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七 下 语 文 学 案 集 ‎ 目 录 第 一 单 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2。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 3。 丑小鸭学案 4。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案 未选择的路学案 5。 伤仲永学案 第 二 单 元 6. 黄河颂学案 7。 最后一课学案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 9。 土地的誓言学案 10。 木兰诗学案 第 三 单 元 11. 邓稼先学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 15。 孙权劝学学案 第 四 单 元 16. 社戏学案 17。 安塞腰鼓学案 18。 竹影学案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学案 20。 口技学案 ‎ 第 五 单 元 21. 伟大的悲剧学案 22。 在沙漠中心学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24。 真正的英雄学案 25。 短文两篇学案 第 六 单 元 26. 珍珠鸟学案 27。 斑羚飞渡学案 28。 华南虎学案 29。 马学案 30。 狼学案 第 一 单 元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 案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 勤学过程:‎ ‎1、字词过关: (《查看三点一测》)‎ ‎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 ‎3、鲁迅名言:‎ ‎ ‎ 4、 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 ‎ 5、 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 ‎ ‎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听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 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 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 ‎ ‎ ‎9、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 ‎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 ‎,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 ‎ 第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 ‎ 第三、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段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11、百草园本是荒原,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 ‎12.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13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表现在哪些方面:‎ ‎ ‎ ‎14、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 ‎ ‎②“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 ‎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 ‎ ‎ ‎15、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 ‎ ‎ ‎16、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 ‎17、准确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 ‎ ‎18、阅读本文你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 ‎19、背诵第二段和第七段:‎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 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学习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学习时间:两课时 ‎ 勤学过程:‎ 1、 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 ‎  ‎ ‎2、 我所了解的林海音作者简介 ‎ ‎ ‎ ‎ ‎3、 唱唱《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4、 题目的含义:‎ ‎  ‎ ‎5、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  ‎ 4、 ‎“花”在全文中出现过几次?它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 ‎  ‎ ‎7、贯穿全文的线索“花”以外,还有什么呢?‎ ‎ ‎ ‎ ‎ ‎8、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 ‎ ‎ ‎ ‎9“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 ‎ ‎ ‎ ‎10、简单归纳一下“我”成长的历程:‎ ‎  ‎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12本文美点寻踪(美在哪里?)‎ ‎ ‎ ‎13、概括本文主旨:‎ ‎  ‎ ‎14、从本文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体会。‎ ‎15、作文设计 以自己成长过程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 ‎“成长需历经要挫折”这一主题。‎ 要求:(1)采用象征手法。(2)字数六百字以上。‎ 第3课 《丑小鸭》学 案 学习目标: ‎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学习重点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 学习时间:一至二课时   ‎ ‎ 勤学过程: ‎ 一、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 ‎ 二、谈谈安徒生:(重点突出)‎ ‎ ‎ 三、复述情节:(完整、简洁、准确)‎ 四、学了课文,你最想跟童话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话,请你从以下题目中选出一个,在小组里说一说,并评一评谁说得最好。1、丑小鸭哥哥姐姐 2、鸭妈妈3、养鸭的小姑娘 ‎4、小鸟、猎狗5、农夫6、丑小鸭 ‎ ‎ 五、根据丑小鸭的遭遇造句:(不少于三个)‎ ‎ ‎ 六、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多多益善,但要言之有据。)‎ ‎ ‎ 七、读后感的写作——读《丑小鸭》:(结构入格:引、议、联、接)‎ 例文点评:本文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修改,请写在下面:‎ 读《丑小鸭》‎ 李 俊 杰 明月高悬在碧如秋水般的天空中,夜,已经很深了,但平时贪睡得我却久久不能入睡。丑小鸭那不屈服命运,努力进取的身影还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安徒生,这一全世界家喻户晓的童话大师写的这一片带有自转性的童话《丑小鸭》,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不正应验了这个道理吗?‎ ‎ 丑小鸭原是一个不知来历、被遗忘的天鹅蛋,被一只母鸭当成了鸭蛋把它孵出来,由于它体积太庞大、长得太丑陋,处处受到欺负。甚至到后来鸭妈妈也抛弃了他,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可她居然因为自己孩子的丑陋,这个表面的东西,而抛弃了他,这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母亲呀!但是丑小鸭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和打击后,她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这一篇生动的童话使我引起了深思:我和丑小鸭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它天天都经历着艰难险阻,吃不饱穿不暖,甚至稍不留神,就会丢掉性命,而我呢?从小到大没遇到什么大的困难,在家里想吃就吃,天天沉浸在亲情的温暖下。可以说我是一颗温室里的种子。我不禁有一丝惭愧,丑小鸭和我是一个多么大的对比呀,它经过努力变成了天鹅,而我在那么好的条件下,不好好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成绩也怎么不理想,这完全是对良好物质条件的糟踏。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丑小鸭那种知难而进,奋勇拼搏的,向往一切美好事物的精神,好好学习,这样才不辱现在良好的条件。‎ ‎ 丑小鸭的故事验证了“是金子总会放光”这一句话。有恒心,铁棒也能磨成针,只要你肯为之拼搏、奋斗,那么有一天你也能变成一只“白天鹅”,自由翱翔在生活的天空中。‎ 第4课 《外国诗两首学案》学 案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背诵诗文。‎ ‎  2、能力目标:‎ ‎    ①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    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3、情感目标: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学习重点、难点:  ‎ ‎  ①熟读背诵全诗。