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重庆八中高 2020 级高三(下)第五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时期在文学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学科没有建立。在这一时期里, 没有后世的诗人、作家身份,没有以文学写作为目的产生的文本,早期的文献都是国家档案, 以及适应国家礼乐教化和与国家宗教职能、政治职能等相关的文献,如《尚书》是上古时期 流传下来的各代档案,《诗》与《乐》则是礼乐教化的基础文本,《春秋》是围绕着王与侯活 动的国家大事件的记录,《易》与卜筮有关,产生于宗教活动,《礼》是周人治理国家的规范。 这些文献当然与文学写作无关。至于春秋以后,学术下移,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则为各自 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提出学术主张,亦无关文学写作。 鉴于先秦时期学术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与汉魏以后的文学文献的认定不同,先秦文学 文献的范围就不简单地限定在集部以及与作家活动相关的资料。先秦文学的发展既然是在国 家的宗教、政治、文化活动等文字记录文献中逐渐呈现出来的,那么所有的文字文献其实都 应视为文学文献。因此,先秦时期的文字资料、经、史、子以及神话、传说,甚至图像,都 应视为文学文献。比如说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文字,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古文字研究中,其 次,先贤利用以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文学史研究则利用甲骨文探讨中国上古时 期的写作状态和叙事的观念、手段,并可以探研当时应用文体的写作状况、文体与载体间的 关系等等。从甲骨文以至金文、简帛文字,都是如此。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与传世纸质文献相比,属于出土文献,出土文献自古以来就 有,如西汉时发现的孔壁古文、西晋时发现的汲冢古文等等。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 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 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处理这部分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 2 - 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数量、质量,是超过以往的,这是当代学者的幸运。当代历史学者和思想 史学者对出土文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 关注不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和部分学者对文献不够重视,对先秦文学的 性质、特点理解不够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当代的文学观念出发,对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材 料才去了解、研究,如古代学者对先秦包括两汉时出土的辞赋材料、《诗经》材料略加关注, 而对大量的子、史文献则往往视而不见。这些当然是不正确的观念,需要纠正。同时,在使 用出土文献时,也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其与传世文献间的关系,当代学者往往热衷于研究出土 文献,而又往往对传世文献重视不够,甚至对传统文献并没有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便大谈出 土文献,这也是一种偏误。余嘉锡先生为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作序说:“学 不穷根柢而但求其枝叶,譬之未知叔重何所道,钱、段何所明,而读甲骨文;班、范之书, 荀、袁之纪,未能通晓,而考金石刻。其于学也,庸有当乎!”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是值得 我们认真思考的。 (摘编自傅刚《先秦文学文献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文学学科没有建立,无人以作家、诗人的身份创作以文学写作为目的文本。 B. 作者认为先秦时期所有文献都是文学文献,因为先秦文学的发展是在当时的文献记录中逐 渐呈现的。 C.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属于出土文献的范围,历代学者的研究则是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 分。 D. 古代学者不认为先秦两汉出土的大量子、史文献是文学作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指出先秦文献的著述不同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论证先秦文学文献在文学史中的特 殊性。 B. 文章举甲骨文为例论证先秦文学文献的认定范围与后世不同,并推论及金文、简帛文字。 C. 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今学者的偏误,论证要兼顾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D. 文章引用余嘉锡先生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文献学研究的根基是传世经典文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先秦文学文献不同,汉魏以后被认定的文学文献范围主要是在集部和与作家活动相关的 资料。 B. 先秦文学研究者可以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分析创作者的著述观念和当时的写作状况。 - 3 - C. 当代出土文献经整理研究后也将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因此要处理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 献的关系。 D. 当代的文学观念常常影响古代文学研究者对文学作品材料的选择,使上古文献的文学价值 被低估。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属于出土文献的范围,历代学者的研究则是传世纸质文献的 一部分”错误,原文“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 能简单地看作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 处理这部分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错误,引用余嘉锡的观点是从反面进行论证。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C项,“当代出土文献”错误,作者只认为古代出土文献经整理后可视为传世文献一部分,且 重视两者关系与之无因果联系。 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 4 -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经历了“1G 空白、2G 跟随、3G 突破、4G 并跑”的不断努力后,5G 对于中国而言,来 之不易。早在 2013 年 2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 IMT-2020(5G)推进 组,全面启动 5G 技术研发试验。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 重要文件中,均提出要积极推进 5G 产业发展。2018 年 6 月,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3GPP 正式批准确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第一阶段全功能完整版 5G 标准正式出台。同时,我国也加速布局 5G 产业: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正在加速 5G 网络建 设、推进 5G 落地应用建设。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表示,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计划,到 19 年底在 50 个 城市建设 5 万个 5G 基站,到 2020 年,能够提供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 5G 商用服务。另据赛迪 预计,未来 5 年,我国将至少建设 1140 万个 5G 基站。 (摘选自人民日报《中国 5G 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全球?》) 