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言文阅读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言文阅读学案(1)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 题组1 全国卷题组 ‎1.[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 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停顿点的不同。比如“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与“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从后文看,“混”是专有名词,即“谢混”,“所继叔父”是谢弘微和他的关系,用来修饰“混”。由此分析,“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断法有误。据此排除B、C两项。再如“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与“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有子如此”前省略主语“你”,即谢弘微的父亲谢思,其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 ‎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 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一要译对句子大意,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1)中的关键词:“严正”“循”“党”。(2)中的关键词:“臧否”“言论”“乱”。‎ ‎【参考译文】‎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谢弘微本名为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代替名字。谢弘微孩童时代,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到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的人,有这样的儿子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的家事委托给谢弘微。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如同处理公务,一枚钱一尺帛的出入,都有文簿记录。高祖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此时已经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旧时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出家的和世俗的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景,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以孝顺著称,服丧期满超过一年后,谢弘微仍然吃素食。谢弘微的哥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哥哥长期吃素食,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然脱去,仍不吃鱼肉。谢弘微少年丧父,侍奉兄长如同父亲,兄弟之间极其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算得上最为鄙贱的事情。现在财产多就分用,少就共用,不至于穷困就可以了,身死以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皇上极为痛惜,让左右二卫千人营办丧葬事务,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2.[2017全国卷丙卷(Ⅲ卷),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停顿点的不同。比如“初/选人调拟”“初选人调拟”,从“初”是时间状语的角度分析,“初”后要停顿;再如“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从前文分析,这句话主要是说先前官员选定的弊端,这里的“吏”“选者”是相对的,即这是两句话,主语分别是“吏”和“选者”,所以“选者”前要停顿。据此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近侍: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官职未必高,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只是说许将回来向朝廷报告此事,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文中并没有说“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译文: ‎ ‎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译文: ‎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申饬”“何以……为”“对”各1分,大意2分。(2)句得分点:“肆”“贬谪”“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要先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缘文做坏事,选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的官员,设公堂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的。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前往,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道:“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把他们都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平息了。召任兵部侍郎。(许将)上奏章说:“治理军队要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问枢密大臣,(他)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移到大名。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3.[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至夜户不闭”是曾公亮“为政有能声”的表现,C、D两项均为“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显然不合适;“(使客)移书诘盗”是省略主语的连动结构,A项断为“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显然语意和结构都不通。据此可得出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与选项进行认真核对,发现不正确之处;二要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发现不正确之处。C项,“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不正确。“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题文对照”。主要对照选项第一句的概括是否准确,第二句的分析与原文内容在人物、时间、事件、逻辑关系等方面有无差别。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只派赵滋前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了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府,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子中的东西,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知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有人偷取它,大理寺把他们判为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它虽然是强盗行为,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坚持争论此事,于是(朝廷将此事)交付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偷盗的人没有被判死刑。契丹放纵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皇帝)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来参加宴席。 熙宁三年,任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兼管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官位上退休。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令,遵守规则;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非常多。起初曾公亮推荐王安石,等到他们一起辅政,他察知皇帝正宠信王安石,(因此)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革的各种政务,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因此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很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4.[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选项进行对比,判断不同处的正误,最后通过排除法得到正确选项。A、B两项中,不同之处是“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和“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从动词“镌(降级、削职)”的意思来分析,与之对应的宾语应该是“官”而不是“修者”。排除A项。那么D项也可以排除。B、C两项中,不同之处是“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和“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左中允和翰林学士都是官职名,“进左中允”和“再迁翰林学士”应该是相对应的,所以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中“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他仍坚持离职”错误,文中“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的意思是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皇帝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不是傅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  ‎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 ‎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弘治年间,被任命为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修纂的《大明会典》完成,晋升为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在东宫时的恩德,晋升为左谕德,充任讲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瑾讨厌他们。