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寒假小升初专项:品味词语、作文结构(含答案)部编版
授课类型 C(记叙文中词语的含义) C(议论文词语的含义) C(作文结构) 教学内容 一、专题导入 老笑话关于“意思意思” 某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试题如下: 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 二、专题知识 (一)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 (这类词往往是指示代词“这”、“这样”等) 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答题模式:“××”词指代……(语境义)。 (二)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由词的本义派生出引申义和比喻义) 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步骤:第一,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第 二,要分析语境义(临时义)。第三,要整体去感知。 答题模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三、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7 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 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 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 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 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 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 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 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 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 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 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 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 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 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 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 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 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 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 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 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 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 2 . 第 ⑺ 段 中 作 者 用 “ 一 个 个 微 缩 的 芭 蕾 女 郎 ” 比 喻 的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 作 用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 10 个字)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 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 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7、 刀之爱。 好望角 连俊超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 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 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 "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 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 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 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 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 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 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 "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 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 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 "A 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 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 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 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 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 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 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 而深远……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选自2010年2月《今日教育·读写舫》) 1.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4分) 小时候 企盼长大后到好望角 执着追求梦想 长大成家时 怀疑好望角的存在 老年时 找到新的精神慰藉 2.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3.请在文中划横线的 A、B 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 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4.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4分) 5.每个人在追逐"好望角"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4 分) 参考答案 1.梦想被现实逐渐磨碎;在家门口找到好望角。 2.(1)"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 让人不解而好奇。(2)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 满目沧桑"。 3.A. 谈起儿子,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的吸"和"缓缓的呼 "都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平静。(能结合3个关键词分析言之成理 即可) B.比喻句"院子太大了,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比喻既符合老 人的身份特点,又写出了老人内心那种空荡荡的失落孤独的感觉。(言之成理即可) 4. 这是一个怀揣梦想多年却至老也终未实现,历尽人生沧桑的老人。小时,小学没读完,鬼子来了,四处逃 难,和爹娘跑散了;解放后,只想把书念成,可书没读多少,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老年时,儿子在非洲被当 地人给绑了,老婆子拦都拦不住离世了,一个人孤苦伶仃了却残生。但苦难没有把老人打倒。他没有因为梦想的 无法实现和生活中的种种变故而终日消沉低迷下去,老人靠对梦想--"好望角"的坚守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出 了人生的苦难。 5.(言之成理即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生命的历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应该首先 意识到这一点。在不如意中能够活出如意,方法之一就是至始至终保持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用梦想来引导自己 的行动,用坚守梦想来冲抵苦难的煎熬。