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7课 师说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17 师 说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论超越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 超越,是升华,是突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正是这种超越,人类才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慵懒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只有努力创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 超越自我意味着不断地追求,顽强地奋斗;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开拓新的天地。 你想超越吗?那你就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懒惰、虚荣、固执等陋习。这样,你便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超越。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进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会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在峰巅之上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微感言: 18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秦·吕不韦 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 7.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宋·司马光 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宋·程颐 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一、作者视窗 敢于直谏的韩愈 唐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实是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进行了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宪宗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澜,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8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因此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也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代表作有《张中丞传后叙》、《杂说》、《进学解》、《原毁》等。 二、写作背景 我国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句读( ) (2)或不焉( ) (3)官盛则近谀( ) (4)郯子( ) (5)苌弘( ) (6)老聃( ) (7)李蟠( ) (8)六艺经传( ) (9)以贻之( ) 答案 (1)dòu (2)fǒu (3)yú (4)Tán (5)Chánɡ (6)dān (7)pán (8)zhuàn (9)yí 2.辨形组词 (1) (2) (3) (4) 答案 (1)遗留 派遣 (2)襄理 镶牙 (3)郯城 谈话 (4)老聃 蚺蛇 3.词义理解 18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无贵无贱: (3)圣益圣: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小学而大遗: (6)术业有专攻: (7)皆通习之: (8)余嘉其能行古道: (9)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 (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4)糊涂。(5)遗漏。(6)学习,研究。(7)普遍。(8)赞许。(9)赠送。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①通“授”,传授。②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 ①师 ②传 ③道 ④惑 答案 ①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跟从老师学习 ②动词,传授/动词,继承/动词,流传/zhuàn,名词, 18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传送,传递 ③名词,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 ④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3)虚词归纳 ①所以 ②焉 ③其 ④则 答案 ①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 ②句末语气词/代词,之/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这里/兼词,于何,在哪里/疑问副词,何,怎么 ③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代词,指书/语气词,表感叹/代词,他们的 ④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四、文白对译 18 18 苌(Chánɡ)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知 识。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dān): 18 一、文本助读 本文通过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阐述师道和师生关系,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陋习,列举圣人从师的态度,有力地论证了“学必有师”的观点。 【结构图示】 师说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词类活用 (1)君子不齿: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5)小学而大遗: (6)耻学于师: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同等看待 (2)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4)形容词作名词,聪明人;愚蠢的人 (5)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2.古今异义 18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答案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 (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4)普通人 (5)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学习 (6)不一定 (7)两汉及以前的散文 3.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而耻学于师: (6)不拘于时,学于余: 18 (7)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 (1)~(2)判断句 (3)被动句 (4)宾语前置句 (5)~(7)状语后置句 4.翻译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答案 (1)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聪明人之所以(能)成为聪明人,愚蠢的人之所以成为愚蠢的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3)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4)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 三、师生探究 1.《师说》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对比项目 对比效果 答案 文中运用了三组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对比项目 对比效果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不同学风。 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18 “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的行为。 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 揭示了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本文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的做法,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 答案 “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本文气势贯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写作时作者选用灵活多变的句式和丰富的语气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答: 答案 本文读来气势贯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主要是因为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使文章形式整齐,气势恢宏,增强了表现力。 连珠句如“古之学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使用,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丰富的语气表达如“嗟乎”“呜呼”等语气词的运用,“群聚而笑之”等有声有色的神态描写,用“如是而已”的感叹引出无可置疑的结论,尤其是用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一样的结论,分别用疑问句、判断句、感叹句的形式出之,语气错综变化,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一、阅读延伸 18 读韩愈(节选)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 18 ,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赏析】 本文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高度评价了韩愈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文起八代之衰”;二是赞扬了韩愈为官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韩愈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 二、写法迁移 引用论证 文章第4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前文所说的“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我来练笔】 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引证法。