说《大明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很多,降参与修纂的人的官,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修成,傅珪晋升为左中允,再次升迁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傅珪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务比其他部少,从傅珪几次执意谏诤,奏章于是增多。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给予田亩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到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书。傅珪假装不知道,执奏说:“谁是大庆法王,胆敢与至尊的皇上并书,这是大不敬的事情。”皇帝下诏令不追究这件事,番僧求田地的事情也最终停止。傅珪平时就像一个木讷的人。但到面对大事时,却毅然坚持,别人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因此触怒有权势、得君宠的人而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式样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没有施行。臧贤就经常在宦官中肆意诽谤他,希望能让傅珪离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灾情,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的可怕。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的灾情,傅珪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现在自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而水灾旱灾还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傅珪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正直触怒受宠的权贵,受宠的权贵于是假传圣旨命令两个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让他们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时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给他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朝廷对他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题组2 地方卷题组 ‎5.[2017山东,9—1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饣亶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奇:对……感到惊奇。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两种。值得注意的是,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晋太傅安九世孙也”中的“也”,语气词,用在句末,表判断;另一句中的“也”,表肯定。B项,两个“若”,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C项,“太建五年,贞乃还朝”中的“乃”,副词,“才”;另一句中的“乃”,连词,“于是”。D项,“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中的“因”,连词,“于是,就”;另一句中的“因”,介词,“依,随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家人”与“宾客”共同作“惧”的主语,所以“家人”与“宾客”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往”的宾语应是“华严寺”,二者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错误。文中说“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这说明他有段时间没有奉养母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译文: ‎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译文: ‎ 答案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度:猜度。因:就。辄:总是。雅:一向,非常。(2)及:到。笃:病重。后事:身后之事。‎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的父亲谢蔺,曾任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诚挚淳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对他有美好的情趣感到惊奇,对亲属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他写的‘风定花犹落’一句,竟能和谢惠连的诗句相媲美了。”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喜好《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书、篆书。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吐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于是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最需要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任命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调任做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官职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曾经趁着举办宴席的机会问周确道:“你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 后主就下诏给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南平王那里,没有俸禄,可以赐给他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下诏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你可以随即勉强支撑病体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 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我的儿子年幼才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这天夜里谢贞去世。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便启奏说:“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 ‎6.[2017天津,8—13,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凶:庄稼收成不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句中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的意思;第二句中的“焉”,是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第一句中的“以”,是介词,意为“因为”; 第二句中的“以”,是介词,意为“把”。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意为“但是”。D项,第一句中的“其”,是代词,意为“他的”; 第二句中的“其”,是副词,意为“难道”。‎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3分)‎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句③是说王充写文章的特点,句⑤是说王充深居简出考论世书俗说的真伪,句⑥是说王充交朋友的条件,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C、D三项,选A。‎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才高”与“口辩”、“不尚”与“不好”、“苟作”与“谈对”都是一一对应的,由此判断,开头两个句子该是字数相等、结构一致的整句。由此,排除A、B、D三项。‎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鞭打责备。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世,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他追求好名声”错误。文中说他“不好徼名于世”,意思是他不喜欢在社会上求取好名声。‎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译文: ‎ ‎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 分)‎ 译文: ‎ ‎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译文: ‎ 答案 (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正好赶上。恐:担心。 为:被。(2)诡:违背。终:最后。是:认为……对的。(3)淫:沉迷。甘:乐于。‎ ‎【参考译文】 ‎ 王充,会稽上虞人,字仲任。他的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的阳亭侯。才一年就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所有家当,准备到会稽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纵任意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大户人家丁伯等结下了怨仇,全家只好又搬到上虞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人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同辈的人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就教他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指责过他,乡邻没有责备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上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老师而去独自钻研学问,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短处。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藏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得到名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国君和将领接见时,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心中也不怀有怨恨。穷得连寓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欣喜,丢了官也不悔恨。处在逸乐之中但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之中却不降低自己的气节。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一个人深居简出,考论世书俗说的真实虚假。‎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如果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杰出高雅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他的一些微小的过失,用无根据的条目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为自己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7.