‎ ‎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 ‎  ③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学习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 学习设计 一课时 勤学过程:‎ 假 如 生 活 欺 骗 了 你 ‎ ‎ 一、 谈谈普希金:‎ ‎ ‎ 二、背诵比赛:(了解诗意,争取不加字不减字)‎ 三、诗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意境)‎ ‎ ‎ 四、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 ‎ 五、诗歌的两个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 ‎ 六、作者通过展示他的生活态度,要告诫我们的是道理是: ‎ ‎ ‎ ‎ ‎ 七、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略)‎ 未 选 择 的 路 ‎ 弗 罗 斯 特 一、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 ‎ ‎ 一、 说说弗罗斯特(1874-1963)‎ ‎ ‎ 二、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 ‎ ‎ 三、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 ‎ 五、象征的手法和比喻的区别 ‎ 第5课 《伤仲永》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勤学过程:‎ ‎1、熟读课文,口头翻译 ‎2、字词过关:‎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 )父异焉:( ) 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 ) 父利其然也:( )( )不使学:(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从先人还家:( ) 予闻之也久:( )令作诗:( ) 于舅家见之:( )( )还自扬州:(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 仲永之通悟:( )贤于材人远矣:( ) 卒之为众人:( )且为众人:( )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 )‎ ‎3、语句翻译 ‎ ‎(1)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译: ‎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 ‎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译: ‎ ‎(4)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矣,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 ‎ ‎4、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 ‎ ‎ ‎5、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情形是怎样的? ‎ ‎ ‎ ‎6、文章对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大力铺陈其才能初露的情形,仅用几笔点出他才能衰退、沦为平庸的结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 ‎ ‎7、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 ‎ ‎ ‎8、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 ‎ ‎ ‎9、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 ‎ ‎10、《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 ‎ ‎11、从下面的材料中你读出了什么?‎ ‎ ‎ 永康的成长烦恼 ‎ ‎ “神童”魏永康,两岁的时候识两千多个汉字,四岁就上了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八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 ‎ 他母亲一心希望他成为科学家。据其母亲说,孩子幼年时,没有任何小伙伴,“没有玩过,即使带他玩也都是搞学习,一边走一边搞学习,一边走路一边搞学习,如果六一儿童节带他到街上看花灯,看元宵,看热闹,我都是要他用心形容这个场面,要他学成语。”‎ 他把所有孩子们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三年时间里,永康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在一级级的连跳的同时,他也跳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上所有的事,都是其母亲一手包办。魏永康在学校住宿后,用别人的牙膏,穿被人的鞋子,袜子也乱丢,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而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魏永康回家后,母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他出门,而永康在家里也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同妈妈讲话。母子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 ‎  长期以来的心理自闭使魏永康非常内向,语言表达木讷迟缓,极少与人沟通。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昔日中国第一神童如今出家为僧 ‎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破格录取了少年天才宁铂,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当年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最后他选择了出家为僧。与宁铂同时代的“神童”也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 ‎ 他说:“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反思“神童悲剧”‎ 从神童个体来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足以抵御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的地步。无度的宣传和热捧,对他们的健康自然成长造成了莫大的损害。神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童”字,而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是游戏、同龄人及岁月才能给予的精神财富,当神童把过多的精力都用于频繁的跳级和对新知识的猎奇时,其作为孩子的生命架构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比例失调--身子的整体发育萎缩了,而脑袋独大了。当有一天弱小的身体支撑不了沉重的头颅时,整个神话就轰然倒塌。‎ 可以说,时代的关注造就了他们,又无情地将他们推向成功的反面。因为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那些“神童”心中留下难以治愈的“硬伤”。因此,我们看到宁铂的黯淡,看到魏永康的陨落。 ‎ ‎ "悲剧神童"是现代版"伤仲永"!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最终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是一株株"病梅",初看起来姿态万千,但却缺少生命力…… ‎ 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法]卢梭.爱弥儿 ——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2读了此文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13、背诵课文:‎ 第 二 单 元 第6课 《黄河颂》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学习难点:‎ 领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间:1节课 勤学过程:‎ 一、解决字词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2.深情地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四、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②这首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③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黄河”,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④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⑤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 ‎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⑦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⑧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第7课 《最后一课》学 案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 2.理解并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重点:‎ ‎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    2.