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总复习 特色专题名师讲义生物学科思想类二
2019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特色专题名师讲义--生物学科思想类(二) 专题概述: 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公式等多种形式描述生物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内容”的考纲能力要求。 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是把难以把握又存在复杂关系的问题,转变成直观的具体问题去思考,这种思想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思想。 其中模型方法是抽象问题具体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提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大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体现了“能从所给的课外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考纲能力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面对新情境信息也要克服思维定势,学会灵活迁移应用。[来源:Zxxk.Com] 科学探究思想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掌握相关操作技能,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的考纲能力要求。 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追求知识的确凿性,用实验证据来证明。与其他形式的思维相比,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等特点;科学探究也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若支持假设则建立某一理论,若否定假设则改进实验设计再实验或重新假设(可简单地用下图表示);在探究活动中除了遵循一定的步骤外,还要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 考点分析: 考点一、概念模型 具体考点: 是指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阐明。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免疫过程图解、过敏反应机理图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等等。概念模型的特点是图示比较直观化、模式化,由箭头等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字、关键词比较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典例精析: 例1.下图甲的A、B、C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图乙表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甲 [来源:学§科§网] (1)从信息传递速度看,方式 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 的信息传递迅速。 (2)体温调节可能涉及的信息传递方式有 。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3)图乙③表示的结构及主要组成成分是 、 。 (4)表示胰岛素分子对机体作用过程的是图甲中的 ,如果胰岛素与图乙中的③结合,则激酶激活细胞的特殊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甲表示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A表示体液传递,B表示神经—体液传递,C表示神经传递,体液调节速度缓慢,神经调节迅速。图乙表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作用过程。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相关酶。胰岛素分子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促进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实现。 答案:(1)A、B C (2)A、B、C A、B (3)受体 蛋白质 (4)A 促进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的转化 考点二、物理模型 具体考点: 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等。物理模型的特点是: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事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 典例精析: 例1.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代表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 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融合,通过A细胞的 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在反射弧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与其相连接的为感受器。递质的释放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递质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 a、c、d、e 3 (4)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胞吐 (5)兴奋或抑制 考点三、数学模型 具体考点:就是用来定性或定量表述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如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影响的曲线,光合作用中随光照强度、温度、CO2等条件的变化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规律,碱基与氨基酸对应关系,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图表模型,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 “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增长曲线和公式Nt=N0λt,能量金字塔等。 典例精析: 例1.下图表示某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由图可知( ) A.昼温为25℃时,植物生长最快的夜间温度是15℃ B.若处于恒定温度温室内,当室温低于12.5℃时,植物将停止生长 C.昼夜温度均为25℃时,该植物利用的CO2量与昼温25℃夜温10℃时相等 D.夜间温度为5℃时,一昼夜该植物没有有机物积累 解析:植物生长快慢取决于一日干物质增长量的多少,图中信息显示,在昼温为25℃时,夜间温度是15℃时,一日干物质增长量最大,因而此种温度组合时植物生长最快。 答案:A 考点四、生物学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具体考点:在生物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处理好生物学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总结生物的共性规律,又要考虑生物规律的特殊性,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生物学规律和概念,一定摒弃认识问题的绝对化,能够具体问题具体的辩证分析。 例1.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②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③记忆细胞经抗原刺激一定能分化为浆细胞 ④吞噬细胞一定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⑤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有促进作用 ⑥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 ⑦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⑧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一定是蛋白质 ⑨用斐林试剂检验某植物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该样液中一定含有葡萄糖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解析:①正确;②中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③中还可能形成效应T细胞;④中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反应,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⑤中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促高抑;⑥原核生物蓝藻也可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⑦只有产生生殖隔离的两个种群间才一定不能进行交配,产生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间若人为创造条件仍然可以进行交配;⑧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并不一定是蛋白质还有可能是多肽或双缩脲;⑨用斐林试剂检验某植物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只能说明该样液中一定含有可溶性 还原糖。 答案:A 考点五、生物学信息新情景 具体考点:新情境信息题常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考生通过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重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移、交流信息的能力。其特点可概括为“新情境、旧知识”。也就是说无论情境有多新,但所设问题最终回归考试大纲规定的核心范围内容。所以这种题型往往是高起点低落点。 遇到此类试题从心理上决不能有畏惧心理,其实这种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题干中。解决此类试题只要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就可以:首先,要审读材料,提取信息,要求能从材料中的文字叙述或所提供的图、表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然后回归教材,定位知识;最后构建解题思路,发挥联想,对发现的关键信息和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搭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或运用学科语言组织好要表达的答案。 [来源:Z_xx_k.Com] 例1.科学家从牛的胰脏中分离出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Ub),通过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质”(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某蛋白质分子被贴上了Ub这个标签,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处,被水解掉,其过程如下图1所示(注:AMP表示一磷酸腺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完成①②过程所需的主要条件是酶和ATP B.去除“不适用蛋白质”所需要的ATP主要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C.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的通式为图2所示 D.如果靶蛋白不与Ub结合,但是仍然能被水解 解析:据图可知,蛋白质分子只有被贴上Ub这个标签,才会被水解掉。完成①②过程所需的主要条件是酶和ATP。