[2017北京,9—14,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秦 废 封 建 ‎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余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易:改变。正确判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用下面两种方法:1.语法分析法: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可以根据句子语法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2.代入检验法: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对应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句意通顺而无滞碍之处者即正确。‎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但是;后者为连词,表顺承。D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语句的能力。B项,语句的意思是:诸皇子和功臣们,朝廷可以用国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他们。‎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译文: ‎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译文: ‎ 答案 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①关键词语:“为”“失时”。②关键词语:“刑措”“已”。‎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错误。文章中,苏东坡只是对分封制的“劣”和郡县制的“优”进行了分析。‎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 ‎ 答案 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三段举的论据,即柳宗元得出结论的具体依据。第三段开篇写秦始皇采用郡县制是适应时势之举,接着写汉高帝明白不能分封诸侯却最终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是迫于时势,最后得出柳宗元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就是汉高帝迫于时势这个事例,时势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的,个人在时势面前只能顺应,而无法改变。‎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人说:“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认为分封诸侯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间互相讨伐,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实现统一,都成为大秦的郡县,诸皇子和功臣们,朝廷可以用国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百姓都苦于无休止的战争,正是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祖先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设立诸侯国,这是制造战争,要想天下安定,难道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轼说:圣人虽不能造就时势,但也能够做到把握时势而不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没有罪就不能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造就时势。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的国土都方圆一千多里,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分封诸侯。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已经很久了,不是仅李斯和秦始皇认识到了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适应时令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不违背时势,但是学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议这件事。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没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所为?张良也参与了这件事。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议论一出,其他人的议论就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意见,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战争的开端、战乱的开始。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承袭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至汉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大夫,从未有过这种情况。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言论,柳宗元的主张,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8.[2017江苏,6—9,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置:弃置、放弃。‎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文中“三代”指的是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译文: ‎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译文: ‎ 答案 (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先:超过。以:凭借。北面:尊人为师,以……为老师。(2)殁:去世。存问:关心慰问。笃厚:忠实厚道。‎ ‎4.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 ‎ 答案 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出关于“治学”“为文”的关键句,“治学”方面,如“于六经、子、史及辞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又深于《春秋》之学”,由此可概括出汪中治学涉猎广泛、学有专精的特点。“为文”方面,如“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由此可概括出汪中为文取法于古、见解精辟、自成一家的特点。‎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家贫没有能力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趁机通读了经史百家书籍,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二十岁时,参加院试考试,应试文章《射雁赋》被列为第一,补为附学生员,诗词古文每天渐渐进步。仪征的盐船被火阻隔,烧死的人很多,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此文作了序,认为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振。当世学识渊博的儒者如学士朱筠、学士卢文弨,看见先生所撰写的文章,都感叹赞赏,认为他是奇才。‎ ‎(先生)二十九岁时,才专门研究经术。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列一榜,排名在诸生之前。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这样被器重。朱文正公担任浙江提学,先生前往拜见,回答陈述扬州割据的事情、死于义节的人,作《广陵对》三千字,广泛地综合古今,堪称天下奇文。尚书毕沅担任湖广总督,招徕文学之士。先生前往投靠他,替他撰写了《黄鹤楼铭》,歙州孝廉方正程瑶田在石头上刻了铭文,嘉定通判钱坫在碑额上题写篆文,当时人认为是“三绝”。‎ ‎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及辞章、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览的。于是广泛地考证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增加了论撰的文字,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通《春秋》的学问,著有《春秋述义》,见解超凡,评论的人认为是唐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基础,受汉、魏影响,没有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派别,而是取法于古人,所以高远特立,自成一家。‎ ‎(先生)秉性质朴正直,不爱修饰仪容举止,憎恶当时所做的阴阳方面的拘束顾忌、佛学神怪之说,痛斥这些不遗余力。但遇到一举一动中好的地方、一文一诗中好的地方,就赞不绝口。侍奉母亲凭孝顺闻名,贫穷没有供养的物品,就卖文章来供养母亲,侍奉左右,不怕烦劳受辱。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 先生,是家中的父母所推崇佩服的。他的学问他的品行,私下里接受父教时早就听说了。而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极为鼓励表扬,认为可以读我父亲的书,便又有遇到知己的感触了。即使不擅长写文章,还想要简略列举大概,扼要论述先生的事迹,来告诫后世的君子。‎ 建议时间:45分钟 ‎1.[2018湖北四地七校高三年级联考,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 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意文中固定词语的意思,如“兵仗”即兵器,中间不可断开;二是注意上下文意的整体贯通,如“县官不为直”与“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形成反差,才有后文的行为结果,故“反”必须断在下句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一般由博学或具有某种专门知识的人充任。‎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政”“视事”“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 答案 D 解析 D项,“视事”指官员任职、治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闹事的人们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影响扩大,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使朝政影响扩大”曲解文意,文中的“更张朝政”是变革朝政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译文: ‎ ‎(2)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译文: ‎ 答案 (1)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骑着马并带领两人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 ‎(2)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用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修改审定,都算是他们自己改正的。‎ 解析 (1)“官曹”,官吏们;“相顾”,互相对视;“从”,带领;“谕”,劝导。(2)“口舌”,言辞;“俟”,等;“窜定”,修改审定。