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付印
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沉重打击;陷入绝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世界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 近代世界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的拓展 逐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买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欧美代议制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与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 理论和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体系(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相对论创立;量子论诞生 近代以来世界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会的禁锢“神创说”;拉马克杂早期进化思想;达尔文进化论 科学发展历程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蒸汽时代的到来;电气革命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 现 代 世 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苏俄革命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优先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及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北约、华约组织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格局的演变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当今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于加入: 19世纪以来的 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世界文学(现代主义) 世界文学艺术 美术的辉煌: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现代主义 音乐与影视艺术: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音乐的发展;影视艺术产生发展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点复习分解提纲 一、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A:宗法制:按血缘亲疏分为大小宗但大小宗是相对的;规定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方式。周王“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册封地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A: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朝廷)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演变过程:①萌芽——战国时期;②创立——秦朝;③巩固——西汉;④完善——隋唐;⑤加强——北宋;⑥新发展——元朝;⑦强化(或顶峰)——明清。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域;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E: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③地位: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 A: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巩固:利用“中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分散王国力量以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 C: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皇权:三分相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从地方挑选精壮士兵组成禁军);削实权(派文臣为地方知州,又设通判互相监督);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作用: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又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D: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宰相行使中央大权。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E:总的趋势:北宋前地方占上风;北宋后中央对地方斗争中明显占上风。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选择) A: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在地方废行省机构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 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清初还大兴文字狱。 (5)选官任官制度的演变:(★★★选择) A: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先秦(贵族世袭) B:察举制——汉朝: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选才标准是孝廉。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影响:拓宽了选官渠道,西汉武帝时注意德才兼备也就人才济济。 C:九品中正制——魏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担任中正官考评定级,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起初,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随着豪强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门阀士族的形成。 D:科举制——隋唐形成 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5年)废止。特点: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评价:积极意义:①科举制的实行,打破门阀士族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封建经济发展。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①明清时八股取士:规定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答题形式为八股文,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②科举考试专考诗赋书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6)文化专制政策: 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2.古代中国的经济 (★★★★★选择)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大题) A:耕作方式: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二牛三人),后来还出现二牛抬杠式犁耕法;唐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步犁基本定型,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成熟。 C: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古代农业的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明清时期更暴露出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和封闭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落后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E:小农经济的影响:①积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消极:自然经济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抵御灾害能力弱;生产生活较为封闭导致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F:土地制度: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明朝后期以后期租佃制盛行(明政府编制“鱼鳞图册”作为征税依据,同时确认了田主的土地所有权) (2)手工业的发展: A: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东汉时期发明冶铁鼓风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使得钢的产量和质量在16世纪以前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B:制瓷业: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制瓷成熟,生产青瓷。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北宋定窑的白瓷孩儿枕、哥窑的冰裂纹;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C:纺织业: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养蚕缫丝,商代有织机西周有斜纹提花织物;西汉素纱禅衣,“丝国”的称号;唐朝吸收波斯织法与图案,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中心,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商业的发展 : A: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私商崛起。黄金白银成为货币,“陶朱公”范蠡—商人鼻祖。 B: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两汉有丝绸之路,隋唐有大运河;汉武帝铸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柜坊和飞钱;广州是最发达的外贸港口,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C:宋朝:打破坊市界限,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草市更加普遍,民族边境地区出现榷场;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是政府重要税源;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主要财源。 D:元朝:大都是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E;明清时期: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实力的商帮。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大题)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高产粮食作物引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丝织业等手工行业出现提花机等分工协作;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特征:雇佣关系,商品生产。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机房”。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①经济: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小;②政治: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的积累;③外交: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和资本原始积累;④文化: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长期“重农抑商”的观念,缺乏商品经济的社会条件。 B:重农抑商:商鞅变法开始提倡,明清时期强化。主要表现:重农(奖励耕织、劝课农桑);抑商:贬低商人地位,实行专卖制度,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设置关卡征收重税。影响:封建社会及王朝建立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了赋役征派地租征收,巩固了封建统治。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终也不利农业;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C:海禁和“闭关锁国”: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人勾结倭寇,下令“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并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造成与世隔绝,阻挡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潮流。