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和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查 语文试题 第Ⅰ卷(3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 ① 。书庄笔下“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三吴行尽千山水, 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宋 杨万里)“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绾),诗人们寄情山水,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 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对桐庐有“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描写了。范仲淹第二次被贬谪,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潇洒桐庐郡十绝》等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波阔渺,樵夫钓客身影参差,弥漫着萧散 ② 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使得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那些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渺的宁静,却变得具有质感。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沉淀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1. 对上面语段中相关基础知识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熨(yùn)帖 朴拙(zhuō ) 挑剔(tī) B. 缥渺 恣肆 惬意 C. 汲汲以求:拼命追求 徜徉:徘徊,心神不宁 D. 依次填入横线①②处的词语为“交融”“淡泊” 2. 下列选项与“望峰息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 B.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绾)。 C. 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3. 下列文化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B.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工诗,与温庭筠同为“格律词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C.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朝代,也是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以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诗》为长篇叙事诗的代表。 D.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用骈体写作的山水小品。其中“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议论。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以及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熨(yùn)帖”应为“熨(yù)帖”。 B项,“缥渺”应为“缥缈”。 C项,“徜徉”解释错误,“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两大分类,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其次要了解它涉及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能够正确理解语义,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2.掌握七种点号和九种标号的用法,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3.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4.具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5.具有识别、改正错误标点符号的能力。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特点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本题中,“望峰息心”的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 A项,“画中之兰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项,“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的引号,属于直接引用。 C项,“望洋兴叹”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项,“大师”“发扬国光”的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B项,“与温庭筠同为‘格律词派’代表作家”说法错误。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 C项,“以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诗》为长篇叙事诗的代表”说法错误。《孔雀东南飞》是南朝长篇叙事诗代表,《木兰诗》是北朝长篇叙事诗的代表。 D项,“多用于议论”说法错误。“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叙和抒情。 故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6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全球瞩目、应者云集。2013年至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实践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开辟了重要途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大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符合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进出口数据 (摘编自《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中商情报网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在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诸多合作项目已经充分证明,“一带一路”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造福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示出中国方案的动人之处。 “一带一路” 是开放的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人类文明应该实现多样性发展,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有更宽广的道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自信的中国在新时代的应尽职责。打开大门,创造机会,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是复兴的中国今天的必然选择。自觉承担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历史使命,是负责任的中国今天应有的贡献。 (《“一带一路”,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绚丽工笔画》, 《光明日报》 2019年4月25日) 材料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机会。就拿我们一直认为的盛唐开放宏大的气象来说,实际上用今天眼光看,它只是单方面的:可以说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也就是说它单方面的容许外国人进来,但是不鼓励自己人出去,这就是开而不放;人家来学,它是会传授的,但是不主动,从来没有主动到外面去传播,所以是传而不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今天是全方位的开放和传播,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视野下,“一带一路”倡议究竟给个人带来什么影响?》,人民论坛网2018年1月30日)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B.