材料二: 5G 技术目前正处于相关技术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由日本、韩国、中国、美国、欧盟引 领 5G 发展新征程。时值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各国政府希望借助 5G 技术开展一场数字化革命, 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点。为了保持我国在 5G 行业的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 新时代 5G 商用的领头羊和规则制定者,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目前我国在 5G 方面的专利 占全球 5G 专利数的 30.3%,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为以 1970 件 5G 声明专利排名第一,占比达 17%;中兴以 1029 件专利排名第 6,占比 9%。但同时,5G 领域也有许多难题待攻克,主要体 - 5 - 现在并行计算能力和储存容量两大方面。 目前 5G 市场商用的主要范围还是在手机、信息服务、云数据等行业范围,但是 5G 商用 真正的变革将发生在基于 5G 的高可靠和低时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如无人机、智慧交通、智 慧医疗以及智慧安防等方面。这要求企业市场拥有较为完善的网络部署和市场成熟度,而由 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实现 5G 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需要更多 的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按需灵活调整 5G 战略部署,可以先在技术比较成熟,需求程 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实现覆盖,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实现 5G 网络的全面覆盖。 (摘编自张建霞《新时代背景下中国 5G 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三: 信息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 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物 联网环境下未来的智能服务系统,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物联 网科技创新的关键,将真实环境物理空间与虚拟环境信息空间进行映射协同,实现通信、计 算和控制的融合。 物联网正促进 5G、窄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引发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重大变革。在组网方面,全球范围内低 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 5G 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为 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在信息处理方面,信息感知、知识表 示、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极大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在物联网虚拟平台、 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基于云计算及开源软件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企业构建生态门槛, 推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摘编自朱洪波《5G 物联网 加速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主要通信运营商一直积极参与推进 5G 商用的建设进程,其中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 五”计划,确保到 2020 年给地级以上城市提供 5G 商用服务。 B. 目前我国的 5G 相关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表明我们仍需不 断进行科研创新。 C. 5G 信息技术具有高可靠、低时延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智慧交通、智慧安防 等创新型应用。 D.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物联网则可以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物 与物的连接,实现“万物互联”。 6. 中国 5G 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 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原因:①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②企业的先发优势。③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挑战:①世 界科技强国的竞争。②相关技术难题需要突破。③中国国情的限制: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 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信息,梳理、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题干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原文说“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 5G 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为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可见“快 速兴起的低功率广域网技术”与“5G 技术标准化进程”是并列关系,前者并不能“加速”后 者。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 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 - 7 - 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原文说“5G 商用真正的变革将发生在基于 5G 的高可靠和低时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 并没有说“广泛应用”,理解错误。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早在 2013 年 2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 IMT-2020(5G)推进组, 全面启动 5G 技术研发试验。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 文件中,均提出要积极推进 5G 产业发展。”“同时,我国也加速布局 5G 产业:三大运营商 及中国广电正在加速 5G 网络建设、推进 5G 落地应用建设。”“为了保持我国在 5G 行业的领 先地位,使我国成为新时代 5G 商用的领头羊和规则制定者,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目前我 国在 5G 方面的专利占全球 5G 专利数的 30.3%,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为以 1970 件 5G 声明专利 排名第一,占比达 17%;中兴以 1029 件专利排名第 6,占比 9%”等分析总结出中国 5G 发展取 得突出成就的原因:“①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②企业的先发优势。③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 结合“5G 技术目前正处于相关技术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由日本、韩国、中国、美国、欧盟 引领 5G 发展新征程。时值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各国政府希望借助 5G 技术开展一场数字化革 命,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点。”“但同时,5G 领域也有许多难题待攻克, 主要体现在并行计算能力和储存容量两大方面。”