但也需看到,一定程度上海禁和闭关锁国,起到了抵制外来侵略巩固海防的作用。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大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选择) A:百家争鸣:是最早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 B:儒家:孔子的贡献:典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家思想:“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核心是“仁”,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仁义和王道、“性本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C:道家:老子《道德经》:世界本原是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E: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法治、集权。对秦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大作用。 F:孔子儒家思想的认识: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积极: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利于社会稳定;重视劳动人民的地位利于生产发展。消极:恢复周朝制度是保守的;“仁义”等在阶级社会里无法实现。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选择) A:代表人物: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精华发展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积极: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利于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发展。消极:纲常伦理是为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 B:汉武帝尊儒: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国家教科书为“五经”并设立教官为“博士”;兴办太学并命各郡县设学校(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3)宋明理学(★★★★★选择) A:程朱理学:儒学吸纳佛道思想成为理学,将儒家研究领域拓展到自然界,使儒学思辨化、理论化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一气二”,“人伦者,天理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B:陆王心学:吸纳佛教禅宗心法,南宋陆九渊创立,明朝王阳明加以发展。主张:陆九渊(“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发明本心”);王阳明(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C:评价:①积极:强调道德修行注重气节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重视发奋励志讲求以理统情,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理学。②消极:强化纲常名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片面强调义理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大题) A:李贽:反对唯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打破对孔子的迷信;强调“人皆有私”,主张个性发展。李贽自称“异端”,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 B: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为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空谈义理)倡导经世致用。虽未能形成新思想体系,但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黄宗羲的思想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清代学风。 C:认识:原因:①经济:明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们观念重视实际和个性要求;②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吏治腐败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激化。③程朱理学倡导的礼教,统治者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严重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和新科技传入开阔知识分子的眼界。未能形成如欧洲启蒙运动的原因: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而西欧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中。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西欧则资产阶级不断形成壮大并逐步掌握政权。③中国受处于正统地位的宋明理学的束缚;西欧则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选择) (1)科技成就:(★★★选择)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絮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植物纤维纸: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魏晋南北朝纸张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魏晋南北朝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把骑士炸的粉碎” 。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B:天文历法: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春秋战国:哈雷慧星的记录;《石氏星表》(战国石申所作,唐朝后成书)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用赤道坐标记录800多恒星位置)。元朝郭守敬革新浑仪(汉武帝时已使用,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前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为简仪,观测精度提高;编制《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却早了三百年。 C: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D:中医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E: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在内容上,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研究;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政治: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经济: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文化: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外交:自秦汉以来,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与不同的国家与文明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不同的文化,推动了科技进步。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政治: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文化:儒家思想重视政治伦理、轻视鄙薄技艺的价值观;科举制度也使得古代教育主要是为封建政府选拔官吏。。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选择) A:汉字:商朝甲骨文,金文(商周青铜器),小篆(秦“书同文”),隶书(秦朝出现,汉代盛行)。 B:书法:小篆(秦朝李斯泰山石刻);隶书(蚕头燕尾);楷书(笔画详备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从隶书转化而来。唐朝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是典范,“颜筋柳骨”);草书(笔画简约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行书(兼备楷书和草书的风格,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中佳作。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的行书也备受世人喜爱) C:绘画: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等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两宋宫廷画院最为活跃,风俗画是画坛亮点,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美术史上不朽之作;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最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王冕《墨梅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清郑板桥《墨兰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3)文学成就 A:先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篇诗歌,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战国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楚辞体,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B:汉赋: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气度。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宋词: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E: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白话长篇,除《三国演义》外都有反封建精神;《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A:过程:乾隆55年徽班进京献艺,与汉剧等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形成了京剧。同光年间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舞台艺术。民国时期外传。 B:内容: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奸臣扮相为净)。 5.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选择) A: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而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铁器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百家争鸣,士人争相谋划时政。 B:内容:①军事上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实行什伍制度,保障秦国兵源。②经济上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发展。奖励耕织,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收入。③政治上建立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思想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C: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发展地主经济,起一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 A:背景:公元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北魏统治下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冯太后临朝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内容:①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向农民征收徭役和赋税,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②实行“三长制”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③迁都洛阳。利于胡汉文化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发展。④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婚、汉姓、汉籍)。 