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案。 C.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开放的合作平台与思想体系,共同促进实现多样性发展进程。 D. “一带一路”方案的动人之处在于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带来巨大提升,从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 5. 结合材料二数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7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比重将近4成,在全球贸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 “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数据中出口额达到3000亿美元的国家有韩国、新加坡、印度,进口额达到3000亿美元的国家有韩国、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 C. 在对外贸易方面,韩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第一,且数额巨大,远超其他国家。 D. 从两组数据显示来看,“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智慧,是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提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近六年来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B. “一带一路”致力于经济合作,是全球一体化和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复兴的中国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C. “一带一路”虽然是面向亚欧非发展中国家开放,但也能给发达国家带来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D. “一带一路”是一种全方位的积极主动的开放与传播,其开放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答案】4. D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D项,“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三“‘一带一路’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造福当地民众。‘一带一路’建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为庞大的世界市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美美与共的局面,显示出中国方案的动人之处”,可知,美美与共的局面不只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提升,而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得到发展,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的数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中, B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数据中……进口额达到30000亿美元的国家有韩国、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条形柱状图形可知,俄罗斯的进口额很显然没有达到3000亿美元,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虽然是面向亚欧非发展中国家开放”分析错误。由材料一原文“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也向所有伙伴开放”可知。 故选C。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大讷①,字敬叔。县人周恭肃王元俨②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大盗起,宁都泉之无赖男子啸众应之,遂谋来攻城。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大讷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庙。庭县多山畲洞獠,官稍侵之,辄弄兵暴掠,至烦。大将出屯,经年不解,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猾吏伪为官书,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人。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萁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甃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乡饮酒之礼久废,大讷讲而行之,宾主就位,献酬有节,揖拜有容,观者叹悦。在官二年,告老解印绶而 归,时至正八年夏六月也。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生祠。或以事如远乡,父老携子弟聚观曰: “此赵侯也!”其为人爱慕如此。大讷同时,有金德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廉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赞曰,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战?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奋自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 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选自[明]宋濂《浦阳人物记》) [注]①赵大讷,元朝人。②周恭肃王元俨。指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谥恭肃。 7. 文中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盗为引去 引:拉,牵引 B. 辄弄兵暴掠,至烦 烦:频繁 C. 民以为病 病:困顿不堪 D. 或以事如远乡 如:去,往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讷作栅以御其冲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盗为引去。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 告老解印绶而归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 凌万顷之茫然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 B. 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 C. 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 D. 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至/皆畏服不敢吐气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其中“除”,是任命的意思。“调”,是调动官职。“迁”是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贬官。 B. 揖拜是我国传统礼仪,分揖与拜两类。揖即拱手礼,多用于平辈、陌生人之间:拜即跪拜礼,常用于对君主、上级、长辈。 C.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的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 篇末“赞曰”中的赞是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是对文中人物的总结性的评价,不一定都表示赞美。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大讷在要冲之处置栅垒,抵御攻城的盗匪,令其知难而退;修孔庙,兴教化,调御有术,使蛮獠顺服。 B. 不论是面对收受贿赂、包庇大姓豪族的郡守大员,还是诬陷平民,使平民自杀的胥吏,赵大讷都严格执法。 C. 赵大讷多次治理政务繁重的县域,又多次平反冤假错案,百姓爱慕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建立了祠堂。“ D. 赵大讷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但在此以后,奋发作为,广布德泽,卓然有立,终于成就美名。