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3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33)

上课班级 三(3)‎ 课 题 望天门山 主备教师 ‎ ‎ 副备教师 上课时间 ‎ 2018 年 11月 24 日星期 一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背诵这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过程与方法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法运用 以读为主、借助媒体、创作情境、边度边想象 学法指导 品读感悟、大胆想象、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 搜集李白的资料、背诵古诗 回顾知识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 ‎1、题目中的天门山你知道在哪儿吗?是怎样的一座山?‎ ‎2、什么叫“望”?(看)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 ‎3、读通。‎ ‎4、朗读: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这么多内容,你现在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出示阅读要求:‎ ‎(1)把诗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 ‎(2)试着画出诗句的节奏,并读出节奏。‎ ‎5、检查读 提示“二二二一”节奏划分,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6、了解诗大概讲了什么?‎ 朗读古诗、思考问题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背诵这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 感受诗句色彩美 ‎1、过渡:如果说,一首诗是一幅美景,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他望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所找景物: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天门”指的是天门山。(板:天门山)‎ 还有一个词也是指天门山的——青山。“青”是什么颜色?(板:青)‎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过天门山,那谁知道“楚江”?‎ 同样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也是指楚江的——碧水。“碧”是什么颜色?(板:碧)‎ ‎(3)想象帆和日的颜色(白、红)(板:帆白 日黄/红)‎ 如此多的颜色,这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3、全诗串说。‎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1、感受诗句意境美 交流前两行,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画面在动?(中断、开、东流、回)‎ ‎“中断”你怎么理解的?(从中间断开)什么从中间断开?(天门山)是什么让天门山断开了?(长江水)‎ ‎2、碧绿的长江水本是往东流,流到此处,还继续是往东流吗?(来看第二行)“回”是往哪儿流?‎ ‎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出来,印入眼帘。师疑问:山是不能动的,怎么能用“出”字呢?‎ 这样改好不好?指名说“立”“出”的区别。‎ 小结:如果说诗人是站在岸上一个固定的点望天门山,那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而一个“出”字,让我们明白了诗人是站在这只孤帆行驶在江面,船越走越进,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扑入诗人眼帘。一个“出”字用得非常巧妙,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板:动态美)‎ ‎4、学完了这首诗,老师有个问题,长江水把天门山冲击撞开,形成“天门”,是真的吗?(李白大胆想像)‎ 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 1、 请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2、 请生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独立思考、积极作答 夯实基础 课 堂 小 结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总结全诗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梳理归纳)‎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红日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