C:影响:促使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间的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选择) (1)雅典民主政治:(★★★★★选择) A:条件: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多港促进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也使古代希腊工商业发达,海外殖民对外贸易兴盛;城邦中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激烈(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 B:过程:早期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演变;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实行民主监督,放逐威胁城邦民主的人),伯利克里民主制繁荣。 C:内容: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可参加),500人议事会(最高行政机构,前三个等级抽签产生),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30岁以上男性公民抽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常务执行机构)。 D:认识:目的: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在城邦间的激烈竞争中,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相对平等、法律之上。实质:少数成年男性的民主;压迫广大奴隶的工具。作用:机会相对公开平等,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难以保证官员和公职人员的基本素质;只适应小国寡民,易导致滥用。影响: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使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摇篮。 (2)罗马法(★★★★★选择) A:过程: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演变为适用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B:内容:调整财产关系;调解公民纠纷。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制度:陪审制、律师制、不告不理、无证无罪等。 C:影响:它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近代资产阶级立法的理论基础(拿破仑《民法典》以它为蓝本;《权力法案》《独立宣言》1787宪法《人权宣言》等以它为理论基础;日本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其影响)。还影响到近代一些亚洲国家的立法(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立法)。 7.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选择) A: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但在强调自由时,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B: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理想国》按道德品质分人为三类(“贤人”即哲学家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D: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人类是自然界最高级的;创立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二、近代部分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大题)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文艺复兴:性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享乐,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宗教蒙昧主义。主要代表: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术三杰”(米开朗基罗《大卫》拉斐尔《圣母》)。意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提供了精神动力: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冲破神学的桎梏,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实验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B:宗教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宣布《九十五条论纲》,另立新教简化宗教仪式。内容:因信称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教随国定(王权高于教权)。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自由)。作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传播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削弱了教会对主权国家的控制,促使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2)启蒙运动(★★★★★大题) A:背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夺取政权;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中,反王权和教权专制要求强烈;文艺复兴推动下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在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反教会斗争日烈。 B:内容:核心是理性主义(矛头指向封建王权、特权、教权主义;呼唤构建民主科学的美好时代)。主要代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主要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 C:影响:对欧洲(是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对世界(鼓舞了北美和拉美人民的独立战争;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鼓励亚洲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至今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大题) (1)新航路的开辟 A: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意义:“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地贸易往来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各地文明会合交融。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大题) A:荷兰:1581年摆脱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获得独立,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国)。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 B: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下半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认识:对殖民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急剧扩大的市场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抢劫和掠夺;种族灭绝 ;贩卖黑奴等)给殖民地带来灾难、贫穷和长期落后;同时,殖民者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对世界:使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3)工业革命(★★★★★大题) A、英国条件:“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6世纪以来发达的手工工场积累了一定技术;18世纪中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B、过程: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765年珍妮机发明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汽船,1814年出现了蒸汽火车等。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标志是电的发明(1867年西门子发电机,1879年爱迪生电灯问世);内燃机的发明,汽车飞机等重工业出现;化学工业的建立;新通讯手段的出现(1876年贝尔电话)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特点:第一次: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美各国;发明者多为技师徒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多在轻工业。第二次科学与技术结合,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D、影响:国内影响: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工场变工厂,细化社会分工。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城市化浪潮: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社会意识变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马克思主义诞生)。世界影响: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工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潮流(德国1871统一、法国确立共和制、俄国1861改革、日本1868明治维新、美国内战);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改变世界面貌:工业革命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促使世界面貌发生变化;全球殖民扩张使得东方从属西方;促成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形成。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大题)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大题) A:前提:13世纪以来的议会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尤其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胜利;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内战:开始(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税、法、军)-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共和国成立(1649年)—查理二世复辟(1660年)—“光荣革命”(1688年)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打着清教的宗教旗帜。 C、内容:《权利法案》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至上。意义:英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文献;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成为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D、建制: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发展—18世纪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议会产生内阁,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首相产生: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且经国王批准,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国王:世袭“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国家元首授命上院议员和形式任命首相及内阁大臣、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E、认识:特点:他是一种间接民主更具弹性、包容性和自由度;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将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立法、财政和监督内阁行政等权力,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暴力和内战维护社会的稳定;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大题) A:《独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颁布(杰斐逊等),继承发展了洛克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是主权者,人民革命权利论。