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 (2)猾吏伪为官书,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人。 (3)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13. 概括本文是怎样表现赵大讷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7. A 8. D 9. B 10. C 11. D 12. (1)当地有大姓豪族仗势杀人,郡守接受了豪族的钱财把凶手放走。 (2)狡猾的胥吏假造了公文,诬陷平民偷偷地私自贩卖食盐,有三个因此自杀的百姓。 (3)这样以后才能无愧于大丈夫这一称号,达到最好的人生境界啊! 13. 通过典型事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烘托,精当评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本题往往涉及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文言实词释义题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所以除了死记硬背还应该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3)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4)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5)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6)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7)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A项,“盗为引去”的意思是盗贼因此撤退离开,“引”,应该解释为“撤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介词,因为; B项,第一个“为”,介词,因为;第二个“为”,介词,给; C项,第一个“而”,表承接连词;第二个“而”,表转折的连词; D项,两个“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后他又担任温州、台州等地的海运千户,遭逢母亲去世,改任永新州,州民向来豪横,气焰盖过了守吏,但听闻赵大讷到来,都畏惧驯服不敢大声喘气。“温台等处海运千户”是官职名称,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势出守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翻译为“气焰盖过了守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说法错误,下级官员也有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给上级官员立祠,所以其对象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D项,“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赵大讷“起家译曹掾”,再联系赞语“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可知,他并未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而是靠自己的能力成就美名。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第一句重点字词:怙,依仗;受,接受;出,动词使动用法,使……出走; 第二句重点字词:伪为,假造;“诬平民盗贩”后省略了宾语“食盐”;“盗”,私自,偷偷地;民,百姓;“民自杀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自杀者民”; 第三句重点字词:然后,这样以后;始,才;斯,代词,这;善,好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两种:(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作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从直接、间接描写两个角度思考文章所用手法;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主是赵大讷。首先,根据文体特征并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通过写赵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庙……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大讷列植巨木……凡数千尺得不坏”等事迹,直接展现人物形象特点。其次,文中还写了“大讷同时,有金徳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亷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通过侧面衬托来展现赵大讷的形象特点。文章还通过结尾“赞”的评价来展现赵大讷的形象特点。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大讷,字敬叔。他是我们浦阳县的(宋朝)的周王赵元俨的弟第十代传人。起初进入仕途就做了译曹掾,后调任泉州录事。大盗兴起,宁都泉游手好闲的男子啸聚在一起,招呼众人响应盗贼,于是他们谋划来攻打泉州。赵大讷在要冲之地修建栅垒来防御他们,盗贼因此撤退离开。后来,他迁任兴化录事,转任龙溪尹。龙溪的风俗崇尚鬼神,当地有人堆砌石块建造神祠,来供奉紫衣神,狡猾的人想要通过这谋取非法利益,一定要用牲畜和狗做祭品。赵大讷把神像扔到江中,把建造神祠用的石头搬走,用来修建了孔子庙。下属的庭县有很多住在山间的蛮族,官府稍微冒犯他们,他们就拿起兵器暴动抢掠,非常频繁。朝廷虽然派出大将带兵镇守,但多年未能解决这一难题,赵大讷运用当地人能接受的合理方法对他们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像忠厚的百姓一样服从赵大讷的管理。当地有大姓豪族仗势杀人,郡守接受了豪族的钱财把凶手放走。赵大讷抱着案卷到州府,逐一指明其中的非法之处。郡守大怒,暗地里用其他罪名中伤他,赵大讷一点都不畏惧。他不久后迁任永嘉,永嘉按照人口来收盐税,老百姓因此困顿不堪,赵大讷请求富商将食盐转卖到瑞安。狡猾的胥吏假造了公文,诬称平民偷偷地私自贩卖食盐,有三个百姓因此自杀。郡府下令大讷审查这件事,赵大讷把造假的胥吏流配到临汀。永嘉州城临靠大江,江水一旦暴涨,江岸就容易崩塌。赵大讷先把巨大的木桩排列着栽在江岸,先用柴草扼住水浪,然后再填充上泥土,用石块砌上。江岸共有几千尺得以不被损坏。后他又担任温州、台州等地的海运千户,遭逢母亲去世,改任永新州,州民向来豪横,气焰盖过了守吏,但听闻赵大讷到来,都畏惧驯服不敢大声喘气。乡饮酒之礼长期以来废止了,赵大讷讲授并推行它,宾主就位,饮酒时主客互敬,合乎礼节,一揖一拜,仪表端庄,观看的人都感叹悦服。在职二年,辞职回家,时间是至正八年的六月。大讷秉性刚直,不畏惧大吏,屡次管理政务繁重的县邑,皆获得了能干的声誉,吏卒无没有敢到乡间为非作歹的,一贯奸猾的人和大的豪强相约远逃,他多次平反冤案,百姓为他设立生祠。有时候他因为某些事务到偏远的地方去,当地父老携带子弟聚在一起观看说:“这就是赵侯啊!”他被人爱慕到这样的程度。和赵大讷同一时代,有个叫金徳润的人,也是我们浦阳县人,从湖南亷访司掾,一直做官做到嘉兴推官,也凭借处理政事被人称赞为果敢坚毅,能干有为,然而评论的人认为他还是比不上赵大讷。赞曰:大丈夫应当凭借功名让自己扬名于世,难道一定要靠祖辈父辈的权势吗?借助祖辈父辈的权势而获得一点成就的人,世间怎么会没有?但是最终不足以被称赞为大丈夫,这是一定的。一个人能从平民的位置上奋发而起,最终超然独立,取得高明杰出的成就,官小的可能做到一州之牧守,官大的或许能参闻国家大政,使自己的恩德被人们记在心里,名声流传到后世,这样才能始无愧于大丈夫这一称号,这样才是达到了最好的人生境界啊! 第Ⅱ卷(117分) 四、(25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社燕:于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③瀚海:大海,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篇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B. “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入手,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C. 下片开头,以社燕自比,写出词人频年漂流宦海,暂在此处寄身的孤寂凄凉。 D. “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 15. 请赏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两句中最传神的两个字。” 16. 结合诗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词的上阕。 【答案】14. D 15. 老:使成长,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肥大厚实,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 16.