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4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47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官屯镇九年一贯制学校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其中1-10小题每题1分,11-15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自然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桂花飘香 C.食品变质 D.森林起火 ‎2.在如图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  )‎ A. B. C. D.‎ ‎3.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Z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Z溶液并有气泡产生,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只有Y表面有银析出,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X、Y、Z B.Z、Y、X C.Y、X、Z D.X、Z、Y ‎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 A.回收的地沟油作为食用油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延长保存时间 C.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D.工业明胶添加到果冻、酸奶等食品中 ‎5.核电站中可用硼酸(H3BO3)吸收中子,阻断核辐射.硼酸中硼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6.我市开发的多处温泉度假村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温泉水富含钾、钙、镁、氟、硅等,这里的“钾、钙、镁、氟、硅”指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7.根据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B.氧化物是指组成中含氧元素的物质 C.干冰不是冰,是固体二氧化碳 D.纯碱在物质分类中不是碱,是盐 ‎8.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式为C2H4O3‎ B.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C.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相对分子质量为76‎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应保护好南海石油资源 B.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C.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纯金属高 D.地球上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10.某无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如图所示,其中X可能是(  )‎ A.Fe2+ B.Cu2+ C.OH﹣ D.SO42﹣‎ ‎11.实验室配制100克5%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用50mL量筒量取95.0mL水 B.将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5.0gNaOH C.用pH试纸测量NaOH溶液的pH,测得pH=13.7‎ D.10Ml5%的NaOH溶液加入10mL水稀释得到2.5%的NaOH溶液 ‎12.近的全国多数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人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行为和举措,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 A.力推火力发电 B.节日燃放烟花 C.露天焚烧垃圾 D.机动车限号行驶 ‎13.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立即盖上锅盖 B.厨房内闻到较浓的煤气味,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D.如果不小心洒在桌面的酒精着火,可以立即用湿布盖灭 ‎14.下列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固体一定含有碳酸根 B.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C.加热含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 制氧气,速率明显加快,则高锰酸钾是催化剂 D.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定律 ‎15.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CaCl2溶液 稀HCl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过量Na2CO3溶液,再过滤 C CO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CaO CaCO3‎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二个钠原子    ;(2)三个氢分子    ;(3)镁离子    ;(4)硝酸    .‎ ‎17.图1为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1)碘的核电荷数=    ;‎ ‎(2)图2表示的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下同),与Ⅰ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3)写出碘化钾的化学式:    .‎ ‎18.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回答下列生活中的有关化学问题.‎ ‎(1)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如图1是垃圾分类标志,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纸质包装盒、塑料瓶、易拉罐.它们属于    (填序号,下同)‎ ‎(2)厨房中有下列几种食物:①黄瓜、②牛奶、③大米.其中含蛋白质的是    ,含维生素的是    .‎ ‎(3)家庭餐桌上的餐具有①竹筷子、②塑料保鲜盒、③不锈钢勺子.其中是利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4)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我国一些地区正在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图2为市售的碳酸氢铵药剂标签,片剂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NaHCO3),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疼、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等有关症状.根据题意,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治疗胃酸过多时的化学方程式    ‎ ‎②针对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在日常生活的饮食方面,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19.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1)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上是铁跟    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2)以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为例,写出工业上高炉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2道小题,共14分)‎ ‎2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要使饱和的丙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是    ‎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所得容易让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4)从含有少量乙的甲、乙混合物中分离出甲物质,一般采用的方法    .‎ ‎21.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 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F通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为生活中常见的液体,B、C、G常温下为气体,且G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实验室可用E来制取.‎ ‎(1)写出化学式:A    F    ‎ ‎(2)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室用E制取G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图中涉及C物质的反应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共20分)‎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下列基本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读液体体积 C.‎ 过滤悬浊液 D.‎ 熄灭酒精灯 ‎23.根据实验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填写相关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学生可以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过程,…‎ ‎(2)实验用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酒精灯、    、坩埚钳、石棉网、滤纸、火柴、粗盐、蒸馏水 ‎(3)实验过程: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顺序主要是:溶解、    、    ‎ ‎(4)问题讨论:实验过程中,第三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    .‎ ‎24.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①仪器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通常选择图中的    (填装置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如图所示的F装置和G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    →D ‎(4)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无水硫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甲烷,则制取并收集甲烷的装置应选择    .‎ ‎25.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    .‎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 则证明猜想    成立.‎ 没有气泡产生.‎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    .‎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道小题,共6分)‎ ‎26.现有11.9g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固体粉末,逐渐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7.3%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试计算:‎ ‎(1)100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    g;‎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1%)‎ ‎ ‎ ‎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官屯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其中1-10小题每题1分,11-15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自然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桂花飘香 C.食品变质 D.