“而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和经 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实现 5G 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需要更多的时间” 等分析总结出中国 5G 发 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①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②相关技术难题需要突破。③中国国情 的限制: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 船 何立伟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 得就极蓝。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 - 8 - 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 慢慢归结到无。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 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何况鱼已不多了。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 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 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里)。 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危 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 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惶惶地 这里那里的看来看去,又将双掌搭拢,喊另一个细伢子名字。嘴巴小去时,便听到自己声音 长长短短射远。忽然背上就有了些些冷。就从裤档里,掏出一线尿来。人影子和尿泡子不多 时皆不复见。 云就停了。先前横过去的船,仍复横了过来。河里灯火是渐渐少了许多热闹。但凫水的 人似乎上了沙渚,小小黑点遂为柳烟所没。唯浅浅笑语一朵朵黯然地开。残月如慈眉。 阵阵足音响起,自然又来了人。仰头看星月,低首看流水。倏忽觉到两间余一影,甚是 寂寞,又无可排解者,于是空得慌大得慌,亦复踽踽走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 哗哗哗。 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但这寂寞不久即为一男一女衔了窃窃细语声音一点一点耐心填,坐在愈见其凉的沙滩上。 这夜便是女人长长黑发一部分了。并且她顺手扯了把草,一节节掐碎,一节节扔在水里 - 9 - 边。点点黯绿遂缓缓游走。河水啊长又长。 女人说:“不。不能够再这样!” 这声音也同了那草,于微微起伏间逝远。 慈眉的月遂朝这边凝眸了。 其时,柳烟里的人站起来,看灯火在水里一颗一颗,仿佛为鱼咬灭。就一阵阵生了凉意, 清寂着一张面。何况真是有了细细风,远远来而且远远去。 沙渚便也静了。手掌似的摊在水面慢慢眠去。有些足印凌凌乱乱不复识辨,却要什么 紧——暖暖风自然要熨平了它,给另一些脚们在上面再涂鸦。 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泻下去,竟 起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着放大 一个“不!” 复又愈合了静。唯风来摆动她长长黑发了。 并且眼眶里添了两颗大星,一闪兼一闪。 “好吧……不说吧。” “什么都不要说。” “天快要——” “什么都不要说!” ——什么都不要说,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 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 居然吃水不浅。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 船,岸上散碎的灯光,惊惶撒尿的小孩和一男一女的窃窃细语。 B. “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因声音是从那些凫水 人口中传来,因而想象声音也是潮湿的,这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 C. 这篇小说着力描摹了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意象,如果拿古典诗词来比较的话,它与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所描绘的意境十分相似。 D. 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小说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运用丰富的 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平添了些许诗意。 - 10 - 8. 小说为什么要以“空船”做标题? 9. 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 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篇小说诗化的语言深得古 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 【答案】7. D 8. (1)“空船”运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空船象征着空旷和孤寂,也象 征了梦想与闲适,小说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2)(以空船)表达了作 者对尚未逝去的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3)“空船”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 串起了朦胧的场景和写意的形象。 9. 这篇小说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省略跳接、超常搭配、叠字等语言技法,产生了诗意的审美 效果。比如: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运用成分省略手法, 把三句并成一句,从“哗哗涛声”跳跃到“大河的安静”,在跳跃和转换的瞬间形成空白, 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味。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 运用叠字反复和超常搭配,精心选择动词和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 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③精心搭配动词,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揉”“起”“移”等。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 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 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 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D项,“小说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分析错误,小说没有使用排比修 辞。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的能力。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 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然后再结合着文 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本文标题“空船”,“空船”是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标题抓住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这 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以描写为主,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 - 11 - 飘浮的小船,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表达了作者对 ‎ 自由、美好、宁 静、祥和生活的向往。标题突出了小说主旨,小说中的描写如:“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 缆索,业已烂断”“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可见文中的“空 船”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了普通人心目中尚未逝去的美好的生活愿望。