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6月统一练习语文试题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6月统一练习语文试题答案

1 人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 6 月语文统一练习题答案 1.D 2.B 3.A 4.B 5.(6分) ①材料一认为,虽然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但部分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主 要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与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密切相关。材料二认为,病毒与人类协同进 化,紧密相连。病毒推动了人类进化,没有病毒就没有人类。 ②要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病毒。一方面,面对病毒带来的危害, 人类要采 取必要的措施,注重预防和早期控制,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也要自省,不滥杀野生动物,保护自 然生态环境,从源头上防止病毒危害。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病毒都对人类有害,与对人类 无害甚至有益的病毒和谐共处。 【评分参考】①3 分,②3 分。意思对即可。 6.C 7.B 8.C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 2分 ②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 2分 10.(6 分) 答案示例: ①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脱离现 实。 ②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的阐述应是 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 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然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 中。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 (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 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 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 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 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 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 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 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虚假乌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 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 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 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它(包括 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2 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 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 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 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 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赞叹是“广 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 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 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 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 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 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 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 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 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绵 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 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 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 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 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 11.(6 分)答案示例: 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这一解读强调了仁者自己要立达也要让他人 立达,爱己也要爱人,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具体体现。正如孔子曾说, 君子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使他人和天下百姓都安乐,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君子。 【评分参考】解读 2 分,阐述理由 4 分。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12.D 13.C 14.(6分)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 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 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 【评分参考】相同点 2 分,不同点 4分。意思对即可。 15. ①浴乎沂 风乎舞雩 ②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评分标准】每空 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⑦⑧两句如填其它,合理亦可。 16.C 17. A 3 18.(5分) ①作者开始的情感是酸楚的,因为自己年近六十,与妻女离别,孤身一人回到老屋。看到家乡残 颓不堪,老宅院阴冷、沉寂、空落。 ②文章最后作者心情变得愉悦。因为他在老屋看到自然万物生命的勃发、张扬和尊严,感受到祖 先的气息,看到每一个个体生命 (灞河长堤上的男子筛沙子) 以不同的姿态生活在这世间,从 而进一步在家乡白鹿原感受到天地间的亲和,从白居易等人的诗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纯净,感受 到在蝇营狗苟的龌龊的世俗社会中感受不到的自然、纯净的美好愉悦。 19.(6分) 观点认识 1分,结合事例 2分,分析思考 3分 20.(5分) (1)金玉良姻是指宝玉和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宝玉和黛玉。宝钗有个金锁,而且性情温柔,家 世显赫,所以大家都说她和宝玉般配,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两前世就有渊 源,宝玉转世后配五彩石,故有木石前盟的说法。 (2)这句曲词暗示了贾宝玉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与林黛玉终究有缘无分,而与宝钗虽结为婚姻,但 也终是葬送了彼此的青春与幸福的命运。 【详解】 这是十二支曲子的第一首,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曲子以宝玉的 自诉口吻,演唱自己与宝钗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婚姻,抒发对黛玉怀念和眷恋之情,表现出 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 原文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 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子开首两句就以强烈的对比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前句中的“金”指宝钗, “玉”指宝玉,后句中的“木”指林黛玉,石”自指宝玉。语意是尽管他人都异口同声称赞宝钗 与宝玉如金玉般匹配,强迫他们结合,但当事人宝玉却不以为然,怀念和眷恋的却是他与黛玉 的,被他人认为比不上“金玉”的木石前盟。 三、四句仍以对比的手法,分写宝玉对宝钗、黛玉的不同感情与态度。前句中的“高士”本 意指品德高尚的人。贾府中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品德高尚,为人温柔敦厚,可以称为“高士”,而 宝玉却不以为然,曲中运用“高士”一词指宝钗,语带讽刺意味。”雪“与“薛”同音,既点出 宝钗的姓氏,又写出了宝玉与宝钗相处时冰冷的感受。后句中的“世外仙姝”与“林”均指林黛 玉,林黛玉因不能与宝玉结合,最后抑郁而死,“寂寞”一词表现其境遇。前一句中的一个 “空”字既描述了宝玉与宝钗结婚后因意志情趣不合的难堪境遇,表现宝玉对宝钗的冷漠,又反 衬出宝玉对黛玉终生难忘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是宝玉经历了不幸婚姻后的人生认识。即在未与宝钗成婚前,尽管宝玉也看到他人 生活的一些不幸,听到他人对生活的某些抱怨,但他自己对生活和爱情毕竟还存有信心和美好幻 想;与宝钗的结婚及婚后生活,打破了他的美梦,因此发出“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的慨 叹。 最后两句,表达了宝玉对封建社会造成他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 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 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 21. ①C ② 1. 同学 C 2. 同学 A 关联词语“不是……更是……”用错,应改为“不是……而是……”。 同学 B 成语“相爱相杀”用错,可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 D 成语“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六、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