,可以得出甲森林系统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乙为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根据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代表物流量的大小可知,生物体储存的养分甲大于乙,落叶层储存养分乙大于甲,土壤中储存的养分甲大于乙,所以B正确。‎ ‎【16题详解】‎ 据热带雨林系统储存特点,养分储存在生物体内,故甲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乙为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北冰洋沿岸),所以A正确。‎ ‎【点睛】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纬度,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 干热岩是指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 的异常高温岩体,可用于发电和取暖。初步估算中国埋深3~10km范围内的干热岩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如图所示)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西安市多个小区和办公场所已经实现干热岩供暖。完成下列各题。‎ ‎ ‎ ‎17. 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源    B. 政策    C. 技术    D. 市场 ‎18. 西安市大力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有利于 A. 缓解沉降    B. 改善大气    C. 减少地震    D. 减少能耗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由“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主要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可知,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干热岩资源的主要因素是技术不成熟,故C项正确。‎ ‎【18题详解】‎ 干热岩资源属于地热资源的一种,是清洁能源,其有效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故B项正确。‎ 额尔齐斯河为鄂毕河最大的支流,是一条国际河流,流域内众多的支流均从额尔齐斯河右岸汇入,形成典型的“梳状”水系。额尔齐斯河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很低。下图为额尔齐斯河流域水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 ‎ ‎19. 提高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最合理的措施是 A. 南水北调    B. 北水南调    C. 东水西调    D. 西水东调 ‎20. 与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相比,额尔齐斯河流域所在的准噶尔盆地荒漠化程度相对较轻,主要是因为两盆地 A. 人类活动的方式不同    B. 地形类型不同 C. 降水和冰雪融水量不同    D. 年蒸发量不同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显示,额尔齐斯河的支流呈现不对称分布,北部支流远远多于南部支流。额尔齐斯河流域南部水资源短缺,所以提高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最合理的措施是北水南调。据此选B。‎ ‎【20题详解】‎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北部,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的影响,天山北部降水多,因此,准噶尔盆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比塔里木盆地丰富,荒漠化程度相对较轻,据此选C。‎ 能源生产结构是指各类能源的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类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读我国煤炭和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 ‎ ‎21. 该图说明我国()‎ A. 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B. 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C. 煤炭和石油的生产量同步增长    D. 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状况得到改善 ‎22. 目前,改善我国能源现状的可行性措施是()‎ A. 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 以煤炭代替石油,提高能源自给率 C. 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D. 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答案】21. B    22. C ‎【解析】‎ 试题解析:‎ ‎【21题详解】‎ 图中看出,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差不断上升而且1997年以后为正值,所以煤炭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不断下降,1993年以后为负值,所以石油生产量小于消费量,排除C、D;煤炭的产量在上升,但消费量下降,排除A;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不断下降,石油生产量小于消费量,供不应求,故B.‎ ‎【22题详解】‎ 上题得出,石油生产量小于消费量,供不应求,必须积极托矿石油进口渠道,实现进口的多元化,满足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故选C。选项A、D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于B选项,煤炭的污染大,我国也在积极提高石油的消费比重,与我国的政策不符,排除B。‎ 考点: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等知识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等的开发利用步入了快车道。相继实施了西气东输、疆电外送等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 “疆电外送”和西气东输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有 A. 调整产业结构 B. 加剧环境污染 C. 缓解能源紧张 D. 促进资源开发 ‎24.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不会改变。在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中,新疆的主要任务有 ‎①加强煤、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②开发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 ‎③建立多个能源战略储备基地 ‎④加强同中亚等地的能源合作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23. C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十二五”期间又实施“疆电外送”将电能输入调入区,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是可以缓解能源紧张,对产业结构没有关系,更不会加剧环境污染,对这几个城市的资源开发没有影响,故C项正确。‎ ‎【24题详解】‎ 新疆能源资源丰富,应该加强煤、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故①正确;当地能源资源充足,没有必要开发核能、风能等新能源,故②错误;新疆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多个能源战略储备基地的区位条件较差,故③错误;新疆距离中亚较近,应该加强同中亚等地的能源合作,故④正确。结合选项,D项正确。‎ ‎【点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 ‎2.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乌尔米耶湖(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 ‎25. 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 雨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    C. 地下水    D. 冰川融水 ‎26. 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A. 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 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 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    D. 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27. 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是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 ‎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 ‎④发展节水农业 ‎⑤跨流域调水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25. B    26. B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37.5度,说明冬季气温较低,由积雪堆积,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据此选B。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因此可把A排除。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要的补给水源。‎ ‎【26题详解】‎ 依据上题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CD均是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但影响内陆湖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是蒸发更强了,据此A错选B。‎ ‎【27题详解】‎ 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增加高山冰雪融化,也就需要气温升高,这会导致蒸发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①③不对,据此选C。‎ ‎【点睛】‎ 广东省顺德市凭借家电产业规模庞大、名牌云集、配套完善的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是“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近年,顺德家电产业不断向安徽部分城市转移。