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 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第一次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 - 22 -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贯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5分)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5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 22 -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1)“益为疑兵”是“增设疑兵”的意思,不开断,排除AD.“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译为“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句意完整,不可断,排除C。 译文: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 故选:B。 (2)D.“谒”在此处是“请求”之意,魏王豹请求回家探望生病的亲人。 (3)D.“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错误,原文“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 (4)①“素”,“一向、向来”;“此……所以”,“这是……的原因”。 译文: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②“彊”,“强盛”;“孰与”,“和……相比,谁更……”。 译文:(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厉害?” 答案: (1)B。 (2)D。 (3)D。 (4)①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②(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厉害?” 译文: - 22 -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下来做他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任命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楚军去投奔他,还是没什么名气。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在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有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他。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骂道:“跑掉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最杰出的人。大王假如只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没什么事情给他做;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于是汉王打算召见韩信任用他。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完成仪式,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乘机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但是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 22 - 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出兵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军。六月,魏王豹以探望亲人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广州市六区9月教学质量检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选相师左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 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尘夷陵今,稍徒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巨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固其孤甥张氏狱博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翁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天下,率为闻人。 - 22 -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别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通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选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侣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人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选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逐以文章/名冠天下/人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洗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选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逐以文章名冠天下/人朝/为馆阁校勘/ 语文第5页(类8页)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人朝/ 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B.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蜜,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呈给皇上,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出征之际,仁宗皇帝还鼓励欧阳修随时随处跨越职务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 22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4分) (2)奖引后透,如基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4分)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要替杜衍等四人进言?请简要说明其原因.(3分)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欧阳修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其中,“迭相”是相继;轮番之意,“迭相”不能与后文的“师友”断开,否则缺少宾语,根据前后文义可知欧阳修与尹洙轮番为师友,后又结交梅尧臣,而非师友结交梅尧臣,所以不能将“师友”和“与 梅尧臣游”断在一处,排除 AD 项;“为歌诗相倡和”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中间不能断开,下句是指文章名扬天下,更不能将“相倡和”和“遂以文章”断一处,据此可排除BD 项。故正确答案为 C。 11.A【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指以高超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错,学士是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12.D【解析】此题考查本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欧阳修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错,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岂”“退”各 1 分,大意 2 分)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后进”“闻人”各 1 分,句意 2 分) 1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答案:(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 (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 22 -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上书言事被贬官,朝廷 许多官员都上书替他辩护,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范仲淹。