领会本文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 ‎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勤学过程:‎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关小说的知识及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 ‎ ‎3、积累词语 ‎4、本文的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是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5、小说可以分为几部分,应如何划分?‎ ‎ ‎ ‎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请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7、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从这些心理描写种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有些什么变化?(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描写小弗朗士的语句,对小弗朗士的变化进行简要概括)  ‎ ‎8、小弗朗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9、勾画文中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探究以下问题:小说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怎么理解这些他的这些表现?(请分别陈述描写了什么,怎样理解)‎ ‎10、学生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1、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 ‎ ‎ ‎12、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    ‎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爱国主义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 在反复诵读中,理顺文章内容,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进行说理以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浩荡雄起之语言,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分析比喻句的含义,体会其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雄健精神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积累字词 三、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量读出气势和感情。‎ ‎2、围绕这个题目,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当时国运如何艰难?请在文中勾画能够体现国运艰难的词语或者句子。‎ ②雄健的国民是怎样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③请用一个词揭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 ④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 ‎ ‎ ‎ ‎3、你能举出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人物吗?‎ ‎4、是否只有艰难的国运才需要雄健的国民?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 第9课 《土地的誓言》学 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学习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学习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法 探究问题法 ‎ 勤学过程:‎ 一、 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二、 积累字词 三、思考下列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的?‎ ‎(2)文中哪些内容是对作者故乡土地的描写?请在文中勾画,认真读读。‎ ‎(3)这是一片 的土地?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的?自己好好读读。‎ ‎(4)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5)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8)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 “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9)你还知道哪些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第10课 《木兰诗》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2.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会朗诵、背诵全诗。‎ ‎5.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勤学过程:‎ 一、了解《汉乐府》及花木兰 二、积累字词 ‎1. 机抒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 朔气        金柝  可汗 著我  红妆    傍地 ‎ ‎2.解释加点的字 当户织           惟闻 何所忆            见军帖    ‎ 十二卷             阿爷         市鞍马         旦辞         ‎ 但闻      朔气               策勋     百千强              ‎ 不用尚书郎    出郭           著我  帖花黄   ‎ 脚扑朔 眼迷离   傍地走  ‎ 三、背诵《木兰诗》‎ 四、阅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两个四短语。‎ 并在此基础上复述故事给家人听。‎ ‎2、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 ‎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有什么用? 并找出其它类似的句子。‎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请赏析这一组句子。‎ ‎5、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6、木兰不当官只因为她不慕功名富贵吗? ‎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8、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从文章中体会一下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9、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吗?‎ ‎10、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11、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又怎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第 三 单 元 第11课 《邓稼先》学 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    ‎ 二、积累字词: ‎ 三、解决以下问题:‎ ‎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大意。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合作探究: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 ‎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4.研读赏析: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5.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 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2.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4.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5.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学习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课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 学习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积累字词 三、解决以下问题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③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④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 ⑤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 ‎⑥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⑦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句式来再一次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 ⑧在文中勾划重点语句并品味其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 ⑨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请讲讲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感人的名人故事片断,看谁讲得生动有趣。