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用雨肥梅子、嘉树清圆、新绿渐渐等意象,描绘了恬静清新的初夏风光,反衬词人沦落天涯、被贬谪的孤寂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理解错误,“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表现的是诗人的失落,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炼字题。解答此题,要先说明所炼之字本身的含义,然后指出它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这些字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作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该字所在句,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揣摩该字的含义。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是说黄莺的雏鸟在和风中长大了,梅子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日益成熟。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写江南初夏景色,将诗人的羁旅愁怀融入景中,以乐景衬托出诗人愁苦寂寞的心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词的上阕”,解答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作者的情感。上阕起句写 “风老”三句,是说莺雏已经长成,梅子亦均结实。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亭亭如幄 “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此词正是作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物之美。“地卑”两句承上而来,写溧水地低而近山的特殊环境,雨多树密,此时又正值黄梅季节,所谓“梅子黄时雨”,使得处处湿重而衣物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较久,“费”字道出衣服之润湿,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湿越重,衣越润,费炉烟愈多,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人静”句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凭栏久”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词意至此,进一步联系到自身。“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类。根据上述内容可知,“老莺雏,雨肥梅子”,景物可喜。在可喜背后的苦闷心情,以“地卑”、“衣润”略点一下。再像“乌鸢自乐”、“新绿溅溅”,写得恬静清新,“自”字极写鸟儿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之逍遥情态,正衬托出自己陷于宦海,不能自由飞翔的苦闷,而“黄芦苦竹”更清楚地点明自己的处境。在一详一略、一乐一苦的映衬中,含蓄地透露出苦闷的心情。总之,写乐景生动细致,反映苦闷的心情隐约含蓄。 17.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杜甫)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4)诗词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 (5)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阿房宮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吴楚东南坼 (3). 序天伦之乐事 (4). 一尊还酹江月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峥嵘”“稠”“坼”“序”“尊”“酹”“鉴”“亦”“复”等。 五、(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病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8.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面对一群“在路上”的旅人,作者不写他们归家或远行,却宕开一笔,写他们“离家的欲望”,探讨人类心灵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 B. 作者让离乡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最深广的悲悯情怀。 C. 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是作者对人生认识的形象化表述,因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 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抽象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E. 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19. 结合文本,概括“前方”一词的含义?第二段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请分析其离家的原因? 20. “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章多次出现,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1.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答案】18. CE 19. 前方:目标、追求、理想。离家原因:(1)外界诱惑(2)出自无奈(3)理想的召唤。 20. (1)内容上是旅客旅行的载体,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2)结构上“一辆破旧的汽车”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 21.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一生总在漂泊、流浪,但人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少不了对故土,对家园的思念,这永久的矛盾注定人生永恒的痛苦。(2)人一生总在追寻物质家庭之外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终其一生精神无所归依,所以人生只能是一场苦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掌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品读选项中的内容,要由选项中的词语、句子这个“点”联系到语境这个“面”,进行综合性理解。其次,要通过文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文中的关键词、关键语段等,大致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最后,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 C项,“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说法错误。第一段中的“他们正在路上”是实写一辆汽车上的旅客们,无论是回家的还是远行的,都正在路途之中。不是对人生的形象化表述,也没有“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的意思,选项曲解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 E项,“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的理解与感叹”说法错误。作者开篇发问“它不知来自何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的作用,但没有表现出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和感叹。 故选C、E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概括散文内容信息的能力。理解词语时,首先要联系作者的意图,分清词语的层次。其次是要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再次是要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远及近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最后是要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概括散文信息时,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方向。