标题“空船”也 是串连起小说各个朦胧的场景的形象,成了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如开头有“小船轻揉哗哗 涛声好久”,中间有“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 哗”,结尾有“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 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 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 么作用。 本题要求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且赏析的重点在“瞬间的刺激 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划线句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 竟揉得安静了。”划线句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 划线的两个句子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或省略跳接,或超常搭配,或叠字通感, 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句①的“揉”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船与大河 的关系。句②的“起”“移”,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又轻描淡写地写出了对“风”的刮起与 “云”的移动。句①中的“哗哗涛声”,句②的“细细一阵风”“小小一片云”,运用了叠 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 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作者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规范,以其搭配形式的陌生化增加了感 知的困难,延长了读者感知的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深度体验与反复体味中获得了一种空灵而 又深邃的审美效果。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 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 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 - 12 - 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 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 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解字》叙 (汉)许慎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 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 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 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 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 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 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 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 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今之诸生竞说字解经,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 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 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 圣人之微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今叙篆文,合以古、 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 13 - (选自《说文解字....·叙》,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 由此绝矣 B.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 C.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 由此绝矣 D.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 由此绝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是儒家传统典籍之一,相传是庖羲氏依照物象所作,原是古代的卜筮用书,揭示了 天和人的生存法则,包含着辩证的思维方法。 B.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如《易经》《论语》《春秋》《尚书》等典籍 最初就是用古文写的,和韩愈笔下李蟠“好古文”的古文概念不同。 C.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等六部先秦古籍,又称“六艺”,与《张衡 传》中“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所指相同。 D.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首次对“六书”做出 了具体的解释并以六书分析汉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变化导致难读难解。自秦始皇时代古代典籍废弃起,古文字开始绝迹,而到了汉代学 生们荒谬胡乱解字,完全不符合圣人造字的精深意图,促使许慎潜心整理文字,写了《说文 解字》。 B. 文字形态发展多样繁复。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文字经历了由依物画图到形声结合, 再到古文、大篆、小篆、隶书等各种字体的繁复演变,导致在泰山封禅的诸多朝代文字各不 相同。 C. 文字意义关系政治文化。文字有记录日常生活信息的功能,又有传承文化的功能,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文中所列举的庖羲氏的八卦图和神农氏结绳记事的方法,都可以归入文字的范 畴。 D. 《说文解字》意义深远。许慎编选小篆与古文、籀文,按照部首类别排列,进行解说,剖 - 14 - 析错误,使学习的人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进而读懂典籍、明晓万物、传承文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 (2)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遮蔽了(不明了、不了解)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见 到宏通的学者,不曾看到文字的条理。 (2)文字是经典的根本(根基),也是王道政治(王道统治)的开始(开端),是前人用它将 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的工具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 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从此不 用了。 句中,“隶卒”是一个词,中解决不能从断开。排除 BD 两项。“官狱”与“职务”构成并列 短语是“日繁”的主语,因此,“官狱”应与上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所指相同”解说错误。《张衡传》原文是“遂 通五经,贯六艺”,这个六艺不可能是六经,因为五经加《乐经》就是六经,这样的话前后 严重重复。《张衡传》的六艺指的应该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故选 C。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 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 15 -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文字经历了由依物画图到形声结合”分析错误,最初“依物画图”和“形声结合”的 文字也属古文字,这里对古文字的概念界定不恰当。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玩其所习”,玩弄他们的所学;“蔽”,遮蔽了;“希闻”,所少见的东西;“不见 通学”,没有见到宏通的学者;“睹字例之条”,看到文字的条理。 (2)“本”,根基;“始”,开始;“垂后”,传给后人;“识古”,认识古代文化。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 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 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 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 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 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 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 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鸟兽的纹 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 - 16 - 像。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 颉,看到鸟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开始创造了文字。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 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 “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 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 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七十二代)朝代,使用的文字没有相同的。 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 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 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 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 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 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都是 取史籀大篆,有的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 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 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从此不用了。 现在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 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竟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 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类似这种情况很多。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 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 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 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 化。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 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使读者知道),通 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 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存而不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殿前欢·次酸斋[注]韵 (元)张可久 - 17 - 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 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 唤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二十年多少风流怪,花落花开。望云霄拜将台,袖星斗安邦 策,破烟月迷魂寨。酸斋笑我,我笑酸斋。 【注】酸斋:贯云石号酸斋,这首曲子是和贯云石《殿前欢·畅幽哉》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自己十年不上钓鱼台,导致野鸥都猜想自己的去处,来表现自己身处官场之久,构 思巧妙。 B. 作者用白云青山、开怀饮酒表现了自己与老友相聚的欢畅,又反衬了自己的抑郁烦闷之感。 C. 末尾对笑结构精妙,作者因羡慕好友的洒脱生活而笑,好友因理解作者沉迷官场的原因而 笑。 D. 全曲语言典雅中又有口语特色,艺术手法多样,多用典故、拟人、虚实结合等。 15. 这首元曲丰富的情感中包含诸多矛盾之处,请结合全曲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情感的矛盾之处:(1)对隐逸生活很向往,却不得不沉浮官场的烦闷。 野猿唤自己归来,钓鱼台的典故,与归隐的老友欢聚也可以看出对归隐生活的喜欢;但是作 者却不得不沉浮宦海十年。(2)为怀才不遇而伤感,却依然心中有建功立业的豪情。欠治国 才、爱喝酒等表现自己在官场多年却无功业;但是作者却望拜将台,袖安邦策,破迷魂寨, 来表现自己还是有济世良策和建功壮志的豪情。(3)对英雄功业出现与消失慨叹,却依然怀 着建功立业的豪情。花开花落表现了作者对二十年风流英雄杰出人才的出现和消失的慨叹; 但是心中却依然有着豪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元曲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元 曲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元曲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元曲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好友因理解作者沉迷官场的原因而笑”错误,此处错在“沉迷官场”,作者虽然留在 官场,但是心中也是有隐逸之情的,并且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功名利 禄,所以“沉迷”这个说法不恰当。 故选 C。 【15 题详解】 - 18 -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元曲的理解能力,同时也 考查对元曲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元曲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元曲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元曲 的意象,分析元曲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 出答案即可。 “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此句有自愧之意,自己为了生活,长期寄身官场潜规则的想法, 不如酸斋清俊脱俗。“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今日终于重上钓鱼台,只见白云悠悠, 青山隐隐,忍不住开怀畅饮。“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畅饮过后, 张可久审视平生,觉得自己俗心未绝,尚称不上真正的隐士。扪心自问,自己尽管长期寄身 官场之中,却并无伊尹、周公那样的安邦济世之才;尽管喜欢饮酒,却又不如刘伶、阮籍那 样忘情;尽管终生填词作曲,但那些“清词丽句”早被李白、杜甫用完了,自己仅能拾其牙 慧、替其还“债”而已。这三句的“自我检讨”,看似自嘲意味甚浓,实则暴露了张可久内 心深处说不出来的酸楚:回首人生,竟无一事可引以自得!诗人自认为“欠伊周济世才”, 但从“望云霄拜将台。袖星斗安邦策,破烟月迷魂寨”看,当目光转向那高耸入云的中兴名 将拜将台时,诗人终难抑制内心充溢的壮志。“我笑酸斋”,这个“笑”字里隐含的情感很 复杂。它既是一种畅快的笑,自己受酸斋影响,欲步酸斋之后,自然也就笑出声来。它又是 一种羡慕的笑,有多少人能像酸斋那样无忧生活,顺应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欢喜的事呢?