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5-6)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5-6) 学案 具体而言,对于“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应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读。即考生要以试题为依据,对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2.找。即考生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要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入手,挖掘其隐含信息。 3.辨。即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辨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4.断。即判断正误,选出正确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 及魏王班师,砺从副招讨使任圜东归。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任圜不得已,遂诛延孝。 在筛选信息时,一般关注以下几点: 1.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 天成初,明宗知其名,召为翰林学士,再丁父母忧,服阕,皆复入为学士,历礼部、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职。未几,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高祖起于晋阳,唐末帝命赵延寿进讨,又命翰林学士和凝与延寿偕行。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及唐军败于团柏谷,与延寿俱陷于契丹,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 会契丹主卒,永康王北去,萧翰自东京过常山,乃引铁骑围其第。时砺有疾,方伏枕,翰见砺责之曰:“尔言于先帝,云不得任蕃人作节度使,如此则社稷不永矣;又先帝来时,令我于汴州大内安下,尔言不可;又我为汴州节度使,尔在中书,何故行帖与我?”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翰遂锁砺而去。 砺平生抱义怜才,急于奖拔,闻人之善,必攘袂以称之,见人之贫,亦倒箧以济之,故死之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叹惜焉。 (原文有删改)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砺“抱义”的一组是( ) ①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 ②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 ③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 ④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 ⑤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 ⑥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答案】D 2.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 3.角度:是“全部表现”还是“分别表现”。 4.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筛选信息的常见误区 1.不注意筛选的依据。答题时,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全部”“直接”等关键词语。 2.不注意语境。 3.不注意所给信息本身的意义。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 来:使……到来,招致。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诚”,如果。B项,“吊”,哀痛。C项,“绝”,断绝。 2.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审读题干,然后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B项,后一句说的是“齐王”,可排除。C项,后一句说的是“韩魏”,可排除。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可排除。 3.D 4.(1)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 (2)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逐字落实,抓住重点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1)句中关键词有:“所以”,表原因;“……者,……也”,判断句;“以”,因为。(2)句中关键词有:“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句;“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后置句。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 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地,还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因为命题者有时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 2.警惕“无中生有”。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考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题者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到某个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 3.警惕“张冠李戴”。试卷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的时候,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然而没有仔细分辨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在设题时,命题者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这件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和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这样草率判断,当然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在某些选项中,命题者总会在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中设下陷阱。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于是命题者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以迷惑考生。 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所述信息与原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好言事,首劾杨维垣八大罪及阮大铖反覆变幻状,二人遂被斥。 王师讨安邦彦久无功。羽健言:“贼巢在大方,黔其前门,蜀遵、永其后户。由黔进兵,必渡陆广奇险,七昼夜抵大方,一夫当关,千人自废,王三善、蔡复一所以屡败也。遵义距大方三日程,而毕节止百馀里平衍,从此进兵,何患不克?”因画上足兵措饷方略,并荐旧总督朱燮元、闵梦得等。帝即议行,后果平贼。已,陈驿递之害:“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帝即饬所司严加厘革,积困为苏。 当是之时,阉党既败,东林大盛。而朝端王永光阴阳闪烁,温体仁猾贼,周延儒回佞。言路新进标直之徒,尤竞抨击以为名高。体仁之讦钱谦益也,以科场旧事,延儒助之恶,且目攻己者为结党欺君,帝怒而为之罢会推矣。