要看清是概括原因还是概括特点,如果是原因,看清是什么原因;如果是特点,看清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在原文中找出题眼。其次,要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中关键词出现在原文中的区域往往是要点所在的区域。再次,是抓住本质,分类概括。在确定信息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 本题中,“前方”出现的地方有:第一自然段“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第三自然段“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第六自然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第七自然段“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第八自然段“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第九自然段“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第十自然段“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根据这些信息,“前方”既是让动物、人类都奋力奔向的目标,也是让人产生幻想、使人兴奋、连接着家的理想,还是人的眼中、心里都存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根据第五自然段“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可知外界的诱惑是离家的原因之一。根据第五自然段“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可知出于无奈,是离家的原因之一。根据第六自然段“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病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可知追求理想,也是离家的原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散文中重要物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要先理解,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作者塑造物象就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根据考纲要求,学生要学会感受形象,这形象在散文阅读中既包括物象,也包括人物形象。命题者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在结构上的作用。(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其次,物象作用题一般从3个方面来思考。1.结构: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紧凑。2.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本题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多次出现,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的开头“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文章的中间“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文末“这坐在车上的人们”都提到了“一辆破旧的汽车”,它贯穿全文,使文章首尾呼应,是文章的线索。从内容上看,“汽车”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的工具,是搭载旅客的工具,是旅客旅行的载体;而“破旧”是车的外形特点,“破旧的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表现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象征人类在路途中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实质是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赏析主题、中心思想类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委婉含蓄达意的文本,作者并没有明确中心,那么主旨大意就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达成情感共鸣后,再进行整理概括。 本题中,文中先记叙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然后对人渴望离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再对“人生苦旅”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和阐释。根据第十自然段“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可知人生苦旅的原因之一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一生总在漂泊、流浪,但人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总是少不了对故土,对家园的思念,这永久的矛盾注定人生永恒的痛苦。根据第六自然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病如醉的状态”,可知人总是在追求心里的“前方”,追寻物质家庭之外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有“不确定性”的,是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终其一生精神无所归依,所以人生只能是一场苦旅。 六、(13分) 22.下面是某班学生在“语言得体”复习过程中搜集到的部分资料,请概括几则材料不得体的原因并任选其中两则加以修改。 ①敬请广大文艺爱好者不吝赐教,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评选,择优发表。(征稿启事) ②3月18日上午8点将在文化馆举行新书签售活动,特邀您和夫人光临,届时将惠赠新书一本。(邀请函) ③兹介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张明同学前往你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以接洽为荷。(介绍信) ④三年前,我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发言稿) 【答案】①“不吝赐教”是请对方指教,此处是征集稿件,改为“不吝赐稿”;“拙作”为谦辞,不能用在他人身上,将“拙作”改为“作品”; ②“惠赠”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将“惠赠”改为“敬赠”; ③“你公司”不是敬辞,应改为“贵公司”; ④“高足”是敬辞,不能用于形容自己,将“高足”改为“弟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要求,主要表现为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得当等。 ①“不吝赐教”是敬请对方指教自己,根据“征稿启事”可见,这是请对方来稿,要改为“赐稿”;“拙作”只能作为自谦,称自己的作品,此处称“大家”的作品,不能使用“拙作”,改为“作品”“大作”“来稿”等词即可; ②“惠赠”是敬辞,用于感谢他人赠予自己的物品,不能称自己赠送他人物品,改为“赠送”“敬赠”等词即可; ③“你公司”语气生硬,不够尊重对方,且写在“介绍信”上要使用书面语,改为“贵公司”最好; ④“高足”是形容别人的弟子,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可将“高足”改为“弟子”。 【点睛】得体主要指让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指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语、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向珠峰峰顶挺进。当日2时10分许,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陆续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着世界海拔最高的珠峰峰顶挺进。当日11点整登顶成功。此次登顶队员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雪深雷达、气象测量和测量觇标等仪器带至珠峰顶峰进行测绘。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高”了,还是“矮”了?测绘结果揭晓了“世界高度”新答案。 【答案】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揭晓“世界高度”新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 本题中,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向珠峰峰顶挺进。