‎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 案 学习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养成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 ‎2、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二、积累字词(默读全文,划下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字句, 筛出生字。)‎ 三、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其中一共写了哪些事情,试加以分析并概括。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 四. 研讨学习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 ‎1. 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请结合课文,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 ‎ ‎2.文中如何加以刻画?(①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  ②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 ‎ ‎3. 总结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 ‎4.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 ( 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 五、研读与赏析语言: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说说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六、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身处逆境,却不沉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2.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也会正确对待厄运,请你说一条关于厄运的名言俗语以共勉。 ‎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 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4、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难点: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问题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二、字词过关:‎ ‎1.文中勾划字词。‎ ‎2.按拼音写汉字。‎ bèng( )发 qiào( )起 zòng( )观 lǚ( )着 淹mò( )‎ fù( )盖 滑jī( ) 荒miù( ) 和ǎi( ) 一拍jí( )合 ‎3.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三、整体感知:‎ ‎(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 ________,法国 ________,被称为 ________。其代表作有 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的人物________是他的启蒙老师。‎ ‎(2)全文好像是一出舞台剧。时间: ________。地点: ________;人物: ________;主要内容: 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体味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________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________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________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 ________,时而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 ________。他激动起来未免 ________,但激动后________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这一段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 模仿句式造句:他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写表格,试比较四人的肖像、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 ‎ 肖  像 语 言 性 格 福楼拜 屠 格 涅 夫 都 德 ‎ ‎ ‎ ‎ 左 拉 ‎ ‎ ‎ 五.品读赏析:‎ ‎1.比较描写: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于哪一方面?‎ ‎2.作者写人物的语言,为什么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 ‎3.本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其中也插入了一些抒情和议论的文字,试举几例,并说说其作用?‎ ‎4.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 ‎5.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假设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请你试着作描写。 ‎ 第15课 《孙权劝学》学 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 ‎4、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5、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 ‎6、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 学习重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 ‎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 3、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勤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作品,了解主要人物。‎ 二、 字词梳理:‎ 1. 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 2. ‎    ①卿(  ) ②涉(  ) ③邪(  ) ④孰(  ) ⑤遂(  ) ⑥岂(  ) ‎ 3.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 )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 )别。 ‎ ‎3.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b、但当涉猎 博士: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但: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 c、见往事耳 d、既更刮目相待 见:古义  今义 更:古义__________ 今义 ‎ ‎4、成语解释并造句 ‎ 吴下阿蒙: ‎ ‎ 刮目相待:‎ ‎5、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译一译:尝试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 ‎(2)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 ‎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 ‎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 ‎(3)分角色朗读,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说说以下语句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卿言多务,孰若孤?” ‎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理清思路:‎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鲁肃为什么这样做? ‎ 四、深入探究 ‎ 1、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 ‎ 孙权:‎ 吕蒙:‎ 鲁肃:‎ ‎2、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一、 拓展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说说你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 ‎2、作业:《我来劝你多读书》‎ ‎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上重视学习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六、背诵全文 第 四 单 元 第16课 《社戏》学 案 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 ‎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 ‎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学习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学习难点: 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学习时间:三课时 ‎ 勤学过程 : ‎ 第 一 课 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了解社戏相关内容。