‎ ‎【参考译文】‎ 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方面的书,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老师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几千字。十岁时,有一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超出众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部使者巡查各县,欧阳玄以学生的身份拜见,(部使者)让他作梅花诗,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去时,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十四岁时,进一步跟随宋朝遗老学习作辞章,下笔就能写成文章,每次参加学校考试总是位居前列。二十岁时,闭门读书几年,没有人见到过他。经史百家,没有不研究的。‎ 延祐元年,(皇帝)下诏设科目选取人才,欧阳玄凭借《尚书》参加贡试。第二年,赐予他进士出身,授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之职。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中多疑难官司,长期不能判决,欧阳玄察明了案情,都公正地进行了判决。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他们的家奴,欧阳玄判决这些家奴恢复自由。征调赋税及时,百姓乐意去做自己的工作,政教风化非常盛行,蝗虫唯独不入此县境内。(欧阳玄)改任武冈县尹。武冈县控制着溪洞,此处少数民族杂居,抚育爱护稍有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拿起武器造反。欧阳玄到任一个月后,赤水、太清两洞聚集众人相互攻杀,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骑着马并带了两人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到达的时候死伤者满道,战斗还没有停止。獠人熟知欧阳玄的名望,扔掉兵器,排着队拜倒在马前,说:“我们不是不惧怕法律,因为向县衙投诉事情,县官判决不公正,反而用徭役横征暴敛搜刮我们,感情上无法忍受,就决心拼死一搏。没想到麻烦我们的清廉长官亲自前来。”欧阳玄用祸福的道理开导他们,回去为他们审理官司,獠人于是安定下来。‎ ‎(朝廷)征召欧阳玄作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改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战乱,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调拨发运,(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变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事务烦琐,阻挠者非常多,他仍然竭力争取。(朝廷)下诏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为总裁官,揭示要旨,列举事例,使撰述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用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修改审定,都算是他们自己改正的。至于论、赞、表、奏,都由欧阳玄执笔。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在几朝做官,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命令丞相破格授予他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翰林学士承旨的官职。‎ 十七年春,(欧阳玄)请求辞官,由于中原道路阻塞,打算经四川回乡,皇帝又不答应。当时将要大赦天下,宣他到内府。欧阳玄长期卧病,不能行走,丞相传旨,让他乘轿子到延春阁下,这实在是不同于常例。这年十二月戊戌日,在崇教里的寓所去世,时年八十五岁。皇帝赏赐办理丧事的财物很丰厚,追封他为楚国公,赠谥号为文。‎ ‎2.[2018湖南株洲醴陵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7—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  王晞,字叔朗。幼而孝谨,淹雅有器度,好学不倦,美容仪,有风则。遨游巩洛,悦其山水,浩然有终焉之志。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晞随神武到晋阳,补中外府功曹参军带常山公演友。王复录尚书事,新除官者必诣王谢职,去必辞。晞言于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朝廷文武,出入辞谢,宜一约绝。”王纳焉。及帝崩,济南嗣立。王谓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保优闲。”晞曰:“如圣德幼冲,未堪多难,而使他姓出纳诏命,必权有所归。”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以处我?”晞曰:“周公抱成王朝诸侯,摄政七年,然后复子明辟,幸有故事,惟殿下虑之。”王不答。是时诸王公将校四方岳牧表陈符命。乾明元年八月,昭帝践祚,诏晞曰:“何为自同外客,略不可见。自今假非局司,但有所怀,随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径进也。”帝欲以晞为侍中,苦辞不受。孝昭崩,哀慕殆不自胜,因以羸败。武成本忿其儒缓,由是弥嫌之,因奏事大被诃叱,而雅步晏然。性闲淡寡欲,虽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在并州,虽戎马填闾,未尝以世务为累。良辰美景,啸咏遨游,登临山水,以谈宴为事,人士谓之物外司马。齐亡,周武以晞为仪同大将军、太子谏议大夫。隋开皇元年,卒于洛阳,年七十一。赠仪同三司、曹州刺史。‎ ‎(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B.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C.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D.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动词“入”与其后表地点的“洛”字构成动宾短语,结构完整,所以“洛”字后要停顿;动词“署”后的宾语是“开府记室”,故“室”字后要停顿;因此可先排除B、D两项。又因为“齐神武”是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A项。综上,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拱,垂衣拱手,言不亲理事务,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 B.摄政,指古代君主年幼不能亲自处理政事,由其亲族暂代君主处理国政。‎ C.践祚,指帝王即位,古代类似的用语有很多,如践阼、践极、践统。‎ D.谈宴,宴会之意,指好友们一起高谈阔论后再饮酒行乐的状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一起高谈阔论后再饮酒行乐”说法不当,“谈宴”指一边高谈阔论一边饮酒行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晞好学不倦,雅有风范。王晞自幼孝谨,且学识渊博、器度高雅,曾在巩洛两地游玩,很喜欢那里的山水风光,还在那里隐居多年。‎ B.王晞见解独特,敢于表达。王晞在担任常山王近臣时时常提醒常山王,当看到朝廷官员被任官或辞官都去拜访常山王时,提醒他这是犯忌,应该拒绝拜访者。‎ C.王晞哀慕孝昭帝,惹恼新帝。王晞因孝昭帝驾崩,哀伤过度而身体柔弱,新即位的武成帝就更加嫌弃他,每每上奏时他都被呵斥,但他依然步履舒缓、心态安逸。‎ D.王晞喜爱山水,超脱尘世。虽然国家大事十分繁忙,但王晞不被事务所累,从没改变过自己高尚的操守,经常以欢饮畅谈为职务,人们称他为超脱世事之外的司马。‎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还在那里隐居多年”错误,原文是说他有隐居在那里的心意,并未付诸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朝廷文武,出入辞谢,宜一约绝。‎ 译文: ‎ ‎(2)自今假非局司,但有所怀,随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径进也。‎ 译文: ‎ 答案 (1)接受朝廷的爵位,在私宅谢恩,自古认为是触犯法纪。朝廷文武官员,调出调入时辞别和谢恩,应该全都约定拒绝。‎ ‎(2)从今往后不用凭借官衙主事者,只要有所想,随即写一篇文书,等略有空闲时就直接进献。‎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重点词语“私第”译为“私宅”,“干纪”译为“触犯法纪”,“辞谢”译为“辞别和谢恩”,“宜”译为“应该”,“假”译为“凭借”,“局司”译为“官衙主事者”,“随宜”译为“随即”,“牒”译为“文书”。‎ ‎【参考译文】‎ 王晞,字叔朗。自幼孝顺而恭谨,学识渊博而器度高雅,喜爱学习不知道疲倦,容貌举止美好,有风范准则。(他)在巩洛两地游玩,喜欢那里的山水,大有隐居于那里的心意。等到西魏将领独孤信来到洛阳,任命(他)为开府记室。王晞称此前被狗咬伤,病重垂危不能起身。北齐神武帝寻访朝廷子弟中忠厚孝顺、谨慎细密的人,让他们与众皇室子弟交游。王晞跟随神武帝到晋阳,填补中外府功曹参军一职的空缺,兼任常山王高演的近臣。常山王又总领尚书事宜,新被授予官职的人必到常山王那里感谢(授予)官职,离任必定到常山王那里辞别。王晞对常山王说:“接受朝廷的爵位,在私宅谢恩,自古认为是触犯法纪。朝廷文武官员,调出调入时辞别和谢恩,应该全都约定拒绝。”常山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皇帝逝世,济南王继位。常山王对王晞说:“一个人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我辈也得悠闲。”王晞说:“如今圣上幼小,经不起太多困难,如果让外姓传达诏令,权力必然归于他人。”常山王默然思考,过了很久才说:“我应处在什么位置?”王晞说:“周公抱着成王让诸侯来朝拜,代理政事七年,然后还政于君,幸好有过去的事,希望殿下考虑这件事。”常山王不回答。此时众王公、将领、四方封疆大臣上表陈述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瑞。乾明元年八月,孝昭帝登基,召见王晞说:“为何把自己当外人,全不可见。从今往后不用凭借官衙主事者,只要有所想,随即写一篇文书,等略有空闲时就直接进献。”皇帝想让王晞任侍中,(王晞)苦苦推辞不肯接受。孝昭帝逝世,(王晞)哀伤思慕几乎不能承受,因此身体瘦弱。武成帝本来就怨恨他的柔弱,由此更加嫌弃他,因上奏事情(王晞)被大声斥责,而他却步履舒缓,心态安逸。王晞生性闲淡寡欲,虽然朝廷差遣的公事繁忙,而高尚的操守也不改变。在并州,虽然兵马充塞闾巷,(他)也未曾被时局牵累。良辰美景,歌咏游玩,登临山水,以欢饮畅谈为职务,人们称他为超脱于世事之外的司马。北齐灭亡,北周武帝以王晞为仪同大将军、太子谏议大夫。隋开皇元年,(王晞)在洛阳去世,时年七十一岁。(皇帝)追赠(他)仪同三司、曹州刺史。‎ ‎3.[2017甘肃兰州高三诊断考试,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题。‎ 杨播,字延庆,自云恒农华阴人也。祖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延兴末为广平太守,有称绩。高祖南巡,吏人颂之,加宁远将军,赐帛三百匹。播本字元休,太和中,高祖赐改焉。播少修整,奉养尽礼。以外亲,优赐亟加,前后万计。进北部给事中。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未几,除龙骧将军。与阳平王颐等出漠北击蠕蠕,大获而还。高祖嘉其勋,赐奴婢十口。迁武卫将军,复击蠕蠕,至居然山而还。随车驾南讨,至钟离。师回,诏播领步卒三千、骑五百为众军殿。时春水初长,贼众大至,舟舰塞川。播以诸军渡淮未讫,严陈南岸,身自居后。诸军渡尽,贼众遂集,于是围播。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水势稍减,播领精骑三百历其舟船,大呼曰:“今我欲渡,能战者来。”贼莫敢动,遂拥众而济。高祖甚壮之,赐爵华阴子,寻除右卫将军。后从驾讨崔慧景、萧衍于邓城,破之,进号平东将军。时车驾耀威沔水,上巳 设宴,高祖与中军、彭城王勰赌射,左卫元遥在勰朋内,而播居帝曹。遥射侯正中,筹限已满。高祖曰:“左卫筹足,右卫不得不解。”播对曰:“仰恃圣恩,庶几必争。”于是弯弓而发,其箭正中。高祖笑曰:“养由基之妙,何复过是。”遂举卮酒以赐播曰:“古人酒以养病,朕今赏卿之能,可谓今古之殊也。”从到悬瓠,进爵为伯。景明初,兼侍中,使恒州,赡恤寒乏。出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固辞,乃授安西将军、华州刺史。至州借民田,为御史王基所劾,削除官爵。