当日2时10分许,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陆续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着世界海拔最高的珠峰峰顶挺进。当日11点整登顶成功”,一是“此次登顶队员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雪深雷达、气象测量和测量觇标等仪器带至珠峰顶峰进行测绘。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高”了,还是“矮”了?测绘结果揭晓了‘世界高度’新答案”。前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后一个部分的内容是登山队测绘的结果揭晓了“世界高度”新答案。将这两个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即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揭晓‘世界高度’新答案”。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一)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二)分层法。这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三)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24.某校读书节组织“名著导读”系列活动,请你从孔子、诸葛亮、曹操、林黛玉、贾宝玉这几个人物形象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选取相关情节,为“名著导读之人物”活动的发言者写一段文字,解说该人物的性格特征。120字以内。 【答案】孔子的性格总体上是“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毕生努力达到的道德修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结合原著内容或故事情节、名言等,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我们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把握,对故事情节了然于心,这样评论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孔子的性格总体上可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和好学。“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可以说是孔子毕生努力达到的道德修为;也是儒家为国为人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此外好学也是孔子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好学是君子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孔子曾自我评价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诸葛亮: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忠贞不渝。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诫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①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②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③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④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⑤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⑥性格矛盾,海纳百川。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贾宝玉:①贾宝玉有点叛逆,不喜欢读书,尤其是厌恶八股文,从内心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追求上进,是既奇又俗的人物。《红楼梦》中一段诗词这样描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是一个“愚顽”的“蠢物”,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在贾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②贾宝玉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崇拜女性、同情女性,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贾宝玉喜欢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的生活,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喜欢林黛玉,暗慕薛宝钗,欣赏史湘云,尊重袭人、晴雯、紫鹃、麝月,同情平儿、香菱、鸳鸯。 江姐:江姐是英勇中国人的代表,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尊敬。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汉字风云会》《汉字书写大赛》等传统文化类节目以其精良的制作,精深的内涵,创新的形式,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以自信和包容迎接多元文化的新时代。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阅读以上材料后,你有怎样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如果细心地做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则材料围绕“文化自信”,给了两段话。第一段,强调文化类节目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以自信和包容迎接多元文化的新时代;第二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两段话都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那么“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信的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升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注意文化的先进性,信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人的精神品格。由此可知,考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化成果来展现对民族文化的赞美,可以分析拥有文化自信的价值,可以分析一旦失去文化自信的危害,还可以分析如何才能拥有文化自信。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参考立意: 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文化,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对民族的重要性; 2.可以谈文化自信,谈文化与国运之间的关系; 3.增强文化自信。 行文结构:开篇点出观点“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接着举了中国太过注重英语而忽视了自我的传统文化、有些人批驳把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等,阐述了“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最后再次强调观点“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素材: 1.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在那些静谧的午夜时分,我轻驾一叶扁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透过历史的层层雾绕,我隐约看到微风细雨中徐行的苏子,手柱竹杖,脚踏泥泞,何方吟啸!苏子用诗情与画意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赤壁,用浪漫与才情举杯邀明月,慨叹人生,用豪迈与洒脱尽情的演绎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文化,我们要有苏子一样的乐观、豁达、豪迈、洒脱,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3.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4.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