不仅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而且第一次宣布民主共和国原则;被马克思称为世界“第一个人权宣言”,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拉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B:《1787宪法》(麦迪逊):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利高于各邦,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确定美国为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或分权制衡);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歧视黑人和印地安人;起初也没有规定人民基本权利。 C:总统共和制:立法权归国会,国会拥有立法、征税、宣战、缔约等权力;司法权归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审判权和最高司法解释权;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三军总司令,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大法官和内阁成员,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总统是权力的中心,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可以任命联邦法院大法官;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众议院可以弹劾总统与大法官,规定最高法院的司法程序;最高法院可以对总统、国会进行司法审查。 D、认识:是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力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美国长期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3)法国共和制(★★★★★选择题) A:大革命:爆发标志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94年热月政变标志大革命结束。 B:《人权宣言》: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生而具来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最高权力来自人民。1791年宪法的前言,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欧美亚洲等民主化进程。 C、共和制确立: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立法权赋予议会,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由参议院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和解散众议院。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选择) A:统一:“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胜利,1871年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完成统一。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拥有任命官员、召集与解散议会等权力;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的权力;议会是立法机构,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但法律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大题) A: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景: 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致经济恶化,矛盾激化。内容:农奴法律上获得自由(还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 获自由的同时可高价赎买份地。意义: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但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背景: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美国武力叩关幕府全面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农村,资产阶级、商人、新兴地主壮大;中下级武士要求改革并武装倒幕成功建立 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内容: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②“殖产兴业”,大力促进工业化。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③“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和社会风俗。“和魂洋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培养人才。④“效忠天皇”建立忠于天皇的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新式军队。1889年以天皇名义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近代天皇制度确立。评价: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从此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也是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农业落后制约工业发展、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灾难;天皇专制加强人民没有民主权。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A.背景:①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②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先后失败,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理论条件:对英法德三个国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和发展。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 B.问世: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发表,《共产党宣言》问世。 C.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分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 D.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 A.背景:1870 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出卖国家主权遭到人民强烈反对;法国工业革命继续进行中,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B.概况:1871 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 28日 巴黎人民通过选举建立了巴黎公社。 C.革命措施:①公社成立后在政权建设上废除旧的国家机构,建立起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关;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②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主义家工厂,交与工人 合作社管理,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D.意义及教训:①意义:巴黎公社是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②教训:必须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领导;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6.近代科学技术(★★★★★选择) (1)经典力学 A:伽利略:17世纪初意大利人,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和制作天文望远镜,开创实验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B:牛顿: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是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进化论 A:历史背景:资产阶级革命高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工业革命促资本主义发展,拓宽人们的视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相继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基督教神学受重创;近代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细胞学说确立,为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德国施莱登、施旺确立细胞学说;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主要观点: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变异、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意义: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在欧洲科学界,特别是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达尔文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选择) A:蒸汽机:1785年,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结构变化:蒸汽机使得机器大生产推广——轻工业(工业化);工场到工厂——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社会化);人口迁移——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城市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阶级分化)。世界形势变化:交通运输工具改进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全球扩张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B:电气革命: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电力成为继蒸汽动力后的又一种新能源。同时,1837年美国莫尔斯有线电报、1879年爱迪生电灯、1876年贝尔电话,1892年无线电报和1895年电影等纷纷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社会结构变化:电动机内燃机等推动更多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重工业);工厂进一步发展为大企业,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垄断和资本输出);世界形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7.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大题)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选择) A:两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天津条约》:10口通商、公使进京。《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赔款、开放天津等。 影响:一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使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大矛盾:一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B: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罪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台湾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通商口岸设工厂)。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丧权失地领土主权破坏;巨额赔款和设厂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中国维新变法)。标志列强开始从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摆脱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亚洲强国。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折息9.8亿两;拆炮台许驻军;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惩反帝活动;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选择) A:日军滔天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潘家峪(扫荡河北)大屠杀;“731部队”。 