御史黄宗昌疏纠体仁热中枚卜,欲以“结党”二字破前此公论之不予,且箝后来言路之多口。羽健亦愤朋党之说,曰:“彼附逆诸奸既不可用,势不得不用诸奸摈斥之人。如以今之连袂登进者为相党而来,抑将以昔之鳞次削夺者为相党而去乎!陛下不识在朝诸臣与奸党诸臣之孰正孰邪,不观天启七年前与崇祯元年后之天下乎,孰危孰安?今日语太平则不足,语剔弊则有馀,诸臣亦何负国家哉!一夫高张,辄疑举朝皆党,则株连蔓引,不且一网尽哉!”帝责羽健疑揣,而以前条陈驿递原之。 太常少卿谢升求巡抚于永光,永光长吏部,升当推蓟镇,畏而引病以避,后推太仆则不病。羽健劾升、永光朋比,宜并罪。永光召对文华殿,力诋羽健,请究主使之者。大学士韩曰:“究言官,非体也。”帝不从,已而宥之。一日,帝御文华殿,独召延儒语良久,事秘,举朝疑骇。羽健曰:“召见不以盈廷而以独侍;清问不以朝参而以燕间。更漏已沉,阁门犹启。汉臣有言‘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疏入,切责。羽健既积忤权要,其党思因事去之。及袁崇焕下狱,主事陆澄源以羽健尝疏誉崇焕,劾之,落职归,卒。 (选自《明史》,有删改)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的军队征讨安邦彦久而无功,因此毛羽健就向皇上进谏,分析了王三善、蔡复一屡次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从毕节进军定可取胜的策略。 B.毛羽健对朋党之说是愤慨的,主要是因为相继受提拔任用的人是因为结党,往日陆续被削夺官职的人也是因为结党。 C.巡抚于永光因为毛羽健弹劾自己与谢升勾结,于是在文华殿受皇上召见回答询问之时,就向皇上极力指责羽健,请求追究指使羽健的人。 D.因为皇上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延儒谈了很久,事情秘密,这使整个朝廷惊疑害怕。毛羽健认为此举不妥,还引用汉臣的话语加以证明。 【答案】B 传记类文章归纳概括题解题方略 1.整体把握文章要点。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事件情节。 3.注意选项与文章的对应。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 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 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 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诏皆如所请。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即,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 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史》,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驳疑狱 狱:案件 B.不能副经费 副:相符,相称 C.视往岁有加 视:比 D.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谢:告别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森为人耿直的一组是( ) ①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 ②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③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 ④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⑤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死妻子,马森不顾地方最高长官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马森认为自己的筹划只能解燃眉之急,皇上也未能考虑到国家大局和民众的元气,建议广开言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D.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辞官。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被重新起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 (2)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 1.D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选择马森“为人耿直”的内容,注意使用排除法。①句是马森对百姓的教化,⑤句是马森支持巡抚施行一条鞭法,这两句都和耿直无关。因此排除含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 3.C 4.(1)马俊骗妻子说“是我的失误啊”,没有追究仆人的罪过。 (2)宋淳后来巡抚南、赣,因贪赃的事败露,马森被调为大理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绐”意为“欺骗”,“我误也”是判断句,“不之罪”是宾语前置句;(2)中的“以”意为“因为”,“坐”意为“定罪”。 【参考译文】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亲马俊,晚年得子,家仆抱他不慎坠地摔死。马俊骗妻子说“是我的失误啊”,没有追究仆人的罪过。过了一年生了马森。嘉靖十四年,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曾任太平知府。老百姓中有兄弟打官司的,马森给他们镜子让他们照照,说:“你们两个人老了,忍心损伤兄弟情份吗?”都感激得流泪含羞而去。又升迁江西按察使。有位进士宠爱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抚按想轻判,马森最终使他伏法。 曾任左布政使,接着擢升为巡抚右副都御史。入朝任刑部右侍郎,改派到户部。起初,马森在江西举荐布政使宋淳。宋淳后来巡抚南、赣,因贪赃的事败露,马森被调为大理卿。屡次驳回有疑点的案子,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并称“三平” 。因病归乡,起用为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派到户部,督察仓场,不久转任左侍郎。凭借右都御史的身份总督漕运,兼任凤阳巡抚,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年,调任北部。 当时,皇帝登基诏书减免了国家一半的田租。国库每年的收入减少,不能满足经费的开支,而且京、通二仓的储藏没有多少。马森查对搜集,举述了十多件事。又列出钱谷出入的数目,劝谏皇帝节俭。皇帝亲拟诏书责令他采取措施,马森上奏:“祖宗的旧制度,黄河、淮河以南地区供给京师四百万银两,黄河、淮河以北地区供给边关八百万银两。一年的收入,足以供给一年的费用。后来边陲战事频繁,开支逐渐繁多,一变而有外籍部队的年度给养,再变而有本地部队的年度给养。起初的费用只三五十万两,后来渐渐增至二百三十多万两。屯田的十有七八受亏损,管理食盐也十折四五,民粮运输十有二三被拖欠,全部用补给边关的年度费用弥补。在边关兵马不比过去多,在太仓纳粮之数不比过去增加,然而耗费是以前的数倍。又下诏书减免赋税,所以今日宣告匮乏,比往年更甚。我以前的筹划,计算到细小的财物,不过是解救燃眉之急,但对国家的根本,民众的元气,没有来得及深入考虑。希望集思广益,让朝廷众臣各陈己见。”又奏请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征收盐税的事情。皇帝下诏都听从了他的请求。皇帝曾经任命宦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认为不可,而且声称,按照旧例皇帝的诏令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此事才被阻止。既而皇帝又下令购置珠宝,马森也极力谏诤,没有被采纳。隆庆三年,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养老送终。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重新被起用。 马森任考官时,夏言的女婿出自他的门下,想介绍他见夏言,他推辞而没有前往。严嵩听说后很喜欢他,马森也没有趋附。被徐阶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居住乡里,支持巡抚庞尚鹏施行一条鞭法,乡里的人替他修筑报功祠。万历八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