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童心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 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 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 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 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 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 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 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 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 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 姑娘。可是,这围巾 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 真的是太小气了。 ⑾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 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 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⑿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 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 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 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⒀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第①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每次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 贵的艺术品。 (2)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4.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2分)。 ( ) -→ ( ) -→ ( ) 5.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理由。(1分) 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3分) 7.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8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1. (1分) 及 改为 即 2.(2分)(1) 盯:喜爱(2) 盯:渴望 3.答: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1分)。作用:①因为天气的寒冷,玛娅更加渴望得到那条围巾,起到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的作用(1分);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玛娅对母亲的疼爱,同时也表明了玛娅是个热爱母亲,善良懂 事的孩子(1分)。 4. 好感 -→ 怨恨 --→ 感动 5. 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能紧扣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①玛娅是一个热爱母亲、聪明善良、情感丰富、智慧执著、勤劳勇敢、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孩 子。②货主老人是一个有爱心,用心良苦,教育方式独道的慈 祥老人。 6. 答: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 价的怜恤或者施舍。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言之成理即可) 7.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四、回顾小结 记叙文词语的含义: 你知道由此引申的句子的含义怎么答吗? 一,专题导入 二、专题知识 关键把握重要词语所处的“语境”。 所谓“语境”,指的是被阅读对象的语言环境,包括语言运用的时间、地点、 人物、对象、场合、题旨及上下文。(上下句、上下段)等,要探究在具体语境中重要词语特定意义。如正用意 义、反用意义、借用意义、比喻意义等等,应注意一些实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要留心一些新词和旧词 新用的现象。要养成释词看篇的良好习惯,一定要看语境,不能就词语论词语。 三、专题练习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 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 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 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 1842 年至 1843 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 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 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 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 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 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 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 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 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 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 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 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 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 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一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美的断想 线,有曲线和直线之分。曲线很复杂,而直线却是最简明、最理想化的。因此,我曾一度向往直线,希望在 各个方面都能够“一直前行”。渐渐地,我发现生活中的直线几乎是没有的,而曲线却是无所不在。后来,我终 于明白: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那一条条的曲线,有弯曲,有转折,能引导你的视线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 起你无限的遐思……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由曲线构成的。 曲线的美,在于自然。 那皎洁的明月,是由曲线构成的;雄伟的山峰,是由曲线构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 然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曲线是美丽的。 曲线的美,在于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 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当一个人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慰。人生的曲线,给 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①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坚 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②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 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③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 ④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⑤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 种美。⑥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 谁能说曲线不美呢? 