‎ 二、重点字词梳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是都在讲“社戏”吗?讲了哪些事?可以概括为那几大内容?‎ ‎2、文章的结尾写“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都好吃吗?戏看好吗?请找出相关句子。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一、 课后作业、体验拓展:‎ 二、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会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 二 课 时 五、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体会文章写法。‎ 讨论后自行找出文中“美”的地方,也就是写得好的地方。‎ 提示:从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准确使用动词、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四个方面去思考,抓住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去体会。‎ ‎1、夏夜行船和月下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很精彩。夏夜行船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月下归航中“我”的心情与看戏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分别说说他们是怎样性格的人,找出文中相关句子来谈体会。‎ ‎3、仔细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在书上勾画出孩子们开船时一系列的动词,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六、课后作业:‎ 从文中找出五个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 第 三 课 时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说表达效果。‎ 六、赏析词句,品味语言。‎ 提示:品析精彩词句A.掌握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B.考察词语的语境义;C.从修辞等角度对词语进行深入理解。D、体会情感。‎ ‎1、仔细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回答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 ‎(4)把“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中的“蹿”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请加以对比、品味和想像。‎ ‎5、“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你是怎样理解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的?‎ ‎6.你是怎样理解文末六一公公夸赞“我”的那两段话的?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 七、扩展练习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你可以学习这种写法,将你童年时一次美好经历感受写下来吗?‎ 第17课 《安塞腰鼓》学 案 学习目标: ‎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学习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习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作者及题解,了解安塞腰鼓。‎ 二、课文重点字词。‎ ‎ ‎ 三、朗读、感知。‎ 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试用“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看谁填得多)‎ 明结构。2、读一遍课文,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理清文章思路,想想,安塞腰鼓是一种激情奔放的舞蹈,为什么文章要以静开头,以静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寻美点。3、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_________ ”的句式叙述出来。如: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四、朗读、品味 ‎ 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 ‎ 用“我喜欢             这样的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 ‎ 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三)自由式美读 五、合作探究,品悟语言。‎ ‎①“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一股劲”?‎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这么强大的力量?)‎ ‎③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④——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 六、小结 ‎  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找课文句子)‎ 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 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 第18课 《竹影》学 案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勤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 ‎ 二、重点字词。‎ ‎ ‎ 三、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 ‎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请勾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地表现童真童趣的描写,进行点评、赏析。‎ 五、自主探讨,合作交流 ‎1、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请归纳一下。可找中国画与西洋画各一幅来进行对照,让学生指出其不同之处。(对文中所提及的大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再配合作品,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2、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游戏与艺术有什么样的关系?‎ 六、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 七、布置作业: ‎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 第19课 《观舞记》学 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丰富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并感悟课文对舞蹈艺术优美生动地语言描写。‎ 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作文片断仿写练习,即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家及作品,了解印度文化。‎ 二、课文字词梳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 四、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 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1、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 ‎(二)探寻“语言美” ‎ 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请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可在书中勾画)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 五、赏析语言、体会印度文化。。‎ ‎1、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2、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六、知识迁移,模仿练笔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欣赏一些舞蹈图片,然后写一片断。‎ ‎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优美的词语从各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所想到的。