它还 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苦笑,自由是酸斋的,我什么都没有,还必须为了生活继续在宦海淹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齐谐》之名,从距离和高度两个角度夸饰鹏之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和氓少年 时代愉快说笑的场景,堪称“青梅竹马”。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 求学时向老师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恭敬请教的情形。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总角之宴 (4). 言笑晏晏 (5). 援疑质理 (6). 俯身倾耳以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 19 -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抟、晏、援。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态 ,龙身大 部 ,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通体 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证明了当时琢玉工艺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 湛,圆润流利,生机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 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要素。玉龙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 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 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红山玉龙的发现, 不仅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 ,也让中国人追溯到了龙的源头。这对研究中国原始宗 教文化,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意义非同寻常。所以,无论怎样评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 不为过。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蜷曲 光滑无比 因由 水远山长 B. 卷曲 光素无纹 因而 源远流长 C. 蜷曲 光素无纹 因由 水远山长 D. 卷曲 光滑无比 因而 源远流长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 B. 细节上浮雕、浅浮雕手法的使用,使得整块玉料圆雕而出的玉龙 - 20 - C. 整块玉料圆雕而成并在细节上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的玉龙 D. 玉龙在细节上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圆雕以一整块的玉料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对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都意义非同寻常。 B. 这对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C. 其对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意义非同寻常。 D. 这对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 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 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卷曲:形成许多短的弯头或转折。蜷曲:指卷绕或盘绕。两个词皆可以使用。 光素无纹:光素指光辉皓白,无纹就是没有纹路。光滑无比:指物体平滑不粗糙。根据后文 “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选“光素无纹”。 因而:表因果关系,连词。因由:名词,原因和根由。根据语境这里用连词“因而”。 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水远山长:指 江河辽阔或路程遥远。此处用于“玉文化”历史悠久,应选“源远流长”。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括号内句子应该是与“通体琢磨”,“较为光洁”一样介绍玉龙雕琢工艺的分句,后文“这” 指代的内容。 B项,主语不是玉龙,和后文不一致。 C项,不是独立分句。 D项,把手法放在了最前面,与后文内容不衔接。 故选 A。 - 21 -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 原句递进关系语序不当,“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在前,“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在后, 排除 BC;“总括”与“序列”搭配不当,排除 A。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 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 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国画博主“老树画画”近来在网络走红。被坊间戏称为“打油诗圣手”的他,喜欢给自己 的每幅小画都配上几句词藻浅白、文风戏谑的诗文,透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请选择最恰当 的诗句填入横线处,把下面这幅画的配诗补充完整。 繁华萧然落尽,甲 。乙 ,岁月几度闲愁。 - 22 - 填入甲处最恰当的诗句应为:_________________ A.何物寄托此心 B.隔水犹看寒林 C.秋水深处泊舟 D.小村几缕炊烟。 填入乙处最恰当的诗句应为:_________________ A.落花轻覆草痕 B.江山千里飞雪 C.与谁平分秋色 D.江山一派岑寂 【答案】 (1). 甲处③ (2). 乙处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道题考的是对诗句的情境进行分析,这要结合七言 绝句的一般常识来选择最合适的诗句,即选择诗句的标准要从画面内容和诗句前后衔接及押 韵上考虑。 本题,首先要观察画面的内容,然后分析诗句的内容、押韵、对仗等。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甲处,因为要和最后一句押韵,所以甲处最好选择 C 项,并且“秋水深处泊舟”内容也符合 画面。乙处备选诗句中,A 项中的“落花”“草痕”都是细微近景,画面表现不出来,B项, 中的“飞雪”在画面中没有表现。C 项是个问句,内容与后文岁月闲愁也衔接不上。D 项“江 山一派”是个全景,符合画面内容,“岑寂”也符合画面氛围。 故选 D。 21.红星中学高三(1)班班委商定,要组织全班同学在本周六去参观省文化馆,现有信息如 下: (1)文化馆开放时间为 8:30——17:00,10:30 和 15:30 各有一场 15 分钟的文化艺术 表演; (2)拟租一辆巴士集体前往和返回,单程车程约 30 分钟; (3)拟参观时限为 3 小时。 假如你是班长,请筹划此次活动,写一则短消息发在班级群中通知大家,字数不超过 100 字。 【答案】示例:各位同学,班委商定于本周六上午(下午)组织同学们去省文化馆参观。请大家 - 23 - 于 8:00(13:00)在校门口集合乘车前往,大约 8:30 到达。在参观的同时,还将在 10:30(15:30) 观赏一场 15 分钟的艺术表演,11:30(16:30)参观结束,在文化馆门口集合乘车返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通知的能力。通知的内容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通知事项要表述得 具体明白;通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文风庄重,语气果断、肯定。 此题实际上是一道小型的实用写作题,题目要求写一则短信息通知同学们去文化馆参观的事 情,题目中给出了一些必要信息,还给出了“假如你是班长”的要求,要明确活动的时间、 地点、流程。那么分析题干可知,信息中给出了参观的时限,却没有说出发和返回的具体时 间,这就需要班长根据现有信息去规划,根据文化馆开放时间和艺术表演的时间,可以选择 上午或下午前去,那么出发时间和乘车地点、返回时间和乘车地点都要根据前去的时间进行 合理规划,并在短信息中清晰指出,让同学们心中有数,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 之’,何必寻找呢?” 人们都在称赞楚王的豁达与胸襟。