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项复习试题 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项复习试题 全套

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项复习试题 全套 ‎ 一、记叙文的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 (二) 1.列出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 3.记叙文的线索 ‎ (1) 以时间为线索.(2) 以事件为线索.‎ ‎ (3) 以某物为线索.(4) 以某人为线索.‎ ‎ (5) 以见闻为线索.(6)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 (7) 以感情为线索.‎ ‎ (三).理解衬托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写作手法运用的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是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三种手法及其作用:‎ ‎ 1.以静衬动,表现观众的热情,烘托演出的效果。‎ ‎ 2.以形写声,表现唱腔的优美,烘托艺术家的表演技艺。‎ ‎ 3.以简驭繁,表现戏剧形式和内容,烘托演员与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总结.评价 ‎ 1.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 (1) 按时间先后划分;‎ ‎ (2)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 (3)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 (4)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 (5)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 2.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 (1)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 (2)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 (3) 联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以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如《白杨礼赞》.《同志的信任》.《刘胡兰慷慨就义》等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 (2)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涵的含义总结中心。‎ ‎ (3) 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问文章的中心。‎ ‎ (4) 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 (5)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 (6)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 ‎ 4.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 (1) 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 (2) 从侧面描写入手。‎ ‎ (3) 从细节描写入手。‎ ‎ (4) 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五).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辩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二、记叙文阅读的题型分析 一、 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 二、具体解法 ‎ (一)概括类 ‎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 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  3.‎ ‎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 ‎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 ‎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 三、记叙文复习策略参考 一、面对现代文全部用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考查的现实,我们该怎样进行复习呢?‎ ‎1、练好课内,养成能力。‎ 以课内记叙文阅读为例子和训练材料,通过对现代文(包括记叙文、简单的小说、散文阅读)阅读要点的按点落实,吃透练透,真正形成阅读的技能和解题技能,考课外文段就轻松了。‎ ‎2、进行课外阅读文段的解题训练 我们所发的《课外阅读练习》中有5个文段,辅导资料中也有不少课外阅读文段,在这个复习专题中,也放了30个课外练习文段,可供同学们选择练习。‎ ‎3、保持适当的练习类型和练习量。‎ ‎(1)每天坚持有2个文段的练习量;‎ ‎(2)一般记叙文、小说和散文的练习要交叉进行,不能偏废。‎ 二、一般记叙文阅读的复习要点 ‎ ‎  (1)运用记叙文的知识阅读记叙文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 ‎  (3)正确划分文章的层次,归纳层意。 ‎ ‎  (4)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 ‎ ‎  (5)准确理解词不达意语、句子的意思。 ‎ ‎  注意事项: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 ‎ ‎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记叙文的知识包括记叙的要、人称、顺序。在阅读记叙文时,可运用这些知识,迅速理清文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 ‎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 ‎  2.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文章的层次,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必须着眼于全文。‎ 先逐段阅读,掌握全面的内容;‎ 然后看详写什么,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衔接的开头、结尾怎样安排的等。‎ 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的层次就比较容易了。有时,文章的题目能显示全文章的结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3.正确归纳、概括段意和中心意思。概括段意,应该依据段落的特点。‎ 主要的方法有:‎ ‎1)摘中心句 ‎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 ‎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 ‎  4.记叙文阅读题型答题要点:‎ ‎1)选择恰当的词语(答题要点一般用生动,富有情趣的词语) ‎ ‎2)文中描写事物的哪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3)问有关地点、时间的词语(最好在阅读时划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4)在文中起统领全文的语句、语段(关注第一段和末段)‎ ‎5)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6)词语在语境地中的解释。‎ ‎7)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读时抓住议论性的语句) ‎ 三、小说阅读策略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阅读小说,宜从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这一点,然后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了解人物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进而分析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说,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要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阅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除从上述方法入手外,还应注意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 四、散文阅读策略 ‎1、 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2、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3、突出散文的艺术性,注重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 ‎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3、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4、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5、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6、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7、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8、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些考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试题,它们着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面对这样的阅读题,首要的步骤是对文章进行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从而达到熟悉材料的目的。