(请写在背面)‎ ‎2、延伸思考: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 第20课 《口 技》学 案 ‎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学习重难点 ‎ 重点: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 学习课时:2课时 勤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读 ‎1、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等,了解口技这种艺术。‎ ‎2、了解作者及作品。 ‎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 ) 呓( )语 齁( )声 曳( )屋 ‎ ‎ 许许( )声   犬吠( )  叱( ) 少顷( )‎ ‎2、小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本文的重点字词。‎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 )‎ ‎⑵、古今异义。 ‎ 会:会宾客大宴(古 ;今: ) ‎ 但:但闻抚尺一下(古: ;今: )‎ 施:施八尺屏障(古: ;今: ) ‎ 是:当是时(古: ; 今: )‎ 虽:虽人有百手(古: ;今: ) ‎ 奋:奋袖出臂(古: ; 今: )‎ 走:几欲先走(古: ;今: ) ‎ 股:两股战战(古: ; 今: )‎ 闻: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 ;今: )。  ‎ ‎⑶、一词多义: ‎ ‎①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 ‎ ‎②以为妙绝 ( ) 群响毕绝( )‎ ‎③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④手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⑤有鼠作作索索( )…百千其作 ( ) ‎ 当是时( ); 问今是何世( )‎ ‎⑷、词语活用: ‎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 ‎ ‎②不能名其一处( ) ‎ ‎③会宾客大宴( )  ‎ ‎⑸、重点词语翻译: ‎ 少顷:   既而:   ③是时:   ④未几: 一时: ⑥呓语:   絮絮: 中间[jian]: ⑨意少舒: ⑩稍稍: 倾侧:   齁: ‎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觉 : 欠伸:‎ ‎(6)重点句子翻译: ‎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翻译: ‎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翻译: ‎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 ‎3、了解全文故事内容及结构。‎ 三、研读课文。‎ ‎1、朗读第1段和最后一段,体会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思考:这些数字的运用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想想口技人表演了哪几个场景?说说描摹了哪些声音?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请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1、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出来。体会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2、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了这篇课文,从写法上,我学到了 “ ”‎ 六、互动释疑,复述背诵。‎ 七、总结 八、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小片断。(考场上,你们或许会因一道难题而冥思苦想,或许会抓耳挠腮,或许会左顾右盼,也或许会……到了交卷的时候呢?有的同学还在奋笔疾书,有的同学还想“浑水摸鱼”,有的同学还想“鸿雁传书”……)请你用一段话描写这样精彩的场面!‎ 第 五 单 元 第21课 《伟大的悲剧》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2、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 难点:1、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2、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习时间:2节课   ‎ 一、了解作者:‎ ‎ ‎ 二、了解南极:‎ ‎1、地理位置的南极 ‎2、自然环境下的南极 三 字词(你都认识了吗?)‎ 四、理解“悲剧”的含义(注意概括要素)‎ ‎1.课文《伟大的悲剧》就记录了南极探险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请快速阅读课文,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尽量用一句话概括每件事)‎ ‎2.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同学讲述完之后,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话谈谈看完故事后的感受? ‎ ‎4. 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理解“伟大”的含义:‎ ‎1.文中的哪些语言细节描述让你感受强烈?为什么? ‎ ‎2、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同学们所选取的语句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作者所说的“伟大“呢?‎ ‎4.作者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六、 收获:‎ ‎ 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 七、 拓展:‎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 八、总结:‎ 第22课 《在沙漠中心》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学习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一、了解沙漠:‎ 二、了解作者:‎ 三、词语积累 ‎  乙醚( )  虫豸( )  硌( )  犁铧( )( )‎ ‎  脐带( ) 真谛( ) 噎( ) 筛糠( )( )‎ 还有哪些字不会?记下来:‎ 四、整体感知:‎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3、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 五、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先找出,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其妙处)‎ ‎1、你认为心理描写最成功的句子是?‎ ‎2、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3、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是?‎ 六、感悟体验(注意:观点明晰,阐述恰当。)‎ ‎1.你感受到作者的哪些美好的品质,如果此时此刻圣埃克需佩里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2.2002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七、总结:‎ 本文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 案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 ‎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学习重难点:‎ ‎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学习时间: 1节课 勤学过程:‎ 一、简介:‎ ‎1.作者:‎ ‎2.了解珠穆朗玛峰:‎ ‎3.了解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 ‎ ‎ 二、字词:‎ ‎ ‎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4.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四、细读课文。‎ ‎ 1.揣摩语语言:请阅读突击“第二台阶”(4——8自然段)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9——15自然段)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找出文中打动你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词句,比较体味:‎ ‎  【方法】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 ‎2.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   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150字以内)‎ 七、小结 ‎   这一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24课 《真正的英雄》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演讲词特点,丰富航天知识,提高阅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和百折不饶的精神。‎ 学习重点:‎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 ‎2、 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勤学过程:‎ 一、介绍:‎ ‎1.作者:‎ ‎2.背景:‎ ‎3、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航空空难的事件吗?(可以选做)‎ 二、字词:‎ 三、整体感知全文:‎ ‎1、文中追忆了哪几位航天英雄?