延昌二年,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熙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选自《魏书·杨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B.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C.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D.乃为圆陈以御之/身自搏击/斩杀甚多/相拒再宿/军人食尽/贼围更急/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不得救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相拒再宿军人/食尽”和“相拒再宿/军人食尽”,“相拒”即相互抗拒之意,“再宿”即两个昼夜,由此可知,必须在“再宿”后断开。而“军人”为“食尽”的主语,其后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第二处不同为“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与“高祖在北/而望之既无舟船”,句中“在北”修饰“望之”,“而”是表修饰的连词,“而”前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答案是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华阴子是高祖作为恩宠赐予杨播的爵位,子表示爵位的等级,华阴表示封地的名称。‎ C.上巳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说法不当,太后听政不称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播出身显贵,世代为官。他的祖父、父亲均官居太守,他的父亲曾因任期之内政绩卓著,官吏百姓无不称颂而得到高祖的嘉奖。‎ B.杨播善战有谋,屡建战功。曾与阳平王元颐从漠北进击蠕蠕,大获全胜而还;在随皇帝南征回师时,率军殿后,待诸军渡河后,方突围过河。‎ C.杨播长于箭术,获得赞誉。在一次赌射中,在元遥射中箭靶正中心时,杨播不甘示弱,弯弓而发,正中箭靶。高祖以养由基作比,夸赞他的箭法。‎ D.杨播借占民田,被削官爵。杨播在担任地方官时,虽能救济抚恤穷困百姓,但却借占百姓的田地为己用。因此被御史王基弹劾,免去官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借占百姓的田地为己用”表述不当,文中只说“借民田”,“为己用”在文中无根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播巡行北边,高祖亲送及户,戒以军略。‎ 译文: ‎ ‎(2)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至熙平中乃赠镇西将军,并复其爵。‎ 译文: ‎ 答案(1)(高祖)下诏让杨播巡视北方边境,亲自送诏书到(杨播)家,将军事上的策略告诉他。‎ ‎(2)(杨播的)儿子杨侃等人停留棺柩不下葬,陈诉多年,到熙平年间,(朝廷)才追赠杨播为镇西将军,并恢复他的爵位。‎ ‎【参考译文】‎ 杨播,字延庆,自称是恒农华阴人。祖杨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亲杨懿,延兴末年任广平太守,有可称誉的政绩。高祖南巡,郡中官吏百姓称赞杨懿,皇帝加授他宁远将军,赐帛三百匹。杨播本字元休,太和年间,高祖赐改字延庆。杨播年少时仪表不凡,奉养双亲竭尽礼法。因是皇帝外亲,朝廷一再加给优厚的赏赐,累积所赏以万钱计算。后升北部给事中。(高祖)下诏让杨播巡视北方边境,亲自送诏书到(杨播)家,将军事上的策略告诉他。不久,授任龙骧将军。杨播与阳平王元颐等人领兵到漠北出击蠕蠕,大胜而归。高祖嘉许他的功劳,赐给他奴婢十人。升任武卫将军,又领兵出击蠕蠕,到居然山后撤退。跟随皇帝向南讨伐,到钟离。大军返回,皇帝下诏让杨播统领三千步兵、五百骑兵为大军殿后。当时春水初涨,贼兵大量到来,舟船战舰塞满河道。杨播考虑大军仍未全部渡过淮河,在南岸严密布阵,亲自站在最后。各军渡过淮河后,敌军云集,于是围住了杨播的兵马。杨播把士兵摆成圆阵以抵御敌人,亲自搏杀冲击,斩敌很多。两军相持了两个昼夜,杨播部下粮草已尽,敌人围攻更加凶猛。高祖在北岸观望杨播,但自己没有船只,无法救援。淮河水势稍退,杨播率领三百精锐骑兵越过敌兵船只,大叫说:“现在我要渡河,能战的就上前来。”敌军无人敢行动,于是杨播带领军马渡过淮河。高祖十分称赞他的壮举,赐爵华阴子,不久又授任右卫将军。后来,杨播又跟随皇帝在邓城讨伐崔慧景、萧衍,破敌,朝廷进其号为平东将军。当时皇帝在沔水炫耀军威,上巳日摆下宴席,高祖与中军、彭城王元勰赌射箭,左卫元遥在元勰一队,而杨播属于皇帝一队。元遥射中箭靶正中心,已得满分。高祖说:“左卫已得满分,右卫不得不停止射击。”杨播回答说:“仰靠圣上的恩德,或许可以一争。”于是弯弓发射,他的箭也正中靶心。高祖笑着说:“养由基箭术的妙处,又怎能超过这呢?”于是举着一杯酒赐给杨播说:“古人用酒来养病,朕今天犒赏你的才能,可以说是古今的不同。”随从皇帝到悬瓠,进封伯爵。景明初年,兼任侍中,出使恒州,救济贫寒百姓。后朝廷授他外任安北将军、并州刺史,他坚决推辞,于是授他为安西将军、华州刺史。到任之后,借占老百姓的田地,为御史王基所弹劾,削除了官爵。延昌二年,在家中去世。(杨播的)儿子杨侃等人停留棺柩不下葬,陈诉多年,到熙平年间,(朝廷)才追赠杨播为镇西将军,并恢复他的爵位。‎ 建议时间:45分钟 ‎4.[2018广西南宁高三毕业班摸底联考,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识性明悟,疾恶如仇。好属文论,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今使诸部用心,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 时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B.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C.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D.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以为”是“认为”的意思,“谷帛难生”是“认为”的宾语,所以“谷帛”和“难生”中间不可以断开,可排除B项和D项。“化”是动词,作谓语,意思是“教化”,“天下”是“化”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项。答案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指子孙后代沿袭先代的做法。“袭父爵”是指傅咸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 B.“布衣”是麻布衣服,古代平民通常穿麻布制的衣服,后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百姓。‎ C.“复除”即免除赋役,古代宗室贵族或遭遇天灾兵祸等特殊情况者可以免除赋役。‎ D.“赠”即追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袭父爵”即承袭父亲的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咸聪慧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自成规箴之言,能警醒人们引以为戒。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敢谏。他上书指出晋武帝登基十五年来虽日理万机,但国家、百姓仍旧不富裕。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C.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任用罢免官员的行为不满,上奏罢免其官职,在司徒魏舒屡次推托拒绝后独自上书。‎ D.傅咸直指时弊,忧国忧民。他认为世俗奢靡,为此上书朝廷;他认为朝廷的封赏没有节度,对此表达了担忧,希望引起执政者的关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于文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译文: ‎ ‎(2)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 译文: ‎ 答案 (1)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 ‎(2)圣人尚且免不了被怀疑,何况我既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么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旧事呢!‎ ‎【参考译文】‎ 傅咸字长虞,刚强率略有大节。审察事物、判别是非,聪明颖悟,疾恶如仇。喜欢写文章,语言有规劝鉴诫的风格。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接近诗人的创作啊!”‎ 咸宁初年,(傅咸)继承父亲的爵位,担任太子洗马,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当时皇帝留心政事,下诏访询朝廷大臣有关国政的利弊得失。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重视百姓的事,亲自处理各种重要事务,操劳到太阳偏西。从前的帝王,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为天下谋利,也没有超过陛下的。但是自泰始初年创立基业到如今,十五年了,国家不富足,百姓不富裕,一年收成不好便有饥饿的人,这的确是因为官员太多、事务冗杂,免除赋役的人又多又滥,蚕食侵占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 傅咸在任时多能秉公行事。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次转移养病处所,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尚书郎曹馥代替孔毓,十天后又上书让孔毓继续担任中正。司徒多次推辞不接受,夏侯骏仍坚持己见。傅咸认为夏侯骏对官员的任用罢免随心所欲,便上奏罢免他的大中正之职。司徒魏舒是夏侯骏的姻亲,屡次推托不签署,傅咸据理力争,坚持不让,十分辛苦。魏舒最终不听从,傅咸于是独自上书。‎ 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五谷布帛很难生产,而使用不节约,没理由不匮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我私下认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厉害。现今让各部用心,风俗的改变,实在不是困难的事情。”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当时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傅咸给他致信说:“我认为太甲、周成王时值年幼,所以有伊尹、周公旦辅政的事情。圣人尚且免不了被怀疑,何况我既不是圣人,君王也不是小孩,怎么可以仿效伊尹、周公旦的旧事呢!没有功劳却重赏,就没有人不喜欢国家有灾祸,(因为)灾祸兴起又会让人立大功了。人们以祸乱为乐,哪还有个极限呢!我愚钝无能,不只是失望而已,还私下感到忧虑。”‎ 吴郡的顾荣时常给他的亲友写信说:“傅长虞担任司隶,刚毅正直、忠诚果敢,弹劾纠察大胆惊人。他虽然不是全才,但最高尚可贵。”元康四年,傅咸死在官任上,终年五十六岁。(皇帝)下诏书追赠他为司隶校尉,(赏赐)一套朝服、一套尸衣、二十万钱,谥号为贞。‎ ‎5.[2018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一),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 ‎  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议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选自《宋史·蒋重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多主谓句,断句时需注意句式的完整,并把握好句中的省略。首句主语为“边帅”,“来”表示目的,后面需要跟动词,“上”在此处作动词,意为呈上,进献。故排除A、C。结合语境,“其位”中的“其”应该指代史嵩之,而“请择贤帅”的主语为蒋重珍,因此“其位请择贤帅”不合逻辑,排除B。故选D。‎ 本题易错选C。考生将“上”理解为皇帝,因此理解为“上诏百官集议”,首先排除了B、D。但忽略了第一句话的动词缺失,而由此处动词为“诏”可知,其主语一定是皇帝,而主语(皇帝)是可以省略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书,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作“星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要能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皇权。