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摸底考试 语文
·1· 2020 年 11 月期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 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 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 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 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 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 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 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 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 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 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 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 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 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 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 ·2· 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 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 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 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 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 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 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 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 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 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 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 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 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 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 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 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 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 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 与独特价值。 (选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3·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 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 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 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 “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 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 更大的经济效益。 C.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 化品牌。 D.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 术。 2.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可见传统 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 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论证方法丰富。 D.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 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 化的表现形式。 B. 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 都不尽相同。 C. 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 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 文化基因。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答案】1. D 2. D 3. A 4. ①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 展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 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 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 5. 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 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 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显现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 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A 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进而”表递进关系,而原文“更好理解 传承民族文化”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为并列关系。 B 项,“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文无据。原文是“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 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并未说“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 项,“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绝对化,遗漏信息,原文第 ·5· 三段还提到了“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以及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D 项,曲解文意,“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依据“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 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 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 式‘盗火者’”的不足。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A 项,曲解文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误。原文写 “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 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证过程、论证手法、论据、论点等的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一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把例子列举出来套用术语明确论证的中心。如为了论证“数字技术 对传统文化的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的观点,运用的例子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和《功夫熊猫》《花木兰》等。 材料二用的论证方法有多个,第一个是例证法:“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中 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的观点是: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 验。第二个是引证法,“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首先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 的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最后以 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工业社会的影响。第三个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分析“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可见方法上与材料一的单纯不 同,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 【5 题详解】 ·6·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 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可从技术运用的创新和国际影响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概括。 依据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 一个关键问题”“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 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 与独特价值”以及材料三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 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 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从从传统文化本身及其继承性方面进行概括。 