这不幸牺牲的七位宇航员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 ‎2、里根总统的悼词中,还讲了哪些内容,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 四、品读文章:‎ 再仔细品读文章,从文中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出你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五、总结:‎ ‎1、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请你谈谈。‎ ‎ 2、演讲词的特点?‎ 第25课 《短文两篇》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时间:1节课 勤学过程:‎ 一、简介。‎ ‎1.作品:‎ ‎2神话; ‎ 二、字词梳理:‎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 ‎    ①夸父(  ) ②渭( )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 夸 父 逐 日 ‎《山海经》‎ ‎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 )得( )饮,饮于( )河( )、渭;河、渭不足( ),北( )饮大泽。未至( ),道( )渴而( )死。弃其( )杖,化为( )邓林。‎ ‎3.成语解释 夸父逐日 ‎4、翻译下列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译文:‎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5、译一译:尝试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1)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2、理清思路:‎ 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四、深入探究 ‎1、简单分析一下夸父人物形象: ‎ ‎ ‎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4、古人通过这个奇妙的神话的用意是什么?‎ ‎ ‎ 共 工 怒 触 不 周 山 一、字词梳理:‎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 ‎    ①颛顼(  )( ) ②焉(  ) ③潦(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 ‎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 )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 )水潦( )尘埃归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柱折,地维绝 译文: ‎ ‎(2)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 ‎4、译一译:尝试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 ‎2、理清思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 ‎ ‎ ‎3、“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第 六 单 元 第26课 《猫》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 ‎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学习时间:2课时 勤学过程:‎ ‎ 一、知识储备 ‎1.作者解介 ‎2.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朗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           ‎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   3.郑振铎先生家里养了三只猫,请同学按照读“             ”,‎ 我看到了一只       猫的格式,谈谈对这三只猫的不同感受?‎ 示例: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看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 三、精读探究,体会情感 ‎(一)、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 ”)。这可以说是一桩冤案,请同学们当当法官来审理这个案件:‎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 犯罪嫌疑人: ‎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 。2、案发后的表现: 。‎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 案件定性: ‎ 案件反思: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应该有些感悟了,请你结合课文按照下列格式,谈谈你的感受吧:读“ ”, 我体味到 ‎ 示例:读“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体味到“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四、品读探究 体会写法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五.主题探讨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1、对于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2、对于第三只“可怜的猫” 3、对于第二只猫 ‎4、对于隔壁周家的丫头5、对于那个捉走第二只猫的过路人……‎ 启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明确: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七.拓展延伸 加深体会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第27课 《斑羚飞渡》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词 2、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味斑羚形象、飞渡细节、环境描写 4、 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5、 尝试解读寓言(故事)对人类的启示 学习准备:‎ 提前阅读文本,理解并记忆文本中出现的生字和词语。能对文本主旨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时间:2节课 勤学过程:‎ 字词过关,给划线字注音:‎ 甜腻( ) 斑斓 ( ) 戛洛山 ( ) 斑羚( ) 娴熟 ( ) ‎ 肌腱( ) 逞能( ) 恍惚 ( ) 剖开( ) 狩猎 ( )‎ 炫目( ) 对峙( ) 湛蓝 ( ) 悲怆( ) 稚气 ( )‎ 蹿跃( ) 山涧( ) 桥墩 ( ) 开辟( ) 苍穹 ( )‎ 凌空( ) 媚态( ) 略胜一筹( ) 眼花缭乱( ) ‎ 秩序井然( ) 进退维谷( ) 一尘不染( ) ‎ 解释:‎ 略胜一筹:‎ 进退维谷:‎ 秩序井然:‎ 一、作者简介及斑羚介绍 沈石溪:‎ 斑羚:‎ 二、 整体感知 1、 ‎ 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一定让你特别感动,如果与没有读过课文的家人或朋友分享这个故事,你会怎样向他们讲述?(注意复述的要点)‎ 2、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 形象及主旨探究 1、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斑羚竟能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这样的壮举?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吗?‎ ‎(建议用句式“我认为这是一群 的斑羚,因为 。”)‎ ‎2、镰刀头羊作为这群动物的首领、这场飞渡的组织者,请你谈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头羊?(建议用句式“我认为这是一只 的镰刀头羊,因为 。”)‎ ‎3、斑羚及镰刀头羊的形象让我们感动,作者描写这些感人的动物形象的目的什么呢?‎ 四、写作方法采撷(同学们,这群斑羚的故事令人感动,还取决于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就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文字吧!看看我们能从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呢?)‎ ‎1、品读细节:你觉得文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哪里?为什么会打动你,能从作者的用词和使用的修辞手法方面谈谈吗?‎ ‎2、品析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作用:1.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2.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4. 象征和暗示。5. 衬托人物心情。6. 交代人物活动环境。7. 深化文章主题。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能否说说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或听说过与课文中讲到的类似的故事? ‎ ‎2、当面临着关乎生死存亡的灾难时,这些动物的选择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人类面临灾难时,每个个体生命该如何选择?选择:他人?自己?面对民族的兴亡的时候:该如何选择?选择:个人?集体?(请举例说明)‎ 第28课 《华南虎》学 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能力目标:‎ ‎ 1.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 2.