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拓展:成长感悟之古文篇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拓展:成长感悟之古文篇 部编版

第1讲 成长感悟之古文专题 学习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2.背诵《礼记·大学》篇中的选段;‎ ‎3.阅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作品选段,积累常用实词和虚词。‎ 基础热身 一、给下列字注音。【培优】‎ 眩(xuàn ) 濯(zhuó) 窖( jiào ) 昧(mèi ) 叠( dié ) 褶(zhě) 撂(liào )‎ 二、给下列拼音写上汉字。【尖子、培优】‎ 静mì(谧) 清liè(冽/洌) lín(嶙)峋 帐péng(篷)‎ 明察秋háo(毫) 素tuān(湍)绿潭 háo táo(嚎)(啕)大哭 三、为下列诗句连线,并在括号类填入缺失的字词。【培优班】‎ ‎ 学而不思则(罔 ) 我言秋日( 春朝 )‎ ‎ 海日生(残夜 ) 谁家( 新燕 )啄春泥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江春 )入旧年 ‎( 天街 )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自古逢秋悲( 寂寥 ) 思而不学则( 殆 )‎ 四、仔细阅读以下选段,说一说,它们分别出自哪个典故。【培优、尖子、创新】‎ ‎1.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典故:孟母三迁 ‎2.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典故:凿壁借光 ‎3.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典故:闻鸡起舞 ‎4.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故:破釜沉舟 ‎5.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典故:卧薪尝胆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创新】‎ ‎1.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量好的尺码。‎ ‎2.但愿人长久,千里长婵娟。 但:只。‎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4.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反省。‎ ‎5.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主题阐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教师版】‎ ‎ 古时候要把彰明内心的光明之德推及天下的人,先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先整顿自己的家族;要整顿自己的家族,先修饬自身;要修饬自身,先端正内心;要端正内心,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先提高识见;提高识见的途径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探究事物的原理才能使识见提高,识见提高了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了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使自身修饬,自身修饬了才能使家族整顿,家族整顿了才能使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了才能使天下安定。‎ 注:‎ ‎ “记”是古代门徒弟子记载宗师述论的一种著作体裁,类似于后代的课堂笔记。后来,把学者阐发本学派理论的著述也成为“记”。所谓“礼记”,就是孔门后学论述《礼经》的论著。《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属于“通论”类。全篇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明德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上文这一章作为《大学》全篇的纲领,揭示了研修君子达道从政之学的三个要点,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并提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 格物、致知 放言 (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 乐天的《放言(其三)》中,引用了哪些典故?从诗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观点?请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教师版】‎ 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 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二. 诚意、正心 杨万里与“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1)吉水人。绍兴(2)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3),调永州零陵丞(4)。时张浚(5)谪永州,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注释】(1)吉州:古州名,今江西境内。(2)绍兴:宋高宗年号。(3)司户:职官名称,负责钱粮税收。(4)丞:县令的属官。(5)张浚:南宋重臣,力主抗金。‎ ‎1. 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 ①时张浚谪永州 贬官。 ②乃名读书之室 为……命名。‎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杜门谢客。 ‎ ‎ 关起门来拒绝客人(拜访)。 ‎ ‎②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 张浚用端正内心诚意待人的道理来勉励他。 ‎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三. 修身、齐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1)时,贫无行(2),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3)。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4)。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5),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6)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7)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8)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9)‎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注释】(1)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2)无行:品行不好。(3)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4)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5)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6)竟:到底、完毕。(7)中情:内心。(8)袴:通“胯”,两腿间。‎ ‎(9)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 ‎【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学说谦让的话,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样,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竟然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百姓 乃晨炊蓐食 蓐:同“褥”,床 ‎ 于是信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俛出袴下,蒲伏 俯下身子 ‎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饭:给……吃饭 众辱之 众:当众 ‎2. 翻译句子。‎ ‎(1)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2)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而且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3.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再结合韩信的生平经历,看看韩信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结合生活经历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智慧超群,指挥若定,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为人义气,知恩图报等等。‎ ‎4.没有韩信就很难有汉家王朝。可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xī)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与长乐钟室。韩信的真正死因是:功高盖主,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恃攻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四. 治国、平天下 ‎【创新】请结合韩信和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说说项羽为何不能平天下:‎ ‎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不可平天下的原因:1.不会选贤举能;2.只有妇人之仁,只能施以小恩小惠,不舍得眼前的利益;3.违背约定,诸侯背叛;4.为人残暴,百姓不归顺;5.过于自负,不懂得自省,等。‎ ‎【尖子、培优】‎ 班超,班固之弟也。少有大志,涉猎书传,能辩。永平五年,兄固被召,为校书郎,超与母随至京城。家贫,超为官佣书。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之赏,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果奉使赴西域,竟立功封侯,史留名。‎ ‎ ——《后汉书·班超传》‎ ‎【译文】班超是班固的弟弟,他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果然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历史上同班超有着相似际遇的人还有哪些呢?说说你所了解的。‎ 拓展阅读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平生四辱成就曾国藩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时的曾国荃可谓精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 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抑郁,为了开导他,57岁的曾国藩在金陵官署给弟弟写了一封信,痛陈自己一生引以为耻的四次重大教训。他在信中说,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一辈子失败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但主要有四件事,使他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道光十二年,到湘乡县考秀才,在应试中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他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秀才没考上。第二年,他再次应县试,仅中背榜(末名)秀才。这对文才甚为自负,恨不能与韩愈、柳宗元同代以分上下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曾国藩对这件事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激起他发奋读书的信念。他说,自古以来确实有一些丑陋文章侥幸获取功名的,但好文章绝不会被埋没。这使他定下了每天做一篇文章,写一首诗,看书不少于20页的学习计划。‎ 第二件事是:咸丰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国藩向咸丰帝汇报工作,为了对工作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他还画了一幅图,但这图画得丑陋不堪,引起了满朝大臣的嘲笑。‎ 第三件事是: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在岳州的靖港兵败。当时,他要跳水自杀殉国,幸亏被他的幕僚章寿麟救起,狼狈逃回后搬到城南高峰寺小住,遭到江西全省官绅的鄙夷和耻笑。‎ 第四件事是:咸丰五年(1855年)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的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后来他的老乡王闿运写《湘军志》时说:“曾国藩在江西实在悲苦,现在想来,仍让人忍不住流泪。”‎ 曾国藩在信尾对弟弟说,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诩为有本领,更不敢自以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斗志,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要从此气馁。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中最珍贵的馈赠。‎ ‎1.珍惜生命教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2.亲情观念教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游子吟》‎ ‎3.爱惜粮食教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4.勤奋顽强教育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5.时间观念教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 ‎6.友情交际教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 ——《别董大》‎ ‎7.进取精神教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8.坚强意识教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