B: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下的四大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和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晋察冀;1940年百团大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解救被困英军。 C: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收回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3)戊戌变法 A: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 B:内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科举废除八股;编练新军裁汰旧军。 C: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维新时期的遗产:政治:形成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立宪派。经济:发展实业。文化:新知识分子;报纸社团学堂。生活:新习俗废止缠足,“断发易服”。 (4)辛亥革命(★★★★★大题) A: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 C:功绩: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创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奖励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D: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A: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掀起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后来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B: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6)新民主主义革命 A:国民革命: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反帝、普遍民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6年北伐战争先后打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北洋军阀。 B:土地革命: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0年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的革命道路。红军的长征(1934.10—1936.10):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精神(大无畏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向前的精神财富。1935.1遵义会议:纠正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 C: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抗日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爆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抗日战争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根本保证;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配合和积极支持。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解放战争: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争取和平民主。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打响,人民军队运用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基本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或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基本结束—1950年8月大规模战争结束;完全胜利—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基本统一)。 8.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家庭手工业纷纷衰败,沿海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增多。 B: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经济结构:工业革命时期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的方式侵略中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自然经济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和资本输出的狂潮; C:近代企业的兴起(机器生产):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一种罪恶的侵略经济,但是客观上有积极作用);近代洋务企业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在外商利润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资本主义诞生,民族工业兴起。 D:洋务运动: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两次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多,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入侵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萌发“师夷长技”的新思潮。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其实质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封建统治。19世纪60一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甲午战败标志其失败,但其引进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客观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也对西方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也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其失败是因为外遭到顽固派阻挠、列强保留技术;内因缺统一领导,根本上是没变革封建制度。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通商口岸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 B:甲午战后初步发展: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一战时期短暂春天:原因: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辛亥革命提高的资产阶级的地位;“实业救国”的思潮;群众性爱用国货运动。表现:面粉和纺织业发展快;出现实业家“南张北周”(张謇提倡引进外资) C:国民政府前期较快发展:实现国内形式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主义诞生。 D:沉重打击和陷入绝境:抗战时期一些民族工业被日本“军事统制”作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工具;官僚资本主义膨胀。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国民党内战社会动荡,官僚资本主义挤压,美国商品涌入。 E、认识:特点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无完整体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难以独立发展;是近代社会的新经济因素。作用:促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推动着中国近代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9.思想解放的潮流(★★★★★选择) (1)维新思想 A:主张: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B: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梁启超《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C:创办学会、报纸、学堂: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2)新文化运动 A:历史背景:①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②政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准备复辟帝制。③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B: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口号:“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 C: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鲁迅《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D:作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弘扬了民主科学促使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呼唤五四运动的到来。(消极: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文化观)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三、现代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落后的俄国使得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更加激发了各种矛盾的爆发;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组织领导。 B:过程: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4月列宁《四月提纲》指明社会主义革命方向;7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11月十月革命在彼得格勒起义成功。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外交上退出世界大战。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C: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苏联迅速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道路;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选择)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部分中小企业租让给资本家;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作用: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选择) A:内容:单一公有制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B:过程: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7年农业集体化—1928年起三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基本实现工业化;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意义: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D:评价斯大林模式 :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消极方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E: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不切实际的作风,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力量一度超过美国,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改革着手,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苏联解体: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取代了苏联。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产销矛盾尖锐是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导火线是纽约股市暴跌。 B:表现:股市暴跌、金融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价暴跌。特点: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大题) A:背景:经济大危机下,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胡佛的放任政策加剧社会危机;凯恩斯主义流行。 B:内容:整顿财政金融,建立美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保护私有企业制度。