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胸怀不够宽广,‘人遗弓, 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 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失弓的境界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但他阻止属下去寻找,他说:“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 何必去寻找弓呢?”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称赞。但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境界还 不够大,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在孔子的心目 中,楚人与天下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也道出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境界。 境界之高下,在于能否摒弃“物”的限制。境界体现一个人的人格胸襟、政治眼光和战 略视阈,需要摒弃身份地位、物质条件、个人喜好等外界因素的制约。楚王的境界在于摒弃 了楚王与楚人的限制,孔子的境界在于摒弃了楚人与天下人的限制,而老子的境界在于摒弃 了人与自然的限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境界带来的思想格局。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 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就需 - 24 - 要放大自己的格局,放下名、利、权、色等身外之物的困扰,尽力往“楼”上走:在精神信 仰上登高,在道德修养上超越,在利益诉求上等闲,在大爱情怀上跨界,境界就会豁然为之 一宽。 境界之高下,也在于能否除却“空”的困惑。针对楚王失弓,明《竹窗随笔》中称,楚 王固沧海之胸襟,而仲尼实乾坤之度量也,却还“不能忘情于弓”。这且不够,因为还“不 能忘情于我”,连求所谓“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这道出了佛家四大 皆空的境界。应该指出的是,境界是不可能虚空于社会而存在的,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生修养, 也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我们所说的境界是积极能动的境界,而非消 极避世的境界。类似于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思想和做法看似境界高,实则无益于社会的发 展进步,也无益于人的健康成长。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追求一种忘我的精神;舍我其谁 勇于担当,涵养一种责任的操守;破解矛盾创新有为,砥砺一种发展的情怀,才不致陷于境 界的虚空。 境界之高下,还在于能否破除“私”的羁绊。说到底,境界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更是 立场问题,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属性。如果凡事淡公利己、私心居上,斤斤計较、毫厘必争, 难免跌入俗境,思想也会自我矮化,停留在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功利境界”;而心系百姓、 克己奉公,胸怀大爱、造福人类,则境界堪称高矣。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心中有国家,眼 里有大局,胸怀有他人,跳出“小我”看问题,仰望星空干事业,思想和精神境界将为人钦 佩。 “楚王失弓”,后人不应失境界之追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该故事类材料可分化为两个角度,分别代表对待问题(得失)的两种态度及思想境界。 从楚王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 的胸怀与气度。从孔子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怀更 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突破国的狭隘概念,对应现在来说,类 似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不分国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彰显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材料整 - 25 - 体角度来看,楚王、孔子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 决定了他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问题(得 失)的方式,决定他的一言一行。我们不宜过多评论楚王、孔子的思想境界的高下,二者对 待得失的态度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可以更多,思想境界 可以更开阔,视野可以更广远,我们的胸怀、视野最好不要固化。要求“根据材料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看法”,考生写作时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可以选择议论文文体。 参考立意: (1)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 (2)看淡个体得失,兼怀天下众生。 (3)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4)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参考素材: (1)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 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 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 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2)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 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 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3)从故纸堆里翻出这则故事,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掉书袋,而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 人有启迪。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 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 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 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 (4)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 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 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 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 26 - 结构示例:《失弓的境界》,议论文文体。议论文也可以写得有波澜、有层次。作者在开篇讲 述了“楚王失弓”的故事,通过描述不同人对于楚王失弓后所表现出的境界的认识,让读者 的眼界开阔。接着,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如何让人的境界更高:摒弃“物”的限制、除却“空” 的困惑、破除“私”的羁绊。如此行文,文章便层次清楚、说理透辟,以文章内在的逻辑力 量来“征服”读者。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 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 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 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 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 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 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 个审视角度。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