森林起火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桂花飘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食品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森林起火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在如图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加油站应注意的事项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为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要严禁烟火.‎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加油站必须张贴,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绿色食品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3.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Z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Z溶液并有气泡产生,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只有Y表面有银析出,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X、Y、Z B.Z、Y、X C.Y、X、Z D.X、Z、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后面的则不能;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较为容易的判断出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由题中把Z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Z可以反应产生氢气,Y不反应,可知Z位于氢之前,Y位于氢后;而把Y和X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X表面没有变化,说明Y位于银之前,X位于银之后.由此可得出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应是Z、Y、X.所以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从置换反应能否发生角度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并考查总结问题的能力.‎ ‎ ‎ ‎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 A.回收的地沟油作为食用油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延长保存时间 C.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D.工业明胶添加到果冻、酸奶等食品中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 ‎【分析】A、根据地沟油对人体有害分析判断;‎ B、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判断.‎ C、根据碳酸氢钠(小苏打)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工业明胶对人体有害进行分析.‎ ‎【解答】解:A、地沟油中含有致癌物质,所以不能将地沟油回收作为食用油,故A错误;‎ B、甲醛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有害,故B错误;‎ C、碳酸氢钠(小苏打)受热后会生成二氧化碳,使焙制的糕点疏松多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故C正确;‎ D、工业明胶对人体有害,用工业明胶添加到果冻、酸奶等食品中会危害人体健康,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 ‎ ‎5.核电站中可用硼酸(H3BO3)吸收中子,阻断核辐射.硼酸中硼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硼酸中硼元素的化合价为:(+1)×3+x+(﹣2)×3=0,则x=+3;‎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 ‎ ‎6.我市开发的多处温泉度假村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温泉水富含钾、钙、镁、氟、硅等,这里的“钾、钙、镁、氟、硅”指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考点】元素的概念.‎ ‎【分析】食品、药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钾、钙、镁、氟、硅”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泉水富含钾、钙、镁、氟、硅等,这里的“钾、钙、镁、氟、硅”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钾、钙、镁、氟、硅”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7.根据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B.氧化物是指组成中含氧元素的物质 C.干冰不是冰,是固体二氧化碳 D.纯碱在物质分类中不是碱,是盐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汽油挥发是由于汽油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故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都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固态的水,故正确;‎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 ‎8.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式为C2H4O3‎ B.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C.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相对分子质量为76‎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由过氧乙酸的分子结构图可知,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据此可确定其化学式.‎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过氧乙酸的分子结构图可知,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的化学式为C2H4O3,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乙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2:4:3,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过氧乙酸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应保护好南海石油资源 B.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C.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纯金属高 D.地球上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水资源状况;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 ‎【分析】A.根据资源保护来分析;‎ B.根据资源保护来分析;‎ C.合金的特点是: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 D.根据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0.3%进行解答.‎ ‎【解答】解:A.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保护石油资源,故正确;‎ B.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故正确;‎ C.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低,故错误;‎ 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0.3%,是有限的,故正确.‎ 故选C.‎ ‎【点评】在能源和资源匮乏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对于能源主要侧重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的技术和前景等;对于资源主要考查贮存、开采状况,以及资源的保护.‎ ‎ ‎ ‎10.某无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如图所示,其中X可能是(  )‎ A.Fe2+ B.Cu2+ C.OH﹣ D.SO42﹣‎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观察溶液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钾离子和X离子,如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则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的,据此分析.‎ ‎【解答】解:A、亚铁离子和氢离子、氯离子、钾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但亚铁离子在溶液中显浅绿色,故选项错误;‎ B、铜离子和氢离子、氯离子、钾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但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故选项错误;‎ C、氢氧根离子会与氢离子生成水,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D、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氯离子、钾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且没有显色的离子存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 ‎ ‎11.实验室配制100克5%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用50mL量筒量取95.0mL水 B.将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5.0gNaOH C.用pH试纸测量NaOH溶液的pH,测得pH=13.7‎ D.10Ml5%的NaOH溶液加入10mL水稀释得到2.5%的NaOH溶液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A、根据量筒测量液体要一次测量并且量程接近量取的液体的体积的原则选择量筒规格;‎ B、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并结合氢氧化钠的称量方法判断;‎ C、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解答;‎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解答.‎ ‎【解答】解:A、用50mL量筒量取95.0mL水,一次无法完成要改用100mL的量筒,故A错误;‎ B、配制100克5%NaOH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0g×5%=5g,称量氢氧化钠需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故B正确;‎ C、pH试纸不能伸入待测液中测溶液的pH,要用玻璃棒蘸取滴在试纸上,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10mL5%的NaOH溶液的质量大于10g,只有加入的水的质量和原溶液的质量相等才能被稀释一倍,加入10g水小于溶液的质量,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2.5%,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配制溶液两种常见操作:固体溶质加水溶解,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液体加水稀释,配制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解答该题的难点就是稀释问题,抓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是解题关键.‎ ‎ ‎ ‎12.近的全国多数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人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行为和举措,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 A.力推火力发电 B.节日燃放烟花 C.露天焚烧垃圾 D.