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 1.背诵默写 (1)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无限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行香子》中描写酒旗飘扬在水岸桥边,词人心情欢快,走过山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从听觉角度写边地秋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中把自己凭吊贾谊和贾谊凭吊屈原联系在一起,道出了千古文人郁郁不得志的愁情。 (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 (6)《商山早行》中描写行旅之人所见山野明丽美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7)君子好学的表现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8)孔子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认为面对过往的事情要“成事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鸟下绿芜秦苑夕 (2). 蝉鸣黄叶汉宫秋 (3). 倚东风 (4). 豪兴徜徉 (5). 戍鼓断人行 (6). 边秋一雁声 (7). 汉文有道恩犹薄 (8). 湘水无情吊岂知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10). 雪拥蓝关马不前 (11). 槲叶落山路 (12). 枳花明驿墙 (13). 敏于事而慎于言 (14). 就有道而正焉 (15). 学而不思则罔 (16). 思而不学则殆 (17). 遂事不谏 (18). 既往不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徜、徉、戍、槲、枳、驿、罔、殆、谏、咎。 请阅读下列《论语》论“孝”的内容,回答下面小题。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⑤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鲜 (2)弟 (3)色 3. 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 请概括选文中践行“孝”的方法,并且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如何孝顺父母的理解。 【答案】2. (1)很少;(2)敬爱兄长;(3)脸色。 3. 现在所称为孝的,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跟犬马一样,人都能豢养他们,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4. (1)文本中孔子关于践行“孝”的方法有:①关系父母的健康状况;②奉养父母除了给予物质帮助,让其衣食无忧,还要有敬重之心;③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④按照父母生前的要求(指合理的部分)行事。(2)我对孝顺父母的理解:①父母在世时,要给予物质上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②父母去世后,要按照其生前的教诲(指合理部分)行事。 【解析】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鲜,很少。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弟,通“悌”,敬爱兄长。 (3)“色难”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色,脸色。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是谓能养”的“养”,奉养;“皆能有养”的“养”,豢养;敬,敬重。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道题目有两个考点,一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二是个性化阅读,写出学习中自己对孝顺父母的理解。 本题材料有五条。除了第①条外,都是谈践行“孝”道的。第②③④条说的是父母在世时,要关心其健康,不让其为自己担心,给予物质帮助,要有敬重之心。第⑤条说的是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父母的教诲(指合理部分)行事。 第二问个性化学习,谈谈对孝顺父母的理解。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父母在世时,和父母去世后。父母在世时,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让其衣食无忧,还有给予精神上的关系,包括关心其健康,在其面前保持和颜悦色,不让其为自己担心,要有敬重之心。父母去世后,要能按照父母生前的教诲(指合理部分)行事。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①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②孟武伯(孟懿子之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于父母,只担忧他们的疾病。” ③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称为孝的,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跟犬马一样,人都能豢养他们,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④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⑤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①“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像彼此无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有“蜡烛”这个意象,两者有何不同? 【答案】(1)相同点:二者都是借物抒怀,所借之物都是“蜡烛”,表达的情感都痛苦的成分。(2)不同点:①杜诗,把“蜡烛”的“灯芯”比作惜别心,把“蜡泪”说成是“替人”垂泪,表达的情感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情。②李诗,已不仅仅拿“蜡泪”比痛苦,“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终身以随,至死不渝,表达的情感已不局限于男女情爱,它可以包括一切的精神追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是比较两首诗的意象使用以及情感的表达。 杜诗中,“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情感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情。 