对此欧阳修写信斥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事。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上交朝廷,以致欧阳修坐罪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改任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征聘欧阳修为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辞谢说:“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职为馆阁校勘,以后又升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写文章得自天才而又顺其自然,铺陈收缩都恰到好处。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等人,作为平民隐居家乡时,不被人所了解,欧阳修就传扬他们的声名,说他们一定会闻名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高、廉、惠、肇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 - 22 - 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寨,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成化二年从总督韩雍征大藤峡。雍在军严重,独于鲁未尝不虚已。用其策,辄有功。其冬会参将王瑛破剧贼廖婆保等于钦、化州,大获,玺书嘉劳。明年,贼首黄公汉等猖獗,偕参将夏鉴等连破之思恩、浔州。两广自韩雍去,罢总督不设,帅臣观望相推诿,寇盗滋蔓。鲁奏请重臣仍开府梧州,遂为永制。秩满,课最,进副使。鲁治兵久。贼剽两粤,大者会剿,小者专征,所向奏捷。二十年,以征荔浦瑶功,增俸一级。又九载,课最,进湖广按察使,治兵两广如故。弘治四年,改湖广左布政使兼广东按察副使,领岭西道事。人称之为“三广公”。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馘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言:“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十一年,鲁卒,其子进副千户,世袭。嘉靖初,鲁殁三十载矣,新会人思其德,颂于朝,赐祠祀之。 (选自《明史·陶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 B.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 C.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 D.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 11.文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无赖 子弟 B.严重 猖獗 C.始终 长城 D.不得已 教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2 - A.陶鲁初任县丞,展现非凡才能。两广境内贼寇蜂起,陶鲁能发动长者,动员百姓,共同抵御流寇,在他的带领下,新会百姓总能击退敌人。 B.陶鲁军功显赫,仕途少有挫折。陶鲁受到巡抚叶盛的赏识,得到升迁,又因战功得到皇帝的嘉奖,为官四十五年,权位盛极一时,成为一代名臣。 C.陶鲁治兵仁德,注重百姓教化。陶鲁心怀仁德,他认为要感化贼寇,而不是动用武力;陶鲁每平定一个地方,都会在那里建学校教化当地百姓。 D.陶鲁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陶鲁为政一方,百姓深受其恩,两广百姓倚重他,视他为“长城”,陶鲁去世三十年,新会人对其恩德念念不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筑堡寨,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 (2)两广自韩雍去,罢总督不设,帅臣观望相推诿,寇盗滋蔓。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主要掌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A.句意:陶鲁善于抚慰士人,足智多谋,谋略确定后才去作战。他在办公处所后面开凿一个池塘,在池中建一个亭子,却不建桥梁。夜间就召部下到亭中议事,用木板把一人接过来,商议完毕,让他回去。“善抚士”与“多智计”结构对称,“谋定”是“谋略确定”的意思,不可断,排除BD.“为亭其中”是“为亭(于)其中”的省略句,“其中”是句子状语,不可断,故选A。 (2)B.严重:古义,威严持重;今义,程度副词。 (3)C.“而不是动用武力”错误,原文“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防治盗贼,要先感化他们,万不得已才杀死他们。 (4)① - 22 - 缮,修治;技勇,武艺和勇力;捍,抵御。译为:于是修筑营寨,整治兵器装备,练习武艺和勇力,要凭一座孤城来抵御敌寇的进攻。 ②罢,废除;推诿推卸责任;滋蔓,滋长扩大,增多。译为:两广自韩雍离开后,便不再设置总督一职,诸路长官观望形势相互推卸责任,盗贼侵扰劫掠的事情日益增多。 答案: (1)A (2)B (3)C (4)①于是修筑营寨,整治兵器装备,练习武艺和勇力,要凭一座孤城来抵御敌寇的进攻。 ②两广自韩雍离开后,便不再设置总督一职,诸路长官观望形势相互推卸责任,盗贼侵扰劫掠的事情日益增多。 参考译文: 陶鲁,字自强,因先辈的功勋被授职为新会县丞。当时,广西瑶民流窜劫掠高、廉、惠、肇各府,没有一个月不攻破城池、杀死官吏的。香山、顺德一带土匪成群,新会县那些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成群聚集与他们相呼应陶鲁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对他们说:“贼寇的气焰似要吞灭我们的县城,如果不早作准备城池将会被攻陷,你们这些人能率领子弟抵挡吗?”他们都答应说:“好的。”于是修筑营寨,整治兵器装备,练习武艺和勇力,要凭一座孤城来抵御敌寇的进攻。敌寇进犯,总能把他们击退。天顺七年,陶鲁任职期满,巡抚叶盛上奏他的功绩,朝廷就地提升他,让他任知县。不久,他又因攻破贼寇的功绩,晋职广州同知,仍然主持新会县的政事。成化二年,跟随总督韩雍前往大藤峡征讨,韩雍在军中威严持重,只在陶鲁面前总流露出谦逊的神色。韩雍每每采纳陶鲁的计谋,总能获得军功。这年冬天,与参将王瑛在钦、化二州打败大盗廖婆保等人,大获全胜,获得皇帝嘉奖。第二年,贼人头目黄公汉任意横行,陶鲁与参将夏金等人在思恩、浔州大败贼人。两广自韩雍离开后,便不再设置总督一职,诸路长官观望形势相互推卸责任,盗贼侵扰劫掠之事日益增多。陶鲁奏请朝廷遣派重臣在梧州建立府署,后来成为惯例。任期届满,陶鲁在官吏考核中获得最好等级,提升为副使。陶鲁带兵时间长,贼人劫掠两广,如果是大贼,陶鲁调动几个部队一同破敌;如果是小贼,陶鲁会自主征讨,所向披靡。成化十年,因征讨荔浦瑶民有功,增加一级俸禄;又过九年,在官吏考核中获得最好等级,升为湖广按察使,仍统帅两广军队。弘治四年,改任湖广左布政使兼广东按察副使,兼任岭西道事。民间尊称为“三广公” - 22 - 。陶鲁善于抚慰士人,足智多谋,谋略确定后才去作战。他在办公处所后面开凿一个池塘,在池中建一个亭子,却不建桥梁。夜间就召部下到亭中议事,用木板把一人接过来,商议完毕,让他回去。像这样总共跟几个人商量,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采用,因此他常能克敌制胜却又不泄露机密。陶鲁做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开军事,历经大小几十次战役,总共斩敌二万一千四百多,夺回被劫掠以及安抚恢复旧业的人有十三万七千多,两广人倚重他,把他当作“长城”。然而陶鲁带兵却不唯独偏重武力他曾说:“防治盗贼,要先感化他们,万不得已才杀死他们。”每当平定贼寇,都在那里设县建校来教化当地人民。弘治十一年,陶鲁去世。他的儿子晋升为副千户,得以世袭。嘉靖初年,陶鲁去世三十年了,新会人还感念他的恩德,向朝廷请示表彰他的功绩,朝廷下令建祠堂让后人祭祀。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珠海市摸底测试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 炎调护。帝 不 豫 太 子 监 国 诏 炎 与 刘 齐 贤 郭 正 一 于 东 宫 平 章 政 事 及大渐 受 遗 辅 太 子 是 为 中 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 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 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 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 怒。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 - 22 - 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 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 赢。睿宗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裴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B.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C.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D.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皇太子,是中国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是储君的一种,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 B.