依据材料三“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 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 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可从中 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7·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 年 3 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 ·8· 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 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 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 “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 “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 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 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 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 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 “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 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8.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9. 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 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 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9. “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 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 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 “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 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 ,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9·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 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 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 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听觉”,而 “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 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 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 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 1979 年 3 月,洛夫访问香港 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 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 落寞和无奈。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 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 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 ·10· 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这些意象对传达 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 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 “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 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 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本是 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 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 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 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 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 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 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 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 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 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 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 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 ·11· 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 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 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铃卫将,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 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 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救,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 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 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奠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 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丞光嗣:猴仁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B.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C.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D.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 B.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C. 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B. 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人。 C. 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固。 D. 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宫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12· 14. 狄仁杰是如何打消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来投降,有关部门指资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 (2) 如今边境又不安宁,如果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哪一个地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 援呢? 14. ①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②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对比的角度劝说;③机智地为太后解梦。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 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 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 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 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庙的。 其中,“陛下立子”是主谓结构,且“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排除 AC 项;“千秋万岁后”是时间状语,“后”字不能断到后面;“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中“则” 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排除 B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 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 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 ·13· 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 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 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公私兼顾“顾念家人”不当。原文有“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已 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狄仁杰推荐自己的儿子是出于公心,就像“内举不避亲,外 举不避仇”的祁奚一样。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 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 有:(1)补出主语“李楷固”;“后至”,投降的太晚;“族”,灭族。(2)“尽”,用尽;“一隅”,某个 地方;“何以”,宾语前置句,用什么。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段结构,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找出对 应答题区域;然后翻译这部分内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条概括。 原文是“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 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他日,又谓仁杰 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 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他先是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再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对比 的角度劝说;最后机智地为太后解梦。这样就打消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武承嗣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的。”