李诗中,“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表达的情感已经不局限于男女情爱,它可以包括一切的精神追求,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赠别(其二)》(杜牧)赏析: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无题(相见时难)》(李商隐)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二、古典小说 6.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朴刀 (2)筵席 (3)桑zǐ (4)拜yè 【答案】(1)pō;(2)yán;(3)梓;(4)谒。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辨识能力。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识别。“朴刀”是一种古代兵器,“朴”读pō;“筵席”的“筵”与“宴”读音不同,这里读yán。还有注意“桑梓”的“梓”,“拜谒”的“谒”的写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偶与涉历殿阁,见一瞽僧坐廊下,设药卖医。宋讶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请教。”因命归寓取文。遇余杭生,遂与俱来。王呼师而参之。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候。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中否?”曰:“亦中得。”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生大骇,始焚已作。僧曰:“适领一艺,未窥全豹,何忽另易一人来也?”生托言:“朋友之作,止此一首:此乃小生作也。”僧嗅其余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生惭而退。数日榜放,生竟领荐:王下第。宋与王走告僧。僧叹曰:“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俄余杭生至,意气发舒,曰:“盲和尚,汝亦啖人水角耶?今竟何如?”僧曰:“我所论者文耳,不谋与君论命。君试寻诸试官之文,各取一首焚之,我便知孰为尔师。”生与王并搜之,止得八九人。生曰:“如有舛错,以何为罚?”僧愤曰:“剜我盲瞳去!”生焚之,每一首,都言非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自下部出矣!”生大怒,去,曰:“明日自见,勿悔勿悔!”越二三日,竟不至;视之,已移去矣。乃知即某门生也。 宋慰王曰:“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已。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当前跋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其由此砥砺,天下自有不盲之人。”王肃然起敬。 (《聊斋志异·司文郎》) 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 (2)见一瞽僧坐廊下 (3)僧嗅而颔之 (4)汝亦啖人水角耶 8. 文中哪两处表现瞽僧嗅灰识文准确可靠?为何要写这些内容? 9. 选文中瞽僧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0. “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已。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7. (1)赞许;(2)盲人;(3)点头;(4)吃 8. (1)表现瞽僧嗅灰识文准确可靠的例子有:①先以古大家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②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师也!” (2)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讽刺试官的昏聩、荒谬,文场的混沌、黑暗。 9. ①瞽僧有特殊才能,能嗅灰识文。文中先后嗅了多篇文章的纸灰,均准确无误。②瞽僧正直,敢于揭露劣质文章,如,文中对余杭生阅卷老师拙劣的文章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揭露。 10. 这是宋生安慰王子平的话,指出读书人应做到“不尤人,能克己”这两条,“不尤人”,即不怨怪别人,这样道德可以更高;“能克己”,即能严格约束自己,这样学问就会越来越好。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意思是:考试结束后,王平子把试卷拿出来,请宋生看,宋生十分欣赏。许,赞许。 (2)“见一瞽僧坐廊下”意思是:看到一个瞎和尚正坐在走廊里。瞽,盲人。 (3)“僧嗅而颔之”意思是:那和尚就闻一闻,点点头。颔,点头。 (4)“汝亦啖人水角耶”意思是:你也吃了人家的水饺么?啖,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有两问,一是筛选出表现瞽僧嗅灰识文准确可靠的语句(或情节),实际上,文章瞽僧嗅灰嗅了好几次,最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先以古大家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另一次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师也!” 第二问是要求解答这样写的作用,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嗅灰识文太过夸张,目的是为了达到讽刺的目的,讽刺试官的昏聩、荒谬,文场的混沌、黑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文章塑造了一位具有特殊才能的瞽僧的形象,虽然眼盲,却可以嗅灰识文,嗅到古大家文章“以心受之”,嗅到王生日日进步的文章“受之以脾”,嗅到余杭生阅卷老师的文章“向壁大呕,下气如雷”。瞽僧又是一位正直的人,敢于揭露劣质文章,对余杭生的劣质文章敢于当面指出,对余杭生老师的文章进行淋漓的揭露。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已。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这一句是宋生安慰王子平的话,句意是:凡是我们读书的人,不应该怨别人,应当严格约束自己。不埋怨别人,道德可以更高;严格约束自己,学问就会越来越深。说这话的前提是王子平的文章比余杭生写得好,却落第。宋生勉励王子平不要灰心,今后只要加倍努力,天下总有不瞎的人。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参考译文: 考试结束后,王平子把试卷拿出来,请宋生看,宋生十分欣赏。一天,他俩偶然走进大殿游玩,看到一个瞎和尚正坐在走廊里,摆着药摊,行医卖药。宋生惊讶地说:“这是一位奇人!他最懂得文章,不可不向他请教。”就让王平子回到寓所去把文章取来。王平子回到寓所正遇到余杭生,就与他一同前来。王平子走到和尚跟前,称他老师。那和尚以为他是来求医的,便问他患的是什么病。王平子说是来请教写文章的道理的。瞎和尚笑道:“是谁多嘴多舌啊?我没有眼睛,怎能评论文章呢?”王平子请他用耳朵代替眼睛,自已来念给他听。瞎和尚说:“三场的文章有二千多言,谁能耐着性花那么多时间听下去?不如把文章烧了,让我用鼻子闻一闻就可以了。” 王平子遵从他的意见。每烧一篇文章,那和尚就闻一闻,点点头说:“你是初次仿效几位大名家的手笔,学得虽然不十分像,也做到近似了,我刚才是用脾领受的。”王平子问他:“这样的文章能考中么?”和尚答道:“也能考中。”余杭生听了,不十分相信,先把古代名家的文章烧了一篇试试。瞎和尚用鼻子闻一闻说:“妙啊!