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跟踪检测(解析版)岳麓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跟踪检测(解析版)岳麓版必修1

6‎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新课标Ⅰ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C对: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A错: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B错: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D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2.(2018·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解析:A对:根据材料“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据此可知林纾意在提醒国人要警惕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企图。B错:“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明显与题干故事寓意不符。C错:材料揭示的是世界列强对外侵略的本性。D错:材料反映的是警惕外国列强而非鼓动民众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3.《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D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解析:‎ 6‎ 根据材料《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条款,欧美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享有同样的特权,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D符合题意;A、B、C材料均无法体现。‎ ‎4.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是( 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割让香港岛,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B项出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排除;C项出自1895年《马关条约》,但三国干涉,日本没有得逞,排除;D项是割让台湾,出自1895年《马关条约》,故选D项。‎ ‎5.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C )‎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 缩差(cm)‎ 肺气容 量(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 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 129‎ ‎31‎ A.清军战斗给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容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与训练,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C项正确。从表格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以及给养的比较,排除A项。表格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清军与日军的战斗精神,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6.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B )‎ A.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 6‎ B.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 D.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解析:材料只是表明英国侵华战争中军队阵亡人数较少,并不表明英国在华势力被俄日排挤,实际上俄日作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尚不能排挤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排除A、C项。材料中日本军队阵亡人数最多,直接说明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故选B项。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看,由于资本主义强国集中在欧洲,所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没有改变,排除D项。‎ ‎7.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D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解析:《马关条约》改变了先前几十年清政府一直坚守的对外政策,在日本以及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同意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这是一种新的侵略手段,进一步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能引发百姓的切肤之痛,从而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故选D。A、C项是以前条约中已有的内容,而B项本身不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故排除。‎ ‎8.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C )‎ A.与戊戌变法的目标完全一致 ‎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可知,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具有爱国性质,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扶清灭洋,而戊戌变法则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B项因果倒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但与材料强调爱国主义不符,排除。‎ ‎9.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B )‎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解析:‎ 6‎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C、D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均不能体现“行灭国之实”的信息,故排除。‎ ‎10.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C )‎ A.《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B.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C.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曾幻想列强的调停,是为“以夷制夷”;太平天国中清政府联合列强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以夷制华”;《辛丑条约》中列强仍扶植政府为侵华工具,是为“以华制华”;因此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C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1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B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 6‎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此事件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也使清政府威信扫地,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不符,互保是相互妥协;C项地方实力派旨在维护地方利益,进而维护国家利益,并非列强走狗;D项夸大了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实力。故选B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6分,第14题3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二 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 ‎——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哪些?(8分)‎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4分)‎ ‎(3)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4分)‎ 答案:(1)为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农民起义;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2)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2)根据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3)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 1888~1900年,中国进口有限地超过了出口,每年平均入超40 876 000海关两。1900年以后入超大大增加,1901~1911年每年平均达121 377 000海关两,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 220 453两库平银。其中330 587 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军费(119 838 648两)以及中国必须支付这个战胜国的巨额赔款(263 176 701两)。……从1902年起至少要筹措同样多的款项已偿还每年的庚子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归还各项借款和庚子赔款的数额每年合计达四千六七百万两。‎ 6‎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 ‎——摘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材料三所反应的历史现象。(24分)‎ 答案:(1)特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 成因: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传统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原因:战争赔款;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举借外债;近代化军队建设的费用;镇压人民;统治者腐化挥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 影响:便利了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现象:当时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反应迟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