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11‎ 单元评估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孙中山1924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 )‎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2.《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B )‎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解析:根据题干《宣言》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1924年1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在《宣言》之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B )‎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体现出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排除A项;材料主张“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并非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 ‎4.孙中山曾说:“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这说明孙中山( B )‎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 B.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出发点 C.宣扬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 ‎ D.把反帝与反封建有机结合 解析:“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体现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特点,主要是推翻清朝统治,B项正确;A项是新三民主义目标;C项属于民生主义;D项是民主革命纲领。‎ ‎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 C )‎ A.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 B.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 D.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 解析:从孙中山的做法可以看出,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为了避免中国出现这些问题,他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调整,故本题选择C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项错在“完全”二字。‎ ‎6.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C )‎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 解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说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思想,A、D两项解读正确;“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说明B项解读正确;C项解读不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因此本题选择C项。‎ ‎7.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解析:‎ 11‎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体现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即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要防微杜渐,A项符合民生主义主张,故选A项;B、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8.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C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本题选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因此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因此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因此D项错误。‎ ‎9.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 D )‎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解析: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民主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二者优劣,A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主制度来源古代中国,并不是说西方哲学源于中国,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明确反帝思想,C项错误。‎ ‎10.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和联系。立宪派主张进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宪派反对的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并不是完全反对清政府,故A项错误;二者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二者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无论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符合世界潮流,没有优劣之分。故D项错误。‎ 11‎ ‎11.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D )‎ 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解析:“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D项而排除A、C两项;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B项不符合史实。‎ ‎12.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B )‎ 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解析: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是看在太平天国反清的目标与自己一致,这属于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是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民主而言,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已,这是强调政治民主,属于现代化史观的范畴,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13.1896年译成的《天演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920年孙中山则说:“人类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据此可知孙中山( D )‎ A.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 B.认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C.仍推崇儒家的政治理想 D.已经关注到进化论的弊端 解析:材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反映了孙中山对进化论的弊端的批判,主张人类社会互助,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孙中山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孙中山推崇儒家的政治理想,故C项错误。‎ ‎14.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 )‎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解析:‎ 11‎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承认工人阶级有成立工会和享有言论、出版、罢工等自由,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的体现,说明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A项正确。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变,依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孙中山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孙中山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工人阶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排除。‎ ‎15.《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C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D.“天下为公”‎ 解析: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悬殊,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与民生主义的目标类似。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 ‎16.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D )‎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 A. 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图中分别反映了洋务派主张、维新派主张和革命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派别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洋务派不反对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三个派别都主张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洋务派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17.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8.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解析:‎ 11‎ 根据“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观强调牺牲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现实,A项正确;两人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项错误;毛泽东义利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C项;邓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的,D项错误。‎ ‎19.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这反映了( C )‎ A.乡村民众注重政治追求 B.土地革命推动基础政治建设 C.中共关注政权构建,动员农民革命 D.农民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从材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切权力归农会”“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可以看出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乡村的权力改造,不是民众的政治追求,故A项排除;土地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民运动的作用,故D项排除。‎ ‎20.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 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指的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2008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1.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这反映了( B )‎ 11‎ A.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 B.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 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并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可知国民党的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而不是中共的主张,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思想提出于1924年,抗战开始于1931年,解放战争开始于1945年,故C、D两项错误。‎ ‎22.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D )‎ 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董必武关于依法办事的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故答案为D项。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是《共同纲领》和宪法,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依法治国的方针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排除;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23.“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 )‎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解析:从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A项正确;B项是指延安整风运动,排除;C项是指中共七大,排除;D项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 ‎24.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D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11‎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显然不符合A项的表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优劣之分,B项排除;C项强调个人的作用,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可排除;只有D项才反映上述事件的共性,即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25.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D )‎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8年”以及图中的文字“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说明该漫画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故答案为D项。A项发生在1958年,B项是1992年,C项是1978年12月,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变的矛头主要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运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1‎ 材料二 整体而言,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也没有做好在中国建立起像美国这样的一个共和国的准备。虽然他们既有笔杆子,也有理论家,也有和立宪派、保皇党的论战,但他们基本没有在这方面做细密的筹划。至于说启蒙,其实他们的政治启蒙还不如立宪派做得持久深入。‎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最后十年反清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并对此作简要评述。(10分)‎ 答案:(1)特点:革命和民变交相呼应。成因: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甲午战败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2)不足:革命的筹划不严密;革命思想尚未渗入下层民众(未充分发动群众)。评述:革命派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其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革命派虽计划不详尽,但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最后十年反清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需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1)第一小问,“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革命和民变交相呼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甲午战败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2)第一小问,“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革命的筹划不严密;革命思想尚未渗入下层民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派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其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革命派虽计划不详尽,但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TIME》(《时代周刊》)杂志创立于1923年,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常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作为一个全球性新闻刊物,《时代周刊》一直持续对中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时代周刊》共一百三十多次将中国人作为该刊物的封面人物。其中,邓小平先后八次登上《时代》封面,而且有三次是连续的,分别是1978年12月、1979年1月、1979年2月。‎ ‎1978年12月25日 1979年1月1日 1979年2月5日 根据图片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6分)‎ 答案:示例:‎ 观点: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新时代。‎ 11‎ 说明:“文革”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世界关注。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将中国带入新时代。思想上,肯定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政治上,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科教上,恢复高考制度,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等,将科技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外交上,中美建交。‎ 正是这一系列剧变,开启了中国新时代,引起了世界关注中国,关注邓小平。‎ ‎(如果答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美建交”等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结合邓小平登上《时代》封面的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说明世界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国内国际背景,这一时期邓小平的贡献回答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 ‎~1958年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码多为6位印刷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59年 ‎~1978年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种文字。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1978年 ‎~1990年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7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1990年 ‎~2000年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护照号码由7位升为9位。‎ ‎2000年以后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2012年5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如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6分)‎ 答案:趋势一:护照签发的数量由少变多(护照号码由6位到7位再到9位,签发数量的高潮)。历史原因: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有限,护照签发量不大。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政治上中国逐步实行全方位外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对外联系日益增多,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11‎ 趋势二:因私护照所占比重增大。(60、70年代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历史原因: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比较封闭,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公民出国受到严格限制。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发生改变,自费留学、出国旅游等日益增多,公民因私出国逐渐增多。‎ 趋势三:护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防伪手段、电子护照)。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护照的制作成本投入也相应增加;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特别是留学、探亲、旅游等因私出国大潮的涌起,持用伪假护照现象增多,为预防犯罪行为,护照的防伪手段也应不断提高;为出入境服务更加便捷。‎ 趋势四:护照的管理更加规范。(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停滞、护照条例、护照法)。历史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重点在发展经济,各项制度建设并不完善;“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导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随着护照签发数量的增多,护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 趋势五:护照的对外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苏联东欧、俄文改为法文、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历史原因: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多前往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60、70年代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年代以后因私护照不断增多。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