这篇文章我是用心受的。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的手笔,怎么能写这么好呢!”余杭生大为惊讶,便开始烧自己的文章。那瞎和尚说:“刚才领教了一篇,尚未体会到全部妙处,为什么忽然另换一个人的文章呢?”余杭生假意说:“朋友的文章,只是那一篇,这篇才是我写的。”和尚闻了闻余下的纸灰,咳嗽了好几声,说道:“不要再烧了,实在咽不下去,现在勉强咽到胸膈;再烧,我就要呕吐了。”余杭生非常惭愧地退出去了。过了几天,乡试发榜了,余杭生竟考中举人;王平子反名落孙山。宋生和王平子跑到瞎和尚那儿告诉他,瞎和尚便叹了口气说:“我虽然瞎了眼睛,但并没有瞎了鼻子,那些考试官简直连鼻子也瞎了!”一会儿,余杭生来了,得意洋洋地说:“瞎和尚,你也吃了人家的水饺么?现在究竟怎样?”瞎和尚笑道:“我只是谈论文章罢了,并不与你论命运。你不妨把考官们的文章,各取一篇用火烧掉,我就知道谁是你的老师。”余杭生和王平子一同搜索,只找到了八九个人的文章。余杭生说:“如闻错,拿什么惩罚?”那和尚气愤地说:“把我的瞎眼睛剜掉!”余杭生烧了起来。每烧一篇,瞎和尚都说不是;烧到第六篇,和尚忽然对着墙壁大呕大吐起来,而且放屁如雷,人们都笑起来。瞎和尚擦了擦眼睛,对余杭生说:“这才是你真正的老师呢!起初我不知道,骤然一闻,鼻子和肚皮都受了刺激,膀胱里也容纳不下,直接从肛门里放出来了!余杭生大怒,要走,并说道:“明天我还来看你,你别后悔、别后悔!”过了两三天,他却未来,到他寓所一看,已经搬走了。这才知道他正是那位考官的门徒。 宋生安慰王平子说:“凡是我们读书的人,不应该怨别人,应当严格约束自己。不埋怨别人,道德可以更高;严格约束自己,学问就会越来越深。当前的不得意,固然是运气不好;但平心而论,文章不是已经写得很好了么!今后只要加倍努力,天下总有不瞎的人。”王平子听了,肃然起敬。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凤姐儿便拉鸳鸯:“你坐下和我们吃罢,省的回来又闹。”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 “别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结合具体语境(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答案】“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这句话既是对贾府的恭维,又表明自己明白大家是在拿她取乐。“礼出大家”一出,引出了众人的反思,接着凤姐进行了含蓄的道歉,鸳鸯进行了直白的道歉。由此表现了刘姥姥精通人情世故,善于把握人心理的性格特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这句话是刘姥姥与贾府一干人等一起用中饭后说的话,既是对贾府的恭维,又表明自己明白大家是在拿她取乐。一个诗书传家的大家庭竟然在席间戏弄一个七十多岁的乡下老太太,这能算“礼出大家”吗?“礼出大家”一出,引出了众人的反思,先是凤姐进行了含蓄的道歉,“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接着是鸳鸯进行了直白的道歉,“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由此表现了刘姥姥精通人情世故,善于把握人心理的性格特征。 三、说明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máng( )从 ,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2)怀疑不仅 ,也是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kòu( )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mò( )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zhì(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顾刚《怀疑与学问》) 12.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1)máng( )从 (2)折kòu( )(3)mò( )守 (4)停zhì( ) 13. (1)根据这两段内容,分别概括这两段的分论点,填写在横线上,作为这两段之间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______________ ,也是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划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个方面,补写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1). 盲 (2). 扣 (3). 墨 (4). 滞 13. (1).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2).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完成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证明了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学会识别形似字、音近字,根据字形、意义来准确记忆和辨析,坚持向字典学习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本题需要根据词语的词义来确定汉字,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墨守”的“墨”,“停滞”的“滞”。 【13题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归纳出论点。 这句话在第(2)段开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1)段论述了怀疑是敢于怀疑,辨伪去妄;第(2)段论述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题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需要的论据是要证明一个人要有怀疑精神才能有所成就。需要找一个有怀疑精神的人的事例。例如,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比萨斜塔完成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证明了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A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4.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8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应该填入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b处应该填入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分析开头一段与结尾一段论证方法的运用。 【答案】14. (1). 恪守“慎独”十分必要 (2). “慎独”是一方围城 (3). “慎独”是一面镜子 (4). 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慎独”是必要的,开启下文,怎样才能做到“慎独”? 15. 