县男,爵名。晋代伯子男皆封以县,称县伯、县子、县男。其后,历代多沿置。县男的地位低于县伯和县子。 C.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从自己往上数的七代祖先。武承嗣请立七庙有僭越之嫌。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评给的称号。睿宗赐裴炎谥号“忠”,是奖励他对唐的忠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裴炎善于审时度势。当中宗昏庸不听劝谏时,裴炎及时与武后商量,并奉命带兵入宫逼迫中宗让位,更立新君。 - 22 - B.裴炎敢于犯颜直谏。裴炎认为武承嗣请立七庙的建议不合礼制,不惧太后不悦,坚持以理据争并制止了此事。 C.裴炎忠于李唐王朝。裴炎虽然拥护武后更立新君,但发现武氏专权后又极力促使武后还政,甚至不惜兵谏。 D.裴炎勇于以身赴难。裴炎因谋划兵谏太后被捕入狱,虽有众人求情,也难免一死,但裴炎始终没有向太后求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2)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一) 文言文阅读 10.【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给原文加标点应为“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於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不豫”是皇帝生病的讳称,应在之后断开,故排除A、B项;“大渐”是病危意,不能分开,故排除D项。 11.【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七庙是天子供奉从自己往上数的六代祖先及始祖的,始祖不一定是第七代祖先,故B项解说不正确。 12.【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裴炎并非因谋划兵谏太后被捕入狱,而是在徐敬业兴兵时建议太后还政天子而触怒太后,被御史崔詧诬为谋反才下狱。故D项的分析有误。 13.【参考答案】 (1)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豫政”1分,“辞”1分,“明辟:还政于君”1分,句意2分。) (2)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最终不屈服。(“勉”1分,“逊辞”1分,“折节”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县人。性情宽厚,很少谈笑,有奇特的节操。高宗前往东都,留皇太子在京师,让裴炎辅佐。皇帝有病,太子监国,下诏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商量处理政事,等到皇帝病危,接受遗命辅佐太子,就是唐中宗。 - 22 - 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皇帝发怒说:“我即使有意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难道又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吝啬侍中这一职位呢?”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宣布武后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我有什么罪?”武后说:“将天下交给韦玄贞,难道没有罪吗?”便废皇帝为庐陵王,改立豫王为皇帝。裴炎因为制定谋策的功劳,封永清县男。 武后执政后,逐渐放纵,于是武承嗣请求建立七庙,追封自己的父祖为王,裴炎上谏说:“太后是天下的母亲,以盛德临朝听政,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武后说:“吕氏的封王,是将权力交给活人,如今我追封的是祖先,存亡互异,怎能相提并论呢!”裴炎说:“蔓草难以对付,不可任它萌芽生长。”武后不高兴而作罢。武承嗣又劝说太后诛杀汉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断绝李唐宗族的希望,刘祎之、韦仁约畏惧沉默不敢说话,唯独裴炎坚持争执,武后愈加愤恨。 豫王虽然是皇帝,不曾处理天下事务。裴炎谋划趁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拘捕她,将国政归还天子。正值久雨,太后不出游而停止此事。徐敬业起兵,太后提议讨伐他,裴炎说:“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御史崔詧曰:“裴炎受先帝顾命之托,大权在手,听说叛乱不去征讨,却请求太后归还国政,此中必定有异图。”太后便拘捕裴炎押送诏狱,派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共同审讯他。凤阁侍郎胡元范曰:“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相继为他辩解,太后说:“裴炎谋反已有端倪,只是卿等不知道罢了。”胡元范、刘齐贤说:“如果裴炎能谋反,我们也能谋反了。”武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你们不谋反。”便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最终不屈服。官府抄没他的家财,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睿宗即位后,追赠裴炎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号“忠”。 汕头市金山中学上学期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果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藏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 - 22 - ,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盘,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给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采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求掌语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郎州,贾黄中、李流参知政事,苏易蠡转承旨,杲迹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日;“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果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输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竟,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 “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 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悯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呆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果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D、因上吉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各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B.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 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宜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 22 - 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普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 14.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3分) 10.D(“因上言兄老”中,“兄老”是“上言”的内容,作“上言”的宾语,应在其后开,排除A; “杲既至”中,“杲”作“既至”的主语, “杲”前断开,排除B; “而暖吝如故”和“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为并列的两件事情,分别独立成句,应在“且”前断开,排除C。整段话翻译为: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哥哥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果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 11.C(“大多是四个字”错。古代年号大多“两个字”) 12.C(“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原文说“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播,晨夜趋进”,说明这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 13.