太后 ·14· 还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 家移交给外姓,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 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 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 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从道理上如同一个整体, 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 鹦鹉两翼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 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意思。太后命令宰 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后来他很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 说:“你可以继承(古代荐举自已儿子的)祁奚了。”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 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鹘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投降唐朝,有关部 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侍奉的主上 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他的亲属 友好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 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请求授给李楷固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领兵进击契丹余 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 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 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 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 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 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 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 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未违背自己 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禁林春直 ·15· 宋.李肪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注 ]李叻:宋太宗时两任宰相。直,同“值” ,值班。直阁,大臣值班的场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六句侧重写景,用笔细腻,写出直阁院内春景,表现馆阁宁静安闲的日常生活。 B. 首联从馆阁门帘晃动投射的春日写起,与宫殿的深幽威严、半开半闭形成鲜明的对比。 C. 颈联以工笔描绘两种景物,黄莺啼啭,燕子翩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又扣紧“春”日。 D. 尾联回扣题目指向,切合作者身份,以抒发感受作结,也透露出作者做官的微妙心态。 16. 前人评价本诗领联所写内容“气象广大”,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5. B 16. .①颔联写景渲染小院繁花似锦,叙事直言朝廷无事可忙;实际却写出四海 同春、天下太平的盛世气象。②全诗前六句借景表达出对天下太平的舒畅喜悦的心情,结尾二句则 转而表达身为宰相却无所用心的自谦与自省。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对比”手法错误。“疏帘摇曳日辉,直阁深严半掩扉”,意思是“疏疏的竹帘在轻风中摇曳, 太阳灿烂辉煌。我当值的楼阁多么庄严,阁门一半儿开开,一半儿掩上”,写馆阁春日辉照,帘幌轻 明,静谧恬淡的气氛。二者不是对比。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境界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就是翻译诗句大意;分析 ·16· 诗歌境界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找出意象,分析出意境特点;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 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 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诗颔联“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意思是“看繁花开满庭院,春天的白昼分外悠长。 海内处处都平定安泰,君王诏书很少传达四方”,表面上描写小院繁花似锦,直言朝廷无事可忙;实 际推而广之,由馆内而院中而天下,均是一派春光明媚,天下太平繁荣景象。由此一院宁静和平的 物象,引出对于“八方无事”的盛世的赞颂。确实是“气象广大”。 此诗侧重于写景,用以表现馆阁宁静,国家安定和平的盛世气象,所以前六句都是景色的描绘。首 联写馆阁春日辉照,帘幌轻明,静谧恬淡的气氛。颔联推而广之,由馆内而院中而天下,均是一派 春光明媚,天下太平繁荣景象。颈联转为工笔描绘,用黄莺啼啭,燕子双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 又扣紧“春”日。前六句借景表达出对天下太平的舒畅喜悦的心情。末句以抒发感受作结,自责自 愧,切合馆中大臣身份,又将诗意归总于“禁林春直”,表达身为宰相却无所用心的自谦与自省。同 时也透露出作者以前朝元老入宋做官的谨小慎微之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 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 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 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 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 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氓》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男主人公心愿达成后对女主人公 变得粗暴无礼。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之大。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外貌和神态,表现 他们的思乡之情。 【答案】 (1). 言既遂矣 (2). 至于暴矣 (3). 水击三千里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17· 里 (5). 人不寐 (6). 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名句默写要紧扣语境,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合 篇目进行联想推理。(1)根据“心愿达成”“粗暴无礼”可以推出答案;(2)根据“鹏”“活动范围 之大”等提示语可以得出答案;(3)根据“外貌和神态”“思乡之情”等提示语可以得出答案。默写 时要注意易错字,如“既”“抟”“寐” 等;不要漏掉虚词“矣”“者”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 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 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 鸟鸣的声音感受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 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经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 的高楼和人欲,自己饮着茶, ① 。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工夫 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 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 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也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 ② ,池畔也无法静静躺 着了,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喝 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 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了,连欢都不剩了。 18. 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比拟、比喻、设问 B. 比拟、比喻、夸张 C. 设问、比拟、排比 D. 设问、比喻、排比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飞车党,还有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 的感官都在冒火,不要说清欢了,连欢都不剩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为什么?(4 分) ·18·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4 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C 19. 原句“飞车党”前加了修饰语“呼啸而过”,形象地写出了飞车党速度之快, 声音之响亮;在“跳舞的青年”前加上“带伴唱机”,介绍跳舞青年的装备,更能突出环境的喧闹; 原句“感官全部电路走火”运用拟物和夸张,更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喧闹的环境的不满。 20. (1). 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 (2). (而)是漂荡着的汽水罐子 【解析】 【18 题详解】 开头运用设问,“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运用拟人,“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是拟物兼夸张。第 一段“或者……或者……或者”列举“清欢”的表现,运用了排比。故选 C 项。 【19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修辞、语气的分析让考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生动、形 象。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一处 承接前面内容“自己饮着茶”,后面应该是饮茶的感觉,根据本段结尾句“这大概就是‘人间有味是 清欢’了”可分析出,此处必有“清欢”二字,应填“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第二处根据前面的“去 了也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可分析出,后面应该是如今不好的现状,结合生活常识,湖中 应该就是白色垃圾一类的东西,还要注意句式,可填“(而)是漂荡着的汽水罐子”。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中国儒学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儒学的交叉学科,②是对儒学 研究的必要补充。③中国儒学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儒学相关的遗迹、遗物等,④例如孔子肖像、孔子 及其弟子的事迹图、曲阜鲁城及各种文化遗物、孔庙、书院等都是研究重点。⑤儒学考古对元代祭 孔礼器的发现也颇有助益。⑥包头市曾出土一件西周风格的元代青铜豆,器内刻有“雪堂总统置古 铜祭器,奉施古丰宣圣庙内,永远供养”字样。⑦宣圣庙又称孔庙,是由于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 ·19· 至圣文宣王”的原因。⑧用佛教禅师监管孔庙,反映了元代对儒学的态度及当时佛儒之间的关系。 