开头一段采用了“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几组现象,有些人在众人面前是一套,一人独处的时候又是一套。通过对比,强调了“慎独”的必要性。最后一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慎独”是一面盾牌,是一盏明灯,是一剂良药。运用了几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做到“慎独”能使个人的道德水平得以提高,能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解析】 【14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论点的能力。论点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是文章的主旨。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本文在开头摆出生活现象之后便引出了论点,抓住首段 “由此可见……”这样总述归纳性的语句,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恪守“慎独”十分必要。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段主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特定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提炼出一句概括性的语句。 这一段主要是论述“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条件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据此可以拟写以下语句作为段落开头:“慎独”是一方围城。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段主要观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特定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提炼出一句概括性的语句。 这一段主要是论述“慎独”需要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据此可以拟写以下语句作为段落开头:“慎独”是一面镜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其一是“慎独”是必要的;其二是怎样才能做到“慎独”。这句话起到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慎独”是必要的,开启下文,怎样才能做到“慎独”。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内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 文章第一段列举的几组社会现象,有些人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把在有人监督下和独处时的表现进行了对比,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了“慎独”的必要性。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一组比喻句。“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做到“慎独”能使个人的道德水平得以提高,能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四、作文 16.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黄庄,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高思、杰睿……各种校外培训机构让人眼花缭乱,一辆辆送孩子上课外班的私家车让交通也拥堵起来 个个焦虑的家长让空气似乎也变得紧张,一个个背书包戴眼镜的学生行色匆匆出入于各个课外班……学生减负的话题广受关注,教育部称减负是一场“攻坚战”。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有理有据。 【答案】【例文】 变味的减负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都在打击课外辅导班。近日,又传来消息,要严查一切从事超前、超纲授课的辅导机构。这表面看似是一条好消息,仿佛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未必。 在高中,我有幸与中考状元同班。我发现,她上课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专心,有时上课还会写作业。当我好奇地询问原因时,才知道在刚入学时,她就已经在课外辅导班里学完了高一上学期的课程。而且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班级里不少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都是如此,有的甚至已经学完了整个高一学年的主要课程。如此看来,超前辅导未必是一件坏事。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学习学校的课程,不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预”吗? 可见,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提前学习课程无疑可以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还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努力,也可以为自己争取到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 如果说成绩优秀的同学只是莘莘学子中的少数,代表性不足,那么就看看普通同学们在补课班里超前学习的理由吧。对于他们来说,超前学习课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减负”的呼声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中小学教材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也许教育部门的专家们没有注意到,现在的教材设计不够科学。为了响应减负的呼声,现在的初中教材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删减了很多繁杂的知识点。遗憾的是这并没有真正地给学生减轻负担,因为这些被删除的知识点又出现在了高中的课本里。这样一来,尽管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可能比较轻松,但是高中教材的知识量却太大了,超出了很多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结果就是高中阶段不少同学都感觉到学习吃力、课业负担过于繁重。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减负,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已。其实,如果课程安排能够更加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理解能力,学生又怎么会急着在初中就学高中课程?