‎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蒋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拿家务事干扰自己,而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琐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译文: ‎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译文: ‎ 答案 (1)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 ‎(2)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隐患的办法。‎ ‎【参考译文】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庆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绍定二年,奉召入京论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题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治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第二年,在霅川等待任命,移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忌惮他,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恰逢临安发生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的本心外物界限之说,是想要陛下亲自掌握大权,不要退让托付给旁人,完全打破私人感情,求得问心无愧。祖宗宗庙最重要,侍奉它就好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但从小到大,宗庙从未在火灾发生之前加以防备过;宰相的府第,华美的屋宇纵横连片,然而火烧得焦头烂额,唯独宰相府因防患于未然而得以保全,这也足以看出人心沉迷堕落,仅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皇帝啊。‎ 皇帝读后,很受感动。过了些时日,因星象变化,皇帝征求进言。蒋重珍再次申述上次的言辞,又担心有些执政的大臣果真离职,皇帝轻率放任,大权旁落,于是进献《为君难》六条规戒。征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后又)兼任崇政殿说书,嘱咐不要把家务事告诉自己,他要一心一意地使皇帝明白。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皇帝)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请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报该处理的事务。丞相主张出兵关、洛,蒋重珍力争(不可)。正赶上边防的将领商议是和是战的意见不统一,皇帝再次召集大家商议,蒋重珍上奏说:“从前乞求专心防守,不得已才用兵应战,今天不敢改变上次的主张。”他的建议没被采纳。关、洛的军队大败,又要进军,蒋重珍说:“如果因为失败感到羞耻而想战胜敌人,内心不平而酿成愤恨,心气不顺而变为恼怒,士兵、百姓的性命,怎么能凭愤怒来驱使呢!”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隐患的办法。他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起居郎,因病请求离职。三次辞官都没被允许。下诏令他守刑部侍郎退休。‎ ‎6.[2017云南毕业班复习统一检测(一),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孝文赐改焉。性宽谨,为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后为中部法曹,折讼公正,孝文嘉之。及文明太后崩,孝文五日不食。椿谏曰:“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乃一进粥。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出为豫州刺史,再迁梁州刺史。初,武兴王杨集始降于齐,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椿贻书集始,开以利害。集始执书对使者曰:“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疾。”遂来降。后兼太仆卿。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或谋伏兵断其出入,待粮尽攻之;或云斩山木,纵火焚之。椿曰:“并非计也。贼深窜,正避死耳。今宜勒三军勿更侵掠,贼必谓见险不前,心轻我军,然后掩其不备,可一举而平。”乃缓师。贼果出掠,仍以军中驴马饵之,衔枚夜袭,斩瞻传首。入正太仆卿。后累迁为雍州刺史,进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以本官加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庄帝还宫,椿上书频请归老,诏听。椿奉辞于华林园,帝下御座,执手流泪曰:“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切。”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群公百僚饯于城西张方桥,行路观者莫不称叹。椿临行,诫子孙曰:“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汝等脱若万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终无恨矣。”椿还华阴,踰年,为尔朱天光所害。时人莫不怨痛之。太昌初,赠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B.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C.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D.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可分析句中的动词、名词,确定句子成分,以此判断。如“诏”为动词,其后可带双宾语,“别将”是专有名词,由此确定“诏椿为别将”为独立的语句,其后要断开。排除C、D两项。“之”指代的是反叛的人,即后面的“贼”,故“之”后要断开。排除B项。故选择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闱,原意指宫廷门户,文中指宫内或朝廷。‎ B.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形如筷子),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 D.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奉养父母”错,是自己辞官回家养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椿深明大义。文明太后逝世,孝文帝五日不进食,杨椿进谏劝说皇上哀伤毁弃不能过分而失去本性,要以国家为重。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才开始吃饭。‎ B.杨椿善谋略。面对叛军凭险据守,杨椿力排众议,故意示弱,使之轻敌;诱敌出掠,乘其不备,夜袭敌人,一举获胜。‎ C.杨椿急流勇退。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频频上书要求退休养老,皇帝挽留不住,只有赐予绢布,执手流泪送他到家。‎ D.杨椿教子甚严。他教育后代要出言谨慎,不能轻易说别人坏话;要尊重别人,不可轻慢,不能趋炎附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皇帝“送他到家”错,护送他到家的是皇帝派出的羽林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 译文: ‎ ‎(2)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 译文: ‎ 答案 (1)(杨椿)遇上疾病突然发作且来势凶猛,不断上表乞请免除职务,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任用萧宝夤代替他为刺史、行台。‎ ‎(2)杨椿也悲泣不已,想要跪拜,皇帝拉住他不让他下跪。‎ ‎【参考译文】‎ 杨椿字延寿,原字仲考,是孝文帝赏赐改的名。杨椿性格宽和谨慎,任内给事,和哥哥杨播一同在宫闱任侍从。后来任中部法曹,判案公正,孝文帝称赞他。等到文明太后逝世,孝文帝五天不进食。杨椿进谏说:“圣人对待礼制,哀毁不至失去本性,纵然陛下想要哀毁伤性留下万代贤名,也得为国家社稷考虑啊!”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才开始吃一点粥。改授宫舆曹少卿,加官给事中,外任豫州刺史,第二次升迁任梁州刺史。当初,武兴王杨集始投降了南齐,从汉中北上,规划收复他原先控制的地盘。杨椿写信给杨集始,以利害关系开导他。杨集始拿着信对使者说:“杨刺史的这封信,消除了我的担忧。”于是前来投降。后来兼任太仆卿。秦州的羌人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人造反,下诏任命杨椿为别将,隶属于安西将军元丽前去征讨他们。叛军固守峡口。有人献计说埋下伏兵截断叛军进出的道路,等叛军粮食吃完了再进攻他们;有人说砍下山上的树木,放火烧山。杨椿说:“这些都不是好计策。叛贼躲进深山,正是怕死。现在应勒令三军不要侵抢,叛军一定认为我军见到险阻不再前进,心里会轻视我军,这样可乘他们不防备突然袭击,可以一举荡平。”于是延缓进军。叛军果然出来抢劫,又用军中的驴马作诱饵引诱敌人,官军悄悄夜袭,杀死陈瞻将首级送到京城。入朝任太仆卿。后来逐渐升迁任雍州刺史,晋爵号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以原有官职加官为侍中,兼任尚书右仆射,任行台,节制关西各路将领。(杨椿)遇上疾病突然发作且来势凶猛,不断上表乞请免除职务,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任用萧宝夤代替他为刺史、行台。庄帝回到京城的宫中,杨椿不断上表请求回故乡养老,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杨椿奉命去华林园辞别,皇帝走下御座,抓住他的手流泪说:“你是先帝的老臣,实在是国家的元老。但是你志趣高尚,坚决不肯再留下做官,难以违背你的意愿,使人深感凄切。”杨椿也悲泣不已,想要跪拜,皇帝拉住他不让他下跪。赐给他绢布,调派羽林军护卫他到家。公卿百官都到城西张方桥为他饯行,路人都停步赞叹。杨椿快动身的时候,告诫子孙说:“我们杨家刚到大魏,就已成为上客。你们假如万一承蒙明主赏识而被重用,应该出言谨慎,不可轻易议论别人的过失。听说你们学现在社会上的世俗之人,以致有坐着接待客人的,有趋赴于豪门势族门下的,有随便谈论他人过错的;等见到权贵胜过自己的就毕恭毕敬,看见贫贱的人则怠慢轻视,这些都是一个人行为中的大过失,立身处世的大毛病。你们如能保持礼仪节制,没有骄奢淫逸傲慢的行为,即使不能超过别人,也足以免除过失与谴责,足以成为名家。你们如能记住我的这番话,我死后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杨椿回到华阴,过了一年,为尔朱天光所杀。当时人都怨愤痛惜。太昌初年,追赠为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 建议时间:30分钟 ‎7.[2018石家庄高三毕业班模拟,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严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者。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动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阶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密传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自《明史·徐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B.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C.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D.