【答案】③缺少介词,在“儒学相关的遗迹”前加“与”;⑤主客颠倒,应该是“元代祭孔礼器的发 现”对“儒学考古”也颇有助益。⑦句式杂糅,“是由于……的原因”可改为“是由于……”。⑧用 词不当,将“监管”改为“管理”。(只写出序号不修改不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语言表达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明、连贯。换言之就是以表达题的 形式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5 分) 北京时间 2019 年 8 月 1 日凌晨 2 点,美联储公布 7 月议息会议结果。一如市场预期,美联储本 次降息 25 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调至 2.00%~2.25%。这是 2007~2008 年间美国为应对 金融危机启动降息周期后,美联储十年多以来首次降息。 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后,美股下跌,美元上涨,人民币汇率下跌。全球多家央行跟进降息,中 国央行暂未对美联储降息做出回应。 美国此次降息的原因在于全球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和美国通胀的疲软。与 6 月份的会议声明相 比,本次会议声明对于美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描述基本相同,不过对于未来经济的展望措辞有些许变 化。7 月份的会议声明表示:“降息行动支持委员会的观点,即经济活动持续扩张、劳动力市场状况 强劲、通胀率接近委员会设定的 2%对称目标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但关于这一前景的不确定性依然存 在。”6 月份的会议声明称“这一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答案】①北京时间 2019 年 8 月 1 日;②美联储十年多以来首次降息;③引起全球多家央行跟进降 息;④降息原因在于全球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和美国通胀的疲软。(写出关键信息给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解答此题,先对语段划分层次,找出每层的关键句,再对这些关键句进行压缩,字数必须 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育才中学的学生看到家长和老师都要参加当前特别重要的扶贫工作,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 的认为扶贫重要,有的认为治愚更重要。因此,高三年级举行了一场“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治贫 ·20· 比治愚更重要”的辩论赛。 请你选择一方,站在该方一辩手的立场上写一篇陈述词;或者站在该方四辩手的立场上,写一篇总 结陈词。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注意正确使用辩论的个别术语;④字数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尊敬的主席,各位辩友: 大家晚上好!我是正反一辩手,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要探讨“治愚”“治贫”哪个更重要,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愚”?“愚”就是 不科学的观念。“治愚”就是对人思想、精神层面上不科学的观念进行改造,其范围涵盖了教育、提 升国民素质等多个方面。而“贫”,指的是物质上的匮乏,“治贫”就是解决这种匮乏。治愚与治贫 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如果要说二者谁更重要,判断的标准就是哪个更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我方认为,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理由如下: 第一,“治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的是根本性的问题,而“治贫”只能解决表面。有人曾说,穷 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缺少野心。可见穷人最缺少改变贫穷的勇气和魄力。而正如我方已经强调 过的,“治愚”是对人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改造与提升,而通过这种改造所得到的思想、精神力量,可 以对外在的物质产生影响。即通过“治愚”可以对“治贫”产生帮助与推动作用,而“治贫”却难 以产生旗鼓相当的反作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一个正确的方法,远比提供物质 帮助更能解决问题。只有以治愚为主要手段,才能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观念,才能彻底摆脱生存的危 机,才能自主自觉地进行自我发展。可以说,治愚是本,治贫是标,治本才能治标;治愚是源,治 贫是水,源远才能流长。 第二,“治愚”的适用范围比“治贫”更广。“治贫”的对象是什么?无疑是贫困的人。但是, 这个社会只有贫穷的人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治贫”对那些并不贫困的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无论一个人是否富有,他的思想层面总存在着一些制约他发展的因素。通过“治愚”,穷人和 富人可以一起受益。可以说,“治贫”针对的是一部分人,“治愚”针对是整个社会。要说是一部分 人的需求重要,还是整个社会的需求重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治愚”产生的效果比“治贫”更有持久性。“治贫”虽然可以在特定的时期起到经济上 ·21· 的急救,却不是长久之计。而“治愚”既贯穿于脱贫的过程中,又贯穿于脱贫之后的致富发展中。 也就是说,它与人类的发展进程形影不离。金钱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一个人通过“治愚”得到的知 识,却可以受用终生;一个国家通过“治愚”产生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样可以使这个国家在未来 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个社会通过“治愚”得到的思想上的进步,才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的最强动力。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相信:治愚比治贫更重。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供料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就“治愚比治贫更重要”和“治 贫比治愚更重要”进行辨析和论述。在立意之前,学生先要辨明两个概念:治贫,就是治理贫困, 最终消除贫困;治愚,就是通过改变思想、大兴教育、发展科技等方式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认识 水平,最终收到改变没有文化、不懂科学等的愚昧状况的效果,让民众真正从根本上脱贫。治贫只 是治标,治愚才是根本。学生可以问绕这两个辩题进行思考立意。 从任务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站在自己这一方的一辩手的角度写一篇陈述词,展示己方观点,并说明 相关理由,相当于议论文的提出问题;或者站在自己这一方的四辩手的角度写一篇总结陈词,对论 点作总结性发言,相当于议论文的结论,亦即解决问题部分。 从文体控制的角度看,不管是陈述词还是总结陈词,文章主体部分只能以议论文的形式呈现,要注 意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和论证过程的严密性。 参考立意: (1)治愚才是脱贫的根本之策 (2)治贫只是治标,治愚才可以标本兼治 (3)治愚是从思想根子上治贫,这是彻底消除贫困、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良策 可用素材: (1)现实中有的人已经脱贫而走向致富道路了。治贫,显然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没有必要提及的。但 是,无论多么富有的人,他的思想中势必会存在许多不科学的观念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发展。这 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进行治愚,改变其不科学的观念,使他们更好的走在致富的道路上。当然,社会 中还有部分的贫困人口,特别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我们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帮助使其生存 ·22· 下来,这是治贫,但是,它永远只是一种紧急必要的手段而已。相比之下,只有以治愚为主要手段, 才能彻底改变其不科学的观念,彻底摆脱生存的危机。治愚更能培养人才,人才创造生产力,生产 力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中,治愚更重要。我国在开国的时候,已经对贫困地区实行过 治贫政策,但却养成了贫困人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这种政策失败了,这是血的教 训。所以,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国家危难,我们要治愚,因为单纯的治贫,只能越治越贫;国家 发展,我们要治愚,因为科学的治愚,才能脱贫致富;治愚是剑,砍除贫困的根。治愚是水,熄灭 贫困的火;治愚是本,治贫是标,治本才能治标;治愚是源,治贫为流,源远才能流长!历史总是 变化发展的,现实也会变成过去,不从根本发现问题,盲目重视治贫,明天依然贫困无知。社会总 是向前迈进的,将来也会变成现实,只有彻底解决问题,科学利用治愚,我们必将永往直前。 (2)究竟是贫穷导致了贫穷,还是愚昧导致了贫穷?穷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穷才穷,而是因为有 些人不知道改变贫穷,所以才会贫穷。放眼几十年前,全国人民都很穷,可为什么有的人,有的地 区,有的城市富裕起来了?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他们有改变贫穷的思想和勇气,这才使他们 富裕起来,而另外的一部分人,从思想的深处就没想过改变目前的情况,改变他们的状态,改变他 们的生活环境,这才导致他们更贫穷!所以,那些人之所以贫穷,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改 变现状,不知道改变贫穷的现状,所以,如果想治穷,其根本是改变他们的思想!只有改变了他们 的思想,才能改变他们贫穷的根本,才能使他们不贫穷! (3)治贫与治愚就好比治本不治根。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 若是人们的思想不变,就永远富不起来。比如两个商人的东西已经渐渐被新的东西取代,一个人及 时改变,创新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他就会再让自己的事业攀上高峰;而另一个则不肯改变依然愚昧 的守着早已不受顾客欢迎的东西,那么他终将破产。而一个地方的要发展,首先要发展教育,摆脱 愚昧才能创造财富。若是一个迷信的人或是文盲,他可能管理好一个大公司吗?当公司面临危机的 时候,他是不是回去烧香拜佛来解决问题? 应该治愚。人死于饥饿总比死于内心的空虚强。如果一 个人的内心是一片荒芜,那该有多可怕呀! 行文结构: 本文以正方一辩手的角度写陈述词,己方立场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首先,要亮明身份和立场, “我是正反一辩手,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然后解释什么是“治愚”,什么是“治 贫”,并在此基础上再次简单陈述己方观点,“如果要说二者谁更重要,判断的标准就是哪个更利于 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方认为,治愚比治贫更重要”。接下来进入文本的正文部分,即“我方为什么 ·23· 认为治愚比治贫更重要”,此部分可以采用平行结构,从“‘治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的是根本性的 问题,而‘治贫’只能解决表面”“‘治愚’的适用范围比‘治贫’更广”“‘治愚’产生的效果比‘治 贫’更有持久性”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再次以简练的语言申明己方观点,“我方坚定地相信: 治愚比治贫更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