正是因为课程密度不合适,许多“过来人”的前车之鉴才都是在初中尽量要提前学习课程。 教育部负责管理教育事务,其决策就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为学生减轻负担,让每个学生的求学生涯更加快乐。禁止超前学习,这种“变味”的减负,不会让学生真正拥有美好的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 【审题】本题谈论的是减负的话题,减负已不是学校、老师要面对的问题,已经成为包括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社会普遍关心的普遍的社会话题。材料中有教育辅导班的生意兴隆,有家长的焦虑,有学生的压力,更有国家教育部的表态。可以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角度阐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参考立意: 1、合理布置作业,有益学生身心健康; 2、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能力素养的提升不是靠题海战术可以达到的。 参考素材: 1、中学生课业负担现状与学生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尽管教育部一再下发减负通知,各省也相继进行课程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升学率”“分数”还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学校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教师仍然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依靠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2、现在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不强、学习数学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千篇一律,教辅资料层出不穷,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对数学这门学课“望而生畏”,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已经给中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本课题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进行研究探索,找到真正减轻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的有效并可行的途径。从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进而来减轻学生负担。 3、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学会了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但是因为有中考高考的压力,很多老师在学生的作业布置方面还是用着以前的方法。大量重复的机械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重复大量训练,学生并没有时间用心思考、总结。所以本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索出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减负”并不是只减不加,而是有减有加的辩证统一,我们要正确把握减与加的关系。学校要加强和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刻苦探索、博闻慎思、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5、通过深入研究、调查、探索同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数学作业设计方法以及作业量。因此在本课题结题时建议在我们当前的教学过程当中,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批改作业,制定不同的批改原则。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当面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并帮助改正错误。 6、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既减轻了各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保证了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提高。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深入探索。一个余弦定理,优秀学生做5道题就能掌握;中等生做8道题就可以了;后进生要做12道题就掌握了。没必要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数量习题了。这样既浪费时间,增加学生负担,又造成学生厌烦学习。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采取“三化”(多样化、量化、典型化)策略: (1)作业多样化:科学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分层布置。对学习后进生要布置一些基础题;对中等生布置一些综合题;对优秀的学生布置一些创造型题。 (2)作业典型化:布置练习题要精选典型题。使之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作业科学量化:量化习题数量,针对学生实际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使之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有利于减负。 由于我们布置作业采取“三化”策略,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这样充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 行文结构示例: 本文要求写出议论文,任选一角度,谈对“减负”的看法。首先根据立意跟文章拟一个标题。文章开头段,可以列举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事实说起,也可以从国家三令五申查处校外辅导班的现象说起,提出“减负”的重要性。文中可以从几个层次展开论述。如:“减负”有助于培训创新型人才,而不是答卷的机器;“减负”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成长;“减负”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素养。无论选择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等,哪个角度,都要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论述如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