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此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闻渊代”,这里闻渊“代”的是周用,“自”可翻译为“自己”,“闻渊代自”就变成闻渊代替自己了,于理不通,所以“闻渊代”和“自”中间要断开,“自处前辈”连在一起,据此排除A、C两项;另外,“求出避之”要连在一起,因为徐阶“求”的内容是“出避之”,翻译为“(徐阶)恳请将自己调出以避开他”,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D项,答案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是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C.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帝因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进献。‎ D.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朝廷推荐他做吏部尚书,皇帝不愿他离开左右,没让他任职;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晋爵,皇帝曾多次和他谋划边境事宜。‎ B.徐阶非常关心边事。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不赞成;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皇帝都同意了。‎ C.徐阶行事讲究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侍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合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自己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又想借仇鸾事件扳倒他,都没有成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原文第四段“严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可知是严嵩仇恨夏言,置夏言于死地,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而非“严嵩害怕夏言置自己于死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译文: ‎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译文: ‎ 答案 (1)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长谈,咨询边塞腹地要害的情况,官吏的治绩和民众的疾苦。‎ ‎(2)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该怎么办!”‎ ‎【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考取进士第三名。生性聪颖机敏,有随机应变的谋略。‎ 皇太子出阁读书,他被任命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满,被提拔为国子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按照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对所接见的一般官员不多言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长谈,咨询边塞腹地要害的情况,官吏的治绩和民众的疾苦。他们都很高兴自己得到了徐阶的重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去世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阶心里不高兴,恳请将自己调出以避开他。被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 皇帝观察徐阶勤于职守,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到无逸殿当值,赐给飞鱼服和宫廷内的珍贵美食、美酒,对他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身边。‎ 严嵩恃宠弄权,猜忌加害同僚。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嵩因此忌惮他。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从容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只是多有异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对抗,于是谨慎侍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斋词迎合皇帝心意。不久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的罪状。徐阶与仇鸾曾经一起当值,严嵩打算以仇鸾之事打倒徐阶。等到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忌惮。‎ 皇帝处死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能减。另外京营兵力长期衰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冗杂,应当精选淘汰他们,拿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皇上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满三年,升勋级,任柱国;满六年,另外录用其子为中书舍人;九年,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该怎么办!”又直言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不忍心用来向您认错,问罪的只是身边的人罢了。您为什么要公开同宫廷结仇怨呢?”严嵩惊恐,才作罢。倭寇践踏东南地区,皇帝几次询问徐阶,他竭力主张发兵。徐阶又念及边关士卒艰苦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的麦子数十万石,从居庸运往宣府,从紫荆运往大同。皇帝很高兴,密传诏令实施这个方案。‎ 万历十一年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 ‎8.[2018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纮,字世缨。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等使。权贵忌之,蜚语闻。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帝重违王意,逮纮下法司治,事皆无验。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所得敝衣数事奏。帝叹曰:“纮贫一至此耶?”赐钞万贯旌之。小王子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纮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弘治元年以王恕荐,擢左副都御史,督漕运。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帝悉从其请。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大臣王恕等请留纮,不纳。廷臣复连章言纮可大用。居数月,起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引疾去。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孔坝沟,直抵平凉。言者谓纮有威名,虽老可用。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十七年加太子少保,以年老连章力辞,乞致仕。诏赐敕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九月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秦纮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 B.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 C.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 D.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确定首句句子成分,“纮”为主语,“驰至”作谓语,意为快马赶到,“固原”为地名,作宾语,句式完整,此处断开。下句“按行”作动词,意为巡视,巡查,“败所”作宾语,意为战败之地,主语承前省略,故“败所”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后句“奏录死事”主语仍是“纮”,“录”为动词,记录,“指挥朱鼎等五人”在此作定语,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奏录指挥朱鼎等五人死事”,故“五人”后应断开。排除D项,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本指穿钱的绳子,与“缗”都可作钱的计量单位,一般一千钱为一贯。‎ B.漕运是我国古代向京城运输粮食的重要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方式。‎ C.保甲是旧时统治者推行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D.月廪专指朝廷发给退休官员的禄米,其中“廪”本指米仓,亦可泛指粮仓。‎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月廪”指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纮居官清廉,勇于弹劾。他曾弹劾傅锁儿、奇涧、柳景等人的罪过,也因过于清贫而被皇帝表彰赏赐。‎ B.秦纮统兵有方,抗敌建功。他曾受总兵官周玉等邀请出兵抗敌,连战连捷,追回敌人所抢,受到朝廷慰劳。‎ C.秦纮直陈弊端,见解不凡。他指出镇守官滥用职权受理民诉,赏功所费用支出不合常规等弊端,请求加以整治。‎ D.秦纮老当益壮,卫国扬威。他临危受命,妥善处理军务,练军屯田,申明号令,军队声威大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受总兵官周玉等邀请出兵抗敌”错误,“邀击”的意思是半路阻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 译文: ‎ ‎(2)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 译文: ‎ 答案 (1)擅自处理公事,残害无辜,勾结地方官干坏事谋利益。‎ ‎ (2)柳景与周太后家联姻,有很得力的后援,所以对秦纮不停地揭发攻击。‎ ‎【参考译文】‎ 秦纮,字世缨。景泰二年考中进士。授官南京御史。他弹劾要求治内官傅锁儿的罪,进谏要求停止江南采购翠毛等的差使。权贵们很忌恨他,放出流言蜚语让朝廷内外知晓。恰好遇上官员考察,因此被贬为湖广驿丞。成化十三年,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山西,奏告镇国将军奇涧等有罪。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为此上奏辩解,并诬陷秦纮。皇上难以违背庆成王的意愿,把秦纮逮捕交给司法部门治罪,但事情都没有实证。而内官尚亨去抄秦纮的家,把所抄得的破衣服等几件事上奏。皇上叹息说:“秦纮就穷到了这般地步吗?”便赐予宝钞万贯对他加以表扬。小王子的数万骑兵侵犯大同,长驱直入到顺圣川,劫掠宣府境内。秦纮与总兵官周玉等半路阻击,(小王子的骑兵)逃跑离去。不久,敌寇又进犯劫掠兴宁口,秦纮率兵连续作战击退敌人,并追回被掳掠的东西,朝廷下玺书慰劳他们。弘治元年,因为王恕的推荐,他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督办漕运。他上奏章说:“镇守两广的太监、武将,大都放纵自己的亲信干扰商人经商,抬高私人的地位,擅自处理公事,残害无辜,勾结地方官干坏事谋利益。而天下镇守的官员都可以擅自倚仗军中的职位,受理百姓的诉讼,这不符合国家制度,请严加禁止力求杜绝。总镇府从前有赏功所,每年储备金钱几万,费用支出没有常规法度,应当由都御史稽查。广、潮、南、韶等地多有盗贼,应当设立地方学校,编定保甲,以此杜绝盗贼之源。”皇上都听从了他的请求。秦纮刚莅临边镇的时候,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婪暴戾,柳景被捕下狱。