采取立法和计划手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D:作用:近期: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长期: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联邦政府权力扩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题) A:发展过程:五六十年代“黄金时期”;70年代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有化到“混合经济”);普遍的“福利国家”政策(住房、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 C: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也导致财政赤字增加,社会出现“养懒汉”现象。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选择)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美苏冷战:政治上:1947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情报局);经济上:1948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49北约组织的成立(1955年苏联组织华约)。 B:两极格局形成: 1955年北约华约的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影响: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东德与西德,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国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同时推动了科技革命进步。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意义:西欧势力增强;外交奉行相对独立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朝鲜战争期间崛起,80年代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D:中国的振兴: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改革开放实力增强。 E:意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与欧日共同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A:标志:1991年11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2001年恐怖分子制造美国“911事件”。 B:当前局面:21世纪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的局面。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意义: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然也使得局部地区矛盾纷纷,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大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过程: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中国、苏联等44国参加),按协定1945年在华盛顿成立了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B:内容: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元体系。 C: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条件,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确立其世界经济的霸权地位,加强了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欧洲联盟: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简称欧共体,1993欧洲联盟成立。欧元1999年问世。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 B: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正式成立。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同时加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但是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官方论坛,成员国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很强的互补性。论坛路径(1989堪培拉→1991汉城→1994茂物→2001上海)。成就: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A: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1994年正式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解决贸易纠纷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抑制强权政治,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B: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中国(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中国改革开放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影响:利提升企业竞争力;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关税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企业和产业受到冲击;甚至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5.现代科学技术 (★★★选择) (1)相对论和量子论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前者1905提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加,空间和时间也会随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即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后者1916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物理学革命性的进步。 B:量子论: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设,丹麦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 A: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B:互联网:1969年(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以后的第四媒介)产生,90年代以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信息社会化开始出现。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社会结构变化: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第三产业兴起(信息化);计算机和互联网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作用突显(网络化);世界形势变化:交往方式等便捷—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全球化)。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选择) (1)文学的主要成就 A: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发掘感情、丰富想象):英国:诗歌拜伦《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雪莱(天才的预言家)《西风颂》《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B: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揭露批判现实):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挪威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C:现代主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后,集中表现自我)荒诞派戏剧开山之作: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A: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注重画面严整和谐):法国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安格尔《泉》。 B: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30年代前后,注重感情强调色彩):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C;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强调光色变化):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早期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后期有荷兰的梵高《向日葵》和法国的塞尚(现代绘画之父)《埃斯泰克的海湾》。 D、现代主义美术(两次世界大战后,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表现”):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A: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桥梁乐圣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献给拿破仑)《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俄罗斯民族音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B:20世纪现代音乐:爵士乐(19世纪末美国—“一战” 后流行);二战后摇滚、蓝调、爵士音乐等更加通俗化,美国《围着时钟摇吧》和《时代在改变》,英国披头士乐队影响大。 (4)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 A:电影:1895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电影短片,标志电影诞生。1927年前的电影是无声电影,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1927年美国成功拍摄有声电影,“电影艺术之父”格里菲斯。 B:电视:1926英国人贝德发明了电视机。1929年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40年代美国彩色电视。二战后电视普及,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神速。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娱乐;展示优秀艺术;远程教育等。 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选择) (1)新中国的成立:(★★★★★选择) A:条件:新民主义革命胜利推翻国民政府;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准备;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开始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选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符合我国的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56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发展到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标志进一步完善。作用:激发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激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实行民族自治;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法律依据:1949《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文化大革命 A:危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至死,造反派夺权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被冲击;生产混乱国民经济严重损失;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盛行。 B:文革的实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C:教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停止“阶级斗争”为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A:拨乱反正: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 B: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的法律《民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1999年九届人大确立“依法治国”方针。 