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情感目标:‎ ‎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激发自己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重点难点:‎ ‎ 1.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学习时间: 1课时 勤学过程:‎ 一、 说成语,咏虎诗,感受人们心中的老虎形象。(可以是有关老虎的成语、故事)‎ ‎1.积累:‎ ‎2.齐读《老虎》 思考:这只老虎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你在诗中的看到了怎样的老虎? ‎ ‎ 二、简介:‎ ‎1.华南虎:‎ ‎2.作者:‎ ‎3.写作背景:‎ ‎ ‎ 三、推荐你认为易错的字词:‎ 四、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听读、欣赏。‎ ‎2.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如:我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看出,这是一只蔑视世俗的老虎。提示找出文中关键词。‎ ‎3、我从 看出,这是一群 的观众。‎ ‎4、对于我也是观众中的一员,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吗?我从 看出,我是一个 的人?‎ 五、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为什么其他观众和我有这样的不同反应呢?那么我们不得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注意时代背景)‎ ‎2.华南虎有什么象征意义?‎ ‎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 六、拓展:‎ 我们设想一下, 生活中那些人是属于华南虎形象的?‎ 七、教师寄语:‎ 第29课 《马》学 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 学习时间:1课时 勤学过程:‎ 一、你知道吗?‎ ‎1、那种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2、中国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1。‎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3.马原本(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四、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 ‎3.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4.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五、品味语言 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请品味本文的拟人化手法 六、延伸、拓展 ‎1、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 2、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第30课 《狼》学 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 ‎2、积累文言词汇。‎ ‎3、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认识狼的另一面,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学习重点:‎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认识狼的另一面,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学习时间:2课时 勤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储备 ‎1.简介作者及作品 作者蒲松龄,字 ,号 , 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 》。《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郭沫若也曾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生活的贫寒,仕途的凄凉,使蒲松龄有机会广泛接触下层群众,深入社会生活,看到种种不平之事,激起了忿忿不平之感,同时积累了素材,为他的小说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聊斋志异》是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 2.关于《聊斋志异》书名 ‎  首先看“斋”,是书房的意思。“聊斋”是“聊天的书房”。“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奇特怪异、与众不同的意思。这本书的名字连起来可以是“在我的叫‘聊斋’的书房里记述奇特怪异的故事”。‎ 二、字词梳理:(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注意解词;试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1.读准字音 ‎  缀( )   窘( )   苫( )   弛( )  眈( )‎ ‎  黠( )   瞑( )   暇( )   隧( )  尻( )‎ ‎  寐( )   少时(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了解大致内容 狼 ‎  蒲松龄   ‎ 一屠[ ]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 屠惧,投以[ ]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 ]两狼之[ ]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 ]奔倚其下,驰[(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眈眈(dān) ]相向。‎ 少时,一狼径[ ]去[ ],其一犬[ ]坐于[ ]前,久之[ ],目似瞑[瞑(míng): ],意暇[ ]甚。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 ]]入以[ ]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 ]露尻[ ],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 ]以[ ]诱敌。‎ 狼亦黠[ ]矣,而[ ]顷刻两毙,禽兽之[ ]变诈[ ]几何[ ]哉?止增笑[ ]耳[ ]。      ‎ ‎3.通假字 ‎  止有剩骨   “ ”通“ ”‎ ‎  4.解释加点的字 ‎  缀行甚远        缀: _______‎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________ ‎ ‎  屠乃奔倚其下      奔倚:_________ ‎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顷刻:_________  ‎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意:________ ‎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_________ ‎ 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苫蔽成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眈眈相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犬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暇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其: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 一狼洞其中。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屠自后断其股。( )‎ 其一犬坐于前  ‎ 之:复投之(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 久之 ( )  又数刀毙之( ) ‎ 以:投以骨 ( ) 以刀劈狼首 ( )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 盖以诱敌( )‎ 意 :意暇甚 (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敌:恐前后受其敌 ( ) 盖以诱敌( )‎ ‎ 前:恐前后受其敌( )  狼不敢前( )‎ ‎ 6.词性活用 ‎ 一狼洞其中。(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其一犬坐于前。( )‎ ‎7.特殊句式 ‎  投以骨   ( )。‎ ‎8.句子翻译 ‎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⑶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 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 ‎  ‎ ‎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  ‎ ‎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  ‎ ‎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 ‎ ‎ 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 ‎ ‎6.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 ‎ 五、语言训练 ‎  1.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两狼合伙用计暗算屠户而又被屠户分别杀死的情节吗?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看谁讲得更精彩)‎ ‎ ‎ ‎2.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