机动车限号行驶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分析】A、从火力发电一般为燃煤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去分析解答;‎ B、从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和粉尘去分析解答;‎ C、从焚烧垃圾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去分析解答;‎ D、从机动车限号行驶,可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空气的质量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A、火力发电一般为燃煤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故A错误;‎ 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和粉尘;故B错误;‎ C、焚烧垃圾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故C错误;‎ D、机动车限号行驶,可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空气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减少了对空气污染.‎ ‎ ‎ ‎13.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立即盖上锅盖 B.厨房内闻到较浓的煤气味,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D.如果不小心洒在桌面的酒精着火,可以立即用湿布盖灭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根据日常经验和燃烧的物质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A、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使油熄灭,故对.‎ B、煤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厨房内闻到较浓的煤气味,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对.‎ C、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错.‎ D、如果不小心洒在桌面的酒精着火,可立即用湿布扑灭,是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灭火,故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和燃烧特殊物质的性质特点,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进行灭火,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 ‎ ‎14.下列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固体一定含有碳酸根 B.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C.加热含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 制氧气,速率明显加快,则高锰酸钾是催化剂 D.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定律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铵态氮肥的检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铵态氮肥能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任何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固体不一定含有碳酸根,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C、加热含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制氧气,速率明显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会增加,是因为铜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5.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CaCl2溶液 稀HCl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过量Na2CO3溶液,再过滤 C CO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CaO CaCO3‎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稀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OH)2溶液能与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二个钠原子 2Na ;(2)三个氢分子 3H2 ;(3)镁离子 Mg2+ ;(4)硝酸 HNO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二个钠原子,就可表示为:2Na;(2)三个氢分子:首先是分子,由于是非金属气态单质,所以为H2;其次是三个分子,所以数字在前.故答案为:3H2;‎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镁离子可表示为:Mg2+;‎ ‎(4)硝酸的化学式为:HNO3;‎ 故答案为:(1)2Na (2)3H2(3)Mg2+(4)HN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17.图1为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1)碘的核电荷数= 53 ;‎ ‎(2)图2表示的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D (填字母,下同),与Ⅰ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C ;‎ ‎(3)写出碘化钾的化学式: KI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解答.‎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根据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3,表示原子序数为5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碘的核电荷数为53.‎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AD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图1中提供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7,与Ⅰ化学性质相似的是C.‎ ‎(3)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碘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碘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KI.‎ 故答案为:(1)53;(2)AD;C;(3)KI.‎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8.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回答下列生活中的有关化学问题.‎ ‎(1)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如图1是垃圾分类标志,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纸质包装盒、塑料瓶、易拉罐.它们属于 B (填序号,下同)‎ ‎(2)厨房中有下列几种食物:①黄瓜、②牛奶、③大米.其中含蛋白质的是 ② ,含维生素的是 ① .‎ ‎(3)家庭餐桌上的餐具有①竹筷子、②塑料保鲜盒、③不锈钢勺子.其中是利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② ‎ ‎(4)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我国一些地区正在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 ‎(5)图2为市售的碳酸氢铵药剂标签,片剂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NaHCO3),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疼、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等有关症状.根据题意,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治疗胃酸过多时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 ‎ ‎②针对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在日常生活的饮食方面,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少吃酸性食品等 .‎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1)根据常见常见垃圾的特点分析;‎ ‎(2)根据常见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素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的特点分类;‎ ‎(4)根据乙醇燃烧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胃酸的主要产分是盐酸能与碳酸氢钠等反应,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用酸性物质.‎ ‎【解答】解:(1)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纸质包装盒、塑料瓶、易拉罐,它们属于可回收的垃圾,应填入B;‎ ‎(2)厨房中有下列几种食物:①黄瓜、②牛奶、③大米.其中含蛋白质的是牛奶,含维生素的是黄瓜.‎ ‎(3)家庭餐桌上的餐具有塑料保鲜盒是利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 ‎(4)乙醇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5)①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时的化学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H2O+CO2↑.‎ ‎②针对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方面,应少吃酸性食品等.‎ 故答案为:(1)B;‎ ‎(2)②①;‎ ‎(3)②;‎ ‎(4)C2H5OH+3O22CO2+3H2O;‎ ‎(5)①NaHCO3+HCl=NaCl+H2O+CO2↑; ②少吃酸性食品等.‎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会利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9.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1)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上是铁跟 氧气和水 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2)以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为例,写出工业上高炉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铁的冶炼;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炼铁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氧气和水;‎ ‎(2)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Fe2O3+3CO2Fe+3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方程式的写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2道小题,共14分)‎ ‎2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乙>甲>丙 ‎ ‎(2)要使饱和的丙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是 升高温度 ‎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甲 ,所得容易让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丙 ‎ ‎(4)从含有少量乙的甲、乙混合物中分离出甲物质,一般采用的方法 降温结晶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2)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饱和的丙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甲物质出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1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20℃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温度,甲、乙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丙;‎ ‎(4)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大,所以从含有少量乙的甲、乙混合物中分离出甲物质,一般采用的方法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1)乙>甲>丙;‎ ‎(2)升高温度;‎ ‎(3)甲,丙;‎ ‎(4)降温结晶.