C:基层民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行基层民主选举,保障基层公民权利。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A:“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设想,1982年邓小平提出,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通过。 B:实践:首次成功1997年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又一次成功实践。台湾问题: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邮航商)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标志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标志两岸关系历史性突破。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大题)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经济建设的起步:①恢复经济(1949—1952年):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②过渡: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前阶级矛盾基本解决,主要矛盾已经是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社会制度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应该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②1958年的大跃进:高指标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④1960年农村中调整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2)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 A:内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到拨乱反正的正确政治路线。 B:意义: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成为我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起点。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四川,安徽;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性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的变革。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1984年国企全面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目标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A、格局: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之后发展到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1988年海南设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B、特点: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沿海,沿边,沿江,内陆中心城市扩展,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所有类型国家)、多层次(沿海到内地)、宽领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中全会具体细化目标)—200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间接管理、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1997年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题)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我国的根本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的体现主要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B: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的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恢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B:意义: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遏制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联合国也日益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讲坛。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A: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B: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A:在联合国活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活跃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C: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题)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题) A:物质生活:衣:由传统到中西合璧(主要表现:旗袍、中山装);食: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咖啡饮料;住:吸收西方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行:1882年唐胥铁路、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20世纪初上海出现汽车。 B:习俗: “断发易服”(洋务运动揭开序幕,戊戌变法倡导并主张废止缠足,辛亥革命颁布法令实行) 礼仪:社交由跪拜到鞠躬握手;称呼由大人老爷到先生同志;婚丧繁琐愚昧转向简约文明。纪元节庆:中华民国规定公元纪元,增添国庆、元旦节等。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交通:铁路:1882年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招商局成立。航空:1909年,冯如研制成功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到天津。 B:通讯: 1870年代台湾建立有线电报;上海出现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电话局,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电讯大国。 (3)大众传媒的发展 A:报刊:《申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时期:《时务报》;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劳动界》等;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红色中华》与国民党《中央日报》针锋相对;进步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和《生活周刊》;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新华日报》。新中国: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学术文化报刊《光明日报》《文汇报》。 B:影视:1905年,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插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渔光曲》首获国际大奖。 1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择)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B:新三民主义:新的表现: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民生主义增加“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评价: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C: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2)毛泽东思想 A: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将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 B: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和党的总任务(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说明中国早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就注意适合本国实际。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意义: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邓小平特色理论的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A:1978年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这形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也标志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1987年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出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三个有利于”“两个不等于”,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F: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G: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H: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前进发展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1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选择)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A: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年中国发射中近程导弹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世界第五个)。90年代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建立—开始和平利用核能。 B:生命科学: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南优2号。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航天科技: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D:电子计算机:1983年银河系列计算机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A: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开阔人们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B:文革前贯彻:正确处理了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派之争;话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1959年是电影节“难忘的1959年”(国庆十周年)。 C:经验教训:不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重现生机,出现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3)教育事业的发展 A:新中国初教育: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我国教育性质是人民教育的,为工农开门(识字);1957年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B:文革前后:1958年大跃进时“教育大革命”(大办学校,中小学学校数量急剧增多,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文革中一度学校停课,废止高考制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教育复兴: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方针;1995年“科教兴国”口号。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启动社会力量办学的“希望工程”,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恢复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和高校扩招;90年代高等教育“211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