(I)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呆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金钱无数了。” - 22 - 14.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参考翻译: 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动小时丧父,马志求学,与姑减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许多年轻人美基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实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采说:“如果参加进土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邮,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官。太平兴国初年,范呆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果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 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音,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哄骗范果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范果听后很高兴,于是上奏说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兄长依然吝音,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果非常后悔。范呆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道: “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他。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流任参知政事,苏易蠡转任承旨,范果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语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功解他。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质额踢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闲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果拿“彰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修《太祖宝录》罢了,”范杲不说话,坐了很久。感染重病,到了京师,不长时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太宗可怜他,录其儿子。 范杲性情虚假,喜欢当面赞誉背后说坏话,只有和柳开交好,互相吸引,始终亲密无间。不善治理家业,家境日益贫困,范果整天端坐,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 惠来一中第一次阶段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 22 - 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杲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啬,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固求掌诰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州,贾黄中、李沆参知政事,苏易螽转承旨,杲连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翰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竞,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闵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D.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 - 22 - B.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 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宣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 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曾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 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 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 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4分) (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4分) 14、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3分) 10.D 【解析】“兄老”是“上言”的内容,“求典”的主语是范杲,据此排除A项。“太宗从其请杲”费解,造成“其”指代不明,据此排除B项。“且”连接了“晞吝如故”和“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两事,宜断在后面,据此排除C项。原文标点: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 11.C 【解析】“四个字”应为“两个字”。 - 22 - 12.C 【解析】“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文中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 13.(1)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俄”“显用”“观其效”各1分,句意1分) (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定语后置、“靳”“无算”各1分,句意1分) 14.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3分) 【参考译文】 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幼小时丧父,笃志求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许多年轻人羡慕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窦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杲说:“如果参加进士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郎,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官。太平兴国初年,范杲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果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啬,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范杲听后很高兴,于是上奏说哥哥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舅舅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道:“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他。当时翰林学士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沆任参知政事,苏易螽转任承旨,范杲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诰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劝解他。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匾额赐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闻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杲拿“朝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新修撰《太祖宝录》罢了。” - 22 - 范杲默然良久。范杲患病,到达京城,不到一个月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太宗怜悯他,录用了他的两个儿子。范杲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喜欢阳奉阴违,只与柳开交好,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范杲不善于治理产业,家中更加贫寒,他终日端正而坐,不知用什么办法(改善家境)。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