1.写出本文的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这里的“直线”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在下列序号中为第十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4.读了此文,你一定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80 字左右) 1、不愿别人超过自己(惟恐别人后来居上)。 2、①比喻以轻松自若的积极态度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②比 喻功到自然成。 3、不是。此话是针对“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 人”说的(或:针对有人故意夸大困难,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时说的)。作者的用意是鼓励人们不要害怕困难,要 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 4、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或:只要一个人 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他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列举事实(据事例,或:摆事实)。 5、 示例:铁杵何须“磨”针,办事应讲究效率。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未必都出自“名师”…… 四、回顾小结 知识点回顾整理: 专题导入 比较这两幅图片,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作为一名乘客,抑或是旁观者,你会愿意看到哪种景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两幅图片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到第一幅图显得杂乱无章,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第二幅图是井然有序,给 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而且更有利于安全、快速。 出行是这样,我们的作文结构何尝不是这样呢。 知识典例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文章思路的外现。结构是 文章的外展,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 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倘若我们自己就是一篇文章,那么我们的骨架就是 文章的结构,如果没有这个骨架,那么我们所谓的血肉(材料)和灵魂(主旨)就将无立足之地。换一种说法, 假如主旨(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 问题。 对于结构的重要性,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做了形象的阐述:他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 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从这个角度结合我们上海的 中考来讲,可以说结构必定是作文考试中一个重要的评价点,而我们的评分标准中对结构层次方面的要求以及分 数比重也昭示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是我们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等主要几个方面,初中生以 记叙文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形式,在审题、立意、选材等工作完成的前提下,我们在结构层次方面尽可能合理而 巧妙地进行自己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做到段落完整、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等,也只有 将这个几个方面做好,才能够从实际意义上解决初中生写作中对结构层次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失分的问题。 要弄清楚这几个组成部分该如何在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中进行合理规制,就要明白一点,上述这几个部分都 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并且内在是统一的,一篇文章结构的技巧表现为如何突出中心,注意各段落与层次的衔接、 过渡与照应,使文章具有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 具体说来,中考作文常见的结构要求是: 1.思路清晰,构思完整 2. 有头有尾,布局匀称 3.巧妙衔接,自然过渡 然而,我们的同学在考场作文中,结构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的表现有: 1.撇开中心,横生枝节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 3.层次不清,分段失当 4.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5.剪裁不当,头重脚轻 那么,我们接下来将从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以及详略几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和讲解,佐以 大家常见的文章来进行上海初中记叙文写作方面的探究,在探究中逐步去解决上述我们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段落: 俗话说的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文章正是由一段一段的文字来进行有机组合 的,段落作为一篇文章相对稳定而又具有一定意群的部分,必然是影响文章的关键要素,那么,针对初中作文的 段落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处理呢,我们结合下面的文章进行探讨。 (一)分段的合理性: 回 家 从上六年级起,我就来到塘渡口一完小上学。我刚开始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我常常想回家,因为待在一个 陌生的地方,是很害怕的。然而我现在是初三学生了,成大姑娘了,我反而不想回家。如果有人听到我这话,肯 定会问我为什么不想回家?为了能多交几个朋友?那我就告诉你原因吧——因为我爸妈都特别爱唠叨,我特别嫌他 们烦。每次回家不到两分钟,两个人就不停地问这问那的,问得我都没法活了。虽然我爸妈有爱唠叨的坏习惯, 但我还是挺喜欢他们的,因为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我是知道的。 记得上个星期五回家,离家还有 20 米,我就看见爸爸正站在池塘边指挥着:高高的个头,一双眼睛整天笑着。 一头乌黑发亮的卷发,和“吹了风”没有两样。他的脚上,经常穿着时髦的旅游鞋,走路像水上漂。方面大耳,一脸 福相。他最爱穿西装,打红领带,很有气派。这时,家里水管坏了,一家人正忙着在挑水,大哥肩挑手提直向家里 奔去,弟妹们身体较弱却也不甘落后,提的提,抬的抬。劳动场面是热闹的。那桶子的磕碰声,说话声,就像一曲动听 的歌。担水的路上像刚下过小雨似的湿漉漉的。池塘边,又是一番景象,小弟帮小妹打水,爷爷帮奶奶,爸爸帮妈妈, 你帮我,我帮你,看来还是一个生龙活虎、相互帮助的场面。妈妈看见我了!我正准备叫她时,她却在我前面抢先 一步,说:“春花,你回来了。”我妈一边说一边朝我走来,我说:“是的,妈。”妈妈很快走快走到我跟前, 我便问她:“妈妈你站在阳台上做什么?”我妈语重心长地说:“等你回家啊!”原来如此。然后,我妈帮我把书 包提下来自己背,看到她这样做,我连忙说:“妈,不用.我自己背。‘没关系,妈妈背得动,看你头上满是汗, 一定累坏了吧,妈妈用毛巾帮你擦擦。”妈说。听到这话,我的心里是温暖的。 回到家,妈妈放下书包,就去帮我洗毛巾,然后过来帮我擦汗。擦完汗后,妈妈切了一片大西瓜递给我,我接 过西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而爸爸则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我,好像一万年没有看见我了,脸上洋溢着喜悦。我 狼吞虎咽吃完后,感到凉快多了,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谢谢你,妈妈。”听到这话,妈妈在脸上挂满了笑容。 回家是一件温暖人心的事。 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暂且不论小作者在其他方面有没有做好,单单从最基础的分段上就没做好,三段论这样的文章是不符合初中 语文作文要求的,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不是很理想。其实,结构上可以多分几段,现在的一、二两段都可以至少 再剖成两段。文章先要有一个总起段,概括全文内容。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段:即初到学校想回家为一段, 初三了怕回家为一段。原文第二自然段至少也要分为两段,即初到家门,母亲帮我背书包为一段,到家后母亲为 我切西瓜为一 那么,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 段落多为“五段六段体”。 