该蛋白质水解所得到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符合图2氨基酸的通式。生成ATP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 答案:D 考点六、补充完善类实验[来源:学#科#网] 具体考点:一般给出了具体的材料及条件,要求对已有的实验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常让考生补充实验假设、实验原理、实验思路、实验步骤、预期解释结果或结论。 例1.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了禽流感疫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经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基金。科技部宣布我国已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转基因微生物细胞内由抗体基因到合成禽流感抗体要经过________两个阶段。 (2)当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时,较好的治疗方法是直接注射康复者的血清,因为血清中含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可以由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 (3)禽流感病毒存在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类型,某同学想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实验原理,补充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目的: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 实验原理:通过接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_ _______________入侵时,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和用具:健康家禽若干只、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不含病毒的特殊培养液、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特殊培养液配制一定浓度的禽流感病毒,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 (4)实验过程:第一步:取健康家禽若干只,均等地分为两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禽流感抗体是蛋白质,由基因控制合成,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⑵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⑶进行实验的原理是实验操作的道理:通过接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可刺激家禽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入侵时,机体由于有记忆细胞,会更快地产生数量更多的抗体用于抵抗病毒的入侵。⑷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所以第二步:给甲组注射用特殊培养液配制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给乙组注射等量的特殊培养液。第三步:观察实验结果,即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注射等量的用特殊培养液配制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观察两组家禽的生活状况。 答案:(1)转录和翻译(漏答或答错均不得分) (2)B细胞和记忆 (3)可刺激家禽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 由于有记忆细胞,会更快地产生数量更多的抗体用于抵抗病毒的入侵 (4)第二步:给甲组注射用特殊培养液配制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给乙组注射等量的特殊培养液 第三步:再分别给甲、乙两组注射等量的用特殊培养液配制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观察两组家禽的生活状况 考点七、实验评价与修订 具体考点:此类试题主要依据已知的实验目的、原理、材料用具评价修订设计好实验方案。要求学生依据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评价已知方案的优缺点,并说明原因或进一步修订原方案。 例1.关于生长素,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相继进行了长期的具体研究。某同学对生长素非常感兴趣,设计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 实验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则能影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的生长。 实验材料:小麦胚芽鞘、刀片、琼脂薄片若干。 实验设计:见示意图1。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假设成立。 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1不完善,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你的具体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 实验假设: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 实验材料:同实验一(小麦胚芽鞘、刀片、琼脂薄片若干,不增加其他材料器具)。 实验设计:在上述示意图1改进(未在示意图2中画出改进的)后的基础上进行单侧光照射,实验设计及其实验预测结果见图2。 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成立。 ①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2中的实验预测结果是错误的,你认为正确的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②还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2并不能得出实验结论,他画了实验设计示意图3中的一部分,请你将示意图3补充完整:在甲方框中画出与胚芽鞘尖端有关的图,在乙方框中画出实验结果预测图。 (3)科学探究通常包括: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等过程。某同学及其他同学对生长素进行的上述探究过程,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相比,缺少的是 。 解析: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第⑴个问题中,缺乏的是对照实验,不足以说明是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在起作用,也有可能是琼脂在起作用,要排除这个可能性。在第⑵个问题中,由于没有尖端,就不再感受光刺激了,所以不管照不照光都是不起作用的,胚芽鞘的弯曲单纯取决于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接下来的问题,要求补充出胚芽鞘尖端的设计和放上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后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我们在甲图中对胚芽鞘进行右侧光照射(也可以是左侧光照射),则在A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高,B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低,放到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后,含生长素多的琼脂块使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的程度高。 答案:(1)对照组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相同位置上 (2)①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向光弯曲(或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 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一侧转移(或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实验设计示意图3如图(甲方框:琼脂两小块分开;各标字母A、B;右(或左)侧光照射尖端。乙方框:琼脂块各标字母A、B;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放A(B)块的比放B(A)块的弯一些) (3)①④ 考点八、科学方法 具体考点: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类比推理等都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利用建立模型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例1.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以黄色圆粒纯种豌豆和绿色皱粒纯种豌豆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测交三组实验,按照假说—演绎法,包括“分析现象—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得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孟德尔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是________。 ②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是_________;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再举出一个类似孟德尔研究方法在遗传学上运用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1ZXXK] (2)模型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沃森和克里克所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________模型。包含有n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片段,理论上最多可排列出________种脱氧核苷酸序列。 (3)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①依据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在分析杂交和自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这也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②孟德尔三组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亲本杂交和F1自交,在提出假说合理解释分离现象后,演绎推理,并用测交实验检验假说正确与否。③在遗传学上运用类似孟德尔研究方法的实例很多,譬如:摩尔根所做的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等。⑵沃森和克里克所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包含有n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片段,理论上最多可排列出4(n/2)种脱氧核苷酸序列。⑶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 答案;(1)①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②纯合的亲本杂交和F1的自交 F1的测交 ③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物理 4(n/2) (3)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不同的片断(说法正确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