第二步再根据出题的要求,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节化分析,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联系全文,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展开“品析”。‎ 五、采用程序阅读法,提高复习效果 程序阅读法,是快速阅读中收效较大的一种训练方法。程序,即阅读的程序,实际就是阅读时的思维程序。实验证明,人们漫无目的地阅读与有目的地阅读收效是不一样的。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前者获取的信息少,后者获取的信息多。我们在阅读时可按固定的程序去读,即每读一篇文章都固定地依次解决几个问题,其余问题,暂且不管,这样专心去解决这几个问题,就比一般泛泛而读效果好的多。 ‎ 这样的阅读程序如果在头脑里形成固定的习惯,即到阅读时,自己的思路会自然去按着这个程序走,那么阅读速度就会更快一些。比如,让一个人重复感知两个大小不等的球,然后再让他看两个大小相等的球。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以为这两个球仍然大小不一。所产生的这种幻觉现象叫“定势幻觉”。这是因为,看大小不同的球体所形成的暂时习惯,在实际空间里已经“定了型”,形成了“‎ 定势”。实验证明,定势现象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所形成的这种习惯任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能轻易地、自动地、不假思索地加以利用。因此,我们把各种文评的文章,固定为一定的阅读程序,每次复习均按此程序进行,就不仅可以加快复习速度,而且由于多次的复习,有利于理解的加深和记忆和牢固。 ‎ 比如记叙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找出此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②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③找出写作特点。议论文的阅读程序可规定为:①抓中心论点;②找出论据(如果有分论点,那么分论点同时是中心论点的论据);③理清论证的结构;④分析论证的方法。说明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抓住特征;②理清顺序与层次;③抓住并理解关键词语。小说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理清情节;②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分析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性格的;④深入分析几个段落或关键语句。此外,对句群和句子的阅读也规定为固定的程序。句群的阅读程序可以为:①此句群是几句话;②这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形式);③抓住句群的中心(或抓中心句,或概括归纳);④分析其修辞手法或关键词语。句子的阅读程序可以为:①根据语义情境推断语句意义;②根据作者的世界观、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句意;③根据全文的主旨理解句意;④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⑤根据修辞知识理解句意。 ‎ 利用程序进行阅读的好处是:由于遵循一定程序,可以使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阅读过程变成为明确而连贯的思维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接受能力,大大提高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记忆读过的材料的能力,从而使复习变成一种不很费力的劳动,以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四、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 考点: ‎ ‎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 ‎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 ‎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 ‎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 ‎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  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 ‎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 ‎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 ‎  3.常见的叙述顺序 ‎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 ‎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 ‎  检测题 ‎ ‎  [例1]‎ ‎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  A.时间 ‎ ‎  B.地点 ‎  C.主要人物 ‎ ‎  D.事情?? ‎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  答:                                  ‎ ‎  [简析]第①‎ 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 ‎  小结:‎ ‎  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是整体感知的第一个步骤。‎ ‎(二)‎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  考点精讲 ‎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 ‎  (一)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 ‎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 ‎  例:如何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 ‎ ‎  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 例:怎样理解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我的老师》) ‎ ‎“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 ‎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 ‎  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的“好”字的含义? ‎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 ‎  3、 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 ‎  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检测题] ‎ ‎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 ‎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 ‎  答:                                ‎ ‎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 ‎  总结 :‎ ‎  [解题方法]:‎ ‎  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 ‎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 ‎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 ‎  [解题技巧]:‎ ‎  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 ‎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 ‎  [一从结构上]‎ ‎  常起 A 承上启下过渡、B 总领下文或、C 总结上文的作用、D 设伏笔、E作铺垫 ‎ ‎  [二从内容上] ‎ ‎  常有 A 开篇点题、B 深化中心、C 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三)‎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 ‎  考点精析: ‎ ‎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 ‎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 ‎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 ‎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 ‎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 ‎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 ‎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 ‎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 ‎  【精典例题】 ‎ ‎  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 ‎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  [答案]‎ ‎  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 ‎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 ‎  三层(从“太阳偏西”‎ 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 ‎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 ‎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 ‎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 ‎  【例题2】‎ ‎  橘子与毛衣 ‎ ‎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 ‎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 ‎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 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 ‎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 ‎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 ‎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  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 ‎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  【点拨】‎ ‎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 ‎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 ‎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 ‎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 ‎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  举例: ‎ ‎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 ‎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五、记叙文阅读指导 ‎[知识要点]‎ 在记叙文阅读指导(一)中,我们介绍了六个记叙文的知识要点,今天我们再介绍两个知识要点。这两个与前六个一样重要。‎ ‎1.详略:‎ 能具体生动地表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要详写,要细致刻画,充分发挥,不惜笔墨;与表达中心无关的次要材料要略写,要惜墨如金。‎ ‎2.描写方法:‎ 包括人物的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学习提示] ‎ 除了两次阅读指导介绍的八个记叙文的知识要点之外,我们再给大家讲讲记叙文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提示,希望它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1.交代记叙要素,不能像答题一样呆板,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来说,记叙真实的重要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明白的可以省略。‎ ‎ ‎ ‎ 2.运用第一人称,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因此,阅读时,应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篇文章中,可以只用一种人称,也可以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交错运用几种人称,即人称可以改变。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要注意人称的转换、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写作时人称改变,要有自然过渡,避免混乱。‎ ‎ 3.顺叙是基本的叙述方法,在文章中,它与其他叙述方法经常配合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叙述方法,并不是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用上这几种叙述方法。‎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在运用插叙的记叙文中,如果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衔接性词语,弄清插叙内容的起迄点。有时,插入的内容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过渡衔接的话,对此,阅读时,应予以相当的注意。‎ ‎ 4.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详写的不能说不必要的话,需要略写的也不能不写,不然就会影响主要方面的表达——‎ 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前后不连贯,或者使文章显得单调。因此,一篇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才能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 ‎[解题方法]‎ 在记叙文阅读指导(一)中,我们介绍了三种记叙文阅读题型的解题方法,供大家参考。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讲,再向大家介绍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同学提供帮助。‎ 题型4:‎ 分析文中某个词“用的好不好”、“可不可以删掉”、“有什么特殊含义”、“有什么特殊作用”、“有什么妙处”、“为什么”……这一类题。‎ 这一类题同我们在记叙文阅读指导(一)里讲到的“解释文中加点词”、“分析文中的字、词、句、段”这两类题型很像,但又不是一回事。‎ 题型2“解释文中加点词”,是要求我们做题的同学解释该词语的本义、原义;而题型4问“某个词用的好不好”、“有什么特殊含义”,是请同学们思考该词语的含义、隐藏义、引申义。两类题考察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题型3“分析文中的字、词、句、段”,分析的对象要比题型4广,涵盖的面也大。而且,题型3考察的主要是短文中的词语指代、语言关系、前后搭配等方面的内容。‎ 例题:‎ 例1:北京上地实验学校期中考试阅读(一)《往事依依》(片段)第10题就是典型的这一类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是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 11、“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一句话中“镌刻”这个词用的太好了,你能分析一下它的妙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题方法:‎ 这类题同样也是中学语文阅读考察的基本题型,各种考试甚至中考、高考中都会考到。掌握了解题方法,对提高同学们的成绩会有很大帮助。这类题看起来很难,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解题方法共有三步:‎ 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词语具有的感情:往往是指这个词语为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解题步骤:‎ 以上面的例题为例 第一步:思考“镌刻”的本来意思,即本义、原义。‎ 镌刻的本义是“雕刻”的意思。‎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镌刻”的本义是雕刻的意思,而雕刻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将字、词、诗句雕刻在木头上或是石头上。在短文中,作者说“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也就是说诗句雕刻在了作者的心上。