我们坚决拒绝“三段体”,甚至是拒绝“四段体”的段落结构,从一篇完整的记叙文的角度以及结合初中作文 评分标准的要求,我们的作文最恰当的分段为五段到六段。 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五段或者六段的划分: (1) 开头段 (2) 结尾段 (3) 倒数第二段:所谓的倒数第二段即指文章结尾段的前一段,这一段根据上海初中作文评分以及老师的好 恶程度,我们势必要开辟出这一段,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进行文章中心(主旨)的反复与强调。 (4) 事情的起因、经过 (5) 事情的发展与高潮 (6) 过渡段 这基本上就组成了我们上海初中作文段落的设置,也就是说我们在段落上一定要至少做到五段的规格,那么 在(4)和(5)这两个模块里面,我们仍然可以进行分段,根据自己文章详略的需求或者叙事的需求来进行适当 地分段等。 之所以把过渡段放在最后而不是中间,是因为这个是根据我们自己对作文材料内容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并 非所有的文章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承上启下的段落来进行勾连以至有一个有机的。 (二)分段中的注意事项: 考场作文,给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老师在阅卷的时候感到轻松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作文体味 高分,在段落、层次的设置上是很有讲究的,必须让老师基本上一眼过去就知道你的想法,明白你想要表达的中 心思想,那么有了以上的分类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在能够掌握一切的同时,是不是要更加注意 细节呢? (1)开头结尾不能太长。 建议三行半,也就是六七十个字最好。开头最好直接涉及到主题,至少也要为你的主题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如这样一篇作文:《他让我明白了作为父亲的坚强》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一颗流星,只有熬过了焚身的痛苦,方能划破黑暗;一粒种子,只有承受了泥土的压力,方能指向光明;一只 虫子,只有冲破了黑暗的包围,方能羽化成蝶。一位父亲,只有真正做到了坚强,方能令人感动和敬仰。我的父 亲,就是这样的一位强者。 我们看到,他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开头,直接点名了主题,引出了下文,这就很好。 结尾也不要太长。说白了,写初中作文,讲究首尾呼应。在结尾的时候,你用简短的几句话,抒情或者总结你 的感悟就可以了。再说白了,你就把你的文章主题或者开头引题的话,换个方式,重复一下就行了。 例如:如《当人生遭遇失意》的结尾:人生在世,肯定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失意。当失意悄悄来临时,是进是退? 是成是败?是面对还是退缩?是振作还是萎靡?是引吭高歌还是春悲秋伤?全在自己的选择。望君深思。 还如上面那篇文章《他让我明白了作为父亲的坚强》,结尾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坚强的父亲。 他以责任和奉献,以勤劳和忍耐,向我诠释了什么是坚强。那股坚强,是我终生都会珍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简短而又有力,点题且照应。 (2)段落宁短不要长。 初中考试作文,一般都是 600 来字。试卷的作文纸,每行是 20 个字。每篇作文五六段就比较适合。因此,每 段写 5 行,顶多 6 行就行了。其中的过渡段什么的,有一两行就可以。如此算来,一篇作文六七段,正好合适。 当然,段落不能太长,不意味着让考生把作文写得七零八落,通篇都是一两行一段,那就弄巧成拙了。 (3)段落之间的层次感最好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你在结束一段的时候,末尾端最好停止在这一行的一半处。最好不要到该行的最后一两个格。结 束句后面,适当地留下一些空白,会让阅卷老师感到你段落的层次感。如果没留下几个空格,那么就容易和下一 段混淆在一起,好像融成了一段。这样的作文,也容易给人一种阅读的疲劳感。 大家在写邮件的时候,为什么喜欢每段之间空出一行呢,就是为了增加段落的层次感。而在考试作文的时候, 不允许你空一行,于是,你最好在段落的结束句后,适当留下 10 个字左右的空白,最好不要把这一行塞得过满。 (4)考场上写作文只需要把试卷给你的作文纸填满就可以了。 譬如,初中作文要求的字数是 600 字左右或不少于 600 字,那么试卷上给的作文纸空格一般是 700 字以上, 怎么也不会少于 650 字。在此种情形下,考生写作文,最好要写满。写满,加上段落层次结构清楚,阅卷老师会 感到你下了功夫,无形中会照顾到你的劳动成果,给你一个不错的分数。当然,最好也不要太满,超过了作文纸 三两行,就不好了。最好的字数是,给作文纸留两行。阅卷老师的视觉最轻松,也最满意。如果溢出了作文纸, 作文就有些啰嗦之嫌了。 (5)在段落中,很多标点符号,是不能出现在每行的第一格的。 作文题目写在什么位置上呢。有的老师让学生空 4 个格,其实大可不必。你把作文题目写在一行的中间就行 了。 二、层次: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我们会发现,作文对我们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在谋篇布局上花费更多的功夫, 因此,好的文章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要完成这样的一篇文章,层次就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层次,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言之有序,即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要有效地表情达意,让人们读来明 白是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而不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所以,层次安排妥当与否,对文章中心能否落实起 到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要考虑得周到、细致。小到一个句子、大到整篇文章的布局,都 要全盘把握,不能想到哪里了就写到哪里。 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而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 感人,以情动人”。就是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 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要使记叙文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就要格外精心地安 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初中记叙文安排层次的方式一般有五种: (1)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事件的开端、发展与结局,总是与时间的先后相一致的。 因此,以早中晚、上下午这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就成了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层次安排法。它的好处是 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2)以空间的变换为标志来安排层次。 我们在九年级的文言文篇目中学过《登泰山记》,虽然它是一篇文言文,但是不妨碍我们把它当做一篇优美的 游记散文来看待,那如果这次你来写泰山游记,势必也会从山下的情况写起,然后依次写山腰的中天门、山巅的 南天门、直至最高处的玉皇顶等,这就是以空间的变换来安排结构层次了。再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 它按地点的转换分三个部分结构全文。一是写“我”在东京的见闻,二是写“我”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三 是写“我”在北京的工作情况。 (3)时间、空间交叉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行文的顺序,往往不单单采用一种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 其他方式,这是我们现在学生非常常用的一种层次的方法。 (4)以材料性质来分类分层。 举个例子,如果作文题目是《夸夸我们的好老师》,那么,你可能会先介绍好老师的工作有创新精神,班级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次写他如何教书优秀的;最后夸他的关心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这样的写法,就是 以材料的性质来安排结构层次了。在写人记叙文中,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5)以作者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 相信我们大家小时候都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这学期来了位外地转来的新同桌,起初你有点瞧不起他,以为他如 何如何。后来,通过一件件小事,你渐渐了解他了,对他的看法也渐渐地改变了。最后,你终于非常地喜欢他, 与他结成了好朋友。你按照这样的顺序写成一篇文章,那么就是以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层次的。