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 ‎ ‎28. 图中箭头代表的可能是 A. 资金和能源 B. 资金和技术 C. 能源和人才 D. 政策和资源 ‎29. 图示现象指向安徽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 B. 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 接近廉价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 D. 接近高等院校,获得技术支持 ‎30. 有人说,该现象会对顺德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你认为带来的“阵痛”可能是 A. 就业机会减少 B. 生态恶化加重 C. 环境质量下降 D. 资源消耗增加 ‎【答案】28. B    29. C    30. A ‎【解析】‎ ‎【28题详解】‎ 据图可知,顺德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较高,故图中箭头代表的可能是资金和技术,B项正确;珠三角地区能源供应不足,不可能转移能源,故A、C项错误;政策不能转移,故D项错误。‎ ‎【2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顺德家电产业不断向安徽部分城市转移,该类型企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安徽省接近廉价劳动力市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故C项正确。‎ ‎【3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顺德家电产业不断向安徽部分城市转移,该类型企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产业的转出,会导致失业了上升,就业率下降,机会减少,故A项正确;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会改善,故B、C项错误;资源消耗会减少,故D项错误。‎ 第Ⅱ卷 本卷第31-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西运城及河东盐池略图。‎ ‎ ‎ 材料二:盐池湖水富含食盐,在南风盛行的季节,湖边盐田常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奇特现象。‎ 材料三:运城市地处汾河谷地的最南部,南临中条山。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显著,寒潮多发。‎ ‎(1)简析湖边盐田“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现象的原因。‎ ‎(2)简析运城成为盐运中心的主要原因。‎ ‎(3)总结黄河①河段水系的显著特征。‎ ‎【答案】(1)南风盛行的季节为夏季,气温高;盐池位于中条山北侧,处于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盐分易被析出。‎ ‎(2)盐业资源丰富多;交通便利;附近地区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3)大致自北往南流;支流较多,流域范围广;多峡谷险滩,地势落差大。‎ ‎【解析】‎ ‎【详解】(1)我国是季风气候,南风盛行的季节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池南临中条山,位于中条山北侧,处于南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盐分易被析出。所以湖边盐田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现象。‎ ‎(2) 运城靠近盐池,盐业资源丰富多。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附近地区人口密集,盐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化工生产的原料,市场需求大。‎ ‎(3) 黄河①河段水系大致自北往南流。支流较多,流域范围广。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多峡谷险滩,地势落差大。‎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芦苇为多年生高大直立草本植物,冬季枯黄,来年发出新芽,有较强的耐盐能力。芦苇用途很广,是造纸的优质原料,也可用来织席、帘等。辽河三角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割苇人往往等到冬季大地封冻之后前来收割。芦苇每年收割一次,过去,收割后的苇塘会在春节前后放火“炼塘”,近年来已被明文禁止。‎ 材料二  下面为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图和芦苇景观图。‎ ‎ ‎ ‎(1)概述图示地区芦苇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2)分析辽河三角洲割苇人选择在封冻之后收割芦苇的原因。‎ ‎(3)简述芦苇收割后“炼塘”的利和弊。‎ ‎【答案】(1)集中连片分布于三角洲;沿河谷和海岸分布;原因:地势低平,为浅水覆盖的地区。‎ ‎(2)芦苇到冬季进入成熟期;成熟的芦苇高大适宜收割;冬季湿地封冻后,便于割苇工人进入湿地作业。‎ ‎(3)有利:减少病虫害;提高地表温度和增加养分,提高来年芦苇产量;弊:大量燃烧芦苇易造成空气污染。‎ ‎【解析】‎ ‎(1)芦苇喜欢水湿环境,图中的三角洲、河谷、河岸地区,地势低平,为浅水覆盖的地区,适合芦苇的生长,图中显示这些地区芦苇分布较广。‎ ‎(2)辽河三角洲割苇人选择在封冻之后收割芦苇是因为芦苇到冬季进入成熟期,最适宜收割;同时,冬季湿地封冻后,便于割苇工人进入湿地作业。其他季节湿地泥泞且不安全。‎ ‎(3)芦苇价值比较高,每年割苇可以增加收成;割苇后降低植株密度,光照增加,有利于发新芽及其成长;而且成年芦苇干枯后不及时收割容易造成火灾。  ‎ ‎(4)在芦苇地“炼塘”的有利之处在于可以减少地表覆盖物,增加地表光照和下年新芦苇生长空间;减少虫害;燃烧的灰烬可提供养分,提高来年的芦苇产量。“炼塘”的弊端主要是不利于秸秆还田,燃烧还会造成大气污染等。‎ ‎【点睛】‎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六盘水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之称,是全国十大煤灰基地之一。‎ 材料二  下图示意乌江流域。‎ ‎ ‎ ‎(1)分析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 ‎(2)说明乌江流域梯级开发利用方向。‎ ‎(3)六盘水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有人认为六盘水地区应该紧抓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煤炭资源。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答案】(1)降水丰富,支流多,径流量大;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多峡谷,利于建坝,工程量相对较小;能源市场需求量大。‎ ‎(2)发电、灌溉、防洪、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 ‎(3)赞成:开发煤炭资源可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电力、化工、建材、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弥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不足。‎ 不赞成:煤炭开发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乌江流域为背景,考查河流梯级开发的条件,考查区域发展的方向,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河流梯级开发的条件。从自然方面来分析,该地全年降水量丰富,支流汇集量大,径流量大;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多峡谷,利于建坝,工程量相对较小;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该地工业生产活动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 ‎(2)考查河流梯级开发的方向,河流梯级开发方向主要包括发电、灌溉、防洪、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 ‎(3)考查区域发展的方向。该地为开放性试题,可以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因为开发煤炭资源可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电力、化工、建材、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弥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不足。若不同意,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地煤炭开发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34.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 (1)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简述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2)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地理位置邻近;长江水运便利;政策优势;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环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 ‎【分析】‎ 洪涝灾害的发生与降水丰富且集中、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低平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关。第(2)题,从图中可知皖江城市带与泛长江三角洲相邻且水运便利,便于承载泛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第(3)题,‎ ‎【详解】(1)皖江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从区域位置、交通条件、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皖江区泛长三角区域地理位置邻近,水运便利,具有政策优势,当地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 ‎(2)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带来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经济方面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并对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但承接产业往往较为落后,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点睛】产业转移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产业转移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