‎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1.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 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F通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为生活中常见的液体,B、C、G常温下为气体,且G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实验室可用E来制取.‎ ‎(1)写出化学式:A H2O2 F Ca(OH)2 ‎ ‎(2)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3)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 ‎(4)实验室用E制取G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5)图中涉及C物质的反应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F通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F是氢氧化钙,D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所以D是水,B、C、G常温下为气体,G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G是二氧化碳,A会生成水和B,B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氧气,C是氢气,E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所以E可以是盐酸,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F通常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F是氢氧化钙,D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所以D是水,B、C、G常温下为气体,G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G是二氧化碳,A会生成水和B,B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氧气,C是氢气,E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所以E可以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H2O2,F是Ca(OH)2;‎ ‎(2)A→B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 ‎(3)D→F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4)实验室用E制取G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5)涉及C物质的反应中,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气和氧化铜生成水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水通电生成氢气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属于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H2O2,Ca(OH)2;‎ ‎(2)2H2O22H2O+O2↑;‎ ‎(3)CaO+H2O=Ca(OH)2;‎ ‎(4)CaCO3+2HCl=CaCl2+H2O+CO2↑;‎ ‎(5)复分解反应.‎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道小题,共20分)‎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下列基本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读液体体积 C.‎ 过滤悬浊液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23.根据实验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填写相关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学生可以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过程,…‎ ‎(2)实验用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酒精灯、 蒸发皿 、坩埚钳、石棉网、滤纸、火柴、粗盐、蒸馏水 ‎(3)实验过程: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顺序主要是:溶解、 过滤 、 蒸发 ‎ ‎(4)问题讨论:实验过程中,第三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分析】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2)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溶解所需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过滤所需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蒸发所需的仪器是玻璃棒、蒸发皿、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 ‎(3)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 ‎(4)实验过程中,第三步操作是蒸发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故答案为:(2)蒸发皿;(3)过滤;蒸发;(4)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4.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①仪器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通常选择图中的 A (填装置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如图所示的F装置和G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 cdab →D ‎(4)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无水硫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甲烷,则制取并收集甲烷的装置应选择 AC(或AE)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 ‎(3)二氧化碳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先除杂质再干燥,要长进短出,除去氯化氢气体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干燥二氧化碳用浓硫酸,先除杂后干燥;‎ ‎(4)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甲烷,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 ‎【解答】解:(1)标号仪器①是添加液体的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选择A;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二氧化碳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去氯化氢气体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干燥二氧化碳用浓硫酸,先除杂后干燥,导管要长进短出;故答案为:cdab;‎ ‎(4)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甲烷,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A;2KMnO4K2MnO4+MnO2+O2↑;‎ ‎(3)cdab;‎ ‎(4)AC(或AE).‎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的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 ‎ ‎25.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 NaOH和Na2CO3 .‎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 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 Ⅰ 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 白色沉淀 .‎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碱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2NaOH═Na2CO3+H2O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变质,其产物为碳酸钠,所以可以据此结合题中的猜想完成解答;‎ ‎【实验与探究】(1)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2)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为了防止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干扰实验应该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据此进行解答;‎ ‎【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变质,其产物为碳酸钠,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 ‎【实验与探究】(1)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只有氢氧化钠,即猜想Ⅰ成立;‎ 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所以若观察到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在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该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可以是酚酞变红,所以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实验应该将步骤二中的氯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交流】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 ‎【猜想与假设】猜想Ⅲ: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1)‎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Ⅰ 白色沉淀 ‎ BaCl2+Na2CO3═BaCO3↓+2NaCl ‎(2)碱;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交流】CO2+2NaOH═Na2CO3+H2O.‎ ‎【点评】在检验氢氧化钠是否是部分变质与检验是否变质是有区别的,检验变质只需用盐酸就可以了,而检验部分变质,还要检验是否有氢氧化钠,常用氯化钙溶液或是氯化钡溶液来进行检验.‎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道小题,共6分)‎ ‎26.现有11.9g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固体粉末,逐渐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7.3%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7.试计算:‎ ‎(1)100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 7.3 g;‎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100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100g×7.3%=7.3g.‎ 故填:7.3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7.3g y z x=10.6g,y=11.7g,z=4.4g 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2%‎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