2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 要经得起困难挫折的考验。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下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 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经得住考验,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漂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B.作《师说》以贻之 18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 B 解析 A项“不”通“否”。C项“受”通“授”。D项“知”通“智”。 2.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都作定语,“他们的”。A项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他”/作主语,“那”。B项复指,作主语,“他们”/作兼语,“他”。D项表猜度,“大概”/表反问,“难道”。 3.下面对“师”的义项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⑤/④⑦⑨/⑥⑧ B.①②/③⑥/④⑦⑨/⑤⑧ C.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D.②③/①④/⑤⑥⑧/⑦⑨ 答案 C 解析 ①③老师,名词。②⑤以……为师,意动用法。④⑦⑨从师,动词。⑥⑧学习,动词。 4.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答案 D 18 解析 D项古今同义,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传授学业。今义:跟随老师学习。C项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程骏,字瞵驹,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延明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乏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延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誊益播。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骏史才,留平城。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问骏年,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假骏散骑常侍,赐爵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女。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及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魏而不敢害。会献文崩,乃还。初,迁神主于太庙,庙中执事官例皆赐爵。群臣咸以为今宜依旧,骏独以为不可,表曰:“汉祖有约,非功不侯。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性介直,不竞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及卒,孝文、文明太后伤惜之。赠曲安侯,谥曰宪。 (节选自《北史·程骏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B.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C.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D.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一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18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咸谓老庄其言虚诞”后面要断开,否则会有话未说完之感;“庄生申性本之旨”后要断开,使其与前句“老子著抱一之言”相对照,同时也使“若斯者”句避免了因“旨”而缩小“斯”的指代范围的问题。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皇兴、永乐、乾隆、康熙。 B.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爵位是君主制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常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 D.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古代很看重诸侯之死,常用山崩塌来比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7.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骏聪敏好学,少时就有声誉。他苦学也善于学习,类推能力较强;从小失去父亲,守丧时就有孝顺的名声,说话老成,受到老师的夸赞。 B.程骏临危不惧,彰显凛然正气。他曾被高丽王断绝酒饭,身处险境,但他凭凛然正气使高丽王不敢谋害他,他也因此最终安然回到北魏。 C.程骏上表言事,反对依循旧例。神主迁入太庙后要赐给主持太庙工作的官员爵位,他认为此旧例背离制度不应依照,朝廷支持了他的观点。 D.程骏崇尚节俭,不愿追求荣利。他将朝廷赏赐的几百匹布帛全都分给亲友,不与世人比较显耀,主张薄葬,他的节俭清正受过朝廷的表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他凭凛然正气使高丽王不敢谋害他”有误,高丽王不敢谋害他是顾及强大的北魏政权而不是程骏个人的凛然正气,其凛然正气也并未在原文程骏遇到危难时的叙述中体现;而程骏能够回到北魏的因素是高丽王对北魏的惧怕及献文帝驾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 译文: (2)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 18 译文: 答案 (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为“虽”(虽然)、“谢”(逊,不如)、“假”(借)。第(2)句的关键词为“谬言”(谎称)、“经年”(一年)、“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做人的正道)。 【参考译文】 程骏,字瞵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凭借孝顺著称。以师礼对待刘延明,性格机敏,酷爱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刘延明对学生说:“举出一件事就能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程骏仅次于这样啊。”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诞,不切合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如果都能做到这样,世道可以说就十分顺达了。”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样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远播。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报程骏是一个史才,朝廷把程骏留在了平城。献文帝屡次邀请程骏并与程骏讨论《易经》《道德经》的要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说:“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延兴末年,高丽王高琏请求将女儿送到北魏皇宫给献文帝做妃子,献文帝授予程骏散骑常侍的职位,赐给安丰男的爵位,持符节到高丽国迎接高琏的女儿。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高琏(高丽王)忍不住自己的怨恨,就断绝了程骏及随行人员的酒饭,想逼迫和羞辱他们,但由于惧怕北魏而不敢加害他们。恰巧献文帝驾崩,程骏才回来。当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庙中的执事官都依照旧例赐给爵位。众大臣都认为现在应该依照旧例,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上表说:“汉高祖作出规定,不建立大功,就不分土封侯。没有见过参与料理宗庙事务,却能得到疆土的赏赐的。”奏章上报朝廷,(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文明太后对群臣说:“议论事情,本来就应当正直而又依照古代的典章制度,怎么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朝廷下诏说:“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恰当(切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来带着财货的宾客 18 ,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主人。可赐给六百匹帛,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旧友。程骏性格耿直,不在荣耀方面与世人比较。太和九年正月病重,遗言里教导后人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我死了,入殓时可以穿上平时的衣服,随葬的明器遵从古制。”死后,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很为他伤感痛惜。追赠程骏为曲安侯,谥号为宪。 三、语言运用 9.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①________________。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学生乙: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②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 10.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 答: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答: 答案 (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 18 解析 (1)画面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2)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