雕刻在心上,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诗句雕刻在心上呢?这显然不是用的“镌刻”这个词的本义,而是使用了引申义。‎ 第三步:对比这两种情况,实际情况下是在木头上、石头上,而短文中是在心上,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得出结论,作者使用“镌刻”这个词,是为了表达她对这些诗句记忆的非常深、印象非常牢,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带着深深感情的讲解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说明老师的课上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镌刻,雕刻。写出这几句诗在我心上印象之深,形象的表现出老师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例2:北京上地实验学校期中考试阅读(二)《端午日》(片段)第15题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小不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 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15、此文作者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词语写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动作,请你写出这些词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题步骤同上,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个题稍稍有一些变化,题目请同学们分析动词的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一样,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等,而动词正是描写动作的,描写动作就是为了刻画人物、描写场面、突出中心的。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带有感情的,而这动词所带的感情正是短文的中心:表现了他们竞赛气氛的热烈。‎ ‎(答案: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竞赛的热烈气氛。)‎ ‎ ‎ 例3: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的第十题阅读《皇帝的新装》(片段)的第 ‎7题 ‎7.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句中,加点的部分写得好不好?‎ ‎(解法同上,答案:略。)‎ ‎ ‎ 题型5:‎ 总结中心题 这种题往往出现在所有问题的最后,比如最后一题或是倒数一、二两题。‎ 这种题的形式多以选择或问答形式出现。‎ 多数情况下以问答的形式出现。比如直接问你“通过短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问你“短文的结尾表现了什么?”‎ 也有转弯抹角的问你“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做?”“文章的标题好不好?”“文章的结尾好不好?”或让你给短文起个小标题、补充完整“主人公是一个的人”‎ 短文理解难度稍大一点的,题会出的稍微简单一点,比如给你四个选项,让你选出一个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或为文章选一个合适的标题。‎ 例题:‎ 例1:北京上地实验学校期中考试阅读(三)第22题就是典型的这一类题。‎ ‎22.本文通过两件具体事例表现若文的特点是()‎ ‎ A.表现“示弱”其实很坚强 B.表面怯懦其实很勇敢 ‎ C.自制宽容 D.谦虚大方 ‎ ‎ 例2: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的十一题阅读《白雪塑像》的第6题 ‎6.题目“白雪塑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以此命题?‎ ‎ ‎ 例3: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的第十题阅读《皇帝的新装》(片段)的第4题、第5题、第8题 ‎4.皇帝分明什么也没看见,但他却说:“真是美极了”,“我表示十二分地满意”。这说明皇帝是一个的人。(1分)‎ A.惯于行骗说谎 B.灵活机智、爱开玩笑 C.愚蠢虚伪 D.在小事上糊涂,大事上明白,大智若愚 ‎ ‎ ‎5.这个童话片段的中心是:()(1分)‎ A.      讽刺了皇帝图漂亮、求虚荣,反而被骗得赤裸裸,大出其丑。‎ B.      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 C.      揭露了两个骗子卑劣、无耻、行骗的行径。‎ D.     指明了只有那些无私、没有邪念的人才能够说真话。‎ ‎ ‎ ‎8.皇帝受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 ‎ ‎[解题方法]‎ 这类题的解题方法,首先就是要求做题的同学对课文的中心的理解要正确。考题是从课文中提取的片段,要求同学们对课文的中心要心知肚明,有正确的理解和记忆。考题是从课外出的,就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正确的理解、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看看文章通过写这件事、通过写这个人,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赞扬了什么?讽刺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等等。‎ 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我们前面讲过了,主要有:‎ ‎ ‎ ‎[解题步骤]‎ 以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的第十题阅读《皇帝的新装》(片段)的第4题、第5题、第8题为例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了,《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中心是: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虚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歌颂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有了这个概念之后,那只要看一看选取的是课文的哪个片段,这个片段相应的中心是什么就行了。‎ 考题选取的是课文中“君臣一起看新装”的片段,相应的中心是揭露了封建皇帝贪婪、虚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揭露了大臣们贪婪、虚伪、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所以,答案一目了然:‎ 答案:‎ 第4题选(C),皇帝分明什么也没看见,但他却说:“真是美极了”,“我表示十二分地满意”。这说明皇帝是一个愚蠢虚伪的人。‎ 第5题选(B),这个童话片段的中心是: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 第8题. 皇帝受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皇帝受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皇帝贪婪、虚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 ‎ ‎ 再以期末考试模拟试题的十一题阅读《白雪塑像》的第6题进行分析。‎ 题目“白雪塑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以此命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它在文章最醒目的地方,以最简练的笔触、最犀利的视角总结了全文、表达了中心、揭示了矛盾。这道题本身就是考察中心的一道题。‎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文章讲述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元元的父亲因为患有气管炎经常咳嗽,打扰了元元的学习。为此,只要元元开始学习,父亲就躲到外面去。冬天,父亲躲在冰天雪地里被元元发现,儿子深受感动,父子俩在雪中相抱的感人故事。中心很好理解,就是表现了爸爸疼爱儿子、重视儿子学习,儿子关心爸爸、感激爸爸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这浓浓的父子之情的赞美。‎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 题目“白雪塑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以此命题?‎ ‎ ‎ ‎“白雪塑像”指的是父子俩在大雪中相拥抱的感人场面。以此命题表现了爸爸疼爱儿子、重视儿子学习,儿子关心爸爸、感激爸爸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这浓浓的父子之情的赞美。‎ ‎ ‎ 总结 记叙文的题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老师的辅导、通过练习,不断提高阅读记叙文的水平。以后我们还会结合教材向大家介绍更多有效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解题技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体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