柳景也攻击秦纮,经过调查没有证据,司法部门判处柳景死刑。柳景与周太后家联姻,有很得力的后援,所以对秦纮不停地揭发攻击。皇上下诏连同秦纮一并逮捕,当庭审讯,最后他还是没有罪过。皇上下诏赦免柳景一死,削夺官爵赋闲家居,而秦纮也被罢官回乡。大臣王恕等请求留任秦纮,没被采纳。朝廷臣僚又接连上奏章说秦纮可以委以重用。过了几个月,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他因为患病离任。十四年秋季,敌寇大肆入侵花马池,在孔坝沟挫败官军,一直深入到平凉。舆论称秦纮有威名,虽然年老还可以一用。朝廷便下诏起用他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领统辖各边疆的军务。秦纮快马赶到固原,巡视官军战败的地方。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他弹劾并要求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的罪,调换守边将领。他训练强壮的战士,兴办屯田事宜,申明号令,军队的名声大振。十七年加官太子少保,秦纮因为年老接连上奏章坚决推辞,并请求让他退休归乡。皇上下诏赐予敕文,乘驿车回家,照官方的规格每月供应米粮与每年安排奴仆。第二年九月去世,享年八十岁。‎ 专项训练 古代文化知识(一)  ‎ ‎1.[2018山西五校高三上学期名校联合考试(二),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褐,可以用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契丹,我国古代民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C.贼,古时指偷东西的人,而一般称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为盗。‎ D.金紫,金印紫绶,代指显宦高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贼,古时多指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而一般称偷东西的人为盗。‎ ‎2.[2018湖北孝感高中高三摸底考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宋代行政区域名,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官,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步入仕途。‎ D.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出来做官”说法错误,“出官”指由京官调任地方官。‎ ‎3.[2018陕西西安第一中学高三年级模考(一),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救济抚恤,指面对灾荒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获得官职”说法错误,“致仕”是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4.[2018广西桂林九校高三联考,11]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明、清时主管全县的长官的正式名称。因官阶多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巡抚,官名,明初设,负责巡视地方,清代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C.中原,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的“中土”“中州”与其同义。‎ D.勤王,指在封建时代,君王有难,臣子起兵救援君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中原,指长江中下游地区”错误;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5.[2018甘肃武威六中高三过关考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指任命、授官,跟“拜”“授”“陟”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陟”是“登,升;提升”的意思。‎ ‎6.[2018江西吉安新干二中高三上学期模考(一),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 B.郊祀,指在郊外祭祀天地,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保辅导其德育,太子太傅保护其安全。有时也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衔,有衔无职。‎ D.“乘传”指古代驿站中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太子太保辅导其德育,太子太傅保护其安全”错,两者的职责应该调换过来。‎ ‎7.[2018成都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元代最高中央行政机关为中书省,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也称“行省”。‎ B.辟,官府征召。征辟制源自汉代,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即此意。‎ C.东宫,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宫,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太子。《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东宫”就指代太子。‎ D.谥,谥号,中国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德行评定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错,谥号有褒、怜、贬三种寓意。‎ ‎8.[2018惠州高三调研考试(一),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宗”“太祖”等。‎ B.漕粮是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运和海运的方式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粮食,因其运输方式而得名。‎ C.“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D.赐,专指古代皇帝赏给臣子财物或好处;赠,指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加官爵,以表扬有贡献的死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赐不“专指”皇帝对臣子,上对下、长对幼都可以。‎ 专项训练 古代文化知识(二)‎ ‎9.[2018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模考(三),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事中,原为加官,秦置,汉魏相沿。为列侯、将军、九卿等的加官,职责是给事殿中,备顾问,讨论政事。‎ B.星变,指星象的异常变化。古人不懂现代天文科学,认为上天有什么指示都通过星象变化来表示。‎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内阁,为辅佐皇帝办理国政的中枢机关。明初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置内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内阁制度正式建立于明成祖。‎ ‎10.[2018辽宁大连育明、本溪高级中学高三模考,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 D.“少牢”指我国古代宴会或祭祀时用的羊和猪,“太牢”则指牛、羊、猪三牲全备。‎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帑”的解释和“廪”的解释刚好相反。‎ ‎11.[2018河南郑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要通晓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地。‎ 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错误,“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12.[2018河北承德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代大臣受“廷杖”的地方。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午门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B.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宜。‎ C.太学是汉代开始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D.古代表示贬官降职的专有词语有罢、免、解、黜、夺、除、徙等,表示升迁的词语有擢、升、进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除”和“徙”不是贬职,“除”表授官,“徙”表平调。关于任职授官的词语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做官)。‎ ‎13.[2018益阳、湘潭高三调研考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知州,宋朝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卒,死去。古代表示“死”的词很多,如薨、逝、夭等,其感情色彩、使用对象不尽相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14.[2018石家庄重点高中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古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文职官员,现指高校教师的最高专业职称。‎ B.免丧是指皇帝格外开恩,特别允许官员在守孝期未满时,脱掉为父母守丧的丧服。‎ C.义庄指地方豪绅为赡济族人购置的,收租以赡养族中贫困百姓的田庄,是族人共有的财产。‎ D.工部是古代负责全国工程事务的官署,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免丧”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15.[2018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联考(一),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B.丁父忧,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之后须回家守丧27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因此乡党泛称家乡。后来也指乡人、同乡。‎ D.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吉凶,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错误。汉代无科举。‎ ‎16.[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三),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 B.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向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D.纪,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日一周约需十年,故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中的“四纪”即为40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木星绕日一周约需要十二年,故称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应是四十八年,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