这种写法, 读起来给人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 对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框框,你完全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与写作时 的灵感来决定。总起来说,结构层次安排的要求是:突出主题,吸引读者,并做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笑 冰 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 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 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笑容仿 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 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 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 笑容仿佛是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滴地落到衣上来。 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zhuó)得新黄嫩绿的非常艳丽。一会儿好容 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 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wǎn)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思考:这篇文章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参考答案: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井然有序,富有层次感。《笑》里展现了三幅笑影,作者先写了雨后的 美景,随即转身看到了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就这样,作者又想起五 年前的乡村古道边的孩子:“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十年前在茅檐下的老妇人:“她倚着 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三幅笑的画面都有花儿相伴,美丽而温柔,亲切而和善。 作者通过这三幅笑的画面,表达了对美好动人的爱的向往。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本文的层次清新,结构 完整:“笑”字贯穿了全文:三次写笑,也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过程。 另外,作者在段与段的粘连上也体现了层次安排的精巧。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我微微地笑”这句话,将三 个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第三段和第五段中都出现了“默默地想”这个短语,将作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 起。 课后作业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 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 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 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 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 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 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 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 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 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 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 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 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3.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 “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白杨礼赞》也在写白杨树的同时写了楠木,两篇文章 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 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酸 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4、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5、对比;质朴、坚强,力求上 进的精神;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 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 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 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 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 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鹤,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 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 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 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 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耗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 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 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 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 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 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 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 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 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 村)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大量引述了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 ①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朝人。 ②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朝人。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 2、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得来的。 3、 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 甫,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大江东去”,作 者苏轼,宋。“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落花人独立”,作者翁宏,唐。“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 晋。 5、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如结合“美 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 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 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 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