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 “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儒家思想。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藉,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肓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 成以经学为主。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政府的提倡 B.儒学的思辩化 C.佛教的传入 D.庄园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从汉以后成为主流思想。根据“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 为主”的史实,再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 A 项正确。B 说的是宋代理学; 佛教传人是在西汉末期,排除 C;庄园经济的发展对儒学变化没有直接影响,排除 D。 答案:A 3.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 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宋明理学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奢侈之风盛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 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商品经济活跃,与宋明理学相反,故 C 项正确,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 A 项错误;D 项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C 4.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 1400 个小城 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 治中心。由此可见( ) 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 解析:本题考査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尽管商业发达,但都在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体制内发展。支撑都市繁荣的消费主要是国家的开支消费,非生产性人口的消费,这是 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下出现的现象,故 A 符合题意,C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 状况,没有反映出城市经济生活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 BD 项错误。 答案:A 5.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 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 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 A.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 成”“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 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 态,故 C 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 A 项;B 项与题意不符;D 项从 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C 6.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学堂分为三级, 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材料“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存 在,体现旧教育体制,故 D 项正确;ABC 项错误。 答案:D 7.阅读下表:1935 年和 l94l 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解析:材料“1941 年”和“1935 年”,“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发展迅速,这些说明了抗战 期间,民族工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冶炼和机械 金属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单轻工业发展衰退和工业结构的变化的问题,故 AB 项错误;材 料中没体现遭受日军破坏的状况,故 C 项排除。 答案:D 8.雅典所有公民都有资格担任法官,城邦将司法判决权赋予陪审法庭,陪审庭合议决定最终 判决,让公民成为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 ) A.体现了司法主权在民的原则 B.使雅典公民成为法律专业人才 C.提高了稚典人奋政的积极性 D.使雅典城邦开始成为公民团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题干所述,古希腊在城邦时期将判决权赋予陪审法 庭,让公民作为司法审判的主体,从而培养了民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体现了司法主权 在民,伸张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故 A 项正确;B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A。 答案:A 9.1816 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 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 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 时兑换。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明( ) 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仪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解析:世界市场成熟的标志以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为标志,金融业需要国际货币制度。一个 国家把商品卖给另一个国家,又从第三国或地区进口,这就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来保持国际支 付平衡。19 世纪中后期,只有英国具有这种能力。由此可见,金融体系促进了资本的自由 流通,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成熟,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俾斯麦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而到 1890 年皇帝威 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中权倾一时的职务,这被说成是“丢弃德意志帝国的领 航员”。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 A.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B.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C.皇帝和宰相共治天下 D.宰相己经形同虚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宰相对皇 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 AC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皇帝威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 德意志帝国中权倾一时的职务,这被说成是“丢弃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说明 D 项错误。 答案:B 11.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 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 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谈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 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引进外资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 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列宁实行新 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 B 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 一步,故 C 项错误。 答案:A 12.20 世纪 30 年代后,美国一直将农业作为特殊行业给予国家补贴。二战后,欧洲国家和 日本也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 A.旨在保护小农经济 B.是凯恩斯主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C.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D.表明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解析:凯恩斯主义的突出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西方国家将农业作为特殊行业给予国家 补贴目的是维护农业生产,而不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不是保护小 农经济,故 A 项错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极为丰富。书中所表达的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是-个伟大的科学创造。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当时 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 1892 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 依次排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化的 规律。这些,向近代科学分类法前进了一大步,对生物分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还记 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材料二:1859 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书中首次提出进化论的观 点。达尔文考察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将同一变种或亚变种中的个体进行比较来研究变异 的原因,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发 生的机制:演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由淘汰的结果,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有限,只有最适应环境的 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后又提出科学证据,证明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 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的。 材料三:《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一定程度上被神圣化了,但它最大 的作用,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中国的中医家、读书人,没有人对它分析、验证、质 提,没有人问,为什么此草药对病人有用?原理何在?也许《本草纲目》犹如丰富的矿藏, 可挖握的太多了,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经验。而他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有人意 识到它有特别的意义。……《物种起源》在百余年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 1859 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及市民的热捧,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印刷了 1250 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进化论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它的思想影响 下,1865 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从碗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20 世 纪初遗传学建立,20 世纪 40 年代“现代进化论”创立。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 上是最伟大、最辉煌、划时代的里程碑。 ——以上材料均引自《世界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差异。 解析:《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集我国 16 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生物进 化方面李时珍“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 化的规律”,还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但没有总结出生物进化的理论,注重经验的总 结。而达尔文则“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发生的机制注重理 论的总结。 答案:《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是感性经验,缺乏理论探究。《物种起源》重视证 据,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 (2)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当时人们对两部著作的关注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 因。 解析:材料“《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 “他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有特别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对《本草纲目. 的关注点;材料“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 化论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体现了人们对《物种起源》 的关注点。根据所学知识从两部著作的成书时代特征来分析答案。 答案:人们关注《本草纲目》重在治病用药,它的生物进化思想没有得到重视。《物种起源》 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受到广泛关注,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原因:《本草纲目》成书时代: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统治实行思想专制;近代自 然科学没有兴起。《物种起源》成书时代:工业革命广泛开展;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 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问,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 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 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 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信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 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摘编自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 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 是提供了精神力量”概括出其观点。 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来论证观点即可。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下列“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 l: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 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 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答法 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2: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 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厂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 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 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说明: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 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初的赋税制度,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顺治十四年(1657 年),以明万历朝的册 籍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编成《赋役全书》,发给民户“易知由单”,通知应纳银米数额, 征收时用“截票”,“一给纳户,一存有司”。但“易知由单”款项繁,难以通晓。且地方 官不公开晓示款项,另立名目,恣意科取。 丁徭的征收,各省情况不一,有以一条鞭征收的,有丁随地摊派的,有丁随丁派的。康熙五 十一年(1712 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同时规定人丁缺额由新添丁口抵补,再 不足又以亲戚或同甲粮多者补之。这种抵补的办法又造成了丁银负担不均。至雍正初年,有 地之家,田连阡陌,所输无几,而贫苦农民或寸土全无或有少许土地,却与富户同样负担丁 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早在康熙末年,“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雍正元年(1723 年),直隶总督李 维钧请求将丁银摊入田粮中征收,得到朝廷的允许。翌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援引直隶的新例, 奏请朝廷“将丁银并入地粮”,随后各地逐渐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解析: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易知由单”款项繁,难以通晓。且地方官不公幵晓示款质, 另立名目,恣意科取”“丁徭的征收,咅省情况不一”“这种抵补的办法又造成了丁锒负担不 均”“贫苦农民或寸土全无或有少许土地,却与富户同样负担丁锒,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苦 乐不均”的现象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原因:田赋征收繁琐,难以通行:官吏、差役勒索纳赋农户;丁徭繁杂且混乱:丁银 负担不均,社会矛盾尖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摊丁入亩的影响可以得出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 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隐蔽人 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 之上,大量剩余劳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经商、 手工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活跃。 答案:作用:解决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丁徭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赋税不均 的情况);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使中国赋税制度由繁变简,便 于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了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成熟的标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